陸晨重生到了1979年,大家都在爲了之前下鄉而苦惱,他卻辭去了看上去體面的工作開了一家古董店。
說是收古董,其實是在淘破爛。
大家都笑陸晨。
誰知,笑着笑着,陸晨成了首富了......
1979年秋,西安古城居民區。
“老李,您瞧瞧,這青花瓷瓶可是明代的,少說也得值個三塊五,字帖和書畫,我這都給算五塊一斤。”
李守義望着眼前這位衣着樸素,眼神卻異常銳利的年輕人趙晨,心中不禁泛起嘀咕。
他早有耳聞,這個趙晨是去年最早一批從鄉下返城的知青,卻幹起了收古董的行當,着實讓人費解。
按常理,首批返城的知青大多能安排進國營單位。
可偏偏這小子,國營單位的職位不要,偏偏走街串巷收起了古董。
這在西安古城裏,可是件稀罕事,大夥兒茶餘飯後都愛議論,覺得這年輕人要麼是特立獨行,要麼就是腦子進水了。
收古董這行,在當時多數人眼中,與拾荒無異,古董等同於破爛,破爛意味着不值一提。
即便是真有價值,也鮮有人願意將其視作珍寶,更別說主動送上門賣了。
多數人更傾向於將家中老舊物件直接丟棄或焚燒,除非家中藏有金銀細軟,否則鮮有人關注。
但趙晨的出現,卻改變了這一現狀,他挨家挨戶上門收購,不少人家中積壓的老物件因此有了去處。
身爲西安古城博物館副館長的李守義,並未像其他人那樣對趙晨的行爲嗤之以鼻,反而心生好奇。
他總覺得,這個年輕人收古董的目的絕非表面那麼簡單。
他渴望探知趙晨背後的真正意圖,是否真有其獨到之處。
“趙晨啊,你這收古董的本事是從哪兒學的?怎麼好端端的知青不當,幹起了這行?”李守義忍不住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