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其它小說 > 讓孩子喫點苦的30個建議 > 第3章 再富也要“窮”孩子

第3章 再富也要“窮”孩子

目錄

  

  德國漢堡大學心理學教授邁爾思建議,現代父母應培養孩子三大財富能力——正確運用金錢、處理物質慾望、瞭解物質匱乏與金錢極限。培養孩子的這幾大能力,要把握好一個前提——再富也要“窮”孩子。正如一位富有的私營企業主說:“千金難買幼時艱,孩子還是粗茶淡飯好,他的未來還得靠自己去奮鬥。”

  

  

一、成功的人多是窮孩子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中國)王勃

  古今中外,那些成就光輝偉業的人大都出生於貧寒的家庭,有一個貧窮的童年。這種現象說明了一個真理——自古貧家出才子。也就是說,那些成功的人多是窮孩子。這個現象曾引起了一些社會學家的關注,並以此爲命題,專門進行研究。

  那麼,爲甚麼成功的人多是窮孩子呢?有專家認爲,在貧窮面前,窮人家的孩子心理要更加“早熟”一些,他們的獨立生活能力要高一些,控制消極情緒的自覺性也非常高,他們以自己非凡的忍耐性默默無言地抗爭着不公平的命運。

  是的,貧窮從小就鍛鍊了那些孩子,一方面讓他們明白擺脫貧窮很不容易,但另一方面也讓他們更懂得成功的艱辛,懂得耐心是走向成功所必需的。所以,窮人家的孩子在品位成功的喜悅的時候,他首先要品嚐成功前的寂寞,如果他沒有足夠的耐心,經受不住艱辛的磨難,那麼,他所作的努力就一定會半途而廢。與之相反,他就能夠取得成功。

  

  李嘉誠是香港首富,1928年7月19日出生於廣東潮州。因爲父親去世早,14歲的李嘉誠被迫輟學,擔負起了家庭的重擔。最初,他在舅父的鐘表公司做學徒,後來又做推銷員,在生活的磨礪下漸漸成熟起來。

  1950年,他籌集了5萬港幣創辦了長江塑膠廠生產塑料花,很快就打開了市場,被譽爲“塑膠花大王”。20世紀60年代,他轉向投資房地產業,憑藉出色的經營,他的事業不斷髮展壯大,成爲香港最大的地產商和物業擁有者。他所經營的房地產、金融、酒店、石油和電力等產業遍及世界五大洲。

  李嘉誠的童年很辛酸。1939年6月,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開始踐踏李嘉誠所在的那片寧靜的土地。整日整夜,日本的飛機對潮州狂轟濫炸,寧和美麗的潮州城變成了一片廢墟。李嘉誠一家冒着生命危險,躲着不時而來的流彈,爬過一道道封鎖線,步行十幾天,一路風餐露宿,歷盡千辛萬苦,輾轉到了香港。一家人寄居在舅父莊靜庵的家裏。

  禍不單行,這時候李嘉誠的父親李雲經因勞累過度不幸染上肺病。李嘉誠作爲長子,一邊照顧父親,一邊拼命地溫習功課。他知道父親是累病的,所以,他希望通過努力學習,取得好成績,讓生病的父親能獲得精神上的一點慰藉。

  爲給父親治病,李嘉誠一家生活得相當清貧。兩頓稀飯,再加上母親在集貿市場收集的菜葉子就是全家一天的“美食”。家人惟一的希望都寄託在李嘉誠的父親身上,希望他能儘快養好病,讓全家能度過難關。遺憾的是,父親沒能熬過那年冬天,還是撒手歸西了。14歲的李嘉誠不得不眼含熱淚,無奈地結束學業,離開了心愛的學校,用稚嫩的肩膀,毅然挑起贍養慈母、撫育弟弟妹妹的重擔。

  開始,李嘉誠在舅父的中南鐘錶公司當泡茶掃地的學徒,每天他總是一個到達公司和最後一個離開公司。辛苦而困難的3年過去了,當年那個少年已經長成結實、英氣十足的小夥子了。

  17歲的李嘉誠離開舅父的公司,到一家五金製造廠以及塑膠帶製造公司當推銷員,開始了香港人稱之爲“行街仔”的推銷生涯。推銷是一項非常複雜難以學會的工作,但他酷愛讀書,善於從書中學知識。每天下班後,他就去買一些舊書來自學,學完的舊書再拿到舊書店去賣,再用賣掉的錢買“新”的舊書。這樣既學到了知識,又節省了很多錢。

  最初,李嘉誠向客戶推銷產品之前,心情總是非常緊張。於是,他就在出門前或在路上把要說的話想好,反覆練習,從而成功地克服了緊張的心理。慢慢地,他發現自己不僅推銷有術,而且還大有潛力。很快,李嘉誠成了全公司的佼佼者。由於出色的推銷成績,他18歲就做了部門經理,兩年後又被提升爲這家塑膠帶製造公司的總經理。

  走南闖北的推銷生涯,不僅讓李嘉誠初步形成了商業頭腦,豐富了商業知識,而且也使他結識了很多好朋友,學會了各種各樣的社會知識。同時,在推銷過程中,他也學會了寬厚待人、誠實處世的做人哲學,爲他日後事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李嘉誠之所以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除了年幼時父母對他的正確教育外,也與童年和少年時代極端的貧困有很大的關係。這個時代建立了他的志向,培養了他的素質,開闊了他的視野,開啓了他的智慧,鍛鍊了他的意志……他自己也這樣說:“如果沒有年少時那難以忘懷的貧困時光,恐怕不會有今之李嘉誠。”

  其實,古今中外,歷史上的功成名就的窮孩子比比皆是。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大縱橫家蘇秦、武聖人關羽、漢朝名將韓信、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新中國開國元帥賀龍、橫刀立馬的彭德懷大將軍、著名畫家齊白石、大發明家愛迪生、蒙牛集團總裁牛根生、著名笑星趙本山、著名球星羅納爾、迪尼奧等,林林總總,不勝枚舉!

  窮人的孩子在接受了一場嚴峻的“貧窮”考驗後,學會了生存的本領,他們不僅僅是邁出了人生的第一步,而且還在用自己的膽識和無窮的智慧構築更大的夢想。

  歷史已經證明,“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真理。可以說,惡劣的生活環境、匱乏的物質生活,貧瘠的精神領航在窮孩子與貧窮不屈不撓的鬥爭中,轉變成了優勢,成了一筆難得的財富。

  作爲父母,應該懂得,無論是窮人家的孩子還是富人家的孩子,都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讓他學會喫苦,培養他認識到未來社會的風險並讓他學會迴避。

1. 窮孩子更能經受住磨難

  一般來說,富孩子由於從小生活條件就比較優越,經歷的磨難就會比較少一些,這樣,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可能就會比較弱,所以,在以後遇到磨難時,難免就會退縮。相對來說,窮孩子更能經受住艱辛的磨難,因爲他們在小時候經歷了足夠多的磨難,對磨難有了很好的“免疫”。

  塞萬提斯是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作家,是歐洲近代現實主義小說的先驅。1547年,他生於西班牙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由於家境貧寒,很小的時候,他就不得不跟父親經常四處奔走謀生。他22歲參加西班牙軍隊。結果,在一次海戰中,他不幸身受重傷,左手致殘。

  1575年,他離開軍隊,回家途中卻不幸遇到摩爾人海盜,他被搶到阿爾及爾作爲奴隸出賣,有過一言難盡的痛苦和艱辛。一直到1580年,他才被父母贖身,獲得自由。

  爲了生計,塞萬提斯在海軍中充任軍需職務,後來卻因涉嫌挪用公款案,蒙冤入獄。3個月後,無罪釋放,但卻一直找不到好工作,一家的生活沒有着落,徘徊在飢寒和困頓中。

  當時一家七口人擠在下等公寓的一間簡陋的小房子裏,條件非常健康。更要命的是,樓上是聲色場所,樓下是小酒樓,白天晚上都十分嘈雜。但正是在如此嘈雜和惡劣的條件下,塞萬提斯卻能夠經受得住,他在狹窄的過道上放了一張異常簡單的書桌,從事《唐·吉訶德》的創作,並一舉成名。

  

2. 窮孩子的意志更堅強

小時候的貧窮並不會磨滅一個人的意志和鬥志,相反,正是因爲經受了貧困和苦難的洗禮,才激發了他更爲堅強的意志和鬥志,鍛煉出超人的毅力,從而促使他走向成功。

  美國科學家德福列斯特,年輕的時候家裏特別窮,白天不得不去做各種零活來餬口,晚上一回到自己那間簡陋雜亂的小木屋裏,就忘記了生活的所有艱難困苦,完全沉浸在發明創造的無窮樂趣中。

  有一年,他正着迷地研究無線電波和煤氣燈火焰之間的相互作用,沒時間出去做零活,窮得身上只剩下了一條舊褲子,於是他就寫下了一條“備忘錄”:“儘可能站着,這樣褲子就能夠穿到明年春天。”以隨時提醒自己減少衣服的磨損。並且他還常常光着腳工作,以便節省鞋子。

  憑藉着堅強的意志和節衣縮食地艱苦奮鬥,德福列斯特的研究終於成功了。他設計了一種新奇的玻璃管,這就是世界上第一支三極管。三極管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沒有它的出現,就不會有今天高度發展的電子文明。

  可見,一個人要想成功必須要有堅強的意志。一個人在制定了合適的目標後,如果能夠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地朝着自己的目標而奮鬥,那麼成功一定會屬於他。

  很多時候,人們之所以功虧一簣,往往是因爲不懂得堅強意志的真正涵義,如果他們堅定信念,更加勤奮,在困境中一直堅持着自己的目標,用持久的耐心和堅強的意志去化解成功前的寂寞,那麼他們的成功肯定會水到渠成。

3. 窮孩子更渴望獲得成功

  那些成功的人爲甚麼能從年幼時的貧窮中一躍而出,成爲一個富有的成功人士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有一種獲得成功的渴望,而這種渴望比一般的孩子更爲強烈。

  他們渴望成功,所以就早早地練就了一副鋼筋鐵骨,並早早地瞭解了現實、人生和社會,激發了自身巨大的潛能,從而創造出了了不起的成就。

  不可否認,貧窮對於一個心智尚未發育成熟、用懵懂的雙眼看着世界的孩子而言,的確是一個挫折,但他在漸漸地成長懂事後,不會自怨自艾、怨天尤人,而會對自己的家庭現狀有一種認同感。當聽到他人說自己的家不好,心裏就總感覺不舒服,哪怕後來他已經脫離貧困了,依然抹不去對自己窮家的那份喜愛之情……

  儘管窮人孩子愛着自己的家,但是,他們也一定會爲之受到很多不對等的待遇,比如,因爲穿着,因爲知識的淺薄,因爲物質上的差異而讓同齡人看不起。這無疑是一種刺激,但是,這種刺激的作用在得到正確認識後,就會轉化成一種可怕的力量——渴望獲得成功的力量,從而激勵着那些窮孩子最終走向成功的大道。

  

  

二、金錢改變孩子的命運

  巨大的財富對於一個不慣於掌握錢財的人,是一種毒害,它侵入他的品德的血肉和骨髓。

                     ——(美國)馬克·吐溫

  今天,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孩子們手中的零花錢也越來越多,有調查顯示,城市中90%的中小學生平時都有零花錢,少則幾十元多則數百元。

  教育專家指出,金錢就像一把雙刃劍,對孩子來說,學會合理利用金錢對他當然不會有害,但如果孩子不懂得正確使用金錢的話,金錢有可能就會把他引入歧途。

  也就是說,如果孩子對金錢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那麼,金錢就會對他產生負面的影響。其實,這就正如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所說的:“巨大的財富對於一個不慣於掌握錢財的人,是一種毒害,它侵入他的品德的血肉和骨髓。”

  有一個叫汪遠的孩子,他的父親是一家中型公司的負責人,母親是一家大型超市的主管,兩人的收入頗高,當然汪遠手上也就不會缺錢花。從汪遠很小的時候,父母在金錢方面對他是有求必應。每次全家一起上街,汪遠必須讓父母帶他逛商店,而且喜歡甚麼就讓父母買甚麼,不管是好玩的還是好喫的,都是一路綠燈買下來,每次花銷都好幾百元。當然,汪遠更是麥當勞、肯德基的常客。

  很快,汪遠上學了。因爲他的父母都是高級管理人員,每天都特別忙,當然也就顧不上孩子了。他們經常給汪遠錢,讓他自己在外面喫飯。結果汪遠花錢上了癮,父母給他的錢本來是喫飯的,可他卻用來買了大堆的零食和玩具,並且帶到學校去招搖過市。慢慢地,同學們都很羨慕他,他也非常講義氣,一高興就請同學喫零食,讓同學玩玩具。後來,以至於同學們都叫他“大款”、“老闆”,甚至叫他“老大”。

  去年春節,汪遠收了6000多元的壓歲錢。這一下子他可樂壞了,錢就花吧,才三天就花了一半。後來,父母發覺了汪遠的揮霍無度,就把他手中剩下的錢全部沒收,開始控制他的零花錢。果然,汪遠的零花錢從每月四五百元一下降到了一百元左右。他的父母也很高興,以爲孩子真的懂事了。

  可是,習慣了大手大腳花錢的汪遠想起了歪主意,開始到學校附近的小賣店佘東西,然後記賬。他告訴小賣店老闆,他家有的是錢,他肯定會還的,這時,汪遠的同學也給他作證。於是,汪遠又恢復了花錢如流水的日子,喫喝玩樂就是不學習。

  爲了還錢,汪遠學會了跟父母撒謊。他不斷編造補課、買教材、買學習用品、同學聚會等謊言向父母要錢。當他有了錢就去揮霍。後來,汪遠學會了曠課,在網吧裏瘋狂地打遊戲。在那裏,他認識了幾個社會上的哥們兒。於是,汪遠真的學壞了,因爲他開始跟那幾個哥們兒一起盜竊,後來發展到了攔路搶劫的地步。最終,汪遠被公安機關抓獲,處以勞動教養。

  直到此時,汪遠的父母才如夢方醒,他們非常後悔。汪遠的母親說:“如果當時對孩子進行必要的金錢教育,孩子也不至於走上了邪路啊!我們真是失誤啊!”

  那麼,一開始的時候,汪遠的父母是怎麼想的呢?他們難道不知道那樣會把孩子慣壞嗎?其實,他們有着跟絕大多數中國父母一樣的想法,那就是“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因爲他們覺得自己小時候受了很多苦,如今條件好了,就再也不能讓孩子再過以前的窮日子了。

  有關調查表明,在所有未成年人的犯罪中,他們犯罪前的零花錢越多,去歌舞廳、遊戲廳、網吧、洗浴中心等“青少年不宜”場所的比率就越高。這些人中因搶劫、盜竊等與“錢”有關罪行而鋃鐺入獄的佔到全部未成年犯罪的70%以上。他們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爲他們從小沒有得到良好的理財教育,沒有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一位母親在痛心地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時這樣說:“孩子現在好喫懶做,成績不理想,喜歡上網玩遊戲,在高檔商場花錢如流水……導致這些壞現象的原因都是金錢,都是金錢惹的禍。”

  所以,在此呼籲每一位父母:如果你真愛孩子,如果你會愛孩子,如果你想讓孩子未來的道路走得穩一點,就請你立即停止濫施的嬌寵和溺愛,請你收回你滿手是錢的雙手吧!因爲現在還來得及。

1. 金錢讓孩子變得冷漠

  眼下,很多父母十分注重孩子的智商教育,然而卻不關心孩子的金錢教育,甚至對此一無所知,很多父母對自己的孩子寵愛有加,不斷地給他零花錢。而對孩子“錢該怎麼花”卻不加以引導,使孩子缺乏正確的金錢觀。

  爲了生計,王先生前些年經常在外奔波,很少有時間陪孩子。在兒子面前,他總有一種愧疚感。作爲彌補,他總是給兒子很多零花錢。兒子在大學期間,每月的花銷是宿舍其他同學的兩倍。兒子向他要錢買電腦,換新手機,他從來就沒有拒絕過。

  現在,兒子參加工作了,很少打電話回家。王先生和妻子守着一棟房,每天都感到孤獨和寂寞。每次長假,王先生就要求兒子回家看看,但兒子總以加班爲由拒絕,每次通電話不到一分鐘,兒子就急着掛機。有時兒子也會打電話回家要錢,這也使得王先生很開心,因爲這是兒子少有的主動給他們打電話。王先生一直想不明白,自己沒少疼愛兒子,並一直儘量做個好父親,兒子爲甚麼就是不領情呢?

  教育專家認爲,實際上,王先生的兒子是不懂得感恩,因爲孩子已經習慣了父母的愛和關心,沒想過要回報與感恩。用金錢溺愛孩子,孩子就會認爲,凡是他要求的父母都應該給,如果父母做不到,就是父母無能。

  不可否認,今天的有的父母溺愛孩子,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有的父母只關心孩子的學習,卻很少過問其他方面;還有的父母對自己的父母關心不夠,沒有爲孩子做好榜樣,這些行爲都可能導致孩子對親情的淡漠。除此之外,很多父母還存在一個誤區,認爲滿足孩子的物質和金錢要求就是疼愛關心孩子,其實,對孩子來說,陪他逛一次公園,比給多少錢都要溫暖。

2. 不亂用金錢獎勵孩子

  目前,我國大中專院校都設立獎學金,一方面是鼓勵學生挖掘自己的學習潛力、發展自己的鑽研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對英才的發掘。但是,對於中小學生來講,這些,無論是在家庭還是在學校都不宜過早實施。

  不過,今天有很多父母把孩子的考試分數與金錢獎勵掛鉤,比如,考100分就獎100元,考95分就獎50元等。對孩子實行這種金錢獎勵會給孩子造成一種心理暗示,使孩子對做好一件事的本身意義不明確,覺得“錢”是行事的終端目的。這樣容易使孩子變得功利性。容易使孩子有這樣的感覺:有錢可以做很多自己喜歡的事情,錢就是我做事的動力。所以,孩子一旦孩子有了錢,難免會產生膨脹心理。

  單純用金錢獎勵孩子可以算是經濟“誘惑”,對這種方式,教育專家們並不主張。因爲這是一種簡單的短時能見效的方法,具有比較大的負面作用,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利。

  對於金錢獎勵,一位母親深有感觸地說:“孩子的分辨能力很有限,用金錢獎勵孩子是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一方面,會使孩子逐漸形成金錢至上的觀念,似乎沒有錢就甚麼事情也不想做。另一方面,孩子有錢容易滋生享樂主義情緒。孩子還正處於學知識長身體的時候,作爲父母,給予孩子的不應該是過多的金錢,而是精神上的關愛和支持。”

3. 不要讓孩子盲目攀比

  盲目攀比通常是以“自我”和“虛榮”爲基礎的,追求的是“別人有的我要有,別人沒有的我也要有”,以顯示我和你有“公平”的待遇,甚至我好過你,以此來獲得心理滿足。

  北京電視臺青少年頻道和“知心姐姐”合作,共同推出了一個《知心家庭誰在說》欄目,有一期的節目說的是“攀比帶來的煩惱”。主持人引導青少年學生和父母羅列了各種盲目攀比現象,一起指出攀比帶來的害處之後,最後得出的結論是,不要讓孩子盲目攀比。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勸止不能允許和不可容忍的願望,這樣就能預防大的禍害——不加遏制地企圖滿足個人慾望對人的腐蝕和敗壞。” 如果孩子由於不合理的攀比產生不合理的需要,並用不合理的手段去滿足這種需要就會走上犯罪的道路。

  有一個由初中生組成的盜竊團伙被抓後,團伙的“老大”這樣表述作案動機:“看了人家一餐飯喫幾百元,玩幾千元的相機,多帶勁!我沒那麼多錢,就帶幾個同學去偷了。”一語道出了箇中緣由——都是盲目攀比惹的禍。所以,父母要幫助孩子糾正盲目攀比的心理。

  一般來說,孩子之間盲目攀比,大都是因爲不懂得父母賺錢的辛苦。

  有這樣一位母親,她的兒子看到有的同學花錢大手大腳,也產生了攀比的心理。這位母親沒有直接教育兒子如何節約,而是在暑假裏,和兒子商量好,讓他到親戚家的副食品批發部打工,每天早上8點上班,下午6點下班,一天工資10元。剛開始,兒子感到很新鮮,可是時間一長,他就開始厭倦這種單調枯燥的生活。

  一個月下來,除去每天2元錢的車費,他只剩下240元,還不夠買一套運動服。這位母親讓兒子一次把這些錢都花了,可是兒子緊緊地攥着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240元錢,說甚麼也捨不得花了,她的兒子終於體會到了這錢來得不容易。此時再給兒子講些道理,他自然就會明白爲何不能盲目攀比了。

  另外,父母也要注意自己給孩子樹立學習的榜樣,從我們自身做起,不盲目攀比別人。還要注意對孩子進行節儉教育。

  

  

三、不要讓孩子做小富翁

  金錢這東西,只要能夠解決本人的生活就行了,若是多了就會成爲遏制人才能的禍害。

                     ——(瑞典)諾貝爾

  父母應該愛孩子,這是父母的責任,然而,有些父母把對孩子的愛體現在用金錢來滿足他的需要上。孩子要星星不摘月亮,孩子張口要錢,父母則一定會做到有求必應。有的父母對孩子實行金錢鼓勵的政策,爲了督促孩子學好功課,考試得高分,就用金錢獎勵去刺激孩子。這種做法非常不妥。

  很多有錢的孩子拿着錢一味地追求高級享受,餐館、咖啡廳、遊戲廳、網吧等場所,時不時可見孩子們“忙碌”的身影。有的孩子上課不聽講,作業不會做,竟然花錢僱同學完成作業。是錢讓孩子滋長了惡習,使這些孩子不由自主地捲入了金錢的漩渦裏。個別孩子當得不到金錢時,就會產生邪念,去偷去搶。倘若任其發展下去,難免會長成社會的毒瘤,最後走向犯罪。所以,奉勸今天的父母切勿掉以輕心,一定不要用金錢慣孩子。

  

  據報載,春節期間,很多孩子都會得到成百上千甚至上萬元的壓歲錢,天津市有幾個七八歲的孩子用壓歲錢請客喫飯,一頓就花了1200元,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一位高二學生幾天就在網吧裏就花費了3000多元。

  其實,很多孩子拿着厚厚的一疊壓歲錢花在了不該花的地方,他們表示,因爲沒有使用壓歲錢的計劃,所以把壓歲錢幾乎都花在了喫喝玩樂上。不僅如此,有的孩子還用壓歲錢變相送禮,大搞“社交活動”,或給老師、班幹部送禮,或請同學到大酒店大喫大喝,甚至熱衷於用壓歲錢在情人節給“女朋友”買花送禮物。有的孩子白天黑夜地打遊戲機、泡網吧、上舞廳或者買不健康的書刊雜誌、DVD等,有的揹着父母抽菸喝酒,養成了不良的習慣。

  一天晚上,在某酒吧門口,某中學高一年級的學生小李對記者說,他平時就想來酒吧玩,今年過年收到5000多元的壓歲錢,終於可以做點平時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了,所以晚上約幾個同學來到酒吧一條街,請大家一起泡吧。

  由於壓歲錢來得太容易,孩子花起來就難免會大手大腳,很多商家也瞅準了這一商機,紛紛把目光投向了孩子的口袋。

  

  今天,孩子們日常的高消費幾乎成了一個常談常新的話題。孩子們穿高檔衣服、手拿名牌手機並不鮮見。有的小學生過生日就要花幾百元甚至上千元請同學喫飯,個別中學生一個月的消費竟然高達幾千元。

  不可否認,今天的人們變得越來越富裕了,手裏掌握了更多的財富,這無疑是社會的進步。不過,這種財富也折射在了孩子們的身上,他們的財富也在逐漸增多,不僅僅壓歲錢增多了,零用錢也增多了,甚至有的孩子已擁有了自己名下的房產、股票、存款等等。所以說,今天有很多孩子已經成了名副其實的“小富翁”。

  其實,孩子成爲小富翁是一種悲哀,因爲他沒有體驗到勞動的價值,就輕而易舉地掌握了大量的財富,這對他的成長是非常有害的。

  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是當今世界首富,他和妻子都十分疼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滿足孩子們的一些要求上,他們絕對是一對“吝嗇鬼”,因爲他們從來不會給孩子們一筆很可觀的錢。

  但根據調查顯示,目前我國的現實情況是:中國有80%孩子的壓歲錢超過1000元,有5%的孩子的壓歲錢超過5000元,一躍成爲小富翁。而其中90%孩子表示會購買玩具,80%表示會用壓歲錢請客,買食物,只有10%的孩子表示會把壓歲錢存起來留着交學費。由此看來,這些小富翁們的做法並不明智。教育專家建議,無論如何都不能讓孩子成爲小富翁。

1. 認識金錢對孩子的危害

  印度著名的詩人泰戈爾曾說:“鳥翼上繫上了黃金,這鳥永遠不能再在天空翱翔。”同樣的道理,父母們那種用金錢慣孩子的做法,無疑也是在給孩子的腳上戴上了沉重的腳鐐,讓他在人生的旅途中寸步難行,貽誤終生。

  世界著名的鋼鐵大王安德魯·卡耐基曾經說:“不要以爲富家的子弟,得到了好的命運。大多數的紈絝子弟,做了財富的奴隸,他們不能抑制住任何的誘惑,以至陷於墮落的境地。要知道,享樂慣了的孩子,絕不是那些出身貧賤的孩子的對手。一些貧苦的孩子,甚至窮苦得連讀書的機會也沒有的孩子,成人之後卻成就了大事業。一畢業就投入社會的苦孩子,開始做着非常平凡的工作。可這些苦孩子,也許就是無名的英雄,將來能擁有很豐富的資產,獲得無上的榮譽。”

  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繼承15萬美元以上資產的孩子,會有兩成放棄工作,多數會一事無成;他們得到的越多,就會越貪婪,但也會失去奮鬥的目標。這股“富裕病毒”正在席捲全球,從美國、日本到中國……

  “好好待你的小孩,但不要給他們太多財產。”這是美國《商業週刊》出版的《2006年最佳觀念》專題的點睛之筆。配合着一張皺着眉頭、不開心的小孩的照片,這句話格外引人注意。

  在美國,家族企業在第二代能夠存在的只有30%,到第三代還存在的只有12%,到第四代及四代以後依然存在的只剩3%了。真是應了那句老話——“富不過三代”,

  研究表明,美國的破產族當中,超過七成都來自於中產或者更高收入的家庭。他們的人生因爲負債搞得一塌糊塗。出現這種狀況並不是因爲他們擁有的資源太少,相反,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資源的供給異常充裕,甚至是太過充裕了。美國青少年的消費金額,2005年總計飆升到了1750億美元。

  其實,這種現象在中國也同樣存在。由此可見,金錢對孩子的危害巨大。作爲父母,一定要認識到這一點。不可否認,中國富裕家庭的孩子,是在“漏斗型”(一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卻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六個人關心)的資源灌注下成長的,所以,“富裕病毒”對中國人的考驗非常嚴峻,父母們一定要對孩子做好“防疫”措施。

2. 儘量少給孩子零花錢

  對於孩子的零花錢,一般情況下,中國父母是隻要他沒有了就給。殊不知,以這樣的方式給孩子零花錢,孩子就學不會量入爲出,也不會懂得合理安排支出。從長遠來看,也培養不了孩子的理財能力和習慣。

  其實,作爲父母,應該儘量少給孩子零花錢,甚至不給他零花錢。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沃爾瑪集團的華頓家族已逝的董事長山姆·沃爾頓,奉行的財富教育核心理念是“勞動讓人有價值”。老沃爾頓從來不給孩子們零花錢,他的四個孩子很小就開始打工,在商店擦地板,幫忙修補倉庫的房頂,晚上幫助裝卸簡單的貨物,老沃爾頓則根據一般的工人標準付給他們工資。現任沃爾瑪掌門人羅布森·沃爾頓說:“這些兒時的鍛鍊,讓我喜歡自力更生的感覺!”

  中國富裕家庭的孩子自然不用說,口袋裏有大把的鈔票,然而,很多家庭不富裕的孩子也有很多零花錢。因爲中國父母的觀念是“再窮也不能窮孩子”,於是,在不少家庭中,父母可能平時連稍好一點的菜都不捨得喫,卻給孩子大把的零花錢,讓孩子在外面大喫大喝。由於大多數家庭所給予孩子的良好的經濟環境,造就了許多“月光族”的新時代族羣,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爲不利的。

  有這樣一位母親,她下崗又離了婚,靠做鐘點工供養上初中的兒子。家境非常困難,但她從來對兒子閉口不談。每當兒子要求買流行的“耐克”運動鞋時,要求買價格不菲的參考書和英語磁帶時,要求和同學一起參加“暑期英語村夏令營”時,這位下崗母親都咬牙答應下來,她寧可自己晚上不休息全天超負荷工作。這位母親還經常給孩子零花錢,爲的也是不讓孩子在同學面前丟面子。爲了滿足兒子的要求,這位母親做出了很大犧牲。但是,這樣就有利於兒子的成長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所以,父母給孩子零花錢一定要有計劃,儘量少給,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要敢於拒絕。

3 定期詢問孩子零花錢的用途

  父母給孩子零花錢後,還應該定期詢問他零花錢的用途。這一點,美國父母就做得特別好,而且美國的孩子們也都習慣將每一美分錢的用途都記錄得清清楚楚,而且,在下一次向父母要零花錢時,必須將上一筆錢的支出情況一五一十地彙報出來。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對孩子的“苛求”就是最好的例證。

  洛克菲勒是世界上第一個家產超過10億美元的大富翁,他的家族至今仍是地球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洛克菲勒只有一個兒子,名叫約翰。儘管洛克菲勒那麼有錢,卻從不嬌慣兒子,從小教育兒子生活要節儉。當約翰·洛克菲勒從父親手裏接過家產以後,繼承了父親重視節儉、嚴格教育子女的家規。

  約翰·洛克菲勒有五個兒子一個女兒,在孩子入學以前,約翰·洛克菲勒從不給他們零用錢,直到孩子上學以後,纔給他們少量的零用錢。發給的零用錢根據年齡而變化:孩子7~8歲時,每週30美分;11~12歲時,每週1美元;13歲以上,每週2美元。每週發一次。

  約翰·洛克菲勒要求他的孩子在每天睡覺前必須記下每一天的每一筆開銷,無論是買小汽車還是買鉛筆,都要如實地一一記錄。而洛克菲勒每天晚上也都要查看孩子們的記錄,無論孩子們買甚麼,他都要詢問爲甚麼要這些東西,讓孩子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如果孩子們的記錄清楚、真實,而且解釋得有理由,洛克菲勒覺得很滿意,那他就會獎賞孩子們5美分。如果他覺得不好就警告他們,如果再這樣就從下次的勞動報酬中扣除5美分。

  此外,凡孩子主動從事家務勞動,也獲得報酬,例如打死100只蒼蠅,獎勵10美分;消滅1只老鼠,獎勵5美分;給家裏人擦皮鞋,付每雙5美分的勞務費。

  約翰·洛克菲勒的這種“苛求”的“政策”,讓孩子們很高興,他們都爭着把自己記錄整齊的賬本給父親看。而且,最重要的是,孩子們不再亂花錢而被父親罰款。洛克菲洛通過這種辦法,使孩子從小養成不亂花錢的習慣,學會精打細算、當家理財的本領。他們的後人成年後都成了經營的能手。

  所以,父母應該懂得,除了給孩子必要的零花錢之外,還應該定期詢問、檢查他的零花錢的用途。

  

  

四、富了更要“窮”孩子

  貧窮不會磨滅一個人高貴的品質,反而是富貴叫人喪失了志氣。

  ——(意大利)薄伽丘

  

  美國小兒科學會(AAP)在美國父母心中具有很權威的地位。2004年,該科學會出版了一本新書《About Children》(《關於孩子》),在書中,作者一共探討了將在21世紀影響美國孩子的46個關鍵議題,其中一個就是“童年富裕病(child affluenza)”。

  “富裕病”這個詞是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形成的,它發源於美國,由兩個單詞“富裕(affluence)”和“流感(influenza)”組合而成,主要是指由於父母給孩子提供的物質太豐富,造成孩子過度沉溺於物質,生活缺乏目標等後遺症的情況。

  目前,這種“富裕病”正在我國蔓延。放眼望去,周圍的許多孩子都具備《關於孩子》第一章描述的特徵:狂熱地購物和花錢、物質需求的期望膨脹、對廣告的免疫減弱、自我概念依據服裝的品牌而定義……?

  很多人都認爲,物質供給越多,人就會越發滿足。事實上,根據耶魯大學羅伯特·連恩教授在1970年就提出的“幸福的喪失”研究中發現,當人的需求與供給剛好對等的時候,滿足感與愉悅感是最高的。而過多的供給,反而讓人比物質匱乏時更爲失落。

  因此,用羅伯特·連恩教授的發現來看,現在許多物質過剩的“白金”孩子,反而更可能是“滿足被剝奪”的一代。根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富裕的孩子更容易出現焦慮、抑鬱等問題。這一點,在中國富裕孩子的身上也得到了證明。

  據某城市晚報報道,2006年11月23日晚上,一全身名牌服飾的男孩在某步行街與多名警察發生了肢體衝突,現場的一輛警車被砸,滿地都是破碎的擋風玻璃。民警與男孩的母親上前勸阻,結果也被他打了。

  目擊市民何先生注意到一個細節,男孩全身穿着耐克運動裝,質量很好;他的褲子口袋裏裝得鼓鼓的,都是百元票面的現金!

  據知情人透露,這名大鬧步行街,砸壞警車的男孩名叫陳程,家住重慶某鎮,今年15歲,是某中學初三學生。據派出所民警介紹,陳程的父親在鎮上開有很多工廠和賓館,是有名的富商,身家過千萬。工作繁忙的他有時一個月與兒子都見不上一面,陳程的學習生活都由母親照顧。

  由於家境富裕,陳程平常的各種物質要求其母都會滿足他,而他的零花錢也比其他同學多許多。陳程平時成績不是很好,一星期以前,他沒有交作業,此事被不常見面的父親知道了,父親二話不說,立刻讓陳程的母親減少給他的零花錢,以此懲罰他。

  11月19日,陳程趁母親不注意,將家裏一張鉅額銀行卡偷走了。回到學校後,他立刻請同班同學去喫火鍋,並取了兩千元錢給自己換了一部新手機。23日上午8點,發現丟失銀行卡的陳母與陳程的姨媽一起來學校找到陳程,兩人發生了爭吵,隨後陳程拋下母親,衝出校門跑掉,一去不回。23日下午3點左右,陳程學校老師和陳母配合尋找,終於得知陳程在重慶某步行街一帶遊蕩,他們及時通知了警方。接下來便發生了陳程在步行街與警察發生衝突和砸壞警車的一幕。

  陳程的班主任老師說,他是個體育尖子,運動會上鉛球冠軍向來都非他莫屬,100米還跑出過11秒的好成績。缺點就是心理比較脆弱,受不了失敗的打擊。

  陳程最好的朋友之一,同學小A 說:“他最害怕看見別人過生日!過生日請客的時候他都會喝酒,喝多了他總會哭。”小A還透露,每當陳程過生日時,他的父母總會給他一筆錢讓他請同學喫館子,但從來不參加。陳程常常苦笑說:“別的同學過生日都可以在家跟父母過,我就只有喫館子。”

  

  從陳程的經歷來看,金錢代表不了父母對他的真正關愛,而只能讓孩子滋長對金錢的依賴心理,一旦他的慾望得不到滿足的話,他就會做出不正當的行爲來。所以,父母一定不要以爲,金錢就是對孩子的愛。

  父母要知道,那些偉大的成功者沒有一個是被金錢培養出來的,即使他家財萬貫,他的父母也不會讓他過多地接觸和使用金錢,因爲他們都懂得“再富也要‘窮’孩子”的道理。父母只有用“窮困”去激勵孩子,才能讓他鍛煉出好品格,成就好人生。正如一位偉人所說,人生最大的幸運,就是保持適度的貧窮。

1. 不要給孩子留錢財

  今天,有很多父母,不是想方設法教育孩子發奮讀書,而是千方百計地爲他積累錢財。要知道,留足了物質,貧乏了精神。其實,早在我國漢朝時,有識之士就已認識到:給子女留錢財,如果子女有德有能,適足損其善;要是子女無德無能,則會增其惡。總之,給子女留錢財,有弊而無利。

  富了要想“窮”孩子,不給他留錢財是一條不錯的途徑。古今中外的名家教子各有其術,而不留錢財給後代是大多數人的共同做法,因爲他們知道,不給孩子留錢財有利於孩子一生的發展。

  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曾經深有體會地說,人想得最多的便是子孫的事情了,都想爲子孫謀一些利益,讓他們生活得更好。但是,真正能處理好這件事的卻非常少,因爲給子孫攢下的金銀財寶,他們總是覺得不夠,企圖讓子孫後代總也花不完、用不盡,但結果是往往幾十年辛辛苦苦攢下的財產,時間不長就被子孫揮霍一空。這時,子孫不僅不感激前輩的苦心,反而譏笑他們太傻,不知道自己享受。在得不到錢財時,子孫就去偷,不能偷時就借債揮霍,等老人死後得到財產再去還債。有的不肖子孫爲了早日得到財產,竟然盼望老人早點死,更有甚者,甚至去加害老人。對此,司馬光痛心地說,只知道爲子孫積攢財產而不知道教育子孫的父母,最終害了子孫,也把自己害了。

  民族英雄林則徐,不給子女留錢財,卻留下這樣一副對聯:“子孫若如我,留錢做甚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甚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把全部財產捐給自己在國內辦的集美學校,先生對子女回國安家作了如下規定:每人每月發給25元生活費。

  革命先輩張聞天把組織歸還的凍結存款和補發的工資4萬餘元讓妻子劉英全部交給了黨組織,他在病牀上還再三囑咐:千萬不要留給孩子。開國元帥羅榮桓臨終前囑咐他的老伴林月琴:“我死之後,分給我的房子,你和孩子們不要再住了,搬到一般房子裏去,不要特殊。”人民的好公僕孔繁森身後留給子女的只有87元錢。

  現在,國內的商界精英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並做出了很好的榜樣。一位億萬富翁曾在媒體上公開聲明:“我要辦世界一流的企業,最後把企業交給國家和社會,決不留給自己的孩子。我不是在作秀,而是發自肺腑。”某知名企業“當家人”與妻子商量後認爲不能留給子女太多財富,否則會“壞了他們”,一家人分別在法律文書上籤了字,同意捐獻出這位“當家人”持有的全部公司股份。還有一位富商媽媽與自己的5個孩子簽訂了《不繼承財產協議》。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的個人資產以千億美元計,而他卻把兩個孩子的遺產繼承額限制在零頭,他希望孩子像普通勞動者那樣生活。

  其實,讓孩子擁有一種天生的金錢優越感對孩子的成長有百害而無一利。縱有錢財萬貫也不要讓孩子活在父母的羽翼下。要讓孩子明白:金錢的獲得並不是輕而易舉的;錢也是會用完的;有價值的財富要靠自身的努力去積累;積累財富的過程或許比財富本身更有價值。

2. 記得授孩子以“漁”

  作爲父母,一方面不要給孩子留錢財,另一方面也要把做人的道理和生存的本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孩子,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漁”纔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大的財富,是人世間最好最完美的財富。一旦孩子擁有了這一份珍貴財富,他的學習、工作、生活以及事業就有了着落,而且將來父母也可以放心地把龐大的財產託付給孩子,家族的榮耀和企業的輝煌也可以繼續下去。

  人生在世,本領纔是立身的根本。要讓孩子靠自己的本領打天下,這樣他才能贏得人生。否則,給孩子100萬元甚至是更多的錢,讓他“躺”在上面喫“現成飯”,只能培養孩子的依賴性和惰性,導致他缺乏毅力和恆心,缺乏奮鬥精神,這些都是成才的大忌。

  與其給孩子留錢財,不如教孩子學會生存的本領。因爲高超的生存本領會讓孩子一生受用。所以,奉勸天下爲人父母者,給孩子“留纔不留財”,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從小就要有足夠的立足於社會的本領,並培養他“長大後回報社會的責任感”。

3. 恰當地給孩子金錢

  據報道,今天,美國的百萬富翁在十年內增長了400%,對財富也出現了一股反思的浪潮。2003年,哈佛大學募捐人柯立爾估計,全美國的320萬名百萬富翁中,大約有60萬人因擔心會寵壞子女而將捐出大筆的財富。他說:“許多新富之家希望子女只享有中產階級的生活形態,好讓他們擁有快樂的婚姻,並且養育快樂的子女。”

  那麼,這些新富人會給子女留多少錢呢?柯立爾表示,資產超過3000萬美元的富豪,會留給子女每人約150萬美元,這筆錢可用來買一幢房子,且接受良好的教育。

  富人增加也是全球性的趨勢之一。美林證券在《2005年世界財富報告》中指出:2004年,擁有100萬美元以上流動資產的全球“高淨資產個人”比前一年增加了60萬人,達到830萬人。其中中國香港、新加坡的富人增長率都達到兩位數。對富裕人口也快速增加的華人而言,如何恰當地給孩子金錢,也是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

  父母可以看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也依賴父母生活,是不是成了寄生一族,成了缺乏思想,沒有人生目標,只知貪圖享受的一代?試想,這樣的孩子還會有甚麼作爲呢?父母的金錢,成了孩子享樂揮霍的資本。濫用金錢,也會讓孩子永遠沒有滿足感,無法體會到勞動的價值,金錢成了孩子的噩夢。其實,人的一生是難以預測的,如果孩子身處逆境,他又如何生活呢?

  戴維·布瑞納是美國著名的喜劇演員,他中學畢業時,腰纏萬貫的父親只送給他一枚硬幣,並囑咐他說:“用這枚硬幣買一張報紙,一字不漏地讀一遍,然後翻到廣告欄,自己找一份工作,到世界上去闖一闖。”後來,戴維·布瑞納通過艱苦的奮鬥取得了人生的成功。後來,他說,父親給他的這枚硬幣,是他收到過的最好的禮物。

  所以,今天的父母,請不要忘記了一個道理:貧窮之於人生,才真正是一種必不可少的養料。所以,爲了孩子,讓他對自己負責;也爲了父母自己,爲孩子負責,請父母恰當地給孩子金錢吧!

  

  

五、讓孩子拋棄身份榮耀感

  衆多最優秀的人才非但不以哈佛、耶魯爲榮,而且常常堅決地捨棄那種榮耀。

——(美國)艾里森

  在國外,很多富翁級的父母這樣教育孩子,他們讓孩子拋棄身份榮耀感。因爲他們意識到,讓孩子擁有一種天生的金錢和地位上的優越感對他的成長有百害而無一利。他們只給孩子很少的零用錢,鼓勵孩子自己去打工掙錢,這樣讓孩子明白:金錢的獲得並不是輕而易舉的;錢也是會用完的;有價值的財富要靠自身的努力去積累;積累財富的過程或許比財富本身更有價值。

  一位德國富翁對自己的女兒說:“……你說得很對,我是很有錢。但是,那是我賺的錢,雖然你是我的女兒,但你也不能隨心所欲地花我的錢。而且,即使你將來自己賺了很多錢,也不要把它們毫無節制地花掉。”

  所以,今天的父母應該告訴孩子:自己的未來要靠自己去創造,而不要靠父母勤勞和努力賺來的錢生活,不要讓孩子滋長一種身份榮耀感。

在美國耶魯大學300週年校慶之際,全球第二大軟件公司“甲骨文”的行政總裁、世界第四富豪艾里森應邀出席典禮。

艾里森當着耶魯大學校長、老師、校友和畢業生的面,說出一番驚世駭俗的言論。他說:“所有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名校的師生都自以爲是成功者,其實你們全都是失敗者,因爲你們以在有過比爾·蓋茨等優秀學生的大學讀書爲榮,但比爾·蓋茨卻並不以在哈佛讀過書爲榮。”這番話讓全場的聽衆目瞪口呆。

到今天爲止,像哈佛、耶魯這樣的名校從來都是令幾乎所有人敬畏和神往的,艾里森居然敢把那些驕傲的名校師生稱爲“失敗者”,未免也太狂了點兒吧!

到這裏並沒有結束,艾里森接着說:“衆多最優秀的人才非但不以哈佛、耶魯爲榮,而且常常堅決地捨棄那種榮耀。世界第一富比爾·蓋茨,中途從哈佛退學;世界第二富保爾·艾倫,根本就沒上過大學;世界第四富,就是我艾里森,被耶魯大學開除;世界第八富戴爾,只讀過一年大學;微軟總裁斯蒂夫·鮑爾默在財富榜上大概排在十名開外,他與比爾·蓋茨是同學,爲甚麼成就差一些呢?因爲他是在讀了一年研究生後才戀戀不捨地退學的……”

艾里森接着“安慰”那些自尊心受到一點傷害的耶魯畢業生,他說:“不過在座的各位也不要太難過,你們還是很有希望的,你們的希望就是,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學習,終於贏得了爲我們這些人(退學者、未讀大學者和被開除者)打工的機會。”

  艾里森的話可能有些偏激,但並不是全無道理。其實,幾乎所有的人,包括我們自己,經常會有一種強烈的身份榮耀感。比如,以出生在一個良好背景的家庭爲榮,以畢業於一所著名的大學爲榮,以有機會進入一家跨國公司工作爲榮,等等。

  不能說這種榮耀感是不正當的,但一個人如果過分迷戀這種僅僅是因爲身份帶給自己的榮耀,那麼,他的人生境界就不可能太高,事業的格局就不可能太大,當他陶醉於自己的所謂的“成功”時,他已經被真正的成功者打敗了。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真正的成功者往往不是靠社會給他的榮耀和各種優越條件,也不是靠繼承祖輩的遺產,而是靠個人的奮鬥,爲自己開創出一條富有挑戰性的全新之路。所以,要告訴孩子,讓他把父母帶給他的“身份榮耀感”都徹底拋棄!千萬不要讓孩子陶醉於其中,否則,他就註定是一個失敗者。

  有一位私營企業家,是當地盡人皆知的首富,他的教子方式很獨特。他讀小學的兒子生活得非常儉樸:衣着穿戴、零花錢都遠遠不及工薪階層人家的孩子,而且上學放學孩子也是徒步往返。有人不解地問:“你這是何苦呢?不談高人一等,也不能委屈了孩子啊!”他笑着說:“千金難買幼時艱,對孩子來說,還是粗茶淡飯好,不要讓他生活在父輩成功的榮耀下,他的未來還得靠自己去奮鬥。”這位大款父親的“富門寒教”是否應該值得今天的父母借鑑一下呢?

  父母應該知道,不諳世事的孩子如果生活在一種財富的榮耀感下,那他就不會靜下心來鍛鍊自己的雙手和大腦,就不會用心去學習高超的生存本領。當有一天,千金散盡的時候,他也不會有勇氣和能力去面對生活的嚴峻考驗了。

財富具有一定的社會性和公共性,並不是只有留給自己的孩子才最讓人放心。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需要,父母不能替他完成財富積累的過程,更能讓孩子有“父母的錢就是我的錢”的思想。所以,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拋棄身份榮耀感。

1. 不讓孩子有高人一等的想法

  作爲父母,要想讓孩子更好地成長,就需要從小不讓他有高人一等的想法,無論是在金錢方面,還是在地位方面,父輩的成功都與他無關。

  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林伯渠在延安時,是陝甘寧邊區的政府主席。他的兒子林相特兩歲就被送到延安農村託人照看。相特非常活潑可愛,而且模仿能力特別強,經常揹着雙手學父親走路。有的同志逗孩子玩,叫他“小主席”。

  林伯渠知道後,嚴肅地指出,開這種玩笑不好,無形中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刻上超人一等的痕跡,並教導兒子說:“以後別人叫你‘小主席’你不能接受。人家問你長大做甚麼,你說到基層鍛鍊去,當一個普通的人。” 

  相特到了上學的年齡,林伯渠給他一個小小的土布包,裝上幾支鉛筆和幾個本子,並語重心長地囑咐他:“要好好學習,聽老師的話,長大了,就應該懂事了。今天讓叔叔送你去,以後你就自己去。”沉思了一會兒後,林伯渠接着說:“還要給你起個名字,就叫用三吧,用三就是三用,就是一要用腦筋想問題,二要用雙手創世界,三要用腳踏實地的精神幹事情。”

  父母要教育孩子從小就不能有高人一等的思想,要做普通人,即使父母再有錢,地位再高,也不要讓孩子有這種想法。不要靠着父母這棵大樹喫飯,要憑藉自己的真才實學勇闖世界。要錘鍊孩子,不要嬌慣他。

2. 讓孩子真正懂得他需要學甚麼

  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爲生活而奮鬥不但不是壞事情,反而會對他未來的人生極爲有意義。尤其是現在,大部分家庭生活比較富裕,而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就更應該知道奮鬥。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15年前,一位成功的企業家把他的兩個兒子送到外地上大學,其中一個就讀維吉尼亞大學,另一個就讀紐約某學院。兩個孩子的生活費用由企業家年輕的祕書負責,每個月各開一張100美元的支票給兩個孩子,這是他們的“零用錢”,可供他們隨意使用。

  這位祕書每個月給他們開支票時,真是感到十分羨慕。他經常怨嘆:爲甚麼命運之神把我降生在貧苦之家。他認爲,將來這兩個人會在社會上擁有很高的地位,而自己卻將一直是個卑微的職員。

  後來,兩個孩子帶着他們的文憑回家來了。他們的父親是位大富翁,擁有銀行、鐵路、煤礦以及其各種高價值的財產。他們的父親已在他的事業中安排了很好的職位等着他們。

  但是,15年的光陰卻可以對這些一生都不奮鬥的人作出殘酷的安排。這兩個孩子不僅從學校帶回了文憑,還帶回了久經訓練的好酒量。因爲,他們每個人每個月所收到的100美元,使他們不必去爲生活而奮鬥,也因此有機會練習酒量。

  現在,他們的父親已經破產,他們家那棟豪華大住宅已經公開拍賣。兩兄弟中,有一人死於精神錯亂,另一人現在住在精神病院中。故事的結局就是這樣。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富家子弟都有如此悲慘的下場,這只是一個個案。但是,這個事實所反映出來的東西確實應該值得今天的父母們深思。

  道理很簡單:繼承大筆的財富並非好事,最主要的缺點就是會使繼承者變得懶惰。孩子的懶惰會造成他們對現實的畏縮,畏縮則會導致孩子喪失進取心和自信心,如果孩子缺乏這樣基本的優點,他終其一生都要生活在不穩定中,就像一片鴻毛在風中毫無目的地飄蕩。

  

3. 不要讓孩子太把自己當回事

  作爲父母,要時刻提醒孩子注意,一定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否則,對自己絕對沒有任何意義。

  布思·塔金頓是美國20世紀著名的小說家和劇作家,他的作品《偉大的安伯森斯》和《愛麗絲·亞當斯》都獲得了普利策獎。在聲名最鼎盛的時期,塔金頓在多種場合講述過這樣一個故事:

  在一個紅十字會舉辦的藝術家作品展覽會上,我作爲特邀貴賓出席了展覽會。其間,有兩個可愛的十六七歲小女孩來到我面前,虔誠地向我索要簽名。“我沒帶自來水筆,用鉛筆可以嗎?”其實,我知道她們不會拒絕,我只是想表現一下我作爲一個著名作家謙和地對待普通讀者的大家風範。

  “當然可以。”小女孩們爽快地答應了,我看得出她們很興奮,這也使我備感欣慰。一個女孩將她的非常精緻的筆記本遞給我,我取出鉛筆,瀟灑自如地寫上了幾句鼓勵的話語,並簽上我的名字。女孩看過我的簽名後,眉頭皺了起來,她仔細看了看我,問道:“你不是羅伯特·查波斯啊?”

  “不是,”我非常自負地告訴她,“我是布思·塔金頓,《愛麗絲·亞當斯》的作者,兩次普利策獎獲得者。”小女孩將頭轉向另外一個女孩,聳聳肩說道:“瑪麗,把你的橡皮借我用用。”

  那一刻,我所有的自負和驕傲在一瞬間化成了泡影。從那以後,我一直時時刻刻告誡自己:無論自己多麼出色,都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

  父母要明白,教育孩子別太把自己當回事,並不是讓孩子妄自菲薄,也不是讓孩子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是讓孩子瞧不起自己。其實,恰恰相反,是讓孩子對自己有一個正確客觀的認識,這樣他便會更好地相信自己,從而去挑戰一切,追求生命過程中的卓越和夢想,迎來一次又一次的輝煌。

  讓孩子以平常心對待生活中的一切,別把自己當回事,這樣他才能擁有一顆寧靜的心,一顆智慧的心,一顆快樂的心。要讓孩子知道,如果他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榮耀裏,傲視衆生,卻無所作爲的話,到最後一定會連本帶利地損失個精光。

  

  

六、教孩子正確使用金錢

  對於浪費的人,金錢是圓的;可是對於節儉的人,金錢是扁平的,是可以一塊塊堆積起來的。

——(法國)巴爾扎克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確實是一個與衆不同的人,單從他對待使用金錢的態度上就可以看得出來。對他來說,創業是他人生的旅途,財富是他價值量化的標尺。“我只是這筆財富的看管人,我需要找到最合適的方式來使用它。”這就是比爾對金錢使用的最真實的看法。

  要讓孩子學會正確使用金錢,這對他的一生的成長非常有必要。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都應該在有意或無意中給孩子灌輸正確使用金錢的觀念。教孩子正確使用金錢,將會影響到孩子未來的自信心和幸福感;教孩子正確使用金錢,也是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

  事實上,很多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孩子因爲缺乏使用金錢的教育,反而對金錢有一種依賴性,從而失去了自己的能力。而生活在貧窮家庭的孩子,因爲需要經常性地精打細算,反而對金錢有一種強有力的控制能力,結果,兩種孩子的命運截然不同。所以,無論如何,父母都應該對孩子進行正確使用金錢的教育了。

  

  美國人戈弗雷曾經寫過一本專門教育孩子使用金錢的書,名字叫《錢不是長在樹上的》,這本書十分暢銷。戈弗雷認爲,孩子在12歲以前就應該逐步掌握有關消費的知識。

  戈弗雷在書中指出:8歲時知道可以通過雙手勞動掙錢,要知道把錢存到儲蓄賬戶裏;9歲時能夠制定簡單的開銷計劃,購物時知道對比價格;10歲時懂得每週節省一點錢,以備大筆開銷使用;11歲時知道從電視廣告中發現事實,而不被廣告牽着鼻子走;12歲時能夠制定並執行稍長時間的開支計劃,懂得正確使用銀行術語,並逐步樹立起正確的金錢觀。

  日裔美國人羅伯特·T·清崎在他的著作《富爸爸,窮爸爸》中這樣寫道:

  “今天我們的教育體制已不能跟上全球變革和技術創新的步伐。我們不僅要教育年輕人在學術上的技能,也要教育他們理財的技能。這不僅是他們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而且是生活得更美好所必須具備的技能。

  “之所以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爲了財富奮鬥終生而不可得,其主要原因在於雖然他們都曾在各種學校中學習多年,卻從未真正學習到關於金錢的知識;其結果就是他們只知道爲了錢而拼命工作,卻從不去思索如何讓錢爲他們工作。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錢的知識,將會有其他人取代你。”

  

  戈弗雷和羅伯特·T·清崎的意思很明顯,金錢教育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理財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社會生存技能,父母必須教育孩子端正對金錢的態度,不能讓孩子成爲金錢的奴隸,而是要讓金錢爲我們服務。另外,如果要讓債主、警方甚至騙子來替父母對孩子進行這項教育的話,那父母們恐怕就會爲此付出一定代價了。

  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對孩子進行必要的理財教育和讓孩子掌握科學文化知識一樣重要,都應該是現代社會少年兒童成長的必修課程。理財教育不僅是一種財產管理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一種人格、品德和誠信的教育。

  現在的生活越來越富裕,當然,富裕的生活本身不會對孩子有害。但是如果父母不對孩子進行正確的金錢教育,孩子不具備正確的財富觀的話,孩子很容易因爲金錢走上歧途。到那時,金錢就會成爲影響孩子成長的絆腳石。

  另外,在教孩子正確使用金錢的時候,要注意讓他樹立起“錢是有用的,但錢也不是萬能的”意識。這是父母教給孩子如何作出正確使用金錢決定的重要依據之一。

1. 讓孩子養成儲蓄的習慣

  要想讓孩子正確地使用金錢,首先就要讓他學會存錢,也就是養成儲蓄的習慣。儲蓄是父母必須要給孩子培養的好習慣。

  每個孩子都應該從小養成儲蓄的習慣,這是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和節儉精神的最好的辦法。那怎樣才能讓孩子養成這樣的好習慣呢?

  在孩子小的時候,讓他學會用儲蓄罐存錢。可以先給孩子購買一個漂亮的卡通儲蓄罐,然後父母要當着孩子的面每天放一些錢進去,這樣孩子就會對父母的行爲感到好奇,這時父母就抓住機會對孩子進行儲蓄習慣的培養。可以告訴孩子,這就是存錢,要讓這個儲蓄罐“喫飽”,這個儲蓄罐裏的錢可以做很多事情。要讓孩子每天也把零錢放進這個儲蓄罐,必要的時候,父母可以在銀行兌換一些硬幣給孩子。這樣,慢慢地孩子就形成了向儲蓄罐裏存錢的習慣了。

  當孩子年齡大的時候,父母應該給孩子在銀行開設理財賬戶。

  有調查顯示:我國大中型城市6~15歲的孩子,擁有自己可支配的日常零花錢和春節時的壓歲錢總額已達到56億元,數額十分可觀。引導孩子合理支配自己掌握的錢,養成節儉的好習慣,是許多父母所面對的重要教育任務。

  但是,很多父母對孩子用錢基本沒甚麼控制。他們認爲,孩子還小,兩三年內還不需要讓孩子理財,當孩子再大一些時,可能就會考慮讓孩子節儉和存錢,現在主要是讓孩子好好學習,成績好了甚麼都有了。可以說,這種觀點代表了很多家長朋友的觀點。實際上,這是一種理財誤解。

  在國外,一些孩子會在父母的監督下,每週制定簡單的開銷計劃,8歲以後,就會打工賺錢,兩年後開始每週節約一點錢,以備大筆開銷時使用。所以,父母一定要給孩子開設銀行理財賬戶,這樣也可以很好地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

  目前,各大銀行紛紛推出各自的培養孩子理財良好習慣的金融工具,讓孩子通過親自進行一些簡單的賬戶操作使用,瞭解一些金融知識,養成良好的儲蓄習慣。有的銀行爲孩子配備了專門的收支賬簿,賬簿中生動清楚的圖示指導取代了一般賬簿中枯燥繁瑣的文字信息,讓孩子清楚自己的收支狀況,父母還可以通過信用卡的主卡,掌握孩子的開支情況。

  據報載,某銀行推出的“攜手奧運,成長賬戶”,這是一種面向青少年的以奧運爲主題的“賬戶管理套餐”。該賬戶倡導“資金積累更快、賬戶收益更高、理財本領更強”的理念,激發青少年通過平時的積累,獲得參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機會。而作爲奧運會特色產品,該賬戶提供印有福娃圖案的彩色存摺以及個性獨特、可分性別的長城花季卡。

  爲孩子開設一個理財賬戶非常有必要,因爲這樣一來,當孩子在過節收到紅包時,父母可以陪孩子把錢存到他的理財賬戶裏。這樣,既有助於孩子養成了儲蓄的好習慣,還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鄭州某中學初一學生張濤,父母在他8歲時就給他在銀行開設了儲蓄賬戶,讓他自己學習理財。張濤把過節收的紅包都存到了這個儲蓄賬戶上,還把平時父母給他的零花錢節省下來,也都存到了這個賬戶上。目前,張濤的個人儲蓄賬戶上的錢已經到了兩萬多元,他心裏非常高興,他說他可以爲父母減輕負擔了,因爲他想自己交大學學費。

2. 幫助孩子制定支出計劃

  一般來說,孩子隨着年齡的增長,就會自然具備一些支配金錢的能力。但是,父母也不要掉以輕心,必要的時候,要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些合理的支出計劃,來幫助他科學合理地使用金錢。

  父母可以先讓孩子自己制定支出計劃,然後再幫助他修改。在修改的同時,告訴孩子甚麼樣的消費是合理支出,甚麼樣的消費是不合理支出。要教會孩子儘量避免不合理的支出。這樣慢慢培養孩子合理支出金錢的能力。通過父母的指導和監督,孩子自然就會提高理智消費的能力,就能夠有所節制地花錢。

  要教會孩子怎樣辨別合理支出和不合理支出。比如,在孩子買東西之前讓他必須想清楚要買的東西是否真正需要,可以讓孩子在心裏問自己:“這個東西我需要多久?”“如果不買的話會有甚麼不利的情形?”“是不是可以用其他的東西替代?”……這些問題可以幫助孩子有效辨別支出是否合理。

  另外,教給孩子在買東西之前要列一個購物清單,一來可以節省購物時間,二來也是避免不合理支出的有效方法。當然,也可以教育孩子利用壓歲錢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長輩購買節日禮物或生日禮物,花錢多少無所謂,關鍵是增加親情,培養孩子的孝心。這也是必要的合理支出。

3. 幫孩子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有這樣一個現象應該引起父母的注意,即在孩子的消費觀念問題上,正確與否往往與家庭經濟條件的好與壞沒有直接的關係。

  有一些家庭的經濟條件並不是很好,但是父母對孩子的物質慾望滿足的程度並不比家庭條件好的小。中國城市孩子的平均消費額比居民消費額大得多。對花在孩子身上的錢,父母表現得都非常慷慨。一項調查顯示,全國0~12歲的孩子每月消費總額超過35億元;八成的工薪階層三口之家,孩子的月平均消費竟然超過一個成人。

  所以,父母應該讓孩子學會樹立安全健康、科學合理的消費觀。一位著名教育專家說:“當前,青少年高消費會對青少年自身的生活習慣和道德觀的形成造成不良影響,每一位青少年都應該樹立起健康的消費觀。”那麼,父母教給孩子在消費時應該注意哪些消費的方法和技巧呢?

  首先,要讓孩子注重合理調整消費投入。

  讓孩子懂得,在選購商品時,要考慮到家庭的經濟狀況和承受能力,如果家庭經濟並不富裕,就應該把一些可以花也可以不花的錢節省下來。比如,有的書太貴,就可以去圖書館看。另外,要本着需要和實用的原則,選擇恰當的購物時間,儘量購買價廉合格的商品,但要注意檢查商品的質量,保證自己的利益。由此,讓自己早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消費觀,健康成長。

  其次,要讓孩子注意消費的內容。

  讓孩子明白,人生中最重要的消費是精神消費,不要一味地把錢花在喫、喝和穿等物質享受上。某市對中學生作了一項調查,調查顯示:吸菸的比例達35%,飲酒的比例達38%,會打麻將的比例更是高達70%,此外,還有很多中學生進營業性歌舞廳、電子遊戲室、網吧等場所消費。其實,這不僅會傷害他的身體,而且他也很容易受到社會上不良分子的影響。所以,父母要注意培養對孩子成長有利的消費觀,比如,看一些有意義的健康的書籍,聽一些能陶冶情操的CD等。

  最後,讓孩子學會理智看待廣告

  讓孩子知道,廣告是商家促銷的手段,好的廣告是一種藝術品。學會欣賞廣告,用平靜、審慎的態度看待廣告,是孩子社會性發展和成熟的表現,也有助於健康消費觀念的養成。

4. 教育孩子懂得節儉

  即使家裏很有錢,父母也要讓孩子懂得節儉。提倡節儉並不是反對孩子消費,而是提倡合理消費,反對孩子肆意揮霍和不道德地消費。不管家庭貧困還是富裕,盲目地花錢、隨便浪費金錢永遠都是不良品質的反映。

  一般來說,每個孩子的消費可以分爲三類:生存性消費、發展性消費和享樂性消費。生存性消費和享樂性消費很容易理解。發展性消費是指,爲了發展孩子的身心健康,提高孩子的科學文化素質的支出,父母應該根據自己的家庭經濟承受能力來確定。

  每個家庭的經濟狀況不盡相同,父母如何讓孩子把錢花在有利於他的發展上是父母應該好好考慮的一個問題。但是,不管花錢多少,以下三條是父母參照的重要標準:

  首先,是否能高效益地使用金錢、財物,合理消費,恰當使用;

  其次,是否有利於孩子的未來發展,即是否有利於孩子形成良好的品質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文化素質;

  最後,是否杜絕了奢侈浪費、享樂主義。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給孩子創造一定的機會去買菜,交水電費、電話費等,讓孩子知道自己家的錢是怎樣花出去的,都用在了甚麼地方,讓孩子知道維持一個家庭的必要開支,體驗生活的艱辛。

  另外,父母出去買菜時,也可以帶着孩子。在不斷地比較、挑選的過程中,在討價還價的過程中,讓孩子理解金錢的用處,培養孩子合理消費、愛惜金錢的好品格,從而讓孩子懂得節儉。

目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