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其它小說 > 讓孩子喫點苦的30個建議 > 第2章 逆境是一所大學

第2章 逆境是一所大學

目錄

  

  逆境是成功者的財富,更是一所成功大學。對於那些在困難面前低頭的人,困境也是最好的藉口。人生就是這樣,總是會遭遇意想不到的困難。身陷困境時,態度消極的人總是怨天尤人,寄希望於外力,選擇退縮和逃避,而不想辦法正面解決;態度積極的人會則敢於向困難挑戰,會千方百計想方設法尋找途徑解決困難,所以幸運、機會總是降在他們的頭上。在這所逆境大學裏,把孩子培養成爲一個積極應對逆境的人,逆境是對他最好的賜予。

  

  

一、逆境造就生活的強者

  逆境給人寶貴的磨練機會。只有經得起環境考驗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強者。自古以來的偉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撓的精神,從逆境中掙扎奮鬥過來的。

——松下幸之助

  人的一生誰都難以躲過逆境,能否在逆境中忍耐困苦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關鍵。如果該喫不能經受住逆境的考驗,那麼最終他就會被逆境所淘汰。一個人只有不向苦難的生活低頭,他就會發現苦難的背後隱藏着一座豐富的寶藏,它會使他終身受用。

  每個人都喜歡順境,而不喜歡逆境,但是,不喜歡並不代表不經歷。其實,逆境可以磨練人生,增長才幹,能夠讓一個人通過消除不良情緒得到新的人生突破和發展,心理達到更高層次的一種平衡。總之,逆境就是人生的一針強心劑。

  法國前總統戴高樂曾說:“困難,特別吸引堅強的人。因爲他只有在擁抱困難時,纔會真正認識自己。”這句話一點也沒錯。幾乎每一個傑出人物的成功都是從與苦難“角鬥”的勝利中脫穎而出的。

  

  拿破崙出身於科西嘉窮困沒落的貴族家庭,愛子心切的父親爲了兒子能有所作爲,把他送進了一所貴族學校。這所學校大都是有錢有勢的貴族子弟,他們大肆嘲諷他的窮困。拿破崙非常憤怒,他暗暗發誓一定要出人頭地,證明自己是最優秀的!

  他發奮學習,不理會周圍的嘲諷與白眼,忍受了5年的痛苦。這5年之中,每一次嘲笑、每一次的侮辱,都使他增加決心,更加堅定鬥志。靠着不懈的努力,在16歲那年,拿破崙榮升爲少尉,並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畢業。

  隨後,拿破崙接受軍事徵召來到部隊。到部隊以後,他發現周圍的同伴不務正業,卻以喫喝玩樂和賭博爲榮,自己的格格不入顯示了出來。又由於他經濟困難,不善於溜鬚拍馬,不久就遭到同伴們排擠,被從少尉職位上擠了下來。對此,拿破崙並不在意,他埋頭於圖書館中,決心要成爲國家真正的人才。

  他大量閱讀哲學、軍事和名人傳記等著作,他頑強地堅持了下來,並開始勾畫着自己美好的未來。在圖書館的這段歲月裏,拿破崙僅摘抄的筆記就積累了一尺多厚。除此之外,他還經常把自己想象成一個總司令,並把科西嘉島的地圖畫出來,並清楚地指出哪些地方應當佈置防範,而且計算得非常精確。

  軍隊的長官聽說拿破崙的學問很好,便派他到訓練場上執行一項任務。這項任務需要極爲繁雜的計算能力,讓長官感到喫驚的是,拿破崙把工作做得極爲出色。從此,他獲得了新的機會,開始慢慢走上了騰飛之路。

  

  從一個落魄的貴族子弟,到一個稱雄一時的君王,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可見,喫苦在先,並不是人生的悲劇,反而是人生的一種本錢,一份財富。正如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所說:“逆境是磨練人的最高學府。”

  所以,人必須有信心戰勝生活中的一切逆境。面對逆境,以爲無法越過的人,只能永久地停留在所謂的“阻礙”面前。

  逆境,是強者必經的關口。沒有逆境的苦難,哪有強者的戰場?沒有戰勝困難的過程,又哪有勝利的歡愉和成功的喜悅?挪威著名作家易卜生曾說:“不因幸運而固步自封,不因厄運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強者,善於從順境中找到陰影,從逆境中找到光亮,時時校準自己前進的目標。”

  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逆境是一種成功的資本,沒有經過飢餓的人,不知道一粒米的寶貴,不知道辛苦耕種者的可敬。此外,人人都是平等的,任何一個人的一生都會遇到林林總總的逆境,但是,逆境會讓平庸者變得卑瑣可憐,使強大者變得更加堅韌崇高。

  每一次陷入逆境,都是一次成功前的演練,一次登高,也是一個頓悟。強者會在逆境中成就自己。就讓孩子以一顆坦然的心面對每一次逆境吧,這就是他應該珍惜的成才的機會。?

1. 讓孩子把逆境當成機遇

  世界上有很多事並不確定,但有一件事卻很確定,那就是,每一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苦難。所以,要想讓孩子獲得成功,必須讓他把逆境當成機遇,養成不畏懼逆境的品質,學會怎樣從逆境中掘出生活的寶藏。

  美國俄亥俄州有一個叫諾爾斯的青年,他小的時候,因爲一次醫療事故造成了終身癱瘓。如果這件事情發生在一般人的身上,也許就會意志消沉,但諾爾斯卻沒有受到絲毫影響。他決定要讓自己活得充滿希望,他依舊樂觀、開朗地面對一切,並思考和計劃自己的未來,希望能做一個有用的人,能夠養家餬口,而不要成爲家人的負擔。

  他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家人,並且提出一個想法,他說:“雖然我的雙手不能工作了,但是我還有大腦,從現在開始,請你們代替我的雙手。我想從今年開始,我們的農場全部改種玉米,然後用玉米養豬,趁着乳豬肉質鮮嫩的時候,灌成香腸出售,一定會很暢銷!”

  果然不出其所料,“諾爾斯乳豬香腸”一炮成名,成爲家喻戶曉的美食。這就應了那句老話:“天無絕人之路。”生活雖然丟給他一個難題,但是他擁有解決難題的能力。諾爾斯的身體癱瘓了,面對這樣的逆境,他的意志卻經受住了考驗,並且樂觀地去面對殘酷的現實。他利用自己的大腦,然後借用別人的手,幹起了自己的一番事業。

  所以說,逆境是人生的試金石。告訴孩子,當面對逆境的時候,一定要積極進取,永不退卻,這是成功解決問題的關鍵。正如英國著名詩人瓊森曾說的一句話:“沒有經歷過逆境的人不知道自己的力量。”

  誰都知道,人生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每個人都有自己關於面對困難的體驗,如果讓孩子總結一下就會發現,當他學會積極應對逆境時,逆境就變成了一種機遇,加快了他成長的步伐。要知道,逆境中埋藏着成功的種子。

2. 教孩子學會換一種思維

  如果一個人生活在逆境中,卻能夠不斷地調整視角,學會換一種思維,那麼,他就是一個聰明的人。因爲他懂得,人不能擺脫他的處境,但可以自由地對待處境,可以通過選擇,自由地賦予處境不一樣的意義。

  有這樣一位美國商人,因爲經商失敗而負債累累。他也因此而整天神情沮喪,萎靡不振。直到有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一個失去雙腿的殘疾人,他驚奇地發現那位殘疾人在向他問“早安”時,面部的表情竟是那樣神采奕奕!

  商人頓時覺得羞愧難當,回到家裏,他在自己每天面對的鏡子上寫下了這樣一句話:“我一直悶悶不樂,只是因爲沒有鞋穿,直到我在街上看到了一個沒有腿的人時,我才覺得自己是多麼的幸福!”

  從此,他不再鬱鬱寡歡、怨天尤人,而是主動尋找自己身上的缺點,並努力改正。他的事業也在他的積極努力之下重新開始,起死回生了。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也會經常會遇到困境和痛苦,那麼,怎樣教孩子去擺脫困境和痛苦是一大難事。“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通過總結,很多父母就會發現,越是處於逆境之中的人,越是會產生自哀自憐、故步自封的思維。其實,大可不必這樣,有時,只需要讓孩子在前進的路上稍稍一轉彎,就會出現一個不一樣的境遇。

  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懂得,生活就是這樣,有時候橫衝直撞只會落個頭破血流的結局,如果換一個視角,放掉以前的偏執與狂躁,反而更容易獲得生活的獎勵。

  有記者訪問過西部歌王王洛賓,記者問他:“您老已經80多歲了,您最留戀的是甚麼?”王洛賓回答:“我最留戀的是幾年獄中的生活。”球王貝利在回答有關兒子能否取得像自己一樣的成就時,斷然說道:“不可能,因爲他沒有我幸運,他不是生長在貧民窟裏。”

  獄中的生活、貧民窟的日子在平常人的眼裏也許都算不上是好事,但是不要忘了這一句老話:“福兮禍之所依,禍兮福之所伏。”壞事有時候可以變成好事,禍有時候也可以變成福。所以,對世間的福禍、逆境,都應該着眼於長遠。

  生命的進程中,當痛苦、絕望、不幸和災難向孩子逼近的時候,只要讓孩子調整好自己的情緒,遇事多想好的一面,換個念頭來看待逆境,就相當於抓住了絕境中的一線光明,才能走向成功的彼岸。

3. 引導孩子在逆境中頓悟

  心理學家曾指出:“社會因素能否影響健康或導致疾病,不完全取決於它的性質,更重要的是取決於個體對這些因素的認知和評價。”也就是說,一件事情對一個人是否有益,不完全取決於這件事情本身,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當事者能否從這件事情中明瞭事實的真相。

  當一個人面對逆境的時候,能不能在逆境中頓悟,甚至成了他能否從逆境中脫離而出的關鍵因素。所以說,父母應該引導孩子在逆境中學會頓悟。

  弗蘭克爾是一位猶太裔心理學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被關押在納粹集中營裏受盡了折磨,遭遇極其悲慘。父母、妻子和兄弟都死於納粹的魔掌,惟一的親人是他的妹妹。當時,他本人常常遭受嚴刑拷打,死亡之門隨時都有可能向他打開。

  有一天,他赤身獨處於囚室時,忽然之間有了一種全新的感受。日後,他將當時的感受命名爲“人類終極的自由”,他悟出了一個道理:就客觀環境而言,人們總是受制於人,沒有任何自由;可是,自我意識是獨立的,總可以自由地決定外界刺激對自己的影響程度。

  弗蘭克爾發現,在外界刺激和自己的反應之間,他完全有選擇如何作出反應的自由與能力。於是,他靠着各種各樣的記憶、想象和期盼,不斷地充實自己的生活和心靈,他發現這是一種任何人都無法剝奪的自由,甚至在環境如此惡劣的納粹集中營中也是如此。

  他學會了心理調控,不斷磨練自己的意志。他的自由的心靈早已超越了納粹的禁錮,這種精神狀態感召了其他的囚犯。他協助獄友在苦難中找到了生活意義,找回了自己的尊嚴。

  弗蘭克爾後來這樣寫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殊的工作和使命,他人是無法取代的。不用你詢問生命的意義何在,生命正在向你提出質疑,它要求你回答:你存在的意義何在?你只有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才能理直氣壯地回答這一問題。”

  在弗蘭克爾生命中最痛苦、最危難的時刻,在他的精神行將崩潰的臨界點,他依靠自己的頓悟,靠成功的心理調控,不僅挽救了他自己,而且挽救了許多患難與共的生命。

  其實在生活中,讓孩子試着面對逆境去頓悟,他就會變得很坦然。頓悟在這裏面的作用,就像成長的催化劑一樣。生活中的風雨,孩子一定會遇到,他越用心地去體會,收穫就會越多,成長也就會越迅速。

  

二、讓孩子在逆境中學會堅韌

  順境的美德是節制,逆境的美德是堅韌,後一種是較爲偉大的德行。

——(英國)培根

  人是和自然界萬物一樣,在生命的歷程中必須面對逆境,因爲生活中充滿了矛盾和坎坷,而只有那些最爲堅韌的生物才能在自然界中立於不敗之地。

  所以,作爲父母,應該讓孩子學會堅韌,如果孩子沒有堅韌的性格和堅韌的品質,那麼等待他的可能就是失敗。一定要讓孩子學會在逆境中戰鬥,直到完全取得勝利。這樣,他才能成爲一個真正的卓越者,因爲卓越者有一個特點,就是在逆境中百折不撓。

  孩子要想學會走路,就必須先學會摔跤;摔一次,爬起來,再摔一次,再爬起來。摔了很多次,爬起來很多次,他的筋骨會因爲很多次摔跤而變得強健,他的意志會因爲磨練過而變得堅強。孩子就是在一次次摔跤又爬起來的過程中變得強大起來。所以,孩子只有摔過跤,他才能學會走路。詩人白島曾說:“如果你腳下倒着一千名失敗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吧!”這纔是強者的勇氣。

  其實,在人生的道路上,很少有人一帆風順,大都會遭到這樣或那樣的逆境。有的人在逆境中奮起,獲取成功,有的人沒有勇氣正視人生,從此碌碌無爲。然而生活是一位嚴肅的老人,他絕不會可憐懦夫,相反,他只歡迎那些微笑着面對人生的人。

  1805年,丹麥歐登塞城裏的一個貧苦鞋匠家誕生了一個男孩子,他看上去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這個男孩就是舉世聞名的童話作家,世界童話之父——安徒生。

  小時候,因爲請不起老師,父親就給他上課,教他哲理,讓他懂得了世間的人情世故,懂得了憐憫,當然也懂得了寫作。11歲時,父親病逝了,酷愛文學的他,獨自一人來到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開始了在藝術領域的拼搏生涯。終於,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他的才華釋放了出來,獲得了免費就讀的機會,這對於一個家境貧寒的青年來說,是一次多麼難得的機會!5年後,就在1828年,他升入了哥本哈根大學。畢業後始終沒有工作,主要靠稿費維持生活。1838年獲得作家獎金——國家每年撥給他200元非公職津貼。

  從此,他開始專注於童話創作,一篇又一篇的優秀作品接連不斷地問世,事業一次次達到高峰,但他的生活卻一直處於低谷。

  其實,他的一生都是在逆境中度過的,自幼貧窮,早年喪父,終身沒有娶妻,貧窮,孤獨,悲痛的窘境從來沒有離開過他;也可以說,他一生都是在極度頑強的拼搏中度過的,他不斷地與命運周旋着、抗爭着。他的作品爲世界帶來了一絲溫暖,爲孩子們帶來了幸福與歡樂,而他自己生活在寒冷的冬天也在所不惜。

  逆境既能讓一個人毀滅,也能讓一個人獲得成功,毀滅的人是弱者,而成功的人則是有着堅韌品質的強者。也就是說,逆境讓堅韌的強者獲得新生,讓弱者走向沉淪。

  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曾說過:“順境的美德是節制,逆境的美德是堅韌,這後一種是較爲偉大的德行。”法國大作家巴爾扎克也曾說:“不幸,是天才的進身之階;信徒的洗禮之水;能人的無價之寶;弱者的無底之淵。”可見,對於堅韌的強者來說,逆境是上天給予他的最寶貴的財富,是人生一所最好的大學。父母要認識到這一點,讓孩子在逆境中學會堅韌,這樣,他就會成爲強者。

  作爲父母,應該告訴孩子,當身處逆境中要做到“處逆不驚”,以積極進取的態度面對人生,敢於向逆境宣戰,敢於向自身的貪圖安逸思想挑戰,敢於在並不平坦的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從一重重的逆境中衝S出來。讓“不經一翻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成爲孩子的座右銘,讓厄運在孩子的不屈和無畏的精神下戰慄。

  1983年出生的楊文軍是中國皮划艇項目的後起之秀,曾奪得釜山亞運會男子雙人划艇500米和1000米的冠軍。與名將孟關良合作後,成績更是一路飛進,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奪得男子雙人划艇500米金牌,這是中國選手在皮划艇項目上奪得的首枚奧運會金牌。

  在每個人的眼中,楊文軍都是一個內向、堅強、永不服輸的錚錚男兒,可是在母親眼中,他卻是一個“眼淚很便宜”的農家乖男孩。

  楊文軍所在的陽泗村在江西豐城小有名氣,全村67戶人家有相當一部分人在外地做生意,人們的生活水平相對較高,被譽爲“豐城的小溫州”。可是,楊文軍家中卻沒有一絲富裕的景象。上世紀70年代建造的老屋,昏暗的燈光下,有的只是簡陋的傢俱,惟一的一臺彩電還是女兒出嫁後買來孝敬父母的,還是爲了讓父母能夠在家看到奧運會直播節目。

  對於楊文軍來說,貧困帶給他的不是負擔,更不是放棄自己的夢想,他的意志因此變得更加堅韌。當他還在學校體育集訓隊時,強運動量對於一個還處在身體發育的少年來說,無疑需要增強營養,可是,楊文軍的父母要負擔兩個孩子學習生活,還要贍養老人,根本沒錢再爲他增加營養,楊文軍曾一度身體消瘦、臉色蒼白。

  對於楊文軍的成長,他的母親說:“沒有看着兒子成長,沒能陪在兒子身邊,這一直是我對兒子的愧疚。”說完,她緩緩擦拭眼角的淚水。

  早在楊文軍還在讀初中時,他的父母就雙雙前往外地打工,甚至過年都沒有回家過一趟。楊文軍和妹妹都是跟着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的。

  楊文軍的母親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可是,她卻沒有盡到做母親的責任。多少個身處異地的夜晚,對兒子的思念和愧疚之情讓她的枕巾被淚水一次次浸溼。讓她欣慰的是,兒子在逆境中變得更加堅韌,不再像年幼時那樣輕易落淚,終於登上了奧運會冠軍的領獎臺。

  

  要讓孩子在逆境中有安慰和希望,只要他能抓住這種希望,並把它當作一種動力,他就能夠變得堅韌,就能在逆境中崛起。要讓孩子在逆境中學會自處,鍛鍊自己的意志,就能夠在逆境中奮起。

  當然,逆境也確實很容易讓人變得消沉,喪失鬥志,跌倒後再也無法站起來。相對來說,順境有利於一個人在良好的環境和心態下自由地發揮才能,但有時候也做不到,因爲順境也容易消磨人的鬥志,使人養成懶惰的習慣,從而平平常常,無法傑出。所以,應該學會辨證地看待順境和逆境,順境能讓人獲得幸福,但也容易讓人在得到暫時的幸福後不再有所追求;逆境會影響人正常地實現幸福,但如果保持堅強的意志,奮力拼搏,頑強奮進,也許能夠使自己的能力得到超常發揮,獲得更令人陶醉、令人神往的幸福。

  魯迅先生曾說過:“踏上人生的旅途吧,前途很遠,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纔有路。”是的,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到處都是荊棘和陷阱,父母要做的就是,不要讓孩子害怕這些,要讓他學會堅韌,在逆境中勇於奮起。

1. 不讓孩子失去自己的性格

  要想讓孩子在逆境中學會堅韌,父母一定不要讓他失去自己的性格。概括地說,性格就是人在對人、對事的態度和行爲方式上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如理智、沉穩、堅韌、執著、含蓄、坦率等等。不失去性格,也就是要把握住自己的性格,也就把握住了戰勝逆境的一種力量。

  瓦爾坦·格雷戈裏安原是美國布朗大學的校長,後任卡內基基金會主席。他的童年十分不幸,在他6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就因病去世了,他是被祖母在伊朗的山區他帶大的。

  格雷戈裏安的祖母也是一個很不幸的女人。由於戰爭和疾病,她失去了所有的孩子。雖然命運對她十分不公,但她卻並未因此失去對生活的信心。

  爲了讓格雷戈裏安從失去親人的陰影中走出來,健康快樂地成長,祖母經常教導他說:“孩子,有兩件事一定要記牢。第一是命運,那是你無法控制的;第二是你的性格,那可是在你掌握之中的。你可以失去你的美麗,也可以失去你的健康和財富,但是你決不能失去你的性格,因爲它是掌握在你自己手中的。”祖母的這句話在格雷戈裏安的成長道路上,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告訴孩子,好的性格可以讓人不管是在順境還是在逆境中,都能坦然積極地面對,並且不懈地努力,取得成功;而不良性格則會讓人走上彎路,甚至在關鍵時刻毀掉一個人的一生,造成悲劇性的結局。由此,一定不要讓孩子失去自己的性格,即使是在逆境中。

  

2. 給在逆境中的孩子以支持

  不可否認,孩子在逆境中的時候,一定需要親人和朋友的理解和支持,所以父母一定要給予在逆境中的孩子以支持,並不斷地鼓勵他。

  諾貝爾獎是全球最高的榮譽,它的創建人是瑞典著名的科學家諾貝爾。諾貝爾從小就立志要獻身科學,經過生與死的拼搏,終於成爲享譽全球的科學家。

  諾貝爾的父親是一位科學愛好者,對發明創造有着濃厚的興趣。爲全面培養孩子,他鼓勵諾貝爾三兄弟從小學習各種科學技術,並歷盡辛苦創造條件讓孩子接觸世界。諾貝爾16歲時,被父親送去周遊世界,學習新的科學技術。父親在軍械工廠的實驗,讓諾貝爾萌發了研製新型Z藥的念頭。

  1864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市郊,突然響起震耳欲聾的爆炸聲,一座工廠被大火吞沒,30歲的諾貝爾硝化甘油的爆炸試驗再次失敗,他僥倖獲救。

  這次慘敗,使得諾貝爾正在大學讀書的弟弟和4名助手慘遭不幸。諾貝爾的母親悲痛欲絕,父親因此而半身癱瘓。警察當局嚴禁他恢復工廠;市郊再也沒有人再敢把地租給他做試驗;原來的助手離他而去……但是,這一切並沒有把諾貝爾難倒,因爲父親很支持他,而且父親的鼓勵給了他極大的力量,他把個人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經多次試驗,終於取得成功。

  支持逆境中的孩子是非常必要的,但請父母注意一點,在支持孩子的過程中,更應該讓孩子認真地分析自己失敗的原因,從而從中總結吸取教訓……

  

3. 要孩子不放棄自己的追求

  另外,要想讓孩子在逆境中學會堅韌,父母還應該鼓勵孩子,在逆境中一定不要放棄自己的追求。

  愛米·諾德生長在猶太籍數學教授的家庭裏,從小就喜歡數學。1903年,21歲的諾德考進哥廷根大學,在那裏,她聽了克萊因、希爾伯特和閩可夫斯基等人的課,與數學結下了不解之緣。她學生時代就發表了幾篇高質量的論文,25歲便成了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女數學博士。

  諾德在微分不等式、環和理想子羣等的研究方面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但由於當時婦女地位低下,她連講師都評不上,在大數學家希爾伯特的強烈支持下,諾德才由希爾伯特的“私人講師”成爲哥廷根大學第一名女講師。接下來,由於她科研成果顯著,又是在希爾伯特的推薦下,取得了“編外副教授”的資格,雖然她比起很多“教授”更有實力。

  1933年,希特勒驅逐猶太人,諾德主持的講座不得不停止,她微薄的薪金也被取消了,她被迫離開哥廷根大學,去了美國工作。1934年9月,鑑於她在數學領域作出的巨大貢獻,美國設立了以諾德命名的博士後獎學金。愛因斯坦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說:“根據現在的權威數學家們的判斷,諾德女士是自婦女受高等教育以來最重要的富於創造性數學天才。”

  所以,父母要讓孩子懂得:一塊樸拙的頑石,只有經過了無情的雕琢,纔會成爲完美的藝術品;一切美好的東西是不會自然地展現在一個人的面前,那傷痕累累的心理感受,恰恰是生活給予他的饋贈;只有不放棄自己的追求,心理上的每一道創傷留下的疤痕都會成爲成長中留下的珍貴記憶。

 三、教孩子勇敢接受失敗

  當失敗不可避免時,失敗也是偉大的。

——(美國)惠特曼

  今天的父母都很擔心自己的孩子遭遇失敗,所以都會竭盡全力地幫助孩子完成一切所要做的事,但父母想過嗎?當一個孩子可以坦然地面對自己的失敗時,是多麼大的一個進步呢!因爲能夠接受失敗是孩子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表現,也是他快樂人生的基礎。

  但現實生活中,不能接受失敗的孩子比比皆是。其實,這與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因爲這種不能接受失敗的教育根深蒂固。很多父母望子成龍,把自己沒有做到的事情都強加在了孩子身上,可能父母小時候也很反感自己的父母對自己那樣,但在自己做了父母后,卻又把同樣的做法加在了孩子的身上。

  原因非常簡單,今天的教育培養的是一種“不能接受失敗”的社會氛圍。對於父母來說,

如果你從事的行業不在社會的高層,你的收入達不到高標準,你的職位也很低微,你住的房子、你用的東西都沒有別人的奢華……你都一定會受到身邊親人的壓力。

  “你看人家某某,人家誰誰,……”說這些話的人最有可能是你最親近的人,是你的父母、妻子、丈夫……就這樣一次一次受到刺激和打擊。於是就只能對身邊的人發泄,比如“嚴格要求孩子”,讓孩子一定不能失敗,否則就會感到無助,認爲孩子的前途不甚光明。其實,這是沒有必要的,也是不應該的。

  

  一名14歲的初二學生因爲考試成績不理想,一時想不開竟然鑽進了快速行駛的貨運列車,當即身亡。

  這名學生在某市初二實驗班讀書,他的日常起居全由母親照顧,父親在外打工。出事後經瞭解,這名學生有兩個表哥,都已經大學畢業,這給他樹立了榜樣。他的學習成績一直非常出色,在實驗班名列前茅。但是,剛剛結束的期末考試成績卻很不理想,他認爲這是很大的失敗。在此之前,他在外婆家就表示不想活了。

  事發當天上午,他以外出散步爲由,一個人要跑出家門。當時家人就很擔心,於是他的叔叔騎摩托車陪同,沒想到他在路過一座鐵路橋時,竟然跳下摩托車,朝鐵軌跑去。他叔叔立即產生一種不良的預感,馬上放下摩托車,跟在後面追,但是悲劇還是發生了。

  據與他同班的一名女生介紹,他性格比較內向,平時在班上不大說話,但是學習成績在班級前3名。而他的母親強忍着悲痛說:“孩子小學時性格比較開朗,但後來發生了轉變。這次考試成績不好,我狠狠地批評了他幾句,我以爲這是爲他好。唉……”

  

  其實,一次考試成績不理想,如果說算失敗,也只是非常小的失敗。作爲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勇敢接受失敗。因爲接受失敗能讓孩子變得更加堅強,會向着成功的目標更進一步。英國著名化學家戴維曾說:“我的那些最重要的發現都是受到失敗的啓發而獲得的。”

  美國很多著名企業就非常看重員工能否接受失敗。他們在招聘新人時,並不十分看重學歷,而會比較偏重一些特質,比如,在學校裏參加過體育團隊等。美國很多學生都在學校加入曲棍球隊,課餘時間,父母經常在傍晚去看孩子們練習。中國父母可能會認爲,挑選曾經加入體育團隊的原因是看好他的“團隊精神”。其實,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能夠接受失敗。

  因爲在體育比賽裏,冠軍永遠只有一個,所以大部分人辛苦訓練了半天,在運動場上又拼搏了半天,可到最後的結果都變成了陪襯,不得不和團隊的戰友們一起接受失敗的結果。但他們很明白一點:要接受失敗,雖然這次比賽沒拿冠軍,沒關係,下次再來。

  父母不要讓孩子有這種心態:失敗是可怕的敵人,要不惜一切代價地避免失敗。其實,這反而會讓孩子變得緊張,害怕失敗,從而不能集中自己的精力用心做事。

  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擁有平等的機會,沒有一個人註定要過一種失敗的生活,也沒有一個人註定要過一帆風順的生活,做任何事情,都可能會有失敗,要敢於接受失敗,並從失敗中領悟和學到某些知識,總結出某些經驗教訓,這樣纔有可能抓住成功向上的梯子。

1. 鼓勵孩子正確面對失敗

  父母應該告訴孩子,失敗並不可怕,並及時鼓勵孩子,要正確面對失敗,幫助孩子具體分析失敗的原因,並幫他從失敗中走出來,繼續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困難。

  在《請給孩子鬆綁》一書中有這樣一個例子:

  當父親得知女兒陳元與國際奧賽失之交臂消息後,他能體會到女兒的內心的傷痛。陳元在經歷了奧賽的層層選拔後,卻在距離國際奧賽僅僅一步之遙的地方失去了機會,這對一個涉世未深的16歲女孩來說,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但陳元的父親不能給孩子找藉口,他要讓孩子勇敢地面對失敗,並接受它。於是,他給女兒寫了下面的這封信,壓在陳元的書桌上。

  女兒:

  你雖然沒有進入國家隊,這是遺憾,但你從中得到的經歷、鍛鍊、啓迪,以及你所認識的社會、認識的人生,遠比你進入國家隊的意義要豐富得多、寶貴得多。這是你人生的一個新的起點,你會經得起挫折、委屈,你會因此而奮起,而去攀登你人生的又一個高峰。

  記得你上小學時,從瀏正街小學轉到修業小學,在瀏正街所受的委屈,那段經歷,激勵你從小學到中學一直奮發努力,可以說,那是你人生的一筆財富。同樣,在中國科大的這段經歷,更會激勵你在即將開始的大學生涯中拼搏進取,因爲你經受了挫折,你已經懂事了!

爸爸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失敗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沒有失敗,不在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也就沒有成功的到來。但是,今天的父母還應該正確、客觀地教育孩子,如果孩子在失敗後不及時反省總結,而是一種無所謂的態度,那麼他的前面很可能還是失敗。失敗後如何正確面對,這纔是父母應該讓孩子懂得的。

2. 不要讓孩子爲失敗後悔

  父母要讓孩子形成這樣的觀念:有時候,失敗並不是一件令人沮喪的事,反而應該可喜可賀。不要爲失敗而後悔,只有經歷失敗,總結教訓,才能獲得成功,於是孩子就會不畏失敗,敢於接受失敗。跌倒了爬起來,反省總結,繼續前行,這是孩子應該做的。

  一個大學生經常爲自己的過失自怨自艾。想起失敗,就後悔爲甚麼不用更好的方法。一天上午,全班同學都聚集到了科學實驗室。教授早已在實驗室裏等候了,他把一杯牛奶放在了桌子邊上。

  同學們都坐下來時,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那杯牛奶上,大家都望着那杯牛奶,心裏揣測着那杯牛奶和與那節課的關係。突然,教授站了起來,一巴掌把那杯牛奶打碎在了水槽裏,在同學們驚訝的嘆息聲中,教授大聲說道:“不要爲打翻的牛奶哭泣!”

  教授繼續說:“仔細地看啊!你們要永遠記住這個教訓,這杯牛奶已經沒有了,無論你怎麼着急,再怎麼懊惱,也都不可能再收回來一滴。也許會想到剛纔小心點牛奶就可以保住,可是現在已經太遲了。我們現在所能做的,就是把牛奶的事忘得一乾二淨,而對未來從長計議。”

  牛奶已經打翻了,流淚也於事無補。這就應了那句老話:“覆水難收,後悔無益。”這句老生常談的話中蘊含了深沉的智慧。

  所以,父母要讓孩子懂得,不要浪費自己的眼淚,因爲每個人都會犯錯誤,也都會疏忽大意,會失敗,後悔一點用處都沒有。因爲,就算是剛剛發生的事情,我們也不可能再回頭把它糾正過來。惟一可以使過去的失敗產生價值的方法,就是從失敗中得到教訓,然後再把失敗忘掉。

3. 教孩子學會接受既定事實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還應該教孩子學會接受既定的事實,哪怕事實並不如預期那樣令人滿意,也要讓孩子勇敢地接受,這樣會讓孩子感到生活很輕鬆。

  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一間15世紀的老教堂的廢墟上有一行字:“事情是這樣的,就不會是別樣。”在漫長的人生歲月中,每個人都會遇到一些令自己不快的事情,它們既是這樣,就不可能是別樣,但人們也可以有所選擇。人們可以把它們當作一種不可避免的情況而加以接受,並且適應它。當然,人們也可以用憂慮、痛悔來毀掉自己的生活,甚至最後把自己弄得精神崩潰。

  著名哲學家威廉·詹姆斯曾說過:“要樂於承認事情就是這樣的情況。能夠接受發生的事實,就是能克服隨之而來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

  有這樣一個故事:漢靈帝時,太守孟敏出行,途中不小心失手打碎了一隻瓦甑,但他卻掉頭不顧,徑直前行。名士郭泰感到很奇怪,就問其中的原因。孟敏回答說:“瓦甑已破,不能複用,顧之何益?”

  在常人看來,打碎了瓦甑可能真是一件讓人懊悔不已的事情,但孟敏卻偏偏能“掉頭不顧,徑直前行”,這不能不說明他善於權衡利弊,知道後悔埋怨、計較損失沒有任何用處,遠不如輕裝前進,只管向前!

  父母也可以讓孩子從中受到一些啓發,在人生的道路上,應該學會權衡利弊,要懂得開通豁達勝於獨自悔恨的道理。要讓孩子學會接受一切不可逆轉的、既定的事實,適應那些不可避免的事情。正如美國著名詩人惠特曼所說:“當失敗不可避免時,失敗也是偉大的。”

  與其讓一些無可挽回的事實破壞孩子的情緒,毀壞孩子的生活,還不如讓孩子坦然接受這些既定的事實,並加以適應。因爲,很多時候後悔是無濟於事的,既然已經失去了很多,就再也不能失去教訓了。

四、激勵孩子戰勝失敗

  百分之九十的失敗者其實不是被打敗,而是自己放棄了成功的希望。

——(美國)保羅·邁耶

  不可否認,每個人都經歷過成功和失敗。那些成功的人也一定經歷過失敗,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戰勝它。

  其實,決定一個人是否能夠成功的最關鍵因素在於他怎樣對待失敗。一個人如果希望獲得成功,就必須找到戰勝失敗繼續前進的法寶。否則,失敗必然會導致失望,而失望就必然導致一蹶不振。

  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任何事業取得成功的過程,實際上都是一個不斷戰勝失敗的過程。因爲任何一項事業,無論大小,要取得相當的成就,都會遇到困難、挫折和失敗。

  一個人無論身在何方,做些甚麼,只要他有積極的態度,就能充分享受生活。但一個人如果能夠戰勝失敗、擺脫失望,他就會享受到無往而不勝的更大的人生樂趣,他也更有能力追求自己的夢想,獲得成功。

  

  喬治·歐拉是美國著名的化學家。1928年,他出生於匈牙利。1957年,他移民至美國,在一家化工公司任職高級研究助理,一直到1964年。

  自20世紀60年代起,歐拉就發表了大量的研究報告,在碳化化學方面的成就尤其卓著。他還改良了內燃機,辛烷增加了燃料而不必進一步造成污染。後來,由於他發現了碳氫化合物的某些性質,並於1994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喬治·歐拉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消息在匈牙利、美國都引起了轟動。隨即,讚揚、鮮花、掌聲包圍了他。然而,他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激動,他平靜地說:“我有今天的成果,一點也不奇怪。我的成功是建立在許多次失敗的基礎上的。”在歐拉自信的口吻中,也流露出了成功的艱辛。歐拉獲得了成功,因爲他戰勝了失敗。關於這,還有一個小故事。

  歐拉上小學一年級時,就是班上最聰明的孩子,每次考試都得第一名,簡直就是一個常勝將軍。第二年,父親送給他一臺最新式遊戲機作爲生日禮物。小歐拉一下就迷上了玩遊戲機,他感覺痛快極了!於是,每天一放學,他就躲在房裏玩遊戲機,直到累得眼睛睜不開了,才上牀睡覺。第二天,他總是拿一個麪包就匆忙去上課,碰上要檢查家庭作業時,他就順手抄一份交上去。這樣,半個學期過去了。

  期中考試前,老師叮囑同學們要好好複習,這次考試很難。小歐拉卻不當它是一回事,回家照常玩自己的遊戲機。考試的成績公佈了,小歐拉從第一名落到了第二十五名。這對歐拉來說,無疑是個晴天霹靂。一整天,他一個字也沒聽進去,腦海裏不斷地浮現老師不屑的神情,同學嘲笑的眼神,父母驚訝和失望的表情……

  放學回家,小歐拉把自己關在房間裏,甚麼也不做,只是呆呆地坐着。母親來過好幾次了,叫他下樓喫飯,他也不答應。他不敢開門,不知該如何面對父母。

  “歐拉,孩子,你有甚麼事嗎?把門開了,我有話要跟你說。”父親在門口敲門。父親是歐拉崇拜的偶像,他不敢違抗父親的命令,而且,父母終究是會知道的。小歐拉終於站起身,把門打開。

  “孩子,你是不是有甚麼事情?告訴爸爸,讓我來幫你出出主意,好嗎?”父親溫和地問。“爸爸,我……”歐拉感覺好像喉嚨口哽着一塊骨頭,話到嘴邊又說不出來。

  “說吧,孩子。我在聽着呢。”父親鼓勵他說。

  “爸爸,我期中考試只得了第二十五名。”歐拉鼓起勇氣說了出來。

  父親的眼中掠過一絲驚訝的神色,但馬上就消失了。過了一會兒,他說:“孩子,你過來。我給你講一個華盛頓的故事吧!”歐拉點了點頭。

  “華盛頓是一名優秀的軍事家,他帶領的隊伍作戰十分勇敢。可是有一次,華盛頓在一個重要的戰役中失敗了,而且損失慘重,幾乎是全軍覆滅。華盛頓十分的灰心,他覺得自己被徹底打敗了。在歸途中,華盛頓在一個破房子裏躲雨。無意間,華盛頓發現牆角有一隻蜘蛛。風一次次地把它織的網吹破了,可它毫不氣餒,堅持織網,最後終於織成了。華盛頓從中得到了啓示,回去後東山再起,終於一舉打敗了敵人。”

  聽着父親講故事,小歐拉心裏若有所思。接着,父親語重心長地說:“孩子,失敗了不要緊,重要的是要戰勝失敗。只要你吸取教訓,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你一定會成功的。”

  小歐拉用力地點點頭,他明白他今後該怎麼做。他在心裏暗暗發誓:從今以後,我一定要努力學習,不把成績趕上去,我絕不再玩遊戲機。果然,小歐拉以後發奮圖強。每天天不亮,他就起牀背單詞,讀課文;聽課聚精會神;回家後做作業一絲不苟。期末考試了,歐拉又得了第一名。歐拉的進步讓所有的人大喫一驚,只有歐拉和父親明白其中的原因。

  小歐拉慢慢地長大了,他始終都記住父親給他講的故事。他時刻告誡自己:從哪裏跌倒,就要從哪裏爬起。世界上沒有人能打垮你,只有自己才能打倒自己。

  後來,歐拉從事化學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研究碳水化合物的一些性質的過程中,歐拉遇到了許多困難。有時實驗失敗了,還遭到別人的嘲笑;但歐拉始終都沒有放棄。他憑着一種對成功的渴望和對科學的執著追求,一直堅持研究,終於取得了成功。

  

  歐拉成功了,但他的巨大成就不是偶然的,是他不斷戰勝失敗,不斷探索的結果。可以說,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戰勝失敗的強者。

  英國著名科學家法拉第說:“世人何嘗知道:在那些通過科學研究工作者頭腦裏的思想和理論當中,有多少被他自己嚴格的批判、非難的考察,而默默地隱蔽地扼S了。就是最有成就的科學家,他們得以實現的建議、希望、願望以及初步的結論,也達不到十分之一。”也就是說,世界上一些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他們成功與失敗的比率是1∶10。當然,一般人與這個比率比,要低很多。所以說,在邁向成功的道路上,能否經受住錯誤和失敗的嚴峻考驗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所以,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任何成功都包含着失敗,每一次失敗都是通向成功不可逾越的臺階。那些有作爲的人,並不是因他們掌握了走向成功的所謂的祕訣,而恰恰在於他們在失敗面前不唉聲嘆氣、不悲觀失望。

  大發明家愛迪生經過6000多次失敗,最終才發明了電燈,給世界人民的黑夜帶來了光明。對此,他這樣在總結:“我對電燈問題,鑽研最久,試驗最苦,但是從未灰心,更不信它試驗不成!失敗和成功對我一樣有價值。”德國著名藥物學家歐立希發明一種名叫砷礬納明的藥。他在試製過程中,遭受過605次失敗,但他並未就此止步,而是繼續堅持試驗,終於在606次實驗中取得了成功。因此,歐立希把這種新藥命名爲“606”。

  一盞電燈要試驗6000多次,一種新藥要試驗606次,這中間戰勝了多少次失敗!然而,最終,他們都成功了,這正所謂“成功正是孕育在千百次的失敗之中”。所以,戰勝失敗就是成功。

  事實證明,那些成大事者是就是戰勝失敗,堅持不懈追求夢想的人。他們堅忍不拔,制定了一套成功的戰略。所以,父母如果想讓孩子成功,就一定要激勵孩子戰勝失敗。

1. 培養孩子戰勝失敗的勇氣

  一個人要想戰勝失敗,就一定要認清失敗的本質,只有這樣才能培養自己戰勝失敗的勇氣。失敗只是暫時的挫折,要把失敗看作成功路上的里程碑,只要他不服輸,失敗就不會是定局。

  怎樣看待失敗是一個態度問題。有人說:“失敗應當成爲我們的老師,而不是掘墓人;失敗是短時耽誤,而不是一敗塗地;失敗是暫時走了彎路,而不是走進死衚衕。”所以,如果能讓孩子這樣看待失敗,他就能輕裝前進。

  著名的汽車大王亨利·福特說:“失敗不過是一個更明智地重新開始的機會。”這應該福特本人的經驗之談,因爲他有過失敗的直接體驗。他前兩次涉足汽車工業時,他的公司破產了,第三次他成功了。福特汽車公司現在仍然充滿活力,仍然是世界最大汽車生產廠家之一。

  教育孩子也應該是這樣,只有孩子能夠認識到失敗的本質,他就一定能夠有足夠的勇氣戰勝失敗。

  一個名叫禹天的六年級小學生參加了一次作文大賽,可遺憾的是,他並沒有獲獎。當同學告訴他這個消息的時候,雖然他的臉上沒甚麼表情,一副不以爲然的樣子,但內心卻像大海一樣翻騰,久久不能平靜。他覺得自己的心碎了,徹底絕望了。

  回家後,他的母親看見了他的表情,知道了是怎麼回事。她鼓勵兒子說:“失敗是暫時的,沒有甚麼大不了,不用太在意。哥倫布用了14年的時間,才實現他計劃中的航行;愛迪生髮明電燈失敗了6000多次;你的一次小小失敗算得了甚麼?我相信你一定有勇氣戰勝這次失敗的!”

  聽完母親的話,禹天微微點點頭,沒有那麼傷心了。他想:是的,勝利不屬於那些遇到一點困難就退縮的人,而是屬於那些堅強、勤奮和努力的人。於是,他開始反思,總結失敗的原因,然後給自己定了計劃,多看一些課外書,多累積佳詞名句,多寫些真實的文章,多請教老師。

  功夫不負有心人,禹天的努力總算沒有白費,在第二次作文比賽中,他獲得了一等獎。?

  所以,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懂得,世上並沒有難事,只要他微笑面對失敗,有戰勝失敗的勇氣,堅持自己的努力,成功就一定會到來。

2. 不要讓孩子一直自責

  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曾說:“聰明的人永遠不會坐在那裏爲他們的損失而悲傷,他們會很高興地想辦法來彌補他們的創傷。”是的,聰明的人明白,任何一個人走向成功的道路,都不會一帆風順、平平坦坦,都或多或少地要走些彎路,在一次又一次的跌倒之後才能爲成功找條出路。

  所以,當孩子面對失敗時,父母不要讓他一味自責,否則,他就會很後悔、懊惱,就會活在失敗的陰影裏,實際上於事無補。要讓他從失敗中總結教訓,並勇敢地站起來,再接再厲。

  格利雅是法國著名化學家,他的家庭十分富有,他自幼過着奢侈的生活,不求上進。21歲時,自命不凡的他參加了一位紳士家舉行的盛大舞會。在酒足飯飽後,客人們都隨着音樂翩翩起舞。

  他開始尋找自己的舞伴,突然,他驚喜地發現,舞池的對面坐着一位秀麗端莊的貴族小姐。於是,他連忙來到那位小姐面前,習慣性地將手一揮說:“我請您跳舞。”這時,端莊的貴族小姐將身子一歪,說:“我最討厭你這樣的花花公子。”隨後便揚長而去。

  貴族小姐的輕視和冷漠就像當頭一棒,敲醒了他醉生夢死的靈魂。此時,他真正感到自己生活浪蕩、辜負青春的嚴重性。但他並沒有自責,而是立即行動起來。他懷抱着發奮的志向,去里昂大學求學。

  畢業後,他先後被裏昂大學和南希大學聘爲教授,他主要從事有關光氣和芥子氣的研製。1912年,格利雅因爲在發明“格利雅試劑”和“格利雅反應”中所做的重大貢獻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可以說,格利雅前21年的人生是失敗的,但他在認識到失敗後,並沒有一味地自責和懊惱,而是用行動證明了自己:勇於戰勝失敗!

  所以,父母要不要讓失敗後的孩子不停地後悔和自責,而是讓他把失敗看作是學習成長的機會,立即行動,爲戰勝失敗付出努力。

  

3. 讓孩子養成執著的態度

  要想讓孩子戰勝失敗,父母還應該讓孩子養成積極執著的態度,因爲不懈的努力是一個人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美國成功學家哈羅德·雪曼寫過一本書,名叫《如何反敗爲勝》。他在書中列出八種執著的精神:

一、 只要我堅信自己正確,我決不放棄。

二、 我深信,只要我堅持到底,一切都會迎刃而解。

三、 在逆境中我會充滿勇氣,決不氣餒。

四、 我不允許任何人用恫嚇或威脅使我放棄目標。

五、 我會竭盡全力克服生理障礙與挫折。

六、 我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努力做到我想做的事。

七、 知道了成功的男人和女人都曾跟失敗和逆境搏鬥之後,我會獲得新的信心與決心。

八、 無論我面臨甚麼樣的障礙,我決不向失望與絕望低頭。

  所以,在讓孩子在戰勝失敗、爭取成功的過程中,決不應該讓他低估了執著的重要性。執著是爲了戰勝失敗而必須培養的優秀品質之一。

  美國成功學大師拿破崙·希爾研究了美國最成功的500個人的生平,還結識了這些人當中的許多人。他發現,這些人的成功故事中都有一個不可缺少的元素:執著。這些人即使屢遭失敗也仍舊努力。在他看來,只有能克服不可思議的障礙及巨大的失望的人才能獲得巨大的成功。他的話與美國發明家布卡·華盛頓的話非常相似:“我明白了,成功的大小不是由這個人達到的人生高度衡量的,而是由他的成功路上克服的障礙的數目來衡量的。”

4. 教孩子學會把握當下

  “過去的事已經過去,過去的事無法挽回。”這是古希臘詩人荷馬的一句話。是的,昨天的陽光再美,也不能移到今天的畫冊上。那麼,爲甚麼不好好把握現在,珍惜現在的擁有呢?把握當下纔是一個智者。

  美國詩人朗費羅說:“不要老嘆息過去,它是不再回來的。要明智地改善現在,要以不憂不懼的堅決意志投入到撲朔迷離的未來。”時間是一座脆弱的橋樑,我們每邁過一步之後,它就已經變成了過去,變成了永恆。過去的已經過去,不再屬於我們。

  父母要讓孩子明白,生命有它的各個階段: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我們每走過一個階段,那扇門就在我們的身後關上、鎖上了,而門鎖則在門的另一面,沒有人能夠打開。所以,生命不能重複。我們沒有回頭路可走,說過的話無法收回,做過的事無法重做。一切都變成了塵封的歷史。

  幸運的是,我們還有今天,我們可以創造今天。所以,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把握當下,要讓他賦予今天更深的意義。告訴孩子,射出去的箭已經不能再回頭了,沉湎於過去不如把握今天。過去,過去,當一個人這麼唸叨的時候,現在就在唸叨聲中也成爲了過去。

  把握現在纔是最真實、最明智的做法。不要讓孩子爲已經過去的失敗而嘆息,因爲“如果你錯過太陽時流了淚,那麼你也要錯過羣星了。”要讓孩子把自己更廣闊的心靈空間,留給現在!只有把持今天,才能讓生命真正體會到生活的無限美好。

五、孩子應學會感恩逆境

  成功的花兒,人們只驚羨它現時的美麗。當初它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水,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中國)冰心

  一位成功的企業家這樣說:“逆境就是一個大課堂,我所會的一切,幾乎都是在逆境中學到的,因爲失學,我學會了刻苦;因爲失業,我學會了努力;因爲飢餓,我學會了珍惜;因爲顛簸,我學會了適應;因爲疼痛,我學會了忍耐;因爲傾軋,我學會了淡泊;因爲猜疑,我學會了寬容……我感恩逆境讓我學會了這麼多……”

  是的,逆境就是財富。一般來說,富翁進入商場,買甚麼東西都不會在乎;經歷過逆境的人遇到任何境況,也都不在乎,都能自由應付,進退自如,遊刃有餘。所以,一個人應該感恩逆境,因爲逆境讓他如此富有,可以慢慢享用人生。

  要讓孩子明白,遭遇逆境只是暫時失去,其真正的意義卻在於更好地收穫。也許在遭遇它時不得不放慢行走的腳步,但卻讓以後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加堅強和穩健。此外,還給予了孩子懂得珍惜幸福的那顆心,所以,每個人都應該感恩逆境!

  1992年8月1日,巴塞羅那奧運會正在舉行女子100米的決賽,最終,美國選手蓋·?德弗斯一舉奪得冠軍。可是,誰又能想到,就在一年前,這位世界第一飛人卻還在與死神苦苦地搏鬥。

  1990年9月,她被確診患了一種非常可怕的病,她被告之,生命將在12個月內終結。頻繁的化療和放射性治療,各種副作用折磨得她死去活來。但她並沒有倒下,她信誓旦旦地說:“只要我活着,就一定要返回跑道。”於是,她每天都奮力地跪着爬行,誓死也不想放棄自己的運動生涯。

  1991年4月,她重新站起來了,她來到久違的跑道上慢慢行走……一年後,她終於如願以償地摘得奧運會金牌,被譽爲“從墳墓裏爬出來的世界冠軍”。

  

  讀到這裏,相信很多人已經被她深深感動了,因爲絕症就是一種極度可怕的逆境!它就像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橫在蓋·德弗斯的面前。然而,在歷經了千辛萬苦後,她終於把它跨了過去。她感恩逆境,因爲正是逆境讓她獲得了人生的巨大成功。

  不得不承認,蓋?德弗斯創造了一個歷史,她扼住了命運的咽喉,她的成功地超越了生死,而她自己也從中領悟到了寶貴的人生真諦,懂得了生的美好。從此以後,她的人生將會充滿希望。

  所以,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懂得“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來”的真諦所在,讓孩子“揚起感恩的風帆,勇敢地迎接暴風雨的挑戰;綻開感恩的花朵,頑強地接受烈日的考驗,敞開感恩的心扉,無所畏懼地擁抱逆境的光臨”。總之,請孩子感恩逆境吧!

  逆境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面對逆境,讓他懷着一顆感恩的心。讓孩子明白,只有感恩逆境,逆境的磨難纔可能成爲他打開通向成功或幸福的另一扇大門。

  關於感恩逆境,一位中學生寫下了這樣的文字:

  

  感恩逆境,因爲它讓我成長!

  感恩逆境,因爲它讓我在失敗中堅強地成長;感恩逆境,因爲它讓我在孤獨中堅強地奮鬥;感恩逆境,因爲它讓我在寂寞中堅強地承受。

  感恩逆境,是它讓我不怕風雨,勇敢前進。每當在逆境中,都會收穫一份感受,總在寂寞的空間流動着一絲悸動,是它讓我懂得了風雨之後纔會出現更見絢麗的彩虹。

  感恩逆境,是它的每一份艱苦帶給了我無限的變化,讓我喜歡在風雨之中磨練自己。是它,讓我知道了要獨立走過今後的人生道路,即使沒有朋友陪伴。

  感恩逆境,是它讓以前那個軟弱的我,愛哭的我變得勇敢起來,就算受傷也不會閃現淚光,因爲我可以自己撫平心中那疼痛的傷口,就算重重地摔個跟頭也不怕,因爲我可以堅強地站起來,給自己勇氣。

  感恩逆境,因爲它帶我飛向希望,讓我不再孤單單地傷心,而是把傷痛化爲力量,大步地向前走,任何艱險都不怕。

  

  可見,孩子學會感恩逆境,他就會在一次次失敗中變得更加堅強,就會在不斷完善自己的過程中前行……讓孩子在順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然心存感恩。

1. 讓孩子學會感謝生活

  要想讓孩子學會感恩逆境,就需要讓他學會感謝生活,感謝生活中發生的一切,不管是快樂還是痛苦,成功還是失敗,順境還是逆境……要讓孩子懂得,快樂、成功和順境最終並不一定是好事,相反,痛苦、失敗和逆境也並不一定就是壞事。

  有一個成語叫做“塞翁失馬”,說的是戰國時期有一個老頭兒,家裏養的一匹馬丟失了,鄰居們都來安慰他,讓他不必太着急,可老頭兒卻笑着說:“這沒甚麼,說不定還能帶來福氣呢!”幾天後,丟失的那匹馬回來了,而且還帶回了一匹駿馬。

  老頭兒有個獨生子,非常喜歡騎馬。他發現,帶回來的那匹駿馬身子長蹄子大,嘶鳴非常嘹亮,又膘悍神駿,一看就讓人喜歡。於是,他每天都騎馬出遊,心中得意洋洋。一天,他高興得有些過火,不小心從馬背上跌了下來,摔斷了腿。鄰居聽說,紛紛都過來慰問。老頭兒說:“沒甚麼,腿摔斷了卻保住性命,或許是福氣呢!”很快,匈奴兵大舉入侵,年輕人都必須去當兵打仗,老頭的兒子因爲摔斷了腿,不能去當兵。當兵的年輕人都戰死了,惟有塞翁的兒子保全了性命。

  可見,災難有時並不一定是壞事,它可能會從壞事轉變爲好事。所以,父母要讓孩子學會感謝生活的一切,當然也包括逆境。

2. 讓孩子懂得感恩逆境的意義

  感恩逆境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思考和謙卑的態度,是自發性的一種行爲。當孩子懂得感恩逆境時,他就會把感恩化作一種充滿愛意的行動,並在逆境的生活中實踐它。

  孩子一旦擁有了一顆感恩逆境的心,就好像有了一粒和平的種子,因爲感恩逆境不是簡單的感謝逆境,它更是一種責任、自立、自尊和追求陽光人生的一種精神境界!

  西漢時代的蘇武被流放到北海,過着與世隔絕的日子,缺衣少食。只有北海的羊羣在迎接這位堅貞不屈的大漢臣子。那十幾年的痛苦無疑是一種逆境,這逆境無疑是痛苦的,可是這位老者卻依然決然地選擇了感恩逆境,把它當作“天降的大任”,發誓一定要完成。於是,大漢丹青書寫下了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也讓“蘇武牧羊”的故事傳唱了兩千多年。

  所以,父母應該讓孩子懂得,感恩逆境是一種處世的哲學,感恩逆境是一種生活的智慧,感恩逆境更是學會做人,成就他陽光人生的支點。

  從孩子成長的角度來看,教育心理學家們普遍認同這樣一個規律:孩子的心改變,態度就跟着改變;態度改變,習慣就跟着改變;習慣改變,性格就跟着改變;性格改變,人生就跟着改變。

  因此,作爲父母,也應該知道,孩子感恩逆境的心會改變他的人生態度,他的人生態度帶動他的習慣,要讓孩子良好的習慣昇華他的性格,從而讓他健康的性格收穫他美麗的人生!

  

3. 逆境給了孩子成長的空間

  逆境會讓孩子更加珍惜未來的幸福,他的人生也因爲逆境纔會超凡脫俗。逆境是一方肥沃的土壤,孩子就好比一粒種子,土壤爲種子提供了成長的空間,種子一定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生命難以承受的並不是重壓,而是經常性的閒適;推倒大樹的並不一定都是狂風暴雨,而往往卻是一條小蟲。所以,當孩子經歷逆境時,一定要讓他堅信,憑藉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氣,一定能走出逆境。並且,逆境會爲孩子增加人類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從而讓他更加沉穩、老練。所以,要讓孩子感謝逆境,因爲逆境給了他鍛鍊成長的空間。

  逆境一定不是孩子以前想象得那樣糟糕,逆境本身就是對生命堅強、完善自我的熱情成全。正如一位哲人所說:“逆境是人生路上開在懸崖峭壁上的一朵雪蓮花,它讓生命變得芳香四溢。而那中間困難的過程,也變成了征途中閃亮的點綴。身處逆境之中,不要悲觀失望,也不要灰心喪氣,要用心呵護逆境的種子,也許就在不久的將來,你的生活就會變得花團錦簇,五彩紛呈。”

  世界上經歷逆境的人太多太多,但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卻失敗了。這是因爲他們對待逆境的態度不同,張海迪、奧斯特洛夫斯基等日對逆境的態度不是抱怨而是感恩。所以,父母應該讓孩子像他們那樣,感謝生活給自己的負擔和壓力,把一切逆境當成機會,在逆境的磨礪下,堅持奮鬥!

六、讓孩子學會自我激勵

  自我激勵是情感智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指對自我抱有期望,不斷鼓勵自己,選擇最好的方法戰勝困難和挫折。

                              ——(英國)託·富勒

  美國哈佛大學的威廉·詹姆斯教授發現,一個沒有受過激勵的人,僅能發揮自身能力的20%~30%,而當他受到激勵時,其能力可以發揮到80%~90%。也就是說,一個人在通過充分的激勵後,所發揮的能力相當於激勵前的3~4倍。

  事實證明,大凡事業上的成功者,都是能夠很好地激勵自我的人。1991年,一個名叫堪貝爾的女子徒步穿越非洲,她不但戰勝了森林和沙漠,更通過了400英里的曠地。當有人問她爲甚麼能做到令人難以想象的壯舉時,她回答說:“因爲我說過,我能。”接着問她對誰說過這句話,她的回答是:“向自己說過。”

  每個人的內心中常常存在着需求激勵的慾望。一個人無論多麼堅強,都需要勇氣、力量和希望。因爲,缺乏自我激勵就會導致對任何事都不會有足夠的熱情。

  美國著名作家約翰·卡迪森曾說:“自我激勵是一個人由失敗走向成功的必要條件,是一種魅力精神的載體。”所以,一個人必須學會自我激勵,從而才能邁向成功的人生。

  李陽是“瘋狂英語”的創始人,著名英語學習與教學專家,也是一位自我激勵的典範。1969年,他出生於烏魯木齊,中學的學習狀況不很理想,對學習失去信心曾幾欲退學。1986年自新疆實驗中學勉強考入蘭州大學工程力學系。

  大學一二年級,李陽多次補考英語。爲了徹底改變英語學習失敗的窘況,李陽開始奮起一搏,他摒棄了偏重語法訓練和閱讀訓練的傳統,另闢蹊徑,從口語突破,並獨創性將考試題變成了朗朗上口的句子,然後脫口而出。經過四個月的艱苦努力,在1988年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中,李陽一舉獲得全校第二名的優異成績。

  李陽還與同學合作,用自己的方法進行同聲翻譯訓練,達到了在別人講話的同時,可以在只落後一、兩句的情況下立刻翻譯成英語的程度。從大四開始,李陽就廣泛地參與了國內和國際場合的大量的口譯活動。

  在此基礎上,李陽摸索總結出一套獨特的以一個非英語專業的英語學習失敗者爲基點的英語學習法,集“聽說讀寫譯”於一體,人稱“瘋狂英語”,在發音、口語、聽力和口譯上卓有成效。“瘋狂英語”將英語的素質教育和傳統的考試完美的結合。

  1989年,李陽首次成功地戰勝了自我,公開發表演講介紹這套方法,並開始應邀到各大中學校傳授瘋狂英語。多年來,運用這套方法的大中學生更是創造了託福、四六級和高考成績大幅提高的驚人奇蹟。

  1990年,李陽大學畢業被分配到西安某電子設備研究所當了一年半助理工程師。這一年,他不斷激勵自我,堅持每天清晨在單位九樓頂大喊英、法、德、日語,進一步實踐和完善了“瘋狂英語突破法”。

  1992年,李陽因爲出色的英語水平被調入廣東人民廣播電臺英文臺,並擔任新聞播音員和“脫口秀”節目主持人,並主持廣州電視臺的英語新聞節目。他是廣州地區最受歡迎的英語播音員,同時,他也是廣州著名口譯員、雙語主持人和美國總領事館文化處、農業處和商務處的特邀翻譯,被人譽爲“萬能翻譯機”,圓滿地完成了各種大型國際會議、談判和外事訪問的口譯任務。

  李陽純正的美式英語引起不少外國記者的好奇,美國廣播公司(ABC)、英國廣播公司(BBC)、香港電臺(RTHK)、日本放送協會(NHK)、蘇格蘭國家電視一臺(STV1)以及加拿大國際廣播電臺(RCI)等都曾採訪過他。?

  1994年,李陽辭去廣東電臺的工作,創辦李陽·克立茲國際英語推廣工作室,全身心投入到“在中國普及英文、向世界傳播中文”的事業。迄今爲止已經在全國各地義務講學一千多場次,聽講人數近千萬人。

  李陽發奮進取、百折不撓、自我激勵的傳奇經歷、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和極富感召力的卓越口才構成了他獨特的人格魅力,激勵着千千萬萬的英語學習者邁上了語言和人生的成功之路,在更高層次、更深意義上掀起了中國空前的征服英語熱潮。

  由於李陽在英語教育和人生激勵方面的卓越貢獻,國內外傳媒和廣大英語學習者稱譽他爲“英語播種機”和“人生激勵導師”。“瘋狂英語”風靡全國。

  

  可見,真正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外界,而是來自於自我,來自於內心的自我激勵,而這正是父母要教給孩子的。

  處於逆境中的孩子,他的內心都存在着需求激勵的慾望,只有激勵才能激起他的激情和熱情。所以,孩子如果在其他方面都具備的條件下,又善於自我激勵,他的成功率就會比一般孩子高得多。

  教孩子學會自我激勵是非常必要的,當孩子身處逆境時,自我激勵能讓他迅速地從困難和逆境造成的不良情緒中振作起來。德國著名人力資源開發專家斯普林格在其所著的《激勵的神話》一書中寫道:“強烈的自我激勵是成功的先決條件。”美國著名宗教領袖馬丁·路德·金也曾說:“世界上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抱着希望而做成的。”事實上,也正是這種高度的自我激勵精神讓他們朝着自己的目標不斷前進,去實現目標。

  對孩子而言,通過自我激勵可以提高自我形象,從而使他能夠有良好的表現,而良好的表現反過來又促進孩子做出自我激勵。“我今天的表現真不錯!”將會演變成“我的表現總是不錯!”從而促進孩子不斷進步。

  在生活中,父母應該教孩子通過自我激勵來激發他的潛能,讓孩子一步步邁向成功。那麼,父母怎樣教孩子學會自我激勵呢?

1. 要注意及時激勵孩子

  一個人潛在的能量是巨大的,只要及時得到鼓勵性的建議和表揚,他就有可能鼓足能量去做事。所以,對孩子的及時激勵是讓孩子學會自我激勵的有效方法。

  丹麥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尼爾斯·玻爾的父親爲了激勵兒子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和良好的行爲,常常給兒子提供一些有意思的激勵方法。

????有一次,玻爾與父親爭論關於水的張力問題。這對於物理學家的父親來說並不是一件甚麼難事,但是玻爾並不服從父親的講解。爲了激勵孩子自己探索的精神,父親與兒子達成了一項協議,即由兒子去父親的實驗室做實驗,讓實驗的結果來說明問題。在這項協議中,父親要求玻爾自己動手製作儀器,而玻爾卻要求父親擔任儀器製作和實驗的顧問。結果,玻爾的實驗成功地證實了自己的看法是正確的!

  玻爾認爲,自己之所以能夠在實驗的過程中靈巧地製作各種各樣的儀器,研究出其他著名科學家沒有獲得的成果,父親對他的激勵是非常重要的。正因爲父親的激勵,玻爾學會了自我激勵。

  有一位優秀的老師,他在一個學期內就把一個全校成績最差的班級帶到了全校第二名的好成績。當有人問他是怎樣把“差生”教成“好學生”時,這位教師這樣回答說:“事實上,我並沒有做甚麼特別的補習,我只是每天上課前對我的學生們說‘你們每個同學都可以取得好成績,只要你每天督促自己多做一道題,多背一個單詞,多考一分。’事實上,我的學生們每天就向着這個小小的目標不斷前進,一個學期下來,成績自然就上去了。”

  事實就是這樣,激勵孩子其實很容易,只要及時、適時激勵孩子,讓孩子產生一種良好的自我感覺,孩子的自我激勵也就產生了。

2. 教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期許

????有關研究表明,一個人心裏如果能夠設想和相信甚麼,他就能夠用積極的心態去獲得甚麼;如果他把自己想象成甚麼人,將來他就真的會成爲甚麼人。

  英國倫敦大學的羅勃·博哈利博士也曾經做過類似的實驗,一次,他在教弱智孩子學習時說:“想一個你認識的很聰明的人,然後閉上雙眼,想象你就是那個聰明人。”孩子們按要求照做後,測試結果顯示,孩子們的分數都有顯著提高!

  爲甚麼會如此神奇呢?因爲一個人如果調動了全部身心,投入到非常生動的想象中去,大腦的潛意識就分辨不出甚麼是現實,甚麼是想象。然後大腦就會按照他在想象時創造的記憶線路,自動下達行動指令,引導他走向他強烈設想的情境。風行全球的《超級學習法》說:“如果你預演想象,你的生活可以徹底改變。”

  有人說:“在人生的牌戲中,拿到一手好牌不算成功,能把一副壞牌打好纔是成功。一般來說,期望甚麼往往就能得到甚麼。人不可能表現出超越自己期許的水準。”是的,這就是良好的自我期許。

  所以,父母應該讓孩子提醒自己注意這些詞句:樂觀、熱情、投入、目標、信心、希望、力求表現、激發熱情,它們都是自我期許的同義詞。

  當孩子參加一些富有挑戰性的活動時,如重要的考試、競賽前,或學習中遇到困難時,父母也要教孩子在心裏暗暗地提醒自己:沉住氣、別緊張,勝利一定是屬於自己的。這樣增強了自信心,情緒就會冷靜,就能遏制衝動,避免不良情緒造成不良後果。其實,這也是自我暗示。

3.自我激勵的語言要正面積極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自我激勵要用正面積極的語言,比如,讓孩子說“我一定會成功”,而不說“我不可能失敗”;說“學習對我來說很容易”,不說“學習並不難”。因爲前者在大腦中種下的是成功的因子,潛意識會指揮孩子去“成功”;而後者種下的是失敗的因子,大腦的潛意識會指揮孩子去給自己設置“失敗”的欄杆。

“瘋狂英語”創始人李陽送給英語學習者這樣十幾句自我激勵的話:“我將會成爲一個偉大的人。”“世界因我而不同。”“我相信我自己。”“我強壯!我充滿力量!我健康”“我可以做偉大的事情。”“我能夠達成我的所有目標。”“我可以實現我的所有夢想。”“我有無限的潛力。”“我可以改變這個世界。”“我可以獲得巨大成功!”“我可以幫助很多人。”“我可以爲社會作出巨大的貢獻。”“我會讓中國更強大。”“我會讓中國人民感到驕傲。”“我將會成爲別人的榜樣。”……無疑,這些話都是正面積極的。

告訴孩子:決不能低估消極心態的排斥力量,它能阻止人生的幸運,不讓你受益。如果你相信你能讀得快、記得快,你就可以那麼快。健康的、積極的暗示能用來幫助你自己,也能阻止有害的、消極的暗示。

七、鼓勵孩子挑戰不可能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

——(德國)貝多芬

  如果有人告訴你“水的聲音可以賣錢”,你可能會說:“那不可能。”然而,美國有一個叫費涅克的人就把這個“不可能”變成了現實。他用立體聲錄下把潺潺的水聲錄下來後,拷貝後貼上“大自然的美妙樂章”的標籤,然後高價出售,真的賺了很多錢。

  其實,這只是社會生活中一個把“不可能”變成現實的簡單事例。很多“不可能”只是所謂的“不可能”,因爲真的“不可能”是不存在的。

  在充滿不確定因素的戰場上,“不可能”往往會被高明的軍事謀略家利用,成爲他們創造高超指揮藝術的關鍵。兩千多年前的“布匿戰爭”中,漢尼拔率領軍隊越過了“不可能”越過的阿爾卑斯山,神奇地出現在了羅馬人面前;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國的裝甲部隊穿過了坦克“不可能”穿過的阿登山區,讓法國軍隊猝不及防;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埃及軍隊選擇了“不可能” 的時機發起進攻,給以色列突然性打擊……

  其實,整個人類進步的歷史就是一個從不可能到可能,再從可能到現實的不斷創新的過程。6000年前,沒有人認爲手中的石器會被更爲堅硬銳利的鐵器所取代;1000年前,沒有人認爲一種粉末(火藥)會造就一個新的時代;500年前,沒有人認爲水蒸氣會推動生產力向前飛速地發展;100年前,沒有人認爲人類會實現“飛天”的夢想;50年前,沒有人認爲計算機會極大地拓展人腦的功能……如今,所有這些前人眼中的“不可能”,都已經成爲今天的生活常識。所以,可以肯定地說,今天在我們眼中的衆多“ 不可能”,也必將成爲後人眼中平常的東西。

  其實,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是指一般人都認爲不可能的事,可以說,這些事做起來肯定會有一定的難度,甚至是相當難。也正因爲如此,所以很多人不會去關注,不會去做。但是,有人卻向這些“不可能”發起了挑戰,他們努力去做了,因爲別人不去做,所以這些發起挑戰的人遇到的對抗和競爭必然就少。

  作爲父母,要讓孩子學會挑戰“不可能”,變“不可能”爲“可能”。對此,美國著名成功學大師拿破崙·希爾曾經用過一種奇特的方法。

  拿破崙·希爾年輕的時候非常淘氣,但是,他卻有一個當作家的夢想。拿破崙·希爾知道,要實現這個夢想,自己就必須精通遣詞造句,因爲字詞是作家的工具。但小時候由於他家裏很窮,所以沒能接受完整的教育。當時,就有“善意的朋友”告訴他,說他的夢想“不可能”實現。

  年輕的希爾並不相信這些人的話,他買了一本最好的、最完全的、最漂亮的字典,這本字典裏面有他所需要的所有的字,他的目標是完全瞭解和掌握這些字。隨後,他做了一件令人驚訝的事,他用小剪刀把 “不可能(impossible)”這個單詞從字典上剪了下來,然後丟掉,於是他就有了一本沒有“不可能”的字典。以後,他把他的整個事業都建立在這個前提上,那就是對一個要成長,而且要成長得超過別人的人來說,沒有任何事情是不可能的。

  拿破崙·希爾就是這樣不斷激勵自己,天下沒有不可能的事。後來,他成爲美國商政兩界的著名導師,被當時的羅斯福總統譽爲“百萬富翁的鑄造者”。他的著作《人人都能成功》也成爲世界超級暢銷書。

  

  當然,這裏並不是建議父母也讓孩子也把“不可能”三個字從字典裏剪掉,需要父母做的只是讓孩子把“不可能”的觀念從他的大腦中除掉。讓“不可能”的意識從他的意識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可能”,是積極主動。

伊恩·索普是澳大利亞國家隊的游泳健將,17歲時就以驚人的成績打破了22項世界紀錄,對於一名天生就對氯過敏的人來說,他的表現就是奇蹟。

伊恩·索普說:“我一直在努力完成一些別人覺得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的成功來自對自己表現的滿意而不是別人對我成績的肯定。我每天都會問自己:你做得夠不夠好?這樣,一個星期過去後,我會成爲很好的游泳運動員,一個月過去後,我將更好,而當一年過去後,我就將是最好的游泳運動員。尋找不可能,突破自我,超越極限,這就是我想要做的,因爲擁有夢想,就能創造奇蹟。”

不可否認,伊恩·索普給人樹立了一個敢於挑戰“不可能”的榜樣。其實,這個世界上並沒有甚麼是“不可能”做到的。

有人說,社會發展的進程,就是人們不斷否定“不可能”,完成一項項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獲得更大思想自由的過程。真正推動社會進步和歷史前進的,正是那些敢於衝破常規思維的束縛,向“不可能”發起挑戰的人。父母要讓孩子堅定這樣的信心,鼓勵他敢於挑戰“不可能”。

1. 不可能只是暫時的

  父母應該給孩子這樣一種信念,這個世界上沒有不可能的事情,所謂的不可能,只是暫時的,只是暫時還沒有找到方法而已。不要讓孩子把“不可能”三個字掛在嘴邊,因爲一旦這樣,孩子就找到了不積極主動的藉口,就不會再去做出自己應有的努力實現自我。

  國內頂尖成功學訓練專家易發久先生在他的著作《不是不可能》中有這樣一段話:

  以前的人一定認爲“水不可能倒流”,我們知道,那是因爲他們還沒有找到發明抽水機的方法;現在的人一定認爲“太陽不可能從西邊出來”,未來的人可能會說,那是因爲我們還沒有找到讓人類能居住在另一個“太陽正好從西邊出來”的星球上的方法而已。不是不可能,只是暫時沒有找到方法。讓我們不要給自己太多的框框,不要總是‘自我設限’。

  假使“不可能”已成爲一個人或一個企業的“口頭禪”,他們已習慣對自己說“這不可能,那不可能”這樣的氛圍,也許就會註定他們在競爭的大潮中難有輝煌,並最終被那些不說“不可能”只專注找方法的人所淘汰。將注意的焦點永遠集中在找方法上;而不是在找藉口上。堅信:成功一定有方法,千萬別說不可能。

  所以,一定不要讓孩子消極地認爲甚麼事情是不可能的,要讓孩子學會嘗試,學會努力,學會不輕易放棄,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發現那些所謂的不可能都會實現,纔會保持一種積極進取的狀態。

2. 要教孩子學會主動

  讓孩子明白,所有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都是隨着自己的決定而發生變化,好的結果和壞的結果都是由自己造成的。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無所作爲的話,那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是不會有想象中的好結果的。

  微軟公司有一位小巧玲瓏、年輕活潑的女孩,她是微軟最資深的華人經理之一。微軟全球前副總裁李開復說:“如果你是第一次看到她時,一定會感到驚訝。但是,如果你跟她的交談超過一分鐘,你對她的想法就會改變。因爲她講的每一句話都流露出自信、積極和樂觀的精神,卓越的領導力以及嚴謹的邏輯和思維。”

  父母想要讓孩子挑戰“不可能”,就一定要讓他學會主動,而這個微軟女孩就是的最好的榜樣。

  她18歲從中國移民到美國。到美國6個月後,爲了上大學,就參加了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的縮寫,是美國高中生進入美國大學所必須參加的考試,也是世界各國高中生申請進入美國大學本科學習能否被錄取及能否得到獎學金的重要參考)考試。那時雖然她的英語口語已經不錯,但是文法、詞彙和作文還不行。她的數學考了780分(接近滿分800分),但是英語卻只考了280分。要知道英語就算交白卷也有200分。你可以想象280分是個多麼糟糕的分數。但是她依然自信地申請了加州大學的電機工程系。

  由於她的英語分數太低,她的申請表很可能沒被仔細閱讀就直接被拒絕了。但是她不服輸,她深信如果自己被錄取,她將會成爲一個成功的工程師。於是,她決定“上訴”。

  她直接寫了一封信給加州大學的校長。在信裏,她做了自我介紹,自豪地描述了自己在理工方面的成就,解釋了英語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原因是自己剛到美國6個月,時間比較短。她還特別強調了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刻苦精神。最後,她說:“校長女士,如果您錄取我,我保證會成爲貴校的驕傲。”

  兩天後,校長約見了她。她和校長面談時,校長意識到她的英語進步得很快。她也向校長當面保證她的英語會學得和美國同學一樣好。一星期後,加州大學收回成命,決定錄取這位女孩。

  由此可見,主動的力量是巨大的。

3. 告訴孩子他能做甚麼

  在今天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不可能變爲可能的週期正在急劇縮短,昨天還是難以想象的“不可能”的事,或許今天就已經變爲活生生的現實。作爲父母,也要鼓勵孩子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告訴他,他能做甚麼。

  湯姆·鄧普西就是一個將“不可能”變爲“可能”的很好的典範。他先天殘疾,只有半隻腳和一隻畸形的右手。父母從來不讓他因爲自己的殘疾而感到不安,要求他像其他孩子一樣。結果,任何男孩能做的事湯姆也能做。

  後來,湯姆要踢橄欖球,他發現,與那些一起玩的孩子相比,他能把球踢得最遠。於是,他找人專門設計一隻鞋子,參加了踢球測驗,並且得到了衝鋒隊的一份合約。但教練卻婉轉地對他說:“你不具有做職業橄欖球員的條件,但你可以去嘗試一下其他的事業。”最後,他又自信地向新奧爾良聖徒球隊發出申請。教練雖然有一點懷疑,但是他看到這個自信的男孩後,就給了他一次機會,同意他加入球隊。

  兩個星期後,教練對他有了信心,因爲他在一次友誼賽中踢出55碼遠。此後,他成了聖徒球隊的專職隊員,並且在接下來的賽季中爲球隊贏得了99 分。然後,他參加了一個大型比賽,球場上有66000名球迷。在最後的關鍵時刻,他得了3 分,他的隊以19︰17獲勝。球迷狂呼亂叫,爲踢得最遠的一球而興奮,因爲踢出這一球的球員只有半隻腳和一隻畸形的手!

  有人大叫:“難以相信,不可思議。”鄧普西只是微笑着,他想起了他的父母,他們一直告訴他的是他能做甚麼,而不是他不能做甚麼。他之所以創造出這麼了不起的記錄,正如他自己說的:“他們從來沒有告訴我,我有甚麼不能做的。”

  所以,父母一定要教會孩子在遇到困難時,千萬不要找藉口,要多想一下,有沒有其他解決辦法?能不能將問題分解,一步一步加以解決?比如讓孩子認真體會以下說法:“試試看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也許我可以換個思路”……千萬不要說類似於“不可能”之類的話,一定要讓他做積極的努力。當然,這裏有一個前提,就是父母要告訴孩子他能做甚麼,而不是告訴他,他不能做甚麼。

八、讓孩子學會自我超越

  生活必須經常做自我超越,一步一步向前推進,正如音樂必須不斷改變主題和旋律一樣,一曲完成再來一曲,決不倦怠,決不沉睡,自始至終保持清醒。

——(法國)羅曼·羅蘭

  對每一個人來說,追求卓越、超越自我是一種重要的生活標準,是一種應對逆境的有效方法,是人們高效學習、工作和生活的重要保證。

  可以想象,一個滿足於現狀、不思進取的人很難在事業上做出一番成就。相反,那些在事業上取得巨大的成功的人,他們都是不斷超越自我的人。

  

  美國前總統里根成功的一生非常富有戲劇性,而這正是他自我超越的卓越表現。

  1933年,22歲的里根就開始從事體育節目播音員的工作。在之後的5年中,他的播音事業蒸蒸日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就。但是,里根對此卻並不滿足。

  1937 年,里根經人推薦,在華納電影公司的影片《空中的愛情》中扮演了一位感情豐富而幽默的播音員。從此,里根踏上了演藝生涯。

  在演藝生涯中,里根一共拍攝了64部影片。在1941年的“最有希望演員”的評選中,里根成爲5位“明日巨星”中的一位。

  1942年,美國參加反法西斯戰爭,里根依然投身於其中。1947年,里根成爲好萊塢工會主席。1964年,美國“聯藝”電影公司拍攝名爲《最好的男人》的影片,片中主角是一名總統。里根應徵主角試鏡時,電影公司的主管卻將他淘汰了。主管預言說:“里根不具備一名總統應有的相貌。”對於政治,里根從來沒有接觸過,當然也沒有甚麼經驗。但是,這並不妨礙他走上政壇的決心。

  1964年,里根拍攝了生平最後一部影片《S戮者》,從此正式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1966年11月,里根競選州長成功。1971年,里根連任州長。

  1980年11月,69 歲的里根當選美國第40任總統,實現了從平民到總統的夢想。1984 年11月,里根連任總統。在多年的政治舞臺上,里根爲美國做了許多事情,成爲美國人民心目中優秀的總統,而他的人生也十分充實而多彩……

  可見,一個人不要滿足於現狀,只有不斷突破自我,追求卓越,才能成爲一個真正成功的人。一個人在不斷增強自己的力量、不斷提升自己的時候,他對自己要求的標準也會越來越高,這是人類精神的永恆本性。正是這種超越自我,追求完美的進取精神締造了光輝燦爛的人類文明。

  有人說,天才的特點往往在於勇敢地超越自我,超越時代。因此,天才往往不被理解。法國哲學家狄德羅說:“多少作家只是在他們故去後很久才獲得他們應得的聲譽。這幾乎是所有天才的命運:他們不爲他們的時代所理解。”

  1901年,美國的萊特兄弟在首次飛行試驗失敗時也有人沮喪地言說:“人類在50年內都不可能飛上天。”但是,僅僅在兩年後,萊特兄弟就進行了第一次成功的飛行。1903年,美國密歇根州儲蓄銀行總裁建議亨利·福特不要投資創辦福汽車公司。當時他說:“馬車將繼續保留下去,但機動車只會是很快消失的新奇玩意。”其他諸如蒸汽船、原子彈等的發明都是這種情形。

  但是,天才並不會因爲他人的不理解而放棄追求,他們會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並從中體驗獲得勝利後的巨大成就感和喜悅感。這正如美國將軍巴頓所說:“接受挑戰,就可以享受勝利的喜悅。”事實上,接受挑戰不僅僅能夠獲得勝利的喜悅,更能夠超越自我,實現人生價值。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曾說:“生活必須經常做自我超越,一步一步向前推進,正如音樂必須不斷改變主題和旋律一樣,一曲完成再來一曲,決不倦怠,決不沉睡,自始至終,保持清醒。”超越能夠激發一個人的潛能。愛爾蘭戲劇家蕭伯納說:“一匹馬如果沒有另一匹馬緊緊追趕並要超過它,就永遠不會疾馳飛奔。”

  關於超越自我,美國成功學大師拿破崙·希爾這樣說:“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財富,都始於一個意念,即自我意識。”所以,父母要知道,孩子只有具有強烈的超越意識,他纔會不斷努力進取,不斷地突破自身,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潛能,最終超越自我。

1. 教孩子追求盡善盡美

  在一座雄偉的建築物上,有句格言讓人感動:“在此,一切都追求盡善盡美。”是的,“追求盡善盡美”值得每個人作爲一生的格言,一個超越自我的人凡事應當做到盡善盡美。如果每個人都能實踐這一格言,無論做甚麼事,都會竭盡全力,以求得盡善盡美的結果。

  美國成功學家奧立森·馬登認爲,一個人要實現成功的惟一方法,就是在做事的時候,抱着非做成不可的決心,要抱着追求盡善盡美的態度。實際上,在這個世界上爲人類創立新理想、新標準,扛着進步的大旗,爲人類創造幸福的人,就是具有這樣素質的人。無論做甚麼事,如果只是以做到“尚可”爲滿意,或是半途而止,那他絕不會成功。很多年輕人之所以失敗,就是敗在對於自己所做的工作從來不會做到盡善盡美。

  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在尋找自我發展機會時,常常這樣問自己:“做這種平凡乏味的工作,有甚麼希望呢?”可是,就是在極其平凡的職業中、極其低微的位置上,往往蘊藏着巨大的機會。只要他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比別人更完美、更迅速、更正確、更專注,調動自己全部的智力,從舊事中找出新方法來,就能發揮自己的本領,引起別人的注意,滿足心中的願望。

  一個超越自我的人無論做甚麼,都力求達到最佳境地,絲毫不會放鬆;他們無論從事甚麼工作,都不會輕率疏忽;他們的才華、激情和價值取向一致,而且時常有一種強烈的個人成就感。

  《簡單生活》一書的作者麗莎·茵·普蘭特認爲,工作的質量往往會決定生活的質量。在工作中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凡事都要做到最好。不論工資是高還是低,都應該保持這種良好的工作作風。所以,父母應該讓孩子把自己看成是一名傑出的藝術家,而不是一個平庸的工匠,無論身在何處,做甚麼事情,永遠都應該追求盡善盡美。

2. 讓孩子渴望創造奇蹟

  一個人之所以卓越,是因爲他在思想上或在行爲上最有追求,他渴望成功,渴望創造奇蹟,改變命運。

  相信大多數人都不會認爲衝馬桶的水也可以喝,但生活中的確有這樣的事情。日本郵政大臣野田聖子剛步入社會時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帝國酒店當白領麗人。然而,在受訓期間,聖子竟然被安排去清潔廁所。一開始,聖子根本適應不了,當她手拿抹布伸向馬桶時,本能地反應就是作嘔。但酒店的上司對她要求極高,必須將馬桶擦得光潔如新。可想而知,在最初的日子裏,聖子的感覺是多麼糟糕!很快,她就開始討厭這份工作了。

  是鼓起勇氣繼續幹下去,還是知難而退,選擇跳槽?正當聖子猶豫不決時,一位同事——曾經的廁所工來到她的面前,同事沒有用空洞的理論去講述該怎麼工作,人生之路該如何走,只是做了一下示範。只見那位同事一遍遍擦洗馬桶,直到擦洗得光潔照人。擦完後,他用茶杯從馬桶中舀了滿滿一杯水,一飲而盡,動作非常自然,就像喝了一杯可口的飲料。臨走時,同事送給聖子一個意味深長的微笑,同時還有鼓勵的目光。

  同事的舉動震顫了野田聖子的心。她從沒有想到在人們眼中最骯髒的馬桶,竟能刷洗到如此潔淨的地步。一個小廁所,竟顯現出人生最高深的哲理:只要刻苦敬業,任何工作都能創造出奇蹟。聖子激動得熱淚盈眶,她痛下決心:“就算我沖洗一輩子的廁所,也要在這個崗位上做一個最優秀的人!”

  訓練結束那天,聖子擦完廁所之後,毅然舀滿一大杯廁水,並自豪地喝了下去。這次經歷,也成了野田聖子日後做人處世精神力量的源泉。從此,野田聖子變成了一個渴望創造奇蹟的人。後來,37歲的她就當上日本的郵政大臣。

  如果孩子擁有創造奇蹟的渴望,無論甚麼事情,他都會努力做到最好。在學習上也力爭上游,努力向第一名靠攏。只要孩子抱有追求卓越的信念,就一定能實現。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3. 不讓孩子爲心靈設限

  自我設限是人生的最大障礙,如果突破它,將會給人生帶來難以置信的奇蹟。一個人只有不斷地突破自我的侷限,不斷爲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才能走出平庸的生活模式,激發出自己的潛能。

  跳蚤是有着極強的彈跳力,統計表明,一般跳蚤跳的高度可達它身體的40倍,可以說,跳蚤是動物界的跳高冠軍。把一隻跳蚤放進玻璃杯中,就會發現跳蚤會立即跳出來,再重複幾遍,結果依舊如此。接下來,如果再次把這隻跳蚤放進杯子裏,並且立即在杯上加一個玻璃蓋,“啪”的一聲,跳蚤就會重重地撞在玻璃蓋上。在一次次被撞後,跳蚤開始變得聰明起來,它開始根據蓋子的高度來調整所跳的高度。再過一會兒,就會發現跳蚤再也不會撞到蓋子,而是在蓋子下面自由地跳動。

  一小時後,把這個蓋子拿掉,跳蚤不知道蓋子已經去掉了,它還是在原來的高度繼續跳;再過幾小時,會發現這隻跳蚤還在原來的高度跳。一天後,可憐的跳蚤還在這個玻璃杯裏不停地跳着——它已經無法跳出玻璃杯了。

  難道跳蚤真的不能跳出杯子嗎?當然不是。問題在於只是經過幾次碰撞,它的心裏已經默認了這個杯子的高度是自己無法逾越的。

  所以說,有限的追求造成有限的人生,每個人的心裏面總有個“蓋子”,如果不將它打開,就會像跳蚤一樣,永遠無法達到自己的真實高度。古人云:“大志得中,中志得小,小志不得,無志庸碌。”說的就是不要爲自己的潛能設限,要勇於突破自我,追求卓越。

  如果父母想讓孩子超越自我,就不要讓他爲心靈設限,而是應該鼓勵他積極地、不停地突破自我,勇於尋找機會鍛鍊自己,提高能力,追求卓越,拒絕平庸。

目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