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其它小說 > 讓孩子喫點苦的30個建議 > 第1章 要讓孩子喫點苦

第1章 要讓孩子喫點苦

目錄

  

  任何人的人生不會都是順境,更多的是逆境,孩子也不例外,因此,孩子能不能喫苦會在更大程度上決定孩子人生的成敗。培養孩子的喫苦精神,讓孩子具備驚人的潛力,教孩子發揮它,孩子就一定能夠渡過難關,走出逆境,成就生命的輝煌。要知道,一切的成功都源自強韌的喫苦精神。

一、正確瞭解喫苦教育

  痛苦能夠毀滅人,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毀滅。創造就需苦難,苦難是上帝的禮物。卓越的人一大優點是在不利與艱難的遭遇裏百折不撓。

——(德國)貝多芬

  很長時間以來,父母或老師都把能喫苦看作孩子必備的優秀品格,孩子喫苦的經歷也被看作是他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一課。“喫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是一個真理,但是,卻不知道從甚麼時候起,今天的孩子已經變得特別“金貴嬌氣”了,養成了懶惰的惡習,再也喫不得苦了。

  其實,不只是中小學生不能喫苦,就是有“天之驕子”的大學生也害怕喫苦。據報載,南方某在校研究生成立了一個“清潔工作室”,僱了幾個搞清潔的阿姨利用業餘時間有償替大學生們打掃宿舍。工作室自從開業以來,生意異常紅火。聽到這個消息,很多大學生都非常高興,甚至歡呼雀躍。

  出現這些現象和問題,社會、學校和家庭都應該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最關鍵的一點還在於,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出了偏差。很多父母既希望孩子將來能成爲有用之才,又希望孩子不被“風吹日曬”。對社會、學校和家庭來說,已經爲孩子提供了相當完備的學習條件,但遺憾的是,在培養孩子的喫苦精神方面,還是一個空白。

  相比之下,東方的日本和西方發達國家普遍重視對孩子進行喫苦教育:

  

  日本:“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的賜予,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這是父母教育孩子座右銘。很多日本的中小學生在課餘時間外出勞動賺錢,勤工儉學的大學生也非常普遍。他們在飯店做服務生,在商店做售貨員,做家庭教師等工作來賺學費。日本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他灌輸一種思想:“不能給他人添麻煩。”全家人一起外出旅行時,孩子不論多麼小,都要背上一個小揹包。日本父母這樣解釋說:“那是他自己的東西,應該自己來背。”

  美國:南部一些州立學校特別規定:“學生不帶一分錢,必須獨立謀生一星期才能予以畢業。”以這種喫苦訓練來培養學生獨立生存能力,條件看似非常苛刻,但學生們卻受益匪淺。而且,父母也對這項活動全力支持。

  德國:父母從不爲孩子包辦代替做事。相關法律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承擔一些義務勞動,比如,給家人擦皮鞋等。這樣做,不僅是爲了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更是在培養孩子的喫苦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加拿大:爲培養孩子的喫苦精神和在未來社會的生存能力,父母都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獨立生活。一位父親讓上小學的孩子每天早上到各家去送報紙。看着孩子興致十足地分發報紙,那位父親很自豪地說:“爲了分報紙,孩子很早就得起牀,無論颳風下雨都是如此,他從來都沒有耽誤過。”

  瑞士:父母也非常重視對孩子進行喫苦教育,不讓孩子成爲無能的人。比如,女孩到十六七歲時,也就是中學剛畢業,就要到有教養的人家裏當一年的女傭,上午幫工,下午上學。這樣做一方面鍛鍊勞動能力、喫苦精神;一方面還有利於學習語言。因爲瑞士有兩個語言區:德語區和法語區,所以一個語言區的女孩通常到另外一個語言區的人家當傭人。

  ……

  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父母應該懂得,喫苦教育對孩子的成長非常有益,因爲這是在磨練孩子的意志,提高他的生活能力,是他人生最爲寶貴的財富。

  對孩子進行喫苦教育不僅要“勞其筋骨”,更要“苦其心志”,今天的父母應該把對孩子進行喫苦教育納入家庭教育的規劃。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對喫苦教育的觀點、態度和情感都對孩子起着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是父母的表率作用至關重要,一個只知道享受的父親或母親絕培養不出一個能喫苦的孩子。

  不可否認,今天的物質生活正不斷提高,但與此同時,在對孩子的教育中也出現許多新問題,其中,對孩子進行喫苦教育就是新問題之一。現在,很多人對喫苦教育不以爲然,以爲是沒必要的多此一舉。當然,這也在情理之中,物質生活好了,如果再讓孩子喫父輩的苦,那提高生活就沒有甚麼意義了。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觀點。所以,今天的父母,一定要了解喫苦教育的內涵,從而重視對孩子進行喫苦教育。

  

1. 培養孩子的喫苦精神

  對孩子進行喫苦教育,就是培養孩子的自覺喫苦精神。其實,無論今天的物質生活有多麼大的改變,父母不都能忽視對孩子的喫苦教育,這是家庭教育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喫苦教育對孩子的意志力有的影響最直接。

  家庭教育的對象是孩子,父母只有採取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讓教育發揮出巨大的內在力量。孩子只有懂得喫苦,他才能從心底深處感受到每一粒米的來之不易,才能懂得勤儉節約,更好地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作爲父母,都可以感受到,今天的孩子變得聰明瞭,但是,他一遇到困難就會束手無策,甚至會自暴自棄,特別是在遭遇失敗的時候,他就越發顯得脆弱,越發懷疑自己,沒有勇氣面對。其實,這就是今天家庭教育中缺失喫苦教育所造成的,也就是父母在對孩子人格的培養過程中,忽視了對他的喫苦教育,孩子缺少意志力的歷練。這就是說,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喫苦方面的教育,就是對孩子喫苦精神的歷練過程。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要學會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喫苦教育,這就是在培養孩子的喫苦精神。孩子一旦具備了這種精神,他就可以勇敢面對困難,就有勇氣迎接突如其來的各種挑戰,從而讓自己敢於喫苦,敢於面對社會激烈的競爭。

  

2. 增強孩子挑戰自我的能力

  對孩子進行喫苦教育,就是逐步培養他挑戰自我的能力。隨着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每個人面臨的競爭壓力也越來越明顯。所以,家庭教育有一個迫切的問題,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責任之一,就是要讓孩子在面對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學會競爭。

  父母要知道,實際上,對孩子進行喫苦教育的歷練就是對培養他適應挑戰的能力。日本著名劇作家山本有三曾說:“年輕時沒嘗過苦水的人,不能成長。我把‘辛苦’當作我的老師。”可見,喫苦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讓孩子有能力挑戰自我。

  今天的競爭非常激烈,也很殘酷,弱者並不會得到它的同情,只有敢於挑戰的人才會有生活的空間。作爲父母,對孩子的喫苦教育實際上也是讓孩子用於面對未來挑戰的一種教育。

  對大多數父母來說,最大的心願就是爲孩子創造更加優越的生活環境,讓他的生活和學習條件更好一些。但是,父母千萬不能因爲給予孩子創造優越的生活條件而忽視歷練他的喫苦精神。

  

3. 讓孩子體會感恩的教育

  對孩子喫苦的教育,就是讓他體會感恩的教育。父母在對孩子的教育中,一定會有期望,都期望孩子對父母的教育有所回報。遺憾的是,今天的教育卻讓孩子不知道感恩,不會主動去體會感恩。

  爲甚麼會出現這樣的教育結果呢?當然,父母不能把責任推到孩子身上,而是應該反省自己的教育行爲。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缺少對孩子進行喫苦教育,這是影響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最直接的一種因素。

  其實,現在有很多孩子不知道父母的工作是甚麼,也不知道父母的收入是多少,只知道向父母要錢買這買那。在孩子的心裏,他認爲這是應該的,父母就是有讓孩子喫好、穿好、用好的義務。而許多做父母的也認爲,只要孩子學習好、身體健康就行,所以往往是任勞任怨。因此,孩子根本就不知道父母的辛苦。

  有教育專家建議,一方面,父母應該有意識地把自己的工作情況、收入情況等告訴孩子,要講得具體、有針對性,讓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對家庭的付出,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勞作,感受到錢的來之不易;另一方面也讓孩子適當喫一些苦,以此讓孩子明白幸福的家庭生活需要全家人共同的努力,也讓他珍惜幸福的家庭生活。當孩子明白了這些以後,就會從心底裏對父母產生一種感激和敬重之情,進而懂得感恩。

  父母應該認識到,對孩子的喫苦教育過程,就是讓孩子學會認識勞動果實的過程,當孩子在接受喫苦教育時,他從內心就會對物質和事物的價值與來龍去脈有一個重新的認識,從而讓孩子真正學會感恩。

  

4. 教孩子更好地做人

  對孩子進行喫苦教育,就是教孩子更好地做人。實際上,喫苦教育正是對孩子進行的一種做人教育。也就是說,當孩子學會喫苦的時候,他就會真正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和艱辛,就會更加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就會自覺地去努力生活和學習,真正能夠感恩父母,爲社會作出貢獻。

  當然,父母也應該認識一點,教孩子學會做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但是,也要知道,對孩子的喫苦教育就恰恰是歷練他做人的一個過程!這正如北宋著名文學家張載所說的:“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父母應該知道,孩子的真正的智慧必須在喫苦的經驗中獲取,孩子每喫一次苦,就會克服一次困難,智慧就向他走近了一步。孩子喫的苦越多,克服的困難也就越多,他的意志力也就越發堅忍不拔,也就越懂得如何更好地做人。

  面對今天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孩子只有學會做人,才能在競爭中游刃有餘。所以,父母一定要讓孩子上好喫苦教育這一課,這對他的成長幫助極大,父母一定不能忽視,更不要低估它的力量。一句話,喫苦教育將會直接影響着孩子更好地做人!

二、讓孩子喫點苦很必要

  不經風雨,長不成大樹;不受百鍊,難以成鋼。迎着困難前進,這也是我們革命青年成長的必經之路。有理想有出息的青年人必定是樂於喫苦的人。

——(中國)雷鋒

  今天,大多數孩子沒有喫苦的精神,心理承受能力也比較差,一遇到困難就畏縮不前,經不起挫折磨難,經受不住壓力。所以,很多國家都很注重對孩子進行喫苦教育,給孩子創設一個相對真實的艱苦的環境,讓他去磨練自己,克服困難,戰勝自我。

  但是,現在的中國父母卻捨不得讓孩子喫一點點苦,經受一點點磨難。在生活和學習上,孩子遇到一點點困難,父母就心疼得不得了,趕緊替他排除。送孩子上學,接孩子放學,中間還要給孩子送點喫的喝的。孩子做完作業,父母替他收拾整理,甚至還幫他洗臉、穿衣服。總之,父母就是怕孩子被風吹,被雨淋,怕他餓着熱着凍着!就像在溫室裏養花一樣,從不讓他經風雨,接受社會的洗禮和鍛鍊。

  讓孩子喫點苦很有必要。試想,父母今天的做法能讓孩子修好喫苦這門課程嗎?如果修不好的話,他又怎麼能參與社會競爭呢?要知道,社會競爭,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而更多的是意志和毅力的較量。孩子如果沒有喫苦的精神和能力,他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勝的。

  19世紀俄國著名文學家屠格涅夫曾說:“你想成爲幸福的人嗎?但願你首先學會喫得起苦。能喫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沒有跳不出去的困境。”美籍意大利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恩里科·費米也說:“要從小把自己鍛鍊得身強力壯,能喫苦耐勞,不要嬌滴滴的,到大自然裏去遠走高攀吧!”可見,要想讓孩子在社會立足,就一定要讓他喫苦。

  傑奎琳的第一任丈夫是美國總統肯尼迪,第二任丈夫是世界船王奧納西斯。儘管傑奎琳揚名天下,家財萬貫,但她仍不能容忍兒子約翰日後成爲一個無所事事的花花公子,她決定要把兒子打造成爲一個成功的人。

  爲此,在約翰11歲的時候,傑奎琳就把他送到了英國一個島嶼上的“勇敢者營地”去接受訓練。在那裏,約翰學會了爬山,還學會了駕駛獨木舟和帆船,這些都鍛鍊他剛毅果斷的獨立人格。

  在約翰13歲時,傑奎琳又送他到美國東北部緬因州的一個孤島上去學習獨立生活的技能。這種技能訓練非常艱苦,在20天的訓練中,不給食物只給一加侖水、兩盒火柴和一本在野外如何謀生的書。訓練過後,約翰的自立能力又提高了很大一截。兩年後,當約翰15歲時,傑奎琳再送他到非洲肯尼亞的荒野裏自求生存。

  當約翰中學放暑假時,傑奎琳還把兒子送去參加“國家戶外學校”爲期70天的訓練。隨後,她又送約翰參加和平隊赴危地馬拉從事地震救災工作,以此來更進一步強化約翰的獨當一面的能力。

  應該說,約翰自幼就是一個羞怯、自卑、依附性強、優柔寡斷的孩子,但正是在他母親傑奎琳的錘鍊孩子獨立人格的教育觀念下,他成長爲一位理智節制、積極向上、自信瀟灑而又圓通練達的青年。

  在布朗大學畢業後,約翰先在印度工作了一段時間。3年後,他入讀紐約大學法律系。後來,約翰順利成爲曼哈頓一名檢察官,在打贏6場官司之後毅然辭職。1995年9月,約翰成功創辦《喬治》雜誌,任董事長。

  

  很多父母並沒有傑奎琳那麼富有,但他們卻異常捨得讓孩子過早地“享受生活”,幾乎可以答應孩子的任何要求。但是,孩子卻無論如何也不肯喫苦:在學習上不肯下功夫,在生活上不能自理也不願意自理。

  今天的父母可能並沒有讓孩子接受獨立生活技能訓練的想法,但即使有的話,想想孩子會同意嗎?孩子不同意,父母可能就會妥協,這種妥協帶給孩子的將是甚麼?是每一位父母都不願意看到的結果——他會變成一個好喫懶做、依賴性強的孩子。看看傑奎琳的教子之道,想想孩子未來的發展,自己是否也應該改變一下教育孩子的方式了呢?

  所以,父母一定要讓孩子喫點苦,讓他體驗一下生活的磨難,這是爲了磨礪他的堅強意志,陶冶他的高尚情操,豐富他的人生閱歷。當然,這種喫苦教育更有利於培養他的自立能力,錘鍊他的獨立人格。

  不可否認,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人成材。但是,要想讓讓自己的想法變成現實,父母的思想境界是第一位的,千萬不要因爲孩子喫點苦就心疼。父母要知道,喫苦是孩子成長道路上必不可少的加油站,所以,要把眼光放長遠一些,孩子不是私有財產。要想讓孩子踏上人生的光明大道,就讓孩子喫點苦吧!

  

1. 孩子肯喫苦才能成功

  孩子只有肯喫苦,他才能成功,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這正如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所說:“幸福並不在於外在的原因,而是以我們對外界原因的態度爲轉移,一個喫苦耐勞慣了的人就不可能不幸。”

  今天的孩子所面臨的是一個市場經濟社會,是一個處處充滿競爭的社會。“物競天擇”、“優勝劣汰”是社會普遍的現象,所有的人都將站在競爭的第一線,每個人都要面臨“生死存亡”的嚴峻考驗。

  只要孩子肯喫苦,他就在喫苦的同時錘鍊了自己的意志,培養了自己的毅力;只有孩子能夠喫苦,他纔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獲得勝利。事實證明,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經歷了千辛萬苦的。

  中國希望集團總裁劉永好在談及自己成功的原因時這樣說:“就兩個字——喫苦。我在20歲以前的經歷,感受最深的就是喫苦教育,這是人生最大教育。有人說他讀過MBA(工商管理碩士),念過博士,但是,假如沒有喫過苦,人生就不算完整。從某種意義上說,喫苦的歷程絕不亞於讀MBA和博士學位。這些苦難,給了我信念、力量,同時也賦予了我雄視天下困難和坎坷的毅力和勇氣。”

  如果父母真心愛自己的孩子,那麼,在教育孩子上,就一定注意學習發達國家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經驗,要敢於讓孩子去喫苦。孩子學會喫苦,他就會受益一生,父母也可以放心一生。

2. 要捨得讓孩子喫苦

在對孩子的教育方面,父母一定要轉變教育觀念,要捨得讓孩子喫苦。其實,那些成功的強者都是磨練出來的,也就是喫苦教育。

乒乓球世界冠軍鄧亞萍能取得今天的成績也與“喫苦教育”分不開。4歲的時候,鄧亞萍每天要撿上萬個球。年齡再稍大一點,她的家人對她就更爲嚴格,她的父親鄧大松在球檯上畫上一個點,規定鄧亞萍的每個球都要落在這點上……這簡直就是折磨。但是,鄧亞萍挺了過來,歷盡艱辛後終於成爲世界冠軍。

  如果當初沒有鄧大松近似殘酷的訓練,會有今天的鄧亞萍嗎?如果當初鄧大松憐愛女兒,不捨得讓孩子喫苦,那世界乒壇還會出現這樣一位奇才嗎?天下父母誰都疼愛自己的孩子,但只有爲孩子準備好一切纔是愛嗎?當然不是。只有對孩子進行“喫苦教育”,孩子才能學會獨立,他才能學會生存,才能自立於社會。

  不能喫苦的民族是孱弱無力的民族,害怕喫苦的孩子是沒有希望的孩子。爲了讓孩子能夠健康成長,父母應該“狠”下心來,加強對孩子的喫苦教育,鼓勵他從小不怕喫苦,樹立敢於喫苦的堅定信念,用智慧和雙手去創造美好的未來。

  由此,父母要注意從成功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上汲取經驗,要敢於讓孩子去喫苦,要學着做一回“狠心”的父母。

  這一點,日本的父母就做得很好。日本的幼兒園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每逢冬天,幼兒都要赤身裸體在風雪中滾爬滾打一定的時間。雖然天寒地凍,很多孩子的嘴脣凍得發紫,渾身發抖,但在一旁的父母們卻個個硬着心腸,沒有一個上前摟住自己的孩子。因爲他們知道,只有這樣,才能換來孩子真正的幸福人生。

  

3. 有意識地讓孩子喫苦

  作爲父母,要經常有意識地爲孩子創造一個喫苦的環境,以此來培養他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意志。

  吳章鴻女士是全國優秀家長,是感動中國的十大母親之一、家庭教育專家、全國家庭教育講師團的成員、少先隊全國工作委員會特聘“志願輔導員”。在教育孩子方面,她就特別有意識地讓孩子喫苦,她這樣自述:

  我有意識地讓我孩子去打工,有意識地讓我孩子去喫苦。我舉個例子說:小學生放了暑假,孩子們都在家休息,我卻領上孩子,戴上草帽和我一起去採買店裏所需的東西。我們住在郊區,要走很長一段路,再坐兩次公交汽車,才能到漢口的鬧市區。我們所採購的東西有玻璃棒、漆包線、絕緣線、電阻、電容等,出去一次不容易,就希望把所有的東西都買齊,東西是越買越多,越來越重。我和孩子是肩扛手提,汗流浹背,冒着40℃的高溫,走在滾燙的柏油馬路上。

  很多家長也許會說,坐不起出租車,打個三輪車也行。我就是不坐,爲甚麼?苦難磨練,要讓孩子懂得賺錢的艱辛,讓孩子知道他的生活費來之不易,讓孩子懂得生活並不容易。所以我堅持和他步行到車站。到了喫中午飯的時候,我們就找一個有樹陰的地方蹲下來,拿出自己在家裏準備好的乾糧,就着白開水喫。爲甚麼?省錢哪,我對兒子永遠的理念是甚麼?粗茶淡飯,衣着樸實。

  回到家喫晚飯的時候,我問兒子:“今天和媽媽出來打工,感覺怎麼樣?”孩子就說:“太苦了,又餓又累,這比我在家裏吹電扇、看電視、做作業辛苦一百倍。媽媽,這真是太受罪了。”我馬上接過兒子的話說:“你說得對,但是爲了讓你接受好的教育,媽媽必須長年累月地這樣幹下去,也讓你從媽媽身上學會堅毅,學會堅強地面對困難。”

  優秀母親就是這樣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可是在今天,絕大多數的父母寧願自己喫苦,也不願意讓孩子喫苦,更不用說有意識地讓孩子喫苦了。其實,這種做法是完全錯誤的,表面上看似愛孩子,實則是害了孩子。

  兒童時期是人生的基礎,父母要讓孩子在這個人生的基礎階段,有意識地爲他創造一些條件,讓他喫點苦。否則,孩子就會因爲缺乏喫苦的鍛鍊而無法擁有生活的本領,難以立足社會。

三、教孩子敢於挑戰苦難

  累累的創傷,就是生命給你的最好的東西,因爲每個創傷上面都標誌着前進的一步。

——(法國)羅曼·羅蘭

  對於孩子來說,苦難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正如一位哲人所說:“如果你受苦了,感謝生活,那是它給你的一份感覺;如果你受苦了,感謝上帝,說明你還活着。人們的災禍往往會成爲他們的學問。”

  面對苦難,要讓孩子敢於挑戰。只有敢於挑戰苦難,纔可能會達到人生的輝煌。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很多千古風流人物敢於挑戰人生的苦難。

  漢朝的司馬遷因爲受到李陵事件牽連而被漢武帝賜以宮刑,可他矢志不渝,筆耕不輟,不分酷暑嚴寒,發奮著書,並在牆上寫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著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以此來激勵自己向苦難發起挑戰,成就一番偉業。他的努力沒有白費,煉獄一樣的苦難終於讓他的人生得到了昇華,著成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

  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樂家,可是,他的成長經歷非常坎坷,可以說是一部苦難史。17歲時患了傷寒和天花,隨後蔓熱病又接踵而來,愛情也屢次夭折,後來他又失聰,但他挑戰了重重的苦難,並最終成爲蜚聲全球的音樂家。

  苦難本身並不可怕,關鍵是否敢於向其發起挑戰。法國大作家巴爾扎克曾說:“世界上的事物永遠都不是絕對的,結果完全因人而異。苦難對於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對弱者確是一個萬丈深淵。”

  苦難能夠磨練孩子的意志,讓他在以後的生活中變得更加堅強。其實,人生不可能永遠都是平坦的大道,面對生活苦難的溝壑,只要跨越過去了,人生也就變得多彩而豐富了。

  洪佔輝,一個出生於農村貧困家庭的孩子,家庭屢遭變故,生活艱辛的情況下,他用強烈的責任感挑起了家庭的重擔,用頑強的毅力克服了種種困難。他一邊照顧生病的父親,一邊撫養一個毫無血緣關係的棄嬰妹妹。從讀高中起,洪佔輝一直把這個年幼的妹妹帶在身邊,一邊讀書一邊照顧她,靠做點小生意和打零工維持生活,如今已經整整十幾年。

  艱難困苦並沒有把他稚嫩的脊樑壓彎,反而磨礪了他樂觀堅強的生活態度,不但他自己考上了大學,也把妹妹送進了學校。儘管生活非常拮据,但他卻從來沒有申請過特困補助,還資助其他困難同學。

  在被評選爲“CCTV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時,他說:“苦難和痛苦的經歷並不是我接受一切捐助的資本,一個人通過自己的奮鬥改變自己劣勢的狀態纔是最重要的!我現在已經具備生存和發展的能力!這個社會上還有很多處於艱難中而又無力掙扎出來的人們!他們纔是我們現在需要幫助的!”洪佔輝很有骨氣,是新時代敢於挑戰苦難的典範。

  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一個人身處苦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苦難中喪失戰勝苦難的鬥志和決心,自暴自棄。古往今來,那些成就人生輝煌的人都是從苦難中走出來的,他們無不敢於挑戰苦難,並最終戰勝苦難。

  所以,當孩子深處苦難的時候,要讓他把苦難當成一次歷練自己的機會,敢於向其發起挑戰,用自身的力量戰勝它。不要讓孩子抱怨苦難,因爲艱難困苦就是他成功的搖籃,感受苦難本身就是對心靈的一次洗禮。只要孩子心中挑戰苦難的信念不調零,生命的葉子就永遠也不會枯黃腐爛,就會永遠保持一顆接受磨礪的心,他的人生將會青春永駐。

  

1. 不要讓孩子向苦難屈服

  對於苦難,波蘭著名科學家居里夫人這樣說:“我從來不曾有過幸運,將來也永遠不指望幸運,我的最高原則是:不論對任何困難都堅決不屈服!”其實,偉大的人都不會向苦難屈服,他們一定會挑戰苦難,克服艱難和障礙,讓自己強大起來。

  19世紀中葉,在法國里昂舉行的一次盛大宴會上,在場嘉賓對一幅畫產生了分歧,爭論起來。他們爭論的焦點是那幅畫到底是表現了古希臘神話中的場景,還是真實地描繪了古希臘的歷史。這時,主人請一位侍者解釋一下。當侍者解釋完,每個人都認爲他解釋得很正確,爭論平息了下來。

  後來,一位紳士問那位侍者:“先生,請問您是在哪所學校接受的教育?”侍者回答:“我在很多所學校都接受過教育,不過,我在其中學習最長、學到東西最多的哪所學校叫‘苦難’。”這個侍者就是盧梭,也就是後來法國著名的思想家、偉大的天才。盧梭沒有向苦難屈服,而是藉助苦難,讓自己成長了起來。

  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各種障礙、困難,也會遭遇很多失敗和痛苦。在苦難面前,孩子可能會出現恐慌、退縮、悲哀、沮喪,甚至是暴怒等情緒,這樣就會嚴重影響他的學習,損害他的身心健康。

  所以,父母要教育孩子抬起頭來,笑對苦難,相信一切都會過去,嚮往美好的未來,不向苦難屈服;要讓孩子善於對環境的變化作出積極正面的反應,把不利條件化爲有利條件,他就一定能擺脫苦難,戰勝苦難,從而在多難而漫長的人生路上,始終保持一顆健康的心,綻放絢爛的笑容,一步步走向成功。

  苦難是一所沒人願意上的大學,但從那裏畢業的,都是強者。

2. 鼓勵孩子邁出挑戰第一步

  苦難是暫時的,要讓孩子有克服困難的決心和勇氣,並堅定地付諸行動,邁出挑戰苦難的第一步最爲重要。因爲只有邁出第一步,行動才能真正開始。

  在美國,有一位身患絕症的63歲的老人,如果手術成功的話,她還可以活5年以上,但是萬一失敗的話,就可能死在手術檯上。老人所有的家人、朋友以及醫生都希望她能選擇手術,但她拒絕了家人、朋友和醫生的婉言相勸,然後作出了讓所有人都不敢相信的決定——她要從紐約步行到佛羅里達州的邁阿密市。於是,她強忍着疼痛,頑強地抵抗着病魔的折磨,克服了重重困難,經過長途跋涉,終於到達了邁阿密市。

  在那裏,有幾位記者被老人的精神所感動,在得知老人到達的那一天,他們採訪了老人。記者們問這位身患絕症的老人:“您是如何鼓起勇氣徒步旅行的?這路途中的困難是否曾經嚇倒過您?”老人回答:“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氣的。我就是邁出第一步,再邁第二步,不停地邁,就到這裏了。”

  孩子一生中難免會陷入苦難的“枯井”中,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就會像塵土一樣落到孩子的頭上。告訴孩子,一旦深陷這樣的“枯井”,求救的哀鳴也許換來的只是埋葬的泥土。要想從這苦難的枯井裏脫身逃出來,走向人生的成功與輝煌,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勇敢邁出第一步,將它們統統都抖落在地,重重地踩在腳下,它就會成爲孩子向上的臺階。

  生活中,孩子遇到的每一個困難,每一個失敗,其實都將是他人生歷程中的墊腳石。

  艱辛的童年並不是甚麼壞事,它會成就孩子。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生活水平越來越好,孩子也離物質的貧乏和苦難越來越遠。這時,如果父母不注意培養孩子一種忍受艱苦、從中學習的精神,他在未來生活中遭遇失敗和挫折時表現出的應付能力可能就會越來越低。

  通過苦難教育,培養孩子的生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如果父母不去鼓勵他邁出挑戰苦難的第一步,他就不會有堅強的耐挫力,心理承受能力也會變得越來越脆弱。

3. 增強孩子對做事能力的認識

  讓孩子在學習和生活的嘗試中,增強對自己做事情能力的認識,在不斷學會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鍛鍊。讓孩子懂得,任何人都是在不斷解決問題和克服困難的過程中成長的,應把克服困難,迎接挑戰看成是自己成長中最快樂和最重要的事情。

  馬克是一家跨國公司的董事長,是標準的成功人士,他氣度非凡,但他沒有右手。關於成功,馬克有一段心酸的記憶。他曾經以乞討爲生,一天,他到一家去乞討,女主人發現馬克是一個獨臂的殘疾人。她對馬克說:“我給你50元錢,但是你必須把門前這堆磚搬到院子裏。”

  馬克心想,我只有一隻胳膊,還讓我搬磚,這不是故意難爲我嗎!但爲了喫飯,他只好獨臂夾磚,幹了整整3個小時才把所有的磚都搬進院子。女主人給了她50元錢,還遞給他一條白毛巾讓他擦汗,還有一杯水。

  過了幾天,馬克又來乞討,女主人讓他把院裏的磚再搬回院外。3個小時後,他搬完了,女主人還是給他50元錢,還有白毛巾和水。他很感激地說:“謝謝!”女主人說:“不用謝我,你是憑自己的力氣喫飯,你會發現這比你伸手要的錢更值得回味,其實,我並不需要搬那些磚,只是想告訴你這樣一個道理!”馬克說:“我會記得您的話,用自己的力氣掙錢!”說完,他給女主人深深地鞠躬,然後就走了。

  20年過去了,馬克又找到那位女主人,他說:“夫人,我今天特意登門道謝。如果不是你那次讓我搬磚,我永遠都認爲自己是一個缺了胳膊的殘疾人,這一生只能討飯了。可是,搬磚的經歷讓我知道了自己還能做事情。我現在經營一家跨國公司,我把這張支票留給你,具體的錢數由你隨意填寫。我還在城裏爲你安排了房子,接你過去安度晚年。因爲沒有你昨天的良苦用心,就沒有我今天的作爲。”

  其實,孩子也一樣,他自身蘊藏着巨大的能量,有很高的做事能力,父母一定要適時鼓勵孩子,挖掘他的潛力,讓他成功做事,從而增強他對自己的做事能力的認識。這樣,孩子就會有勇氣去挑戰苦難。

四、重視孩子的勞動教育

  兒童進行勞動的目的,不在於這種勞動的結果,而在於它對兒童的教育意義。不要進行機械性的勞動,而要進行可以達到一定目的的勞動,具有思想意義的勞動。

——(蘇聯)克魯普斯卡婭

  蘇聯文學家高爾基曾說:“我們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都是由勞動、由人的聰明的手創造出來的。”是的,勞動是美好的,每一個人都應該熱愛勞動,孩子更應該從小愛勞動。美國著名教育家斯特娜夫人曾說:“要想把孩子的精力引向好的方面,必須儘早開始讓孩子對工作、勞動感興趣。”

  其實,一個人是否熱愛勞動會影響他的一生。因爲事實證明,一個人的成功固然與知識水平、家庭背景有一定的關係,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勞動品質。大凡小時候熱愛勞動的人,長大後都特別能做事,能喫苦,工作也非常努力,成績當然也很出色;凡事小時候不愛勞動,時時處處懶散拖沓的人,最終成就不了大事,因爲他沒有鍛煉出一種謀生的本領。

  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哈佛大學的一些社會學家、行爲學家和兒童教育專家對波士頓的456名男孩進行了長達20多年的跟蹤調查,瞭解他們的生活經歷和成長過程。

  在這些孩子進入中年的時候,研究人員對他們的生活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不管這些人的智力、家境、種族或受教育的程度如何,也不管他們遇到多少困難和挫折,從小參加勞動的人,即使只在家裏做一些簡單家務的人,生活得要比沒有勞動經驗的人更充實更美滿。

  具體結果如下:當年愛勞動的孩子與不愛勞動的孩子相比,長大後的失業率爲1∶15,犯罪率爲1∶10,愛勞動的孩子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此外,愛勞動的孩子離異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較低。

  專家們分析說,讓孩子從小做一些家務,可培養他喫苦耐勞、珍愛勞動成果、珍惜家庭親情、尊重他人等良好的品質,長大以後自然比那些“四體不勤”的孩子更有出息。這一調查結果證明,勞動與孩子成纔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也啓發當代父母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認識勞動對孩子成長產生的影響作用。

  

在《回憶我的母親》一文中,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同志闡述了從小參加勞動對他終生的影響。在四五歲的時候,朱德就開始幫助媽媽幹活兒,在八九歲的時候,他不僅能夠幫助媽媽挑東西,而且還會下地種田了。每當朱德放學回家,總是把書包悄悄地一放,然後就幫媽媽去挑水或放牛。有時候,他上午讀書,下午種地。農忙的時候,朱德就整天在地裏跟着母親勞動。

在文章中,朱德深情地寫道:“我應該感謝母親,她給了我與困難做鬥爭的經驗。我在家庭生活中已經飽嘗艱苦,這使我在以後的生活中再也沒有感到過困難,沒有被困難嚇倒。母親又給了我一個強健的身體,一個勤勞的習慣,使我從來沒有感到過勞累。”

  可見,勞動不僅能夠造就一個人,而且能夠給人以快樂和幸福。正如英國著名的道德學家塞繆爾·斯邁爾斯所說:“勞動是幸福之本,懶惰、好逸惡勞是萬惡之源。”

巴甫洛夫是俄國著名生理學家、心理學家、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的創始人。對於自己走過的成功之路,他懷着激動的心情這樣說:“我總是感激我的父親,是他給了我一雙勤勞的手,他教會我過簡樸的生活,讓我有可能受到高等教育。”而這位科學巨人的父親正是一位窮苦的鄉村教士,但他懂得勞動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大意義。

一位中學生在假期在工地上參加勞動。他說:“新人開始必須塗抹和粉刷廠房的外牆,以此來練習技巧。一天,我在炎熱的太陽下連續工作了好幾個小時,雙手痠軟,非常疲憊。回到家後,我忽然意識到:一個人最好的朋友是他的雙手。看看那些每天辛勤工作的人們,我逐漸學會了如何去尊重一個正直而誠實的勞動者。在這個勞動的夏天,我獲得了許多新的技巧和新的價值觀。”

  勞動能夠鍛鍊孩子的堅持性和堅強的性格,讓他具備克服一切困難的勇氣和力量。所以,父母必須重視對孩子的勞動教育。勞動,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安身立命之本。一個負責任的父母,一定不會忽視對孩子的勞動教育。因爲,一雙勤勞的手可以讓孩子一生受益。

1. 要正確認識勞動教育

  今天,有很多父母對勞動教育的觀念和方法有誤解。這些父母片面理解對孩子的愛,總以爲讓孩子享受最好的物質生活,不讓孩子受一點委屈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愛,自然也不讓孩子承擔任何勞動和責任。殊不知,這種愛往往會把孩子推到了無知無用的境地,孩子不僅缺失勞動能力,而且也會沒有責任心,不懂得關心他人。“愛”成了對孩子的最大傷害。

  另外,很多父母的錯誤勞動觀影響孩子。有父母經常對孩子這樣說:“你再不好好學習,就讓你去掃大街!”或者說:“你看隔壁那個叔叔,每天做工多辛苦,就是他小時候不用功讀書!”這些看似不經意的“激勵”話語,傳遞給孩子的是對普通勞動及其勞動者的蔑視,是對最大多數勞動者,特別是體力勞動者的錯誤認識。長此以往,孩子勢必形成錯誤的觀念,也就不可能具有尊重勞動和勞動人民的思想。

  因此,父母一定要正確認識勞動教育,認識它的巨大價值,從而改善家庭裏的勞動教育。

  首先,要提高對勞動教育重大教育功能的認識。父母要樹立正確的勞動教育的觀念,充分認識到,勞動是孩子認識世界的主要手段之一。從小培養孩子愛勞動,可以使孩子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能懂得幸福生活要靠勞動,從而尊重勞動人民,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愛惜公共財物,養成勤儉樸實、喫苦耐勞的良好品質,在勞動中體會創造的成功與快樂。

  其次,要把握豐富的勞動教育的內容,從多方面對孩子進行教育。一是進行勞動觀念的教育;二是教育孩子熱愛勞動,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三是培養孩子的勞動品質;四是把勞動教育和孩子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

  最後,要講究教育方法。今天的孩子大多學習壓力較大,學校裏的勞動實踐嚴重不足;社會上蔑視勞動和勞動人民的風氣時有增長,功利性的人生成才之路左右着很多家長;家庭裏獨生子女物質生活條件過於優越,相當多的孩子童年缺乏勞動經歷,這些問題對家庭勞動教育形成了阻力。

  所以,家庭勞動教育必須立足改革創新,講究方法。父母要讓孩子從家務勞動開始,及時鼓勵孩子勞動中的良好表現。父母要注意,慎用金錢做孩子的勞動報酬,也不要把家務作爲懲罰孩子的手段,要把多方面的勞動素養的培養融入孩子的日常教育之中。

2. 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

  孩子從小愛勞動可以讓他獲得謀生的能力,這樣,他在生活上就能獨立,在工作上就能獨當一面,在面對挫折時也善於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所以,父母應該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有意識地爲他創造良好的勞動環境和條件,對他進行早期的勞動訓練,以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

  要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需要父母與孩子一起勞動,這也是在給孩子做表率和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帶給孩子的是難以估量的重大影響。

  正因爲如此,有人說:“我們和孩子一起勞動,這大概就是我們的全部教育。他們能自己教育自己,因爲他們參加勞動……勞動是最體貼人的最靠得住的保姆,同時它也是最細心最嚴格的保姆。”蘇聯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爲這段話“表達了勞動人民充滿智慧的教育觀點”,因爲,“只有從小參加勞動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關於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父母主要應該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行爲訓練,二是思想訓練。

  在行爲訓練方面,父母應該注意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從日常生活的小事開始,讓孩子自己做,如穿衣、洗澡、打掃衛生、洗衣服等,父母不要替他包辦代替,不要溺愛孩子。對於這些簡單的勞動,父母要反覆強化訓練孩子,直到他會做爲止。這是讓孩子擁有勞動意識的第一步。

  在思想訓練方面,父母應該多給孩子講一些熱愛勞動的故事,當然也需要給他說一些淺顯易懂的道理;同時,以社會生活實際、社會發展歷史和家庭生活實例等告訴孩子勞動的重要性,讓孩子從思想上認識到勞動很光榮,很偉大,不愛勞動的人是沒有出息的。這樣,孩子就會樂於去做事,去勞動。

  對於孩子來說,只有他具有的勞動的意識,他纔會心甘情願地去勞動,而這種勞動意識的培養一定要趁早。

3. 把握勞動教育的細節

  在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時,父母還應該把握幾個相關的細節。

  要教給孩子一些勞動技能。做甚麼事都需要一定的技能,勞動也不會例外,所以父母應該教給孩子一些勞動的程序,操作要領、方法和技巧等。比如,要孩子做飯,就應該告訴他做飯的程序,放多少水,煮多長時間,等等,必要時要給孩子做示範。在教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

要注重勞動的實踐鍛鍊。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不能僅僅限於口頭上,而應該通過具體的勞動實踐來進行。否則,勞動教育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父母可以讓孩子試着做一些洗衣服、拖地、倒垃圾、購買日用品、整理房間的家務勞動,最好每天安排一定量的勞動讓孩子做。勞動的內容應該從簡單到複雜逐漸過渡,一定不要剛開始就讓孩子去做高難度的勞動。

  要尊重孩子的勞動。在孩子取得進步時,不要忘了及時給予表揚;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也不能顯得不耐煩,更不能用不當的言行舉止打擊孩子,要不斷鼓勵他,增強他的信心。這樣做,其實就是在尊重孩子的勞動,孩子也會感受得到父母對他的愛,這樣,他就會再接再厲,繼續不斷地進步。

  要運用適當方法讓孩子勞動。孩子畢竟還小,有時候難免不願意勞動,這時,父母不應該遷就姑息他,要用自己的智慧想辦法讓孩子勞動。父母應該明白,孩子必須勞動,不管他願不願意,因爲一個不會勞動的人,會不斷地自我萎縮,直到失去自我,這樣的孩子不會幸福。

?

五、教孩子在困境中尋找快樂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憂鬱,也不要憤慨!不順心的時候暫且容忍。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就會到來。

——(俄國)普希金

  世界上沒有幾個人沒有遇到過困境,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每個人在生活、學習中都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相比之下,永遠的一帆風順、心想事成、萬事如意只是人們的美好願望而已。

  一個人的生長過程就像一棵樹一樣,總有風雨的陪伴,還會有枝枝丫丫的煩惱。如果一個人很懦弱,不敢面對困境,他就會畏縮着不再生長;而如果他很勇敢、堅強,熱愛生活,他就無畏暴風雨的襲擊,依舊會挺立在風雨中、陽光下,待到雨過天晴時,等待着他的將是更美好的未來。

  誰都不能避免陷入困境,當然也包括孩子,關鍵是在陷入的時候,用怎樣的一種心情去面對。快樂是人們最寶貴的財富和能力,它促使人們去面對困境所帶來的痛苦。轉念一想,有誰不是在快樂中感受着痛苦,又在痛苦中尋找快樂呢?有誰不是一邊受傷,一邊學會堅強呢?所以,孩子陷入困境其實並不可怕,只要教他學會用積極快樂的心去面對就好。

  美國有一位女士隨丈夫從軍,他們駐紮在一個沙漠的陸軍基地的鐵皮房子裏。後來,丈夫奉命到沙漠裏去演習,鐵皮房子裏只留下她孤身一人。當地氣溫很高,更糟糕的是,因爲她與周圍的印第安人、墨西哥人連最基本的語言都溝通不了,所以,她整天愁眉不展,簡直是度日如年。最後,她沒辦法再繼續忍耐下去了,就給父母寫了一封信訴苦,說無論如何也要丟開一切回家。

  信寄出後,她開始了日思夜唸的日子,急切地期待着父母的回信。回信終於來了,她迫不及待地打開一看,結果卻大失所望。因爲父母在信中只有寥寥數語,既沒有安慰她,也沒說叫她趕快回去,這與她期待的來信大相徑庭。

  父母的回信是這樣寫的:“兩個人在監獄的鐵窗往外看,一個看到的是地上的泥土,另一個看到的卻是天上的星星。”開始,她看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不得不反覆看,反覆琢磨。終於,她明白了父母的苦心,原來父母是希望她在困境中尋找快樂,而不是消極悲觀。明白了這些,她覺得自己非常慚愧,她要走出鐵皮房子,去看屬於自己的星星。

  她開始改變了。於是,她主動地和周圍那些印第安人、墨西哥人交朋友。結果,讓她驚喜萬分的是她發現當地的人們都十分友好、熱情。然後,她又開始研究沙漠裏的仙人掌,她一邊研究,一邊做詳細的觀察筆記。這次,驚喜再次出現了,她驚奇地發現那些仙人掌千姿百態,令人沉醉着迷。她開始欣賞沙漠的落日,感受沙漠裏的海市蜃樓,她覺得外面的溫度也不高了。終於,她變得快樂了,同時,她也發現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每天她都彷彿沐浴在春光裏。

  這其中的原因是甚麼呢?沙漠還是原來的沙漠,鐵皮房還是那個鐵皮房,印第安人、墨西哥人也都沒有改變,氣溫還是那麼高……原因只要一個,她的內心發生了改變。過去她習慣地置身於所謂的困境中,而現在,她卻習慣地尋找着快樂。

  後來,一本叫《快樂的城堡》的書出版了,這本書受到了廣泛關注,並引起了很大的轟動,而這本書的作者就是她,書的內容源於她跟隨丈夫沙漠從軍的那段親身經歷。

  可見,同樣的困境在不同的人物和不同的心境下,往往就會得到截然相反的結論,關鍵是如何看待它。聰明的人總是善於從痛苦中找到快樂的影子。法國著名作家大仲馬說:“人生是一串由無數煩惱組成的念珠,樂觀的人是微笑着數完這串念珠的。”在今天看來,這句話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父母應該讓孩子學會用一種超越常人的態度,把不幸化爲有幸,把悲傷化爲快樂是一種能力。在痛苦中尋找快樂,在困境中創造幸福是孩子追求幸福生活的必經之路。

  快樂是靠自己去創造的,無論是在順境還在困境,只要用心去超越,就會感受到更多快樂。沒有磨練的人生就像是一張白紙,生命因此少了幾分應有的精彩。一棵樹只有經歷了風吹日曬,它纔會更加枝繁葉茂。

1. 困境是孩子進步的動力

  每一次困境都能讓孩子更好地進步,更好地成長。如果孩子因爲一點點困境就放棄前行的話,那在他面前的永遠都是困境。因此,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困境是爲了讓他更快地接近成功。

  一個男孩看到草地上有一個蛹,就把它帶回了家。過了幾天,蛹上出現了一條細微的裂縫,裏面的蝴蝶痛苦地掙扎了很久,還是沒能出來。善良的男孩不忍心看蝴蝶受苦,便用剪刀剪開了蛹,幫助蝴蝶出來。但是,由於蝴蝶沒有經過化繭成蝶之前必須經過的痛苦掙扎,以致於出殼後身體臃腫,翅膀乾癟,根本就飛不起來,結果,還沒有來得及體味飛舞的快樂就死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困境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催化劑,要想收穫快樂首先要歷經困境,這是對人的磨練,也是每個人成長不可或缺的過程。經歷困境的人態度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結果,積極面對它,它就是改變命運的要素;消極面對它,它就是加速死亡的毒藥。

  由此看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困境並不是甚麼壞事,困境絕不能和交厄運劃等號。這一點,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就像他在日益繁重的學習生活中,一次考試的失利並不能證明甚麼,灰心喪氣只能使自己的心情備受壓抑。相反,如果能讓孩子換個角度來面對失利,重新審視自身的優缺點,就能在失利中總結出不足,就會幫助自己去追求更大的進步。

  所以,父母要讓孩子從艱辛的求索中總結經驗和教訓,培養良好的積極向上的心態和堅強的心理承受力,對於正處於成長時期的孩子來說,經歷困境就是加快他成長進步的契機。

2. 教孩子學會自己找快樂

  快樂是一種情緒,也是一種人生觀。每個人對快樂的詮釋都不同於他人。著名作家錢鍾書先生曾說:“快樂在人生裏,好比引誘小孩子吃藥的方糖,更像跑狗場裏引誘狗賽跑的電兔子。幾分鐘或者幾天的快樂賺我們活了一世。”也有人曾說:“一個人只要想快樂,就可以辦到。”其實,孩子也能通過對日常生活的體會知道,只要努力就可以得到快樂。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面對學習、生活中林林總總的狀況,他悲傷面對是一天,開心面對也是一天,那爲何不笑對每一天呢?所以,要讓孩子學會“自找”快樂。

  在日常生活中,當孩子遇到高興的事時,心情就會出奇的好,快樂也就隨之而來,其實這是人的一種正常反應。但是,在有限的生命中,並不是每個日子都晴空萬里,有時還會穿插一些風雨雷電,很難預料人的一生中會發生甚麼。這時,尋找快樂就會變得異常重要。

  父母如果想讓孩子的生活過得幸福和充實,就應該教他學會把生命中的小插曲也當成是一種快樂。孩子也許會想,遭遇困境痛苦還來不及,哪還快樂的起來啊?告訴他,其實,如果他足夠努力,快樂會在任何時候光臨,換句話說,在困境中他也能得到收穫的喜悅。可以說,面對困難和挫折時,能夠快樂是一種能力,一種決定他是否能幸福生活的能力。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炎熱的夏天,灰塵漫天的建築工地上,有幾個年輕的工人在幹活。一個工人一邊幹一邊不停地埋怨,心中似有許多的怨氣,想想也是,這麼炎熱的天氣,沒有人願意在外面幹活。還有一個工人,不論別人怎樣,他都是悶聲不吭埋頭幹活,世界在他的眼裏只有這些工作,任何人不能擾亂他的步伐,大家都不知他的想甚麼。最特別的是另一個工人,他不僅沒有抱怨炎熱的天氣,還一邊幹一邊快樂地唱着歌,看得出,這樣惡劣的環境絲毫沒有影響到他的快樂。

  這些工人在做着同樣的工作,但由於抱着不同的心態,不僅是工作效率不同,最重要的人的精神享受也不同。同樣是惡劣的環境,有人得到了疲憊和心靈的焦躁,有人卻收穫了快樂。

  父母可以讓孩子想一下,在辛苦的學習生活中,爲甚麼有的同學可以在學習中得到愉悅,而有的同學卻好像甚麼也沒有得到,只是抱怨學習的辛苦和勞累。其實,快樂不快樂都是自己選擇的。

  告訴孩子,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困境也是一樣,它並不是憂愁和苦難的代名詞。如果他能夠坦然面對,並且從中找到有利於自己的方面,他就能夠收穫更多的快樂。

3. 讓孩子從樂觀角度思考

  其實,快樂就是一種感覺,是可以通過努力獲得的一種感覺。孩子在順境中的快樂太多,就不覺得珍貴,如果他能在困境中收穫快樂,就相當於在生活的艱辛中尋求到了價值,這種快樂的體會一定是讓他回味,又無法輕易忘記。

  在孩子遇到困境的時候,父母應該讓他試着從比較樂觀的角度來思考,就會使他充滿喜悅和盼望。所以,要讓孩子成爲一個樂觀的人,這樣他就能在“廢墟”中發現希望;否則,孩子如果很悲觀,縱然在“鮮花”叢中也不能體會到快樂!

  1814年,法國大將軍陶梅尼在前線打仗時,出現了意外,他的一條腿被敵軍的炮彈炸斷。出院後,當他的勤務兵看到將軍只剩一條腿,嚇得哭了起來。“你哭甚麼?”陶梅尼將軍笑着說,“以後你只要擦一隻皮鞋就夠了!這不是很好嗎?”

  將軍的話是一種在困境面前的不妥協,更是智慧的體現。將軍如果自怨自艾也就不能稱其爲將軍了。可見,如果能換一種角度思考困境,困境也變成了快樂。

  有一個年輕人,意外觸電後失去了雙手雙腳,他還是堅強地活下來!由於沒有雙手、雙腳,他學會用嘴巴轉開水龍頭,他的家人還幫他訂做了一個頭箍,戴在額頭上,頭箍上有細長的鐵條,當他看書時,只要輕輕一轉頭,細鐵條就可以幫他翻書。

  後來,他加入了醫療志願者行列,由其他志願者推着輪椅,送他進入每個病房,和身患重病的病人聊天,講話!每個住院的病人,當看到這位沒有雙手、雙腳的年輕人,居然滿心歡喜地來探望他們,並鼓勵他們要勇敢地活下去,感到驚訝之餘不由得感動起來。因爲,相比這位年輕人來說,自己已經有太多幸福了!

  所以說,一個人是否會快樂不在於這個人是不是足夠幸運,總是處於順境之中,而在於他面對困境時的態度。最珍貴的是,孩子面對困境時是否能滿心歡喜的接受?是否能積極努力地想辦法解決問題?這都是父母應該教孩子學會的健康處事心態。

  如果父母能讓孩子把這些“煩惱”的事化解爲一種快樂的體驗,那麼,他就掌握了快樂的祕訣,再也不用懼怕困難的到來了。否則,就像英國文豪肖伯納曾說的一樣:“如果我們總覺得不幸,可能會永遠不幸。”

  要讓孩子把困境當成他提高自己水平的鋪墊,要讓孩子知道,能在困境中收穫快樂纔是真正的強者。

六、讓孩子經歷生活磨難

  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後才能實現。

——(古羅馬)塞涅卡

  古人說:“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這是被歷史已經證明了的真理。那些成功的雄才都經過了種種磨難,面對磨難,他們從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憐自嘆,而是咬緊牙關,奮力抗爭,以不屈不撓的精神,戰勝磨難,成爲強者。

  人生是一個不斷奮鬥的過程,一個人只有勇於面對生活的磨難,並克服它,繼續迎接下一個挑戰,他一定會成爲最後的贏家。

  

  有這樣一個寓言,說的是深山裏的兩塊石頭。第一塊石頭和第二塊石頭並肩而立,第一塊石頭說:“去經一經路途的艱難險阻、磕磕碰碰吧,學會拼搏,也不枉來此世一遭。”

  “我不,這是何苦呢!”第二塊石頭嗤之以鼻,“我在這生活得挺好,周圍花團錦簇,只有你會那麼愚蠢地在享樂和磨難之間選擇後者,再說了,那路途的艱險會讓我粉身碎骨的!”

  於是,第一塊石頭順着山溪滾流而下,在歷盡了風雨和大自然的磨難之後,它依然堅定方向,在路途上奔波。第二塊石頭也依舊在高山上享受着安逸和幸福,享受着周圍花草簇擁的舒懷暢意。

  一晃許多年過去了,歷盡塵世之千錘百煉的第一塊石頭和它的家族已經成了世間的珍品、石藝的奇葩,被千萬人讚美稱頌。第二塊石頭得知後,有些後悔當初的決定,它想立刻投入到世間風塵的洗禮中,想和第一塊石頭一樣成功和高貴。可是一想到要經歷那麼多的坎坷和磨難,甚至還要冒着粉身碎骨的危險,就又退縮了。

  一天,人們爲了更好地珍藏那石藝的奇葩,準備修建一座精美別緻、氣勢雄偉的博物館,建造材料全部用石頭。於是,他們來到高山上,把第二塊石頭粉碎了,給第一塊石頭蓋起了房子。

  

  這只是一個寓言故事,它告訴人們,磨難只會讓人更加堅強,畏縮着不敢前進只會加速滅亡的過程。同樣,生活的磨難同樣可以磨練一個人的意志。一個人如果敢於迎接磨難並予以克服,他就會擁有人生所需的足夠力量和智慧。

  其實,人生經常會面臨這樣的選擇:安逸和磨難。選擇安逸,也許一生就會碌碌無爲,而選擇磨難,人生就會熠熠生輝。臺灣作家李敖曾說:“怕苦,苦一輩子;不怕苦,苦半輩子。”是的,生命的花朵需要風雨的洗禮才能結出累累碩果來。

  開普勒是德國著名的天文學家。他的童年生活多災多難,在母親的腹中只呆了7個月就早早地來到了人間。後來由於天花,他臉上長滿了麻子,隨後,他又因爲一場不期而遇的猩紅熱瞎了眼睛。

  但他憑着頑強、堅毅的品德發憤讀書,學習成績始終遙遙領先於他的同伴。但好景不長,因父親欠債,最終他失去了讀書的機會,他毫不氣餒,又自學起了天文學。在以後的生活中,不幸又接二連三地降臨到他的身上,他又經歷了多病、良師去世、妻子去世等一連串的打擊。

  儘管如此,他仍舊沒有停下天文學研究,終於在59歲時發現了天體運行的三大定律。他把一切不幸都化作了推動自己前進的動力,以驚人的毅力,摘取了科學的桂冠,成爲“天空的立法者”。

  

  可以這樣說,是不幸造就了開普勒。事實上,人們總是害怕不幸會降臨在自己頭上,然而人生無常,命運多變,誰又能料到不幸甚麼時候會不期而至呢?其實,不幸與磨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做好準備去改變自己的命運。只要能夠勇敢去面對,積極去改造,幸運之神一定會偏愛這些奮鬥者,必定賜予與他的努力對等的成功。

  對於孩子來說,生活的磨難其實是一種財富。所以,父母要讓孩子經歷一些生活磨難,讓他勇敢堅定地走好他生命的每一步。不要讓孩子失去戰勝磨難的機會,否則,那將是孩子的巨大損失。

1. 讓孩子經歷人生的風雨

  美國成功學大師拿破崙·希爾的祖父是一個農民,以製作馬車爲生。每次耕地播種時,他總會留下幾棵橡樹,任憑它們在空曠的田地裏承受着風吹雨打。他這樣告誡希爾:

  “那些在大自然中努力求生存的橡樹,比在森林裏受到保護的那些同伴更堅實,更具有韌性。祖父用那些飽經風霜的橡木製作馬車的車輪,彎成弧形的零件,不必擔心它們會斷裂。因爲它們受過磨難,又足夠的力量承受最沉重的負擔。”

  其實,父母也應該讓孩子經歷一番人生的風雨,這樣,孩子纔會擁有人生的彩虹。父母不應該再抱着“怕孩子受苦、怕孩子受委屈”的心態,在物質上一概都給予孩子滿足,在精神上對孩子百般呵護,更不應該去遷就他的不合理要求,而是應該讓孩子去經歷生活的風吹雨打。

  父母只有把原來給孩子搭建的擋風遮雨的“溫室”拆掉,讓他體驗真實的風雨人生,他纔會在以後的挫折和困難的現實面前,學會自如地應對和處理,從而能夠從容地面對他未來的人生。

  讓孩子真實地去磨練,只有這樣,才能使孩子有一個健康的心智,才能讓孩子的心裏充滿陽光!父母要知道,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斷認知、不斷體驗的過程,而生活的磨難是這個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素材。

2. 艱苦的環境能鍛鍊孩子

  作爲父母,應該懂得,艱苦的環境能夠讓孩子得到很好的鍛鍊。

  1964年,著名教育家吳玉章先生在曾讓自己的子女到艱苦的環境中去鍛鍊。對此,他這樣:“正確教育子女的方法,我以爲最主要的是愛與嚴相結合。在生活上既要給子女適當的愛,又要嚴格要求他們,特別要捨得讓他們到艱苦的地方去鍛鍊,在風雨中成長,這纔是真正的愛。”

  易中天先生是暢銷書《品三國》的作者,廈門大學教授,他就是在艱苦的環境中鍛鍊了自己,把苦難消化吸收,變成了堅強的意志、豐厚的涵養和人生的智慧。易先生在“文革十年”中被下放到農場,白天做苦力,晚上讀毛選、馬列著作。別人是被動地讀,他是主動地讀;別人是粗略地讀,他是精細地讀;別人讀是爲了應付檢查,他讀是爲了歷練人生。易先生還讀自己偷偷帶去的唐詩宋詞。就是這樣地讀書,他讓苦難變得甜美,讓枯燥變得有趣,讓寂寞變得奔放,讓懦弱變得堅強,讓迷茫變得明朗……纔有了今天的易中天!

  其實,在今天這個物質生活殷實的時代,更應該讓孩子到艱苦的環境中去鍛鍊,培養他堅韌的品格和堅強的意志,這樣他就有更大的能力去克服生活中的困難,就能經受住未來生活的磨練,更能忍受艱難困苦、屈辱挫折。

   

3. 磨難是對孩子的一種愛

  磨難可以促使孩子一直向前行,否則,他就會停滯不前;磨難會引導孩子通過人生的重重考驗,獲得成功。如果孩子不經歷一些磨難,他就無法獲得任何有價值的東西。父母要讓孩子知道,簡單的事情每一個人都能做到,而那些成功做成很難的事情的人,無不經歷了一番奮鬥。其實,磨難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對他的青睞。

  有一個小男孩,天生腿就有些殘疾,每天只能坐在輪椅上。因爲不能像其他人一樣走路,他感到十分悲哀。一天,他痛苦地問母親:“上帝爲甚麼讓我不能走路,是因爲上帝不愛我嗎?”

  母親微笑着告訴他:“當然不是,親愛的孩子。我們每個人都是上帝眼中的一隻蘋果,有的特別新鮮和甘甜,所以上帝就忍不住咬了一口。你就之所以有點殘缺,是因爲你就是特別受到上帝喜愛的蘋果啊。”

  聽了母親的話,男孩笑了,他相信上帝是愛他的,母親也是愛他的。從那以後,他不再悲傷,不再埋怨。因爲有愛,他不再覺得痛苦,他愉快地度過了少年。

  長大以後,小男孩終於明白了當年母親的良苦用心,不再自卑,而是從容地面對生活,更加發奮努力。他對生活充滿了感恩,感謝上帝造就了特別的他。如果不是母親的鼓勵,也許他一直會處於痛苦的漩渦中。他非常感謝生活讓他所受的痛苦和磨難。後來,小男孩成長爲一名傑出的企業家。

  也許,沒有磨難,就沒有後來的傑出的企業家。可見,磨難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愛,而不是礙。要讓孩子明白,一個人應該很高興地看待自身曾經經歷過的衆多磨難,正是因爲它們才使自己獲得勇氣去面對並不會一帆風順的人生。

七、合理懲罰益於孩子成長

  兒童無論受過甚麼懲罰之後,若是羞於做錯了事情的心理不比懼怕痛苦的心情來得重,那是沒有甚麼好處的。

——(英國)洛克

  行爲心理學認爲,在父母對子女的家庭教育中,懲罰雖然使人感到痛苦和厭惡,然而必要的懲罰是有價值的,因爲它對孩子責任心的養成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沒有懲罰的教育是脆弱的教育。

  父母也要知道,懲罰不是體罰,而是一種教育手段,是爲了讓孩子對自己的錯誤感到愧疚,讓他得到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體驗,從而改正錯誤,學會自己承擔責任。

  賞識是教育孩子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因爲它是對孩子成功的一種認可,而且也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激勵因素,也可以說是一種外在的動力。所以,在大力提倡賞識教育的今天,很多父母都忽視了對孩子的懲罰。

  實際上,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懲罰有益於他的成長。父母應該知道,在現實生活中,孩子不能一味地生活在周圍人的誇獎之中,否則,在孩子的心中,他就不知道做錯了事會有甚麼後果,會得到甚麼懲罰,如果任其無拘無束地發展下去,必然導致孩子最後的毀滅。所以,當發現孩子身上的缺點或錯誤的時候,父母還是要給予孩子批評,並且要進行合理的懲罰。

  教育孩子,既需要不斷地鼓勵,也需要合理地懲罰,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真正健康成長。

  

  盧梭是法國著名的教育家。他特別善於運用靈活的教育法則教育孩子,啓迪孩子的童心。一天,盧梭夫婦帶着兒子上街,在一個商店裏,兒子被玩具櫃裏的小玩具吸引住了。兒子拉着盧梭的手說:“爸爸,給我買輛小馬車吧!”

  “買玩具可以,但必須答應爸爸的條件。”盧梭說。兒子眨了眨小眼睛,心想,爲了玩具,甚麼條件都可以答應。於是,他高聲說道:“爸爸,我答應你的條件。”

  盧梭對兒子嚴肅地說:“買玩具是用手開發智力,如果你不愛惜玩具,故意把玩具摔壞或丟失,我就不會再給你買玩具了。”“爸爸,你放心吧,我決不會那樣做的。”兒子連忙答應。在得到兒子的確認後,盧梭伸出手指和兒子拉了勾。於是,他高高興興地給兒子買了小積木、小馬車等許多玩具。

  天天玩着這些小積木、小馬車等玩具,6歲的兒子非常開心。可是時間一長,他就對那些玩具失去了興趣,於是故意把它們都弄了個稀巴爛。

  一天,盧梭從書房裏出來,看到那些被兒子弄壞的玩具,心裏非常難過。他想:“兒子這樣不愛惜東西是不行的。我一定要幫他改正這個壞毛病。”沒多久,兒子又吵着要爸爸爲他買玩具,盧梭沒有同意。兒子就坐在地上大聲哭叫,盧梭的夫人就幫着兒子說話。

  盧梭對夫人解釋說:“買幾件玩具是件小事,可是縱容了兒子有意損壞東西,養成了不愛惜東西的習慣可是件大事。”盧梭的夫人點了點頭,認爲盧梭說得有理。於是夫婦倆都不再理會兒子的要求。兒子嚐到了父親的厲害,從此再也不敢隨意損壞東西了。

  從這件事情中,盧梭也得到了很多啓示:兒子有意摔壞了玩具,就不給他買新玩具;兒子打碎了門窗玻璃,不給他安裝新玻璃,讓他受凍;兒子有意撕破了衣服,不給他換新衣服,讓他穿破的等等。

  

  有教育家認爲,當孩子出現了一些過失的時候,正是父母對他進行教育的好機會。對於孩子的錯誤,父母一定不要縱容他,而要讓他在自己所造成的後果中總結教訓,受到啓發。

  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懲罰不僅體現了父母對孩子的嚴格要求,而且孩子因爲自己的過失而得到自然懲罰,他就會從不愉快和痛苦的體驗中,認識自己的錯誤,從而改正錯誤。

  對孩子的合理懲罰是非常必要的。合理的懲罰有助於孩子形成堅強的性格,同時還能夠培養孩子的責任感,鍛鍊孩子的意志和人格,培養孩子抵抗和戰勝誘惑力的能力,同時還能增強孩子的抵抗挫折的能力。所以,父母可以通過批評和懲罰孩子的手段達到警示他的目的,這樣做還可以有效避免讓他再次犯錯誤。用這種方法,還可以幫助孩子克服自身的缺點和弱點,修正自己的言行舉止。

  捷克偉大的教育學家誇美紐斯曾說:“犯了錯誤的人應該受到懲罰,但他們之所以受罰,並非因爲他的犯了過錯,而是爲的要使他不再犯。”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一定注意不要傷害了他的自尊心,因爲一個傷人自尊心的、讓人消沉的批評,如譏諷、嘲笑,會讓一個人變得一蹶不振,失去前進和向上的動力,從而達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相反,一個有效的、成功的、具有激勵性質的懲罰,可以改變孩子,使他受益一生,將他引向成功。

1. 讓孩子爲自己過失負責

  父母一定要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爲後果負責。無論事情的結果是好是壞,只要是孩子獨立行爲的結果,就應該引導並鼓勵孩子勇於承擔責任。父母一定不要替孩子承擔後果,否則,容易給孩子提供逃避責任的機會,淡漠孩子的責任感。

  1922年,有一位11歲的美國男孩因爲燃放爆竹被警察罰了12.50美元。在當時的美國,一美元能買10只生蛋的母雞,這些罰款相當於125只母雞的價錢。父親替他交了罰款,但卻要他歸還,也就是讓他自己掙出這筆罰款。後來,男孩回憶說:

  “父親只冷冰冰地對我說:‘家裏有錢,但是這回不能給你,你應該對自己的過失行爲負責。這12.50美元我暫時借給你,不過,以後必須還我。’這件事迫使我到處打零工償還我欠父親的債。

  “爲了還父親的債,我邊刻苦讀書,邊抽空辛勤打工掙錢。由於人小力單,重活做不得,便盡力而爲,或到餐館洗盤子刷碗,或撿破爛,經過半年多的努力,終於掙足了12.50美元,自豪地交到父親的手裏。父親欣慰地拍着我的肩膀說:‘一個能爲自己過失負責的人,將來是有出息的。’”

  這個男孩就是後來的美國總統里根。里根的父親這樣要求11歲的他,可以說是非常嚴厲。掙夠錢還父親的艱辛只有里根自己才知道,他在回憶往事時,深有感觸地說:“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承擔過失,讓我懂得了甚麼叫責任。”在做了總統後,他還常常提起少年時的這件小事,他認爲,父親教他學會做一個負責任的人,這讓他受益一生。

  所以,父母不要輕易原諒孩子的過失行爲,要讓他從小就對自己的行爲負責,否則,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教給孩子十八般武藝,表揚、批評、獎勵、懲罰甚麼都應該有。父母應該知道,沒有批評和懲罰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是不負責任的教育。

  著名教育家茨格拉夫人說:“必須教育孩子懂得他們不同的一舉一動能產生不同的後果,那麼隨着時間的推移,孩子們一定會學得很有責任感的。”

  茨格拉夫人說到做到。一次,她的兒子從學校回家比平常晚了半小時,茨格拉夫人對此表示充分的理解,但是,她也明確地告訴兒子:“你玩的時間自然也就少了半個小時,這個時間我們可要遵守。”這樣,就讓兒子意識到了自己晚回家的後果,他就可能對自己的行爲負責。

  有時候,做父母的內心也會在愛與公平之間搖擺猶豫,但是不能因爲孩子的藉口而一味地遷就他的喜好,讓他逃避責任。孩子如果沒有按規定整理好他的書櫃,那麼面對他喜愛的電視節目,父母也只能作出很‘遺憾’的決定。所以,一定要讓孩子明白自己過錯的後果,併爲此負責。

2. 對孩子的懲罰要合理

  父母應該知道,對孩子進行懲罰是一把雙刃劍,一定要慎重利用好,否則就會傷害孩子,實施時必須把握好一個合理的前提:要適時、適度、得法。

  適時,就是指要抓住實施懲罰的時機。一般來說,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是實施懲罰教育的最好時機,也就是說,孩子犯了錯誤要立即對他懲罰。因爲內疚和不安會使孩子急於求助,而此時明白的道理最能讓孩子刻骨銘心。

  適度,就是指要把握好懲罰的量,不要懲罰過重,一定要顧及孩子的承受能力和尊嚴,不至於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尤其注意不能損害孩子的身心健康。比如,孩子沒有完成作業,讓他做完就是了,而不是罰他做十遍,甚至幾十遍。

  得法,就是指對孩子的懲罰要根據他的特點和個性而不同。比如,如果孩子的性格比較內向、自尊心比較強,應該採用溫和式的懲罰;如果孩子的脾氣很暴躁、自我意識差,則應該採用嚴厲式的懲罰;如果孩子的性格倔強、叛逆心理嚴重,應該採用談心式的懲罰。得法,還指在實施懲罰時,父母要講究一定的策略,首先肯定他是個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錯誤,讓他體會到父母的良苦用心,這樣,他就能以比較平和的心態接受懲罰。

  懲罰孩子是規範他行爲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也是一門藝術。只有合理地懲罰孩子,纔是父母對他的愛,才能真正達到懲罰教育的理想效果。

3. 要遵守幾個懲罰準則

  在對孩子進行懲罰時,父母還需要遵守以下幾個準則:

  一、在對孩子進行懲罰以前,先對孩子進行警告,從而讓孩子產生一種警惕意識:我一定要改正這個不正確的行爲,否則我就會受到懲罰;

  二、在懲罰孩子前,要先向他解釋一下懲罰他的原因,否則,孩子可能不知道爲甚麼會受到懲罰;懲罰他時要給他講清楚懲罰的要求;

  三、一定要避免體罰孩子,體罰孩子的錯誤在於,這樣會教給孩子處理惱怒的錯誤方法,而且還讓孩子親子去嘗試弱肉強食的滋味。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極爲不利。作爲父母,應該知道,在任何時候,都要避免變相地體罰孩子。

  四、年齡很小的孩子,對事物的認知能力比較低,在行爲方面出現過失時,父母不要過於嚴厲地批評他,提醒一下就可以了。

  一個人如果在孩提時代不曾受到批評,那他在將來就很難應對挫折和失敗。但是,人在一生中,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和失敗。所以,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一個人,有了缺點或錯誤,就要勇敢、正確地去面對,接受應有的處罰和教育,從思想深處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和錯誤,進行反思,避免以後再犯類似的錯誤。這是一個人一生中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不可替代的,也是學不來的,只能自己積累。

八、培養孩子的堅強毅力

  一個人是可以做到他想做到的一切的,需要的只是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持久不懈的努力。

                     ——(蘇聯)高爾基

  堅強的毅力是支配一個人行爲和感情的精神力量。堅強的毅力主要表現在爲達到目標而產生的鍥而不捨的恆心、百折不撓的意志和奮鬥不息的精神。

  如果一個人沒有堅強的毅力,做事是很難成功的。毅力是成才者必須具備的重要品質之一,是成才和成事的內在動力。

  梁啓超說:“天下古今成敗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敗?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敗。’”意思是說,天下古中外今成敗的種種事情,是如此的情況繁多、道路不一。那麼,決定他們成敗的是甚麼?是毅力,有毅力的人成功,沒有毅力的人失敗。由此可知,毅力與一個人的成功與否有着直接的關係。

  有着堅強毅力的人在遇到苦難時,不是退縮,也不是繞道而走,而是迎難而上。即使是在遭受到巨大挫折或失敗時,他也決不會氣餒,決不會灰心喪氣,而是不屈不撓地繼續奮鬥,直到取得最後的勝利。

  

  在浩渺的星空中,有一顆名叫“高士其”行星,它是爲紀念我國科普文學先驅高士其先生而命名的。

  高士其於192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27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學士學位。畢業後留在芝加哥醫學研究院深造。23歲那年,由於試驗不慎,病毒順着耳膜侵入腦部,損害了高士其的神經。他殘廢了,全身癱瘓,由於舌頭僵硬,講話含糊連飲食都困難。然而,高士其的心卻沒有衰竭。他以頑強的毅力寫了許多文章和詩,成爲我國著名的科普作家。

  他除了精通英、法、德3門外語,還在46歲時開始學習俄語。當時,很多人勸他說:“算了吧,這樣的身體狀況連講話都講不清楚,還怎麼學俄語?”就連他報名參加的俄語學習班都沒有同意接受他。但是,高士其一點兒也不泄氣,他買了許多學習資料、俄語發音唱片和收音機,開始了艱難的自學之路。他每天聽3遍收音機裏講授的俄語課,跟着唱片學習發音。除此之外就是大量的練習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

  這個被人遺棄的自學者,只用了一年時間,就可以閱讀俄文科學著作了。人們都驚訝他的才能。而高士其卻由衷地說:“學外語就像交朋友一樣,天天見面就熟悉了。”可是誰知道,在成功的背後,高士其需要怎樣的堅強毅力,又流下了多少奮鬥的汗水啊!

  1984年12月21日,國務院前副總理方毅在人民大會堂祝賀高士其先生80歲華誕時說:“高士其同志是一位卓越的知識分子代表,是一位真正的科學家,又是一名堅強的革命戰士。”

  

  如果高士其沒有堅強的毅力的話,他終究是不能成功的,這就是成敗的規律。正如俄國著名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說:“只有毅力纔會使我們知難而進,而知難而進又是我們達到成功所必需的手段。”

  有人說:“這個世界上不缺少高智商的人,但是,缺少的是有毅力的人。”是的,那些獲得巨大成就的往往不是甚麼用有高智商的人,而是有堅強的毅力的人。

  堅強的毅力可以幫一個人走向成功,可以想象,如果沒有堅強的毅力,劉翔何以憑着12秒11的成績奪得冠軍並獲得“紅色閃電”的稱號?沒有堅強的毅力,姚明又怎能衝出中國,在NBA中盡現風采?

  人不出色並不可怕,不聰穎也不可怕,不漂亮還是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堅強的毅力。可以肯定地說,一個沒有堅強毅力的人肯定不會走向成功的大道。

  對孩子來說,堅強的毅力是一種能力,是很多其他能力的基礎。但是,堅強的毅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生活實踐中經過不斷地培養和教育形成的,它對孩子的智力、興趣和愛好的發展都有着直接的影響。一旦孩子有了堅強的毅力,對任何事情他都不會屈服,不會停步,而會努力奮發。

  通往成功的道路崎嶇而漫長,可能路上更隱伏着各種險阻,孩子用甚麼去對付它們呢?怎樣走向已定的目標呢?知識、勇敢和果斷固然不可少,但其中同樣閃光的是毅力,是持之以恆的堅強毅力。相反,因爲缺乏持之以恆的堅強毅力導致了太多人的失敗,但願這樣的失敗和遺憾在孩子身上少發生。由此,父母一定要加強對孩子堅強毅力的培養。

1. 讓孩子專注去做一件事

  讓孩子一心一意做一件事非常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堅強毅力。一般來說,孩子的興趣很容易轉移,所以就出現了這種情況:孩子今天學鋼琴、明天學電腦、後天再學繪畫,可是到頭來卻甚麼都沒有學好。心理學家指出,這種“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式的學習對培養毅力往往起負面影響。所以,父母完全有必要讓孩子學會專心地做好一件事情。

  9歲的李昊今年正上小學四年級,媽媽教育他要一心一意做好一件事,不能半途而廢。所以,李昊每天一放學回家就會收起浮躁的心,不看電視,也不去冰箱找喫的,而是一心準備寫作業。因爲他記得媽媽的話:“做功課是自己的事,會寫就表示上課很專心;如果有很多不會寫,就代表上課分心不夠認真,所以你自己要對自己的課業負責。回家後,你惟一要做的就是一心一意地寫好作業這件事。”

  剛開始時,李昊有時寫作業並不認真或是不夠專心,因而錯字就會比較多,而且字跡很難看。這時,他的作業就會被媽媽否定,就要求他擦掉全部重寫。慢慢地,李昊發現那樣他會花更多的時間去完成作業,就會更累。這時,他才明白媽媽所說的“一心一意做一件事”的真正意義。所以現在,李昊不但寫作業都很專心,經常得到媽媽和學校老師的表揚,而且也懂得了做其他事也要一心一意,要專心,還要一直堅持做下去。

  其實,父母不只是要求孩子做功課或讀書要專心,做任何事都應該要專心,因爲專心做一件事是有毅力的表現,就會不容易出錯或失敗,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人說微軟的創始人比爾·蓋茨之所以成爲世界首富,就是因爲他只一心一意做一件事——軟件。除了軟件,他甚麼也不做,他專注地做軟件,以至於他的軟件做到了別人望塵莫及的地步。現在,全球知名的慈善機構“比爾和梅林達·蓋茨基金會”的負責人表示,在宣佈2008年開始放下微軟日常管理的重擔之後,比爾·蓋茨未來將一心一意地參與慈善基金會的工作。

2. 鼓勵孩子積極參與競爭

  培養孩子具有堅強毅力的另一個有效方法就是鼓勵孩子積極參與競爭。如果想讓孩子把一件事情做好,讓他參與比賽不失爲一個好辦法,因爲這樣做不僅可以提高孩子做事的積極性,還能讓孩子最大限度地體會勝利的喜悅。

  一方面,父母可以讓孩子和其他同學或小夥伴競爭,這樣還有助於培養孩子的交往溝通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孩子在家和父母競爭,但是,孩子一般還是很難戰勝父母的,所以,爲了培養孩子毅力,父母可以故意讓着他點,讓孩子以微弱的優勢做完自己本來不喜歡做的事情。這樣,就會讓孩子產生一種做事成功的成就感,同時,由於孩子在競爭過程中擁有了美好的回憶,以後再遇到類似情況時,孩子就會自己努力去做。另外,當孩子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後,父母要對孩子表現出認可和欣賞的態度。

  所以說,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有意識地爲孩子設置一些“賽局”,可以是孩子與父母比賽,也可以是孩子與同齡的小夥伴比賽。在比賽中,孩子就會品嚐到快樂,也會在競爭中磨練自己的意志,從而鍛鍊自己堅強的毅力。

  

3. 要求孩子加強體育鍛煉

  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不僅可增強體質,還可增加心理承受能力。其實,這與培養孩子的堅強毅力是一回事。?因爲孩子會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會懂得,想要到達終點目標就需要堅持。孩子在堅持的同時也培養了耐力和毅力。

  父母應鼓勵孩子循序漸進地堅持體育鍛煉,以此培養孩子的毅力。跑步,特別是長跑,是鍛鍊意志品質、培養毅力的最好的活動。比如,繞操場跑一圈,起跑很輕鬆,跑到中途累得難耐,想打退堂鼓,這時候就需要堅強的毅力,只有堅持跑到終點纔是最後的勝利。當孩子鼓起勁跑到終點,他已經經歷了一次考驗,戰勝了一次挫折,增添了一份自信。如果孩子能夠緊接不懈地參與鍛鍊,就會形成頑強的毅力,那麼,他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比別人多一份成功的機會。?

  告訴孩子,其實人生就像長跑,從長跑中不但可以感悟人生,享受人生,更能夠磨練意志,承受耐力,實現美好人生。體育鍛煉要持之以恆,堅持不懈,這樣,鍛鍊的效果才能累積起來發揮作用,一曝十寒是達不到鍛鍊目的的。父母要求孩子要把堅持體育鍛煉作爲鍛鍊自己意志和毅力的過程。

  當然,父母也要注意一點,就是對孩子的要求不要過高,因爲體育鍛煉的加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一味逼迫孩子一步到位的話,往往會事與願違,不但達不到培養孩子堅強毅力的目的,反而會傷害孩子的身體和他寶貴的自信心,最終導致孩子厭煩體育鍛煉。

目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