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其它小說 > 父母不該說的10句話 > 第3章 “從來就沒見過你這麼笨的孩子。”

第3章 “從來就沒見過你這麼笨的孩子。”

目錄

   很多粗心或學習不用功的孩子,在做作業或者在考試時,常常會把一些非常簡單的題目做錯。父母在看了孩子的作業本或試卷後,就會感到非常失望和氣憤,甚至會諷刺孩子:“從來就沒見過你這麼笨的孩子!”其實,這隻能增加孩子自慚形穢的感覺,只會讓他更泄氣,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極大的傷害。

   

諷刺是一把刺向孩子的劍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把一些很簡單的題做錯,就會很生氣:“這麼簡單的題你都能算錯,你還能做得了甚麼啊!”還有的父母爲了刺激一下孩子,就故意諷刺孩子一兩句:“從來就沒見過你這麼笨的孩子!真是讓你白吃了幾年飯!你是幼兒園的吧!”

  父母以爲這樣可以激勵孩子,殊不知,這樣的“激勵”不能產生真正的效果,只能刺痛孩子的心,但不能讓他對此有所覺醒,不會認識到自己粗心大意或不用功的不良習慣。

  每個孩子都有成長的慾望,都希望自己快快長大,都希望父母說他聰明能幹。也就是說,孩子在成人面前,在高年級孩子面前,常有一種自愧不如的感覺,比如,他會感覺自己個子矮,力氣小,懂的知識少……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成長慾望視而不見,或根本就不瞭解孩子的成長心理,而說他“是幼兒園的吧”等類似的話,就等於說“你的天資很差”,這是指責孩子比他的實際年齡更幼稚。這隻能增加孩子的自卑感,會讓他更泄氣。

  實際上,遇到這樣的情形時,父母應該鼓勵孩子:“我相信,只要你認真思考,用心去做,就一定能把題答對。”而且,事實也會如此,只要父母相信孩子的能力,鼓勵孩子,孩子就會努力,就會進步。

  李然很喜歡唱歌,但歌唱得卻不怎麼好,可他喜歡唱呀,電視裏的一些歌曲,他都能哼唱上幾句。有一次,父親下班回來,聽到李然正興奮地唱民歌《挖泥鰍》,父親諷刺地說:“李然,唱的甚麼呀?我怎麼越聽越像鵝叫呀!”李然的歌聲一下就停止了。

  李然想:“我唱歌真的不行呀!我怎麼幹甚麼都不行啊!儘管我唱得不好,可爸爸爲甚麼要說我像鵝呢?爸爸一定是不喜歡我了!”

  後來,李然的話越來越少了,性格非常孤僻,他常常一個人躲在房間裏。不過,有時候,他還幫着媽媽做一些家務,但是,可憐的李然卻聽到母親這樣說:“真是新鮮呀,太陽從西邊出來了!”“今天是刮的甚麼風呀!”……於是,李然非常鬱悶,以後就幾乎不再做任何家務活兒了。

  顯然,父親的話傷害了李然。也許,母親這樣做,並不是對孩子的付出和熱情不滿意,反而是因爲孩子的努力超出了她的預料,讓她感到十分驚奇,內心十分高興,但又不好意思將喜悅的心情坦率地表達出來,於是就說出了這樣帶諷刺意味的話。就是這樣無心說出的“諷刺”的話,也給孩子帶來了極大的傷害。所以,諷刺就是一把刺向孩子的劍,是孩子自信心的S手。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

  在茂密的山林裏,一位樵夫救了一隻小熊。母熊對樵夫感激不盡。有一天樵夫迷路了,遇見了母熊,母熊就安排他住宿,還特別準備了豐盛的晚宴款待了他。

  第二天早晨,樵夫對母熊說:“你招待得很好,但我唯一不喜歡的地方就是你身上的那股臭味。”母熊的心裏有些不悅,就說:“作爲補償,你用斧頭砍我一下吧!”樵夫就真的照做了。

  幾年後,樵夫又遇見了母熊,他問:“你的傷口好了嗎?”母熊說:“噢,那次痛了一陣子,傷口癒合後我就完全忘了。不過,那次你說過的話,我一輩子也忘不了。”

  可見,語言上的傷害有時會超過肉體上的傷害,也就是說,真正傷害人心的不是刀子,而是比刀子更厲害的東西——語言。所以,爲人父母者,不應該對孩子說刻薄、諷刺的話。

  作爲父母,應該考慮到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即使是開玩笑也應該避免諷刺性的話,因爲孩子有時並不知道那是父母的玩笑,會引起孩子的誤會,傷害他的自尊心。在孩子表現積極的時候,父母應採取肯定的態度,對孩子說一些肯定與鼓勵的話。

  一名14歲的女中學生,因爲外語沒有考好,回到家後就悶悶不樂地坐在電視機前,看起了電視。母親知道後,就罵了一句:“考這麼差,還有臉看電視!”

  結果,這名女中學生失去了理智,衝出了家門,投河自盡了。

  其實,這名女生的成績一直都十分優異,是父母的驕傲,也是同學們的榜樣。但是,父母在平時只注重了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從而導致悲劇的發生。

  另一方面,從這名女生的母親在對待孩子一科考試不理想的態度來看,她平時教育孩子的方法存在嚴重的問題。單說那句“考這麼差,還有臉看電視”就是對孩子的諷刺。諷刺孩子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大忌。何況孩子平時成績一向優異,偶爾一科考砸時,她的心情一定很糟,父母應該理解孩子,並及時安慰她,幫助她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遺憾的是,在這個時候,母親卻說出了諷刺的話,就好像在孩子流血的傷口上撒了一把鹽,從而導致孩子偏激行爲的發生。

  有教育家說:“諷刺就好像一堵牆,在父母和孩子之間形成一種無形的障礙,造成了父母和孩子的對抗。”是的,對孩子來說,他可以接受父母的批評,但卻不能接受父母的諷刺。有的孩子可能會因此而怨恨父母,甚至幻想報復父母。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不要讓諷刺的語言脫口而出,比如“你是聾子呀,我的話你怎麼聽不見?”“沒見過像你這麼笨的,笨得像頭豬!”……有些受到父母諷刺的孩子,就會變得畏首畏尾、膽怯,沒有自信,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陳杰剛上初一,還沒有完全適應初中的學習生活,成績也很差,每次考試在全班都是倒數幾名。媽媽很是擔心,常常和陳杰說:“這個社會競爭太激烈,你以後要是考不上好大學,就很難找工作。你得努力呀,一定要考上重點大學。”陳杰理解媽媽的苦心,也非常努力,可成績就是上不去。

  一天,媽媽看到了陳杰的月考成績單:全班倒數第5名,她一下就火了,指着成績單大聲說道:“你怎麼總是倒數?這樣下去甭想考大學!”

  陳杰慚愧地低下了頭,嘟囔了一句:“不一定非要考大學呀!”話一出口,就被媽媽喝住了:“甚麼?不考大學?不考大學你幹嗎去?就你這破成績,以後一準掃大街去……”

  

  如果孩子的成績與父母的期望相差太遠,父母也不應該諷刺孩子,貶低他的能力,並對孩子妄下定論,否則,不但會傷害他的自尊心,而且還可能讓他認爲沒有希望了,從而主動放棄努力。成績不好,父母應該主動幫他尋找原因,這纔有助於孩子提高學習成績。

  另外,父母還應該知道,孩子學習不好以後就去“掃大街”,就等於把社會工作有高貴低賤之分的錯誤觀念灌輸給了孩子。實際上,工作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是社會分工不同而已。如果孩子有了這種觀念,對他將來的成長會不利。

教子小貼士: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對孩子說過諷刺的話。當然,這些父母並不是有意去傷害孩子,但在盛怒之下,諷刺的語言卻會脫口而出,事後很多父母也會忘得一乾二淨,甚至不知道自己說了甚麼,自然也不知道這些諷刺的話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多大的傷害。父母的行爲,也許是爲了孩子好。可是,這會讓孩子認爲父母不講理,會一直記得父母的諷刺對他的傷害;會讓他失去信心,甚至放棄努力。所以,父母切忌用諷刺的語言羞辱孩子,要懂得控制情緒。

   

別對孩子說“你真笨”

  甚麼是笨?就是不聰明,不靈巧。學東西慢就是笨,記不住東西就是笨,在動作上遲緩就是笨。相反,一學就會那是聰明,一下就能記住是聰明,動作靈巧是聰明。相信一般人都會這樣認爲。但是,如果按照這樣的邏輯,剛出生的嬰兒是最笨的,甚麼都不會,不會自己喫,不會走路,不會說話,爲甚麼沒人說他笨呢??

  其實,所謂的“笨”是人爲規定的一個概念,是與別人相比而得來的。別人都把題做對了,就他一個錯了好幾道題,大概他就是笨了吧!??即使大家都認爲他笨,但他也未必真的笨。不過,他的心裏就好像壓了一塊沉重的大石頭,而且,當“你真笨”這三個字從父母的口中說出來時,他會非常難受。

  父母可以問一下自己:我對孩子說過“你真笨”嗎?“你真笨”這三個字就是否定孩子,就是在給孩子消極負面的暗示,時間久了,孩子就會產生“努力也沒用,天生就是笨”的心理,從而不再有上進心。

  孩子回家了,家中來了父親的很多朋友。父親知道兒子今天考試了,於是就問:“語文考了多少分?數學考了多少分?”孩子的臉一下子就紅了,看見有客人,他就一頭鑽進自己的房間。

  父親也跟着進了孩子的房間,繼續追問:“你究竟考了多少分?”這時,孩子“哇”的一聲哭了起來。經過再三盤問,孩子才邊哭邊說:“語文65,數學59。”父親立即說道:“你真笨!”

  面對正在成長的孩子,父母確實不應該輕易說“你真笨”。在世界上很多卓有成就的科學家並不是天資過人。比如,愛因斯坦3歲時纔會說話,7歲纔開始讀書,上中學和大學時的成績很一般,常常受到老師的批評,但後來他卻成了大科學家;再如華羅庚,他早期的表現十分平常,但後來憑着刻苦努力攀登上了科學事業的高峰。

  所以,孩子所謂的“笨”並不代表孩子的智力差,也不能表明孩子的學習能力低,更不能預測孩子的未來成就。因此,父母應該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成長中的孩子。

  對父母而言,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孩子的成長與進步;而對孩子而言,最希望從父母那裏得到讚賞和鼓勵。但是,很多不明智的父母卻經常用“你真笨”打擊孩子。

  8歲的胡剛爲了讓自己的作業更完美,所以花在做作業上的時間很長,以致晚上睡得很遲。結果,睡眼不足,上課就沒有辦法集中精神。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他的成績每況愈下。

  而胡剛有一個表弟,卻十分聰明,相比之下,胡剛就成了父母心目中的笨孩子。胡剛的媽媽經常在親友和鄰居的面前嘲笑他:“瞧你那副蠢樣子!你簡直就是一頭笨驢”。從此,“笨驢”就成了父母、鄰居和同學稱呼他的代號。而胡剛也感覺自己很笨,原本不太理想的成績更是不斷下降,直到15歲時,才勉強讀完小學課程。

  胡剛知道自己沒有辦法繼續升讀中學,他也相信自己確實比別人笨,只有退學。後來工作了,由於完全沒有自信心,每份工作都做得很差,一次次被解聘……

  一個追求完美的孩子,就在父母“笨驢”的呵斥聲中葬送了一生的前程。可見,無知的父母對孩子是一種怎樣的傷害,對孩子的不良影響是何其深遠。其實,類似這樣的父母並不在少數,只是把對孩子說的“笨驢”換了個別的詞而已。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也有自身的弱點,當弱點顯現時,就會導致他在某件事上的失敗,如果這時父母以一種輕蔑的態度去數落他、貶抑他,說他是“笨蛋”,只會讓孩子繼續失敗,直到完全絕望。

  教育專家指出:世界上沒有真正的“笨”孩子,只有不懂正確教育孩子的父母。面對孩子的“笨拙”表現,父母應該給孩子一片藍天,相信他,鼓勵他。

  有一位老師,他給一個親戚的孩子做了幾天臨時家教,卻發現了一個令他非常震驚的現象:每次他給孩子出一個題,孩子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不會。”即使是非常簡單的常識性的問題,孩子也會這樣說,而且還要很“誠懇”地再說一句:“我真的很笨。”

  這位老師好奇地問他:“這些問題你連想都沒想,怎麼就說不會呢?而且,你爲甚麼總說自己笨呢?”孩子低着頭說:“媽媽一直都說我反應慢,腦子不好使,在班裏,同學們還喊我‘笨蛋’呢!”聽孩子說完,他感覺一愣,在他的印象裏,這個孩子絕不是笨孩子。

  結果那一天,這位老師沒有教孩子任何東西,他們一起做遊戲,每次他稍有成就,老師就大聲表揚:“你真聰明!”孩子半信半疑地看着老師,沒有接話。第二天,這位老師就試着用一些小常識啓發他,當他習慣性地準備說“不會”時,老師總是微笑着鼓勵他:“再想想,你一定知道!”每當他很遲疑地說出一半答案時,這位老師就很驚喜地說:“對,沒錯!”然後,鼓勵孩子大膽說出完整的答案。很快,孩子的臉上溢滿了興奮的光彩。後來的題目,孩子做得都非常順利。這位老師於是就趁熱打鐵,帶孩子重新把過去的功課溫習了一遍。

  短短的幾天很快過去了,孩子進步很大。沒想到,孩子的媽媽卻對這種進步很懷疑:“他那麼笨,就這幾天就能把不會的東西都弄明白了?我纔不相信呢!你不知道,我給他請過好幾個家教,可那些老師都成了幫他做作業的機器,他自己沒一點兒長進!”

  那天,這位老師和孩子的母親聊了很長時間,對她講了爲甚麼要鼓勵孩子,而不要對孩子說“你真笨”,還講了愛因斯坦的故事,最後,她終於恍然醒悟。

  父母應該懂得,對待孩子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寬容。孩子就好像一棵樹苗,將來究竟會長成甚麼樣,很難下個定論。但可以肯定,“你真笨”、“你不行”的話就像一柄將其攔腰斬斷的巨斧,是千萬要不得的。

  有一個1歲多的孩子,剛開始學語,不過,他卻指着毛絨絨的玩具豬嘟囔着說:“笨笨。”可見,“笨”的概念是成人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灌輸給他了。

  孩子很小的時候,絕大多數是非常有自信的。但隨着年齡的增長,很多孩子卻變得缺乏自信心,缺乏上進的勇氣,這是甚麼原因呢?研究表明,這是外因和內因互相作用的結果。所謂外因,就是孩子受到的貶抑性評價太多,心情很差,難以產生自信心;所謂內因,就是孩子自尊心受損,自信心下降,缺乏自我調控能力。

  如果一個孩子在班級中不被老師同學重視,在集體中沒有表現自己的機會,在家中就會受到父母的責罵,從而傷害孩子的自尊,影響他的自信。而後,其表現會變得更差,從而招致新的貶抑性語言,形成惡性循環。

  羅森塔爾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1968年,他做了一項關於學生對成績期望的實驗。他在一個班上進行測驗結束後,將一份“最有前途者”名單交給了校長。校長將這份名單交給了這個班的班主任。8個月後,羅森塔爾和助手再次來到這個班上時,名單上的學生成績都大幅度地提高了。

  其實,這份所謂的“最有前途者”的名單是羅森塔爾隨便寫上去的名字,並沒有真正對這些學生做過任何的測評。同學們成績提高的祕訣很簡單,因爲老師和父母更多地關注了他們,更大程度上重視了他們。

  每個孩子都有可能成爲天才,都有可能成長爲偉大的人物。但是,要實現這種可能,需要教育者(父母和老師)像對待天才那樣去珍惜這些孩子。父母的期待和正確的教育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成長方向。所以,請父母不要講傷孩子自信心的話——“你真笨!”

教子小貼士:

  面對失敗的孩子,父母不要說孩子笨,更不要奚落他。應該盡力幫孩子走出低谷。比如,幫孩子避免自責,提醒孩子痛苦很快就會過去,與孩子分享他過去做的一件非常成功的事情,讓孩子知道無論怎樣你都是愛他的,讓孩子知道他不是孤單一人,等等。這樣,孩子就會輕鬆讓自己振作起來。

   

批評不要涉及孩子的人格

   所謂人格,就是人能作爲權利、義務主體的資格。不尊重他人的人格就是不尊重他人的權利和義務。不尊重孩子的人格會給孩子造成永久的傷害。

  美國一項研究報告認爲,對孩子人格的踐踏就是對孩子的精神虐待。在每年報道的上百萬次虐待兒童的事件中,大約5~7%屬於這類精神虐待行爲。受精神虐待的孩子患上其他疾病的風險很大,這包括意志消沉、有自S念頭、自尊心低、無法剋制衝動、飲食紊亂病症、濫用藥物、對抗社會等行爲,學習障礙以及健康狀況也比較差。

  父母必須認識到,孩子也有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必須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俗話說:“樹活一張皮,人活一張臉。”孩子雖然很小,但他也是一個人,有自尊心,他也希望獲得父母的肯定與讚揚,他不喜歡被父母責罵。孩子的人格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如果連他最親的父母也侮辱他,取笑他,孩子還能對自己有信心嗎?所以,父母千萬別讓自己的一句話毀了孩子。

  遺憾的是,很多父母在批評孩子時還在說這樣的話:

  “你簡直就是個窩囊廢!”

  “把你養這麼大有甚麼用?白養你了?”

  “你真的很沒用,你到底能做甚麼啊?”

  “笨得跟頭豬一樣!”

  “天天把衣服弄這麼髒,看看你,跟個叫花子似的。”

  “你以後就配給人家刷盤子吧!”

  “以後掃廁所都沒人用你,你知道吧!”

  ……

  這些父母認爲,孩子是自己生的,自己養的,所以就有權罵他。有的父母還故意說惡毒的話來解氣。這是非常錯誤的。也許孩子還沒有人格意識,但他會爲這樣的話感到屈辱,會感覺自己的心靈被刺傷了,這樣的傷痕也許會留一輩子。

  孩子做了錯事,應該就事論事教育他,爲甚麼非要牽扯到人格尊嚴上去呢?難道父母罵孩子“笨得像豬一樣”,他就可以變聰明瞭?既然這樣的話對孩子有害無益,父母又何必說這些不該說的話來傷孩子的心?

  父母應該知道,孩子自尊心很強,如果老是被父母這樣罵,他就會因爲人格受到傷害而記恨父母,甚至還可能出現性格缺陷,從而出現一些偏激行爲。所以,如果你是真心愛自己的孩子,就請你不要再有損孩子人格的字眼甩給可愛的孩子了。

  父母如果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就會尊重他人。在家裏,父母不要再以“權威”來震懾孩子了,更不要再動之以武,在孩子身體上烙上手印。即使你的願望是好的,但也必須明白一個事實:你傷害了孩子,讓孩子的人格遭到侮辱,孩子就會對父母失去尊重和信任,也不會從中受到真正的教育。

  孩子需要長期的教育才能成才。然而,教育只有在尊重孩子人格、維護他的尊嚴的前提下進行,纔可能把孩子培養好。尊重孩子的人格,會使孩子更有自尊、自信,孩子纔可能自強。當然,父母尊重孩子,孩子也會尊重父母,在相互尊重中,教育的效果纔會明顯。

  一位父親曾深有感觸地談過這樣一件事:

  “我兒子一向數學成績不錯,而我又是省重點中學高中班的數學老師。兒子進入高中後第一次測驗,就因爲大意而考得很差。我得知後,就在辦公室當着其他老師的面,把他狠狠地批評、羞辱了一番。結果,他竟然一氣之下,兩個月沒有與我說一句話。”

  “他媽媽爲了讓我們父子和解,從中多次勸說,兒子卻說:‘一次考試,雖然能說明某些問題,但並不能說明所有的問題。我一次考差了,自己本來就已經很難受了,爸爸批評幾句我可以接受,但爸爸卻在辦公室當衆羞辱我,我真是很沒面子。’”

  當衆羞辱孩子很容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但在有些父母看來,孩子犯了錯誤,當衆羞辱一番,完全是爲了讓他深知錯誤的嚴重性,促使他痛改前非。也有父母認爲,當衆羞辱孩子的方法雖然不可取,但有時卻不得已而爲之,或因爲對孩子愛之深,才恨之切;或因爲孩子錯得太離譜,忍無可忍;或因爲事務太繁忙,只能“快刀斬亂麻”,一羞了之。

  實際上,以上兩類父母的看法都不可取。父母應避免出現急躁情緒而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如當衆羞辱孩子,就易造成孩子與父母關係的緊張、對立與惡化。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父母應該讓孩子感到既可敬,又可親,這就要求父母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耐心啓發孩子提高認識。

  孩子犯錯誤或出差錯後,父母適當批評孩子是有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耐心分析犯錯誤或出差錯的原因,幫助孩子吸取教訓,改正錯誤,並給孩子改正錯誤的機會。

  第二,相互信賴,與孩子溝通感情。

  要使孩子感到父母不是可怕的,而是可親可敬的。這就要求父母做到經常與孩子溝通情感,並與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一起承受失敗的痛苦。這樣就能避免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而且能讓孩子樂於接受父母的批評教育。

  第三,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問題。

  父母應該懂得更多的爲人父母之道,要懂得站在孩子在立場上考慮問題,試着多鼓勵孩子,而不是過多批評他的不良行爲。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者只有關心人的尊嚴感,才能使被教育者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而言,就是讓被教育者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所以,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要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

  把孩子當“人”,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尊嚴,父母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把孩子當做家庭的平等成員。

  父母與孩子, 既有父子關係,又有朋友關係。在施教中,要時刻提醒自己聽聽孩子的想法。只有瞭解了孩子的想法,才能對孩子更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

  第二,保持理智清醒的頭腦。

  父母對孩子的愛,天經地義,但是決不能信馬由繮,走向極端。任何事情,物極必反。面對孩子,父母應該有一種自控意識,要保持一種理智清醒的頭腦。即使在孩子讓自己特別生氣的情形下,也一定要暗示自己:“我如果失控,對孩子的教育就會失敗。”父母應該努力以平心靜氣的心境,來隨時面對孩子可能犯的大小錯誤。

  第三,不要當衆對孩子施以語言暴力。

  父母應儘量避免在公衆場所、在外人面前批評孩子。可以當時悄悄地給孩子指出,也可以留待回家以後耐心地對孩子講清楚。當然,一定要杜絕情緒化的批評,不能翻舊賬,不能對孩子進行人身攻擊。

  尊重孩子的人格,是每位父母的責任。孩子不論大小,他都是實實在在的一個人,這就是說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要與孩子平等相處,保護孩子的自尊心,用欣賞的眼光和鼓勵的話語去真誠而積極地評價孩子。

教子小貼士:

  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父母要鼓勵孩子去承擔一定的任務,讓孩子擁有自主權、選擇權,獨立去完成。如果孩子有自己的意見,父母不可冷言相加。當孩子做事出現困難時,父母可先讓孩子想辦法解決;如果孩子完成任務確有困難,父母要採取“幫助而不是替代”的態度,去幫助孩子解決。這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創造性、不畏困難的精神。因批評孩子遭到辯解時,父母最好反省一下:批評是不是對的?批評方式是否妥當?理解孩子,才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

誰給孩子貼上了“笨”的標籤

  一位教育心理諮詢師曾這樣說:“每次諮詢活動,都有很多家長帶着孩子一起來。一坐下,家長就開始數落孩子的種種問題:‘對學習一點都不感興趣,上課總是坐不住’、‘這孩子動不動就打人’、‘女兒膽子太小了,從來都不肯舉手發言’、‘他怎麼這麼笨啊’、‘他就是個差生,無可救藥了’……而孩子的眼神裏充滿了羞怯與無助……”

  一般來說,孩子的自我評價能力比較低,他往往根據成人尤其是父母對他的評價來形成對自己的認識。當孩子沒有讓父母滿意,父母一再數落孩子的“不是”時,就好像給孩子貼上了“笨”、“不行”的標籤,會讓孩子強烈地意識到“我真不好”、“我很笨”等等,從而對自己失去信心,變得離父母的期望越來越遠,很快,一個“笨孩子”就誕生了。

  往孩子身上貼標籤的做法不僅是錯誤的,更是不負責任的!如果父母真的愛孩子,又怎麼會對孩子失去信心和耐心?又怎麼會給孩子貼上“笨”的標籤?當父母說出那些話時,可曾想過會給孩子多大的打擊,是多麼的不負責任?

  愛迪生小時候也被認爲是個笨蛋,無可救藥嗎!可是,他的母親並沒有這樣,反而對學校說是他們誤人子弟,堅定地認爲自己的孩子很聰明,將來一定能成大事,並決定親自教育他。

  結果又如何呢?愛迪生一生有許多偉大的發明,成爲大發明家,留名青史。

  作爲父母,絕不應該爲孩子貼上不好的標籤。因爲一旦貼上了,周圍的人就會認爲他是無可救藥,孩子自己也會這麼認爲。

  很多父母爲了糾正孩子的毛病,總是情緒激昂地責備孩子。有的父母因爲孩子“即使責備也不改”而苦惱,最後因孩子“不可救藥”而放棄管教。一味責備,只能培養出真正的笨孩子。因爲,孩子早已默認了自己的標籤——“我很笨。”

  一位父親憤憤地對兒子說:“你看人家××,考了那麼多分,你呢?不及格,你怎麼就那麼笨呢?!”

  兒子低着頭,小聲地頂嘴道:“我就是笨,我笨當然不及格了。”

  “你說甚麼?你這個不爭氣的東西!”父親提高了聲音,顯然兒子的話惹怒了他。

  孩子學習不好,父母着急很正常。不過,這位父親教育孩子的方式很不妥,極易導致孩子自卑、自暴自棄,讓孩子認爲自己真的很笨,從而成爲一個真正“不及格”的人。

  其實,孩子學習不好,父母首先應該歸因於孩子不夠努力、學習方法不恰當等不穩定的內因,在不打擊孩子自信心的前提下,引導孩子端正學習態度,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熱愛學習,這樣才能逐漸使孩子步入“好好學習”的良好狀態中。當孩子成績提高後,成功的喜悅自然會更加激勵他,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因此,當孩子自己說“我總是不及格,我真笨”時,父母應該立即更正,鄭重地對孩子說:“你這次考試不及格,不是因爲你笨,而是因爲努力不夠,學習方法不正確。”孩子如果在小時候就把自己定爲一個失敗的人,那他就會一直籠罩在這樣的陰影中,自暴自棄,最終會成爲一個失敗者。

  一位父親這樣無奈地說:“我現在最希望的就是讓孩子能好好讀書。我小的時候就沒有上過學,受過很多苦,不想讓他今後也跟我一樣,我想讓他上大學,將來能找個好工作。他學習很笨,每次考試都考倒數幾名。考不好,他回家就撒謊說沒考試。放假時還總是完不成作業。他還經常跟同學打架,老師和同學都不喜歡他。”

  孩子說:“我學習不好,爸爸也說我笨。我每次考試不好,爸爸就拿皮帶打我,他還罵我‘笨豬,沒有出息的東西,不爭氣的東西’甚麼的……”

  對此,教育專家分析,當父母不知道該怎麼教育孩子時,最好不要以強制手段去管教孩子,這樣會挫傷了孩子的積極性。當他在學習上出現問題時,父母就罵他笨,久而久之就給他貼上了“我是笨孩子”的標籤!不管以後他做甚麼,總會認爲自己做得不如別人好。好孩子是誇出來的,應該多給孩子一些鼓勵。

  給孩子貼上“笨”的標籤的教育就是“笨”的教育,而“笨”的教育會把孩子推向“地獄”。

  1973年,美國某大學的心理研究所進行過這樣一個實驗:8位心理學教授與學者,分頭去了美國東海岸與西海岸的醫院,全部聲稱自己“幻聽”嚴重,結果無一例外地被當做精神病人關進了醫院;住進去之後,他們立即表現得像正常人,而這恰恰被醫生看成是更危險的行爲。比如,那位領銜這個實驗項目的教授,就被認爲是“最危險”的“病人”,因爲他不僅不吵不鬧,甚至還不停地寫筆記、作記錄!醫生們感到他“病得太厲害”了。

  實驗結果令人震驚:醫生護士一旦認爲某病人患有精神分裂症,就把他一切舉動一律視爲反常行爲:寫作被視爲“寫作行爲”,與人交談被視爲“交談行爲”,按時作息被視爲“嗜睡行爲”,發脾氣被視爲“癲狂行爲”,要求出院被視爲“妄想行爲”!倒是不少病友私底下認爲他們沒病。這就是著名的“假病人真醫生”實驗,“病人”其實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醫生”。

  實驗者結合社會普遍現象,綜合分析後得出的結論認爲:在社會生活中,一旦某人被認定具有某種行爲特徵,那麼,在相關者的眼中,他的一切行爲都具有這種特徵。

  在教育領域,在對待孩子方面,這樣的情形就更爲普遍和嚴重。一個孩子一旦被貼上“壞”、“笨”、“差”的特徵標籤,那麼幾乎人人都認爲他“壞”、“笨”、“差”,結果讓孩子趨向“預期自動實現”,朝着標籤所指示的方向發展。而回過頭來看,孩子其實沒有甚麼問題,恰恰是父母出了問題,就像實驗中的“病人”是正常的,倒是醫生亂套了。

  現在,很多父母熱衷給孩子測智商,測試方法也五花八門。專家很擔憂地表示,父母把孩子的成績與智商簡單地掛起鉤來,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了不良影響。一些智商測試的方法並不科學,甚至有的父母自己從網上下載軟件,讓孩子點鼠標回答幾個問題,這是非常有害的。

  事實上,真正智商低的孩子微乎其微,除非先天性腦炎、腦外傷等因素對孩子的智力有影響,大部分孩子的智力都差不多,學習成績高低有許多非智力因素。即使是在智商測試中得分略低於正常值的孩子,也不應該被輕易貼上“笨”、“低能”等標籤,“一測定終身”的做法是絕對不科學的。

  美國有一位母親將她10歲的女兒帶到兒童心理衛生諮詢機構測智商。這位母親對工作人員說:“這個孩子就是不用心學習,越來越貪玩,我想一定是智商有問題,請測量看看怎麼樣?”小女孩躲在母親的身後,兩隻大眼盯着測量的人,一臉的惶恐。

  測量以後,工作人員將孩子叫到身邊,拉着孩子的小手,親切地問:“好孩子,告訴叔叔,你爲甚麼不用心學習呢?”孩子愣了半天才說:“反正我笨。”測量人員驚訝地問:“你怎麼知道你笨呢?”小女孩回答:“媽媽常常在親戚面前說我笨。”

  測量人員明白了:這個女孩被母親製作的“低能兒”的帽子壓抑得喘不過氣來,長期的不良暗示,已經讓她認定自己笨了。

  母親焦急地問:“先生,孩子智力究竟低到甚麼程度呢?”測量人員回答:“太太,恕我直言,你的女兒智商是130,再多一些就是超常兒了。不是我想賺你的錢,太太,我倒很願意爲你測一測智商呢!”這位母親聽了,臉羞得通紅。

  所以說,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一定不要說孩子笨。根據多元智能理論,任何一個孩子都能成才,關鍵是父母如何去發現孩子的優點並積極地引導。

教子小貼士:

  父母應該信任孩子,給他改正自己的機會,讓他相信自己是優秀的。多對孩子細心一點,當孩子每取得進步時,父母要表揚他一下,這是對他努力的肯定。時間一長,你會發現孩子有許多優點,並不笨,更不是“無可救藥”。所以,避免給孩子“你真笨”、“死腦子”、“呆子”等的消極評價吧,不要給孩子貼標籤,以溫和、友善、寬容、耐心、積極的方法引導孩子走好人生每一步,孩子就會全面發展。

   

好父母要懂得賞識孩子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說:“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賞識。”賞識,是指充分認識到人的積極因素,通過激勵、表揚等手段,肯定他的優點、長處,鼓勵他不斷追求成功。賞識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說至關重要,賞識可以發現孩子的優點和長處,可以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對孩子進行賞識教育,尊重孩子,相信孩子,鼓勵孩子,就可以有效幫助孩子揚長避短,克服自卑、懦弱的心理,樹立他的自信心。

  所以,爲人父母者要懂得賞識孩子,對其進行賞識教育,這是促使孩子將自身的能力發展到極限的最好方法,也是促使孩子提高自信、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徑,所能達到的教育效果往往會出乎父母的意料。賞識,就是孩子精神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陽光、空氣和水。

  一位老人曾這樣講述他的親身經歷:

  “我有兩個兒子,大兒子48歲,小兒子44歲。我從年輕時起就非常喜歡下將棋(類似中國象棋),並一心想把兒子培養成爲職業棋手。大兒子讀小學二年級時就開始學下將棋,可是過了一年半,進展卻不大。一天,我很生氣地說:‘你的智商簡直和一年級的學生一樣。’大兒子聽了就說:‘那就算了。’以後,無論我怎麼勸說,他再也不肯下將棋了。”

  “當我教還在幼兒園的小兒子下將棋時,就改變了教育方法,我連聲稱讚道:‘下得好!你是將棋的天才。’於是,小兒子熱衷於下將棋,而且進步很快,成了一名實力很強的選手。小學六年級時參加了縣級比賽。以後,小兒子在上大學唸書時,儘管沒有成爲職業棋手,卻是該校將棋部主將,現在是業餘五段選手,仍活躍在棋壇上。”

  老人的兩個孩子,應該說他們的智商不會有很大的差別。可是,因爲對孩子的評語不同,結果,一個孩子對將棋毫無興趣,而另一個孩子的棋技則進步很快。主要原因就是,老人對大兒子說了諷刺性的語言,是失敗的教育;而對小兒子則說出了欣賞的話,是賞識孩子,是成功的教育。由此可見,賞識孩子對於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

  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說:“讚美是照在人心靈上的陽光。”人人都渴望得到讚美,對於各個方面都還處於成長階段的孩子來說,這種渴望就更加強烈。孩子們幼小脆弱的心靈需要父母愛的澆灌才能茁壯成長。真誠的讚美是對孩子的肯定和賞識,而賞識是孩子不斷奮進的動力,它能幫助孩子找回自信。

  教育心理學家指出,當一個孩子得到賞識時,他心裏就有了一種成就感,就會對未來充滿了信心。而一個有信心的孩子,會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一位母親是這樣把孩子送入清華大學的:

  第一次參加家長會,幼兒園的老師說:“您的兒子有多動症,在板凳上連三分鐘都坐不了,你最好帶他去醫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兒子問她老師都說了些甚麼,她鼻子一酸,差點流下淚來。因爲全班30個小朋友,唯有他表現最差;唯有對他,老師表現出不屑。然而她卻告訴兒子:“老師表揚你了,說你原來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鐘,現在能坐三分鐘。其他媽媽都非常羨慕媽媽,因爲全班只有你進步了。”

  那天晚上,兒子破天荒吃了兩碗米飯,並且沒讓她喂。

  兒子上小學了。家長會上,老師說:“這次數學考試,全班50名同學,你兒子排第40名,我們懷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礙,您最好能帶他去醫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淚。然而,當她回到家裏,卻對坐在桌前的兒子說:“老師對你充滿信心。他說了,你並不是個笨孩子,只要你能細心些,會超過你的同桌,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說這話時,他發現兒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滿了光,沮喪的臉也一下子舒展開來。她甚至發現,兒子溫順得讓她喫驚,好像長大了許多。第二天上學,去得比平時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長會。她坐在兒子的位置上,等着老師點她兒子的名字,因爲每次家長會,她兒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總是被點到。然而,這次卻出乎她預料,直到結束,都沒有聽到。

  她有些不習慣,臨別去問老師,老師告訴她:“按你兒子現在的成績,考重點高中有點危險。”

  她懷着驚喜的心情走出校門,此時她發現兒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兒子的肩膀,心理有種說不出的甜蜜,她告訴兒子:“班主任對你非常滿意,他說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點高中。”

  高中畢業了。第一批大學錄取通知書下達時,學校打電話讓她兒子到學校去一趟。她有一種預感,兒子被清華大學錄取了,因爲在報考時,她給兒子說過,她相信他能考取這所大學。

  兒子從學校回來,把一封印有“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字樣的特快信件交到她的手裏,突然轉身跑到自己的房間裏大哭起來,邊哭邊說:“媽媽,我知道我不是個聰明的孩子,可是,這個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賞我……”

  這時,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幾年來凝聚在心中的淚水,任它打在手中的這封信上……

  作爲父母,不能只憑孩子的長相、成績等某個方面不好,就認定孩子不如別人,是沒有出息的。父母應該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發現他與衆不同的地方,要始終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優秀的,要把讚美留給孩子,讓他在讚美聲中繼續發揚自己的優點和長處。

  哈里·杜魯門當選美國總統後,有一天,一位客人來拜訪他的母親。

  客人笑着對杜魯門的母親說:“有哈里這樣的兒子,您一定感到十分的自豪吧!”

  杜魯門的母親微笑着回答:“是這樣的。不過,我還有一個兒子,他同樣讓我感到非常自豪。他現在正在地裏挖土豆呢!”

  杜魯門的弟弟是一位農夫,但是,母親並沒有認爲這位做農夫的兒子是無能的。對她來說,每個孩子都令她感到自豪,無論兒子是總統還是農夫。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杜魯門的弟弟是這樣評價哥哥和自己的:“我爲哥哥感到驕傲,他將是美國最優秀的總統之一。但我同時也爲自己感到驕傲,我是一名農夫,用自己的雙手養活了自己,照顧了父母。”

  這是何等的自信!而這種自信正來自於母親的賞識。實際上,每一個孩子總是有優點的,只要父母真正從內心去賞識孩子,每一個孩子都是值得父母自豪的。

  捷克著名教育家誇美紐斯說:“應當像尊敬上帝一樣地尊敬我們的孩子!”其實,每位父母都應該學着賞識孩子。就像一位教育所說:“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應該眼含熱淚地欣賞他、擁抱他、稱頌他、讚美他,爲他感到自豪,這纔是每個孩子的成才之本。”

  賞識孩子,首先應該懂得賞識的六大原則。

  第一原則,信任,信任的是孩子的潛能。

  研究表明,人的潛能充其量開發不足10%,每個孩子,哪怕是殘疾孩子都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第二原則,尊重,尊重的是孩子的人格。

  孩子與成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應當給予極大的尊重。父母應該蹲下身來,平視孩子,傾聽他說話,這會讓孩子立刻感受到被尊重。

  第三原則,理解,理解的是孩子的差異。

  孩子的個性世界複雜而豐富,決不能用單一尺度去衡量每個孩子的生命價值。父母要多多陪伴孩子,多與孩子開心地談話。陪伴孩子,並不在於用時多少,而在於用心多少。

  第四原則,激勵,激勵的孩子的閃光點。

  要抓住孩子的閃光點加以激勵,熱情地激勵。孩子的閃光點需要父母用心地去發掘。

  第五原則,寬容,耐心地寬容孩子。

  父母要給孩子一個廣闊的心靈空間,讓孩子的求知成長成爲他自發的內在需要。要允許孩子重複犯錯誤,要學會等待,孩子有很多曾令父母煩惱的表現,會在他的生命成長過程中自行消失。

  第六原則,提醒,真誠地提醒孩子。

  學會分擔是最好的提醒。很多情況下,孩子犯錯誤、考試成績差並不是故意的,他自己也很傷心,這時,父母應該真誠地安慰孩子,爲他分擔痛苦,而不能在傷口上撒鹽,雪上加霜。

  那麼,賞識孩子有甚麼方法和技巧呢?實際上,賞識孩子,父母也得掌握時機和分寸,針對孩子的優點,要做到實事求是,不能言過其實:

  第一,賞識孩子具體的行爲。

  多說類似這樣的話:“孩子,今天你把房間打掃得真乾淨,媽媽真高興!”“這件事你處理得非常好,越來越像個男子漢!”“這次考試你盡力了,成績也有了很大提高!”“你這麼懂事,媽媽很喜歡你!”這比單說“你真乖”、“你真漂亮”等更有意義。

  第二,及時對孩子加以賞識。

  只要孩子有好的行爲、好的做法,父母就應該及時稱讚,這既是親子互動的潤滑劑,又是家庭和諧的原動力,更是孩子自我成長與自我肯定的強“心”劑。

  第三,賞識孩子一定要真誠。

  父母要把對孩子成長的喜悅傳遞給孩子。對孩子的表揚要實事求是,不能無限拔高,過分誇張。通過誇獎,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不管現在還是將來,不管他進步還是犯了錯時,父母都永遠愛他。父母給他真誠的讚美,使孩子獲得成就感,孩子一旦遭受挫折,也會從中汲取力量,重新再站起來。

教子小貼士:

  父母要相信孩子行,要對孩子說:“太好了”、“你真棒”、“你能行”。當然,也可以給孩子這樣的動作:豎大拇指、鼓掌、拍拍肩膀、握握手。父母要相信,自己也許不能成爲天才,但一定可以成爲天才的父母。同時,父母也要樹立一個觀念:沒有賞識,就沒有成功的教育。每一位父母都應該讓孩子在“我能行”、“我是好孩子”的感覺中走向成功。

  對孩子進行賞識教育,要防止走入兩個誤區:一是方法誤區,即把賞識簡單地等同於表揚。其實,“賞識”不是表揚,而是“看得起”。二是目標誤區,即把賞識的目標定位於狹隘的成功,諸如100分、第一名、上名牌學校等等。實際上,賞識教育所追求的成功,應該是孩子全面的成功,是孩子人生的和諧、圓滿與幸福。

   

不要拿孩子和別人比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今天的父母望子成龍心切,恨鐵不成鋼,看到自己孩子的學習成績或特長表現落後於別的孩子,就常常拿“比”來訓斥:“你爲甚麼比不上人家××,人家考了98分,你怎麼才考70分?”殊不知,這一比,就在無形中增加了孩子的精神負擔,比得孩子灰心喪氣,也把孩子的進取心和自尊心比沒了。

  其實,只要孩子不傻,他就不會願意落後於別的孩子。之所以與其他孩子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差異,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孩子的能力和長處不相同,可能是孩子所處的學習環境不盡一樣,可能是孩子的用心程度存在差別。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只是暫時沒有被發現而已。媒體上關於孩子厭學逃課、離家出走的報道多的是,大部分原因就是因爲不堪忍受家長的“比”所導致的。

  有一對錶姐妹,在同一所學校上學,還上同一個年級,兩個人經常在一起玩。表妹非常聰明,不但學習好,而且在學校人緣兒也很好。相比之下,表姐覺得自己像個醜小鴨,她從小就感到來自表妹的壓力,覺得自己沒有辦法比過她。她多麼希望得到媽媽的鼓勵呀!可是,媽媽不但沒給她鼓勵,還讓她陷入更加泄氣的境地。因爲媽媽總是誇獎表妹,數落她,讓她很傷心。

  學校剛一放假,表妹就到表姐家來玩。這天媽媽和表妹坐在廚房裏聊起考試成績,她很驕傲地說:“除了自然是85分,其餘的都是90分以上。”

  媽媽說:“你真是好孩子,學習成績總是那麼好。咦,我還沒有看見你表姐的成績單呢!女兒,你過來一下。”聽到媽媽喊她,她纔不情願地走過去。媽媽問她:“這次考試考得怎麼樣?成績單在哪裏呢?”

  “在我房間裏。”女兒很慢地回答。看着她無精打采樣子,媽媽開始有些生氣了:“是不是又沒考好?去把成績單拿來,我看看。”女兒把成績單拿來了,大部分都是80來分。

  “你真讓我感到羞愧。”媽媽忍不住地大聲訓斥起來:“你的成績爲甚麼總這麼差?你表妹總是考好成績,你爲甚麼不能像她一樣,你的學習環境哪一點比她差?你就是太懶,總是不專心聽講,你簡直就是我們家的恥辱。回房間去好好想想吧!我不想看你這個樣子。”

  雖然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在表妹面前挨媽媽的訓了,可是她感覺很下不來臺,含着眼淚回到了自己的房間。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也常常會犯類似這位母親的錯誤,這樣的錯誤對孩子的成長十分不利。首先,這位母親還沒看到成績單,就十分肯定地說孩子一定沒考好,表明她對孩子沒有信心。母親的態度使得女兒認爲自己永遠是一個失敗者。然後,母親又告訴女兒,她爲孩子感到慚愧,使得孩子更加認爲自己毫無價值、沒用,在母親心目中沒有地位,不受喜愛,從而會讓她的情緒變得低落。最後,媽媽又表揚表妹的好成績,並拿她們比較,對孩子來講,這是一種對自尊心的嚴重傷害。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父母要從孩子自身去認識孩子,而不是通過與別人比較來給孩子定性、定位。孩子只要在原來的基礎上有進步,父母就應當給予鼓勵、表揚,這樣孩子纔會提高自信心,不斷進步。

  作爲父母,應該知道,不要把孩子和別的孩子作比較,任何此類的比較都是有害的。如果父母對孩子本來就沒有太大的信心,還不時地表現出來,是不可能幫助孩子進步的。每個孩子都應該在自己實際的基礎上發展,而不是做其他孩子的複製品。

  女兒剛上初中時,期中考試第9名。媽媽並不想批評她,只想讓她對比前8名同學的成績,看看自己在哪些方面落後了,從而找到努力的方向。於是,媽媽就把前8名同學的各科成績抄了回來。

  孩子放學回家了,媽媽讓女兒看看她班同學的成績,沒想到女兒一下火了:“你就知道把我和別人比,我就不如他們,你看誰好就讓誰來當你女兒吧!”媽媽一下愣了:“這還是我的乖女兒嗎?自己沒考好還有理了?”但是,這位媽媽並沒有再堅持。

  第二天,看女兒平靜了,媽媽才問起孩子發火的原因。原來,班主任剛剛批評了她,她心裏正難過呢,媽媽再讓她看成績,她就忍不住發火了。媽媽對女兒說,不管甚麼原因,都應該向媽媽道歉。

  女兒同意了,但同時也提出了一個要求:“不要老是拿我和別人比,我就是我,不可能和別人一樣,我有自己的學習方法,這次考得不好,我已經很不自信了,您就不要再打擊我了。放心,我會努力的,一定儘快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您要多鼓勵我呀!”

  從那以後,媽媽再也不拿孩子的缺點去比別的孩子的優點了,女兒也說到做到,成績很快提高到前3名,並且越來越自信了。

  父母應該客觀地看待孩子的成長過程,停止對孩子的比較,關注孩子的每一個細微的進步,多發現孩子的優點,這樣會讓孩子更自信,親子關係也會更融洽,更有利於孩子的健康發展。讓孩子明白,只要他盡力了,他就是父母心中的好孩子。

  “……我經常都不知道自己在想甚麼,也不知道自己想要甚麼?好像從記事起,我的爸爸媽媽就不斷地拿別人和我比,尤其在每次開完家長會後。他們既然認爲別人好,就讓別人做他們的兒子好了。再說我不是不想學好,我也在努力,可爲甚麼我的成績他們都看不到呢?我甚至都不想再待在家裏了,我討厭任何人。爲甚麼他們都不能瞭解我呢……”這是北京市朝陽區某中學高二學生小飛和一位記者聊天時說起的一段話。

  這位記者從北京市青少年心理諮詢中心瞭解到,目前,北京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正呈增多的趨勢,其中以高中生居多,佔總數的70%,其症狀主要表現爲焦慮、抑鬱、神經衰弱和強迫症等。據分析認爲,引發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學習壓力大、社會不良影響大而心理排解少。

  很多父母在感嘆今天的孩子自私、脆弱、難教的同時,有沒有想過孩子內心的想法?父母在爲孩子創造良好物質生活條件的同時,把自以爲無微不至的“關懷”不停地強加給孩子。從生活到學習,父母總是說:“這是爲你好!”總是認爲孩子只要按照安排去做就可以了。實際上,這樣“愛”孩子是害了孩子,因爲這種“愛”是強加給孩子的。

  還有一種喜歡拿自己孩子和的孩子比較的父母,他們通常因爲對生活、工作、家庭或對自己的現狀不滿意,從而希望孩子能夠實現他們的意志。如果孩子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夠完美,他們就會更焦慮,從而拿別的孩子作比較,以期能夠激勵孩子。

  不管怎樣,拿孩子和別的孩子作類似的比較是不理智的教育方式。因爲越是比較,就會越發指責孩子,結果就越不盡如人意。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如果總是得到否定性的結論,他就會變得自卑,覺得自己事事不如別人;同時,他對那些經常被媽媽誇的孩子會有一種敵對心理,甚至會有對其有攻擊行爲。慢慢地,他會不願意和別人相處,甚至產生人際交往障礙,從長遠來看,孩子的人格發展必定會受到損害。

  所以,爲了能讓孩子健康成長,作爲父母,一定要了解和尊重孩子的獨立個性,經常鼓勵孩子,及時肯定和表揚孩子的點滴進步。

  

教子小貼士:

  父母拿自己孩子與別的孩子比,無非是想告誡、提醒與激勵孩子,但這樣的比較傳遞給孩子的往往是他“無能”,並不能激勵孩子。試想,如果孩子也拿父母與成功人士、名人相比,那會怎樣呢?不要再用挑剔的眼光來看待孩子了,而應該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去發現孩子的長處和優點,真誠地讚賞他。

   

附:父母不該說的類似的話

  

  說孩子笨,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會讓孩子那顆脆弱的心破碎。更何況,還有的父母會極盡心思諷刺、挖苦孩子,從而讓孩子變得更加不討人喜歡,甚至會讓孩子破罐破摔,完全喪失進取的信心與勇氣。結果,孩子就在父母的“激勵”下徹底毀掉了。

  除了別說孩子笨,父母還應該注意,類似以下的話也要儘量避免:

  

  “你真沒出息了!”

  “完了,你沒救了!”

  “你是癩蛤蟆想喫天鵝肉!”

  “你真是個廢物!”

  “還能指望你幹甚麼!”

  “你真讓我失望!”

  “你太自不量力了!”

  “你這個沒用的東西!”

  “你不要丟人現眼了!”

  “你這個不成器的!”

  “像豬一樣,你簡直蠢到家了!”

  “你真窩囊!”

  “你的腦袋裏進水了?”

  “敗家子!”

  “不要臉的狗東西!”

  “你怎麼總是出錯?”

  “你這個不成器的東西!”

  “看人家孩子多能幹!”

  “你以後只配當修理工!”

  “喲,真是太陽從西邊出來了!”

  “你那破鑼嗓子還想當歌星?”

  “爲甚麼別人行,你不行?”

  “你真讓我感到羞愧!”

  “你真是個膽小鬼!”

  “你的字像雞爪爬的一樣!”

  ……

   

目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