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大人說話,小孩不許插嘴!”
孩子的心靈就像一塊海綿,在隨時隨地吸收來自周圍的信息。只要孩子醒着,他就一刻也不停地在學習和思考。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在父母說話時插嘴,有的父母便會制止道:“大人說話,小孩別插嘴。”父母以爲這是在教育孩子,事實上,父母的這種做法太過專制,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不會起到教育的效果。
尊重是親子溝通的前提
孩子一天天長大,他渴望參與到成人世界的願望也一天比一天強烈,在大人們說話的時候,孩子通常喜歡像大人一樣把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可是,一些父母卻很反感孩子的這種行爲,甚至口出惡言傷害孩子。
小凡和鄰居家姐姐的關係很好,她人小鬼大,雖說只有10來歲,但她和姐姐還挺能說到一塊去。鄰居家姐姐也不把小凡當小孩子,有時自己遇到了感情問題,也喜歡和小凡交流,每次聽小凡說得頭頭是道,姐姐就忍不住問她說:“小凡,你這些感情方面的知識都是從哪裏學來的?”
小凡總是笑呵呵地說:“姐姐,這些都是從電視上看來的啊,再說,我在這方面也有特殊的才能。”說完,兩人便笑成一團。
最近,姐姐和男朋友鬧了一點彆扭,兩人正在冷戰。這天,媽媽和姐姐還有鄰居家的阿姨正在說這件事,大人們給姐姐出主意說:“你應該原諒他,男孩子嘛,總是有點粗心的。”
姐姐氣呼呼地說:“哼!饒了他這回,那下次他更上臉了……”幾個人正聊得起勁,小凡也連忙把頭湊了過來,笑嘻嘻地插了一句:“哎呀,姐姐,要我說你也應該原諒他這一次,這樣就會顯得你寬宏大量……”
媽媽看到女兒居然打斷了大人的談話,立刻喝道:“你在這裏幹嗎?大人說話,小孩兒別插嘴。”小凡小聲地嘀咕:“誰說我不懂的。”媽媽氣憤地說:“你懂甚麼!進屋寫作業去!”說罷,媽媽狠狠地瞪了小凡一眼,小凡只好灰溜溜地離開了。
一直以來,父母習慣了用管束、教育、培養、保護去詮釋自己對孩子的愛。然而,這並不夠,當孩子對成人世界感到新奇時,父母應該給他提供機會讓他參與,這可以培養孩子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能感受到父母尊重他。每個孩子都有表達自己的權利,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表達需要,讓他自由發表意見。如果大人談話時,孩子在場確實不方便,父母可以用溫和的話語告訴孩子,安排孩子去做一些別的事,轉移孩子的視線,而不要呵斥孩子,更不要說“大人說話,孩子別插嘴”這類的話否則,就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一位母親在提及和兒子的關係時這樣說:“曾經我以爲兒子還小,甚麼都不懂,在生活中,他必須聽從父母的指揮纔對。所以,在兒子面前,我們總是無所顧忌地對他進行指揮和命令,如果他有反駁,我就批評、訓斥他一頓。”
“直到有一天,我批評完他後,他狠狠地一甩門,將我拒之門外,並傳出一張小紙條,紙條上寫着:‘媽媽,我再也不理你了!’那時,我才猛然意識到兒子長大了,我長時間的‘霸主行爲’已經嚴重地傷害了我和兒子之間的關係。兒子的話喚醒了我,他教會了我要進行親子溝通,必須從內心去尊重孩子的需要。”
???? 教育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日本著名教育家、作家池田大作說:“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便學會尊重人。”在家裏,父母要就把孩子從小就當做獨立的人來養育。這樣,孩子走向社會才能成爲獨立的社會人。
在學校中,經常會有學生被老師罵作“豬頭”、“笨蛋”,而父母偷看孩子日記的事更是屢見不鮮。雖然這些行爲可以解釋作老師、父母“恨鐵不成鋼”,關心孩子的本意,但當這種“愛意”建立在傷害孩子心靈的基礎上時,又能有多大的意義呢?
孩子的自尊心就像稚嫩的小苗,諷刺辱罵的話很容易傷害孩子的心靈,也許這種傷害會留下難以癒合的傷口,甚至會影響他一生的發展。
現代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一般都習慣採取灌輸和強迫的方式,父母命令孩子幹甚麼,孩子就要順從,否則就不是一個好孩子。尊重,應該是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相處之道。而親子間,父母最缺乏的就是對孩子應有的尊重,往往會忽視孩子的感受。
很多父母都說孩子難管,難交流,其實,大都是因爲我們高高在上,沒有尊重孩子導致的。還有的父母認爲棍棒底下出孝子,對孩子的“教育”簡單粗暴,結果事與願違。
面對當今社會形形**的教育問題,父母如果想和孩子有良好的互動,必須下決心尊重孩子,從而使孩子生活在理解、信任、寬鬆、和諧與積極奮進的家庭氛圍中。
教子小貼士: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有一個詞——尊重。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規定,學校教職工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人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有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言行,違者最高可追究刑事責任。
法律規定,如果老師對學生進行諸如“笨死了”之類的辱罵,就是一種違法行爲,違者最高可追究刑事責任;而父母不經孩子同意,偷看他的日記、信件等,也不僅僅是傷害親子間的感情而已,而是必須接受批評教育。可見,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一定要尊重孩子。
要向孩子敞開心扉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是世界上最親密的關係,父母應該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樂。遺憾的是,父母只希望孩子向自己袒露一切,而很少向孩子袒露內心世界。這種想法就等於爲親子溝通設置了一道屏障。
如果父母樂於向孩子敞開心扉,跟孩子適當地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孩子就能感覺到父母對他的信任和尊重,從而更加尊敬父母,自然也會父母你敞開內心世界。
最近李斌下崗了,礙於面子,他沒有跟任何人說這件事,家裏人都不知道他丟了工作。每天早晨,他都拿起皮包走出家門,在外面待一天,等到晚上下班時,再回到家裏。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在這期間,他試着找了好幾份工作,都沒有成功。有一天,他剛回家,5歲的女兒丹丹悄悄跑到他的房間裏,說:“爸爸,我覺得您最近很不開心,您是不是沒有工作了呀?”
聽到女兒的話,李斌一愣,他心想:“丹丹這麼小,怎麼會這樣問自己,難道她看到自己在外面閒逛了?不會吧!”他說:“丹丹,怎麼會沒有工作呢?你看爸爸每天不都按時上下班嗎?”
丹丹撅着小嘴離開了。不過,從那以後,李斌發現女兒不大愛跟自己說話了,他感到很納悶。後來,他從鄰居那裏得知,原來,前幾天,丹丹所在的幼兒園組織小朋友們到公園遊玩,不巧碰到了他在公園閒逛。丹丹跟鄰居家的孩子說,爸爸騙她,她再也不理爸爸了。知道了丹丹的“心事”後,李斌很苦惱,卻又不知該怎樣和孩子說。
不可否認,李斌的謊言給女兒造成了傷害。實際上,這種傷害完全可以避免。只要李斌能向女兒敞開心扉,與她好好溝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在孩子面前,父母以一種輕鬆的方式坦然承認自己的不足,這樣會讓孩子感覺更加親近,會加深親子間的情感,而且還能傳達給孩子坦然的處世態度。
所以,當孩子詢問:“爸爸,您爲甚麼不高興?是不是在工作上遇到了麻煩?”這時,父母應該認真考慮一下,是否應該與孩子談談,該怎麼談。如果父母對孩子搪塞說:“沒甚麼,很好啊!”或“沒你甚麼事,一邊玩去吧!”這樣做,就等於拒絕了孩子對父母的關心,也關閉了與孩子溝通的大門。那麼,父母應該怎樣向孩子敞開心扉呢?
第一,適度地向孩子示弱。
很多父母實在太“堅強”、太“能幹”,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孩子,在孩子面前,他們即使有了難題和困惑,也不會當着孩子的面表現出來。這樣做的初衷是爲了保護孩子,可是,這種過度保護培養出來的孩子往往依賴性強,很難獨立迎接生活的挑戰。
很多教育家提到,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適當示弱,會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比如,當你生病、勞累、工作不如意時,不妨甘心做個弱者,告訴孩子你的問題、需求。漸漸地你就會發覺,孩子比以前懂事了,會很在意父母的感受。這說明,父母適度和孩子談談心裏話,並不會讓孩子感到父母很差,反而能激起孩子的責任感,促使孩子更快成長。
第二,讓孩子瞭解你的工作。
父母應該告訴孩子自己在做甚麼工作,工作細節是甚麼,收入是多少,等等。向孩子說說自己的工作情況,聊聊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與成功,對親子間的良好溝通十分有用。比如,當孩子瞭解父母掙錢不容易時,就不會大手大腳地花錢。
第三,告訴孩子你的一些祕密。
有些父母認爲,很多事情不能告訴孩子,尤其是自己的祕密,如果讓孩子知道了,會很丟面子。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父母可以將一些小祕密告訴孩子,孩子知道父母能把祕密告訴他,他會感到高興、激動,會更加信任父母,父母也就能更容易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第四,與孩子分享你的感受。
與孩子的溝通是雙向的,父母也應該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孩子,一方面,會讓孩子瞭解父母的感受、處境,另一方面,孩子也會明白,自己遇到問題時,應該主動告訴父母。美國著名教育家斯托夫人認爲,應該讓孩子知道父母的煩惱,這無論對孩子還是對父母,都是明智之舉。當然,父母在表達內心感受時,方式和語氣應該合理,以免引起孩子誤解和擔憂。
父母與孩子的溝通要講究一點藝術。只有敞開你的心扉,才能建立一種相互信任與和諧融洽的親子關係。但是,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父母還應該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把握談話的心態。
與孩子談話時,如果父母以居高臨下的姿態開始,這樣的溝通八成會不歡而散。因爲,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態度。所以,與孩子談話時,態度要絕對真誠,父母只有真誠地付出,才能換來孩子真誠的回饋。不要施加給孩子任何壓力,否則,父母即使說得再多,也不會引起孩子的興趣。
第二,懂得控制情緒。
在向孩子敞開心扉的過程中,父母必須學會控制情緒。比如,儘管你告訴孩子當年你是如何熱愛學習,可能孩子對你的努力並不讚賞,還會說一些不在意的話。這時,你一定要認識到,可能是自己說話的方式有了問題,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所以,要調整一下說話的方式。父母一個微小的否定,對孩子的心可能是很大的刺激。因此,在談話中,父母一定要注意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其實,良好的親子關係就從父母向孩子敞開心扉開始的。所以,當父母苦悶時,不妨把心裏話說給孩子,也許更能得到孩子的敬重。
教子小貼士:
要想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關係,父母不能一味地要求孩子敞開心扉,父母也應該向孩子敞開心扉,把心裏話告訴孩子,這表示對孩子的尊重和信賴。父母不用擔心這樣做會讓孩子 “看扁”自己,事實證明,真誠總能換來真誠,孩子會因此更加信任父母。
試着去做孩子的朋友
如果父母能深入地瞭解孩子,理解孩子的思想狀態,就必然能把握孩子的行爲意向,自然就能給孩子提供正確的教育。如果不能理解孩子,僅憑自己的感覺來教育孩子,就達不到教育的目的。
那麼,怎樣才能準確地把握孩子的內心世界,深入地瞭解孩子呢?一位父親有很好的教育體驗,那就是——做孩子的好朋友。
這位父親從兒子很小的時候起,就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交流。
一次,兒子在幼兒園學會了一種滑稽的企鵝舞,回家後迫不及待地表演給父親母親看。兒子先示範了一下,舞蹈確實很搞笑,然後,他請母親與他一起跳企鵝舞。母親不太樂意和兒子一起扮笨笨的企鵝,她覺得這樣做太幼稚了。
可是,這位父親不是這樣想的,他想找一切機會參與到孩子的遊戲中,於是,他自告奮勇,學着兒子的樣子跳了起來。他的舞姿不優美,但是兒子很開心。從那以後,凡是有類似的舞蹈或遊戲,兒子就會邀請他。
父親通過和兒子玩遊戲,輕鬆地俘虜了孩子的內心,贏得了孩子的信任。一次,兒子放學回家後默默無語,一直漲紅着臉。母親問他到底怎麼了,他就是不肯說話。後來,父親下班了,得知情況後把兒子帶到自己的屋裏,關上門和他談起心來。
原來,在放學的時候,幼兒園一個小女孩親了他的臉頰一下。兒子不喜歡這個小女孩,但是因爲被她親了,很擔心長大了要娶她當老婆。
聽了兒子充滿童真的話,父親忍不住笑了起來,不過,他很快就理智地控制住了情緒。接着,他耐心地告訴兒子,那位小朋友是喜歡他,這和結婚扯不上關係,不用擔心。兒子聽了父親的話,舒了一口氣,蹦蹦跳跳地走了。
其實,這位父親並沒說太多,也沒有做太多,只是把孩子當做了朋友,他真誠的態度贏得了孩子的信任,從而願意把心裏話告訴他。可見,父母的心只有和孩子的心貼在一起,才能更加清晰地瞭解孩子,幫助孩子成長。事實證明,這樣做並不有損父母的尊嚴,還會收穫孩子更多的尊重與理解。
有位母親在事業上很成功,工作起來雷厲風行,女兒遺傳了她的急躁脾氣,性格十分倔強。相反,女兒的父親則是一位很有耐心的慈父。
自從父親被派往外地工作後,這對母女在家經常起“戰火”。那一天,在幾次口頭警告無效的情況下,母親拿起了一根又細又長的竹條,狠狠地抽了女兒的屁股一頓。在“家法”的威懾下,女兒老實了一段時間,不敢再隨便頂撞母親了。
沒想到,幾天後的一個晚上,母親意外接到了女兒班主任的電話。原來,班主任老師發覺孩子最近有些悶悶不樂,不過,班主任在孩子的一篇名叫《我的爸爸和媽媽》的作文中發現了端倪。最後,老師建議母親看看孩子的這篇作文。
這位母親從女兒的書包裏找到了這篇作文,她發現女兒滿篇都是對爸爸的讚美,寫到媽媽的那一段,氣得她眼前一黑:“我媽媽脾氣不好,動不動就對我大喊大叫。前幾天我做錯了一件事,她毫不客氣地請我吃了一頓‘竹筍炒肉’,當時快把我痛死了。還有,上個月我頂撞了她幾句,結果她揮手就在我的臉上留下一片燦爛的‘楓葉’……這就是我的媽媽,愛嘮叨、喜歡暴力的媽媽,像母老虎一樣兇的媽媽。”
看完這篇作文,母親感到很難過,沒想到自己這麼用心管孩子,最後竟落得個“母老虎”的惡名。不過,她沒有一個勁地埋怨孩子,心想怎樣才能改變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印象。她首先請教了女兒的班主任,老師只是告訴她:試試吧,把孩子當朋友。
把孩子當朋友?她心裏沒底。不過,她還是決定試一試。從那以後,每當遇到女兒做錯事情時,她都儘量剋制自己,不發脾氣,試着從女兒的角度來考慮。幾經努力,她和女兒之間的關係緩和了,有時,女兒還拉着母親說些悄悄話,這在以前是從來沒有的事。不僅如此,女兒再也沒有頂撞過她。
這時,母親對老師的建議心悅誠服:原來,改變和孩子關係,是這麼簡單的事啊!以前總想着“以暴制暴”,卻收效甚微,這下好了,她終於找到了和女兒交心的絕招,再也不用害怕自己管不住孩子了。
由這位母親的經歷就能知道,教育者的管教應該是基於對孩子的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的。如果在教育過程中操之過急,想以壓制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是得不到好的教育效果的。父母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不能被孩子認同、接納,會讓孩子對父母失去信心。
所以,理解孩子,試着做孩子的朋友,就能得到孩子的認可,從而使兩代人之間的差異得到互補,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
有一次,一位母親在看完女兒的作業後,憤怒地將本子扔給了孩子。因爲她看到女兒的作業字跡潦草,錯誤又多,她很生氣。沒想到,當孩子從地上撿起本子時,嘟囔着說:“媽媽,我是把本子遞到您手上的。”
這句話讓母親感到喫驚,原來,這麼小的孩子就知道要尊重了。接着,她又想到自己整天口口聲聲地教育孩子要懂禮貌,但在這件小事上,自己卻沒有做好榜樣。想到這裏,母親感到很慚愧,她鼓了鼓勁,對孩子說了聲“對不起”。
沒想到,簡短的一句話,竟然起到了“魔法”般的作用,女兒先是一副很驚訝的表情,接着問道:“媽媽,您在向我道歉嗎?”當得到母親肯定的回答後,她大聲說道:“您真是個好媽媽!我愛您!”從那以後,女兒的作業總是工工整整的,再也不潦草了。
一個個事例表明,父母只有平等地看待孩子,孩子纔會回饋給父母尊重。那些把孩子看做附屬物的父母,只想通過管教的方式來約束孩子,反而會引起孩子的反抗。
所以,作爲父母,要試着去做孩子的朋友。做孩子的朋友並不意味着放縱孩子。做孩子的朋友,是用一種深入孩子內心的方式來關懷孩子,愛護孩子,是爲了更早更準地發現孩子的錯誤和缺點,防患於未然。
教子小貼士:
一位母親這樣寫道:“因爲把孩子當朋友,所以會尊重他,和他平等交流和溝通;因爲把孩子當朋友,所以父母不會縱容他;因爲把孩子當朋友,所以會和他一起勞動,一起分享;因爲把孩子當朋友,所以不會向他隱瞞自己的苦惱,讓他分擔父母的憂愁……”做孩子的朋友,表現了父母對孩子人格的尊重,也體現了父母的家庭教育智慧。把孩子當朋友吧,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和孩子都會受益。
請放下父母的架子
德國心理學家黑爾加·吉爾特勒這樣告誡父母:“如果您放棄權力,放棄您的優越感,那麼您得到孩子信任和尊敬的機會就更大。”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能夠這樣做的父母卻是極少的。
有個男孩今年12歲,在家裏他總是不愛說話,一說話就會頂撞父母,這讓父母感到很苦惱。可是,在同齡人面前,他卻是個很開朗的人,經常眉開眼笑地和同學侃侃而談。這實在讓父母摸不着頭腦,他們不明白自己的孩子爲甚麼會叛逆。
男孩的母親找到了孩子的班主任,班主任在分析和對比了孩子在家和在外面的表現後,對這位母親說:“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爲和父母出現了隔閡,而這種隔閡往往是父母造成的。”
母親驚訝地說:“我和他爸爸都非常關心他,經常對他的生活和學習噓寒問暖,難道這樣做還不夠嗎?” 班主任笑着說:“其實不是不夠,也許是太多,或者關心的方式不對。”
看着母親疑惑的表情,班主任繼續說:“與孩子溝通,重要的是父母要放下架子,不要把自己凌駕於孩子之上,不管自己說的對錯,全要孩子接受,這樣,孩子不會服氣,也不會尊重父母。”
這時,母親若有所思地點點頭,說道:“這我們還真沒想到,看來,我們教育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不能端家長的架子。這樣說來,我們真的做錯了。”
從那以後,男孩的父母改變了對待他的態度,漸漸地,男孩變得願意和父母交流了。
可見,要放下架子是很多父母沒有想到的。許多父母誤認爲自己對待孩子很關心,其實,如果不能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勞的。因爲,父母不知道孩子在想甚麼,不知道他的問題在哪裏,也就無法“對症下藥”。
不要以爲孩子還小,就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如果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就會與父母對立起來。所以,父母要想和孩子建立融洽的親子關係,就必須放下架子。這樣做,孩子會感覺父母在乎他的存在,就會願意與父母交談。
劉梅的女兒已經兩歲了,小傢伙非常可愛。女兒出生,劉梅在她身上寄託了無數的美好願望。劉梅看着女兒一天天地長大,內心十分開心。
身爲一名教師,劉梅深知“嬌慣”給孩子帶來的危害,所以她對女兒要求十分嚴格,有時甚至忽略了女兒的感受。長期以來,女兒都很害怕劉梅,劉梅也感到這沒甚麼不好。可是,有一件事情卻讓她改變了對待女兒的態度。
那天晚上11點多了,勞累了一天的劉梅想要馬上休息,可是,女兒還在興致勃勃地玩着。劉梅耐着性子對女兒說:“乖,咱們睡覺了。”孩子搖搖頭,繼續玩玩具。這時,劉梅不由分說將她的衣褲脫掉,塞進被窩,孩子卻哭着鑽出了被窩。
劉梅心軟了,心想:還是再讓她玩一會兒吧!半個小時之後,劉梅再次哄女兒睡覺,女兒的精神頭卻越來越大,哭着還是不睡。劉梅火冒三丈,開始高聲責罵孩子,在她的責罵聲中,孩子哭聲越來越響。
劉梅更惱火了,朝着女兒的小屁股上“啪、啪”拍了兩下。孩子哭得更委屈了,還掙脫着要爬下牀,嘴裏不停地說:“到姥姥家去,到姥姥家去。”劉梅把女兒按倒在牀上,心裏嘀咕着:好大的脾氣呀!不料,孩子卻一咕嚕爬起來,掙扎着要下牀。
孩子的這一舉動讓劉梅深有所思:雖然孩子還小,還不會完全表達自己的意思,但她有自己的思想,也是一個個體。雖說自己讓孩子睡覺的動機不錯,但是,對待孩子的方式卻不能讓孩子接受。不能仗着自己身爲父母,就粗暴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
劉梅的反思是正確的,在孩子面前,父母應該有原則,不能太嬌慣孩子。但是,這並不代表父母要太過強勢,試想,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可以用“拳頭”和孩子說話,那麼,等到孩子長到比父母還高的時候呢?到那時候,孩子的“拳頭”已經比父母的“拳頭”還硬,他會不會用從父母那裏學到的方式來對待別人或父母呢?
所以,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應該放下父母的架子,提起理智的態度,真正地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孩子受到了尊重,他一定會從心裏尊敬父母,也會變得更加懂事。那樣,父母看孩子,也不是甚麼都不懂的毛孩子了,而孩子看父母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統治者”了。
那麼,到底要怎樣做才能放下父母的架子呢?父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始入手:
第一,爲孩子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身爲父母,應該負起對孩子應盡的責任和義務,要爲孩子營造一個和諧溫暖的家園。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好孩子的榜樣,不能因爲情緒原因,對其他家庭成員和孩子隨意斥責。要注意營造家庭成員之家互相關懷、互相幫助的良好氣氛,讓孩子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環境。
第二,做個“深入人心”的好父母。
要想做個好父母,首先要抓住孩子的心理,要以理服人,不要以勢服人。用平等、真誠的態度與孩子溝通。這樣,孩子才願意向父母吐露心聲,才能從“不聽話”變爲聽話,從“對着幹”變爲愉快合作。
第三,主動與孩子交流,耐心傾聽孩子。
孩子之所以不喜歡和父母說心裏話,而喜歡和朋友交流,就是因爲父母總喜歡凌駕於孩子之上,不能耐心地聽他訴說。其實,孩子十分渴望與父母交流。因爲沒有兄弟姐妹,他是很孤獨的,如果父母能與他分享喜怒哀樂,那他一定會非常開心。所以,父母要主動與孩子交流,耐心地傾聽孩子。
教子小貼士:
都說孩子長大了,就和父母有一道深深的鴻溝。其實,大多數時候,這道鴻溝是父母自己親手挖下的。“解鈴還需繫鈴人”,父母要想逾越這道鴻溝,就必須放下架子去和孩子交朋友,去學着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如果孩子能把你當成知己和一面鏡子了,你們之間的關係就會更加融洽。
平等交流促進孩子成長
父母和孩子怎樣才能和諧地相處?父母要怎樣做才能更好地促進孩子的成長?教育好孩子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父母要樹立一個正確觀念:孩子也是有自尊的人。
教育家盧勤在定義“兒童”這個概念時鄭重地提出:兒童首先是人,是獨立存在的人。父母不能把孩子當成一件東西、一件玩具,也不能把他當成任由大人支配的附屬品。
是啊,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父母很容易就會把他當成自己的附屬品,很容易忽略他的感受。隨着孩子漸漸長大,兒時留在心底的陰影正慢慢地顯現出來,此時,父母再想回過頭來解決這些問題,就不那麼容易了。
有一個女孩,3歲時父母就離異了,她和母親一起生活。遺憾的是,母親並沒有給她一個溫暖的家,由於母親對前夫非常痛恨,脾氣也變得越來越暴躁,她經常把這股怨氣發泄到女孩身上。
所以,從11歲開始,女孩就漸漸和母親疏遠了,雖然她們還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卻形同陌路人。當母親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時,女孩的心已經離母親越來越遠。
最後,悲傷的母親找到了心理醫生,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母女關係比以前有了一些改善。但是,要恢復到正常的親子關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母親與女兒近十年的不平等溝通,已經在母女倆之間形成了一道隔閡。隔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自然也不會一下消融。
孩子的心是敏感而脆弱的,當父母把他當做一個與自己平等的人來對待,不強迫他,不打罵他,尊重他時,他就會把心靈的大門朝父母打開。
有個男孩,在他4歲時,因爲父母工作很繁忙,就把他送到奶奶家生活,一直到上中學才把他接到身邊。在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時候,父母卻離他很遠,沒有給他足夠的關愛,所以,他和父母的關係不是很好。
上中學後,男孩的成績不太好,父親很生氣,就開始斥責他。在這期間,男孩開始怨恨父母從小把他丟給奶奶,也恨自己的成績不能提升,所以就開始自暴自棄。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他和父母都沒有交流,也不和老師、同學交流,以至到後來得了自閉症。
這又是一個深刻的教訓,雖說這兩個家庭的情況比較特殊,但還是給父母一些啓示。因爲很多父母平時與孩子的交流也或多或少有些不平等,很少顧及孩子的想法。
其實,一個平等、寬鬆、和諧的生活環境,纔是真正有利於孩子成長的健康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孩子的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發展。
以一種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他說話的時候要用心去傾聽,以尊重的態度對待他。這樣,當親子間出現問題時,也會通過輕鬆愉快的溝通解決。
有一位企業家,他的兒子已經讀高中了,長得人高馬大。這個孩子非常聰明,可就是不愛學習,天天上網。這位企業家在當地赫赫有名,在200多人的企業說一不二。結果,他把在企業裏的作風用到了家裏,當他看見兒子上網時,上去就是兩個耳光,從來就不跟孩子說甚麼。
可是,他的這種“教育”方式並沒有讓兒子回頭。爲了兒子,他特意請教一位教育家,想讓教育家幫忙解決孩子不愛學習的問題。他與教育家談話時非常客氣,他們就孩子的問題做了很多溝通。
有一次,這位企業家又請教育家喫飯。喫飯時,教育家不喜歡喫辣的,這位企業家馬上讓服務員上口味清淡的菜;當教育家喝完水後,企業家馬上再倒滿。教育家觀察到,在喫飯的過程中,這位企業家時刻觀察着他的需要,沒有絲毫怠慢。
於是,教育家對企業家說:“我教你一個教育孩子的一個大祕訣。如果你對待孩子,就像你現在對待我一樣,你們之間甚麼問題也沒有了。”
在生活中,像這位企業家父親這種強硬做派的父母很多,他們也許知道,對孩子應該尊重,但卻總是不能低下他們“高貴的頭”。
親子間沒有不能解決的問題,當遇到問題時,溝通是最重要的法寶,要打開溝通的大門,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平等地對待他,從而讓他能夠健康地成長。
教子小貼士:
對每一位父母來說,孩子都是最應該珍視的財富,在他甚麼也不懂的時候,父母教給他做人的道理,當他面對困境的時候,父母的諄諄教誨能幫他渡過難關。而這一切,都是以平等地對待孩子,平等與孩子交流爲基礎的。
附:父母不該說的類似的話
很多父母在說話時,不允許孩子插嘴,其實這是對孩子的極大不尊重,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會影響孩子與人交往能力的發展。所以,爲人父母者一定要學會真正尊重你的孩子,與孩子平等相處、交流與溝通。
除了“大人說話,小孩不許插嘴”,父母也不應該對孩子說類似如下的話:
“你怎麼這麼不聽話?”
“大人的事,小孩不要管。”
“少管閒事!”
“大人的事,你少囉嗦!”
“看你還敢不敢插嘴?我打死你!”
“胡說八道!”
“這有你的甚麼事?”
“你給我滾遠點!”
“哪涼快哪待着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