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其它小說 > 規劃藍圖 > 第3章 二、貫徹實施

第3章 二、貫徹實施

目錄

  ●徐新發充滿信心地說:“感謝黨的好政策。我不過是在走向富裕的路上,先走了一步。”

  ●張俊祥宣佈:“產權屬於國家,……每個門市部單獨覈算,自負盈虧。工商局負責監督管理。”

  ●張五妮有句口頭禪:“當一任幹部,就要幹一番事業,爲羣衆辦成幾件事。”

  ● 貫徹實施鞍鋼爲勤勞致富正名

  一個生活比較困難的工人,在黨的政策範圍內,支持自己的家屬自謀職業,依靠辛勤勞動,生活逐步富裕起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職工們對這件事的看法有很大分歧。

  鞍鋼第二初軋廠方坯工段的黨支部因勢利導,把調查的結果交給工人去討論,從而統一了思想,加深了對黨的政策的理解。

  在鞍鋼第二初軋廠,方坯工段的140多名職工,在聯繫實際學習黨的十二大文件時,對“徐大發”由窮變富的事,進行了熱烈地爭論。

  一部分職工認爲,“徐大發”一家靠勞動致富,甩掉了窮帽子,富得有理,富得光榮。

  另一部分的職工則持相反的意見,他們說,照這麼個幹法,錢都流到那號不務正業的人的腰包裏去了。

  面對這場爭論,“徐大發”坐不住了,他在心裏敲開了小鼓,臉上現出一片愁容。

  “徐大發”的真名實姓叫徐新發,是方坯工段的吊車工人,時年50歲。

  工人們所以給他起了個“徐大發”的綽號,是因爲3年前他還很窮,現在卻變成了一個富裕戶。

  方坯工段的黨支部書記安治德,此時也坐不住了,他耳聞目睹工人們的爭論,感到這正是對職工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極好機會。

  安治德決定對徐新發由窮變富的來龍去脈,摸個一清二楚,用這個典型事例,在職工中開展一次摸得着、看得見的黨的方針、政策的教育。

  會後,安治德帶領3個工人,利用業餘時間,進行了長達20多天的調查研究。

  提起過去的徐新發,他自己愁,全家愁,工段的領導和羣衆,也都替他發愁。

  徐新發是一個五級工,每月收入幾十塊錢。全家6口人,妻子有病,他本人也患有胃病,有時痛得腰都挺不起來。4個孩子尚未成年,其中大女兒還患有腦炎後遺症。

  這樣的家境,使徐新發成了全工段數得着的困難戶,工會每年都要補助他百八十元。

  那陣子,徐新發整天打不起精神,臉上掛着霜,渾身懶洋洋。爲了擺脫生活的重負,徐新發曾幻想過生財之道,染上了賭博的惡習。結果是越賭越輸,妻子的病越來越重,日子越過越難。他因賭博,還受到留廠察看一年的處分。

  在1979年的春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方針、政策,使處在困難中的徐新發,看到了希望。

  在組織上和有關部門的幫助下,徐新發給病情已經好轉的妻子,申請了經營小喫的個體營業執照。

  徐新發跟別人借了26元錢作本錢,讓妻子幹起了熬肉皮凍、做卷粉的營生。開始,雖然本小利微,但每天都有幾塊錢的進賬,比老婆在家裏坐喫山空強多了。

  徐新發的妻子也是個有心計的人,她看到有的個體戶燻燒雞,銷路挺快,於是也就跟着學會了這門手藝。

  她起早貪黑,從農貿市場買來活雞。回來後,細細地收拾,精心地燻烤,天天手腳不閒地幹到夜裏23時。

  徐新發看到妻子這樣累,下班後也免不了跟着打個下腳,幾個孩子也幫着忙乎。這樣,他家的小日子開始變樣,大人孩子的臉上也有個笑模樣了。

  漸漸地,徐新發妻子的病也好了,他的胃病也不再犯了。用徐新發自己的話來說,叫做“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從1979年這3年多來,徐新發妻子這個個體戶,除去按規定給國家繳納了1800元的稅金和管理費外,純盈利達萬元。

  有了這筆錢,一家人喫像吃了,穿像穿了,還添置了一臺16英寸的黑白電視機、兩輛新自行車和兩塊手錶,打了立櫃、沙發、寫字檯。

  當然,在這幾年裏,徐新發也有心裏吊着的事:政策還會不會變?將來被打成暴發戶怎麼辦?所以,這個過去對一切都漫不經心的人,也每天聽廣播,讀報紙,看電視,關心起政治來了。

  徐新發對照黨的政策條文,確信自己的妻子從事個體經營沒有錯,儘管有些風言風語,他爲了堵住一些人的嘴,反而更加勤奮。

  徐新發每天都保證8小時工作,有7個小時以上的充足睡眠時間。上班精力集中,積極工作,遵守紀律,不遲到不早退,從未發生任何事故。

  下班按時參加廠裏開展的各項活動,一次也不溜號。賭博的事再也不沾邊了。

  有的工人高興地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政策確實教育人、挽救人。徐新發變了!

  黨支部書記安治德,把調查的大量第一手材料,向廠黨委寫了報告。同時,和盤端給全段職工,組織大家聯繫徐新發一家“發”得對不對,開展討論,加深對黨的十二大精神的理解。

  燈越撥越亮,理越辯越明。原來有些模糊認識的職工,此時思想也開竅了。

  最後,全段職工一致給徐新發做出了四條結論:

  1、他全家過去靠組織上救濟,現在爲國家作貢獻,他妻子走勞動致富的路,符合國家的政策,“發”得有理。

  2、他妻子自謀職業,不吃閒飯,減輕了國家對城鎮人口就業安置的負擔,方向對頭。

  3、徐新發由於家屬有了收入,免除了後顧之憂,由一名後進工人變得工作積極肯幹,前後判若兩人,應該表揚。

  4、他妻子經營小喫,拾遺補缺,活躍了市場,值得提倡。

  徐新發本人更是心情萬分激動。他找到黨支部書記安治德,亮出了自己的全部底牌。

  徐新發說,通過學習黨的十二大文件,心裏更託底了。他現在手頭已有8000多元的存款。

  徐新發對未來充滿信心地說:

  感謝黨的好政策。我不過是在走向富裕的路上,先走了一步。

  大夥經過努力,都會過上小康水平的好日子的!平原縣引導農民進取

  山東省平原縣委,引導農民克服喫飽穿暖後,出現的自足思想,幫助他們開闊眼界,擴大消費,打開了商品生產的新局面。平原縣曾是全國最貧困的縣之一。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全縣農業生產發展很快,工農業總產值翻了一番多,人均收入增加了10多倍,達到542元。

  面對初步富裕的新形勢,有的農民感到滿足了,對未來缺乏嚮往和追求。有些先富起來的人,更是以先富自足,說:“三年不收糧,不會餓得慌。五年不種棉,用錢不緊張”。

  對這些情況,平原縣委進行了認真地分析,認爲產生自滿自足思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思想作怪;其二,視野不開闊,缺乏繼續發展商品生產的“衝動”;其三,消費沒有跟上,捨不得花錢。

  這些,對進一步搞活農村經濟,發展生產,是一個嚴重的障礙。爲了解決這一問題,縣委從1984年春天開始,採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對羣衆深入進行大目標教育。1983年,全縣人均收入540多元,與小康水平的目標相比,差距還很大。使廣大農民認識到,今後的路程還很遠,固步自封,不求進取,就會拖四化的後腿。

  二是幫助幹部羣衆開闊視野,廣開生產門路,大力發展商品生產。

  當時,這個縣生產結構,基本上沒有擺脫單一的種植業結構,農業收入主要靠棉花和糧食。1983年,全縣工副業收入,僅佔農業總產值的76%。

  縣委要求各地把剩餘勞力,從棉花地裏領出來,大力發展建材、食品、飼料、棉花等副產品加工業。

  各鄉、鎮已集資650多萬元,辦鄉鎮企業,村辦企業也有了新發展。專業戶由1983年底的一萬戶,發展到15萬戶。截至1984年7月底,全縣僅鄉、鎮工業和隊辦工業產值,分別比上一年同期增長18%和38%。

  三是引導農民消費,發揮消費對生產的促進作用。縣委向全縣總結推廣了腰站鎮郭莊大隊高速度生產、高水平消費,生產、消費一齊抓的典型。

  郭莊大隊生產迅速發展,農民收入逐年增加。在1983年,全大隊人均收入達1100多元。在收入增長的情況下,大隊安裝了自來水,建起了浴池、“青年之家”,幫助每戶農民蓋起了5間磚瓦平房,添置了傢俱、彩色電視機、電風扇等。消費水平的提高,使農民的進取心更強了,不斷開拓新的生產領域,積極養牛,養羊,養雞,養蜂,還辦起了軋花、彈花、榨油、麪粉、木工等加工業。

  各級幹部通過這個典型,更進一步明確了生產與消費的關係,自覺地幫助農民花好錢,提高消費水平,促進生產發展。肥城縣帶領羣衆奔小康

  山東省肥城縣委、縣政府,在經濟改革中保持清醒頭腦,不盲目追求高速度,做到量力而行,通盤考慮,講求實效,以紮紮實實的精神,帶領羣衆奔“小康”。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肥城縣堅持在調整中前進,工農業生產不斷邁出新步伐。

  1984年,工業總產值實現136億元,比1983年增長10%;農業總收入實現471億元,比1983年增加128億元,增長375%。

  農民人均純收入428元,比1983年提高128元,增長427%。

  在這種大好形勢下,有的幹部頭腦慢慢發熱起來。有的想三步並做兩步走,主張搞農業總產值高速度、新村建設高速度、小城鎮建設高速度,致使有的鄉鎮超越實際可能制定超產翻番規劃。

  有的不顧家底情況,盲目擴大基本建設規模;也有的不顧實際可能,圖形式,講排場,強迫羣衆建新村。

  甚至有的不顧羣衆疾苦,讓集資建鄉政府辦公樓,挫傷了羣衆積極性。

  縣委、縣政府及時地察覺到這一新的問題,一方面對基層幹部想把工作幹好,儘早實現翻番目標的積極性,不潑冷水,給予充分肯定;一方面組織區、鄉幹部學習黨中央的重要指示,總結30多年來領導經濟工作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正確認識本縣的經濟發展速度,正確估計本縣的經濟基礎和農民羣衆的生活水平。

  在統一思想認識的基礎上,肥城縣在經濟改革中,堅持實事求是方針,做到了量力而行,講求實效。

  肥城縣農業指標制定得既積極穩妥,又有餘地。在制定1985年農業生產計劃時,絕大部分鄉鎮提出,要比上一年的速度高一些。

  縣委、縣政府根據電力緊張、產業結構調整後,出現的實際問題,制定了農業總收入增長速度,由1984年的375%,壓低到25%。人均分配增長速度由1984年的427%,壓縮到25%。

  這個計劃的調整,雖然速度有所降低,從整個經濟效益看,全縣農業總收入仍然在1984年的基礎上,增加一億元,人均純收入增收100元。

  由於這個規劃切合實際,幹部羣衆比較滿意。

  同時,縣政府壓縮基本建設投資,保證實現翻番的重點項目。1984年底,縣裏準備投資200萬元,蓋一座比較漂亮的招待所,並決定1985年先拿40萬元,搞這項工程。

  但是,縣政府有關負責人考慮到,縣裏經濟財政困難,需要辦的事情很多。於是便改變了原來的計劃,只拿出10萬元用於招待所的維修,把其他款用到了重點和學校建設上。

  與此同時,縣委、縣政府制定了關於減輕農民負擔的政策規定,明確提出,集體提留的公基金、公益金不能超過純收入的3%到5%,幹部補貼、辦公費用應控制在1%,任何部門和單位都不能巧立名目,向農民搞攤派。

  對超越負擔能力,違背羣衆意願的任性攤派,農民有權拒付。

  1985年,縣委及時剎住了集資建鄉政府辦公樓、集資搞小城鎮等不良風氣。

  同時,縣政府發展公共福利事業從實際出發,不搞強迫命令和一刀切。

  王莊區南尚任鄉,有6個行政村。1985年,鄉里提出要統一規劃新村,房子一律前出廈。

  縣委發現這一情況,及時加以制止。並教育幹部認識到,好事不能一天做完,要根據羣衆的自願和可能,分期分批進行,不能採取強制手段,使這個鄉在新村建設中,做到了合理安排。

  由於肥城縣委、縣政府堅持從實際出發,老老實實地辦事,從而鞏固和發展了全縣大好形勢。平定工商侷促建集貿樓

  在山西省平定縣城中心,有一座40米高、總建築面積爲8000多平方米的集市貿易中心大樓。一至三樓有佈局獨特的29個門市部,來自全國各地的各種商品,琳琅滿目。四樓是餐廳,五樓和六樓是旅館,七樓是服裝加工廠。

  這座漂亮的大樓,是由縣工商局主辦,局長張俊祥親自掛帥,在沒要國家投資的情況下,用14個月時間完成的。

  工商行政管理局搞城市建設,很像是不務正業,理所當然地引起了別人的議論。

  但是,張俊祥有自己的理由:“有人把俺們當成專門收費要錢的,不對。工商局只‘收’不‘給’,那是竭澤而漁,‘給’纔是‘正業’。”

  素稱“手工業之鄉”的平定縣,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後,個體工商業就像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個體戶迫切要求找個繁華地區開市,而地處山區的平定縣城的地皮,卻極爲地緊缺。

  要讓平定儘快進入小康縣,必須同樣實行“對內搞活,對外開放”政策。要把本地的產品運出去,把外地的產品購進來,就必須有一個“窗口”,建立一個集散地。

  隨着全縣個體戶收入的普遍增加,他們掌握的閒散資金很多。因而有了要求改變狹窄的經營場地,以及簡陋的服務設施的強烈願望。

  工商局如果只抓“六管一打擊”,不爲個體戶排憂解愁,想收費也收不了多少。如果變單純行政管理爲通過服務進行管理,那麼,個體戶發展了,收費自然也就容易了。

  於是,張俊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大樓的建設中。他到處宣傳建樓的意義,得到了縣領導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

  張俊祥不怕苦和累,夜以繼日地幹在工地。在施工緊張階段,他忘記了睡覺,忘記了喫飯,忘記了參加高考的兒子,也忘記了生病的妻子。

  工商局的幾位負責同志和全局職工,也同張俊祥擰成一股勁。僅14個月的時間,工程就全部順利完成了。

  平地起高樓,資金從何處而來?張俊祥動員個體戶集資,資金按銀行規定付給利息,集資者可以在新建樓中租用經營場地。

  號令一出,就有500多戶報名,由於場地有限,最後只吸收了223戶,共集資67萬元。

  張俊祥按照局黨支部的決定,宣佈:

  產權屬於國家,把29個門市部,出租給參加集資的個體戶聯合體,每個門市部單獨覈算,自負盈虧。工商局負責監督管理。

  張俊祥領導個體勞動者協會,成立了一個“信達貿易總公司”,公司不僅負責給個體戶聯合體支墊資金,還幫助他們同外地聯繫業務。

  總公司還通過各鄉鎮的農副產品購銷販運公司,把全縣個體戶,組成了一個有組織但又比較鬆散的“網”,讓貨物暢通無阻。

  大樓開業20天,中心大樓的總營業額就達到54萬元,利潤5萬餘元。

  “我們也同國營商店一樣,有了自己寬敞舒適的經營場地了!”個體戶們高興地說。

  平定縣農民說:“過去,工商局只是徵費的‘衙門’,而現在成了幫助我們致富的‘財神’!”

  而縣裏的領導則這樣說:“領導就是服務,工商局的領導就是榜樣!”村支書帶領村民致富

  1985年“七一”,河北省贊皇縣榆底村的農民,奔走相告:

  老支書張五妮被評爲省優秀黨員,登報了!

  張五妮是榆底村的一杆旗。這位時年52歲的支部書記,在1971年挑起這副重擔,順應黨的富民政策,使出全身的力氣,帶着大夥往富道上奔。

  1983年,在蓬勃興起的商品生產浪潮中,一些長期在“土裏刨食”的農民感到茫然了。富裕,是大家多年盼望的,可是,誰也不敢挑這個頭。人們眼巴巴地看着村幹部的行動。

  張五妮很理解羣衆的心情,決心自己來出這個頭。張五妮東借西湊,買了輛汽車,又把在縣城當臨時工的兒子張玉辰叫了回來,學開車,跑運輸。

  “支書家買汽車,新鮮!”“別看現在鬧得歡,當心將來拉清單。”在這種褒貶的議論聲中,張玉辰開車上山西,下山東,緊拉快跑。

  到了年底,張五妮不僅還清了近萬元的借貸款,一拉清單,還剩6000多元。這一年,張五妮家成了全村收入最高的戶。

  老支書張五妮勇於致富的事,給人們開了竅,壯了膽,羣衆的致富情緒一下子給鼓動起來了。大家有門的投門,有路的找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1984年,全村各種專業戶發展到220多個,辦起23個聯合體,投入商品生產的勞力佔71%。

  張五妮爲羣衆的熱情而激動,更爲那些沒有門路的人而犯愁。爲了引導大家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他思前想後,決定在村裏辦幾個廠子。

  但是,山村辦廠,談何容易。張五妮拐着瘸腿,四處奔波,常常累得喫不下飯,睡不好覺。

  爲了辦澱粉廠,張五妮曾9赴省城,到過幾十個單位,每上一層樓,都要伏在樓梯欄杆上喘一陣子氣。接待單位的同志都被感動了,勸他說:“老張,以後您就不要自己跑了。”

  就這樣,張五妮談妥了一項項合同。村裏先後建起了澱粉廠、麪粉廠、紙盒廠等5個集體企業。

  村民李石玉,打算在村裏開個飯館,可又怕辦不好賠錢,一直猶豫不決。

  張五妮聽說後,就和副支書範秋雙一起上門,給李石玉打氣,還幫他選了地址。

  張五妮察覺到,李石玉心裏還是不踏實。於是,張五妮就一拍胸脯,說道:“幹吧!賺了錢是你的,賠了,我和秋雙算一份!”

  飯館開張後,生意挺興隆。到了年底,李石玉滿懷感激之情,給張五妮送去80元錢。張五妮說甚麼也不肯接。

  張五妮經常對村幹部們說:“有能力的人,扶一把就能致富,貧困戶則需要我們扶兩把、三把……”

  黨支部組織黨員分包貧困戶,他挑了3個困難最大的,在不長的時間內,就使他們走上了富裕。

  張五妮有句口頭禪:

  當一任幹部,就要幹一番事業,爲羣衆辦成幾件事。

  榆底村500多戶人家的大事小事,張五妮都記在心上。爲了不讓一戶在致富路上掉隊,張五妮整天帶着瘸腿奔波,一年沒個閒。

  可是,得到的僅是每天15元的報酬,幹部羣衆多次請求給他增加點錢,都被張五妮謝絕了。

  有的專業戶請張五妮在聯合體裏掛個名,年終參加分紅,他也不應。

  家裏的汽車缺油,兒子求他託人買點,他顧不上。家裏人埋怨他,張五妮也不當一回事,總是說:

  咱個人的事和全村的事相比,只是個小數點,全村人都富了,我這個當支書的也光榮。

  張五妮的心血沒有白費,榆底村的商品經濟飛躍發展。自1982年後,全村已連續兩年,人均收入遞增250元。

  在1984年,工農業總產值超過300萬元,比1980年翻了兩番還多,人均收入達到617元。

  有了錢,張五妮引導大家首先用在教育上,集體投資蓋了一所全新的學校。

  1985年春天,張五妮和村幹部一起,精心研究和繪製了1990年,榆底村的藍圖,力爭成爲贊皇縣第一個達到小康水平的村!宜春地委加強基層服務

  江西省宜春地委,從加強調查研究工作入手,切實改進機關作風,紮紮實實地爲基層服務,保證了全區各項改革工作順利進行。

  宜春地委在1985年初,作出了“會議文件減一半,調查研究增一倍”的決定後,許多機關幹部相繼下鄉搞調查。

  1985年8月中旬,時任宜春地委書記的葉學齡,深入全地區的老區、貧困鄉調查羣衆的生產、生活和基層幹部的工作作風情況。

  通過調查,葉學齡看到了隱藏在成績背後的問題:

  每當講工作成就時,同本地幾年前的情況比得多,同鄰近發達地區的情況比得少,被縱向的進步掩蓋了橫向的落後;

  滿足於全地區較高的人均收入數,忽視部分經濟落後、人均收入低的鄉、村、戶,平均數掩蓋了不平衡;

  只看少數的富裕戶,不見貧困戶,用翻番鄉、村掩蓋了貧困的鄉、村和農戶。

  這次調查研究,使地委對解決老區和貧困鄉問題有了發言權,採取措施也就比較得力。

  1985年9月下旬,地委、行署召開了老區工作會議。根據宜春地區的實際情況,地委、行署在減輕農民負擔、組織人才進山、培養當地人纔等方面,採取了一系列優惠和照顧的政策。

  會後,地、縣主要領導人員及各有關部門,分別掛鉤,定人定點,建立扶貧責任制。

  地直機關200多名政治素質好、事業心強、年富力強的幹部,組成11個扶貧工作組,分赴全區11個老區鄉,擔任領導工作,幫助老區和貧困鄉,儘快改變貧困面貌。

  宜春地委特別重視調查研究農村深入改革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在調查研究過程中,和當地幹部、羣衆一起商討和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上高縣新界埠鄉,生產發展較快,當地不少羣衆滿足於“糧滿倉、油溢缸、有錢花、住新房”的現狀,錯把溫飽當小康,缺乏更大的進取心。

  針對這種情況,前來調查研究的地委領導同志們,因勢利導,教育羣衆既要縱向比,也要橫向比,既看到成績,更要放眼2000年實現翻兩番、達到小康的美好前景。

  同時,幫助當地幹部、羣衆,制訂了1986年因地制宜,繼續調整、優化農村產業結構的具體計劃,並協助實施。

  在調查組的具體幫助下,新界埠鄉進一步打破單一經營的舊框框,種植、養殖、加工業的路子,越走越寬,全鄉商品生產呈現出好勢頭。

  在1985年一年來,所有下鄉搞調查的同志,從地委領導到普通機關幹部,都嚴格遵守各種規章制度,包括地委做出的幹部下鄉不準喫請、不準受禮、不準借工作之便,購買土特產品的規定。

  在鄉政府,下鄉幹部和鄉幹部一起,在公共食堂用餐;去農村,他們到農民家喫派飯。

  下鄉幹部們不辭辛勞,走村串戶,紮紮實實爲羣衆服務,受到基層幹部羣衆的普遍歡迎。陝西加快經濟建設步伐

  1987年11月,時任陝西省委書記張勃興,在談起黨的“十三大”的政治報告時,不禁感慨地說道:“看全國,想陝西,我這個省委書記實在坐不住了。過去我們坐井觀天,滿足於‘中不溜’水平,現在與兄弟省比,已經從中游溜到下游了。”

  從1980年到1985年,陝西的工農業總產值,先後被山西和江西超過。致使在全國的位次由第十七位降到第十九位。1985年,福建又超過陝西,使陝西下降到第二十位。

  張勃興說:“陝西在前進,其他兄弟省步子邁得更大,如果我們再不加大、加快改革的步伐,陝西在全國就沒有地位了。”

  黨的“十三大”以後,社會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發展。社會總產值翻了一番,工農業總產值增長了93%,國民收入增長76%。

  以上指標增加的絕對值,都大大超過了建國30年累計增加的絕對值。

  張勃興說:“但是,下一步如何走,走向哪裏?我們正在作難。”

  張勃興說:“黨的‘十三大’雪中送炭。從理論上闡明瞭我們現在仍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並給我們制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使我們茅塞頓開。中央領導同志在報告中提出,我國經濟建設戰略部署大體分三步走,第一步的任務基本已經實現,現在最重要的是走好第二步。”

  張勃興認爲,走好這第二步,要把握好三條:

  首先,腳步要正,步伐要堅定。我們抬腳走第二步的時候,首先要考慮步子是否邁得正、走得端,是否走在黨的十三大制定的基本路線上。

  張勃興表示,只要堅持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堅持改革、開放,縱有千難萬險,我們也要義無反顧地走下去。

  其次,步子要實,步伐要穩。

  張勃興1951年從北京來到陝西工作,陝南的秦巴山區,陝北的黃土高原,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張勃興擔任過陝西省省長,對省情是很熟的。他認爲,無論鬧革命、搞建設,都要堅持實事求是。不能只見“形勢大好”,忘了“困難不少”;不能光看到“方向明確”,還要看到“道路曲折”,真正從國情、省情實際出發,一步一個腳窩地前進。

  第三,步子要邁大,步伐要加快。要鼓足幹勁,實中求快,穩中求大。

  省政府決定從省情出發,抓好以下幾件事:

  1、對幹部羣衆進行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理論的教育;

  2、依靠科學技術,提高職工隊伍素質;

  3、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努力提高大中型企業的經濟效益;

  4、發揮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大力發展旅遊業等第三產業,使陝西的經濟鼓翅展翼,實現新的飛躍。

  陝西省在省委一班人的帶領下,朝着黨中央制定的經濟發展目標,不斷邁進。南京軍區宣講農村改革

  1987年11月,時任南京軍區司令員向守志、政委傅奎清等4位軍區領導同志,通過深入部隊宣講黨的“十三大”文件的實踐,取得了經驗。

  這4位領導同志都是黨的“十三大”代表,對黨的“十三大”文件先學了一步。他們在繼續抓好自身學習的同時,採取邊學邊宣講的方法,爲指導部隊下一步搞好宣講摸索經驗。

  南京軍區領導認爲,要搞好宣講,必須掌握好三個環節:

  一是既要注意引導幹部戰士,原原本本學文件,又不搞照本宣科。

  二是要聯繫實際,但不要急於去解決工作中的具體問題,宣講首先是爲了領會文件的基本精神,用黨的“十三大”文件,統一人們在重大問題上的思想認識。

  三是要用幹部戰士熟悉的語言去宣講,力求通俗易懂,這是關係到宣講收效大不大的一個重要問題。

  南京軍區主要領導在宣講中,由於較好地掌握了上述環節,所以效果較好。

  通信團部分幹部戰士,原來對“現在講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同50年代中講的‘過渡時期’有甚麼區別”、“是不是每個社會主義國家都要經歷這個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甚麼樣的階段”等問題弄不清。

  向守志在宣講中,首先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爲依據,引導大家把“初級階段”同“過渡時期”進行比較,然後從我國社會主義誕生的基礎,講到兩個不同階段的主要任務,使幹部戰士懂得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得經歷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

  政委傅奎清,針對某團農村籍幹部戰士比較多的特點,在講發展戰略問題時,除了講經濟建設大體分三步走的戰略步驟外,還把報告中關於農業問題的論述,作爲一個重點宣講。

  這樣宣講,既突出重點,又與農村籍戰士切身利益相關,戰士們反映這種宣講形式好。

  開始,戰士們當中有的擔心黨的“十三大”後,農村經濟政策會變,聽了宣講後覺得心裏踏實了。豐潤縣組織學習奔小康

  1988年1月17日至27日,河北省豐潤縣,以45個鄉鎮爲單位,集中組織農村黨員,學習黨的“十三大”文件。

  在開展學習文件之前,豐潤縣委派主要負責同志,對農村支部工作和黨員思想狀況,進行調查研究。時任縣委書記李宗庭,還在新莊子鄉進行了學習訓練試點。

  爲了幫助農村黨員更好地理解黨的“十三大”文件精神,縣委結合實際編寫了教材:

  認清形勢,明確任務,爲儘快達到小康水平而奮鬥;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黨的富民政策;

  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繼續深化農村改革;

  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加強黨的建設。

  同時,組織觀看反映該縣先進單位加強黨的建設和發展商品經濟的電視片,以及表現無私奉獻精神的電影。

  各鄉鎮根據學習討論提出的難點、疑點,以及普遍關心的問題,開展了縣、鄉負責同志和黨員民主協商對話活動。

  豐潤縣農村黨員學習黨的“十三大”文件,搞得生動活潑,入耳入腦,講求實效,普遍感到明白了許多道理,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明確了今後的努力方向。

  黨員們最大的收穫是,認識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根本任務就是要發展生產力,這是考慮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檢驗一切工作的標準;黨的建設也要堅持這個出發點和標準,凡是爲發展生產力做出貢獻、帶領羣衆致富做出成績的黨支部就是好支部,這樣的黨員就是好黨員。

  在這個認識基礎上,許多村支部和黨員,把掌握的黨的“十三大”精神變爲具體行動。

  如歡喜莊人均地畝多,有許多廢棄地,鄉里決定組織承包大戶。口頭莊黨員李慶昆,帶頭承包350畝廢棄地種植水稻。歡喜莊黨員褚俊義,承包小七屯村的60畝廢棄地,他們的合同都已落實。

  七樹莊鄉在經過學習後,56名黨員根據本村有飼料加工廠的優勢,帶頭報名成爲養豬大戶,標準是1988年至少養豬20頭以上。黃花港人均地畝多,村支部決定興辦一個集體養豬場。

  豐潤縣農村黨員學習黨的“十三大”文件期間,各鄉鎮黨委和支部,對過去一年的工作,進行民主總結,請農民羣衆來參加評議,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表揚先進,推動後進,同時制定了1988年,加強黨的自身建設的措施,健全黨員管理制度。

  學習活動的開展,鼓舞了黨員羣衆發展經濟的強烈願望,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目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