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其它小說 > 偉大號角 > 第3章 二、貫徹實施

第3章 二、貫徹實施

目錄

  ●劉淇強調:“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要身體力行,率先垂範,自覺地多學一點、學深一點。”

  ●孫方洲說:“報告中提出的小康社會奮鬥目標,能夠使全國人民冷靜地分析形勢,鼓舞士氣,更好更快地發展。”

  ●葉萬勇將軍說:“我們都有責任經常關心他們,盡力幫他們早日脫貧致富。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把黨的溫暖送到藏胞心裏。”

  ● 貫徹實施供銷總社強化爲農服務

  2002年11月,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黨組召開“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座談會”,進一步學習理解“十六大”精神,並結合供銷合作社的實際,暢談學習的體會。

  全國政協副主席、總社理事會主任白立忱,在發言中指出:

  供銷合作社要把爲農服務、促進農村生產力發展、助農增收,作爲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落腳點,努力把供銷社辦成真正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新貢獻。

  白立忱說,黨的“十六大”是新世紀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的新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會。

  通過這次大會,必將掀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特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高潮。

  全國供銷合作社,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報告精神,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以發展爲主題,以改革爲動力,以強化爲農服務和提高經濟實力爲標準,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使供銷社成爲一支能夠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優質服務的隊伍。

  白立忱指出:

  要堅定不移地堅持把供銷合作社,真正辦成農民的合作經濟組織的方向,進一步深化“四項改造”。

  不斷深化企業改革,推進社企分開,實現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開,使企業真正成爲自主經營的主體。

  積極探索企業的多種實現形式,促進企業的大聯合,組建企業集團,不斷壯大自身實力。

  積極以新的經營方式改造經營網絡,促進流通體制的改革。

  白立忱強調,供銷社要堅定不移地把發展作爲第一要務,穩步提升社會經濟地位,塑造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新形象,實現新時期的二次創業。檔案局採取新管理手段

  2002年12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辦公廳主任王剛,出席全國檔案局長館長會議,並作了講話。

  王剛強調,各級檔案部門要緊緊圍繞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奮鬥目標,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切實加強和做好檔案工作,使檔案工作更好地爲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服務。

  王剛還強調,各級檔案部門,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作爲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來抓。在檔案工作中,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緊緊圍繞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開展工作。

  王剛指出,全國檔案工作取得了明顯進展,積累了豐富經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還有許多新的領域等待開拓,有一些難題需要解決。

  各級檔案部門和檔案工作者,要發揚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創新工作機制、管理手段和應用技術,努力實現檔案工作的新發展。

  一是檔案服務領域要有新拓展。準確把握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的各項任務,精心確定檔案服務的重點方向,創造更多的檔案服務方式和內容。

  二是檔案服務思路要有新突破。檔案部門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的途徑、手段、內容要多種多樣,根據社會需要因地制宜地開展相關服務,把檔案資源充分利用起來。

  三是檔案服務條件要有新改進。要加強檔案資源建設,強化檔案基礎工作,提高檔案技術水平,加快檔案人才培養。

  王剛指出,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幹部,一定要高度重視,並切實解決檔案事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要進一步加強檔案部門的領導班子建設和幹部隊伍建設,支持各級國家檔案館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扶持一批重點檔案館建設,加大對全國重點檔案的搶救和保護力度。

  王剛希望廣大檔案工作者,爲完成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各項任務,貢獻智慧和力量。全國各地貫徹會議精神

  黨的“十六大”勝利閉幕後,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相繼召開常委會和常委擴大會議,傳達學習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一中全會精神,部署貫徹落實工作。

  山東省省直各部門與各市黨委,連續召開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會議。

  山東省委書記吳官正認爲,深刻理解和全面貫徹“十六大”精神,最根本的是要切實把握“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一主題和靈魂,結合山東實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始終做到方向明確、目標一致、精力集中,把各項事業推向前進,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努力奮鬥。

  在廣東省委召開的常委擴大會上,廣東省委書記李長春,要求全省各級黨組織,切實把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作爲當前的首要政治任務來抓,擺上重要議事日程,要通過學習班、報告會、研討班等多種形式,組織廣大黨員幹部深入學習。

  李長春要求:

  抓住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放鬆;大力推進政治文明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大力推進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努力建設文化大省;關心羣衆的切身利益,建立富民安民的生活環境。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常委會議上,自治區黨委書記王樂泉說:

  要結合新疆實際,紮紮實實地抓好貫徹落實工作,乘黨的“十六大”的東風,全面推進新疆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

  江蘇省委書記回良玉,在省委常委擴大會議上強調:

  江蘇在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中,要按照“三個代表”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一切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都要堅決衝破,一切束縛發展的做法和規定都要堅決改變,一切影響發展的體制弊端都要堅決革除。

  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堅持搶抓機遇、加快發展不動搖。始終高揚發展主題,把握結構調整主線,深化細化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不斷提高江蘇經濟整體素質和競爭力,推動全省經濟再上新臺階。

  在北京市召開的市委常委擴大會議和全市領導幹部大會上,北京市委書記、市長劉淇強調:

  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要身體力行,率先垂範,自覺地多學一點、學深一點。

  在認真研讀全文、全面把握重點、深刻領會精神實質上狠下功夫,在結合北京實際工作、努力提高思想素養和領導水平上狠下功夫,在堅持黨的思想路線、大膽創新上狠下功夫。

  各省、區、市領導一致表示,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把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統一到黨的“十六大”精神上來,同心同德完成黨的“十六大”確定的各項任務,確保黨和國家在新世紀新階段奮鬥目標的勝利實現。

  黨的“十六大”在2002年11月8日開幕後,從大江南北到長城內外,從工礦企業到鄉間農村,全國各地幹部羣衆,認真學習貫徹“十六大”報告精神。

  各界幹部羣衆普遍認爲,江澤民同志所作的黨的“十六大”報告,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成就,明確了今後的奮鬥目標,爲大家繪製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

  廣大幹部羣衆紛紛表示,要爲建設小康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

  各地幹部羣衆認爲,黨的“十六大”給我們繪製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是催人奮進的,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北大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會主席李亞新談到:

  這個報告提出了我國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對我國21世紀頭20年的工作,做了全面的部署,對我國的現代化如何規劃、第三步戰略如何走,作出了具體的論述。

  山東省諸城市岔道口村,是當地比較富裕的村,村黨委書記孫方洲,對報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感到振奮。孫方洲說:

  按過去的說法,我們已經算是小康了。現在看來,這還是低層次的小康,和南方沿海發達地區比,和發達國家比,我們的差距還很大。

  報告中提出的小康社會奮鬥目標,能夠使全國人民冷靜地分析形勢,鼓舞士氣,更好更快地發展。

  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萬春鎮黨委書記趙浩宇說:

  我們感到只有埋頭苦幹,克服浮躁心態,不滿足於低水平小康的現狀,才能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大慶油田沈洪喜、何新民等黨員表示:

  黨的“十六大”爲建設小康社會和國企改革指明瞭方向。按照這條路走下去,國家富裕了,企業發展了,我們的日子也會一天天好起來。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根本的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薛瀾認爲:

  一些重大的問題,如所有制、信息化和工業化的關係、高技術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黨建等問題,都由於理論創新而得到了解決。理論上的突破,能夠對社會未來的體制和機制創新,提供有力保障。

  上海榮正投資諮詢有限公司總經理鄭培敏認爲:

  報告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正是我們黨對社會發展客觀現實的尊重。

  確立這個原則,不僅能有效完善按勞分配爲主、多種分配形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更能凝聚民心,團結社會各階層人士加快社會主義小康社會建設,是衆望所歸。

  陝西延安市寶塔區委副書記、代區長祁玉江說:

  報告特別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出了新思路、新任務和新舉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提出,對我們西部開發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新疆嶽普湖縣巴依阿瓦提鄉阿熱蓋木村黨支部書記阿不都熱合曼,聽了報告後說:

  中央這麼堅定不移地大力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對我們西部地區最大的支持和幫助。

  我們少數民族幹部羣衆也要振奮,也要努力,發揮自身的作用。在經濟上加快發展,團結全村力量,把我們的生活環境建設得更好。

  在寧夏西海固地區固原市原州區東郊鄉,鄉黨委書記戴江宏說:

  西部地區的發展,一方面要靠國家政策以及資金的投入;一方面還要靠西部地區幹部抓住機遇,解放思想,發揮當地的資源優勢,帶領羣衆發展經濟,脫貧致富奔小康。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陳佔安教授認爲,報告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爲主題,並提出了具體目標,這既是基於對我國國情的認識,也是我們今後的奮鬥目標,我們相信這個偉大目標一定會實現。他說: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道出了我們基層幹部的心裏話,說到了農牧民羣衆的心坎上。

  談起黨的“十六大”和江澤民同志的報告,拉薩市堆龍德慶縣德慶鄉黨委書記、鄉長旦增,興奮不已。旦增說:

  這幾天,全鄉幹部羣衆都在學習黨的“十六大”報告,廣大幹部羣衆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更加充滿信心。

  昔日的德慶鄉有不少落後村。近些年來,在黨的領導下,德慶鄉一舉甩掉貧窮落後的帽子,藏胞逐步過上了富裕文明的好日子。如今全鄉年人均收入達1810元,大部分羣衆都蓋起了新房,添置了新傢俱,出現了“經商村”、“安居村”。

  村民土登說:

  回首德慶鄉的每一步發展,都與黨的富民政策緊緊相連。

  這一切充分說明,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西藏人民才能真正實現小康,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拉巴旺堆是德慶鄉其美村,由窮變富的典型。

  談起黨的“十六大”,拉巴旺堆興奮地說:

  學習了“十六大”報告,心中湧動着新的希望。如今,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我們決不能滿足現狀,要抓住發展的大好時機,加快發展,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寧波政府走上強農之路

  歲末年尾,在寧波鄉村,從山區到漁村,從幹部到農民,從龍頭企業到農戶基地,鑽大棚,進農家,到處一派農閒變農忙、笑聲蕩田野的豐收景象。

  瓜菜飄香的綠野平疇,花木爭豔的溫室大棚,魚躍蝦跳的海塘水池,無不透射出特色農業的魅力。

  鱗次櫛比的別墅樓羣,寬闊平坦的水泥大道,那絢麗多彩的花壇綠地,描繪出農村小康的畫卷。

  那騎着摩托,彆着手機,穿梭于田野、市場、科研院校的忙碌身影,詮釋出“農民”二字的全新含義。

  我國現代化的關鍵在農村,難點在農村。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受衝擊最大的也是農村。

  然而,寧波市委、市政府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作爲新世紀解決“三農”難題的治本之策,解民情,集民智,順民心,走出一條“讓農業強起來,讓農民富起來,讓農村繁榮起來”的發展之路。

  寧波市委書記黃興國說,市委、市政府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一目標,以結構調整爲主線,國內外兩個市場爲導向,以科技進步爲依託,大力扶持“龍頭”企業,走出一條具有寧波特色的農業產業化之路。

  高效農業,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十大主導產業,百種特色產品,結構調整讓農民富起來

  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寧波農業結構曾進行過兩次成功的大調整,使農民經歷了以量增收,到以價增收的兩次增收高峰期。

  隨着低水平、階段性的買方市場的普遍出現,單純以“量”和“價”增收的條件已不復存在。寧波在新世紀的曙光中,又邁開了第三次調整步伐:圍繞市場調結構,立足特色調結構,瞄準綠色調結構。

  圍繞市場調結構,甚麼賺錢種甚麼。浙江省在全國率先實行糧食購銷體制改革,寧波市抓住機遇,制定了《2000年—2010年寧波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規劃》,出臺了一系列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政策措施,引導農民圍繞市場需求加快調整步伐,使產業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即使在產糧爲主的餘姚市,也把稻區調整爲茭白產業、蜜梨產業、榨菜產業、雷竹產業和稻田養殖業5個萬畝特色農產品基地,調整總面積在12萬畝以上,爲平原稻區種植結構調整闖出了一條新路。

  立足特色調結構,藉助先發優勢,把結構調整的着力點,從注重面積的調整,轉到建立區域化的特色農業基地上來,形成“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區域特色經濟。

  寧波從糧調到菜,從菜調到花,從花調到特,步步緊隨市場的節拍,初步形成四大特色產業帶,即以設施高科技爲特徵的創匯蔬菜產業帶,以名特優集約化爲特徵的淺海灘塗水產養殖帶,以生態型爲特徵的山區半山區水果花卉林特產業帶,以規模化爲特徵的草食畜禽產業帶。

  在資金扶持上,每年安排200萬元,2002年增加到400萬元。

  在全市範圍內,已形成慈溪的創匯蔬菜,鄞州的藺草,餘姚的榨菜,奉化的水果、花卉、竹筍,寧海的茶葉、水產品,象山的海水養殖等十大特色產業,並建成萬畝以上農產品基地99個。

  同時,寧波市瞄準綠色調結構,走創匯農業之路。

  “花木之鄉”奉化市,以花木、草莓、竹筍等六大主導農產品爲龍頭,相繼建成“江溪花木走廊”、“班溪雷竹走廊”、“蹕駐銀杏走廊”、“蓴湖青梅走廊”和“尚田草莓走廊”等五大特色農業走廊,把效益農業與旅遊觀光業、生態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

  在2001年,“五大走廊”收入達3億元,與“走廊”相聯結的3萬農戶,增加收入近1億元。

  滕頭村巧打綠色牌,以江南風情園、將軍林、盆景園和綠色長廊等幾十處景點,組成生態旅遊,使一個普通的產糧先進村,變爲國家四A級生態旅遊區。

  結構每調整一小步,農民就增收一大步。

  城鄉差別,地區差別,貧富差別,趨同的城鄉一體化進程,讓農村繁榮起來。

  寧波有3789個行政村,這些村有強有弱,有富有貧。早在1999年初,寧波市委、市政府就明確了目標:抓兩頭,帶中間,促進農村共同富裕,確保整個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不遺餘力地實施扶貧開發工作,推進革命老區、山區、海島等欠發達地區,實現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是寧波“共富工程”的重頭戲。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寧波貧困地區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到2002年,全市原16個貧困鄉鎮全面脫貧,9個鄉鎮實現了小康,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95年的1198元,增加到2002年的3000元。

  從2001年起,寧波又打響了“十五”扶貧幫困之役,旨在讓全市農村貧困羣衆基本生活都有保障,特困戶全面脫貧;貧困村和薄弱村村級集體,年可用資金分別達到戶均百元和5萬元以上;扶持尚未實現小康的鄉鎮和已脫貧的村,全面實現小康。

  在2002年,寧波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3000美元,提前達到小康標準。但要在全國率先實現現代化,關鍵還要看農民。

  時任寧波市市長金德水錶示:“讓農民富起來,讓農業強起來,讓農村繁榮起來,是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的重要議題,更是我們黨委、政府今後的重頭戲。”湖北省培訓農村基層幹部

  2002年12月,湖北省全面啓動農村基層幹部培訓工程。首期100名“五好”村黨組織書記培訓班,在嘉魚縣官橋村八組舉辦。

  此舉旨在迅速掀起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熱潮,激發全省農村基層幹部全面建設小康村的熱情和鬥志,培養造就一大批高素質的基層黨員幹部隊伍,全面提升全省“五好”村建設水平。

  培訓班集中學習黨的“十六大”報告,同時專題講解了依法行政與民主管理、農村稅費改革、農業技術應用、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學員之間還交流了農村致富的典型經驗,對當前農村存在的熱點問題,採用案例討論的形式,互相辯論,明晰是非。

  學員、大冶市秀山村村支書感慨地說:“過去常常以爲在全省‘十強’排名第五,感覺良好。來官橋八組一看,覺得我們村發展的任務還很重。回去後,一定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自覺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帶領農村幹部羣衆,再鼓幹勁,再加壓力,全面建設小康農村。”

  通過爲期5天的學習培訓,學員們普遍反映,看有所獲、聽有所感、學有所得,進一步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加深了對如何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認識,明確了新世紀、新時期,農村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開闊了思路、增強了本領,進一步堅定了做好新形勢下農村工作的信心。

  在培訓班上,湖北省委組織部,授予湖北田野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嘉魚縣官橋八組“湖北省農村基層幹部示範培訓基地”稱號。

  通過這次百名“五好”村黨組織書記培訓班的成功示範,全省各市、州、縣、鄉,對農村基層幹部培訓工作做出了安排。計劃2003年,對全省農村3萬多名村黨組織書記,分批培訓完畢。

  培訓農村基層領導幹部,對農村全面實現小康,做了思想和領導上的準備。上海切實貫徹十六大精神

  上海市廣大幹部羣衆,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深刻領會“十六大”報告,總結的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經驗。

  大家紛紛表示,在黨的基本經驗指引下,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使上海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領先一步,發揮更大的作用。

  上海市計委主任李良園說,上海在改革開放中,也曾遇到不少困難和挫折。但是,歷屆市委、市政府始終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堅持發展不放鬆。

  上海在產業結構調整、吸引外資、外貿進出口等方面,都有了巨大變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市環境日益改善,正在從小康向全面小康發展。

  這些成就是黨的基本經驗,在上海的生動實踐和有力體現。

  來自社會保障系統的同志更是感慨萬千,他們說:上世紀80年代末期,上海爲調整產業結構,“壯士斷腕”,百萬工人面臨下崗,企業困難重重。

  正是通過改革和發展,上海的國內生產總值從1989年的696億元,攀升至2001年的4950億元。上海的人均GDP,也由1989年的不足1500美元,上升至2001年的4550美元。

  正是通過不斷地改革和發展,如今的上海,路是越走越順,城市建設順利地從基礎設施建設,過渡到了功能性建設。

  住房制度改革、經濟體制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等,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政府爲民辦事有了實力,蘇州河治理、廉租房制度、扶助困難羣體等一件件實事,讓全體百姓共享發展的成果。

  在黨的“十六大”閉幕後,上海各部門、各區縣,紛紛結合各自實際,重新審視發展戰略。

  在浦東,在新一輪的開發開放中,特別強調要進一步服務全國、面向世界,提出要打造面向國際的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現代物流中心、跨國營運管理中心、旅遊會展中心和內外貿易中心等,五大現代服務中心的新思路。

  時任上海市副市長、浦東新區區委書記周禹鵬說,五個服務中心的構建,要體現一個新思路,努力做到制度創新有新突破,科技創新有新成效,擴大開放有新局面,服務全國有新貢獻,達到黨的“十六大”提出的要求:

  上海浦東新區要在制度創新和擴大開放方面走在前列。

  上海工業,就是在發展中不斷調整、在調整中求得更大發展的。上海的六大重點發展行業,即電子信息產品、汽車、石化、精品鋼、成套設備和生物醫藥實現的產值,已佔據上海工業的“半壁江山”。

  上海市經委主任唐登傑認爲,把發展作爲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從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願望,把握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豐縣進行農業結構調整

  在2002年的6月,正值“四夏”大忙的季節,江蘇豐縣農民在收穫金色的同時,也收穫着綠色,油桃、西瓜、蘆筍、牛蒡……這不僅顯示了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的成果,也鼓起了農民的錢包。

  農民人均年純收入,由1995年的1545元,達到2001年的3304元,實現了從貧困到溫飽,再到基本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豐縣地處江蘇西北端,是傳統的農業大縣,曾經被評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棉花生產百強縣。

  隨着經濟形勢的發展,縣委、縣政府及時地轉變思路,分析豐縣地處黃泛沖積平原、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適宜種植瓜果及特色蔬菜的特點,因地制宜引導農民聚焦市場。

  豐縣從培植果品、蔬菜入手,先後引種了紅富士蘋果、白酥梨、無花果等國內外優新果樹品種100餘種。

  2001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12%以上來自果品生產。與此同時,豐縣加大特色蔬菜基地建設,全縣形成了牛蒡、蘆筍、山藥等規模生產基地,蔬菜複種面積達到58萬畝,以牛蒡、蘆筍等爲主的特色菜,遠銷俄羅斯、韓國、日本等國際市場。

  面對農民日益提高的產業調整積極性,豐縣縣委、縣政府,把工作重點放在提升農副產品質量、實現科技與產業的有效對接上。

  豐縣縣政府採取“講給農民聽、做給農民看、帶着農民幹”等方式,建立起39個農業科技示範園區、75個民間科技服務組織、350個農技推廣服務組織、3500個科技示範村組戶。

  在豐縣,農業部門有科技試驗場地,鄉鎮有科技示範基地,村村從科技項目中受益匪淺。貴州幫扶措施進村入戶

  在貴州省惠水縣擺榜鄉下襬村,村民們對駐村幹部,都有說不完的感激話。

  下襬村的50多戶人家,以前大部分住的是茅草窩棚,人畜共居,家家缺糧。

  自從扶貧工作隊來後,在村裏推廣脫毒馬鈴薯,畝產從以前的400公斤,增加到1500多公斤。在瘠薄的稻田,改種了經濟價值高的苧麻、蕙菜和生薑。

  此外,幹部們還勸說農民們餵養母豬。陳英永老漢禁不住感慨地說:“這些幹部像是在做自家的事。今年我已經賣了一窩豬崽,一年賺了800多元,是家裏最大的一筆收入。”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幹部們幫23戶農民蓋起了新房,建起了沼氣池。

  經過“八七扶貧攻堅”,貴州省貧困人口從1994年的1000萬人,下降到2000年的313萬人,區域性大面積貧困狀況已有很大改觀。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深山區、石山區和高寒山區。

  同時,一些非貧困縣邊遠村寨的貧困問題,也凸現出來。

  貴州省委、省政府按照“三個代表”要求,從2001年10月起,以縣爲基本單位,以鄉村爲基礎,根據各自情況,制定了新的扶貧規劃。重新劃定了934個重點扶貧鄉鎮,近14萬個重點扶貧村。並將其中年人均純收入在700元以下的5486個村子,作爲扶貧攻堅點。這個數字,佔全省村總數的21%。

  貴州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新時期的扶貧工作要更有針對性,更加深入,不遺漏一村一戶。各地的扶貧規劃一經確認,就要一屆一屆地接着幹下去,不因領導人的變化而變化。

  省直機關每年抽調約200名幹部,組成黨建扶貧工作隊,到50個扶貧開發重點縣工作,每個隊都由一名廳級領導帶隊。

  全省9個地、州、市,每年總共抽調一萬多名幹部,駐鄉駐村。每個扶貧開發重點縣,則抽調上百幹部,進村入戶。

  所有進村工作的幹部,都有量化的業績考覈指標。如幫助引進的資金、技術、項目,組織的培訓和勞務輸出,改善了哪些基礎設施,農民的收入變化等,成爲扶貧幹部業績考覈的重要指標。

  在重點扶貧鄉惠水縣擺榜鄉的盤井村,此時已是22時多了,副鄉長陳沛松,爲費改稅,還在一家家地核實常年產量、計稅面積。

  陳沛松說,鄉幹部駐村幫扶沒有期限,村民不脫貧,幹部不脫鉤。今年落在她肩上的任務是,推廣500畝脫毒馬鈴薯,扶持村民喂50頭豬,改造85戶茅草窩棚,種植120畝經果林。

  貴州省313萬貧困農民,當前已受到全省兩萬多進村入戶幹部的傾力相助。

  時任省委書記錢運錄說,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在中直機關13個單位和深圳、青島、寧波、大連4個城市的對口幫扶下,貴州有信心用5年時間,使313萬貧困農民解決溫飽。用10年左右的時間,使全省農民穩定脫貧,邁向小康。雲南大力開展三下鄉服務

  2002年12月15日一大早,雲南省“三下鄉”服務團的同志們,一走進彌勒縣西三鄉,就被聞訊趕來的彝族羣衆圍上了。

  但見現場熱鬧非凡:

  “大爺,化肥的資料在這邊,養豬的諮詢等會兒就開始,先拿圖片看着。”

  “書在哪裏?種葡萄的那種。”

  ……

  陳雲花和丈夫一道,穿梭在擁擠的人羣中,不停地打聽種葡萄的輔導材料。當服務人員將有關資料,遞到他們手上時,夫妻倆高興地笑了。

  此時,太陽出來了,偌大的場地,被3萬多名鄉親圍得滿滿的。

  雲南農業信息中心、雲南婦幼保健院、疾病預防中心等單位的旗幟下,人頭攢動,對科技、文化、衛生、法律知識渴望已久的鄉親們,高興地說:“今天又是個好日子!”

  雲南農科院的肖植文,是“三下鄉”的“專業戶”。這次,肖植文和同事又帶來了5000多份,有關馬鈴薯、果桑、番茄的資料。

  肖植文說:“農民羣衆這兩年的科技意識、市場意識提高得很快,對新品種、新技術有很大的需求,經常是我們剛剛下鄉回來,老鄉們就跟着來了。”

  諮詢、求教的農民們,真是絡繹不絕。“三下鄉”服務人員的講解,也格外地認真。

  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晏友瓊也在人羣中,他和鄉親們交談着。

  晏友瓊說:“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對農村人口占77%的雲南來說,首先要解決農民羣衆的小康。‘三下鄉’活動是推動農村兩個文明建設的有效途徑,要將‘三下鄉’活動,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致富結合起來,讓羣衆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將軍專程慰問藏族牧民

  2002年12月6日,西藏軍區政治部主任葉萬勇少將,頂着凜冽的寒風,驅車數百公里,來到了那曲地區達衆鎮二村,專程慰問這裏的特困藏族牧民。

  走進牧民加日的屋子,葉萬勇把帶來的罐頭、麪粉、茶葉,一一送到加日的手中。

  加日激動地說:“太感謝了。黨好,金珠瑪米親。”

  老牧民加日一家老少11口人,只有12頭犛牛、80只羊。加日患嚴重的風溼性關節炎,行走十分困難。妻子澤中,又患有肺炎和肝癌,臥病在牀。全家生活很是困難。

  聽了加日的訴說後,葉萬勇動情地對隨行的同志們說:

  我們都有責任經常關心他們,盡力幫他們早日脫貧致富。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把黨的溫暖送到藏胞心裏。

  當接過葉萬勇將軍送來的慰問品,牧民旺堆扎西,更是感激不盡。

  旺堆扎西發自肺腑地說:

  解放軍,活菩薩。冰天雪地,這麼大的將軍來看我們,還送這麼多東西。我會一輩子記在心裏。

  旺堆扎西家5口人,只有4只羊,平時只靠撿牛羊糞賣維持生活。

  葉將軍鼓勵旺堆扎西不要泄氣,黨的“十六大”已確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黨和政府一定會幫助所有藏胞儘快脫貧致富。

  旺堆扎西滿懷信心地說,他一定多養牛羊,多找掙錢門道,自力更生奔小康。

  整整一個下午,葉萬勇將軍慰問了8戶特困牧民。臨別時,全村人不約而同地走出家門,在寒風中頻頻招手。

  臨別之際,葉萬勇說:

  金珠瑪米是黨的軍隊,人民的子弟兵,永遠和你們心連心在一起。

  將軍鏗鏘的話和牧民們的掌聲,交織在一起,在天地間迴響……淮安加大扶貧工作力度

  多年來,江蘇省淮安市委、市政府,始終把農民增收,作爲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來抓,不斷深化改革,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

  2001年,淮安全市農村經濟贏得“滿堂彩”,農村實現社會總產值4875億元、農業總產值1835億元、農業增加值94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8%、67%、68%。經濟作物總面積增加到342萬畝,其他農業、農村等各項重要經濟指標,均全面攀升。

  挖掘農業內部潛力,把農業結構調整作爲農民增收的基本渠道。淮安市從實際出發,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培育壯大優勢產業,發展優質特色產品。種植業結構由糧經二元結構,向糧經飼三元結構轉變。

  2001年,淮安市蔬菜種植面積達160萬畝,其中大棚日光能設施化栽培面積30萬畝。水產業突出發展綠色養殖、名特優品種養殖、稻田養殖,水產放養面積78萬畝,其中特種養殖比重達60%。

  淮安市還跳出農業抓增收,把發展非農產業,作爲農民增收的主攻方向。淮安市委、市政府加快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努力拓展農民增收空間。鄉鎮企業通過體制和機制創新,提高了市場競爭力。

  此外,淮安市加大扶貧促小康工作力度,把增加低收入戶收入,作爲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

  淮安市在扶貧促小康過程中,堅持把資金扶持與項目扶持、物質扶持與科技扶持、救濟救助與幫助建設基礎設施有機結合起來,收到明顯效果。

  時任淮安市委書記丁解民,住到了楚州區涇口鎮涇東村的老村支書瞿大爺的家裏。

  從2001年開始,淮安市規定,市區機關處以上的幹部,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每人每年到一個村去駐點5天。自帶鋪蓋,每天交納伙食費20元,在農民家喫住。

  從2002年11月20日至12月10日,全市180名處級以上幹部,都要完成這一指定的“功課”:走訪20戶以上的農戶,發放調查表,幫農民解決一些力所能及的實際問題,寫一篇調查報告。

  在駐村的3天裏,丁解民起早摸黑地走訪了幾十戶農家,具體調查在經濟相對落後的地區,農民如何纔能有效地搭上全面小康這班車。

  丁解民注意到,村裏凡是住樓房的,家裏都有人長期在外打工。

  丁解民說:“結論更加清楚了:減少農民是幫助農民致富的必然之路。在這個地區,外出打工是減少農民和使農民致富的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北寧不斷更新致富措施

  北寧如何發展,向甚麼方向發展,一直是遼寧省北寧市上下十分關注的問題。

  北寧市委書記王廣明說:“過去,我們依靠好的發展思路,促進了全市經濟發展,一些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老百姓在發展中得到了實惠。

  但是,隨着形勢的變化和羣衆要求的提高,我們原有的一些思路和做法,還不能完全符合時代的要求。”

  爲此,北寧市委、市政府,根據本市產業發展的實際,在經過大量調查研究和廣泛徵求羣衆意見的基礎上,提出了“三個一齊抓”的工作思路。

  “三個一齊抓”,即堅持三個產業一齊抓,側重抓二、三產業;領導服務一齊抓,側重抓服務;兩個文明一齊抓,促進兩個文明協調發展。

  爭取利用5年時間,把北寧建設成優質高效農業的示範區、農副產品加工轉化的先導區和旅遊觀光度假的風景區。

  王廣明說:

  落實好黨的“十六大”精神,最爲關鍵的是要圍繞促進農民致富增收和全面建設比較富裕的小康社會這一目標,從羣衆最期盼的事情做起,一件事、一件事地抓實,抓好,抓出成效。

  自2001年秋天後,北寧市委、市政府,根據農民羣衆要求致富的迫切願望,提出並實施了“西果東菜,綠色覆蓋”工程。即在西部主要發展水果業,實現每人一畝葡萄園;在東部主要發展蔬菜業,實現每人一畝棚室;綠色覆蓋,就是全市要大規模植樹造林,保證平均每人栽10株樹。

  對此,農民十分歡迎,紛紛投入到這項工作中來,全市上下迅速掀起了比致富、奔小康的高潮。

  爲了更好地保護和激發農民的積極性,全市各級幹部切實轉變作風,深入基層,深入羣衆,牢固樹立服務意識,真正做到“上級要給下級服務好,下級要給羣衆服務好”,明確責任,注重爲羣衆排憂解難。

  王廣明說:

  實踐證明,只要羣衆期盼的事,我們認真去辦,羣衆就認可,黨同羣衆的關係就越密切,越深厚。閩粵兩省援建西藏林芝

  行走在西藏的林芝地區,隨處可見廣東、福建兩省援建的小康村、小城鎮、農牧業基礎設施、橋樑道路、高樓大廈。

  “援藏獻真情,碩果滿林芝”,成爲廣東、福建兩省多年來援建工作的真實寫照,也促使林芝地區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幾年來,林芝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15%。

  自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以來,閩粵兩省始終對援藏工作高度重視,省領導多次到林芝地區,實地考察調研。

  在選派高素質幹部援助林芝的同時,不斷加大投資力度,加強各種基礎設施建設。

  在第一、二批援藏工作中,廣東、福建分別投入資金5億元和3億元。同時,廣東在全省籌集社會資金近18億元、福建爭取國家和有關部門資金近兩億元,兩省共援建項目430多個。

  從2001年7月,第三批援藏工作開始,兩省很快又確定援藏項目各70個,計劃總投資46億多元,同時還確定了一批援建儲備項目。

  多年來,兩省的援建工作實現了五個方面的轉變,即資金投入從分散的、一般的項目,向集中的、重點的建設項目轉變;項目規劃從形象工程,向造血型、生產型轉變;援建重點從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向農牧區深度開發建設轉變;建設標準從低起點、低標準、低效益,向高起點、高標準、高效益轉變;援助方式從偏重硬件的單一援助,向多元化、全方位援助轉變,有力地推動了援藏工作不斷上新水平。

  幾年前,林芝地區所在地八一鎮還是個小鎮,而今卻變成被譽爲“雪域明珠”的現代化城市。

  廣州大道、深圳大道、中山大道、福建路、廈門路等10多條城市幹道,花樹掩映、寬闊通暢。

  城市基礎設施的完善,大大改變了林芝的投資和生活環境。一些初到林芝的客人,禁不住發出這樣的驚歎:“想不到西藏還有這麼美麗的城市。”唐山完善建設沿海大城市

  唐山市委、市政府按照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和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要求,完善了建設現代化沿海大城市的新世紀發展戰略規劃,迅速建設啓用了管理嚴格、運作規範、服務高效的市、縣行政審批服務中心,進一步改善了全市投資和發展環境。

  唐山市委、市政府,還抓住先後被國家批准成爲沿海對外開放地區、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城市、優化資本結構試點城市的歷史機遇,不斷加快思想解放、科技創新和機制創新步伐,經濟持續高速發展。

  與此同時,唐山市還抓住國家擴大內需,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的機遇,加快城市建設,提高全市人民的生活質量。

  唐山市靠不斷推進科技進步創新,先後對110家傳統產業大中型企業,進行了技術改造,並新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44家,全市90%以上的企業,都建立了技術創新機構。初步實現了傳統工業高新化、高新技術產業化。

  同時,唐山市還通過實施農業科技工程,推廣種植新品種400多萬畝,引進畜牧、水產、高效生態農業新品種100多個,並在綜合節水技術、生物技術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適用性成果。

  爲此,唐山市曾兩度榮獲“全國科教興市工作先進市”稱號。

  爲壯大科技創新和機制創新的源泉和主體,唐山市還充分發揮環渤海和毗鄰京津的區位優勢,着力在引進高層次人才智力與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上,做文章。

  僅5年時間,唐山市就引進各類高新技術與管理人才3萬多人。

  此外,唐山市委、市政府和100多家企業,分別聘請了國內20多名“兩院”院士和154名博士作經濟、技術顧問,並大膽改革選人用人機制,兩次公開選拔副縣級幹部60多名,全市上下形成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濃厚氛圍。新鄭市全面建設奔小康

  新鄭市位於河南省會鄭州市南38公里,交通便利,京珠高速、107國道穿境而過,國際機場也坐落在新鄭市。時任新鄭市市委書記張春香,在談及新鄭市的發展,顯得滿面春風。

  張春香說: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程上,新鄭市具有先發優勢,我們必須加快發展步伐,在中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小康。

  新鄭市的決策者依據當地的實際,強力實施對外開放戰略,全方位、寬領域、深層次地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以此帶動城市化進程和工業規模化、農業產業化。

  新鄭市全面拓寬招商領域,不僅招項目,而且廣納賢才。不僅實施工業招商,還大力開展農業招商、教育文化招商和旅遊招商;不僅搞好有形資產招商,還着力於無形資產招商,招商引資的水平和檔次,明顯提高。

  新鄭市還把優化環境,作爲經濟發展的“生命線”,開通“綠色通道”,制定出臺了更加開明、合理的招商引資新政策。

  不少已落地生根的外來投資者,感到這裏環境好,除自身加大投資外,還義務當上了新鄭對外開放的“宣傳員”。

  白象方便麪廠,先期投資只有3000多萬元,後來在自身擴大投資7000多萬元的同時,還爲新鄭引進了河南富洋家紡責任有限公司。

  新鄭市全力營造的“溫室效應”,促進了招商企業的不斷“孵化”。開放帶動戰略,產生了強大的拉動效應,對城鄉經濟發展,帶來了深層次的變革。

  在城市建設中,新鄭市用經營的觀點,引進了市場機制、競爭機制和多元投融資機制,通過拍賣國有土地、引入外資等市場手段,有效地加快了城市化進程。

  新鄭市的薛店鎮,在幾年前還是一個偏僻小鎮。但是,隨着40多家招商企業的落地,鎮區面貌煥然一新。

  在經營農業上,新鄭樹立以市場爲導向的新理念,依託紅棗、節水蓮藕等主導產業招商,並靈活地探索土地流轉機制,新招農產品精深加工、包裝和農業高新技術開發示範企業幾十家。

  龍頭企業和農業高科技園區的示範、帶動作用,大大加快了新鄭市農業結構調整的速度。

  開放帶動戰略,成了新鄭經濟增長大提速的火車頭,使新鄭經濟社會實現了快速發展。

  此外,依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文化旅遊,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做大、做強旅遊產業,是新鄭市的又一個工作思路。

  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活動,正是體現這一思路的有效載體。綠化始祖山,建設軒轅宮,整修旅遊路……熱火朝天的場景隨處可見。

  着眼古今文化資源的深度開發和利用,新鄭市強化精品意識,加快景區開發建設步伐。積極鼓勵和支持集體、個人通過獨資、合資、合作、股份制等形式,投資旅遊景點、旅遊產品和配套設施,走藉助招商開發、上級支持開發、民間整合開發辦旅遊的新路子。

  新鄭市分別成立了黃帝故里、始祖山、鄭風苑等六大旅遊開發公司,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企業參與、社會融資”的投資開發新機制。

  新鄭市以人爲本,把提高市民素質、激發創業熱情,作爲“創優”工作的基礎來抓,着力營造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人文環境。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道路上,新鄭市邁出了一步又一步紮紮實實的步伐。仙女鎮大力宣傳奔小康

  江都市仙女鎮,自2006年起,啓動全面小康創建工作後,着力從富民目標抓起、從利民工程做起、從爲民實事辦起,把發展高效農業、推進三大合作、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加快村級便民服務中心建設,作爲“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

  仙女鎮政府多次召開全面小康村創建工作會議,學習創建標準,明確創建要求,統一創建共識。

  鎮政府組織創建村黨支部書記,到小康先進鎮參觀學習,開闊視野,開拓思路,學習創建經驗,尋找創建途徑。

  仙女鎮政府還組織鎮幹及機關部門負責人,深入到一線,指導基層,加強督查,實實在在幫助解決創建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在2008年,仙女鎮原42個行政村,全部建成全面小康村,其中橫溝村、三蕩村,被評爲揚州市新農村建設示範村。

  通過創建,仙女鎮經濟社會取得全面進步。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外向型經濟發展勢頭強勁,民營經濟發展步伐加快,主導產業集聚態勢增強,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重大項目建設、園區建設,成爲城區經濟板塊的有力支撐,主要經濟指標份額,佔全市三分之一左右。

  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城鄉勞動力得到充分就業,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健全,城鎮三大保險實現全覆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實現應保盡保,慈善基金會投入運行。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先後建成揚州市“教育強鎮”、揚州市“體育強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社區衛生服務室建設全面展開。

  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全面推行,科技創新穩步推進。社會治安穩定,依法治鎮得到全面落實,全民法律意識大大增強。

  仙女鎮禹王宮社區,按照市、鎮小康辦的要求,強化組織建設,建立宣傳隊伍,對照目標任務,一一細化分解,多措並舉,紮實有效地開展小康宣傳活動。

  他們通過召開全體社區幹部會議、全體黨員會議、駐區單位負責人會議,以及居民代表會議,進行廣泛的宣傳動員,統一思想,提高認識。

  同時,還利用黑板報、宣傳欄、橫幅等多種宣傳工具,在大街小巷、居民小區、單位大院,進行廣泛宣傳,營造濃烈的宣傳氛圍。

  此外,還利用社區網站、短信發佈、黨員遠程教育系統等信息平臺,集中時間、集中力量、集中版面,開設專題網頁,將全面小康宣傳,深入到社區寬帶用戶、手機用戶。

  禹王宮社區還編印3000份全面小康驗收問答及規範用語,發放到每戶居民,進行面對面的宣傳。

  利用社區揚劇隊、書畫愛好者隊伍,創作編排一些反映市、鎮全面小康建設成就和新農村建設風貌的文藝作品,結合重大節日開展廣場文藝演出、書畫作品展覽等。

  爲使小康社會宣傳取得預期效果,禹王宮社區還制定了檢查考覈辦法,對工作小組成員的宣傳質量、宣傳力度、宣傳方法,進行檢查考覈。

  通過加強督查,確保社區全面小康社會知識知曉率、滿意度、參與率三項指標,超過達標線。

  家住新區南苑二村小區的呂兆瑞,在仙女鎮新都社區工作人員手中,接過全面小康宣傳手冊,並聽取工作人員的細心講解。

  呂兆瑞高興地說:“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現在我家3口人,住120多平方米的住房,全家年收入在5萬元以上,原來我早已達到小康水平了。”

  新都社區還緊密結合社區實際,充分利用各類資源,積極開展羣衆喜聞樂見、互動性強、生動活潑的活動,把小康宣傳與繁榮社區文化相結合、與開展社區服務相結合、與開展社區活動相結合,在轄區內掀起了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宣傳熱潮。

  新都社區充分整合社區內文化資源,利用黑板報、戧牌、宣傳欄、橫幅、市民學校、電教室等宣傳陣地,突出宣傳重點,發放宣傳畫冊,講解宣傳內容。

  同時,還利用社區健身隊、揚劇隊、合唱隊等文化隊伍,把小康知識,編排成居民喜聞樂見的揚劇、歌曲,深入到樓幢、大院、文藝廣場,進行表演和展示,加大宣傳。

  新都社區還利用入戶走訪、普查登記、安全檢查等爲民服務過程中,與居民密切接觸的機會,面對面地向居民宣講小康。

  通過口頭宣傳、發放資料、調查問卷等形式,大力宣傳小康社會的內涵、意義、標準等,不斷提高居民對小康社會的認知度和滿意度。

  新都社區利用社區黨校,設立“小康論壇”,組織黨員幹部開展“走上講臺,宣講小康”活動。

  同時,與實小建樂校區、機關幼兒園友誼分部,聯合開展“小手牽大手、共創小康新生活”活動,把小康知識問答發放到每個學生手中,使小康知識走進課堂、走進千家萬戶。

  此外,新都社區還開展“小康路上看仙城”活動,通過實地參觀,影像介紹、圖片展示等形式,大力宣傳江都市全面小康社會發展建設的成果。

  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宣傳,使仙女鎮人民進一步明確了社會的發展目標,並積極地投入到各項建設之中。

目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