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材市場出來,已到正午,正是太陽最毒的時候,李恆摸了摸開始抗議的肚子,準備先解決溫飽問題。
不同於若干年後飯館遍地的年代,如今在連安市,即便是城區最熱鬧的幾條街面,開飯店的並不多。
究其緣由,是目前的經濟形勢所決定的。
因爲連安市地處偏遠,既沒有甚麼大公司,也沒有甚麼大工廠,自然就無法給城區居民提供足夠的就業崗位。
沒有足夠的就業崗位,有財力隔三差五下館子的人自然也就不多,從而也就導致了開飯館的人不多。
事實上,如今連安市的一些飯館,主要分佈的區域,一是在政府機關附近,服務於那些可以用公款開銷的人,一般檔次較高。另外就是在學校附近,服務於學生羣體,走平民路線。
李恆蹬着自行車,憑着前世的一些模糊記憶開始走街串巷,原本是想走小巷抄近道,結果讀檔失敗,反倒多繞了些路,纔來到一中附近的一家餐館。
之所以選這兒,大概是出於李恆心裏的某種執念。
一中,是他前世讀高中的地方。然而三年下來,他卻從沒有在學校外邊下過館子,原因很簡單,沒錢。
他讀高中那會,一個月的生活費不超過五十塊錢,這五十塊錢裏買學習用具的開支佔了大頭,伙食費一般不會超過十塊錢。
李恆讀高中那會,在學校喫飯是可以用飯票的,而飯票是可以用糧食換的,這就省下了飯錢。
至於下飯菜,基本上也不用花錢,一中除了每個月放幾天月假外,週末也會有半天假,每到這時,如李恆這樣的農村孩子都會回家,然後用玻璃罐頭瓶子帶上幾瓶來,充當一個星期的下飯菜。
先往飯盒裏倒上一點菜,然後打上三兩飯,一頓就解決了。
而且菜式還比較豐富,平時關係比較好的,喫飯時都會互換着嚐嚐別人帶的菜,要是有誰帶了些臘牛肉之類的美味,好傢伙,不藏嚴實點,一兩頓飯下來,玻璃瓶子上的油星都能給刮乾淨。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這樣喫,一頓飯下來要喝不少水,因爲爲了便於長久儲藏,家裏帶來的這些菜都會弄的比較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