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與巴中革命老區的感情
今天是八一建軍節,人民軍隊創建94年了。
這支軍隊能從失敗走向勝利,在挫折中奮爭,從苦難走向輝煌,成爲當今世界不可小覷的武裝力量,根本原因是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這是人民軍隊的軍魂。一代代、一批批有信仰的革命戰士,則是這支軍隊打不垮、打不死的基石。
《烽火淬心》寫到第二卷,故事發生地主要在川陝革命的根據地,也就是以現在的四川巴中市爲中心的地區。
巴中市下轄巴州、恩陽兩區,通江、南江、平昌三縣,這裏曾經是舊中國的第二大蘇區,也是中國革命的“露天博物館”。
筆者與巴中革命老區的情感聯繫,可以追溯到五年前的一次偶然之行。
那時,筆者在成都工作,有一位姓張的律師朋友,是巴中平昌縣人,他約我們幾位同仁赴老區遊玩,順便考察幾個優秀的貧困學生。我們準備資助一批品學兼優的山區學子。
第一次去的是巴中革命老區平昌縣。在那裏,筆者與同事走訪了幾所山區學校,與當地老師進行了座談,還儘可能多地瞭解山區學校和學生的需求。
那一次,筆者代表所在單位,爲平昌縣博雅學校捐建了校園圖書室,並選定了資助的貧困學生。
從那年起,每年夏天,筆者都要去一趟巴中。有時在平昌看望孩子,有時帶他們去附近的縣市開拓眼界,有時和他們一起參觀革命舊址,緬懷那片土地上曾經犧牲的烈士。
前年,我們去了巴中革命老區的核心所在通江縣(作品中通安縣),那裏曾是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所在地,也是蘇區的實際首府。
可以想象,一九三零年代,面對突然出現的一支紅軍,當地羣衆是怎麼的反應。從排斥到理解,從接受到支持。人民羣衆爲了川陝革命的根據地做了很多很多貢獻。
在通江縣沙溪鎮王坪村的川陝根據地烈士陵園,筆者帶着孩子們去祭拜烈士。心潮起伏,難以平靜。
在生活條件異常艱苦的條件下,紅軍戰士爲了保衛革命的成果,爲了建立心目中理想的社會,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和難以估量的代價。
在這個全**葬紅軍烈士最多、規模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裏,長眠着25048名紅軍烈士,其中無名烈士17225位,犧牲在通江有姓名的外省籍貫紅軍烈士218人。
當時通江總人口不足23萬人,就有4。8萬餘人蔘加紅軍,新中國成立時僅4000餘人倖存。傅崇碧、何正文、陳彬等10位通江籍兒女成長爲共和國將軍。
可以看出來,這裏犧牲的烈士,絕大多數是當地紅軍戰士。
烈士陵園所在的王坪村,也是紅四方面軍總醫院所在地。
1933年底,紅四方面軍爲反對軍閥劉湘的“六路圍攻”,將紅四方面軍總醫院由鸚歌嘴遷於沙溪鎮王坪村。
總醫院擔任收治前後方傷病員的任務,最多時高達數千人餘人。由於當時條件艱苦,環境惡劣,成千上萬的紅軍傷病員因傷勢過重,且缺醫少藥的情況下在醫院不幸光榮犧牲。
在醫院附近掩埋的烈士多了,就在那裏修建起烈士陵園。
1934年7月,紅四方面軍總部爲褒揚革命烈士,決定在王坪烈士墓區修建了紀念碑。
《烽火淬心》小說中的軍醫院以及主要的軍醫護人員,就是以四方面軍總醫院爲背景刻畫的。
看着那一排排整齊的墓碑,筆者在心裏說,先烈們,你們的血沒有白流。今天,川北的人民已經過上了好日子,擺脫了貧窮。即便還有個別的貧困人家,政府也都積極幫扶他們,不再爲溫飽發愁。
從2016年起,筆者選定了平昌縣一位初中女生婷婷,作爲資助對象,每月寄給生活費。
這個孩子家境貧寒,爺爺奶奶在鄉下村子裏生活。父親在外打工時遭遇車禍,腿傷留下後遺症。即便如此,這位父親仍堅持爲生計奔波。
孩子的母親爲了讓他們受到良好的教育,把他們從山裏帶出來,在縣城一所學校安頓下來,並且在學校附近租了房子,把三個孩子放在那裏之後,她也遠赴廣東去打工。
作爲長女的婷婷,帶着妹妹弟弟在出租屋裏生活,學習。學校給她有午飯的保障,她在學校吃了飯,還要回家給妹妹弟弟做飯,晚上下了自習回家,還要輔導弟妹的學業。
這樣一個懂事、好學的孩子,如果因爲貧困失學,實在太可惜了。所以,我和我單位決定資助她。
幾年過去,婷婷父母兩人一直在外打工,家境有所好轉。筆者之所以堅持多年資助,就是不想讓這孩子因爲家貧而影響了學業。
前年,我和同事再去平昌縣看望學生。婷婷的母親恰巧從外地回來,她執意讓我去她家喫一頓飯。那是他們用心做的一桌飯,很豐富。看得出來,他們把家裏最好的東西都拿出來了。
我到他們家時,婷婷還沒放學。我和她母親聊了一會兒,婷婷和弟弟妹妹相繼回家。婷婷一進門,就係上圍裙到廚房裏幫忙,她的妹妹擺凳子、擦桌子,她的弟弟還特意去買了幾瓶飲料招待我。
那頓飯,是我在巴中喫得最香的飯菜,比任何餐館、酒店裏的飯菜都要好喫。
去年夏天,婷婷的父親在工地上受傷,失去了一根指頭。作爲律師,筆者爲他們提供了一定的法律幫助,贏得一些補償。
那時,我最怕婷婷情緒受影響,因爲她已經開始了高考備戰。我一邊幫她父親處理工傷事宜,一邊鼓勵孩子不要受大人傷病的影響,繼續保持高昂的學習勁頭。
功夫不負有心人。今年,婷婷參加高考,以570分的高分,被濟南大學錄取。而且,是她最喜歡的英語專業。雖然學校不是很理想,但是,能從那個偏遠山溝裏走出來,也是值得歡呼和慶賀的事情。
記得那是6月23日的晚上,十點多了,婷婷打來電話,告訴我她的高考分數。
我的內心無比欣慰。
電話那頭的她,雖然沒說幾句話,但我能感覺到,她很開心。終於靠自己的努力,跳出農門。
八十多年前,川陝根據地的人民極大地支持革命,這麼多年過去,他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與全國的很多地方相比,還有一定差距,需要有關部門和有識之士、有能力有愛心的組織,支持幫助他們。支持教育就是支持未來,尤其是對山區的女童,需要投入更多的關愛。
筆者的心已經與巴中革命老區聯繫到了一起,與平昌縣的這個貧困家庭聯繫到了一起。
當年,那裏的羣衆無私地支持紅軍,支持革命,今天,我們這些生活還過得去的人,有責任、有義務去幫助那些仍有生活困難的家庭,尤其是學生。
對婷婷的資助,仍將繼續下去,與革命老區的感情也將維繫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