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軍事 > 野火起平原 > 第2章 晉察冀根據地之高陽、淶源、安國

第2章 晉察冀根據地之高陽、淶源、安國

目錄

(一)高陽縣

高陽,隸屬於保定市,地處冀中平原腹地,西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設縣,域內瀦龍河、孝義河、小白河,最終匯入北臨的白洋淀,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更有勤勞聰慧的高陽人,造就了始自清末民初聞名全國的“紡織之鄉”。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高陽可謂是人才輩出,其中,孫嶽作爲同盟會員於1911年參加辛亥灤州起義,深受孫中山、黃興等器重,1913年出任討袁第一路軍總司令;在曹餛賄選民國總大統後的1924年,馮玉祥領兵予以彈壓,孫嶽時任京畿警備副司令,作爲內應打開城門並囚禁曹錕。

曾與孫嶽一同參加灤州起義的高陽人,還有後來成爲抗日名將的佟麟閣,以及發起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李石曾,他不僅在家鄉高陽創建布里留法工藝學校,還在保定育德中學開辦留法勤工儉學高級預備班。

保定育德中學高陽籍學生王錫疆是保定第一名黨員,並於1922年在該校主持成立保定第一個黨小組,其與保定省立第六中學(1949年與同仁中學合併爲保定一中)學生楊景山、王重民被譽爲“高陽學界三傑”。

王錫疆、楊景山於1923年考入北京大學,並與留法勤工儉學歸國的**,一同在李 大釗的指導下工作。1925年,王錫疆參加活動遭軍警毒打犧牲,年僅20歲;1927年,楊景山隨同李 大釗英勇就義,年僅24歲,**爲其撰寫碑文;1956年,王重民出任北京大學圖書館系主任,堪稱從專業角度傳承衣鉢。

繼王錫疆成爲保定第一名黨員後,1932年8月,在高陽、蠡縣爆發“高蠡暴 動”;1937年10日,在高陽建立冀中第一個敵後抗日政權;1938年1月,“高陽南於八戰鬥”成爲冀中第一場抗日殲滅戰;1948年11月,在高陽設立解放保定前線指揮部,此役成爲平津戰役勝利的前奏曲。

(二)淶源縣

淶源,隸屬於保定市,地處太行山東麓北端,亦是與燕山、恆山交匯處。1937年9月平型關戰役後,八路軍第115師獨立團乘勝收復淶源縣城,也是八路軍北上抗日收復的第一座縣城,由此開闢晉察冀根據地。

晉察冀根據地的首字是“晉”,只因在八路軍東渡黃河之初,正式申領的防區是北嶽恆山所在晉東北,但戰局瞬息萬變,實際第129師赴娘子關、第120師赴雁門關、第115師赴平型關,只有後者屬於“北嶽”;同樣因戰局變化,國民黨軍潰退留出大片空白地區,爲了適應抗戰需要,1937年11月7月,晉察冀軍區在山西五臺縣成立;18日,遷至河北阜平縣,當時仍轄制晉北及晉東北,加之冀西太行山區、五臺山區,在正式公文中則統稱“北嶽”,並與隨後開闢的冀中、平西、平北、冀東根據地同屬晉察冀邊區。

晉察冀根據地的第二字是“察”,即省會在張家口的察哈爾省。八路軍東渡黃河後,第115師奉命進駐北嶽備戰平型關戰役,先期派遣獨立團前出晉冀兩省交界的驛馬嶺,這裏也是靈丘、淶源兩縣交界,並與“察”相鄰。也就是說,淶源縣時爲晉察冀三省結合部,同時也是具有戰略價值的“十字路口”,以東可抵北京,以北可達張家口,以西翻越驛馬嶺是平型關,以南沿太行山與華北平原交界地帶可至石家莊。

當年按照軍事劃分,淶源隸屬晉察冀第一軍分區,駐軍是前身爲紅一軍團第一師的八路軍第115師獨立團,轄區橫跨冀西(淶源、易縣、滿城、定興、徐水)、察南(蔚縣)、雁北(雁門關以北),後將雁北移交第120師;兩師還各出一個營開闢平西根據地,繼之平北、冀東、冀熱遼根據地,由此,爲抗戰勝利後挺進東北打開一條戰略通道。

1944年10月,晉察冀軍區整編爲冀晉、冀察、冀中、冀熱遼4個二級軍區,首字均爲“冀”也體現出實際情況;1945年8月底,晉察冀軍政機關由暫駐地淶源遷至張家口。

在抗戰期間,淶源兒女踊躍報名參軍,乃至落實並保持徵兵制。還有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其事蹟被廣爲傳頌:

牛兒還在山坡喫草,

放牛的卻不知哪兒去了,

不是他貪玩耍丟了牛,

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三)安國市

安國,隸屬於保定市,1991年升格爲縣級市,地處冀中平原腹地,古稱祁州,漢代設置安國縣,明清時期已是北方規模最大的中藥材集散地,素有“藥都”之稱,尊奉漢代邳彤爲藥王並建廟於城南;元代戲劇作家關漢卿墓位於伍仁村。

在抗戰初期的1937年10月23日,時任河北人民自衛軍司令員呂正操率部進駐安國,並建立縣級抗日政權與自衛隊。

1938年4月1日,安國縣城失守,4日反攻復得,戰後美聯社記者漢森前來採訪,在中外媒體刊發80餘篇(幅)報道;6月15日至21日,安國縣城再經攻防失而復得。此前,冀中地區也曾發生交戰,包括1938年1月高陽縣“南於八殲滅戰”,但從“安國縣城保衛戰”的戰鬥形式、規模及影響而言,當屬敵後平原地區正面作戰的第一槍。

相對而言,安國所在冀中軍區屬於晉察冀軍區轄下二級軍區,常駐軍是以呂正操人民自衛軍、孟慶山河北遊擊軍爲班底的八路軍第3縱隊,而留守晉察冀根據地的原屬紅軍部隊——八路軍第115師獨立團、騎兵營、特務團一部常駐太行山。

鑑於此,1939年1月,八路軍第120師主力奉命從晉西北移防冀中,與冀中軍區部隊攜手作戰;9月,該師奉命回防晉西北,近2萬名冀中青年參軍隨行,當然包括安國子弟。

在抗戰期間,安國湧現無數英雄兒女並可堪稱前赴後繼,1941年冀中軍區創辦了抗屬子弟中學,14歲的安國人高瑞欣報考入學,後隨校編入抗大二分校再赴延安深造;1950年11月25日,時任志願軍司令部參謀高瑞欣,與毛岸 英在**戰場遭美機轟炸犧牲。

謹記英烈,不忘歷史,前赴後繼以安邦定國。

目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