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社會都市 > 山裏來的 > 第2章 第一章 到城裏上學

第2章 第一章 到城裏上學

目錄

鄂西的夏天還是比較涼爽的,這裏算是華夏大地的第二臺階,雖然海拔無法跟青藏高原比,可也算得是中原地區唯一的一塊原始森林,這裏被叫做神農架。

這塊原始森林有的人覺得很小,的確,從行政區劃上看,不到四千平方公里,與後來發展起來的鵬城面積差不多大小。可其實呢,這裏與川東和陝南的山區是連成一片的,從廣義上說,這裏的山區面積比浙江省還要大,而且這裏人煙稀少,直到今天,人口的密度還是很低。

一九七六年,在這山區外圍的幾個縣城裏也有高中了,要知道,在歷史上,這方圓幾百裏只有地區纔有一個高中,如果不是近些年教育事業的大發展,從這裏走出去的大學生……在八十年代之前似乎沒有。

房陵縣高中是在原縣中學的基礎上擴展起來的,也就是從原來只有初中擴展到了高中,雖然發展的時間不長,頭幾年也沒有誰考上大學,可想要到這房陵縣高中去讀書……還是不容易的。

國言,一個長像憨愚的大男孩,明明有着一雙大大明亮的眼睛,可在人前卻總是眯縫着眼睛,好像總是睡不醒那般。身材高挑,正處於抽條的階段。

今天,國言在村長盧老蔫的陪伴下到學校報到來了。說是村長,那也就是村民恭維他,實際上,他是平陽公社第三大隊下屬一個小隊的隊長。

這是公元一九八二年,按照陰曆算,是狗年,也是恢復高考的第五個年頭。

如果從外形上看,國言的長相是中規中矩的,要是認真打扮起來那也是一個俊朗的後生,可惜,國言穿的非常寒酸,還是幾年前那種藍色的解放裝,褲子的和上衣都有那個時代常見的補丁。

已經是九月中旬了,說話就是國慶節了,可是高一二班還是來了一個新生。

高中生一般都住校,晚上也有晚自習,這天晚自習差不多的時候,高一二班的教室門被一個三十許的中年教師推開了,學生們還以爲是班主任來查崗。

“這是我們班新來的學生,他叫國言,今後要和你們一起學習了……”班主任戢輝站在高一二班的講臺上碩着,隨手對站在教室門口的國言招招手,“來,你跟大家打個招呼。”

國言憨笑着走了幾步,他沒有站上講臺,那講臺還有一個臺階呢。

“我叫國言,是從山裏來的,今後請大家多多關照。”說罷,他靦腆的向臺下的同學鞠了一躬。

下面的學生愣了片刻,然後就是一陣壓抑的鬨笑聲。

這平常的一句話和平常的一個動作,卻是讓剛剛從十年風波走過來的年輕人覺得古怪,畢竟,他們從出生到現在,還沒見過有人這樣說這樣做呢。

“好了好了!有甚麼好笑的?他這是正宗的禮節。”戢輝大聲說道。

一個女學生舉手,戢輝點頭讓她發言。

“戢老師,他這禮節不是日本人經常用嗎?我看電影電視裏,日本人才這樣。”

“張衛紅,你有所不知,這禮節可是我們老祖宗創下的,早在漢代以前就有了,你在電影裏看到的日本人鞠躬,那是從我們這裏學去的。”戢輝隨口就說道。

戢老師的話讓許多學生感到驚奇,他們是第一次聽戢老師如此解釋。

“國言同學,你個子比較大,就坐在最後一排吧,等會我會讓他們給你送一張桌子過來,現在你先站到後面去吧。”戢輝又對國言說道。

“好的老師。”國言提起自己的黃書包向教室後面走去。

“哎呦,這哥們的個子怕是全班最高的了……”

“是啊,看身子骨好壯實哦……”

一些學生低聲的議論着。國言一直憨笑着向教室後面走去,那些話裝沒聽見。

戢輝老師抽查了幾個學生的作業,又給幾個他認爲的重點學生指點了一下,然後就在晚自習結束的鈴聲中站了起來。

“大家回去休息吧,趁現在還有熱水,大家都回去洗洗,搞好個人衛生……”碩着他又對傻站在後面的國言招招手,“你到外面拿上行李,我帶你去宿舍。”

就這樣,國言算是在縣高中上學了。

國言分的宿舍裏有八個學生,本來哥幾個以爲空出一個牀大家可以放東西,這還沒高興幾天,新生就來了,不過那時候的學生也沒啥東西。

按照我們現在的理解,這高一二班的位置相當不錯了,可要知道,那個時候的縣高中在當年只考進去了不到七十名學生,湊合着也就只編了二個班。

說這國言是如何考進高中的呢?故事就從這裏展開。

國言沒有上過小學中學,他居住在深山的一個道觀裏。他沒有父母,是個孤兒,準確的說,是道觀裏的那個老道在十年風波開始的時候在路邊檢的。

老道感慨當時的國運,於是就給這個還在起名國言。從此,這祖孫倆就在大山裏相依爲命了。國言是運氣的,他這個老道爺爺可是個世外高人啊!

老道是誰?咱們先埋個伏筆,後面會有交代。

國言一天天長大,可這十里八方的地方沒有學校,小學也沒有,靠近道觀最近的地方有一個五戶人家的小村子,那裏住着最早歸化爲守林員的原始山民。

歸化爲守林員後有甚麼變化?很簡單,原來的刀耕火種必須停止,除了規劃出來的口糧田外不得再墾荒拓展,打獵?那更是嚴格禁止的,每個月,由上面給壯勞力發上一點補助,從最早的6元到後來的15元,據說最近又漲到了27元。

小國言如果要上學,那就得去四十里外鎮子上,在那裏有一所小學。

村裏的孩子大多都是寄住鎮子的親戚家,勉強上了小學後就不上了,這還是解放後纔有的條件,在這之前,這裏的人是不上學的,幾乎都是文盲。

老道學識淵博,乾脆就自己教國言,到鎮子裏要一套教材,在道觀裏直接教這個可憐的孩子。因爲老道在鎮子上沒親戚,也沒有能夠放心的熟人,他怕把孩子給教成當地人那樣。

再說了,老道年級實在太大了,再走山路出去着實不容易。

可誰能想到,這個小國言居然天資聰慧,許多課程是一學就會,一念就能背下來,把個老道給樂壞了。

這說話就到了十年風波結束,整個局勢已經完全變了,孩子們可以通過高考繼續求學了,老道通過收音機知道了消息,後來又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積蓄讓盧老蔫幫忙去縣裏買了一臺黑白電視機,也就是從那時開始,國言的學習加速了。

說,那個時候的電視機不是很容易買吧?光有錢怕是不行,還得有票才成。

可在這鄂西山區,窮鄉僻壤的,分配給供銷社的那臺9寸電視機愣是擺放了快兩年了,整個縣城裏也沒有誰能買得起,再說了,有收音機就行了,看甚麼電視啊?於是,那臺擺了許久的電視機被盧老蔫以小隊部的名義買下來了。

那個時候,鄉下的監製還是以公社、大隊、小隊的名稱。至於大家管盧老蔫叫村長,那也是隨口形象的恭維,畢竟,在民國那會是叫村長的。

老道弄回來電視機,有電嗎?能收到嗎?

這隻有五戶人家的小山村卻是有電,老道的道觀裏也有電,哪兒來的?這就是老道的本事了。

早在幾年前,老道就指點盧老蔫到縣裏去踅摸東西,弄了兩個小小的水輪機,再鼓搗了兩個舊電機,一個簡易的小小水利發電站就成了,沒有多大功率,不過區區一千瓦,還是那種最原始的12V直流電,說白了,就是把汽車上用的發電機給平移過來了,一千瓦,給幾戶家裏照個亮足夠了。

道觀這邊的發電機對於老道來說就是一個驚喜了,因爲老盧弄回來的另一個發電機居然是……是妮瑪交流發電機。

最早的汽車發電機幾乎都是直流發電機,像盧老蔫那邊弄的就是一臺卡車上拆下來的,典型的直流發電機。可是老道這邊拿到的卻是一個新型的交流發電機。

據說是從當時剛剛流行在國內的某款洋汽車上拆下來的,那臺車摔下了山崖,不成了,從崖下弄上來的殘骸都是一些碎片。

那臺車是某國考察組乘坐的,說是在山邊觀看的時候,他們的司機忘記拉手剎了,車子溜坡摔倒了山崖下,而那司機還是考察組人員兼任的。

車子是人家自己帶來的,摔了也就摔了,好在人沒有出事。讓到崖下去找東西,因爲車上還有他們的相機啥的。

那臺車本身也很不結實,摔倒下面幾乎全散了,下去的人也不知道這些外國人要找啥,能弄上來的都弄上來了,於是,那臺發電機也就被弄上來了。

老道親自動手,把發電機裏面的整流子給斷開,然後自己手繞了一個變壓器,於是,一個220V的交流電就有了,所以,道觀裏的燈光要比村裏的亮。

至於說水嘛,這深山老林最不缺的就是水了,幾條小溪稍微改造一下,形成一個小小的圍堰,於是,一個有着近十米的高水頭小水電就成了。

雖然那發電機的功率很小,可9寸黑白電視機的功率更小,還不到35瓦,燈泡也不過是15瓦最大的不過是25瓦,足夠了。

說,這山裏有信號嗎?呵呵,別不信,還真有。越是山裏,只要把天線設置好,那信號還真是相當不錯的,這也得益於在附近有一個大型汽車廠,得益於當時國家的微波信號站已經架設到了附近,要不,還是沒有信號的。

有了電視機,這祖孫倆如虎添翼,學習自不必說,對外界的瞭解那也是突飛猛進,要不,老道也不會招上盧老蔫,讓他去縣裏找教育局疏通。

說,一個沒上過小學中學的後生,能隨便就進高中嗎?就是現有的那些高中生,哪個不是實打實考進去的?就算是幾個縣裏領導的孩子,那也是要考的。畢竟在那個時候,絕大多數幹部都還是清正廉潔的,開後門的事情會有,但在事關孩子前途的問題上,沒人敢去瞎折騰。

差上個一兩分鐘也許能疏通疏通,真想囫圇吞棗的塞進去是不行的,進去也沒用啊,考大學的時候可是要玩真的,那年月可都是全國統考,這裏的學生是要去地區趕考的,考不上,不是白瞎了三年?對那些讀不進書的孩子,還不如讓他們早點去“頂替”當工人,或者送到部隊上去,或者……

國言是開後門嗎?是盧老蔫要求的特殊照顧?畢竟這可是那個五戶村第一要上高中的孩子啊。

都不是,國言可是正兒八經考進去的。

在教育局,由主管中考高考教學的副局長拿出了當年備用考題,在教育局諸多幹部的親自監考下,國言僅僅用了五十分鐘就把所有考題做完,而且是滿分。

這個成績可是把教育局長嚇壞了,也高興壞了。

“咱們這裏難道說要破天荒了?”教育局長戢蓬驊滿眼的金星閃爍,“不要研究了,這樣的學生必須要收,一定要收!”

目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