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社會都市 > 虎將與新村 > 第3章 第三回 爲生存飯館打工 窮幫窮葬埋父親

第3章 第三回 爲生存飯館打工 窮幫窮葬埋父親

目錄 下一章

第三回爲生存飯館打工 窮幫窮葬埋父親

久娃到了十三歲那年,永奎把久娃叫到跟前,語重心長地說:“久娃子,你現在也不小了,應該開始自己謀生了,到外邊給人幫個工,尋個零活幹,可以掙一些小錢,補貼家用,減輕你父母的負擔。”

久娃聽了,沉思了一會兒,回答說:“好的,是應該自己掙錢養活自己了。可是我還跟你把武藝沒學好呢?怎麼能離開您呢?”

永奎聽了說:“現在社會到了這一步,打仗用的是快槍,武藝這門道已經不喫香了,只是能用來防身罷了。要幹成一番事業,還得靠真槍實彈那些洋傢伙。只要你有習武之心,到哪裏都可以練習的。”聽了師傅的話,久娃就爽快地答應了去幹活掙錢。於是永奎與久娃的父親商量,託人在孫鎮街上給久娃謀了個燒火的幹事。

第二天,久娃早早起來,告別張叔、萬祥,又專程與新村少年夥伴們告別,去到孫鎮街上一家孫姓人開的飯館,給人家拉風箱,當燒火娃。開始了掙錢謀生的生活。他的主要活路是拉風箱,那時煮飯都是靠風箱向爐內送風來吹火焰的。這個燒火的活兒在飯鋪中可說是最苦的了。

夏天裏,太陽像個火盆,掛在空中,烤得大地都燙腳。這時候,一般有錢人家的孩子都在大樹下乘涼,做着自己喜歡的遊戲,或者躺在家裏的涼蓆上,打着呼嚕進入夢鄉而酣睡午休,可幼小的久娃要坐在竈火前,一邊不停地拉着半人高的風箱,一邊不時地要往爐內搭炭,又熱又悶,汗水滿身,久娃光着上身不停地用搭在肩膀上的土布手巾,擦着臉上滲出的汗液,身上流下的汗水。

水開了,饃熟了,他開始擦桌子,抹板凳,掃地,倒垃圾。夏日的酷暑,煙燻火烤,艱苦繁重枯燥的勞動,使他嚐到了勞動的艱辛。在飯館,老闆稍有不順,或者老闆遭到顧客的怨言,就拿他出氣。他時常遭到老闆的訓斥、謾罵,甚至責打。這些,在他的腦海裏留下了抹不去的陰影。這是甚麼世道,有錢人有權有勢,耀武揚威,不把窮苦人當人看。

有一次,他忙着拉風箱,端飯上來慢了一點,食客吼道:“爲甚麼這麼磨蹭?”

他回答說:“廚房才做對。”食客見他頂嘴,揚起手,當場打了兩個重重的耳光。食客的責打,老闆的欺壓與剝削,使他嚐到了社會不公的滋味,他想:我們這樣的窮苦人,如果不拼命出頭,是沒有活路的,一輩子要處於悲慘低下的地位。由此他慢慢生髮出了反抗強暴,剷除不公平的想法。

在飯鋪裏,他見識了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們,有機會聽到了許多在村裏聽不到的消息,甚麼同盟會成立了,廣州起義了,秋瑾就義了等等。小飯鋪也爲他提供了一個瞭解社會的場所,使他明白了許多道理。在這裏,他結識了孫鎮的孫荷伯、孫書友,焦莊的孫蒼狼,郭莊的韓世本等一羣少年好友,並與他們結爲金蘭兄弟,經常在一起談論社會,暢說未來,談論各自的想法,以後的打算;傾聽過往來店裏喫飯的食客們議論南方孫文、黃興革命的故事。多年以後,他曾經對部下意味深長地說:“飯鋪也是我少年時期獲取知識的一個學校。”

正當久娃在孫鎮給人當夥計娃掙點微薄的小錢補貼家用,與父母艱難度日子的時候。

楊久娃的父親楊懷福,是一位淳樸的農民,會做木工活,專門給人插牲口拉的犁地的犁,他做的犁輕巧、好用、耐用,是蒲城東鄉一帶有名的插犁大把式。由於做得一手好活,經常遊鄉給人插犁,有時到外家新村去的時候,常常帶着兒子。就在楊家日子剛有點起色的時候,遇到了一場意想不到的災難!

原來楊家一位族人,練了一身功夫,結交了一批有識之士,開始闖蕩社會,祕密進行反滿活動。他們的行爲,被蒲城官府獲悉,官府通緝捉拿他們,他們逃脫了。這件事株連到楊懷福,結果楊懷福也被官府捉拿下獄,因爲是謀反大罪,按大清律例是死罪。

楊懷福的被捕,使得全家生活的重擔壓在了不滿14歲的久娃身上。他辭去了飯館燒火的幹事,一面設法維持家庭生計;一面還要到縣城去探視被押在縣衙的父親。過了一段時間,楊懷福被押解到省府西安關押的消息傳來了。面對突如其來的消息,作爲一個農家婦女的久娃母親沒有了主意,不知該怎麼辦。年幼的久娃由於有着痛苦的經歷,深深感到問題的嚴重性,他對母親說,自己要去西安打聽消息,瞭解案情,也可就近去獄中探望父親,照顧父親。母親雖覺得兒子年齡太小,不放心。可久娃堅決要去,沒辦法,只好由他去了。久娃背了些喫的和幾件換洗的衣裳,爲了防備野狗與野獸的傷害,他手裏提着一根打狗棍,踏上了西去的道路。

他隻身一人來到了西安,由於經濟困難,無法住店,沒地方住,就來到西安二府街的蒲城會館。掌櫃的出於同情心,又念及是鄉黨,讓他住在會館。打聽到了關押父親的監獄,爲了照顧父親,能及時給父親送喫的,他到監獄附近,靠給別人做小工掙錢,給會館做些雜活,給父親買喫的。自己省喫儉用,寧可捱餓,也要保證每天給父親送兩次飯,免得父親捱餓受苦。

當時的清王朝,監獄制度非常黑暗,獄吏橫蠻霸道,敲詐勒索盛行。如果沒人照顧,很多犯人等不到宣判就餓死病死被折磨死在監獄裏面。若被處死以後,家屬沒有出錢打點,連屍首都被獄吏扣押,此種現象,比比皆是。

這時候,有一位好心的同鄉告訴他,如果有一大筆錢去賄賂當局與獄吏的話,他父親可以在牢裏免於受罪,免於處死。但是此時的楊家,遭此劫難,已經窮困潦倒,連喫的都滿足不了,哪裏能拿出錢去行賄。

一年以後,楊懷福被官府判了絞刑,被絞殺於西安。十五歲的楊久娃向蒲城會館孫掌櫃借了一輛獨輪手推車,把父親的遺體固定在獨輪車上。爲了怕路上過村走巷被人攔住勒索錢財,他在做了僞裝,掩過了一路人的耳目,一步一步地推着。道路有的地方坑坑窪窪,有些地方偏避荒涼,還有野獸出沒,土匪搶劫,他顧不得這些,渴了喝幾口自帶水壺的涼水,飢了,啃布袋的冷漠,就這樣,經過兩天一夜的跋涉,步行200多里,將父親的遺體推回甘北村。

人雖然搬回來了,卻無錢安葬,這時,還是好心的鄉親們出於對弱兒寡母的同情和對官府的憤恨不滿,湊了些錢,買了一口很薄的棺木。出殯的時候,全村鄉親都參加了埋葬活動,這樣總算把人草草地安葬了。

埋葬了父親,久娃與母親兄弟艱難地過着貧窮的日子,閒暇之餘,他獨自一人,常常陷入沉思之中,生活爲甚麼是這個樣子,窮的窮,富的富……

通過窮鄉鄰出手幫忙埋葬父親這件事,使年輕的楊久娃深受感動與啓發。

他認識到,只有窮人才能理解窮人的苦楚和需要,在關鍵時刻伸出熱誠的幫助之手。自己遇到天災**鄉鄰相互扶持,解決了自己的困境,人人都這樣相互幫助,人人都會度過難關,爲了以後窮人遇事互相幫忙,應該成立了一個互助的組織來解決這些問題。他把這個想法和切身的體會講給了幾個相好的夥伴,大家都認爲這是個好辦法。於是他就和平時關係較好的七戶鄉鄰,成立了一個互助性質的組織——孝義會。約定當誰家的長輩去世、有人傷病或遇其他災難之後,其餘的人都要盡力幫助。有錢的出錢,有物的出物,有力的出力。共同幫助度過災難。

這樣組織以盡孝作爲前提,以義氣爲宗旨,故起名爲“孝義會”。

由於楊久娃到過西安,見過世面,有見識、遇事沉着、有膽有識、常常愛打抱不平,見義勇爲。不憷頭,又能體恤他人疾苦,大家就一致推薦他當首領。

孝義會成立了,他思考着,父親的喪事,大家幫忙,才解決了問題,,要改變貧窮的境況,還得靠大家,這就是衆人拾柴火焰高,他想着聯絡更多的窮兄弟,幫助他們度過一個個難關。

父親的遇害的情景,常常在他的腦海裏縈繞着,引起了他對黑暗現實的不滿,激起了他報仇雪恨的慾望,他思索着尋找着反抗的路子。

就在他苦苦尋找出路的時候,陝西同盟會領袖井勿幕先生奉孫中山之命回鄉進行革命活動,井勿幕在蒲城縣的學校裏策動組織成立了“教育會”。該會人員因組織學生講演,宣傳**思想。遭到知縣李體仁的**,逮捕了有舉人頭銜的教育會長常自新和一批學生,並施以酷刑。結果一個學生原斯建因刑傷過重致死。此事轟動了陝西全省的教育界和在京城的陝西籍人士,他們紛紛給以聲援,要求政府懲辦打人兇手。

清朝政府在強大的羣衆壓力下,罷免了縣官李體仁,這就是轟動一時的“蒲城學案”。

“蒲城學案”的結果鼓舞了當地羣衆的鬥爭熱情,也激勵起楊久娃蘊藏在心裏的鬥志,給予懷有殺父之仇,富有反抗精神,正在尋找生存之路的楊久娃以很大的啓迪。他從“蒲案”看到,只要大家團結起來,官府也可以被鬥敗。由此他聯想到“孝義會”只幫助會員們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困難,現在應該爲解除壓在農民頭上的苛捐雜稅而鬥爭,爲農民反抗官府惡霸的壓迫欺凌而努力。他就與會員們商議,今後若有會員遇官府、地主逼捐逼債的時候,大家就一起出頭,共同應對。

他帶領會員進行了抗捐抗稅鬥爭。

一天,縣上派幾名衙役來捕捉一位抗稅的孝義會成員。楊久娃得打消息,立即組織帶領正在勞作的孝義會部分成員,拿着正在勞作的農具,對如狼似虎的衙役,一頓拳棒相加,把他們打跑了。這件事在當地震動很大,附近的窮苦羣衆,紛紛要求參加孝義會。

這一下,參加孝義會的人多了,組織擴大了,原先結交的許多朋友都參加了。在中秋節這天召開了孝義會成員大會,參加會議的有100多人,大家坐在一起,商量組織命名與今後行動問題。過去有八月十五殺**的歷史傳說,正好開會也在八月十五,經過協商,大家一致同意把“孝義會”改名爲“中秋會”,大家推薦楊久娃當首領。

久娃接受了大家的請求。並在會上提出幾條建議:“第一,今天正是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會就叫“中秋會”。第二,中秋會的宗旨是打富濟貧,打強扶弱。第三,要嚴明紀律,見義勇爲,不準欺凌婦女。第四,同生死,共患難,堅持到底。第五,要服從命令,聽從指揮。第六,不準泄密,破壞組織。違者開除。”他的建議,得到了與會者的同意,這也就成了中秋會的章程。

爲了便於領導,久娃將“中秋會”分爲兩個層次進行管理。由他直接領導8名骨幹成員,由這8個骨幹成員再分別去領導十幾人。這樣“中秋會”成立後很快就形成了嚴密的組織系統。

組織成立了,光靠這些人不行,要有更多的人來參加自己的組織,才能造成聲勢,才能擴大影響力。他與主要人員商量想辦法聯絡更多的窮兄弟,團結有志氣的年輕人,推動中秋會的宗旨與義務。

於是他們開始進行聯絡行動了,楊久娃聯絡了那些人,且看下回

堯頭鎮遊逛廟會。茶館裏坦蕩直言。

目錄 下一章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