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社會都市 > 虎將與新村 > 第1章 第一回 興隆寺僧人講史 三義廟少年結義

第1章 第一回 興隆寺僧人講史 三義廟少年結義

目錄

引子

八百里秦川的渭北高原上橫亙延綿的金粟山盡頭,左右冒出了兩座獨立的小山,一個稱五龍山,一個叫臥虎山,在兩座山附近有一個古老的村鎮——新村,古時叫新民鎮,又叫新村鎮。

在歷史上,新村隸屬於陝西省同州府白水縣會賓鄉通遠裏。現在分別屬於著名愛國將領楊虎城將軍的故鄉——陝西省蒲城縣孫鎮管轄的吳家村,以及被譽爲當代水聖的李儀祉的故鄉——蒲城縣洛濱鎮的上張村。

楊虎城、李儀祉這兩個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人物,與新村一個名叫張樹森的人,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一個把張樹森叫岳丈,一個把張樹森叫幹大,也就是說,一個是張樹森的女婿,一個是張樹森的乾兒。一個把張樹森的兒子張集賢稱內弟,一個把張集賢稱乾哥。

第一回興隆寺僧人講史三義廟少年結義

新村這個古老的村鎮,始建於趙宋王朝,興盛於金元時期,繁榮於明清兩代,毀壞衰落於晚清鹹同年間。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新村這個古老的村鎮上,湧現了許許多多的志士仁人,他們開拓進取,辛勤耕耘,創造業績。在他們所處的時代,爲國家,爲民族,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爲家鄉,爲百姓做了有益的事情。

在中國近代史上,爲了推翻腐朽的滿清封建王朝,他們有人蔘加了西安攻打滿城的戰鬥;爲了推翻北洋軍閥的封建統治,他們有的人蔘加了國民革命軍一軍、二軍、三軍、西北革命軍,隨李虎臣、楊虎城堅守西安城,策應了廣州革命政府的北伐戰爭,爲中國人民擺脫封建軍閥統治做出了貢獻;在中華民族遭遇亡國滅種的危急時刻,爲了抗擊日本侵略者,他們有人勇敢地征戰在抗日前線,血灑在中條山戰場,赴倒在黃河岸邊,淹沒在濤濤黃河水中;爲了新中國的誕生,他們有的投身到革命聖地——延安,跟隨開國將帥們南北轉戰,東征西討;有的忍辱負重,活躍在**領導的地下祕密交通戰線上;有的頭掛高杆,爲了正義獻出年輕的生命;有的參加西北剿匪,命喪戈壁沙漠;爲了保家衛國,他們有的出征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

在這片土地上,歷史上曾出現過富足一方的張天眷,士農工商並舉的吳鏡如,名傳東鄉的吳振江,二軍旅長張祥午,紅軍老戰士吳成發、蔣德旺、蔣德順。楊虎城將軍少年時期,曾在這裏度過;青年時期,曾在這裏避難、蝸居、崛起……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中國,晚清政府**無能,列強環窺入侵,、劃分勢力範圍。中華民國成立後,軍閥混戰,派系林立,烽煙遍地,時常遭受兵荒馬亂之苦,加之苛捐雜稅,廣大貧困人民羣衆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這時期,蒲城東鄉一個**名叫楊久娃的貧苦孩子,他的一家同所有中國人一樣,處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一度陷入極度困難之中。年幼的久娃爲度饑荒,常常隨祖母到老舅家——新村去度日。童年的久娃,大部分時間是在新村度過的。這裏他有一羣天真爛漫的少年好友:張家俊、王德全、張書平、王章齡、高彥林、張苟順、吳德淼。

張家俊(1890—?),新村東廟莊人,個子大,擅長跑,膽子也大,人稱張大膽,小小年紀就練習武術,考取了武秀才。

王德全(1891—1919),字東成,新村老城人,少年時爲人彪悍,勇猛,遇事敢作敢爲,敢於擔當。

張書平(1894—1934),新村西廟莊人,一米八三的個子,經常頭頂一頂白禮帽,身材魁梧,相貌堂堂,家裏弟兄多,排行老大,個子也大,人們習慣地叫他張槖,槖,大的意思,方言念(tao)。年紀小的則習慣地叫他槖哥。

張書平

王章齡,字淼郎,新村東廟莊人,人送外號狼皮。

高彥林,新村老城人,與楊虎城是遠門親戚表兄弟,個子稍低,身體消瘦,行走腿腳麻利。

張苟順,新村腰槐人,具有商賈頭腦,從小就學會做生意。

他們這些小夥伴農忙的時候,幫家裏大人幹些力所能及的農活,割草,放羊,牽牲口拉耙耱地種麥子,收割莊稼;閒了的時候,也幹一些上樹掏鳥,牽狗攆兔的有趣事。他們拿着棍子,牽引着細狗、獵狗,在田野間攆着兔子,有時一直跑到北邊的師家山、王家埝、五龍山一帶。在追趕兔子的過程中,不時還提出比賽,看誰腳腿麻利。

青年楊虎城

一個初冬的中午,陽光照着大地,涼風習習,久娃一夥圍住了一隻野兔,大家呼喚着狗名,飛快地追去。張家俊個子大,腿也長,跑在最前邊,野兔被獵狗追着追着,眼看就要被一隻細狗抓住,情急之下,兔子來了個猛拐彎,正好碰到張家俊跟前,被家俊一腳踢了個正着,順手一抓,捉到了野兔。大家一起圍了上來,嘖嘖不休地誇大哥本事了得,王德全伸出大拇指說:“大哥真是草上飛呀。”從此張家俊有了“草上飛”的諢號。

他們拿着棍子是爲了打野獸,更主要是用來防身打狼的。當時新村一帶田地荒僻,荊棘叢生,有的地方人跡罕至,野獸出沒,特別是狼羣很多,野狼經常大白天溜進村子,喫農戶的禽畜。

久娃與少年好友們在野地裏攆兔的時候,也常常遇到狼羣,由於他們人多,又有大小几條狗跟隨着,也就不怕狼。有時遇上狼,他們呼喚着狗名,追逐着野狼。王德全、張橐二人膽子大,在追逐過程中往往追在前邊,一直把狼追得看不見爲止。一次,離老遠看見一隻小狼,他們唆使獵狗追逐,幼狼崽子拼命逃跑,被張家俊養的叫“黑子”的大黑狗咬住了,家俊跑在前頭,上去給了一棍,狼崽子掙扎了幾下,斷了氣。

有時候他們也去逮兔子,把套兔子用的竹夾子放在兔子過的地方。開始幾次,沒能找到兔子多的地方,只套住兩隻,還是三兩個月的小兔子。一位獵戶對他們說,兔子多聚集在山的陽坡,多雜草多荊棘有土坑和石頭縫的地方。聽了獵人的話,專找這些地方,果然兔子不少。他們放好夾子,躺遠處的草叢上,等待兔子,果然就套住了,不但有小的,還有肥饢饢的大兔子。

夏天大雨過後,田地裏到處飛跑着天甲甲,這時侯,小夥伴們就光着雙腳,提個水桶到地裏捉天甲甲。回家後把捉到的天天甲腿和須剪掉放到鍋裏炒一下,或是在火裏燒一下,就可扒開喫裏邊的肉,享受着田園生活的樂趣。

到秋天,地裏的白豆或滾豆快熟的時侯,小夥伴們跑的地方離家遠了,累了,渴了,餓了,就拔些豆子,拾些柴棒,點上火,把豆子放在火上烤,聽到響聲,豆粒裂開了,就可以吃了,品着味道,聞着香氣,看着對方嘴脣邊的灰黑的顏色,發出咯咯的笑聲。

到了冬天下雪後,滿地皆白,麻雀找不到食喫,這時候,小夥伴們在雪中掃出一塊乾地,灑些秕穀秕糜子,拿個篩子,用繩子拴個小木棒把篩子的一邊支起來,人藏到暗處,等到麻雀來鑽到篩子底下覓食時,把繩一拉,就扣住了麻雀。張苟順在這方面很機靈,往往捉到的最多。他們把抓到的麻雀用泥糊住,再用火燒,等泥烤乾了,麻雀肉就熟了,大家在一起分享着這種原汁原味的美食。久娃常常去西廟莊,到幹大張樹森家串門子,找好友張槖、張書堂等玩耍、聊天。有時聊到天晚了就不回去,睡在書堂家,和書堂睡在一個被窩裏。

有時他們幾個走到村中間,看見閒暇的幾位老人在槐樹底下下象棋,也就停下來觀看。只見對陣的雙方,各自選擇紅、黑棋子,擺好架勢,開始對弈,你一步,我一步,慢慢地行進。弈者專心致志,觀者默聲不語,真有點觀棋不語真君子的味道。十來回合以後,進入白熱化,你來我往,膠着廝殺,大有劍拔弩張的陣勢,一方攻勢凌厲,招招見血,大有攻城奪帥之勢;一方步步爲營,嚴防死守,有拒敵於國門之外的冷靜。

雙方有時爲了一個棋子的得失,爭得紅脖子漲臉,圍觀者開始有人向着各自的弈者,手也不停地指着划着,多嘴多舌地說着跳馬、飛炮、攻卒、出車,鬧鬧嚷嚷,喋喋不休。

張橐他們往往看一會兒,不感興趣地就走了,做別的事情去了。而少年久娃,有時站在旁邊觀看,有時圍觀的人多了,看不見他就想方設法擠了進去,則蹲在棋盤旁邊,眼盯着棋盤,看着雙方的舉棋落子,思慮雙方未來的部署走向。他或站或蹲在那裏,一聲不吭,甚至一個晌午,始終一言不發。從這種觀棋不語的神態,可以看出,他從小就與衆不同,有着遇事沉着穩重,城府深沉的性格。並從觀棋中學到了很多對陣的謀略、知識與技巧。多年以後,他不但成爲博弈高手,而且成爲一個統帥幾萬人馬,馳騁於中華大地的卓越的將軍。

他們一羣小夥伴常在新村老城附近的三義廟、興隆寺(也叫新村寺)、古戲樓、觀音廟、藥王廟、娘娘廟、馬王爺廟、華佗爺廟裏玩耍,經常聽着寺院裏的僧人講歷史故事。

在興隆寺看着寺院碑,僧人向他們這羣少年講述了寺院的來歷。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金國**兀朮統領大軍,經過蒲城,新村作爲一個重要軍事鎮點,金軍駐紮在這裏,與宋軍涇原統制李彥琦在洛河西岸大戰。此役金人取得勝利,形成宋金對峙的局面,當時新村屬於金朝統治範圍。金兀朮爲記載這一戰役情況,於是修寺立石以志,寺也就叫新村寺了。僧人從寺院碑講到愛國英雄岳飛,指揮岳家軍抗擊金軍的事蹟,講述吳玠、吳麟兄弟抗金的故事,啓發激勵小夥伴的自尊心,信心和自強心,小夥伴們腦海裏萌發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

有時聽大人講楊家將一門忠勇,保家衛國那感人的忠烈壯舉,又聽了僧人講的這些故事,小夥伴們幼小的心田裏漸漸地萌發了嫉惡如仇,扶危濟困,除惡揚善,除暴安良的思想,這些思想便早早地在楊久娃這些小夥伴心裏紮下了根。

在三義廟大門前,僧人向小夥伴們講解了近代東府人稱吳東侯的新村人吳振江智羞張霸的故事,

當時有一張姓惡霸,長得五大三粗、彪悍,橫行鄉里,獨霸一方,無人敢惹。其乾的職業是給驢配種。這個職業在當時屬於三教九流的下等行業。按順序此行業的人,應排在後頭上香,但是張霸每次都要第一個燒香,新村人認爲這種人先上香,有瀆神明,於理不通。但又惹不起,無人敢出面阻攔,只是敢怒不敢言。

有人把這事向東侯悄悄說了,東侯聽了說,到時候再說。又到了過年上香的時節,東侯就搬條板凳,早早來到廟裏,坐在老爺廟裏的大門口,嘴裏噙着旱菸鍋子,吧嗒吧嗒抽着旱菸。這時,張霸果然第一個來到了。他到了大門口,就要進門。

東侯攔住了他問:“你進門幹甚麼?”張霸說:“上香。”“你不能第一個進門燒香。”張霸說:“爲啥?”邊說邊想往進走,東侯說:“你沒尿一泡尿,把你照一照,看一看你的慫手,是做啥的,還想第一個上香?”

張霸霸道慣了,沒想到今天遇到了東侯,碰了個軟釘子,霸道的氣焰一下子被壓了下去,懾於東侯威力,又奈何不得,只得站在旁邊,等衆人都上香畢了,才最後一個去上香。從此以後,張霸萎靡不振,悶悶不樂,有氣沒處出,有野沒處撒,慢慢地患心病憂憤而死。

小夥伴們聽得津津有味。講述以後,僧人語重心長地告誡小夥伴,遇事要冷靜,要用智慧,不能蠻幹,不戰而能屈人之兵纔是上策。

又講了吳東侯獨闖西安,光着胳膊伸進冰冷的菜缸裏撈醃菜的事情後,僧人說,創事業要有一股闖勁,而要想出人頭地,必須要有出衆的才能,還要有敢爲人先的韌勁,抓住機遇,一鳴驚人,纔可取得衆人的信賴,才能駕馭衆人。

他們幾個,去北邊攆兔的時候,專門去了吳東侯的故居,進了廳房,看到廳房樑上懸掛的“勤儉堂”匾與“教子有方”匾。

“勤儉堂”匾是吳東侯給自己及其後人立的勵志銘言。這是一塊木製匾,長約兩米多,寬約一米多,上面鐫刻“勤儉堂”三個鎏金大字,字有三十公分,用以鞭策和勉勵自己及家人,要永遠勤儉持家。

“教子有方”匾是講吳東侯爲人分家的故事。

吳東侯江二十多歲的時候,爲人幹練,秉性耿直,處事公道,村子誰家有難辦的事情,都請教他出主意,想辦法,請其處理,一時名聲大振。當時山北邊的葦村,有一徐姓大戶,土地一兩千畝,房屋百十來間,家大業大,富足一方。每年到了夏季,把家裏的銀子用土車推到場裏晾曬,可見銀錢之多。徐家有兄弟十人,老父親去世以後,兄弟們鬧着分家,先是請來親戚朋友調解,解決不下。

後來鬧到村子裏長處,怎麼也管不了,無奈兄弟們鬧到縣政府。古語說,清官難斷家務事。知縣也處理不下,只好擱下。待到第二任知縣上任,十兄弟又去告狀,二任縣長還是沒辦法解決,又放下。第三任知縣上任後,十兄弟又上告,照樣解決不了。

這時候,有人向徐家推薦說,新村有一年青後生,人有本事,處事公平,處理了很多棘手的問題,把他請來,能把你們的家事處理了。於是,徐家兄弟二人就到新村,把家庭鬧矛盾的情況向振江敘述了,懇請吳氏後生去爲兄弟們分家。振江同意了,欣然前往,到徐家後,他根據徐家家產土地總數,房屋的總量,內外賬務收支情況,各房人丁居住等實際情況,把家給分得一清二楚,十兄弟個個稱心,家家滿意。

事後,徐家爲了感激這位辦事公平公正的年輕人,專門做了一塊兩米長,一米寬的條匾,鏤刻着“教子有方”四個大字,送到新村吳家,以彰其才。同時還送一杆能稱三百斤重的楠木秤,以秤喻比他心志的公平公正,表達他分家的公道合理。

小夥伴們議論着“教子有方”匾,久娃思忖着:給別人作了好事,別人永遠忘不了,給國家作了好事,歷史會記住他。小夥伴們表示要把聰明才智用在國家與人民的利益上,做一個有益於國家、於人民有用的人。

小夥伴們最愛去的是三義廟,三義廟是明代修建的以紀念三國時期的劉關張金蘭結義爲主要內容的廟宇,其他地方修的是關公廟又叫老爺廟,而新村修的卻是三義廟,這是新村人崇尚忠義的表白。廟裏大門上邊書着“禮義廉恥”四個大字,二門上書着“信義和平”四字。廟內有前中後三大殿。大殿門上邊書寫着“忠孝仁義”四個大字。殿內有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斬華雄、鞭督郵等故事內容的壁畫;有雕塑的劉備關羽張飛坐像和關平、周倉、關興、張苞手握兵器的赳赳武夫的站像,關羽坐像兩邊柱子上有兩行字:

赤面秉赤心騎赤兔馬追風常照赤日

青燈觀青史握青龍刀一生不愧青天

站在劉關張坐像前,僧人向小夥伴們敘述三國故事,解釋大門上邊題字的含義,開導他們做人的道理,告誡小夥伴們,要打同堂鼓,還得一二人。就是說,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得靠大家的力量。慢慢地小夥伴們的心裏也萌發了結金蘭的念頭。

一天,小夥伴們又聚集在三義廟裏,面對劉關張坐像,談論劉關張結義以後最終把事業幹成了的壯舉,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討論人多力量大的好處。大家深刻理解並認識到,要打同堂鼓,還得一二人;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人多拾柴火焰高。說到這裏,久娃對小夥伴們提議道:“我們能不能也學一學劉關張,結成異性兄弟,長大了也幹一番事業。”幾個小夥伴一聽,馬上附和道:“能行,能行。”德全說:“我早就有這想法。”彥林說:“說幹咱就幹。”於是他們從新村寺院借了幾個碗,沒有酒,就以清水代替,效法三國時代劉關張結義的故事,搞了簡單的結拜儀式,跪在劉關張神像前,他們每個人面前放一個飯碗,碗裏盛着水,以水代酒,久娃領頭莊嚴宣誓:“我們幾位少年好友,面對三位聖賢,對天盟誓,我們願意結爲異性兄弟,從今以後,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孝敬父母,尊敬師長,扶危濟貧,伸張正義。”寺院的僧人聽說了小夥伴的義舉,也來到廟裏,離遠觀看他們的跪拜儀式,不住地點頭,臉上露出了讚許的笑容。久娃說罷,每一個人端起碗,頭一仰,一口氣,猛喝下去,就算儀式完成。張家俊年長爲大哥,其餘按歲數大小排位。

目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