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軍事 > 救命,戰神老爹太能作了! > 第2章 準備撈爹

第2章 準備撈爹

目錄

像這樣的歷史名臣,朱見深知道,要想他死心塌地的跟着你,不拿出點兒真本事,他是不會跟你交心的。

太宗皇帝當初將於謙留給後繼之君,也是希望他能做天子手中的一把利劍,國之重器。奈何明英宗並非真正的明君,不顧各方阻撓,S掉了這位忠臣、直臣。

但現在朱見深既然來了,那就不會再讓悲劇上演,他要保護好這位大明朝真正的忠臣。

“殿下,您說的對。要是皇上有您一半的...”

話說到一半,于謙就被朱見深一個眼神給瞪的收了回去。

“於先生,你是直臣,也是孤臣,更是大明朝的忠臣。可再怎麼直,有些話放在心裏即可,說出去就難免給自己惹來麻煩。天下沒有不是的君父,父皇做的再不對,我們做兒子,做臣子的,可以上書勸諫,也可以當面勸說,但不能私下說他的不是。於先生,不知你聽懂了沒有?”

于謙知道這是朱見深在教自己如何自保,可他也深知自己的脾氣秉性。

“聽懂了又如何?不懂又如何?殿下,咱們還是談正事吧!臣聽說皇上這次親征帶走了京城三大營所有精銳,要是瓦剌也先聯合兀良哈等部聯手取關南下,京師危矣。”

不愧是于謙,一語便言中要害。

“於先生,那依你對也先的瞭解,他會不會南下攻打京城?”

“要我是也先,手中握有十多萬各部驍勇善戰的騎兵,自當趁三大營主力不在,京師防禦空虛,揮兵直指京師。蒙古諸部現在已被也先收服,十多萬騎兵就算打不下京城,一旦他們進入順天府和山東等地,遭殃的還是我大明的百姓!”

于謙面色凝重,他見過瓦剌人騎兵的威力,除了三大營方可在野戰中與之抗衡外,其餘地方衛所的士兵,根本毫無招架之力。

“那要是也先的軍隊正面碰上父皇所率的五十萬我大明精銳,誰能獲勝?”

對朱見深問的這個問題,于謙沒有馬上回答。

“殿下,兩軍交戰,牽涉到方方面面。儘管我們有五十萬精銳之師,可也先絕不會與我們正面硬碰硬,肯定會藉助其騎兵的機動性,慢慢消耗我軍實力。而很有可能也先會趁我軍立足未穩,發動奇襲,直搗黃龍...”

說到這,于謙猛然抬頭看向朱見深。

“殿下只怕已經預料到皇上可能會遭受也先的奇襲,所以才找我來商議對敵之策。四歲的皇長子,我大明有此龍嗣,何愁江山不定?”

當初太宗皇帝就一直帶着宣宗朱瞻基這位太孫一路南征北討,放在身邊悉心培養。

現在的小殿下,和先帝當年何其相似。

“可就是先帝大行太早,不然也能像太宗皇帝一樣培養這位小殿下。”

見於謙看着自己半天不說話,朱見深忍不住提醒。

“於先生!於先生!於...”

“于謙失禮了,還請殿下恕罪!”

“不要動不動就罪字掛在嘴邊,你要是真覺得自己犯了哪條罪,自己就住進刑部大牢去!”

于謙:“......”

朱見深還真很煩古代這些大臣,動不動就是臣有罪,你有罪你別光顧着嘴上說呀!倒是自己找刑部、找大理寺給自己判個刑,然後進局子裏面喫幾年牢飯再說!

光說不練假把式!但他們還就喜歡玩兒這一套,還玩得很上癮,不知道是怎麼想的!

“行了!我們繼續說正事兒!我接着你剛纔講的往下說。也先要是直搗黃龍,那父皇就危險了。到時候,朝野動盪,人心惶惶,大明江山社稷危矣!”

......

從宮裏出來,于謙直到躺下休息,腦子裏面也還在想着朱見深。

“莫非這龍子龍孫就真跟普通人家的孩子不一樣?可之前也沒聽人說大皇子有何過人之處?怪哉!怪哉!”

“夫君,何事怪哉?”夫人董氏聽到後也忍不住問道。她很久沒見過自家夫君有如此異樣的神情。

“你不知道,今日我在宮裏見了大皇子......”

朱見深見完于謙後,又馬不停蹄地去見了內閣幾位大學士。

明日就是朝會,要想解救皇帝老爹,僅靠于謙還不夠。

“殿下,您都見了那麼多大臣,可皇上下旨讓郕王殿下鎮守京城,還將國事交與他暫代署理,您爲何不去找郕王殿下呢?”

從內閣大學士陳循的府邸出來,跟着跑了好幾處的汪直忍不住對朱見深問道。

“汪直,汪公公,汪大伴!”

看着這人畜無害的汪直,朱見深怎麼也不敢相信這廝能成爲西廠廠公,能說出那句:“東廠管不了的我要管,東廠管得了的,我更要管。這就是西廠,先斬後奏,皇權特許!”

“殿下,您有甚麼吩咐?”

“沒有甚麼吩咐!只是想叫你一下!”

第二天朝會,由於皇上親征在外,郕王朱祁鈺總領國事。

“諸位,皇上的大軍昨日已經啓程,咱們現在要議的是如何保障沿途的軍需補給,給親征的五十萬大軍提供充足的後勤。陳大人,你是內閣大臣,還是你先說吧!”

只比朱祁鎮小兩歲的郕王朱祁鎮,此前並未接觸過朝政,雖奉藩在京,可也只是因爲當今皇上對他親近一些,不想放他就藩去封地罷了。想參加朝政,那是萬萬不可能的,就算正統皇帝願意,大臣們也不會答應!

“那老臣就先起個頭,這軍需補給一事......”

“大皇子殿下到!”

剛開口,還沒說完一句,殿外便傳來太監的通傳聲。

朱見深牽着孫太后的手緩緩走進奉天殿,一老一小,羣臣們一時間都蒙了。

這是鬧哪出?

“臣等拜見太后,拜見大皇子殿下!”

“諸位大人都請平身吧!你們該怎麼議事就怎麼議,哀家只是旁聽,順便帶着大皇子來參加今日的朝會,和諸位大人學習這治國理政之道!”

真是這樣嗎?太后您真是來旁聽?

文武百官,包括年輕的郕王也是一百個不相信。

目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