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其它小說 > 名家教子書:父親的榜樣(中國篇) > 第3章 梁思成之父梁啓超:培育9子女成棟樑

第3章 梁思成之父梁啓超:培育9子女成棟樑

目錄 下一章

  梁啓超非常重視並且善於進行家庭教育的教育家。他曾說:“我自己常常感覺我要拿出自己做青年的人格模範,最少也不愧做你們姊妹弟兄的模範。”在他的教育下,九個子女(五子四女)個個道德高尚,才華出衆,具有愛國主義精神,後來都成爲對祖國有巨大貢獻的傑出人才。

   

  梁思成(1901~1972),中國近現代著名建築歷史學家,建築教育家和建築師,中國建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國古建築研究的先驅者之一,中國古建築和文物保護工作的倡導者之一,新中國首都城市規劃工作的推動者,建國以來若干重大設計方案的主持者。1927年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碩士學位,1947年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948年3月當選爲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建國後,歷任清華大學教授、建築系主任,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中國建築學會第一至四屆副理事長,北京市第一至三屆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同盟盟員。1959年加入中國***。是第一、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二屆全國政協常委,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長期從事古建築研究和教學工作。

  父親梁啓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別署飲冰子、飲冰室主人等。廣東新會縣人,中國近現代著名政治家、著名學者。與其師康有爲一起,倡導維新變法,成爲與康有爲齊名的改良主義領袖,時人並稱“康梁”。梁啓超學貫中西,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領域,均有建樹。他一生著述極多,約1400萬餘字。他不僅是近代著名的學者,同時還是一位傑出的教育家,尤其是在對子女進行的家庭教育方面,堪稱極其成功者。

   

  培養孩子好品行

  梁啓超非常重視培養孩子的道德品行,他以自己崇高的道德情操爲子女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在孩子們很小的時候,梁啓超就要求他們一定要艱苦樸素,要在艱苦的環境中鍛鍊自己。他說:“生當亂世,要喫得苦,才能站得住,一個人在物質上的享用,只要能維持生命便夠了,至於快樂與否,全不是物質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得快活,才真是會打算盤哩!”

  他教育子女要熱愛生活,適應環境。當子女在學業遇到困難時,他總是引導他們解開疙瘩,戰勝困難,繼續前進,並一再教導他們要“莫問收穫,但問耕耘”。

  梁啓超告誡子女,一定不要消磨志氣。他認爲,一個人若在舒服的環境中會消磨志氣,那麼在困苦懊喪的環境中也一樣會消磨志氣。他對孩子們說:“你看你爹爹困苦日子也過過多少,舒服日子也經過多少,老是那樣子。到底志氣消磨了沒有?”

  “一面不可驕盈自滿,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餒,儘自己能力做去,如此則可以無人而不自得,而於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我一生學問得力專在此一點,我盼望你們都能應用我這點精神。”這是梁啓超對孩子們的殷切希望。

  在家裏,梁啓超經常向孩子們講祖國曆史上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者的故事;孩子們長大離家後,他仍以書信形式繼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鼓勵孩子們努力學習,掌握專業知識,將來報效祖國。在他的教育影響下,孩子們自幼培育了對祖國深厚的感情,立下了報國之志。

  次子梁思永,曾在美國哈佛大學攻讀考古學和人類學。1930年學成回國時,國內正處在戰火不斷的時代。他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長期從事考古工作,曾主持山東章丘龍山鎮和河南安陽後岡、西北岡等重要發掘,並首先確定仰韶、龍山和商文化的相對年代。

  當得知在國外求學的二女兒思莊對英文成績不滿意時,梁啓超就多次去信安慰她:“絕不要緊,萬不可以此自餒,學問求其在我而已。不必着急,只須用相當的努力便好了……”“莊莊成績如此,我很滿足了。因爲你原是提高一年和那些按級遞升的洋孩子的競爭,能在三十七人考到第十六,真虧你了。好乖乖,不必着急,只須用相當的努力便好了。”……

  思寧是梁啓超的四女兒,在南開大學讀一年級時,因爲日軍轟炸而失學。她抱着滿腔的愛國熱忱投奔新四軍,奔赴抗日前線。

  幼子思禮,1924年出生。在他5歲的時候,梁啓超就去世了。他17歲赴美求學,邊打工邊讀書,在飯館裏洗碗碟,在游泳池當救生員,甚麼都幹,苦讀八年,終於獲博士學位。回國後從事電子科學研究工作,是我國著名的火箭專家,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並當選爲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梁啓超希望子女充分享受人生的快樂,但他不強求子女都和他一樣,而是相信他們最終將走自己的路。他的9個子女都成爲了有高尚品德,對社會有用的人,這與梁啓超對他們的教育和培養是分不開的。

  教子點睛:

  梁啓超的子女都有崇高的道德品行,這離不開父親對他們的道德品質教育,也離不開他的身體力行。毋庸置疑,梁啓超的個人思想情感和博大的愛國之心,潛移默化地引導和影響着子女們健康地發展和成才,爲當代父母提供了良好的教子參考。

  鼓勵注重實踐

  梁啓超經常鼓勵子女多到社會上鍛鍊自己,注重培養和提高子女的實踐能力。

  當年,梁思成去美國留學的時候,整個建築界在設計方面崇尚折衷主義,一切建築外形的設計必須採用古代的一種建築形式,不得有多大改動。梁思成對這種學習方法產生了懷疑,他認爲,長此以往自己可能就會變成一個畫匠,而不是建築師,他就把自己的這種擔心告訴了父親。

  梁啓超立即給思成回了信:

  你覺得自己天才,不能符你的理想,又覺得這幾年專做呆板工夫,生怕會變成畫匠。你有這種感覺,便是你的學業在這時期內將發生進步的象徵,我聽到喜歡極了。

  孟子說:“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凡學校所教與所學不外規矩方面的事,若巧則要離開了學校才能發現。規矩不過是求巧的一種工具,然而終不能以此爲教,以此爲學,正以能巧之人,習熟規矩後,乃愈其巧耳……

  況且一位大文學家、大美術家之成就,常常還要許多環境及附帶學問的幫助。中國先輩說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將來你學成之後,常常找機會轉變自己的環境,擴大自己的眼界和胸懷,到那時候或者天才會爆發出來……

  當梁思成在美國完成建築專業的學業後,梁啓超要他到歐洲考察一二年,再結合對中國古建築的考察研究以形成自己的學問。

  他要求思成:“非得到各處經歷不可!”並寫信給他:“……我替你們打算,到英國後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歐的建築極有特色,嚴整有思想……到法國後在馬賽上船,騰出時間金錢到土耳其一行,看看回教的建築與藝術……”

  其實,梁思成學成後與林徽因的蜜月旅行,正是父親梁啓超爲其安排的一次西方建築的實踐見習。梁啓超在信中標出了具體行程路線,這充分說明他對於建築很在行。梁啓超爲兒子梁思成安排地細緻周到,這飽含了一個父親的拳拳之心!

  當二兒子梁思永在美國的完成了考古學業之後,梁啓超就立即安排他回國實習,並讓他收集中國的有關史料。

  梁啓超鼓勵子女注重實踐,這在今天仍值得父母學習,因爲實踐是孩子生存成長的基礎,是孩子手與腦結合、身心和諧發展的過程。

  父母應該給孩子一個實踐的機會,積極地爲孩子創造條件,鼓勵孩子多到社會上鍛鍊實踐,這將大大有助於孩子親社會行爲的養成。父母千萬不要讓自己的“過度好心”剝奪了孩子生存成長的機會。

  教子點睛:

  有句話說,實踐出真知。父母應該讓孩子從小與同伴一起活動,早日讓他鍛鍊自己,在實踐中磨練自己,從而開闊他的眼界和心胸,儘快去適應時代變化,讓孩子學會與人分享實踐活動的喜悅和成果。另外,父母應該讓孩子把書本的知識運用於生活。只讀書本那是死讀書,只有懂得把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書本知識才會發揮應有的作用。

  引導追求知識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梁啓超在教子過程中,強調趣味教育,他特別注意引導孩子們追求知識的興趣。

  梁啓超在《學問之趣味》一文中說:“凡人必常常生活於趣味之中,生活纔有價值。若哭喪着臉捱過幾十年,那麼生命便成爲沙漠,要來何用?”他又說:“我是學問、趣味方面極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專積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內容異常豐富,能夠永久保持不厭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

  他還以自己爲例,說明求知的興趣:“我生平趣味極多,而對於自己所作的事,總是作的津津有味,而且興趣淋漓,甚麼悲觀咧,厭世咧,這種字句,我所用的字典裏頭可以說完全沒有。”

  梁啓超十分尊重孩子們的個性和自願,用心細緻地掌握每一個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並鼓勵孩子“趣味轉過新方面,便覺得像換個新生命,如朝旭昇天,如新荷出水……我雖不願你們學我那氾濫無歸的短處,但最少也想你們參採我那爛漫向榮的長處”。

  1927年8月,思莊在加拿大麥基爾大學已經學習了一年,應該選擇學具體的專業了。梁啓超考慮到現代生物學在當時的中國還是空白,希望她學這門專業。出於對父親意見的尊重,思莊選擇了生物學。但由於麥基爾大學的生物學教授課講得不好,無法引起思莊對生物學的興趣,她十分苦惱,於是向大哥思成說了這件事。

  梁啓超知道後,心中非常後悔,他深爲自己的錯誤引導感到不安,趕緊寫信給思莊:“莊莊,聽你的哥姐們說你不喜歡生物學,既如此,爲何早不與我說?學問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你應自己體察做主,不必拘泥我的話。”他這樣要求思莊:“在專門學科之外,還要選一兩種關於自己娛樂的學問,如音樂、文學、美術等。”在父親的鼓勵下,思莊改學圖書館學,最終成爲我國著名的圖書館學家。

  梁啓超的趣味教育,使子女們都養成了好學深思的習慣,個個性格開朗,興趣廣泛,學有專長又多才多藝。

  甚麼是興趣?興趣是一個人探究事物和從事活動的一種認識傾向。興趣是激發孩子創造力的發動機,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也是開發孩子智力的鑰匙,興趣對孩子的智力發展起促進作用。作爲父母,一定要引導、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教子點睛:

  興趣很重要,因爲孩子對某件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時,就會主動運用各種感官去看、去聽、動口說、動腦想、動手操作,積極探索。正如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所說:“如果孩子的興趣和熱情一開始就得到順利發展的話,大多數孩子將會成爲英才或天才。”

  教子科學讀書

  梁啓超鼓勵子女效法古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治學精神,戰勝學業上的困難,不斷前進。他崇尚科學,提倡個性發展,經常引導孩子們科學地讀書學習。

  他告訴子女,讀書分三步,即:鳥瞰,解剖,會通。鳥瞰就是粗略瞭解大概,瞭解重點;解剖就是對各部分仔細鑽研,重要處細細解剖,疑難處仔細研究,使自己有深刻記憶;會通就是上下左右融會貫通,將全書全面徹底瞭解。其實,這個三步讀書法,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合—分—合的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可操作性。

  他強調,學習要專心致志,並用自己的治學心得啓發子女:“不驕不餒,方能成就事業。”正是這一點,成爲了梁家子女們的學業指針。

  在指導孩子如何做學問上,梁啓超給他們反覆強調學習要“求理解”,不要“強記”,並且一再告誡他們要勞逸結合,多一些遊戲和運動。

  梁啓超寫文章,研究問題,從來都是有的放矢,注重現實,深思熟慮,絕不會脫離政治、閉門造車。梁啓超的政治熱望和人文取向深刻地影響了他的孩子們。在他的教育影響下,孩子們也都是這樣,專心研究學問,但並不脫離政治。

  在青年時期,梁啓超就全面接觸了西方文化,大開眼界,這使得他的學術思想站在了時代的最前列。正因爲如此,梁家的文化取向貫穿了中西並重思想。

  梁啓超具有非常好的國學根底,孩子們也深受薰陶,對中國傳統文化懷有深厚感情。後來的留學經歷,又使他們掌握了西方文化的科學理念和有效技術,在較好地解決了文化的民族性與世界性問題之後,兒女們又在各自領域打造了東方文化精神,做出了開創性的世界級貢獻。

  爲了充實孩子們的國學、史學知識,梁啓超注重聘請家庭教師培養孩子。1924年以後,梁啓超的四子思達、三女思懿、四女思寧漸漸長大,而他們的哥哥思成、思永、思忠和姐姐思順、思莊都已經先後出國留學,只有他們與父親梁啓超生活在天津意租界的居所。爲了充實他們的國學、史學知識,從1927年下半年起,梁啓超就聘請他在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的學生謝國楨來做家庭教師,在家中辦起了補課學習組。課堂就設在梁啓超的“飲冰室書齋”裏,課程包括國學、史學和書法。

  國學方面:從《論語》《左傳》開始,至《古文觀止》,一些名家的名作和唐詩,由老師選定重點誦讀,有的還要背誦,每星期或半個月寫一篇短文,作文用小楷毛筆寫;史學方面:從古代至清末,由老師重點講解學習;書法方面:每天臨摹隸書碑帖拓片,寫大楷二三張。每週有半天休假。

  經過一年多的學習,他們兄妹幾人國學、史學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教子點睛:

  梁啓超教子讀書的方法很科學,專心致志,“求理解”,不求“強記”,強調勞逸結合。但今天的父母卻不注意引導孩子科學讀書、學習,而是一味地要求孩子“死讀書”、“讀死書”,幾乎不給孩子玩的時間,這恰恰導致了孩子不愛讀書、不會讀書的結果。但願父母都能學一學科學的教子法,都能引導孩子科學讀書。

   

  

目錄 下一章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