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其它小說 > 老師推薦給學生的99個勵志故事 > 第3章 沒有魚鰾的魚

第3章 沒有魚鰾的魚

目錄 下一章

  21. 沒有魚鰾的魚

  有一個年輕人想到城裏找一份工作,可到了城裏後,他發現那裏沒一個人看得起他。因爲家庭的貧困,他沒怎麼讀過書,當然也就沒有讓人看得起的那個文憑。於是,他決定要離開那座城市,另尋出路。忽然,他想起了當時有名的銀行家羅斯,他想:我得給他寫一封信才能消除心中的憂傷。

  信很快寫好了,年輕人在信中向羅斯傾訴了命運是怎樣捉弄他的,對他是如何的不公。他還特別寫道:“如果您能借一點錢給我,我會先去上學,然後再找一份好工作。”信寄出去了,年輕人開始在旅館裏等待羅斯的回信。

  幾天過去了,在用盡最後一分錢後,他把行李打好了包準備離開。就在那時,旅館老闆遞給他一封信,信正是他盼望的銀行家羅斯回覆的。但是,並不像年輕人想象的那樣,羅斯在心中沒有對他的遭遇表示同情,而是給他講了下面這個故事:

  在浩瀚的海洋中生活着很多魚,那些魚之所以能在水中游弋,是因爲它們都有魚鰾。但有一種魚沒有魚鰾,這就是鯊魚。按常理說,沒有魚鰾的鯊魚不可能在海里生活下去。因爲沒有魚鰾就很會容易沉入水底,造成它們行動的不便,在海洋裏只要一停下來就有可能喪生。但是爲了生存,鯊魚只能不停地運動。很多年過去了,鯊魚練就了強健的體魄,併成爲同類中最兇猛的魚。

  最後,羅斯在信中寫道:這個城市就是一個浩瀚的海洋,擁有文憑的人很多,但成功的人卻很少,而你現在就恰恰是一條沒有魚鰾的魚……

  那天晚上,年輕人久久不能入睡,他一直在想銀行家羅斯的回信。然而就在一瞬間,他改變了主意。第二天,他對旅館老闆說:“只要給我一碗飯喫,我就可以留下來當服務生,一分錢工資都不要。”旅館老闆看到眼前這個如此便宜的勞動力,便很高興地留下了他。

  10年後,他的財富令全美國人羨慕不已,而且他還娶了銀行家羅斯的女兒,他就是石油大王哈特。

  勵志金言:

  應該學習那條沒有魚鰾的鯊魚,鯊魚從生存到優秀再到卓越,是它們把握住了自己的命運,擁有了自立自強的品質。做強者,那麼就需要他自立自強。

  22. 瘋狂的李陽

  李陽是“瘋狂英語”的創始人,著名英語學習與教學專家,也是一位自我激勵的典範。1969年,他出生於烏魯木齊,中學的學習狀況不很理想,對學習失去信心曾幾欲退學。1986年自新疆實驗中學勉強考入蘭州大學工程力學系。

  大學一二年級,李陽多次補考英語。爲了徹底改變英語學習失敗的窘況,李陽開始奮起一搏,他摒棄了偏重語法訓練和閱讀訓練的傳統,另闢蹊徑,從口語突破,並獨創性將考試題變成了朗朗上口的句子,然後脫口而出。經過四個月的艱苦努力,在1988年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中,李陽一舉獲得全校第二名的優異成績。

  李陽還與同學合作,用自己的方法進行同聲翻譯訓練,達到了在別人講話的同時,可以在只落後一、兩句的情況下立刻翻譯成英語的程度。從大四開始,李陽就廣泛地參與了國內和國際場合的大量的口譯活動。

  在此基礎上,李陽摸索總結出一套獨特的以一個非英語專業的英語學習失敗者爲基點的英語學習法,集“聽說讀寫譯”於一體,人稱“瘋狂英語”,在發音、口語、聽力和口譯上卓有成效。“瘋狂英語”將英語的素質教育和傳統的考試完美的結合。

  1989年,李陽首次成功地戰勝了自我,公開發表演講介紹這套方法,並開始應邀到各大中學校傳授瘋狂英語。多年來,運用這套方法的大中學生更是創造了託福、四六級和高考成績大幅提高的驚人奇蹟。

  1990年,李陽大學畢業被分配到西安某電子設備研究所當了一年半助理工程師。這一年,他不斷激勵自我,堅持每天清晨在單位九樓頂大喊英、法、德、日語,進一步實踐和完善了“瘋狂英語突破法”。

  1992年,李陽因爲出色的英語水平被調入廣東人民廣播電臺英文臺,並擔任新聞播音員和“脫口秀”節目主持人,並主持廣州電視臺的英語新聞節目。他是廣州地區最受歡迎的英語播音員,同時,他也是廣州著名口譯員、雙語主持人和美國總領事館文化處、農業處和商務處的特邀翻譯,被人譽爲“萬能翻譯機”,圓滿地完成了各種大型國際會議、談判和外事訪問的口譯任務。

  李陽純正的美式英語引起不少外國記者的好奇,美國廣播公司(ABC)、英國廣播公司(BBC)、香港電臺(RTHK)、日本放送協會(NHK)、蘇格蘭國家電視一臺(STV1)以及加拿大國際廣播電臺(RCI)等都曾採訪過他。?

  1994年,李陽辭去廣東電臺的工作,創辦李陽·克立茲國際英語推廣工作室,全身心投入到“在中國普及英文、向世界傳播中文”的事業。迄今爲止已經在全國各地義務講學一千多場次,聽講人數近千萬人。

  李陽發奮進取、百折不撓、自我激勵的傳奇經歷、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和極富感召力的卓越口才構成了他獨特的人格魅力,激勵着千千萬萬的英語學習者邁上了語言和人生的成功之路,在更高層次、更深意義上掀起了中國空前的征服英語熱潮。

  由於李陽在英語教育和人生激勵方面的卓越貢獻,國內外傳媒和廣大英語學習者稱譽他爲“英語播種機”和“人生激勵導師”。“瘋狂英語”風靡全國。

  勵志金言:

  真正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外界,而是來自於自我,來自於內心的自我激勵。處於逆境中的人的內心都存在着需求激勵的慾望,只有激勵才能激起他的激情和熱情。所以,一個人如果在其他方面都具備的條件下,又善於自我激勵,他的成功率就會比一般人高得多。

  23.“高士其”行星

  在浩渺的星空中,有一顆名叫“高士其”行星,它是爲紀念我國科普文學先驅高士其先生而命名的。

  高士其於192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27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學士學位。畢業後留在芝加哥醫學研究院深造。23歲那年,由於試驗不慎,病毒順着耳膜侵入腦部,損害了高士其的神經。他殘廢了,全身癱瘓,由於舌頭僵硬,講話含糊連飲食都困難。然而,高士其的心卻沒有衰竭。他以頑強的毅力寫了許多文章和詩,成爲我國著名的科普作家。

  他除了精通英、法、德3門外語,還在46歲時開始學習俄語。當時,很多人勸他說:“算了吧,這樣的身體狀況連講話都講不清楚,還怎麼學俄語?”就連他報名參加的俄語學習班都沒有同意接受他。但是,高士其一點兒也不泄氣,他買了許多學習資料、俄語發音唱片和收音機,開始了艱難的自學之路。他每天聽3遍收音機裏講授的俄語課,跟着唱片學習發音。除此之外就是大量的練習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

  這個被人遺棄的自學者,只用了一年時間,就可以閱讀俄文科學著作了。人們都驚訝他的才能。而高士其卻由衷地說:“學外語就像交朋友一樣,天天見面就熟悉了。”可是誰知道,在成功的背後,高士其需要怎樣的堅強毅力,又流下了多少奮鬥的汗水啊!

  1984年12月21日,國務院前副總理方毅在人民大會堂祝賀高士其先生80歲華誕時說:“高士其同志是一位卓越的知識分子代表,是一位真正的科學家,又是一名堅強的革命戰士。”

  勵志金言:

  如果高士其沒有堅強的毅力的話,他終究是不能成功的,這就是成敗的規律。正如俄國著名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說:“只有毅力纔會使我們知難而進,而知難而進又是我們達到成功所必需的手段。”

  24. 阿里的堅持

  在20世紀70年代,世界重量級拳擊史上英雄輩出。被世界人民喜愛的拳王阿里因爲體重已超過正常體重20多磅,速度和耐力也大不如前,醫生給他的運動生涯判了“死刑”,他也已經4年來沒有登上拳臺了。阿里一度面臨告別拳壇的局面,然而,他還是堅持重返拳臺。

  1975年9月,33歲的阿里與另一拳壇猛將弗雷澤在菲律賓馬尼拉第三次較量,前兩次一勝一負。在進行到第14回合時,阿里已經筋疲力盡了,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可以說,這個時候只要有一片羽毛落在他的身上,也能讓他轟然倒地,他幾乎再也沒有一點力氣迎戰第15回合了。

  然而,阿里還是拼着性命堅持着,不肯放棄。他心裏非常清楚,對方和自己一樣,也是隻有出氣的權利了。比到這個地步,與其說在比氣力,不如說在比堅持力,就看誰能比對方多堅持一會兒了。他知道,這時候如果能在精神上壓倒對方,就有可能勝出。於是,他竭力保持着堅毅的表情和誓死不低頭的氣勢,雙目如電,這讓弗雷澤不寒而慄,他以爲阿里仍存着很強大的體力。

  突然,阿里的教練鄧迪敏銳地發現弗雷澤已經有放棄的意思,他把這個信息傳達給了阿里,並鼓勵阿里再堅持一下。阿里的精神爲之一振,更加頑強地堅持着。果然,弗雷澤表示“俯首稱臣”,甘拜下風。裁判當即高舉起阿里的臂膀,宣佈阿里獲勝。

  這時,保住了拳王稱號的阿里還未走到臺中央便眼前漆黑,雙腿無力地跪在了地上。弗雷澤見此情景,如遭雷擊,他追悔莫及,併爲此抱憾終生。在最爲艱難,也是最爲關鍵的時刻,阿里堅持到勝利的鐘聲敲響的那一刻,成就了他輝煌人生中的又一個傳奇。

  勵志金言:

  一個人如果在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能夠有足夠的意志去再堅持一下,這種堅持足以讓他取得成功。正如德國偉大的詩人歌德在《浮士德》中說的:“始終堅持不懈的人,最終能夠成功。”如果阿里不能繼續堅持下去的話,失敗的也許就會是他了。可見,人生的較量就是能否再堅持一下的較量,輕言放棄的人註定不是成功的人。一位英國父親是這樣描述自己幼時的經歷的:

  25. “木頭”的成功

  有一位木材商的兒子,從小生得呆笨,人們都稱呼他爲“木頭”。事實也是如此,因爲他直到9歲,才獲得了一枚螺絲釘的獎勵。

  一天,“木頭”夢見國王給他頒獎,因爲他的作品被諾貝爾看中了。醒來後,他很高興,他想把這個夢告訴別人,但又怕被別人嘲笑,最後他只告訴了媽媽。媽媽說:“假如這是真的,你就有出息了。因爲上帝把一個不可能的夢,放在誰的心中,就是真心想幫他完成的。”

  “木頭”心想自己真是天下最幸福的人!世界那麼大,上帝卻一下子選中了他。爲了不辜負上帝的期望,“木頭”真的愛上了寫作。

  但是,“木頭”一直沒有把上帝等來,卻等來了納粹,於是,他被納粹關進了集中營。後來他從集中營出來,繼續堅持寫作。在他36歲那年,他終於完成了第一部小說《無法選擇的命運》,10年後,他的第二部小說《退稿》也誕生了,以後他又陸續又完成了一系列著名的作品。2002年,就在他決定不再等待上帝時,瑞典文學院授予他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這個“木頭”就是匈牙利作家凱爾泰斯·伊姆雷。

  可以說,凱爾泰斯是幸運的,因爲他有一個好母親。正是母親讓他擁有了這個在當時看來幾乎是可笑的夢想。

  勵志金言:

  夢想是照亮你心靈的陽光,是你心中最美麗的憧憬;夢想誘發你的求知慾,它將引領你一路堅持,走向一個又一個的成功。沒有夢想的人是沒有未來的,是不可能有所作爲的。

  26. 意外的發現

  在加拿大魁北克山麓,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山谷。山谷有一個獨特的景觀:西坡長滿了松柏、杉樹等大大小小的樹,而東坡卻是另外一番景象:只有雪松,就像被精心挑選過一樣。這一奇異景觀曾經吸引很多人前去探究其中的奧祕,遺憾的是,一直沒人能夠揭開謎底。

  1993年冬天,一對婚姻瀕臨破裂而又不乏浪漫的加拿大夫婦,準備做一次長途旅行,以期重新找回昔日的愛情。兩人約定:如能找回就繼續生活,否則就分手。當他們來到那個山谷的時候,下起了大雪。他們只好躲在帳篷裏,看着漫天的大雪飛舞。

  不經意間,他們發現,由於特殊的風向,東坡的雪總是比西坡的雪下得大而且密。不一會兒,雪松上就落了厚厚的一層雪。然而,每當雪落到一定程度時,雪松那富有彈性的枝椏就會彎曲,使積雪滑落下來。就這樣,反覆地積雪,反覆地彎曲,反覆地滑落,無論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終完好無損。西坡的雪下得很小,樹木很少受到損害。

  妻子若有所悟,對丈夫說:“東坡肯定也長過其他的樹,只不過由於不會彎曲而被大雪摧毀了。”丈夫點頭之際,兩個人似乎同時恍然大悟,隨即忘情地擁抱在了一起。丈夫興奮地說:“我們揭開了一個謎——對於外界的壓力,要儘可能去適應;在適應不了的時候,要像雪松一樣彎曲一下,這樣就不會被壓垮。”

  一對浪漫的夫婦,通過一次特殊的旅行,不僅揭開了一個自然之謎,而且也找到了一個人生的真諦。

  勵志金言:

  在今天這個快節奏的世界,每個人都承受着越來越沉重的各種壓力,而你對於壓力的承受力尤爲脆弱。從剛懂事到上小學、中學,再到大學,“壓力”兩個字的分量就不知不覺地壓在了你的身上,嚴重影響了你身心的健康發展。所以,一定要學會緩解壓力,努力去尋找推動自身發展的動力,這樣,你就會成爲生活的主人。

  27. 不一樣的金牌

  1955年,18歲的吉爾·金蒙特已經是全美最有名氣的滑雪運動員了,她的照片也上了著名的《體育畫報》雜誌封面。當時,她的目標就是獲得奧運會金牌。

  不幸的是,一場悲劇讓她的夢想都變成了泡影。1955年1月,在奧運會預選賽的最後一輪比賽中,金蒙特沿着大雪覆蓋的羅斯特利山坡開始下滑,因爲當天的雪道非常滑,剛開始滑過幾秒鐘,她的身子一歪,就失去了控制。她竭力掙扎着,想擺正姿勢,可是一個個接連不斷的筋斗還是無情地把她推下了山坡……

  當她終於停下來的時候,已經昏迷了過去。人們立即把她送往醫院搶救,雖然最終她保住了性命,但她雙肩以下的身體卻永久癱瘓了。

  金蒙特希望獲得奧運會金牌的夢想徹底破滅了,但她面對困厄的鬥志卻沒有被磨滅。在接下來的幾年內,她整天和醫院、手術室、理療和輪椅打交道,病情時好時壞,但她從來沒有放棄過對生活的不斷追求:去從事一項有益於大衆的事業,來完成未竟的事業,這是她在意外發生之後的夢。

  在歷盡艱難後,她學會了做很多事:寫字、打字、操縱輪椅、用特製湯匙喫飯等。她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選聽了幾門課程,希望今後能做一名教師。當她向教育學院提出申請,系主任、學校顧問和保健醫生都認爲這是天方夜譚,因爲她根本就沒有辦法上下樓梯走到教室。

  不過,她依然堅守自己的信念,她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是的,功夫不負有心人,1963年,她終於被華盛頓大學教育學院聘用。由於教學有方,她很快就受到了學生們的尊敬和愛戴。金蒙特終於獲得了教閱讀課的聘任書。

  後來,她的父親去世了,全家不得不搬到曾拒絕她當教師的加州去。金蒙特決定向洛杉磯地區的90個教學區逐一申請。在申請到第18所學校時,已經有3所學校表示願意聘用她。學校特意對她要經過的一些坡道進行了改造,以便於她的輪椅通行,另外,學校還破除了教師一定要站着授課的規定。

  從1955年到現在,幾十年過去了,金蒙特從沒有獲得過奧運會的金牌,但她卻得到了另一塊金牌--爲了表彰她的教學成績而授予她的。

  勵志金言:

  之所以金蒙特能取得後來的成就,就是因爲信念的偉大力量!可以說,信念是成功的起點,是托起人生大廈的堅強支柱。在人生的旅途中,誰都不可能一帆風順、事事遂願。就像金蒙特一樣,有的人身體可能先天不足或後天病殘,但卻能成爲生活的強者,創造出常人難以創造的奇蹟,靠的就是堅定的信念。所以,毫無疑問,對於一個有志者來說,信念是他立身的法寶。

  28. 樂觀的桑蘭

  1998年7月21日,對我國著名運動員桑蘭來說,是個不幸的日子。這一天晚上,在美國紐約第四屆友好運動會體操賽場,曾經榮獲上海第八屆全國運動會跳馬冠軍的中國17歲的優秀體操選手桑蘭正在爲即將展開的跳馬決賽進行緊張的賽前試跳訓練。

  桑蘭在成功地連續試跳兩次起評分爲9.90分的高難動作之後,執著地她開始了第三次試跳,因爲她太想爲祖國再添一枚金光閃閃的獎牌了。她開始了助跑,加速,就像一隻充滿生機的奔馳着的小鹿向1.10米高的跳馬奔去,就在她的雙手觸到跳馬的瞬間,一名外國教練在跳馬前突然閃現,精力高度集中的桑蘭雖然猶豫了一下,但仍然在剎那間越過了跳馬。然而,她的身體只在空中翻轉了一週半,就“嘭”的一聲頭部朝下地跌落了下來,重重地落在了地板上。隨後,驚呆的觀衆、中國教練員和運動員們很快從震驚中清醒過來,衝上去抱住跌倒在地板上的桑蘭,呼喊着她的名字,但桑蘭已無法動彈了……

  桑蘭被送到了紐約著名的長島拿鎖縣醫療中心。美方專家的會診結果令世界震驚:第六、七頸椎爲粉碎性的骨折,其他脊椎75%錯位,中樞神經嚴重損傷,雙手和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覺。手術完成後,美國醫生對外宣佈:桑蘭以後再也無法站起來了!正值花季少女,面對如此不幸,她的父母抱頭痛哭,而桑蘭卻選擇了用微笑來面對嚴酷的現實。

  10個月後,桑蘭身體康復特別好,體重比剛出院時增了5千克,身高也長了4厘米,樂觀向上是桑蘭身體發生積極變化的主要原因。桑蘭愛唱的卡拉OK曲子是《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她在公衆場合總是面帶微笑,使無數美國人爲之驚訝和傾倒。桑蘭說:“爲甚麼不笑對人生呢?我已經癱瘓了,難道還要讓別人因我而難受嗎?”她的樂觀精神,使她成爲美國電視臺“最有人氣的人”。美國前副總統戈爾的夫人還爲桑蘭頒發了勇敢獎。

  桑蘭,這個擁有超常生命力和樂觀天性的小姑娘在逆境中的快樂精神令全世界爲之動容。克林頓、席琳·迪翁、成龍、里奧納多都爲她折服。在她就醫的那家康復醫院裏,“超人”的扮演者與她同病相憐,但是在“超人”眼裏,也許這個樂觀向上的17歲的中國小姑娘更像一個超人。

  2000年3月,美國《少年人物》雜誌對她進行了獨家專訪,讚揚她是青年一代學習的榜樣。

  勵志金言:

  現實生活中,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盡如人意。當面對不如意、困難、不幸、災難和厄運時,都應保持一種樂觀的心態,就像桑蘭一樣,首先要戰勝自己,戰勝了自己也就是戰勝了別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把握人生,在未來的生活中游刃有餘。

  29. 一個黑氣球

  很多年前,有幾個白人小孩在一個公園裏正玩得高興。就在那時,一位賣氫氣球的老人推着小車進了公園。白人小孩一窩蜂地跑了過去,每人買了一個,然後放飛。隨後,他們興高采烈地追逐着那些在天空中的飄舞的色彩豔麗的氫氣球。

  與此同時,一個黑人小孩正蹲在公園的一個角落,只是羨慕地看着白人小孩在嬉笑,而不敢和他們一起玩,因爲那些孩子都是白人,而他卻是黑人。他沒有信心與白人小孩一起玩。

  很快,白人小孩高興地打鬧着、嬉笑着跑到別的地方去玩了。當他們的身影消失後,黑人小孩才怯生生地走到賣氫氣球的老人的車旁,用略帶懇求的語氣問道:“您可以賣給我一個氣球嗎?”

  老人用慈祥的目光打量了一下他,溫和地說:“當然可以。你要一個甚麼顏色的?”

  那個黑人小孩鼓起勇氣說:“我要一個黑色的。”

  老人滿臉滄桑,他用驚詫的目光看着小男孩,然後給他拿了一個黑色的氫氣球。黑人小孩開心地拿過氣球,然後小手一鬆,黑氣球就在微風中冉冉升起,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黑色的氣球成了一道別樣的風景。

  老人一邊眯着眼睛看着氣球升起,一邊用手輕輕地拍了拍黑人小孩的後腦勺,親切地說:“孩子,你要記住,氣球之所以能夠升起,是因爲氣球內充滿了氫氣,而不是因爲它的顏色和形狀。對一個人來講,成敗也不是因爲種族和出身,最爲關鍵的是心中有沒有自信!”

  黑人小孩似乎明白了甚麼,他點點頭,高興地走了。

  那個黑人小孩就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基恩博士。

  勵志金言:

  基恩博士正是從賣氫氣球的老人那裏獲得了自信,最終成就了自己。可見,一個人只有滿懷自信,才能真正沉浸在生活之中,並最終實現自己的意志。美國作家愛默生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祕訣。”所以,如果想獲得成功,就應該樹立自信心。只有這樣,才能腳踏實地、鍥而不捨地奮鬥拼搏,紮紮實實地做好每一件事,從而走向成功之路。

  30. 橫渡大西洋

  一位叫林德曼的精神病學博士獨自一人駕着一葉小舟駛進了波濤洶湧的大西洋,他在進行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一項心理學試驗,並準備把付出自己的生命作爲代價。

  林德曼博士認爲,一個人只要對自己抱有足夠的信心,就能讓自己保持精神和身體健康。當時,德國舉國上下都注視着他獨自駕舟橫渡大西洋的悲壯冒險。在此之前,已經有100多位勇士相繼駕舟橫渡大西洋而慘遭失敗,無人生還。但林德曼博士卻堅持認爲,這些死難者並不是失敗在體力上的,而是在失敗在了精神上。他們在精神崩潰和極度的恐怖中結束了自己的一切。爲了驗證自己的觀點,林德曼博士不顧親友們的反對,親自進行了試驗。

  在航行中,林德曼博士遇到了難以想象的困難,並多次瀕臨死亡的邊緣,甚至他的眼前都出現了幻覺,運動感也處在麻木的狀態,當時,他真體會到了絕望的感覺。但只要這個念頭一升起,他就馬上大聲自責:“你這個懦夫,難得你想重蹈覆轍,葬身此地嗎?不,我一定能成功!”一種生的希望始終支持着林德曼博士,最後終於成功了。

  在回顧成功的體會時,林德曼博士說:“我從內心深處相信自己一定會成功,而這個信念在艱難中一直與我自身融爲一體,自信充滿了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

  勵志金言:

  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石,是一個人對自身力量的認識和充分估計,也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的精神核心;自信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也是一個人應對挫折,克服困難,自強不息,獲取成功的內在驅動力。事實證明,擁有自信就意味着已經成功了一半。因爲擁有充分自信心的孩子往往具有不屈不撓、奮發向上的精神。

目錄 下一章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