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積極的弗蘭克爾
10. 積極的弗蘭克爾
弗蘭克爾是一位猶太裔心理學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被關押在納粹集中營裏受盡了折磨,遭遇極其悲慘。父母、妻子和兄弟都死於納粹的魔掌,唯一的親人是他的妹妹。當時,他本人常常遭受嚴刑拷打,死亡之門隨時都有可能向他打開。
有一天,他赤身獨處於囚室時,忽然之間有了一種全新的感受。日後,他將當時的感受命名爲“人類終極的自由”,他悟出了一個道理:就客觀環境而言,人們總是受制於人,沒有任何自由;可是,自我意識是獨立的,總可以自由地決定外界刺激對自己的影響程度。
弗蘭克爾發現,在外界刺激和自己的反應之間,他完全有選擇如何做出反應的自由與能力。於是,他靠着各種各樣的記憶、想象和期盼,不斷地充實自己的生活和心靈,他發現這是一種任何人都無法剝奪的自由,甚至在環境如此惡劣的納粹集中營中也是如此。
他學會了心理調控,不斷磨練自己的意志。他的自由的心靈早已超越了納粹的禁錮,這種精神狀態感召了其他的囚犯。他協助獄友在苦難中找到了生活意義,找回了自己的尊嚴。
弗蘭克爾後來這樣寫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殊的工作和使命,他人是無法取代的。不用你詢問生命的意義何在,生命正在向你提出質疑,它要求你回答:你存在的意義何在?你只有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才能理直氣壯地回答這一問題。”
在弗蘭克爾生命中最痛苦、最危難的時刻,在他的精神行將崩潰的臨界點,他依靠自己的頓悟,靠成功的心理調控,不僅挽救了他自己,而且挽救了許多患難與共的生命。
勵志金言:
其實在生活中,試着面對逆境去頓悟,就會變得很坦然。頓悟在這裏面的作用,就像成長的催化劑一樣。生活中的風雨,每個人都會遇到,他越用心地去體會,收穫就會越多,成長也就會越迅速。
11. 看自己的星星
美國有一位女士隨丈夫從軍,他們駐紮在一個沙漠的陸軍基地的鐵皮房子裏。後來,丈夫奉命到沙漠裏去演習,鐵皮房子裏只留下她孤身一人。當地氣溫很高,更糟糕的是,因爲她與周圍的印第安人、墨西哥人連最基本的語言都溝通不了,所以,她整天愁眉不展,簡直是度日如年。最後,她沒辦法再繼續忍耐下去了,就給父母寫了一封信訴苦,說無論如何也要丟開一切回家。
信寄出後,她開始了日思夜唸的日子,急切地期待着父母的回信。回信終於來了,她迫不及待地打開一看,結果卻大失所望。因爲父母在信中只有寥寥數語,既沒有安慰她,也沒說叫她趕快回去,這與她期待的來信大相徑庭。
父母的回信是這樣寫的:“兩個人在監獄的鐵窗往外看,一個看到的是地上的泥土,另一個看到的卻是天上的星星。”開始,她看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不得不反覆看,反覆琢磨。終於,她明白了父母的苦心,原來父母是希望她在逆境中尋找快樂,而不是消極悲觀。明白了這些,她覺得自己非常慚愧,她要走出鐵皮房子,去看屬於自己的星星。
她開始改變了。於是,她主動地和周圍那些印第安人、墨西哥人交朋友。結果,讓她驚喜萬分的是她發現當地的人們都十分友好、熱情。然後,她又開始研究沙漠裏的仙人掌,她一邊研究,一邊做詳細的觀察筆記。這次,驚喜再次出現了,她驚奇地發現那些仙人掌千姿百態,令人沉醉着迷。她開始欣賞沙漠的落日,感受沙漠裏的海市蜃樓,她覺得外面的溫度也不高了。終於,她變得快樂了,同時,她也發現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每天她都彷彿沐浴在春光裏。
這其中的原因是甚麼呢?沙漠還是原來的沙漠,鐵皮房還是那個鐵皮房,印第安人、墨西哥人也都沒有改變,氣溫還是那麼高……原因只要一個,她的內心發生了改變。過去她習慣地置身於所謂的逆境中,而現在,她卻習慣地尋找着快樂。
後來,一本叫《快樂的城堡》的書出版了,這本書受到了廣泛關注,並引起了很大的轟動,而這本書的作者就是她,書的內容源於她跟隨丈夫沙漠從軍的那段親身經歷。
勵志金言:
同樣的逆境在不同的人物和不同的心境下,往往就會得到截然相反的結論,關鍵是如何看待它。聰明的人總是善於從痛苦中找到快樂的影子。法國著名作家大仲馬說:“人生是一串由無數煩惱組成的念珠,樂觀的人是微笑着數完這串念珠的。”在今天看來,這句話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12. 奧運冠軍的成長
1983年出生的楊文軍是中國皮划艇項目的後起之秀,曾奪得釜山亞運會男子雙人划艇500米和1000米的冠軍。與名將孟關良合作後,成績更是一路飛進,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奪得男子雙人划艇500米金牌,這是中國選手在皮划艇項目上奪得的首枚奧運會金牌。
在每個人的眼中,楊文軍都是一個內向、堅強、永不服輸的錚錚男兒,可是在母親眼中,他卻是一個“眼淚很便宜”的農家乖男孩。
楊文軍所在的陽泗村在江西豐城小有名氣,全村67戶人家有相當一部分人在外地做生意,人們的生活水平相對較高,被譽爲“豐城的小溫州”。可是,楊文軍家中卻沒有一絲富裕的景象。上世紀70年代建造的老屋,昏暗的燈光下,有的只是簡陋的傢俱,唯一的一臺彩電還是女兒出嫁後買來孝敬父母的,還是爲了讓父母能夠在家看到奧運會直播節目。
對於楊文軍來說,貧困帶給他的不是負擔,更不是放棄自己的夢想,他的意志因此變得更加堅韌。當他還在學校體育集訓隊時,強運動量對於一個還處在身體發育的少年來說,無疑需要增強營養,可是,楊文軍的父母要負擔兩個孩子學習生活,還要贍養老人,根本沒錢再爲他增加營養,楊文軍曾一度身體消瘦、臉色蒼白。
對於楊文軍的成長,他的母親說:“沒有看着兒子成長,沒能陪在兒子身邊,這一直是我對兒子的愧疚。”說完,她緩緩擦拭眼角的淚水。
早在楊文軍還在讀初中時,他的父母就雙雙前往外地打工,甚至過年都沒有回家過一趟。楊文軍和妹妹都是跟着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的。
楊文軍的母親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可是,她卻沒有盡到做母親的責任。多少個身處異地的夜晚,對兒子的思念和愧疚之情讓她的枕巾被淚水一次次浸溼。讓她欣慰的是,兒子在逆境中變得更加堅韌,不再像年幼時那樣輕易落淚,終於登上了奧運會冠軍的領獎臺。
勵志金言:
一個人要在逆境中有安慰和希望,只要能抓住這種希望,並把它當作一種動力,他就能夠變得堅韌,就能在逆境中崛起。要在逆境中學會自處,鍛鍊自己的意志,就能夠在逆境中奮起。
13. 猶太女教授
愛米·諾德生長在猶太籍數學教授的家庭裏,從小就喜歡數學。1903年,21歲的諾德考進哥廷根大學,在那裏,她聽了克萊因、希爾伯特和閩可夫斯基等人的課,與數學結下了不解之緣。她學生時代就發表了幾篇高質量的論文,25歲便成了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女數學博士。
諾德在微分不等式、環和理想子羣等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但由於當時婦女地位低下,她連講師都評不上,在大數學家希爾伯特的強烈支持下,諾德才由希爾伯特的“私人講師”成爲哥廷根大學第一名女講師。接下來,由於她科研成果顯著,又是在希爾伯特的推薦下,取得了“編外副教授”的資格,雖然她比起很多“教授”更有實力。
1933年,希特勒驅逐猶太人,諾德主持的講座不得不停止,她微薄的薪金也被取消了,她被迫離開哥廷根大學,去了美國工作。1934年9月,鑑於她在數學領域做出的巨大貢獻,美國設立了以諾德命名的博士後獎學金。愛因斯坦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說:“根據現在的權威數學家們的判斷,諾德女士是自婦女受高等教育以來最重要的富於創造性數學天才。”
勵志金言:
一塊樸拙的頑石,只有經過了無情的雕琢,纔會成爲完美的藝術品;一切美好的東西是不會自然地展現在一個人的面前,那傷痕累累的心理感受,恰恰是生活給予他的饋贈;只有不放棄自己的追求,心理上的每一道創傷留下的疤痕都會成爲成長中留下的珍貴記憶。
14. 歐拉的成長
喬治·歐拉是美國著名的化學家。1928年,他出生於匈牙利。1957年,他移民至美國,在一家化工公司任職高級研究助理,一直到1964年。
自20世紀60年代起,歐拉就發表了大量的研究報告,在碳化化學方面的成就尤其卓著。他還改良了內燃機,辛烷增加了燃料而不必進一步造成污染。後來,由於他發現了碳氫化合物的某些性質,並於1994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喬治·歐拉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消息在匈牙利、美國都引起了轟動。隨即,讚揚、鮮花、掌聲包圍了他。然而,他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激動,他平靜地說:“我有今天的成果,一點也不奇怪。我的成功是建立在許多次失敗的基礎上的。”在歐拉自信的口吻中,也流露出了成功的艱辛。歐拉獲得了成功,因爲他戰勝了失敗。關於這,還有一個小故事。
歐拉上小學一年級時,就是班上最聰明的孩子,每次考試都得第一名,簡直就是一個常勝將軍。第二年,父親送給他一臺最新式遊戲機作爲生日禮物。小歐拉一下就迷上了玩遊戲機,他感覺痛快極了!於是,每天一放學,他就躲在房裏玩遊戲機,直到累得眼睛睜不開了,才上牀睡覺。第二天,他總是拿一個麪包就匆忙去上課,碰上要檢查家庭作業時,他就順手抄一份交上去。這樣,半個學期過去了。
期中考試前,老師叮囑同學們要好好複習,這次考試很難。小歐拉卻不當它是一回事,回家照常玩自己的遊戲機。考試的成績公佈了,小歐拉從第一名落到了第二十五名。這對歐拉來說,無疑是個晴天霹靂。一整天,他一個字也沒聽進去,腦海裏不斷地浮現老師不屑的神情,同學嘲笑的眼神,父母驚訝和失望的表情……
放學回家,小歐拉把自己關在房間裏,甚麼也不做,只是呆呆地坐着。母親來過好幾次了,叫他下樓喫飯,他也不答應。他不敢開門,不知該如何面對父母。
“歐拉,孩子,你有甚麼事嗎?把門開了,我有話要跟你說。”父親在門口敲門。父親是歐拉崇拜的偶像,他不敢違抗父親的命令,而且,父母終究是會知道的。小歐拉終於站起身,把門打開。
“孩子,你是不是有甚麼事情?告訴爸爸,讓我來幫你出出主意,好嗎?”父親溫和地問。“爸爸,我……”歐拉感覺好像喉嚨口哽着一塊骨頭,話到嘴邊又說不出來。“說吧,孩子。我在聽着呢。”父親鼓勵他說。
“爸爸,我期中考試只得了第二十五名。”歐拉鼓起勇氣說了出來。
父親的眼中掠過一絲驚訝的神色,但馬上就消失了。過了一會兒,他說:“孩子,你過來。我給你講一個華盛頓的故事吧!”歐拉點了點頭。
“華盛頓是一名優秀的軍事家,他帶領的隊伍作戰十分勇敢。可是有一次,華盛頓在一個重要的戰役中失敗了,而且損失慘重,幾乎是全軍覆滅。華盛頓十分的灰心,他覺得自己被徹底打敗了。在歸途中,華盛頓在一個破房子裏躲雨。無意間,華盛頓發現牆角有一隻蜘蛛。風一次次地把它織的網吹破了,可它毫不氣餒,堅持織網,最後終於織成了。華盛頓從中得到了啓示,回去後東山再起,終於一舉打敗了敵人。”
聽着父親講故事,小歐拉心裏若有所思。接着,父親語重心長地說:“孩子,失敗了不要緊,重要的是要戰勝失敗。只要你吸取教訓,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你一定會成功的。”
小歐拉用力地點點頭,他明白他今後該怎麼做。他在心裏暗暗發誓:從今以後,我一定要努力學習,不把成績趕上去,我絕不再玩遊戲機。果然,小歐拉以後發奮圖強。每天天不亮,他就起牀背單詞,讀課文;聽課聚精會神;回家後做作業一絲不苟。期末考試了,歐拉又得了第一名。歐拉的進步讓所有的人大喫一驚,只有歐拉和父親明白其中的原因。
小歐拉慢慢地長大了,他始終都記住父親給他講的故事。他時刻告誡自己:從哪裏跌倒,就要從哪裏爬起。世界上沒有人能打垮你,只有自己才能打倒自己。
後來,歐拉從事化學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研究碳水化合物的一些性質的過程中,歐拉遇到了許多困難。有時實驗失敗了,還遭到別人的嘲笑;但歐拉始終都沒有放棄。他憑着一種對成功的渴望和對科學的執著追求,一直堅持研究,終於取得了成功。
勵志金言:
歐拉成功了,但他的巨大成就不是偶然的,是他不斷戰勝失敗,不斷探索的結果。可以說,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戰勝失敗的強者。英國著名科學家法拉第說:“世人何嘗知道:在那些通過科學研究工作者頭腦裏的思想和理論當中,有多少被他自己嚴格的批判、非難的考察,而默默地隱蔽地扼殺了。就是最有成就的科學家,他們得以實現的建議、希望、願望以及初步的結論,也達不到十分之一。”也就是說,世界上一些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他們成功與失敗的比率是1∶10。當然,一般人與這個比率比,要低很多。所以說,在邁向成功的道路上,能否經受住錯誤和失敗的嚴峻考驗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15. 從演員到總統
美國前總統里根成功的一生非常富有戲劇性,而這正是他自我超越的卓越表現。
1933年,22歲的里根就開始從事體育節目播音員的工作。在之後的5年中,他的播音事業蒸蒸日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就。但是,里根對此卻並不滿足。
1937 年,里根經人推薦,在華納電影公司的影片《空中的愛情》中扮演了一位感情豐富而幽默的播音員。從此,里根踏上了演藝生涯。
在演藝生涯中,里根一共拍攝了64部影片。在1941年的“最有希望演員”的評選中,里根成爲5位“明日巨星”中的一位。
1942年,美國參加反法西斯戰爭,里根依然投身於其中。1947年,里根成爲好萊塢工會主席。1964年,美國“聯藝”電影公司拍攝名爲《最好的男人》的影片,片中主角是一名總統。里根應徵主角試鏡時,電影公司的主管卻將他淘汰了。主管預言說:“里根不具備一名總統應有的相貌。”對於政治,里根從來沒有接觸過,當然也沒有甚麼經驗。但是,這並不妨礙他走上政壇的決心。
1964年,里根拍攝了生平最後一部影片《殺戮者》,從此正式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1966年11月,里根競選州長成功。1971年,里根連任州長。
1980年11月,69 歲的里根當選美國第40任總統,實現了從平民到總統的夢想。1984 年11月,里根連任總統。在多年的政治舞臺上,里根爲美國做了許多事情,成爲美國人民心目中優秀的總統,而他的人生也十分充實而多彩……
勵志金言:
一個人不要滿足於現狀,只有不斷突破自我,追求卓越,才能成爲一個真正成功的人。一個人在不斷增強自己的力量、不斷提升自己的時候,他對自己要求的標準也會越來越高,這是人類精神的永恆本性。正是這種超越自我,追求完美的進取精神締造了光輝燦爛的人類文明。
16. 摳字的大師
拿破崙·希爾年輕的時候非常淘氣,但是,他卻有一個當作家的夢想。拿破崙·希爾知道,要實現這個夢想,自己就必須精通遣詞造句,因爲字詞是作家的工具。但小時候由於他家裏很窮,所以沒能接受完整的教育。當時,就有“善意的朋友”告訴他,說他的夢想“不可能”實現。
年輕的希爾並不相信這些人的話,他買了一本最好的、最完全的、最漂亮的字典,這本字典裏面有他所需要的所有的字,他的目標是完全瞭解和掌握這些字。隨後,他做了一件令人驚訝的事,他用小剪刀把 “不可能(impossible)”這個單詞從字典上剪了下來,然後丟掉,於是他就有了一本沒有“不可能”的字典。以後,他把他的整個事業都建立在這個前提上,那就是對一個要成長,而且要成長得超過別人的人來說,沒有任何事情是不可能的。
拿破崙·希爾就是這樣不斷激勵自己,天下沒有不可能的事。後來,他成爲美國商政兩界的著名導師,被當時的羅斯福總統譽爲“百萬富翁的鑄造者”。他的著作《人人都能成功》也成爲世界超級暢銷書。
勵志金言:
當然,這裏並不是建議你也把“不可能”三個字從字典裏剪掉,需要做的只是把“不可能”的觀念從自己的大腦中除掉。讓“不可能”的意識從自己的意識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可能”,是積極主動。
17. 主動的中國女孩
微軟公司有一位小巧玲瓏、年輕活潑的女孩,她是微軟最資深的華人經理之一。微軟全球前副總裁李開復說:“如果你是第一次看到她時,一定會感到驚訝。但是,如果你跟她的交談超過一分鐘,你對她的想法就會改變。因爲她講的每一句話都流露出自信、積極和樂觀的精神,卓越的領導力以及嚴謹的邏輯和思維。”
父母想要讓孩子挑戰“不可能”,就一定要讓他學會主動,而這個微軟女孩就是的最好的榜樣。
她18歲從中國移民到美國。到美國6個月後,爲了上大學,就參加了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的縮寫,是美國高中生進入美國大學所必須參加的考試,也是世界各國高中生申請進入美國大學本科學習能否被錄取及能否得到獎學金的重要參考)考試。那時雖然她的英語口語已經不錯,但是文法、詞彙和作文還不行。她的數學考了780分(接近滿分800分),但是英語卻只考了280分。要知道英語就算交白卷也有200分。你可以想象280分是個多麼糟糕的分數。但是她依然自信地申請了加州大學的電機工程系。
由於她的英語分數太低,她的申請表很可能沒被仔細閱讀就直接被拒絕了。但是她不服輸,她深信如果自己被錄取,她將會成爲一個成功的工程師。於是,她決定“上訴”。
她直接寫了一封信給加州大學的校長。在信裏,她做了自我介紹,自豪地描述了自己在理工方面的成就,解釋了英語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原因是自己剛到美國6個月,時間比較短。她還特別強調了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刻苦精神。最後,她說:“校長女士,如果您錄取我,我保證會成爲貴校的驕傲。”
兩天後,校長約見了她。她和校長面談時,校長意識到她的英語進步得很快。她也向校長當面保證她的英語會學得和美國同學一樣好。一星期後,加州大學收回成命,決定錄取這位女孩。
勵志金言:
主動的力量是巨大的。因爲主動會給自己增加機會,主動會鍛鍊自己,主動會讓自己實現價值。
18. 華人首富的人生歷程
李嘉誠是香港首富,1928年7月19日出生於廣東潮州。因爲父親去世早,14歲的李嘉誠被迫輟學,擔負起了家庭的重擔。最初,他在舅父的鐘表公司做學徒,後來又做推銷員,在生活的磨礪下漸漸成熟起來。
1950年,他籌集了5萬港幣創辦了長江塑膠廠生產塑料花,很快就打開了市場,被譽爲“塑膠花大王”。20世紀60年代,他轉向投資房地產業,憑藉出色的經營,他的事業不斷髮展壯大,成爲香港最大的地產商和物業擁有者。他所經營的房地產、金融、酒店、石油和電力等產業遍及世界五大洲。
李嘉誠的童年很辛酸。1939年6月,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開始踐踏李嘉誠所在的那片寧靜的土地。整日整夜,日本的飛機對潮州狂轟濫炸,寧和美麗的潮州城變成了一片廢墟。李嘉誠一家冒着生命危險,躲着不時而來的流彈,爬過一道道封鎖線,步行十幾天,一路風餐露宿,歷盡千辛萬苦,輾轉到了香港。一家人寄居在舅父莊靜庵的家裏。
禍不單行,這時候李嘉誠的父親李雲經因勞累過度不幸染上肺病。李嘉誠作爲長子,一邊照顧父親,一邊拼命地溫習功課。他知道父親是累病的,所以,他希望通過努力學習,取得好成績,讓生病的父親能獲得精神上的一點慰藉。
爲給父親治病,李嘉誠一家生活得相當清貧。兩頓稀飯,再加上母親在集貿市場收集的菜葉子就是全家一天的“美食”。家人唯一的希望都寄託在李嘉誠的父親身上,希望他能儘快養好病,讓全家能度過難關。遺憾的是,父親沒能熬過那年冬天,還是撒手歸西了。14歲的李嘉誠不得不眼含熱淚,無奈地結束學業,離開了心愛的學校,用稚嫩的肩膀,毅然挑起贍養慈母、撫育弟弟妹妹的重擔。
開始,李嘉誠在舅父的中南鐘錶公司當泡茶掃地的學徒,每天他總是一個到達公司和最後一個離開公司。辛苦而困難的3年過去了,當年那個少年已經長成結實、英氣十足的小夥子了。
17歲的李嘉誠離開舅父的公司,到一家五金製造廠以及塑膠帶製造公司當推銷員,開始了香港人稱之爲“行街仔”的推銷生涯。推銷是一項非常複雜難以學會的工作,但他酷愛讀書,善於從書中學知識。每天下班後,他就去買一些舊書來自學,學完的舊書再拿到舊書店去賣,再用賣掉的錢買“新”的舊書。這樣既學到了知識,又節省了很多錢。
最初,李嘉誠向客戶推銷產品之前,心情總是非常緊張。於是,他就在出門前或在路上把要說的話想好,反覆練習,從而成功地克服了緊張的心理。慢慢地,他發現自己不僅推銷有術,而且還大有潛力。很快,李嘉誠成了全公司的佼佼者。由於出色的推銷成績,他18歲就做了部門經理,兩年後又被提升爲這家塑膠帶製造公司的總經理。
走南闖北的推銷生涯,不僅讓李嘉誠初步形成了商業頭腦,豐富了商業知識,而且也使他結識了很多好朋友,學會了各種各樣的社會知識。同時,在推銷過程中,他也學會了寬厚待人、誠實處世的做人哲學,爲他日後事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勵志金言:
李嘉誠之所以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除了年幼時父母對他的正確教育外,也與童年和少年時代極端的貧困有很大的關係。這個時代建立了他的志向,培養了他的素質,開闊了他的視野,開啓了他的智慧,鍛鍊了他的意志……他自己也這樣說:“如果沒有年少時那難以忘懷的貧困時光,恐怕不會有今之李嘉誠。”
19. 驚世駭俗的言論
在美國耶魯大學300週年校慶之際,全球第二大軟件公司“甲骨文”的行政總裁、世界第四富豪艾里森應邀出席典禮。
艾里森當着耶魯大學校長、老師、校友和畢業生的面,說出一番驚世駭俗的言論。他說:“所有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名校的師生都自以爲是成功者,其實你們全都是失敗者,因爲你們以在有過比爾·蓋茨等優秀學生的大學讀書爲榮,但比爾·蓋茨卻並不以在哈佛讀過書爲榮。”這番話讓全場的聽衆目瞪口呆。
到今天爲止,像哈佛、耶魯這樣的名校從來都是令幾乎所有人敬畏和神往的,艾里森居然敢把那些驕傲的名校師生稱爲“失敗者”,未免也太狂了點兒吧!
到這裏並沒有結束,艾里森接着說:“衆多最優秀的人才非但不以哈佛、耶魯爲榮,而且常常堅決地捨棄那種榮耀。世界第一富比爾·蓋茨,中途從哈佛退學;世界第二富保爾·艾倫,根本就沒上過大學;世界第四富,就是我艾里森,被耶魯大學開除;世界第八富戴爾,只讀過一年大學;微軟總裁斯蒂夫·鮑爾默在財富榜上大概排在十名開外,他與比爾·蓋茨是同學,爲甚麼成就差一些呢?因爲他是在讀了一年研究生後才戀戀不捨地退學的……”
艾里森接着“安慰”那些自尊心受到一點傷害的耶魯畢業生,他說:“不過在座的各位也不要太難過,你們還是很有希望的,你們的希望就是,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學習,終於贏得了爲我們這些人(退學者、未讀大學者和被開除者)打工的機會。”
勵志金言:
艾里森的話可能有些偏激,但並不是全無道理。其實,幾乎所有的人,包括我們自己,經常會有一種強烈的身份榮耀感。比如,以出生在一個良好背景的家庭爲榮,以畢業於一所著名的大學爲榮,以有機會進入一家跨國公司工作爲榮,等等。
20. 地震中的父子
1989年發生在美國洛杉磯一帶的8.2級大地震,在不到4分鐘的時間裏,使30萬人受到傷害。在混亂的廢墟中,一個年輕的父親安頓好受傷的妻子,便衝向他7歲的兒子上學的學校。他眼前,那個昔日充滿孩子們歡笑的漂亮的3層教學校已經變成一片廢墟。
他頓時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跪在地上難過了好大一陣後,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對兒子說的一句話:“不論發生甚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他堅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廢墟走去。他知道兒子的教室在一層左後角處,他疾步走到那裏,開始動手。
在他清理挖掘時,不斷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趕來,哭喊過後,他們絕望地離開了。有些人上來拉住這位父親說:“太晚了,他們已經死了。”這位父親雙眼直直地看着這些好心人,問道:“誰願意來幫助我?”沒人給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頭挖着。救火隊長擋住了他:“太危險了,隨時可能起火爆炸,請你離開。”
??? 這位父親問:“你是不是來幫助我的?”警察走過來:“你很難過,難以控制自己,可這樣不但不利於你自己,對他人也有危險,馬上回家去吧。”但這位父親仍舊反覆不斷地問警察是不是來幫助他的。人們都認爲他精神失常了,都搖頭嘆息着走開了。
??? 這位父親自己清楚,他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兒子在等着我。”他挖了8個小時、12個小時、24個小時、36個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渾身上下破爛不堪,到處是血跡。到第38個小時,他突然聽到底下傳出孩子的聲音:“爸爸,是你嗎?”
是兒子的聲音!父親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在確認是父親後,兒子說:“我告訴同學們不要害怕,說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來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爲你說過不論發生甚麼,你總會和我在一起!”
孩子繼續說:“我們這裏有14個同學,都活着!我們都在教室的牆角,房頂塌下來架了個大三角形,我們沒被砸着。”
????很多人趕緊上前幫忙。50分鐘後,一個安全的小出口開闢了出來。父親聲音顫抖地說:“出來吧!阿曼達。”
“不,爸爸。先讓別的同學出去吧!我知道你會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論發生甚麼,我知道你總會跟我在一起。” 這對了不起的父子在經歷了巨大的磨難後無比幸福地緊緊地擁抱在一起。
勵志金言:
在遭遇到巨大的災難時,仍舊信心百倍,有着戰勝困難的堅定信念。恩格斯說:“勇敢和必勝的信念常使戰鬥得以勝利結束。”心存堅定的信念,就等於在人生征途中放置了一顆明珠,既能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也能在黑夜裏閃閃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