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其它小說 > 讓孩子喫點苦的30個建議 > 第5章 教孩子抵抗挫折

第5章 教孩子抵抗挫折

目錄 下一章

  

  挫折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任何人的一生都不會一帆風順,也就是說,任何人都要面對各種各樣的挫折。挫折應該是孩子的必修課,這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孩子學會抵抗挫折,就會成爲一個在人生路上不斷前行的勇者。不經歷挫折,孩子長大後就會因爲難以適應社會的多變複雜而痛苦萬分。只有讓孩子從小經受一定的挫折鍛鍊,才能使他學會以積極的態度來迎接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一、給孩子創設受挫的機會

  給孩子多多提供嘗試機會也是實施挫折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孩子一旦被剝奪了嘗試的機會,也就等於被剝奪了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機會,因此也不可能邁向成功之路。

——(德國)舒馬赫

  

  挫折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也就是說,任何人都要面對各種各樣的挫折。有人說,挫折對不斷前行的勇者來說,就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所謂挫折,是指事情達不到預期時的情境與感受。挫折是每個人的人生必修課,當然,挫折也是孩子的人生必修課。不同年齡的孩子會有不同的挫折經驗,也有不同的表現。有一點可以肯定,沒有經歷過挫折的孩子長大後會因爲不適應激烈競爭和複雜多變的社會而深感痛苦。

  美國一位兒童心理學專家說:“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挫折教育可以幫助孩子下面對挫折時樹立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其實,挫折本身不能造就一個人,能夠造就人的是在挫折中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最近幾年,一種旨在提高孩子對挫折心理承受力的教育,即挫折教育已越來越被重視。

  如果父母永遠都將孩子置於自己的羽翼之下,替他擋住傷害與失敗,那他就永遠也學不會如何在打擊到來時獨自承受。所以,父母要稍稍剋制一下“想幫孩子一把”的衝動,給孩子一個“遭遇”挫折的機會。

  給孩子創設“挫折教育”的機會,也就是多提供機會讓孩子經歷挫折。父母注意在利用自然情境進行挫折教育的同時,還要注意在平時學習和生活中有意識地給孩子設置一些障礙,有意識地爲孩子創設受挫的機會。

  

  一對農村夫婦對兒子寵愛有加,於是,在蜜罐中長大的兒子養成了一意孤行的壞脾氣,做事毛毛糙糙,就連走路也走不好,時常跌進水田裏,這讓望子成龍的父母感到非常焦慮。

  兒子7歲那年上了小學,頑皮的他走路喜歡東張西望,不是把鞋子弄溼了,就是把褲子弄髒了,哭鼻子成了經常的事情。他的母親整天跟在他後面洗,但也沒有辦法讓他的衣服乾乾淨淨的。

  孩子的父親決定要好好教育一下他了。一天,他帶了一把鐵鍬來到兒子上學必經的田埂上,在上面斷斷續續地挖了十幾個缺口,然後用棍棒搭成一座座小橋,只有小心走在上面才能通過。

  那天放學,兒子在田埂上走,看面前一下子多出了這麼多的小橋,很是詫異。是走過去,還是停下來哭泣?四顧沒有人,哭也沒有觀衆啊!最終,他選擇了走過去。當揹着書包的他晃晃悠悠地通過小橋時,驚出一身冷汗。他第一次沒有哭鼻子。

  喫飯的時候,兒子跟爸爸講了今天走過一座座小橋的經歷,臉上滿是神氣。做父親的坐在一旁,誇他很勇敢。以後,他上學的路上再也沒惹過麻煩。孩子的母親對丈夫的舉措有些不解,丈夫解釋道:“平坦的道上,他左顧右盼,當然走不好路;坎坷的路途,他的雙眼必須緊盯着路,只有這樣,他才能走得平穩。”

  這個故事中的孩子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他的父親松下正楠在他9歲時就因病去世了,去世前,他一再叮囑松下幸之助的母親:“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一定要給他設置一些他能夠獨自跨越的障礙。如果你一味地讓他在順境中生活,等長大後,一旦他遭遇挫折,就一定經受不住挫折的打擊,從而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後果。”

  

  每個人都經常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對於孩子來說,在成長的道路上難免要遇到苦難、阻礙,如果孩子平時走慣了平坦路,聽慣了順耳話,做慣了順心事,那麼,一旦他遇到挫折,就會不習慣,從而束手無策,情緒緊張,容易導致失敗。所以,父母不妨在孩子的平時學習和生活中,有意識地給他設置一些障礙,以此來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在外出遊玩的時候,一位媽媽和4歲的兒子一起去爬山,山路高低不平,對於4歲的孩子來說是非常難走的。但是,媽媽卻有意識地讓孩子跌跌撞撞地走,直到孩子踩到一顆小石子摔在地上,媽媽纔對孩子說:“呀,摔倒了?勇敢的孩子要自己站起來哦!”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可以成功地抗擊生活的暴風雨,關鍵在於父母是否給他創造了合適的機會。德國著名教育專家舒馬赫曾說:“給孩子多多提供嘗試機會也是實施挫折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孩子一旦被剝奪了嘗試的機會,也就等於被剝奪了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機會,因此也不可能邁向成功之路。”相信,一位合格的父母一定會給孩子創設一些受挫的機會。

1. 故意給孩子製造點麻煩

  在孩子前進的道路上,父母可以故意給他製造一些小麻煩,把平坦的大道變成小道,讓孩子勇敢地走過去,這樣,孩子就會重視挫折,敢於戰勝挫折。

  吳昊今年12歲,上小學六年級。吳昊學習特別用功,當然成績也非常好,經常代表學校參加各種競賽,也獲得了很多獎。但是,吳昊有一個小缺點,就是在考試成績比較好時,愛驕傲地翹一下“小尾巴”。吳昊的媽媽也意識到,這樣對孩子未來的成長並沒有好處,於是,她就想給孩子上一堂“挫折教育”課。

  正巧,吳昊這次代表學校參加全市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又得了第一名,拿回了獎狀和證書,當然,又在媽媽面前美滋滋地翹了一下“小尾巴”。這時,媽媽說:“吳昊,真棒!又得獎了啊,呵呵!媽媽知道你數學學得好,我想考考你古詩文,看看你能不能也像數學一樣答得那麼好。”吳昊說:“沒問題,媽媽,你說吧!”因爲媽媽早有準備,就說了一句古詩,讓吳昊接下句。這回,任憑吳昊怎麼冥思苦想,最後還是沒有答上來。他感覺很不好意思,但又不好讓媽媽告訴他。於是,他對媽媽說:“媽媽,我要好好想想,想出來再回答怎麼樣?”“好的!”媽媽微笑着。

  吳昊的媽媽就這樣給孩子製造了一點小麻煩,創設了一次挫折教育的機會,也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以後,吳昊幾乎不翹“小尾巴”了。

  其實,給孩子製造一些麻煩就是在給孩子提供嘗試的機會。父母應該明白,在生活中,有意識地給孩子製造一些麻煩或困難可以磨練孩子的意志,有助於孩子挑戰挫折,克服挫折,這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

????

2. 把握好目的性和針對性

  父母在給孩子創設受挫折機會的時候,一定要有目的,有針對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利於提高孩子的適應能力,增強他的韌性,同時又不會超過孩子的心理承受限度而使孩子喪失信心,當然,父母還要及時鼓勵孩子進一步努力。

  比如,對於年齡小的孩子,如果他拿不到想要的物品,父母不要馬上拿給他,而要讓孩子動腦筋,想想怎樣才能拿到物品。對於年齡稍微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讓他參加各種勞動,在勞動中體驗生活的艱辛;當然,也可以讓孩子多參加一些集體遊戲,在遊戲中讓他體驗到失敗和不如意等。

  有一位外國專家帶着夫人和孩子到中國講學,住進賓館後,夫人就告訴孩子,馬上換好衣服準備出去喫飯,然後那位夫人回到了自己的房間。不一會兒,7歲的兒子換好一身短衣短褲,走出自己的房間,4歲的妹妹穿着一條紅裙子也走了出來,顯然,他們還不知道北京的溫度比較低。媽媽看了看他們,甚麼也沒說,和大家一起出了門。很快,兩個孩子就有點冷了。媽媽看着孩子們發抖的樣子,一句埋怨的話也沒說,從揹包裏拿出了長衣長褲遞給兄妹倆,孩子二話沒說,立刻就穿好了。

  其實,這個挫折教育的機會是孩子自己創設的,只是父母沒有“阻攔”它,讓它成爲了一次非常有目的性和針對性的教育孩子的機會。

  父母可以想一下,如果這個故事中的夫人是您的話,你會怎麼做呢?其實,在孩子出門前,很多中國的父母就少不了嘮叨,一定會堅持讓孩子換上後衣服纔出門。這當然也不錯,但是如果孩子拒絕的話,可能又會有一場爭吵和哭鬧……

  一般而言,孩子沒辦法預料自己的認知行爲將帶來的後果,但是在受挫之後,孩子就會想,爲甚麼會這樣,他就會去找原因,這恰恰是提高孩子認知能力的重要時機。如果父母不讓孩子成長的路上經歷一些障礙的話,那麼他也就不會增長排除障礙的智慧。

  有目的性和針對性的受挫機會是孩子的特殊財富,而這恰恰是又父母容易忽視的。因爲面對簡單的常識,父母很容易過早地或不經意間就告訴孩子應該如何去做,而不是讓孩子去體驗和思考。

  

3. 鼓勵孩子勇於克服挫折

  在給孩子創設受挫機會的同時,父母也要鼓勵孩子勇於克服挫折,並幫助孩子分析受挫的原因,分析問題的癥結所在,及時勉勵他正視現實,勇於進取。

  要積極鼓勵孩子克服挫折,就應該讓孩子向挫折發起挑戰。那麼,有沒有鼓勵孩子克服挫折的具體方法呢?美國的兒童心理學家曾經教給父母們一個叫做“3C”的辦法來幫助孩子們度過困境。所謂“3C”是指control(調整),challenge(挑戰)和commitment(承諾)。

  “調整”是爲了幫助孩子認識到“挫折並不等於絕境”,這是指在孩子心理和情緒上的調整。10歲的寧明因爲考試發揮不好,沒有進入班級前三名,媽媽鼓勵他說:“我知道你考得不好心裏很難受,但是,你在學校其他方面的表現都非常不錯呀,老師還特別打電話給我表揚你呢!”媽媽以此來“調整”寧明的心態。

  給孩子“挑戰”的感覺則是爲了讓他學會在不高興的事情中看到快樂的一面,這是給孩子一種心理挑戰。寧明的媽媽繼續對孩子說:“一次考不好沒關係啊,媽媽相信你下一次一定會考得很好,在學校各方面的表現也一定會更出色,寧明也一定會加油的,對吧?”

  “承諾”指的是用承諾的方式幫助孩子看到生活更爲廣大的目的和意義。媽媽接着對寧明說:“你一直都是媽媽的驕傲。只要你能夠用心、努力,不管考的結果怎樣,媽媽都會以你爲榮。”

  就這樣,通過調整、挑戰和承諾,寧明也感覺好多了。所以,父母一定要對孩子的努力和行爲作出正確的評價,同時讓孩子也能夠正確評價自己的行爲和結果之間的關係,這纔是鼓勵孩子克服挫折的關鍵。

二、磨練孩子的挫折承受力

我認爲挫折磨難是鍛鍊意志、增加能力的機會,講到這一點,我還要對千方百計誣陷我者表示無限的感謝!?

——(中國)鄒韜奮

挫折承受力是指一個人從挫折中恢復愉快心情的心理素質。不可否認,挫折承受力對一個人的學習、生活和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只要在這個社會上,不管是做甚麼,他一定會遇到挫折、壓力和苦難,如果他的挫折承受力強,他就能夠勇敢、樂觀地去戰勝它,反之,他就只能在挫折面前懦弱、悲觀,無所適從,被挫折打敗。

  今天的孩子大都生活在長輩的寵愛和父母的溺愛中,所以,大多數孩子存在着依賴心理,他們敏感、不願承受困難、也不能接受批評。其實,這樣對孩子良好的個性發展非常不利,父母只有讓孩子從小就經受一定的挫折鍛鍊,才能使他學會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問題,迎接生活的挑戰。

  面對當前的這種實際現狀,父母一定要找到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的正確方法,讓孩子都有應對困難的心理承受能力,從挫折中接受教育,從而能學會用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問題。

  全國少工委和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經聯合向16350名小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在回答“遇到困難時怎麼辦”時,97%的孩子選擇“找父母和老師”,而不是自己解決問題,因爲他們缺乏面對困難和挫折的勇氣,其實,這正是父母過分呵護孩子的結果。

  

  2007年6月25日午飯過後,父母上班去了,18歲的曉軍通過互聯網查詢出了自己的高考分數,只有498分,成績不理想,與先前估計的560分相去深遠。於是,當天下午,他非常不理智地選擇用一根繩索結束了生命。父母下班回家後,癱坐在地。

  第二天上午,在市殯儀館舉行遺體告別時,曉軍的母親在親友的攙扶下幾度暈厥。而就在前一天的中午,他們一家還一起有說有笑地喫飯。

  曉軍是市重點中學的高三理科生,參加了今年的高考。25日是高考成績公佈的第一天。“下午父母上班去了,孩子到親戚家上網查分,考了不到500分,距離他的期望有一段距離。沒想到等父親下班回家,就出了這事。”家人的朋友很痛心地說,曉軍這樣做,很可能是因爲成績不理想,覺得愧對家人。

  對此,曉軍的班主任感到不可思議,她說,曉軍的成績處在上游,數學和英語成績都很不錯,爲人也很開朗熱情。這孩子平時很聽話,還是數學課代表。也能感覺到家人很疼愛他,高考結束後他的父親就專門給他買了MP3,還說如果考得好獎勵電腦。

  曉軍的離去令人唏噓,他的一位同學小趙今年的成績也不好,沒能實現自己一類本科的夢想,爲此他也痛苦煩躁過,但最終能保持清醒頭腦分析問題出在哪裏,“只有找準問題所在,才知道應該怎樣面對現實。”他說。

  某心理諮詢專家說:“因考分不理想,一些心理素質脆弱的孩子會選擇極端路線,在這個‘非常時期’,父母首先應該堅強起來,密切留意孩子的情緒波動。孩子情緒波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沒能爲父母帶來榮光的內疚,有對自己前途感到渺茫和失望等。父母應該減少因顏面掃地而引發對孩子的抱怨和責罵,要降低自己的心理期待。同時,應該鼓勵孩子勇敢面對失敗。告訴孩子,高考並不是過獨木橋,人生的機會其實還有很多。”

  

  有心的父母可以關注一下,每年高考後,都有很多關於高考生因成績不理想而走上極端的報道。其實,這些孩子是典型的挫折承受力不強,或者是根本就沒有挫折承受力,從而經受不住一點挫折的打擊。

  心理學家指出,讓孩子適當受點挫折教育,對他們的一生都會有益。由此可見,對對現代家庭來說,讓孩子品嚐一點生活的磨難,讓他懂得人生的道路是坎坷的,並學會從挫折中接受教育,這非常有助於培養他的獨立意識和應對困難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美國,一些三四歲孩子玩耍時摔了跟頭,美國父母並不去扶起孩子;美國父母去市場購物時,要麼一手拉着孩子,要麼在前面大步走,孩子在一側緊追不捨,不管孩子累不累,就是不抱不背。

  日本有關部門組織17戶市民到上海居民家中做客,日本母親的教子方法讓中國人大開眼界。有個日本幼兒,抓起一隻生餛飩就往嘴裏塞,中國房東想制止他,日本母親卻說:“別管他,這樣他才知道生的不能喫。”小孩吃了一口,果然皺着眉頭吐了出來。中國房東“看不懂”,日本母親這樣說:“讓孩子嘗試挫折,他才能獲得成功。”

  其實,美國父母的做法並不代表他們不疼愛自己的孩子,也不是他們懶惰,更不是他們工作繁忙,顧不上照看孩子。恰恰相反,這正是他們疼愛孩子的表現,因爲他們是在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自主、自強和麪對挫折時的應對能力,以讓孩子適應將來生存和發展的需要。由此可見,他們的眼光不可謂不遠。

  日本母親爲何要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呢?一位日本學者解釋說:“任何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對孩子進行努力教育和挫折教育,讓他們在失敗中學會本領,將來才能自食其力。”日本的父母憑着這種緊迫感教育孩子,使日本的孩子從小就養成了不怕挫折、勇於競爭、敢於拼搏的頑強性格。

  然而,我國一些父母的教子方法卻與此大相徑庭:打掃衛生,父母親自代做;穿衣、洗澡之類也由父母包乾;甚至是孩子做作業,父母也親自代勞。父母對孩子“愛”得深切,對孩子“關懷”得細緻,可結果怎樣呢?教育出的孩子懶散任性,怕苦怕累,不愛勞動,眼高手低,獨立生活能力缺乏,受到一點挫折、一點困難,就茫然不知所措。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幫助孩子戰勝內心的恐懼,讓孩子成爲直面挫折,抵抗挫折的高手呢?答案很簡單,要磨練孩子的挫折承受力。

  

1. 父母要樹立挫折教育意識

  父母首先要明白,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讓他在面對困難時,能夠保持一種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不讓孩子喫苦並不是給孩子幸福。其實,挫折更能鍛鍊孩子,孩子在走出了困難和挫折之後,他才能真正體會到甚麼是幸福。因爲,幸福是在克服困難之後才獲得的精神愉悅。

  可見,父母一定要樹立讓孩子接受“挫折教育”的意識,挫折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孩子通過體驗應對挫折的過程,獲得一種戰勝困難的勇氣和自信。遭受挫折的經歷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質,有利於發展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更有利於豐富孩子的知識,提高他的動手實踐能力。

  心理學有這樣一種觀點:一個人受一些挫折,特別是早期受些挫折很有好處,這可以催化他更快地成熟。所以說,挫折對孩子的成長有着特殊的意義。

  高爾基能成爲世界著名文壇巨匠,與他童年遭受的挫折是分不開的;居里夫人所以能成爲世界上惟一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也與她從小歷盡磨難、艱苦打下的知識基礎和頑強的意志品格緊密相聯;華羅庚能成爲世界著名的數學家,也是在挫折中靠自起步、艱苦奮鬥成才的。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未來的人生少一些悲哀氣氛,多一些壯麗色彩的話,那就讓孩子早一點懂得挫折是人生正常的“待遇”。這樣,當挫折到來時,孩子就會懂得從容面對,而不是無奈逃避。進而,孩子就會獲得他應有的堅強和成熟。

  挫折教育會讓孩子學會獨立面對困難,會激發孩子考慮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克服困難對策。一旦孩子學會在挫折情境中由被動轉爲主動,他就會戰勝困難,贏得抵抗挫折的能力。

2. 引導孩子正確面對挫折

  孩子從依賴走向獨立,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整個過程中,父母應該始終扮演一個引導者的角色。要教給孩子生活的常識和做人的道理,引導孩子用去開啓生活的大門,辨別生活中的是非,認識生活的真諦。

  對孩子來說,面對挫折是無論如何也不能避免的。孩子面對挫折時,父母一定要注意引導他對待挫折的態度,因爲這是挫折教育的關鍵。一般來說,孩子在經歷挫折時,常會產生消極心理和牴觸情緒,所以在這個關鍵時刻,父母應及時給予孩子積極的鼓勵和肯定性的評價,以增強孩子直面挫折的勇氣。

  對此,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兒童發展學院的心理學教授安妮·梅斯坦博士指出:當孩子遇到一些挫折時,父母應該告訴孩子所有的挫折都會過去。也許這對成人來說算不了甚麼,但對孩子來說卻很重要。孩子因爲缺乏生活經驗,遇到不能逾越的挫折,可能就會以爲一切都完了,他以爲這種消極情緒會長期持續下去,以爲一次失敗就會把一切都毀了。

  另外,父母平時也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生活體驗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教育、引導孩子從小做好抵抗挫折的心理準備,讓孩子認識到,理想是美好的,但是現實有時候會很殘酷。告訴孩子,經受挫折是今天每個人在生活中遇到的正常現象,是不可以避免的,關鍵是正確對待挫折,並能經受住挫折。

  當孩子決定自己去戰勝挫折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及時肯定他的這種行爲,並鼓勵他,讚揚他,這樣,孩子就能增強自信心,從而堅定自己的行爲,努力去實現戰勝挫折的目標。

  同時,父母也要做好相關的引導工作,幫助孩子分析受挫的原因,分析問題的癥結所在,及時勉勵他正視現實,勇於進取。孩子面對挫折,需要父母的引導,但引導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引導一定要正確無誤。

  美國前總統里根對母親的正確引導感慨頗深。母親在他接連失意的挫折時期,給了他很好的引導,母親總是說:“最好的總會到來,如果你堅持下去,總有一天你會成功的!而且你會意識到,要是沒有從前的失望,成功是不會發生的。”是母親的鼓勵引導里根走出了失望的的泥沼,踏上了成功的人生大道。

  

3. 讓孩子學會自己生活

  磨練孩子的挫折承受力,還應該讓孩子學會自己生活。父母千萬不要對孩子包攬過多,事必躬親。一味地讚美孩子、事事爲他代勞,只給孩子一件美麗的衣裳,卻不讓他學習如何自己穿,這樣的教養方式,不但無法培養孩子獨立性及自制能力,反而會讓孩子漸漸養成目中無人,稍不順心便大哭大鬧,日後如遇到一點小挫折時,可能就無法爬起來。

  今天的孩子似乎永遠生活在父母的“保護傘”中,無法獨立地生活。其實,讓孩子學會自己生活就是讓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具有獨立生存的能力,能獨立地面對挫折,能夠較圓滿地解決問題。

  美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很值得借鑑,美國教育專家認爲,培養孩子的挫折承受力,就是要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美國的孩子從小就擁有自己單獨的房間,自己活動,鍛鍊獨立生活能力。很多美國大學生都是自己去掙錢交學費。孩子成家時,父母往往只送上一個祝福,而不像中國父母那樣,爲兒子買房子、車子,爲女兒置辦嫁妝等。

  所以,父母應該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鍛鍊他獨立生活的能力,從兩三歲開始就可以讓孩子自己去睡覺,要求孩子自己穿衣服、整理牀鋪、喫飯、收拾玩具、上廁所等;孩子稍微大一些,就讓他打掃房間、替父母買東西等;再大一些,可以要求孩子獨立去解決問題,自己掙些零花錢等。

  在教育孩子時,父母對孩子要有一致的立場,不要產生分歧,否則,就不利於孩子的培養。只有從小讓孩子學會自己獨立生活,他纔可能在生活中成熟起來,才能磨練他的挫折承受力。

  孩子未來的路要靠他自己走,父母無論如何都是不能代替的,既然如此,那就放一下手,讓孩子自己生活一回吧!這樣的父母是明智的,因爲孩子將會獲得一生的幸福。

三、教孩子學會堅持不放棄

  沒有一次爭取是一勞永逸地完成的,爭取是一種每天重複不斷地行動,要一天一天地堅持,不然就會消失。

——(法國)羅曼·羅蘭

  堅持是指人在確信行動的正確性後而不懈努力,堅持到底的意志品質。讓孩子學會抵抗挫折,父母應該讓孩子學會堅持,不言輕易放棄。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生活就像大自然一樣,有陽春,也有金秋,有酷夏,也有寒冬。走運和背運也不可能持續很久。要讓孩子永遠堅信一點,無論受到多麼大的創傷,經受多麼大的挫折,也不管心情是多麼的沉重,人生是多麼的黑暗,都要咬牙堅持住。終會有一刻,烏雲也會隨着風散去,太陽就會重新升起來,彩雲也會掛上藍天。

  不幸的日子總會過去,關鍵是要堅持,堅持,再堅持……

  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說過:“成功的祕訣,在於永遠不改變既定之目的。”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曾說:“許多賽跑者的失敗,都是失敗在最後幾步。跑‘應跑的路’已經不容易,‘跑到盡頭’當然更困難。”所以說,只要堅持不放棄正確的目標或道路,堅持到最後一分鐘,就一定能夠走向成功。

  

  在20世紀70年代,世界重量級拳擊史上英雄輩出。被世界人民喜愛的拳王阿里因爲體重已超過正常體重20多磅,速度和耐力也大不如前,醫生給他的運動生涯判了“死刑”,他也已經4年來沒有登上拳臺了。阿里一度面臨告別拳壇的局面,然而,他還是堅持重返拳臺。

  1975年9月,33歲的阿里與另一拳壇猛將弗雷澤在菲律賓馬尼拉第三次較量,前兩次一勝一負。在進行到第14回合時,阿里已經筋疲力盡了,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可以說,這個時候只要有一片羽毛落在他的身上,也能讓他轟然倒地,他幾乎再也沒有一點力氣迎戰第15回合了。

  然而,阿里還是拼着性命堅持着,不肯放棄。他心裏非常清楚,對方和自己一樣,也是隻有出氣的權利了。比到這個地步,與其說在比氣力,不如說在比堅持力,就看誰能比對方多堅持一會兒了。他知道,這時候如果能在精神上壓倒對方,就有可能勝出。於是,他竭力保持着堅毅的表情和誓死不低頭的氣勢,雙目如電,這讓弗雷澤不寒而慄,他以爲阿里仍存着很強大的體力。

  突然,阿里的教練鄧迪敏銳地發現弗雷澤已經有放棄的意思,他把這個信息傳達給了阿里,並鼓勵阿里再堅持一下。阿里的精神爲之一振,更加頑強地堅持着。果然,弗雷澤表示“俯首稱臣”,甘拜下風。裁判當即高舉起阿里的臂膀,宣佈阿里獲勝。

  這時,保住了拳王稱號的阿里還未走到臺中央便眼前漆黑,雙腿無力地跪在了地上。弗雷澤見此情景,如遭雷擊,他追悔莫及,併爲此抱憾終生。在最爲艱難,也是最爲關鍵的時刻,阿里堅持到勝利的鐘聲敲響的那一刻,成就了他輝煌人生中的又一個傳奇。

  一個人如果在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能夠有足夠的意志去再堅持一下,這種堅持足以讓他取得成功。正如德國偉大的詩人歌德在《浮士德》中說的:“始終堅持不懈的人,最終能夠成功。”如果阿里不能繼續堅持下去的話,失敗的也許就會是他了。

  可見,人生的較量就是能否再堅持一下的較量,輕言放棄的人註定不是成功的人。一位英國父親是這樣描述自己幼時的經歷的:

  “有一次,我和小朋友們一起做遊戲,由於不小心,手指被同伴弄出了血,非常疼,我的眼淚就要掉下來了。但是,我在心裏告誡自己,一定要堅持住!最後,我忍住了眼淚,裝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繼續和小朋友們玩,因爲我知道,一旦我的眼淚掉下來,同伴們就會認爲我是懦夫,以後再也不會和我一起玩了。現在,我也告訴我的孩子,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你就是強者!”

  美國著名的成功學大師拿破崙·希爾發現,他訪問過的成功人士都有個共同的特徵:在他們成功之前,都遭遇過非常大的艱難險阻。表面上看來,事情是應該罷手了,放棄算了,但他們都知道,他們正在突破成功的邊緣,只差一步。於是,他們懂得堅持,他們就成功了。

  法國著名微生物學家巴斯德說:“告訴你使我達到目標的奧祕吧,我惟一的力量是我的堅持精神。”理查·巴哈所寫的一萬字故事《天地一沙鷗》,在出版前曾被18家出版社拒絕,最後才由麥克米蘭出版公司發行。短短的5年內,單在美國便賣出了700萬本;《飄》的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曾拿她的作品和出版商洽談,也被拒絕了80次,直到第81個出版商才願意爲她出書。

  由此可知,當孩子做事情不順利、不如意的時候,一定要讓他學會堅持,哪怕再堅持一分鐘,成功也許就會到來。有人說:“堅持是卓越和平凡的分水嶺。”所以,讓孩子學會堅持,面對學習和生活的困難和挫折,一定要勇敢地堅持下去。

1. 讓孩子心中擁有夢想

  一個人心中只要有夢想,並有實現夢想的決心,他就會堅持不懈地朝着夢想努力,總有一天,他的夢想就會成爲美好的現實!

  孩子喜歡做夢,既然是夢,在父母看來難免就會有些不太現實,甚至是荒誕。但是,父母沒有理由阻止孩子這些豐富多彩的夢,因爲他的夢是健康的、積極的。孩子的這些夢會轉化成他的夢想,父母要幫助孩子,讓孩子的心中擁有夢想,並鼓勵他把夢想變爲現實。

  有一位木材商的兒子,從小生得呆笨,人們都稱呼他爲“木頭”。事實也是如此,因爲他直到9歲,才獲得了一枚螺絲釘的獎勵。

  一天,“木頭”夢見國王給他頒獎,因爲他的作品被諾貝爾看中了。醒來後,他很高興,他想把這個夢告訴別人,但又怕被別人嘲笑,最後他只告訴了媽媽。媽媽說:“假如這是真的,你就有出息了。因爲上帝把一個不可能的夢,放在誰的心中,就是真心想幫他完成的。”

  “木頭”心想自己真是天下最幸福的人!世界那麼大,上帝卻一下子選中了他。爲了不辜負上帝的期望,“木頭”真的愛上了寫作。

  但是,“木頭”一直沒有把上帝等來,卻等來了納粹,於是,他被納粹關進了集中營。後來他從集中營出來,繼續堅持寫作。在他36歲那年,他終於完成了第一部小說《無法選擇的命運》,10年後,他的第二部小說《退稿》也誕生了,以後他又陸續又完成了一系列著名的作品。2002年,就在他決定不再等待上帝時,瑞典文學院授予他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這個“木頭”就是匈牙利作家凱爾泰斯·伊姆雷。

  可以說,凱爾泰斯是幸運的,因爲他有一個好母親。正是母親讓他擁有了這個在當時看來幾乎是可笑的夢想。

  夢想是照亮孩子心靈的陽光,是孩子心中最美麗的憧憬。夢想誘發孩子的求知慾,它將引領他一路堅持,走向一個又一個的成功。沒有夢想的孩子是沒有未來的,是不可能有所作爲的。

  讓孩子擁有夢想,孩子就會在自己夢想的畫布上畫出最美麗的圖畫!讓孩子擁有夢想,因爲夢想會讓孩子學會堅持,從而讓他走向成功。

  

2. 重視訓練孩子的忍耐力

  孩子一旦學會忍耐,他就會在困難和挫折面前做到堅持不放棄。

  哈佛女孩劉亦婷的父母希望女兒能夠有堅強的意志承受極限的考驗,在劉亦婷10歲的時候,她與爸爸進行了一個殘酷的訓練:捏冰一刻鐘!這個遊戲的目的是要訓練劉亦婷的忍耐力,劉亦婷需要在15分鐘內捏一大塊在冰箱裏凍得結結實實的冰塊。

  下面就是劉亦婷在1991年8月9日記錄這件事的日記《和爸爸打賭》:

  嘿!告訴你吧,昨天晚上,我和我爸爸打了一個賭,結果呀,嘿,我贏了一本書呢!

  事情是這樣的,晚上,爸爸從冰箱裏取出一塊冰,這塊冰比一個一號電池還大呢。爸爸說:“婷婷,你能把這塊冰捏15分鐘嗎?你辦到了,我就給你一本書。”我說:“怎麼不行,我們來打個賭吧!如果我捏到了15分鐘,那你就得給我買書哦。”爸爸滿口答應了。

  爸爸拿着秒錶,喊了一聲:“預備,起!”我就把冰往手裏一放,開始捏冰了。第一分鐘,感覺還可以,第二分鐘,就覺得刺骨的疼痛,我急忙拿起一個藥瓶看上面的說明,轉移我的注意力。到了第三分鐘,骨頭疼得鑽心,像有千萬根冰針在上面跳舞似的,我就用大聲讀說明的方法來克服。到了第四分鐘,我感覺骨頭都要被冰凍僵、凍裂了,這時我使勁咬住嘴脣,讓痛感轉移到嘴上去,心裏想着:忍住,忍住。第五分鐘,我的手變青了,也不那麼痛了。到第六分鐘,手只有一點兒痛了,而且稍微有點兒麻。第七分鐘,手不痛了,只覺得冰冰的,有些麻木。第八分鐘,我的手就完全麻木了……當爸爸跟我說:“十五分了!”的時候,我高興得跳着歡呼起來:

  “萬歲,萬歲,我贏了,我贏了!”可我的手,卻變成了紫紅色,摸甚麼都覺得很燙。爸爸急忙打開自來水管給我衝手。

  我一邊衝,一邊對爸爸說:“爸爸你真倒黴啊!”爸爸卻說:“我一點兒也不倒黴,你有這麼強的意志力,我們只有高興的份兒。”

  這,就是我贏書的經過。你看,多不容易呀!

  讓孩子學會忍耐,讓他具備堅強的忍耐力,因爲孩子學會忍耐,他就會以一種頑強不屈的精神去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只有堅持精神纔不會讓孩子與成功失之交臂。讓孩子懂得在困難的時候,能懂得堅持一下,也許成功的曙光就會離他就更近了。

3. 注意不斷地鼓勵孩子

  在孩子做事沒有耐心、不能堅持下去時,父母一定要堅持,千萬不能因爲孩子的要求作出讓步,不能遷就孩子。否則,孩子就會總結出這樣的經驗:“爸爸媽媽總是聽我的,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這樣的話,孩子做事就會越來越沒有耐心,遇到一點困難就無法堅持下去。

  當孩子在做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時,比如,洗碗、擦桌子、收拾房間等,剛開始,父母可以在一邊督促孩子,讓孩子用心去做,直到把一件事做完爲止。要讓孩子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把它做完。但是,在做比較難做的事情時,孩子就可能就不能堅持把事情做完。

  這時候,父母要告訴孩子,越是在困難的環境裏,越能鍛鍊他的堅持力。父母要鼓勵孩子,做事一定不要半途而廢。當孩子做事不能做到善終時,父母可以這樣鼓勵他:“孩子,你要堅持一下,如果這一條路走不通,就再試試其他的辦法。不管是直接走還是繞道而行,只要能夠走過去,你都應該試試啊!當你想要放棄時,你一定在心裏要默默地給自己打氣:堅持做下去,我一定會成功的!”

  當然,父母還可以加上類似這樣的鼓勵性的話:“我知道你一定會成功的!”“你做得的確很不錯!”“既然已經開始了,你就應該堅持到底啊!”在這些溫情話語的鼓勵下,孩子就會激發出做事情的熱情,並不斷自我暗示,心中充滿了信心和勇氣,他就會努力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比如,當孩子不想學習時,可以鼓勵孩子:“做完這道應用題就休息!”當孩子想讓媽媽陪着出去玩時,可以對孩子說:“等媽媽洗完碗就陪你出去!”當孩子不想步行到公園去時,可以對孩子說:“我們一邊走,一邊拍照,10分鐘就到公園了。”

  所以,父母要懂得從生活細節入手,並不斷鼓勵孩子,日久天長,孩子的堅持力就會不斷增強。當孩子經過努力,出色地完成一項工作後,父母一定要及時給予孩子表揚,強化他做事能堅持的好習慣。

四、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你們應該培養對自己,對自己的力量的信心,而這種信心是靠克服障礙,培養意志和鍛鍊意志而獲得的。

——(蘇聯)高爾基

  

  自信不是孤芳自賞,不是得意忘形,更不是毫無根據的自以爲是和盲目樂觀。自信就是相信自己,就是激勵自己奮發進取的一種心理素質,就是以高昂的鬥志迎接生活挑戰的一種樂觀情緒。大凡自信的人都能戰勝自己,告別自卑,擺脫煩惱,從一次次勝利和成功的喜悅中肯定自己,不斷地創造生命的亮點,成就人生的輝煌。

  美國著名成功學大師拿破崙·希爾說:“信心的力量是驚人的,相信自己,那麼,一切困難都將不會是困難的。因爲自信心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是促使人向上奮進的內部動力,是一個人取得成功而必備的、重要的心理素質。”

  自信是一個人事業成功的階梯和不斷前進的動力,正如法國啓蒙思想家盧梭所說:“自信力對於事業簡直是一個奇蹟。有了它,你的才幹就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一個沒有自信的人,無論他有多大的才能,也不會抓住一個機會。”

  不可否認,在許多偉人身上都有超凡的自信心,也正是在這種自信心的驅動下,他們敢於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並在失敗中看到了成功的希望,並鼓勵自己不斷努力,從而獲得最終的成功。

  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奇蹟,都是自然界最偉大的造化。所以,只有讓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價值,對自己充滿自信,不斷髮揮自身的潛力,他才能將自己生存的意義充分體現出來。

  

  基恩博士是美國著名的心理醫生,他常常對人講這樣一個故事:

  很多年前,有幾個白人小孩在一個公園裏正玩得高興。就在那時,一位賣氫氣球的老人推着小車進了公園。白人小孩一窩蜂地跑了過去,每人買了一個,然後放飛。隨後,他們興高采烈地追逐着那些在天空中的飄舞的色彩豔麗的氫氣球。

  與此同時,一個黑人小孩正蹲在公園的一個角落,只是羨慕地看着白人小孩在嬉笑,而不敢和他們一起玩,因爲那些孩子都是白人,而他卻是黑人。他沒有信心與白人小孩一起玩。

  很快,白人小孩高興地打鬧着、嬉笑着跑到別的地方去玩了。當他們的身影消失後,黑人小孩才怯生生地走到賣氫氣球的老人的車旁,用略帶懇求的語氣問道:“您可以賣給我一個氣球嗎?”

  老人用慈祥的目光打量了一下他,溫和地說:“當然可以。你要一個甚麼顏色的?”

  那個黑人小孩鼓起勇氣說:“我要一個黑色的。”

  老人滿臉滄桑,他用驚詫的目光看着小男孩,然後給他拿了一個黑色的氫氣球。黑人小孩開心地拿過氣球,然後小手一鬆,黑氣球就在微風中冉冉升起,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黑色的氣球成了一道別樣的風景。

  老人一邊眯着眼睛看着氣球升起,一邊用手輕輕地拍了拍黑人小孩的後腦勺,親切地說:“孩子,你要記住,氣球之所以能夠升起,是因爲氣球內充滿了氫氣,而不是因爲它的顏色和形狀。對一個人來講,成敗也不是因爲種族和出身,最爲關鍵的是心中有沒有自信!”

  黑人小孩似乎明白了甚麼,他點點頭,高興地走了。其實,那個黑人小孩便是基恩博士自己。

  

  基恩博士正是從賣氫氣球的老人那裏獲得了自信,最終成就了自己。可見,一個人只有滿懷自信,才能真正沉浸在生活之中,並最終實現自己的意志。

  美國作家愛默生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祕訣。”所以,如果想讓孩子獲得成功,就應該樹立孩子的自信心。只有這樣,他才能腳踏實地、鍥而不捨地奮鬥拼搏,紮紮實實地做好每一件事,從而走向成功之路。

  其實,人生沒有真正的絕境,無論遭受多少艱辛的磨難和痛苦的挫折,只要對自己有信心,總會走出困境,戰勝挫折。所以,只要自信在,希望就在。

  

  一位叫林德曼的精神病學博士獨自一人駕着一葉小舟駛進了波濤洶湧的大西洋,他在進行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一項心理學試驗,並準備把付出自己的生命作爲代價。

  林德曼博士認爲,一個人只要對自己抱有足夠的信心,就能讓自己保持精神和身體健康。當時,德國舉國上下都注視着他獨自駕舟橫渡大西洋的悲壯冒險。在此之前,已經有100多位勇士相繼駕舟橫渡大西洋而慘遭失敗,無人生還。但林德曼博士卻堅持認爲,這些死難者並不是失敗在體力上的,而是在失敗在了精神上。他們在精神崩潰和極度的恐怖中結束了自己的一切。爲了驗證自己的觀點,林德曼博士不顧親友們的反對,親自進行了試驗。

  在航行中,林德曼博士遇到了難以想象的困難,並多次瀕臨死亡的邊緣,甚至他的眼前都出現了幻覺,運動感也處在麻木的狀態,當時,他真體會到了絕望的感覺。但只要這個念頭一升起,他就馬上大聲自責:“你這個懦夫,難得你想重蹈覆轍,葬身此地嗎?不,我一定能成功!”一種生的希望始終支持着林德曼博士,最後終於成功了。

  在回顧成功的體會時,林德曼博士說:“我從內心深處相信自己一定會成功,而這個信念在艱難中一直與我自身融爲一體,自信充滿了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

  

  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石,是一個人對自身力量的認識和充分估計,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精神核心;自信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也是一個人應對挫折,克服困難,自強不息,獲取成功的內在驅動力。事實證明,擁有自信就意味着已經成功了一半。因爲擁有充分自信心的孩子往往具有不屈不撓、奮發向上的精神,所以他會比一般孩子更易獲得各方面的成功。

  但是,比較遺憾的卻是,現在缺乏自信的孩子隨處可見。某權威媒體曾經對全國各地1000餘名6~12歲的孩子做過自信心的專題調查,調查結果表明,40%的孩子自稱對自己“至少一兩個方面完全喪失信心”。這些孩子有的對自己的外貌、身高、體重等生理條件沒有信心,還有的對自己的學習能力、運動水平和交友本領感到悲觀。而進一步的調查卻證實,實際上,這些孩子往往不論在外貌還是能力上,並不比一般孩子遜色。

  面對這種實際情況,父母應該怎樣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呢?

  

1. 充分相信並鼓勵孩子

  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父母首先要充分相信孩子,並鼓勵孩子。對於處於逆境中的孩子,父母千萬不要給其過早下定論,因爲這無論如何都不能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反而會讓孩子偏離自信的軌道,越走越遠。有人說,耐心等待,冬天會過去,春天就會到來。

  美國著名成功大師家戴爾·卡耐基14歲那年,繼母給他買了一臺二手的打字機,並且對他說了很多鼓勵的話,相信他會成爲一位出色作家。他接受了繼母的想法,並開始向當地的一家報紙投稿。卡耐基知道繼母的熱忱,也很欣賞她的熱忱,因爲他親眼看到繼母是如何用她的熱忱改善他們家庭的。

  來自繼母的這股力量,激發了卡耐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幫助他和無窮的智慧發生聯繫,使他成爲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對孩子來說,最殘酷的傷害是對他的自信心的傷害,最大的幫助是給他以能支撐起人生信念風帆的信任和讚美。不論孩子現在是多麼的“差”,父母都要多鼓勵孩子,充分樹立起他的自信,在人生的長河中做到信念永存,腳踏實地,孩子一定會步入成功的殿堂。

  英國著名詩人雪萊在《西風頌》中寫道:“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事實上,在冬天看見春天,是一種常被人們忽略的智慧,希望父母能重新拾起這種智慧,並把它運用到對孩子的教育中來。

  可以說,鼓勵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孩子總需要得到父母的鼓勵與誇讚,所以,父母應該利用好孩子的這種心理特點,善於對他的點滴進步和成功給予讚賞和鼓勵。

  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教育兒童最好的方法是鼓勵他們的好行爲。”所以,父母的一句“再試試看,你一定能行”、“做得真棒”就有可能讓孩子敢於藐視困難,帶給孩子戰勝困難的巨大勇氣,就能讓孩子擁有精神的支柱和感情的動力,讓他重新喚回自信。

  只要父母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用自己的細心關注去激勵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就能給孩子帶來成功的曙光,就能讓孩子找到自信的源泉。

  

2. 善於給孩子傳遞積極信息

  父母對孩子持有的積極的態度,對孩子樹立自信心有很大的影響。父母一定要學會適時抓住時機,找準孩子點滴的進步和成功,善於利用孩子心理特點,對孩子進行真誠的表揚,積極的肯定和讚賞,以及中肯的分析。給予孩子這些積極的信息就等於積累一些積極的情感,讓孩子覺得自己還不錯。孩子的自信心就會在父母傳遞給他的一次一次積極信息中慢慢培養起來。?

  傳遞給孩子積極信息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反之,如果給孩子傳遞一種消極信息的話,那就是對孩子的一種打擊傷害,不利於孩子自信心的培養。

  9歲的塞勒已經對作畫完全喪失了興趣,認定自己不是作畫的“料”。原來,這源自5年前幼兒園老師對其所畫一幅習作的隨意評價,沒想到這個隨口而出的否定卻在孩子心中紮下了根,使其對自己的作畫能力產生了懷疑,最後作出了放棄的決定。但在此之前,他已作了幾百幅畫,而且其中有5幅還得過獎。可見,消極信息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壓力,會讓孩子越來越不敢嘗試新的事物,越來越沒有信心。

  所以,在平時的生活中,父母注意一定多給孩子傳遞積極信息。有一點要特別注意,就是給孩子傳遞的這些積極信息一定是發自內心的,如果孩子發現父母的“積極信息”在故意誇大其辭,或言不由衷,那麼這條“積極信息”的“含金量”就會大打折扣,自然也就達不到父母預期的效果了。

  

3. 隨時鞏固孩子的自信心

  父母在看到孩子不斷因成功而取得了寶貴的自信心時,還要注意要隨時不斷地鞏固他的自信心。孩子在這樣的自信心氛圍中,自然也會每天通過自己的努力來鞏固這種寶貴的感覺,長此下去,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自信,形成高度自信的良性循環。

  GOOGLE中國區總裁李開復先生在給中國家長的一封信中提到:“給孩子正面的回饋。讓他知道你注意到了他做的每一件好的事情。我小女兒小時常跟我說‘我好笨’,其實她一點都不笨,只是惡意的同學中傷。於是,我慢慢培養她的自信。我看她的日記寫得很好,就誇獎她,鼓勵她再多寫一點。她寫出興趣後,居然自己寫了一本‘自傳’,到處給人看,還放到了我的網站上的《個人背景》裏。”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父母一定不要無故挑剔孩子,否則的話,孩子剛形成的自信很快就會消失。

  有一個8歲的女孩,非常喜歡拉小提琴,拉的曲子非常優美,而且,她還每天堅持練習好幾個小時。另一個孩子的媽媽見此情景,對女孩的自信和努力非常好奇,就問女孩的媽媽:“你的孩子怎麼這麼自覺練琴呀?而且,她看上去非常喜歡拉小提琴。”女孩的媽媽微微地笑了,說:“我雖然不懂音樂,但是我懂得欣賞我的孩子,每當她練琴的時候,不論好壞,我總是對她說‘孩子,你今天彈得更好了,比昨天進步了’。我是她最忠實的聽衆,孩子非常喜歡拉小提琴給我聽。”

  另一個孩子的媽媽終於明白了。原來,她犯了一個重大的錯誤,那就是一再給孩子挑毛病,找不足,而沒有像這位8歲女孩的媽媽一樣去及時鞏固孩子的自信心。

  可見,孩子的自信心是需要隨時鞏固的。但是,在鞏固孩子自信心的過程當中,家長要注意,不要過分讚揚孩子,以免孩子產生驕傲情緒。父母只有隨時地、恰當地鞏固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才能真正不斷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五、讓孩子擁有樂觀心態

  樂觀是希望的明燈,它指引着你從危險的峽谷中走向坦途,使你得到新的生命、新的希望,支持着你的理想永不泯滅。

——(英國)達爾文

  樂觀是一種積極的心態,這種積極的心態對孩子的成長起着重要的作用,因爲它會改變孩子看問題的態度,態度的改變成就孩子人生的改變。樂觀是孩子需要保持的一種心態,一旦孩子具備這種心態,他就會在人生的道路上始終把握一個積極向上的方向,不會偏離正確的方向。

  樂觀是一種美好的品格,使人能看到事情比較有利的一面,期待最有利的結果。爲人父母者,幫助孩子樹立樂觀的心態,有助於他健康地成長,也會影響到他未來的幸福。樂觀的孩子能夠積極地接受挑戰、應對不幸,其實他已成功了一半。

  俄國作家屠格涅夫說:“樂觀是養生的惟一祕訣,常常憂思和憤怒,足以使健康的身體變成衰弱而有餘。”德國政治家羅莎·盧森堡也說:“不管一切如何,你仍然要平靜和愉快。生活就是這樣,我們也就必須這樣對待生活,要勇敢、無畏、含着笑容地——不管一切如何。”從他們的語言中,可以感受到樂觀的重要性。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認爲,樂觀不但是迷人的性格特徵,還有更神奇的功能,它能使人對生活中的許多困難產生心理免疫力。樂觀的孩子不易患憂鬱症,他們也更容易成功,身體也比悲觀的孩子更健康。

  每一位父母都應該讓自己的孩子成爲一個樂觀的人,從小就培養孩子的這種精神。對於做任何事來說,樂觀的精神都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具備了樂觀精神,他做起事來就會非常順利。

  1998年7月21日,對我國著名運動員桑蘭來說,是個不幸的日子。這一天晚上,在美國紐約第四屆友好運動會體操賽場,曾經榮獲上海第八屆全國運動會跳馬冠軍的中國17歲的優秀體操選手桑蘭正在爲即將展開的跳馬決賽進行緊張的賽前試跳訓練。

  桑蘭在成功地連續試跳兩次起評分爲9.90分的高難動作之後,執著地她開始了第三次試跳,因爲她太想爲祖國再添一枚金光閃閃的獎牌了。她開始了助跑,加速,就像一隻充滿生機的奔馳着的小鹿向1.10米高的跳馬奔去,就在她的雙手觸到跳馬的瞬間,一名外國教練在跳馬前突然閃現,精力高度集中的桑蘭雖然猶豫了一下,但仍然在剎那間越過了跳馬。然而,她的身體只在空中翻轉了一週半,就“嘭”的一聲頭部朝下地跌落了下來,重重地落在了地板上。隨後,驚呆的觀衆、中國教練員和運動員們很快從震驚中清醒過來,衝上去抱住跌倒在地板上的桑蘭,呼喊着她的名字,但桑蘭已無法動彈了……

  桑蘭被送到了紐約著名的長島拿鎖縣醫療中心。美方專家的會診結果令世界震驚:第六、七頸椎爲粉碎性的骨折,其他脊椎75%錯位,中樞神經嚴重損傷,雙手和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覺。手術完成後,美國醫生對外宣佈:桑蘭以後再也無法站起來了!正值花季少女,面對如此不幸,她的父母抱頭痛哭,而桑蘭卻選擇了用微笑來面對嚴酷的現實。

  10個月後,桑蘭身體康復特別好,體重比剛出院時增了5千克,身高也長了4厘米,樂觀向上是桑蘭身體發生積極變化的主要原因。桑蘭愛唱的卡拉OK曲子是《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她在公衆場合總是面帶微笑,使無數美國人爲之驚訝和傾倒。桑蘭說:“爲甚麼不笑對人生呢?我已經癱瘓了,難道還要讓別人因我而難受嗎?”她的樂觀精神,使她成爲美國電視臺“最有人氣的人”。美國前副總統戈爾的夫人還爲桑蘭頒發了勇敢獎。

  桑蘭,這個擁有超常生命力和樂觀天性的小姑娘在逆境中的快樂精神令全世界爲之動容。克林頓、席琳·迪翁、成龍、里奧納多都爲她折服。在她就醫的那家康復醫院裏,“超人”的扮演者與她同病相憐,但是在“超人”眼裏,也許這個樂觀向上的17歲的中國小姑娘更像一個超人。

  2000年3月,美國《少年人物》雜誌對她進行了獨家專訪,讚揚她是青年一代學習的榜樣。

  現實生活中,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盡如人意。當面對不如意、困難、不幸、災難和厄運時,都應該讓孩子保持一種樂觀的心態,就像桑蘭一樣,首先要戰勝自己,戰勝了自己也就是戰勝了別人。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好把握人生,在未來的生活中游刃有餘。

  阿蘭是法國著名的作家。有一次,他在論述把快樂的智慧用於和煩惱做各種各樣鬥爭時說:“煩惱是我們患的一種精神上的近視症,應該向遠處看並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這樣我們的腳步就會更加堅定,內心也就更加泰然。”

  美國著名詩人惠特曼曾說:“面對黑暗、風暴、飢餓和意外的挫折,我們應該像樹木一樣順其自然。”讓孩子學會樂觀,接受現實,堅定信念,迎接成功的到來,這將鑄就孩子一生的財富。

  樂觀心態成就孩子,悲觀想不開只能是害了孩子。心態不樂觀,心理脆弱的青少年在我國每年都成上升趨勢。據相關部門保守估計,目前我國至少有3000~5000萬心理素質脆弱的孩子。

  面對這樣一個現實,父母一定要教孩子學會樂觀。研究表明,擁有樂觀的心態有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因爲樂觀心態促使孩子免疫系統的抵抗力增強,身體和心理上的疾病一般就很少去造訪他。

  法國作家大仲馬曾經充滿激情地說:“樂觀是一首激昂優美的進行曲,時刻鼓舞着你勇猛前進。”生活中,樂觀是每個人都需要具備的精神,因爲只有樂觀的人才能做到自信,只有自信的人才容易發現新事物,更容易戰勝困難,達到成功的彼岸。

  其實,只要個人足夠樂觀,他就有可能成爲一個足夠優秀的人,當然,優秀並不單單指物質條件的優秀。我們肯定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具有樂觀精神的人,那麼,父母應該怎樣培養孩子呢?

1. 積極營造樂觀的家庭氛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終身老師;家庭是孩子的避風港灣,生活的基地,也是孩子健康心靈接受薰陶,獲得精神安定的場所。孩子的積極樂觀的心態首先源自父母,源自家庭,所以,培養孩子的樂觀心態,首先從父母自身做起。要做樂觀的父母,給孩子營造積極樂觀的家庭氛圍,這對培養孩子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有很大的益處。

  英國著名教育家斯賓塞認爲:“家庭環境對於孩子的心智和才能的發揮至關重要。父母的教養態度如果比較熱情、民主而非冷漠、獨裁,孩子的智能就比較高。在溫暖而充滿愛的家庭中,父母能尊重和接納孩子的問題,鼓勵和讚美孩子的優良表現,不但可以幫助孩子發展健全的人格,還能激發其創意而使其變得更聰明。”

  斯賓塞還希望父母們要學會用美好的感覺、信心與目標去影響孩子。他說:“孩子很容易受到家長的影響,如果他感受到了你的積極,他會慢慢獲得一種美好的人生感覺,信心倍增,人生目標感也越來越強烈。緊接着,別的孩子就會被他吸引,因爲人們總是喜歡跟積極樂觀者在一起。他就會運用別的孩子的積極響應來發展積極的關係,同時幫助他人獲得積極心態。”

  孩子的模仿能力極強,父母的優點與缺點一併吸收。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具有積極樂觀的品性,那父母就必須首先改變自己的思想與行爲方式。所以,培養孩子的過程也是父母不斷充實與學習的過程。父母不僅要儘量在孩子面前表現出積極樂觀,營造積極樂觀的氛圍,更重要的是要真正擁有一顆樂觀的心。父母積極樂觀處事的實例是孩子最好的教科書。

  做積極樂觀的父母,營造一個樂觀而溫馨的家庭環境,在這樣一種氛圍下長大的孩子,耳濡目染父母的積極樂觀,受樂觀家庭環境的薰陶,註定會是一個樂觀向上的孩子。父母要做孩子的積極樂觀向上榜樣。

  

2. 不要壓抑孩子的快樂情緒

  要想培養孩子的樂觀心態,父母一定注意,不要壓抑孩子的快樂情緒。快樂是一種基本的情緒,人本性中就有快樂的成分。快樂的最重要的來源是成就或創造的成果以及完成了有意義的活動。

  其實,孩子在出生後2個月左右,就有了社會性的微笑。對於孩子的想法、興趣愛好,父母不要過分限制,不要壓抑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在學齡前,儘量給孩子一個自由自在活動的空間,讓他在有意義的活動中感受快樂。比如,剛學會走路孩子蹣跚着從遠處走到母親面前,他體驗着的是真正的快樂,因爲他做完了一件事,他得到了成就感。在孩子體驗成就感的同時,也體驗到了力量、信心和肯定。因此,快樂是一種動機力量,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美國兒童教育專家認爲,要培養孩子樂觀開朗的性格,就不要對孩子“抑制”過嚴,而是要允許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擁有不同的選擇權。例如,對於2歲的孩子,應該允許他自己選擇早餐喫甚麼,3歲的孩子允許選擇上街時穿甚麼衣服,4歲的孩子允許選擇假日去甚麼地方玩,5歲的孩子允許告訴買甚麼玩具,6歲的孩子則允許選擇看甚麼電視節目……

  一般來說,只有從小就享受到“民主”的孩子,纔會感受到人生的快樂。快樂的孩子很容易保持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因此,聰明的父母不妨做個“懶惰”的父母,讓孩子自己去快樂地選擇、處理自己的事情。

3. 教孩子學會幽默風趣

  幽默風趣是一種智慧,體現了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和樂觀積極的處世方式,同時,幽默風趣也一種生存的技巧。專家解釋,所謂的幽默感就是通過語言或肢體語言的表達方式,讓與自己互動的對象感到愉快的言語或舉止。有這種言行舉止的人,就稱爲具有幽默感的人。

  之所以讓孩子學會幽默風趣,是因爲具有幽默感的孩子通常會很樂觀。其實,幽默感也有助於父母做到“讓孩子充分展示自己的天性,有屬於自己的快樂的童年時光。”

  孩子學會幽默風趣後,就會在生活中不斷地製造歡笑,讓周圍的人感到輕鬆愉快,自己也會富有成就感和自信。所以說,具有幽默風趣感的孩子,也較容易獲得友誼。

  美國是一個崇尚幽默的國家。美國人不但認爲幽默是一種可愛的性格,而且還把幽默視作可貴的品質。所以,在很多美國的父母看來,培養孩子的幽默感也是對孩子進行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

  幽默感三分天生,七分培養,所以在兒童教育專家的倡導下,許多父母甚至早在嬰兒出世才6個星期時便開始了他獨特的早期幽默感訓練。實際上,不少比較聰明的嬰兒在這個時候往往已開始萌發了與開玩笑有關的幽默意識。

  1週歲左右的孩子對他人的臉部表情已十分敏感;3歲幼兒的智力,已發展到能認識概念不和諧中潛藏的幽默;5~6歲時,對語言中的幽默十分敏感;8歲以後的孩子已初具幽默感。父母對於能起到增強孩子幽默感的活動,大多予以無保留的支持。

  孩子的幽默性格一旦形成,對他的一生都將產生重要的影響。具有幽默感的孩子大多開朗活潑,受歡迎度高,人際關係相對也就好得多。重要的是,幽默還能有效幫助孩子緩解學習中的壓力和痛苦。所以,幽默的孩子往往比較快活、聰明,能較輕鬆地完成學業,擁有樂觀向上的人生。

  蘇聯著名詩人米哈依爾·斯沃託洛夫非常注重對孩子幽默感的培養。有一次,他的兒子不小心喝了半瓶墨水,當他走進家時,家裏的人已經亂作一團,正準備把孩子送到醫院搶救。但是,詩人知道墨水是不會讓人中毒的,於是,他就很輕鬆地問兒子:“你是不是真的喝了墨水?”兒子得意地伸出舌頭讓他看。詩人拿出一疊吸墨水的紙來,幽默地對兒子說:“現在沒有別的辦法了,你只能把吸墨紙吞下去了,這樣才能把你肚子裏的墨水吸出來呀!”詩人的一句幽默沖淡了全家的緊張氣氛。

  可見,幽默風趣有着巨大的“威力”。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幽默感呢?首先,父母可以與孩子說笑話或表演滑稽的動作,用自己的幽默感感染孩子;第二,讓孩子多讀一些高雅的幽默書籍,但千萬不要讓他讀內容低級粗俗的笑話書;第三,注意訓練孩子的幽默思維,如腦筋急轉彎等;第四,鼓勵孩子嘗試自嘲;最後,要讓孩子一定把握好幽默風趣的度,不要過分。

六、堅定孩子的人生信念

  人有了堅定的信念纔是不可戰勝的。

——(意大利)貝蒂

  一個人要想抵抗挫折,克服各種困難,堅定的人生信念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人生的信念堅定,纔會讓自己找到正確的人生定位和目標,纔會朝着預期的目標一步一步地邁進,從而讓自己離成功的人生越來越近。

  要正確認識自己,全面地看待他人和自己,這樣就不會感覺自己很差,也不會感覺自己的力量很小,而不能克服困難,抵抗挫折,而是會堅定戰勝挫折的信念。

  每個人都是不斷變化發展的,需要不斷地更新和完善對自己的認識,這樣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完美。要想正確認識自己,就需要做到用全面的、發展的眼光看自己。所以,一個人特別需要用堅定的信念來完成自己的目標,成就自己的事業,成爲強者。

  堅定信念,就是對自己面對的苦難和挫折充滿必勝的信心,有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氣概。要堅信自己能行,堅信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定能達到目標。要給自己鼓勁,只有做好心理準備,纔不會爲一點困難而退縮。

  世界在發展,時代在進步,當然,每個人也要隨着時代的步伐前進。但是,前進的路上一定會有挫折,這就需要堅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做自己幸福的締造者。只要有了堅定的人生信念,甚麼困難都能克服,甚麼挫折都能戰勝。

  意大利著名的數學家貝蒂曾說:“人有了堅定的信念纔是不可戰勝的!”是的,放棄信念,就等於死亡,只有信念纔會讓人經得起任何風暴。堅定自己的人生信念,一個人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上就能大展宏圖,就能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成爲戰勝各種挫折強者!

  1955年,18歲的吉爾·金蒙特已經是全美最有名氣的滑雪運動員了,她的照片也上了著名的《體育畫報》雜誌封面。當時,她的目標就是獲得奧運會金牌。

  不幸的是,一場悲劇讓她的夢想都變成了泡影。1955年1月,在奧運會預選賽的最後一輪比賽中,金蒙特沿着大雪覆蓋的羅斯特利山坡開始下滑,因爲當天的雪道非常滑,剛開始滑過幾秒鐘,她的身子一歪,就失去了控制。她竭力掙扎着,想擺正姿勢,可是一個個接連不斷的筋斗還是無情地把她推下了山坡……

  當她終於停下來的時候,已經昏迷了過去。人們立即把她送往醫院搶救,雖然最終她保住了性命,但她雙肩以下的身體卻永久癱瘓了。

  金蒙特希望獲得奧運會金牌的夢想徹底破滅了,但她面對困厄的鬥志卻沒有被磨滅。在接下來的幾年內,她整天和醫院、手術室、理療和輪椅打交道,病情時好時壞,但她從來沒有放棄過對生活的不斷追求:去從事一項有益於大衆的事業,來完成未竟的事業,這是她在意外發生之後的夢。

  在歷盡艱難後,她學會了做很多事:寫字、打字、操縱輪椅、用特製湯匙喫飯等。她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選聽了幾門課程,希望今後能做一名教師。當她向教育學院提出申請,系主任、學校顧問和保健醫生都認爲這是天方夜譚,因爲她根本就沒有辦法上下樓梯走到教室。

  不過,她依然堅守自己的信念,她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是的,功夫不負有心人,1963年,她終於被華盛頓大學教育學院聘用。由於教學有方,她很快就受到了學生們的尊敬和愛戴。金蒙特終於獲得了教閱讀課的聘任書。

  後來,她的父親去世了,全家不得不搬到曾拒絕她當教師的加州去。金蒙特決定向洛杉磯地區的90個教學區逐一申請。在申請到第18所學校時,已經有3所學校表示願意聘用她。學校特意對她要經過的一些坡道進行了改造,以便於她的輪椅通行,另外,學校還破除了教師一定要站着授課的規定。

  從1955年到現在,幾十年過去了,金蒙特從沒有獲得過奧運會的金牌,但她卻得到了另一塊金牌--爲了表彰她的教學成績而授予她的。

  之所以金蒙特能取得後來的成就,就是因爲信念的偉大力量!可以說,信念是成功的起點,是托起人生大廈的堅強支柱。在人生的旅途中,誰都不可能一帆風順、事事遂願。就像金蒙特一樣,有的人身體可能先天不足或後天病殘,但卻能成爲生活的強者,創造出常人難以創造的奇蹟,靠的就是堅定的信念。所以,毫無疑問,對於一個有志者來說,信念是他立身的法寶。

  可見,面對人生旅途中的種種挫折和磨難,父母要讓孩子在保持一顆清醒頭腦的同時,更要讓他堅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孩子只有堅定信念,他才能在人生的順境和逆境中、在人生波谷和波峯都能夠踏實地走好每一步,向着自己的目標邁進。因爲,信念的力量是偉大的。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人生的軌跡並不是預定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但無論處於怎樣的一種狀態,堅強的信念永遠都是一股巨大的動力,它可以推動一個人去做其他人認爲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要讓孩子懂得,其實人生沒有真正的絕境,無論遭受多少艱辛的磨難,經受多少困難與挫折,只要心存堅定的信念,就一定會走出困境。信念在,希望就一定在。

1. 教孩子認識信念的價值

  作爲父母,要想堅定孩子的人生信念,首先應該教孩子認識到信念的價值。其實,信念的最大價值就是支撐一個人對美好的事物孜孜以求。堅定的信念,就像蘊藏在心中永不熄滅的火炬,就是保證一生追求目標成功的內在驅動力。

  美國第19屆總統拉瑟福德曾說:“我們應當認真努力增強我們的信念,信念的每一次增強,都是生活在廣度和深度上的一種擴大。”其實,人世間一切卓越的功勳和偉大基業的建成,都是堅定的信念所結的果實。

  父母要讓孩子懂得,遇到挫折和困境時,只要心中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努力堅持下去,就一定能夠渡過難關。因爲信念能夠給人以勇氣,給人以智慧,能讓一個人在絕境中產生巨大的激情,從而戰勝挫折,勇往直前。

  告訴孩子,人生就是一次旅行,在生命的穿越中可能會有陽光的普照,也可能會有狂風暴雨,其實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心中是否有奮勇向前的堅定信念。人生沒有甚麼是做不到的,只要與信念同行。只要有堅定的信念,並願意爲之不懈地努力追求,遲早有一天會讓夢想成真。

  有人說,信念是人生的太陽,是前進的動力;信念能讓身處逆境的人揚起前進的風帆,能讓遭遇不幸的人鼓足生活的勇氣。

  信念的價值是巨大的,信念的力量也是難以估量的。所以,在任何時候,都不要讓孩子對信念產生懷疑。雖然,成功的夢想或戰勝挫折的前景有時候看似遙不可及,但只要有信念的指引,他就能在一次又一次的磨難中依然堅守住腳下的一方土地。正如航海家哥倫布所說:“上帝可以辜負生命,卻絕不會辜負生命堅持的信念。”

  其實,教育孩子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困難,既不在於天天和他講大道理,也不在於一定要就讀所謂的好學校,更不在於門門功課考多少分,關鍵是從小就要給他一個信念,讓他真正認識到信念的價值。只有這樣,孩子纔會堅定他的人生信念。

2. 讓孩子樹立必勝的信念

  要想培養孩子抗挫折的能力,幫他走出挫折的困惑,就一定讓他樹立必勝的信念。有了必勝的信念,孩子就不會走偏自己的道路,就自然會去努力,就一定能夠達到目的地。

  孩子正確的信念要靠父母的正確引導。可以說,孩子有甚麼樣的信念,父母有着巨大的責任。孩子必勝的信念須從小一點點培養、一點點樹立。所以,父母要鍛鍊孩子擊敗生活中不同挫折的勇氣,讓他身心健康、快樂地成長。

  某電視臺播放了一期節目,嘉賓是一位17歲女孩,但卻被譽爲少年作家。她從七八歲就開始寫作,之後便出書,已經出版了四五本書了。她很陽光,性格很開朗,也非常健談,節目自始至終都洋溢着她的歡聲笑語。當主持人問她是否認爲自己是一個天才時,她這樣回答:“我覺得這不是我是不是天才的問題,而是我必須相信自己是一個天才……”她的回答讓人出乎意料,而她母親的回答更是讓人耳目一新,當主持人問她是否覺得她的孩子是天才時,她卻說:“我覺得每一位父母都應該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個天才。”

  其實,母女倆關於天才的回答值得深思。或許對這位少年作家來說,只有當她相信自己是個天才時,她纔有勇氣和力量面對寫作和生活中的一個又一個挫折。而少年作家的母親也同樣深信,她的孩子就是天才,她一定能獲得成功。可見,對她們而言,是不是天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信念,一個堅定的信念。憑藉着這個信念,她們一定會戰勝一個又一個挫折。

  作爲父母,應該讓孩子樹立必勝的信念,讓他相信自己能行,能成功。在教育孩子時,父母應該對孩子多一份寬容,多一份鼓勵,從小就給他一個信念——我獨特,我優秀。讓他在成長的路上,多一份自信,多一份微笑,多一份坦然,讓他有勇氣去面對一個又一個的挑戰。

3. 不斷地給孩子傳遞信念

  “你給他鮮花,他就留給你芳香;你給他荊棘,他就會還你針刺。”這是一位成功母親的教子理念。

  當她第一次參加家長會時,幼兒園老師對她說:“你兒子有多動症,在椅子上坐不了三分鐘,你最好帶他去看看醫生。”當時她心裏很不是滋味,然而她回家後卻告訴兒子:“老師表揚你了,說你原來在椅子上坐不了一分鐘,現在能坐三分鐘了,全班只有你進步了。”那天晚上,她的兒子第一次獨立洗刷,乖乖地上牀睡覺了。

  兒子上小學了,在一次家長會上,老師說:“全班50名學生,這次數學考試你兒子排在48名,我懷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礙,你最好帶他到醫院查查。”回家的路上她流淚了,然而回到家裏,她卻笑着說:“老師對你充滿信心,他說你不是個笨孩子,只要能細心些,就會超過你的同桌。”說到這兒,她看到兒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亮了,沮喪的臉也舒展開來。

  兒子上初中了,又有一次家長會,老師對她說:“按你孩子現在的成績,考重點高中有點危險。”她走出校門卻驚喜地告訴兒子:“老師對你非常滿意,他說只要你再努力一點,很有希望考上重點高中。”

  兒子考上大學了,當拿到兒子的重點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時,她哭了……

  顯然,這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她用真誠的愛和充滿信心的期望創造了奇蹟,詮釋了“皮格馬利翁效應”。無論別人怎樣評價孩子,她始終站在孩子的一邊。正是她一次次對孩子的表揚和鼓勵,一次次執著地給孩子傳遞堅定信念的信息,一次次給孩子希望,才引導孩子走進了陽光地帶,成就了孩子。

  每個孩子的身上都蘊藏着優秀的品質和獨特的潛能,不同的家庭教養方式,影響着孩子的成長和發展方向。所以,父母多用鼓勵和讚美來肯定孩子的言行,不斷給他灌輸一種信念,慢慢地,希望的種子就在孩子的心中生根發芽,直至長成參天大樹。因爲,孩子終究會意識到信念的存在、信念的力量,終究會重新認識自己,超越自己。

  給孩子傳遞信念吧!要知道,孩子的未來其實就在父母的一個眼神、一句話裏……

  

4. 避免語言暴力打擊孩子

  教育孩子,一定要注意避免語言暴力。作爲父母,用嚴厲的語言警示孩子的某些行爲是必要的,但嚴厲應該有一個“度”,一定不能觸及孩子的人格,更不能常用和濫用。否則,過激的語言就會傷害孩子稚嫩的心靈,導致孩子的情緒不佳,充滿挫敗感,從而不會讓孩子建立堅定的人生信念,因爲父母的過激語言讓他懷疑自己的能力。

  父母應該知道,孩子在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特點,父母要考慮到孩子的年齡特點,不應該忘記自己童年和少年時代的所思所想,不應該用自己的眼光和標準去衡量、看待孩子的成長。

  只有幫助、讚揚和尊重孩子,他才能收穫純真、善良和進取,並能夠堅定自己的人生信念。相反,如果父母只注意孩子身上缺點,就會抑制他的優秀品質的成長,阻礙他堅定的人生信念的形成。因爲在指責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消極退縮。正如一位名人所說:“如果你希望培養一個庸人,你不妨經常罵他‘窩囊廢’;如果你願意孩子長大後是個笨蛋,那你就可以天天衝他大吼‘你真笨’!”

  所以,要想堅定孩子的人生信念,讓他有勇氣戰勝挫折,父母就一定要避免自己用語言暴力打擊孩子。爲此,父母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注意把握孩子的年齡特點,對待孩子的方式應靈活調整,多用鼓勵和賞識;二、瞭解孩子屬於哪類氣質,針對孩子不同的氣質類型採取不同的對策;三、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聆聽孩子的聲音,在平等的基礎上與孩子進行對話、交流和溝通。

 七、教孩子學會緩解壓力

  人們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處於逆境的情況下做出的。思想上的壓力,甚至肉體上的痛苦都可能成爲精神上的興奮劑。

——(英國)貝弗裏奇

  孩子需要適度的精神壓力,因爲壓力也是解決問題的動力和必要條件。但是,過度的精神壓力,卻不利於孩子的學習。比如,每年高考時都有考生在考場暈倒,就是因爲臨考前過多地考慮了考試成績的好壞對自己一生的影響,這種心理上過重的精神負擔必然會給他造成巨大的壓力,從而造成精神的過度緊張,妨礙大腦的正常思維活動,結果反而不會考出好成績,甚至在考場上暈倒。

  過度的精神壓力還容易造成孩子情緒消沉、自我封閉,甚至是悲觀厭世。如果孩子長時間處於這種心理狀態,發展下去就會導致一系列心理性疾病的發生,嚴重的可導致性格變態,少數孩子還會自S。

  有人曾說,在世界所有的民族中,日本是一個自S傾向比較嚴重的民族。這與其社會競爭激烈,人們經常處於高度精神緊張之中有很大的關係。美國一項研究調查了三所大學的962名學生,其中307名學生(31.9 %)有過自S的念頭,42名學生(4.3 %)企圖自S過。分析認爲,他們因爲面對競爭的巨大心理壓力,經常遇到挫折困擾,長期處於精神緊張的狀態,所以就萌生了自S念頭。

  在我國,據北京、天津和杭州等大城市的相關調查,有16%以上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其中精神方面的疾病所佔的比重最大。這與大學生心理負荷過重,理想與現實相差太大,從而經常產生挫折感、孤獨感和自卑感有很大的關係。

  由此可見,讓孩子學會緩解壓力是多麼的重要!一位著名教育家曾說,如果不把心中想的事情說出來,心中的有毒瓦斯就會鬱積在肚子裏。然而,這種有毒的氣體是必須做適度宣泄的。

  

  楊天是一家科技公司的部門主管,他這個位置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想起剛到公司的那段日子,這個時候的楊天備感欣慰。剛到公司時,楊天年輕又有活力,積極進取,努力地工作,他的業績得到同事和上司的稱讚,而楊天也爲此感到自豪。當時,公司的業務經理剛剛辭職,這對他是很有誘惑的機會,其他的同事也都看好他。可是,公司的決定卻讓他和同事們很意外,因爲公司任命了一個業績不如楊天的人坐上了這個位置。

  那天,雖然楊天表面上沒有任何意見,但是心裏卻非常不滿。下班後回到家,他感到壓抑、鬱悶,他想,自己的業績比那個同事好,又那麼努力工作,可公司爲甚麼不提升自己,這真是讓人氣憤。他心裏一直很彆扭。

  忽然,他發現了上大學時買的籃球,於是他拿起籃球在地上拍了起來,一直拍得大汗淋漓才停下來,然後洗了個澡,此時他覺得格外輕鬆,心情也平靜下來了。他又想起那件事,可是想法卻有了根本性的改變。他想,也許自己還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夠好,還需要繼續努力,所以公司的領導纔沒有委任他。想到這裏,他決定更加努力地工作。

  不久以後,楊天一下就被公司從部門主管提升爲行政副總裁,主管公司的業務和公司人員的管理。楊天的努力得到了回報,從此,他對那個籃球產生了興趣,每當一有煩惱,他便去拍那個籃球,將憂慮發泄出來。楊天稱那個籃球爲“除煩惱球”。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應該這樣,如果因爲某些事情而煩躁不安的話,那麼就應該找一種緩解壓力的方法,把心中不滿的情緒發泄出來。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壓力往往與苦難、意志和社會責任心有關。每個人都要生存,都要不斷地奮鬥,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很多困難,而這種困難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壓力。一個人如果不善於緩解壓力,這些困難就成爲他人生之路的阻力和障礙,從而讓他畏縮、退卻,最終讓他一事無成;相反,如果一個人善於緩解壓力,他就會把這些苦難一個一個地克服掉,從而在人生的路上大踏步向前進。

  可見,對一個人來說,是否能夠緩解壓力對他人生的未來發展有着截然不同的影響。那麼,要想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和挫折,就必須學會緩解壓力。

  在加拿大魁北克山麓,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山谷。山谷有一個獨特的景觀:西坡長滿了松柏、杉樹等大大小小的樹,而東坡卻是另外一番景象:只有雪松,就像被精心挑選過一樣。這一奇異景觀曾經吸引很多人前去探究其中的奧祕,遺憾的是,一直沒人能夠揭開謎底。

  1983年冬天,一對婚姻瀕臨破裂而又不乏浪漫的加拿大夫婦,準備做一次長途旅行,以期重新找回昔日的愛情。兩人約定:如能找回就繼續生活,否則就分手。當他們來到那個山谷的時候,下起了大雪。他們只好躲在帳篷裏,看着漫天的大雪飛舞。

  不經意間,他們發現,由於特殊的風向,東坡的雪總是比西坡的雪下得大而且密。不一會兒,雪松上就落了厚厚的一層雪。然而,每當雪落到一定程度時,雪松那富有彈性的枝椏就會彎曲,使積雪滑落下來。就這樣,反覆地積雪,反覆地彎曲,反覆地滑落,無論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終完好無損。西坡的雪下得很小,樹木很少受到損害。

  妻子若有所悟,對丈夫說:“東坡肯定也長過其他的樹,只不過由於不會彎曲而被大雪摧毀了。”丈夫點頭之際,兩個人似乎同時恍然大悟,隨即忘情地擁抱在了一起。丈夫興奮地說:“我們揭開了一個謎——對於外界的壓力,要儘可能去適應;在適應不了的時候,要像雪松一樣彎曲一下,這樣就不會被壓垮。”

  一對浪漫的夫婦,通過一次特殊的旅行,不僅揭開了一個自然之謎,而且也找到了一個人生的真諦。

  在今天這個快節奏的世界,每個人都承受着越來越沉重的各種壓力,而孩子對於壓力的承受力尤爲脆弱。從剛懂事到上小學、中學,再到大學,“壓力”兩個字的分量就不知不覺地壓在了孩子的身上,嚴重影響了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

  所以,作爲父母,一定要教孩子學會緩解壓力,讓他努力去尋找推動自身發展的動力,這樣,他就會成爲生活的主人。

  

1. 指導孩子學會平衡心理

  一個人能否做到讓自己放鬆,關鍵是要對自己提出合理的期望水平。父母應該讓孩子對自我有一個客觀的評價,正確地分析自己的優勢與不足,據此提出適合自己的合理期望。不要想事事都做成,也不要希望每事事都完美。人的一生可能不很偉大,但卻活得有價值。只要讓孩子能夠這樣想,他就會平衡心態。

  縱觀各行各業的能手之所以能成功,就因爲他們根據優勢提出合理期望。事實上,每個人都可以做到這一點。

  讓孩子平時就要養成樂觀、豁達的習慣,這是心靈裏不可或缺的精品。只有胸懷似海的人,纔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特別是在挫折面前表現出大度來。讓孩子不要一遇到挫折就自怨自艾,或在別人身上發泄私憤。要讓孩子不嫉妒別人,學會寬容和寬恕,這樣他就能忘卻那些不愉快的事,消除產生精神緊張的根源,從而獲得比以前更輕鬆、愉快的心境。

  讓孩子有充分的自信,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對自己說:“我一定能行。”做任何事都不要害怕失敗,只有自信纔會抓住成功的機會。要讓孩子善於挖掘自身的潛能,改善原有的認識結構和行爲模式,以提高自己對周圍環境的適應性和調節能力。克服自卑心理,精神負擔就會少得多。

  另外,還要讓孩子學會宣泄,尋找解脫的良策。當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可以讓孩子通過運動、讀小說、聽音樂、看電影、看電視、找朋友傾訴等方式來宣泄自己不愉快的情緒;也可以在適當場合大聲喊叫或者痛哭一場。

2. 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休息

  如果孩子不能得到足夠的睡眠,休息不好,就會感到身心疲勞,無法集中精力學習,就會讓孩子感到緊張,帶來壓力。所以,父母要讓孩子有足夠的休息時間。

  比如,可以讓孩子每星期找一個晚上(如週五晚上)9點或8點上牀睡覺,這樣做,不僅會讓孩子一個星期以來所累積的疲倦得到緩解,也會給孩子一個輕鬆週末的開端。星期天也很適合孩子提早睡覺,因爲,星期天的事情通常比較少,而且,提早睡覺也可以讓孩子充分休息,好讓下一個星期有一個好的開始。

  有關研究和實踐證明,勞逸結合有利於孩子提高學習效率,有利於孩子穩定情緒,利於孩子增強記憶力。勞逸結合是孩子的生理發育和心理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父母一定不要顧此失彼,只要孩子用功學習,不顧孩子的身體。

  另外,教育專家認爲,娛樂是孩子緩解壓力的較好途徑。所以,父母要抽出時間來,與孩子一起做遊戲,讓孩子沉浸在快樂的事情之中,壓力自然就會被拋到九霄雲外了。當然,父母也可以帶孩子走進在大自然,共度悠閒的時光,接受大自然的陶冶。在大自然寬大溫暖的懷抱中,孩子就會把一切煩惱、緊張、壓力都將置之腦後,隨風飄散。

  

3. 教孩子把壓力轉爲動力

  不管人們喜歡與否,在壓力面前,是沒有人是可以“免疫”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競爭和壓力在所難免。這樣說來,學會變壓力爲動力就是一種必備的生存智慧。用自己的努力把壓力轉化爲動力,就像積壓的火山終於噴發一樣,必將爆發出耀眼的輝煌。

  今天的人們生活在一個充滿競爭社會里,每天面對的壓力林林總總。隨着年齡的增長,壓力就像一隻無形的手,總是攫住人們,讓人無處可逃。但壓力並非是一件壞事,很多時候,人們需要一種力量來推動着自己前進。

  在物理學上,高溫再加上五萬到十萬個大氣壓,“巨大”的壓力能使石墨“脫胎換骨”變成鑽石,倘若這種壓力“施加”到了普通人身上,會有甚麼樣的“反應”?會不會也有奇蹟發生呢?

  事實證明,重壓之下,精神萎靡、畏縮不前的大有人在。而笑迎壓力,變壓力爲動力,最終讓自己變成“鑽石”的,也不乏其人。

  日本的游泳運動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他們的訓練方法很特別。他們在游泳館裏養了很多鱷魚,游泳隊員每次跳下水之後,教練都會把幾隻鱷魚放到游泳池裏。幾天沒有喫東西的鱷魚見到活生生的人,立即爆發出野獸的本性,拼命地撲向運動員。

  運動員儘管知道鱷魚的大嘴已經被緊緊地纏住了,但是,當一個人面對猛獸來勢洶洶的樣子時,總會心生恐懼,所以,這些運動員條件反射似的拼命往前遊。

  雖然這種方法有些極端,甚至有些危險性,但是,應該看到,人的潛力確實是無限的。一個人如果長時間生存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之下,可能過不了多久,他的各項本領都會被忘記。如果這時,再把一個長期生活在無壓狀態下的人放在正常的環境之中,也許都無法適應,更不用說出色發揮了。

  正因爲如此,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說:“一定的憂愁、痛苦或煩惱,對每個人都是時時必需的。一艘船如果沒有壓艙物,便不會穩定,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進。”可見,壓力往往也是動力。

  所以,父母要讓孩子不應懼怕壓力,甚至可以讓他主動尋找一種壓力,如果每天都給自己一點壓力,就會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是重要的,壓力在他的手中也就自然而然變成了動力了。

4. 教孩子調節心理的方法

  心理專家解釋,心理壓力有兩種:一種對人有益,另一種則對人有害。當一個人對某件事情感興趣的時候,那就是有益的壓力。此時,他會心跳加速,血壓稍微升高,體內釋放出腎上腺素,而且呼吸變得急促。有害的壓力對身體並沒有好處。研究表明,因爲成績不穩定、人際關係不好等類似因素所產生的有害壓力,會導致憤怒,挫折,精疲力竭,沮喪,頭痛,高度緊張,失眠,注意力無法集中,消化不良,厭食,喜怒無常,或是因爲免疫系統的失調而導致無法抵抗感冒和一般病毒。所以,父母必須讓孩子學會控制這種壓力。

  第一、培養正確的態度。把壓力視爲生命中的轉機或挑戰。如果能接受這些挑戰,就會更加了解自己,也能培養面對這些壓力情境的有益技巧,以免傷人傷己;同時,更能掌握人生方向,有信心迎接未來的挑戰。

  第二、不制定不切實際的目標。如果不顧自身實際,只想優秀,拿第一,就會給自己增加巨大的壓力。

  第三、辨別輕重緩急。處理事情時不要操之過急,懂得爲重要的事件排列順序,這樣可以避免突發事件而導致的危機,能正確對待潛在壓力的利弊得失。如果能進一步結合前面學到的時間管理技巧,來決定輕重緩急的順序,就更能掌握決策技巧,不致偏離目標,對學習、日常生活得心應手。

  第四、及時溝通。在尚未排除壓力產生的內在原因之前,注意及時與同學、朋友、老師以及父母溝通,試圖找出產生壓力的原因並加以矯正。

  第五、深呼吸。面臨壓力時,最好讓自己暫時脫離焦慮的情境。可以呼吸一點新鮮空氣,舒服地坐在桌子前,閉上眼睛,每秒數一個數,從1數到4。然後,用鼻子吸氣,讓肺部充滿空氣,直到有點不舒服爲止。暫時屏氣凝神,再從1數到4,數到4時,從嘴巴吐氣。只要重複幾次這個動作,就能消除壓力。也可以試着把全身的肌肉繃緊20秒,然後放鬆。這個方法也會讓人達到放鬆的效果。

  第六、保持彈性。面對突如其來的壓力,要將其視爲成長的機遇,而不是破壞的來源,並勇敢地接受它。不要認爲自己的想法或感覺一定正確,也不要埋怨任何不公平要在危機中尋找轉機,以達到目標。

  第七、做有氧訓練。有氧健身運動包括步行、慢跑、騎車、各種球類運動、跳健美操、跳繩、游泳等。爲了達到有氧訓練的效果,所選擇的運動一定要能提高心率,使呼吸急促,並且保持10~20分鐘不間斷。有氧健身運動可以促進大腦內的遞質——內腓肽分泌,使身體獲得愉悅感,有助於情緒穩定。

  第八、試着冥想。冥想的放鬆方式在東方宗教裏已經沿用了幾千年,而且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事實上,冥想對於減緩壓力有百益而無一害。按照前面的放鬆方式使自己放鬆,關注呼吸。

  呼吸時,平靜地重複一個詞或是短語(比如“啊”或“平靜”),當其他思想湧入大腦中時,鎮靜地將它們趕走,並回到重複的詞上來。開始從10或15往回數,數到1的時候,自己就進入了潛能狀態。在潛能狀態下,可以靜靜地不想任何事情。此時的境況最佳,處於一種無念無想的狀態,可以淨化自我,想象白光不斷進入體內,不斷吸收補充能量,並開啓無限的潛能與智慧。然後大大地睜開眼睛,就完全清醒,感覺非常舒服。

八、鼓勵孩子大膽去嘗試

  除非你親自嘗試一下,否則你永遠不知道你能夠做甚麼。

——(英國)馬里亞特

  嘗試對於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可以讓孩子接觸到他以前不知道的東西,讓他能夠學會以前不懂的東西,從而增加他對新鮮事物的體驗和認知,以更好地融入社會。嘗試還可以讓孩子增加信心,更快地成功,甚至是轉敗爲勝,正如英國著名劇作家莎士比亞曾說的:“本來無望的事,大膽嘗試,往往就能成功。”

  事實上,在成長的道路上,孩子一定會嘗試很多事情。在不斷地嘗試中,他纔會獲得成功的歡樂和生活的體驗。如果父母因爲過於保護孩子,而剝奪了他嘗試的權利,那麼,孩子就永遠無法取得進步,無法獲得成功,他也會越來越沒有自信。

  在孩子嘗試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都會有恐懼的心理,害怕自己做不好。這時,父母首先要用賞識的眼光來欣賞孩子,然後不斷鼓勵他大膽嘗試,去獲取成功的經驗。

  一對夫婦帶着兒子到遊樂場去玩。當男孩對鞦韆產生好奇時,爸爸就把他抱到了鞦韆上。男孩剛剛坐上鞦韆,鞦韆就搖晃起來。男孩嚇得大叫:“爸爸,我害怕,我會摔下去的!”

  男孩的媽媽一陣緊張,趕緊上前對丈夫說:“多危險呀,你趕緊抱他下來吧!”但是,男孩的爸爸卻沒有這樣做,他對男孩說:“你抓住兩邊的繩子,就不會掉下來了。”

  “不,我害怕!”男孩縮起身子,一動也不敢動。“那好吧,我抱你下來。但是,我可要先玩一會了!”說着,爸爸把男孩抱了下來,自己卻坐了上去。只見他抓住繩子,來回晃動了幾下,鞦韆就開始搖盪起來,不一會兒,就蕩得很高很高。

  “爸爸,你真厲害!”男孩看到爸爸蕩得這麼高,高興地歡呼起來,並露出了羨慕的神情。

  爸爸見兒子心動了,於是說:“要不,你再來試試?”男孩高興地同意了。這一次,儘管男孩還有點害怕,但是,他仍然坐在鞦韆板上不住地扭着身體,希望把鞦韆蕩起來。他的動作十分難看,鞦韆也沒有蕩起來。

  在一旁的媽媽看着兒子滑稽的動作,哈哈大笑起來:“寶貝兒,你這是在盪鞦韆嗎?動作簡直是太難看了!”男孩聽到這話,似乎有點泄氣。

  這時,爸爸連忙說道:“不是的,剛開始要想鞦韆蕩起來,都要這樣做的。我們的兒子做得很好,一會兒就會蕩起來的。”

  媽媽聽出了爸爸的意思,連忙說道:“哦,我想起來了,第一次盪鞦韆的時候我就是這個樣子的。”

  “是嗎?”男孩聽到媽媽這麼說,一下子就來勁了,“那我再用力蕩幾下!”

  “是這樣的,”爸爸及時鼓勵他說,“每個人第一次盪鞦韆的時候都很害怕,總是害怕會摔下來。實際上,只要你緊緊地抓住繩子,是不會摔下來的。”

  男孩的鞦韆開始蕩起來了,爸爸微笑地看着他說:“爸爸第一次盪鞦韆的時候,也是害怕得要命,一動也不敢動。你比爸爸強多了,我相信你一定會蕩得很好的。”

  “真的嗎?那我現在蕩得好不好呢?”男孩明顯很高興,鞦韆已經隨着他的動作搖盪了起來。小男孩的歡笑聲迴盪在天空中。

  孩子在嘗試做事遇到困難的時候,如果父母說:“算了,太危險了,還是不要做了。”“小心點,你會傷到自己的!”這樣,孩子想嘗試做事的微弱願望一下就會被父母“愛護”得無影無蹤。但如果父母試着鼓勵孩子說:“沒事的,來試試吧,但要注意……”同時,父母要教給孩子必要的防護方法,這樣就可以讓孩子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傷害。

  在嘗試做事的過程中,孩子如果表現出缺乏自信心,父母可以善意地對他說:“孩子,你比我強多了!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還不如你呢!”實際上,對孩子來說,這樣鼓勵的話會給他極大的信心和勇氣,從而能讓他在嘗試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父母要讓孩子明白,要想有所發現,就必須大膽地進行各種嘗試,雖然這些嘗試可能會以失敗告終,但是要不斷總結教訓,在總結的過程中,就會找到全新的方法。世界著名聲樂家貝弗利·西爾斯說得好:“失敗了,你可能會失望;但如果不去嘗試,那麼你註定要失敗。”

  另外,父母一定要注意,當孩子大膽嘗試後失敗了,一定不要呵斥與批評孩子,孩子需要的是鼓勵的話語和對原因的分析。這時,父母可以給孩子講名人面對失敗的故事,以激起孩子繼續前進的動力。

  愛迪生小的時候特別愛動腦筋,也特別敢於嘗試,但他的實驗,總是失敗。面對兒子的失敗,愛迪生的母親從來不呵斥,而是循循善誘,鼓勵兒子繼續嘗試,繼續實驗。不知不覺中,愛迪生的母親培養了兒子勝不驕敗不餒的性格,並最終造就了一位大發明家。

  其實,對孩子來說,失敗並非壞事,關鍵是教會孩子正確面對失敗的態度。即使是失敗了,也要鼓勵孩子繼續大膽嘗試,這樣孩子纔有機會體會成長。

1. 正確引導孩子去嘗試

  父母要想讓孩子敢於大膽嘗試,就必須引導他去嘗試,而且,這種引導一定是正確的。

  有人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外國孩子和一箇中國孩子都在玩沙子,他們都有一個漏斗和一個小桶。兩個孩子都想用漏斗把沙子裝到桶裏去,但是因爲距離比較遠,等孩子走到桶邊時,沙子就快漏光了。

  外國孩子就在那不停地裝,不停地漏,他的媽媽站在旁邊,並沒有管他。小孩最後發現用手把漏斗的孔堵住就可以了,於是玩得津津有味,一直樂此不疲地跑來跑去。而中國孩子也在那兒玩,他與那個外國孩子遇到了同樣的難題,他的媽媽就看不過去了,說:“這還不簡單,孩子,告訴你吧,就這樣!”這位媽媽用手把漏斗孔堵住了。然後,孩子玩了兩下,便說:“媽媽,咱們走吧,我想不玩了,真沒勁!”

  可以說,那位中國媽媽在引導孩子,但是她沒有正確引導孩子,孩子也沒有體驗到真正的嘗試,沒有快樂地體味到自己的聰明智慧的力量。可以說,那位中國媽媽剝奪了孩子嘗試的權利,剝奪了他成長過程中能夠讓他快樂的細節。實際上,媽媽的強行闖入,讓孩子有一種嚴重的挫敗感。和成人的現成經驗相比,孩子會認爲自己是愚鈍的,他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這時候,他需要用更大的勇氣去面對媽媽所謂的“引導”給他的心理上帶來的劃痕。

  所以,很多時候,父母試圖把自己認爲最行之有效的、現成的經驗灌輸給孩子,但是,對於孩子來講,這是沒有用處的,遠遠不如他自己嘗試得來的經驗更容易讓他接受。

  父母應該明白,對於孩子來說,嘗試是一種學習的機會,只有在不斷地嘗試中,孩子才能逐漸地學習到爲人處事的各種方法,增強自信心,提高能力,促使他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2. 給孩子創造嘗試機會

  有一個小女孩,平時特別愛喝酸乳。每次都是媽媽替她把吸管插上,把酸乳送到她嘴裏。有一次,媽媽沒空給女兒插吸管,結果女兒對着瓶嘴咬來咬去,怎麼也喝不到酸乳,於是哭着向媽媽求助。媽媽這才意識到,由於自己的包辦代替,孩子連這麼簡單的事都不會做。於是,這位媽媽決定創造機會讓孩子大膽嘗試。經過一階段時間的嘗試,孩子養成了自己想辦法、自己動手的好習慣,不但凡事都想自己試一試,還給媽媽提了一些很好的建議。

  所以,父母應該給孩子創造機會,讓他去嘗試,以此來培養他自己做選擇和處理問題的能力。讓他在嘗試的過程中感受失敗,這樣,他就會從失敗中汲取教訓而成長起來。

  真鍋博先生是日本的著名插圖畫家,他特別推崇讓孩子嘗試新鮮事物。在其著作《獨自旅行的教育》中,他曾提到創造機會讓孩子去嘗試一些新鮮事物。如果他發現自己周圍發生的事情是孩子從來沒有接觸過的,那他就會給孩子創造機會,讓他去嘗試。

  比如,關於發電報這件事,孩子以前從來沒有嘗試過,真鍋博先生就對孩子說:“你去給你在美國的叔叔發個電報!”然後,他就告訴孩子最基本的要求、收電報者和電報的內容,但並不告訴孩子具體的辦理手續,只是建議他,如果有甚麼地方不明的話,就去問郵局裏穿制服的工作人員。

  不可否認,這種創造機會讓孩子嘗試新鮮事物的做法,對孩子的成長非常有益。有一點請父母注意,在給孩子創造嘗試機會的時候,不要將具體的做事過程說得太細緻,否則,孩子就會喪失新奇的體驗感,嘗試的目的就達不到了。所以,要想讓孩子去嘗試,就應該最大程度地讓他自己去做事。

3. 把握好孩子嘗試的度

  在鼓勵孩子大膽去嘗試的時候,父母要把握好孩子嘗試的度。因爲,鼓勵孩子去嘗試並不代表孩子想幹甚麼就幹甚麼,而是有原則、有條件的。

  比如,孩子嘗試上互聯網絡,搜索到了不健康的網頁,可能他開始並明白這到底是甚麼東西,於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就開始瀏覽起來,後果可想而知。

  所以,孩子嘗試的度和方向一定要由父母把握好。父母應該知道,孩子就像飛上天的風箏,怎麼飛,很大程度上由孩子自己決定,但父母一定要掌握好手中的風箏線,不要因爲只想給孩子自由,就忘記了手中的線,忘記了自己把握的原則。因此,在必要的時候,父母一定要拉一下手中的線,讓孩子飛得更穩一些。

目錄 下一章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