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其它小說 > 好父母 教安全 > 第4章 社會生活的安全

第4章 社會生活的安全

目錄

   不可否認,今天這個社會變得日益複雜起來,各種各樣的危機層出不窮,會在不經意間給孩子和成人以不同程度的傷害。作爲一個社會人,是不可能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的,可見,要想自如地在這個社會生存,就一定要具備應對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危險。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說,這種社會生活的安全意識就更加重要。所以,父母要教孩子學會機敏地應對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危險,以免讓孩子誤入歧途。

   28.遠離D品:讓孩子多一份成長安全

  

  D品看似離孩子很遠,但是,孩子的成長中蘊含着太多不確定因素。孩子在一天中做了哪些事情、說了哪些話,父母不可能一一記錄在冊。所以,父母應該幫助孩子提起一份警覺,讓孩子有能力保護自己。當孩子可以主動地遠離D品時,安全成長就是自然而然的過程了。

   

  李先生是一個繁忙的生意人,隨着電視上類似《青少年遠離D品》教育節目的增多,李先生也認爲應該找機會讓10歲的兒子瞭解D品的危害。

  一個週末,市博物館開展了關於禁毒的展覽。李先生就帶着兒子去參觀,還特別在博物館開設的“陽光課堂”中聽了一堂深刻的防毒教育課程。之後,父子倆沿着展廳仔細觀看展出的圖片和標本。

  當他們走到一個畸形嬰兒的模型前時,兒子好奇地問:“爸爸!這個嬰兒與前面的嬰兒不太一樣啊!”

  “是啊!這個就是母親懷孕時吸D,最後孕育出一個不健康的嬰兒。所以,D品就像是毒蛇,一旦讓D品纏上了身,就要付出慘重的代價。”

  當父子倆看到一個吸D者的身體發黑潰爛的照片時,李先生對兒子說:“孩子!人最關鍵的就是要珍視自己的健康,身體好,比甚麼都重要。”

  兒子點頭並說:“爸爸!我記起來了!電視上有的吸D的人在房間裏面打滾,好可怕!”李先生藉着兒子的話說:“所以,你不論甚麼時候,都要記住:千萬不要沾染D品。”

  “爸爸!我記住了!你也不能沾染D品啊!”兒子答應的同時,還不忘囑咐父親。

  李先生帶兒子參觀禁毒展覽,使孩子在一幅幅觸目驚心的圖片和標本中對D品生起厭惡心和畏懼心。孩子有了討厭並害怕D品的心情後,就會主動地遠離D品。與此同時,李先生還不斷地告訴孩子身體健康比甚麼都重要,告誡孩子一定不能沾染D品。孩子通過展覽直觀地認識到D品的危害後,還不忘了提醒父親要遠離D品。看來,李先生的這次教育效果很好。

  據有關部門統計,全球D品貿易額達8000—10000億,僅中國登記在冊的吸D人員就有200多萬。而D品不僅僅會嚴重危害人體健康,還會導致家庭破裂和其他類型的社會犯罪。而青少年又是接觸D品的高危人羣,因爲青少年好奇心強、辨別是非能力差、社會經驗少,如果再接觸一些有不良嗜好的同伴,就很容易沾染D品了。

  因此,父母一定要爲孩子把好關,千萬不要讓孩子的一生毀於D品。如果父母可以給孩子多一些溫暖的關懷和正確的引導,孩子就會安全而快樂地成長。

培養建議

建議一:給孩子溫馨的家庭環境

  在沾染D品的青少年中,絕大部分孩子都缺乏父母的關愛,特別是缺乏父母對自己精神上的引導。他們要麼從小不被父母關注,常常與不良社會青年交往;要麼是家庭經濟條件富足,但精神世界極其匱乏。因此,父母一定要給孩子提供一個溫馨的成長環境。父母的關愛是讓孩子獲得精神富裕的基本條件。同時,有了父母的重視,孩子也會感到自尊的重要。

  相反,如果一個孩子在家庭感受不到溫暖,就會在同鄰人那裏尋找溫暖,而一羣缺乏家庭關愛和家庭教育的孩子聚到一起時,就很容易成爲所謂的“不良少年”,如此一來,父母就等於把孩子推向了危險的境地。

  而父母常常關心孩子,常常在精神上引導孩子,孩子就不容易與不良環境接觸。即使遇到自己判斷不了的事情時,孩子也會及時與父母溝通,從而獲得父母的幫助。因此,讓孩子遠離D品、遠離危險的根源在於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建議二:讓孩子正確認識D品的危害

父母要通過各種方式,讓孩子科學地認識D品的危害。比如,D品的成分,吸食D品爲甚麼會上癮,爲甚麼一旦沾染就很難戒除,長期吸食D品對人體到底有怎樣的危害等等。父母可以通過給孩子講實例,讓孩子看相關報道和展覽等方式,讓他直觀地瞭解D品的危害性。

  同時,父母應排除孩子對D品的錯誤意識,比如:吸一兩次不會上癮;吸食輕微D品會起到減壓的作用……如果孩子有類似錯誤的思想,父母一定要予以及時糾正。

  上初三的李萌接觸到一些關於D品危害性的宣傳後,總是報懷疑態度,回到家就問父母:“D品真的有那麼大威力嗎?如果一個特別有毅力的人,要是不小心沾染,也戒不掉嗎?”父母一定李萌的話,馬上提起了警覺。

  母親就趁機給李萌講了一段真人真事:“一個男孩看到自己的朋友被D品摧殘,屢次勸導無果之後,萌生了‘以身試毒’的念頭。因爲,他一直認爲是朋友的意志不夠堅定,所以才戒不掉。但可悲的是,自己吸食之後,當毒癮發作時,根本提不起‘戒毒’的理智,只是一心想着:讓我吸一口吧!後來,這個男孩自己走近戒毒所,希望通過他人的力量來幫助自己。目前,他正處於戒毒階段,但是未來到底如何,誰也不知道。”

  李萌一聽,略感害怕地說:“那可真的別讓這玩意找上門來。真的是魔鬼啊!”

  父母在引導孩子的同時,千萬不要簡單地恐嚇孩子,一定要通過科普宣傳、科學地講清各類D品的危害性和成癮性,使孩子樹立起對D品和成癮的正確認知。

建議三:教孩子謹慎交友,提升判斷力

  孩子是否能接觸到D品,關鍵在於孩子周圍的環境是否有潛在的危險。所以,孩子的朋友圈就異常關鍵了。父母在教孩子謹慎交友之前,首先應該培養孩子成爲一個有正確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的人。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羣分”。甚麼樣的孩子找甚麼樣的朋友,朋友之間都是因爲有共同的喜好而一起玩耍。因此,父母與其教孩子不要和不良社會青年接觸,不如提升自己孩子的思想境界。

  當然,好孩子也有可能被有不良習性的同齡人利誘。所以,父母要幫助孩子提升對人、事、物的判斷力,讓孩子知道是非善惡,面對不良的東西絕不盲從,要勇敢拒絕。這樣一來,孩子就爲自己的安全又上了一把鎖。

建議四:控制孩子的吸菸行爲

  父母要知道,D品預防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控制孩子的吸菸行爲。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吸菸者吸食D品的比例是不吸菸者的63倍。絕大多數吸D者往往是從吸菸開始的,而香菸也被認爲是使用D品的入門物質。

  從長遠看,控制孩子吸菸是最有效預防孩子吸D的措施之一。因此,父母要儘早地干預孩子的吸菸行爲,並把吸菸與吸D之間的關係講給孩子聽。讓孩子知道,吸菸就是爲吸D打開了到房門。當然,父母也要讓孩子避免出入娛樂場所,因爲在那些地方也很容易接觸到D品,不只是“香菸”,還有可能是下毒的飲料,等等。

金玉良言

一個溫暖的家庭會吸引孩子回歸,有智慧的父母可以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在如此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不會主動接觸冰冷的D品。如果父母能夠讓孩子正確認識D品的危害,並用各種方法讓孩子對D品生起畏懼心的話,他就會自覺爲自己的安全築起一道堅實的防護牆。

  

   29.不要賭博:勿讓孩子陷入“賭”的“泥沼”

   

  清代著名文學家蒲松齡先生曾講過:“天下之傾家者,莫速於賭;天下之敗德者,亦莫甚於博。”可見賭博不僅僅危害個人,還危害家庭、危害社會。天下沒有哪個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敗家子。那麼,父母就有責任讓孩子遠離賭博。

  

  小學5年級的彭嘉翔和同學李丹強爲了一道數學題的答案打賭,賭注是10元錢。當彭嘉翔拿回10元錢,並興高采烈地向母親炫耀後,母親詳細地問了事情的經過,並嚴肅地對兒子說:“不勞而獲的感受怎麼樣?”

  嘉翔看到媽媽嚴肅的表情,不再說話了。

  媽媽接着說:“你們能討論數學題,這很好,討論的目的也是爲了大家能共同進步。但是,一旦開始打賭,並把錢作爲賭注的時候,性質就變了。作爲你,覺得這麼輕易就得到了10元錢,心裏肯定很美。作爲他,覺得這麼輕易就失去了10元錢,心裏肯定不服氣。而賭贏的人嚐到了甜頭之後,是不是又會用這種辦法去獲取錢財?賭輸的人會不會念念不忘有一天能用同樣的辦法把自己的10元錢拿回來。這樣下去,兩個人的行爲就構成了賭博。如果沒完沒了下去,兩個人都會成爲就賭棍。”

  “媽媽,沒這麼嚴重吧?”嘉翔對媽媽的話表示了質疑。

  媽媽進一步解釋道:“目前看來當然沒有這麼嚴重,但是,現在要是不夠警覺,未來就很難預料了。總之,你以後不要和同學打賭了,更不能把金錢當作賭注。而且,明天把10塊錢還給李丹強,這樣,你們的友誼也不會因爲這次打賭而損壞的。”

  “好的,我記住了。”嘉翔誠懇地接受了媽媽的意見。

  表面上看,彭嘉翔的母親只因孩子和同學打賭獲得了10元錢,就給孩子講不能打賭的道理是不是有點小題大做了。其實,嘉翔的母親很有教育敏感度,如果等看到孩子有賭博的習慣後再製止,所花的教育經歷就不僅僅是一兩句話的事了。所以,嘉翔的媽媽的教育方式是值得肯定的。

  當今社會,一些孩子之所以會被賭博吸引,就在於有不勞而獲的心態。大部分喜歡賭博的人都僥倖地認爲自己會是賭場上的幸運兒,總會以較少的賭注獲得較大的利益。然而,曾有一位哲人說過:“只要你賭,你就輸了。”因爲即使賭贏了,輸掉的是時間、精力、人與人之間的良好關係……那麼,孩子一旦愛好賭博,不但會荒廢學業,耗費青春,一旦誤入歧途之後,也有可能因賭博與他人結怨仇,最終導致家破人亡。

  因此,父母要在孩子成長之初,爲他營造純淨的環境,並想辦法引導孩子能夠自我預防賭博的污染。孩子只有有了主動預防的能力,他纔會真正遠離賭博的侵害。

培養建議

建議一:父母自身不要沾染賭博的惡習

  父母作爲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定要做良好的表率。如果一個家庭中,父母沒有賭博的喜好,孩子接觸賭博的幾率就會很低,即使不小心接觸到了,父母也可以理智地引導孩子遠離賭博。相反,如果家庭中的重要成員有賭博的習慣,孩子很難不受影響。

  高天的爸爸喜歡賭六合彩,每一期都會購買,心情也總會受到開獎結果的影響。如果中獎了,他就會高興好幾天;如果沒中,要麼想着下期如何才能中獎,要麼就是愁眉苦臉、唉聲嘆氣。

  高天每次看到爸爸高興的樣子時,就會對六合彩很感興趣。有時,見爸爸心情好,還會湊上去詢問,爸爸也會樂此不疲地給高天講解。高天上初中後,有了多餘的零用錢,就試着去買彩票,買過幾次之後就上癮了。久而久之,他和父親成了賭友,學業也荒廢了。直到20歲想出去找個工作,才發現自己被賭博侵蝕了青春。

  長大後的高天回想起自己的成長經歷來,對爸爸的怨氣很重,但是已經後悔莫及了。因此,父母一定要用好的行爲給孩子做示範,讓孩子從自己那裏獲得積極向上的教誨,而不是陰暗污濁的影響。

建議二:讓孩子知道賭博的危害性

  孩子從幼年成長到青年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積累生活常識和社會經驗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對孩子的教導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父母一定要告訴孩子賭博的危害。父母一方面可以簡單地給孩子講賭博具體的危害性,一方面還可以把媒體上報道的一些事例講給孩子聽,讓孩子從他人的遭遇中提醒自己不要走錯道路。

  比如,一位昔日的千萬富翁,迷上賭博後,不但把家產賭得分文不剩,還欠了400多萬元的賭債。後來,因爲討他人欠自己的1000元債務而用刀捅死對方,最終被判死刑。

  相信孩子聽了這樣的事例,心裏對賭博都會有所警戒。同時,父母多給孩子講一些類似“一人賭博,全家遭殃”的道理。讓孩子知道,如果自己迷上賭博,父母會多麼焦心,家人會多麼難過。這樣,孩子的孝心被啓迪,一份自我保護的意識就會油然而生。

建議三:發現孩子有喜歡賭博的苗頭時,要努力疏導

  對於成長中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有教育敏感度。要是發現孩子有喜歡投機取巧、喜歡和他人打賭、喜歡在網絡上玩賭博遊戲的苗頭時,父母一定要想辦法正確引導和制止。

  父母可以直接告訴孩子這種愛好的危險性,也可以想辦法讓孩子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方面。比如,父母可以帶孩子出遊,讓孩子在與大自然的相處中開闊心胸,逐漸從不良的嗜好中走出來;父母也可以帶孩子參加體育鍛煉,讓孩子在暢快淋漓的汗水中感受比玩賭博遊戲還有趣的事情。因此,當父母發現孩子有不良嗜好的苗頭時,疏導可能比制止更有效。

建議四:讓孩子學會抵制誘惑

  每個孩子可能都有自己的朋友圈,但是,孩子的朋友有可能因爲某種因素而沾染賭博的不良嗜好。父母要教導孩子,當昔日的好友喜歡上賭博,還“邀請”自己去嘗試的時候,首先要勸導朋友不要繼續做這樣的事情,如果勸導不住,遠離這個朋友也並不是不講情義。

  古人言:“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孩子要常常與德行好的朋友相處,自己的過失纔會減少,各方面的德能纔會提升。父母要讓孩子知道,當朋友讓自己去做不該做的事情時,不要因爲感情用事或者礙於情面而答應。因爲,抵制不住誘惑的最後結果就是誤入歧途。因此,培養孩子的抵制誘惑的能力是父母刻不容緩的責任。

金玉良言

  父母都知道,教育沒有比以身作則更有效的。在父母自身遠離賭博的同時,應該讓孩子瞭解賭博、瞭解賭博的危害,對孩子在成長中遇到的險情,應給予情理上的疏導。同時,父母要通過讓孩子豐富內心世界,來遠離污染,保持純淨。

  

30.遠離黃毒: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保證

  

  黃毒對孩子的危害之大、影響之遠是不可估量的。因此,讓孩子遠離黃毒不僅僅是父母,而且是整個社會的責任。當然,在社會的大環境有待改善的今天,父母就要更加提起警覺,真正成爲孩子的保護神。

   

  高先生的兒子上初中2年級,學習成績非常優秀。一次,兒子看到班裏一個女生來月經,由於處理不及時,處境很尷尬。他回來就很神祕地把事情告訴了父親。父親解釋說:“這是女人正常的生理現象,不必大驚小怪。有一天你也會長大,晚上睡覺時也會有遺精現象,所以,沒必要爲這些事費神。”

  後來,高先生還給兒子講了一些青春期的知識。沒過幾天,他又把一本生理衛生的書籍放在了兒子牀頭,希望兒子能夠詳細瞭解這些知識,從而打消對青春期各種身心反應的疑慮。

  兒子在父親的引導下,從不去接觸黃色書籍和網站。兒子在家上網也很隨意,父母根本不用去限制他,因爲兒子自己有判斷能力。

  高先生說:“我認爲,父母應該抓住適當的機會,對孩子進行必要的生理衛生方面的教育。只要讓孩子對相關的知識充分了解,不再朦朧,我想孩子還是可以遠離‘黃色污染’的。”

是啊,孩子之所以會被黃毒侵蝕,起初肯定是由好奇心所致。而高先生就是通過滿足孩子好奇心的方式,讓孩子一開始就遠離了黃毒。

  現在的孩子處於各種信息的包圍之中,而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自制力缺乏,是非辨別能力又不足,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誘惑。一旦接觸到“黃色”的東西,如果沒有正確的認識,很容易陷入其中。孩子一旦沉迷於此,輕則性格自閉,精神恍惚,學業荒廢;重則思想中毒,以身試法,走上犯罪道路。所以,Y穢色情及低俗信息對孩子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作爲父母,一定要重視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類似問題。只有父母做好引導教育工作,孩子就不會深受其害;如果父母忽視該問題的嚴重性,一旦孩子誤入歧途,就後悔莫及了。

培養建議

建議一:父母潔身自好,以身作則

  當今社會黃色Y穢物品氾濫,有的父母也有看這些低俗內容的喜好,甚至還把類似的書籍和碟片放在家裏。而有一部分孩子第一次接觸黃色書籍和錄像就是在自己的家中,之後,還會趁父母不在家時常獨自觀看,甚至常帶同學來看。時間一長,孩子們開始沉迷其中,而父母還長期被矇在鼓裏。

  而誰爲孩子創造了第一次接觸黃毒的機會?是父母。當孩子已經無法自拔的時候,父母才後悔莫及,但爲時已晚了。因此,父母也要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潔身自好,以身作則,讓自己的心靈變得純淨一些,也給孩子一片純潔的家庭環境。

建議二:適時地給孩子講述生理衛生知識

孩子到了青春期,身體和心理都會發生微妙的變化。在沒有獲得正確的知識之前,孩子對這種變化會感到好奇和迷惑。此時,父母應該適時地告訴孩子關於生理衛生之類的科學知識,讓孩子對自己的身心有一個瞭解,對人類是如何繁衍生息有一個理智而明確的概念。這樣,孩子就不會因好奇和懵懂而被黃毒所害。

   當孩子對父母談到有關生理的話題時,父母應該及時解釋,不要避而不談。如果父母神祕兮兮,反而會讓孩子愈加好奇,當孩子自己去“探索”的時候,就難免會迷上色情網站、聲訊電話和Y穢書刊,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適時地給孩子講清楚,是讓孩子遠離黃毒的好辦法。

建議三:淨化孩子的心靈和精神世界

  現今的社會大環境中,處處都是陷阱,孩子一不小心就會掉進陷阱裏。比如,馬路上的廣告牌上一些女代言人穿着暴露,孩子無形中就會受到染污。而此時,父母要對孩子有一個正確的引導,讓孩子知道,女性如此穿着是不莊重的、是不尊重自己的表現。讓孩子儘量少看或不看,更不要效仿。

  方笑笑回到家中,口裏唸叨着:“秋天到了,小鳥戀愛了,螞蟻同居了,蒼蠅懷孕了,蚊子流產了,蝴蝶離婚了,毛毛蟲改嫁了。年輕的你還等甚麼呢?”媽媽一聽,趕快問笑笑從哪裏學來的,笑笑說是從一個小朋友那學到的。

  於是,媽媽就對笑笑說:“小動物是你們最好的朋友,而‘同居’、‘懷孕’、‘流產’這些詞彙都是不友好的詞彙。以後,不要從笑笑的口中說出來了,知道嗎?如果再聽到小朋友唱這首兒歌,笑笑也要把這個道理講給小朋友聽哦。”笑笑點點頭,接受了媽媽的意見。

  現今的大環境不好,父母就要更加提起警覺,一旦發現孩子受到污染,就要及時引導孩子,幫助淨化孩子的心靈和精神世界。

建議四:讓孩子知道黃毒的危害

  黃毒對一個孩子的危害是非常大的,父母要讓孩子知道黃毒的威力。父母可以給孩子講一些事例。

  比如,一個品學兼優的男孩,10歲時不小心接觸到了黃色Y穢書刊,從此不能自拔。不但學習成績大幅度下降,而且性格漸漸自閉起來,原本健康的身體因爲長期手Y而虛弱至極。18歲的時候,他因身體過於衰弱而輟學。之後找到一個有名的中醫,中醫說:“即使華佗再世,也無回天之力了。”

  可見,孩子一旦染上黃毒,後果不堪設想。還有的孩子因爲看了黃色圖片或視頻,竟然猥褻自己的同學,甚至幹出公然在教室QJ女同學的令人髮指的行爲,結果不但毀了別人,自己的一生也隨之而毀掉。所以,父母一定要讓孩子知道黃毒的危害。當孩子聽到這樣駭人聽聞的事例後,相信對黃毒也會有所畏懼。所以,讓孩子知道危害性是非常必要的。

建議五:教孩子堅決抵制黃毒

  父母要在孩子小時候就教給他“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的道理。讓孩子判斷甚麼是“禮”,甚麼是影響心靈健康的事物。孩子有了判斷力,一些不適宜的畫面和文字就會避而不看。

  而且,父母要教會孩子堅決抵制黃毒。當週圍有同學讓孩子看一些黃色Y穢圖片或錄像時,孩子一定要果斷抵制,萬萬不可因爲礙於情面或者不好意思而唯唯諾諾。當孩子第一次表現出對這些東西的嚴厲排斥時,周圍的人也會引以爲戒。只有孩子有了明確的態度,就是很好地保護了自己。

金玉良言

當今社會,能夠讓孩子真正地遠離黃毒的根本辦法就是教導和疏導。父母要在孩子適當的年齡時,讓孩子瞭解相關的知識和道理,這樣,孩子有了正確的認識,就不會因無知而誤入歧途。同時,父母以身作則,並把黃毒的危害性講給孩子聽,教給孩子抵制黃毒的辦法。如此一來,孩子就會自覺地遠離黃毒,保護自己。

   31.抵制菸酒:別讓孩子染上菸酒的“癮”

  

  越來越多的孩子小小年紀就成了菸民、酒鬼,雖然吸菸飲酒是一個社會問題,但孩子們不斷加入其中的時候,父母們是不是該警覺起來?孩子從好奇地接觸菸酒,到藉助菸酒發泄情緒,最後到吸菸喝酒成癮的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只要有了父母有效干預,孩子都會從菸酒中解脫出來,找到原本青春陽光的自己。

   

  上初中3年級的袁斌看到周圍一些男同學學着吸菸,也有點好奇。一次,袁斌趁父母不在家,就抽了幾根。之後,他趕快打開窗戶通風,並把吸剩下的菸頭包好放到書包裏。

  晚上,母親回來之後,敏感地嗅到了袁斌房間裏的煙味。但是,母親沒有追問,走近袁斌隨便問了一下今天的狀況時,就從袁斌的口氣中明確了袁斌抽菸的事實。

  第二天,母親趁着喫晚飯的時候,給家人講了一個當天從媒體上看到的報道——《一個15歲男孩的吸菸史》。母親講述得非常詳細,特別把男孩吸菸之後對身體、對心靈的傷害,對學生、生活的影響講得十分具體。

  看着袁斌聽得很仔細,母親就乾脆從包裏拿出這篇報道交給袁斌,並說了一句:“這個男孩用自己的經歷告訴他的同齡人,不要走他的老路。”

  喫過飯後,袁斌回到自己的房間仔細看了這篇報道,看得他毛骨悚然,決定以後不再吸菸。他還把這篇報道帶到學校給其他同學看,的確有幾個男同學也決定互相監督,不再吸菸。

  可以說袁斌是比較聽話的孩子,他之所以能夠及時戒菸,在於他看到一個同齡人因吸菸所導致的悲劇。而且,袁斌的父親從來不吸菸,在生活中就給袁斌做好了榜樣。雖然他因好奇開始吸菸,但是母親智慧地引導,使他和更多地同齡人遠離了香菸,遠離了香菸將給自己帶來的危害。

  吸菸和飲酒已經成爲全球性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也是我國面臨的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特別是對青少年而言,吸菸和飲酒已經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資料表明,孩子如果從青少年時便開始吸菸,就會有50%的幾率死於與菸草相關的疾病。而孩子大量飲酒則會損害其腦神經功能,因此酒精對青少年智力發育的影響往往比人們想象的要大得多。

  因此,父母在對孩子的教育中,要儘早地對孩子飲酒、吸菸的行爲進行干預,要給孩子理智而正確的引導,讓他科學地認識菸酒對自己的危害,從而自覺遠離菸酒。

培養建議

建議一:父母不做菸酒“癮君子”

  有吸菸喝酒行爲的孩子,大部分是受周圍環境的影響。也就是說,一個孩子之所以能學會抽菸喝酒,是因爲有媒介爲孩子提供了“學習”的便利,而父母是否爲孩子提供了這樣的便利呢?

  很多父親都有吸菸的習慣,兒子看到爸爸吸菸,就認爲吸菸標誌着長大。當兒子開始偷偷學着吸菸的時候,父母大多察覺不出兒子房間的煙味。因爲,父母本身長期生活在煙味瀰漫的環境中,對菸草的味道早已不敏感了。如此一來,父母就不可能在孩子剛剛接觸菸酒的時候,進行干預和引導。另外,很多父母經常自己一口一口地吸菸,卻大聲訓斥孩子不該養成吸菸的壞習慣,這樣,孩子怎麼可能會信服?

  因此,父母如果不想讓孩子染上菸酒的癮,自己首先要在行爲上成爲孩子的好榜樣。即便父母已經有抽菸喝酒的習慣,也要成爲“戒菸、戒酒”的好榜樣。孩子會從父母的身體力行中獲得真實而有效的利益。

建議二:讓孩子明確知道菸酒對身心的危害

  很多學校和社區都會開展關於菸酒對人危害的宣傳,而很多孩子之所以會接觸菸酒,甚至是對菸酒上癮,說明他還沒有深刻地認識到菸酒對人身體的危害。因此,父母就要讓孩子科學地瞭解菸酒,瞭解菸酒對人身心的影響。

  比如,吸菸會導致如肺癌、胃癌、食道癌及肺氣腫等各種疾病。長期吸菸的人免疫力、體力、耐受力、記憶力和靈敏度都會大大降低。而長期大量飲酒會導致脂肪肝、胃潰瘍、神經系統病變、大腦皮質萎縮等。青少年飲酒更會影響反應力和智力。

  當孩子開始接觸菸酒的時候,父母就要讓孩子知道,吸菸飲酒不僅僅是對自身身心的毀壞,同時也會傷害他人。因爲吸菸本身就是給大家制造“有毒氣體”,飲酒之後很多行爲是不受大腦支配的,會打架鬥毆,會釀成悲劇。

  而且,《弟子規》中也特別提到:“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爲醜。”也是在說,孩子是不適合飲酒的,飲酒可能就會失態,就會醜態百出,隱患和危險也就暗藏其中了,他就會做出讓自己遺憾、後悔,甚至是無法彌補的錯事來。

  當父母把菸酒對人體的各種危害詳細而科學地講給孩子後,孩子會對吸菸飲酒有一個正確地認識。而父母如果能更深入地把身體和心靈之間的互動關聯解釋給孩子,他就會體會到:傷害身體的結果必然影響心理健康,如果想擁有陽光燦爛的青春就必須遠離菸酒。

建議三:教導孩子戒菸戒酒時注意方法

孩子嘗試菸酒一般是因爲新鮮,如果父母用粗暴的方式對待孩子的話,也不會起到好的效果。父母在對待孩子的這種問題時要平和冷靜,儘量從孩子感興趣的話題中入手引導。

  讀初中3年級的吳紹剛是一個對美國的科學研究很感興趣的男孩。在近期的同學聚會中,他都會帶着一身酒氣回家。母親勸過幾次,他也沒當回事。

  有一天,母親從網上看到一個題目爲《青少年飲酒傷腦》的報道,內容中表述了美國研究人員研究酒精對青少年大腦的傷害。母親就把這個連接通過QQ發給了兒子。當吳紹剛晚上回家打開電腦,一下子被這個內容吸引,看完之後,還和母親討論了起來……

  通過這個報道,他也深刻認識到酒精對自己大腦的傷害遠比想象中大很多。從此,他便滴酒不沾。一有喝酒的場合,他就把這篇報道上的東西講給大家聽。有的同學聽後,也開始遠離酒精了。

  吳紹剛的母親很聰明,她知道兒子對美國研究很感興趣,於是,就藉機引導了孩子。所以,父母在給孩子灌輸菸酒對身體危害的科學知識時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徵。父母用了好的方法會事半功倍,方法不當則會事倍功半,甚至是適得其反。

金玉良言

吸菸飲酒對孩子而言,是一件有百害而無一利的事情。在菸酒生產和銷售不斷的大環境中,父母就更要讓孩子瞭解菸酒對人身心的影響。當父母的以身作則,給孩子提供一個健康清新的生活環境,加上冷靜而理智地引導,孩子一定會用正確地態度對待菸酒。

32.應對盜搶:教孩子面對意外學會鎮定

  

  如今,社會上存在一些不法分子或不良少年,他們把學生,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學生鎖定爲目標,對他們進行威逼、搜身,實施搶劫。這種行爲直接導致被搶的孩子在經濟和精神上的雙重損失,並由此變得膽小、懦弱。因此,父母應該教孩子冷靜、理智地應對盜搶行爲。

  

  週末,10歲的孿生兄弟東興和騰飛參加完輔導班,垂頭喪氣地回到家。東興說:“媽媽,我們今天被打劫了。”起初,媽媽以爲兒子在開玩笑,說:“甚麼?被打劫了?”東興繼續說:“嗯,我們被一個高年級的同學打劫了,就在中醫院的門口。”

  媽媽急忙問:“你們怎麼應對的?”東興說:“他攔住我們,問我們有錢嗎?我們說沒有,然後不理他,繼續往前走。他就一直跟在我們後面。”媽媽接着問:“那你們怎麼不去中醫院呢?”東興解釋說:“我讓騰飛去中醫院門衛處叫人,他沒去。”騰飛解釋道:“當時,我嚇壞了。”

  媽媽追問:“那然後呢?”東興說:“他一直跟着我們,突然拽住我的衣服,跟我要錢。這時候,我放下書包,轉身捏住了他的脖子。後來,那個同學說了一句‘我不跟你一般見識’,就走了,我們就回來了。”這時,媽媽才意識到兩個孩子真的遭遇了搶劫,然後對他們說:“你們今天表現得不錯。好了,別再想它了,去洗手吧,咱們喫飯。”

  晚飯後,爸爸也回來了,知道這件事後,開導兩個孩子:“以後遇到類似情況不要和他動手,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可以運用一些計謀和策略,但是,首先要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如果他有武器,就先把錢給他,記住他的相貌,然後到派出所報案……”兄弟倆聽得很認真。

  10歲的東興和騰飛遭遇了高年級同學的搶劫。當時,騰飛因爲遭遇搶劫時緊張、害怕,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解決。東興也是因爲害怕受到攻擊,所以主動去捏那個高年級同學的脖子,好在事後沒有發甚麼惡劣的結果。

  面對孩子們緊張的情緒,媽媽沒有說過多安慰的話,而是肯定他們的表現,然後讓他們別再想剛纔的事了,並用喫飯來轉移他們的注意力,以消除他們的緊張情緒。待晚飯後,孩子們的心情平復了,爸爸生動地給他們上了一節應對搶劫的安全課,讓他們在保證生命安全的情況下,與歹徒鬥智鬥勇。這樣的教育方法非常值得父母借鑑。

  生活是美好,但社會也是複雜的。如今校園及周邊的安全問題一直是父母、學校共同關注的問題。對於身心尚未成熟、社會經驗不足的孩子來說,防範能力比較低,在面對一些侵害行爲時,往往會十分被動,不知道該如何去應對。因此,父母應該儘早地教孩子鎮定自如地應對搶劫、偷盜等類似的突發事件。

培養建議

建議一:告訴孩子,遭遇搶劫後要報告父母、老師

  一些孩子遭遇搶劫後,擔心父母責備或者被搶劫者警告“不能告訴別人”,就將搶劫的事情隱瞞了,但是心裏的陰影卻揮之不去。因此,父母一定要經常提醒孩子,遭遇搶劫或者勒索後,一定要告訴父母、老師,不能膽小怕事,讓不法分子一再得逞,並逍遙法外。此外,父母在生活中,也要多瞭解孩子的情況,發現他有異常現象,要及時和他溝通。

建議二:教孩子要懂得“舍財保命”的道理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創造機會多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教孩子應對盜竊、搶劫的措施。當遭遇搶劫時,父母要讓孩子保持冷靜的頭腦,迅速捕捉搶劫者的各種特徵,如身高、體型、膚色、相貌、口音、衣着等。

  當搶劫者手中帶有兇器時,父母要讓孩子懂得舍財保命,不要做出猛烈的反擊,以免惹怒他。如果有可能的話,可以通過轉移注意力等方式,設法報警或者求救,如,“呼救法”、“周旋法”、“恐嚇法”等,以尋找脫身的機會。

建議三:孩子可以學幾招簡單的防身術

  平時,孩子要加強體育鍛煉,身體強壯了,自然不會引來壞人或者高年級同學的勒索、詐騙。必要的時候,父母也可以教孩子幾招應急的防身術。當然,教孩子防身術絕不是鼓勵他和壞人硬碰硬,如果孩子有能力將其制服,要勇敢地同他搏鬥;沒有能力時,要抓住時機向他人求助。總之,要保證自身的生命安全,爭取把損失降低到最小。

建議四:避免孩子因穿着闊綽、出手大方而招致壞人惦記

  有些孩子穿着時尚,比較講求,擺闊氣,盲目追求高消費,這些因素可能會增加孩子遭遇搶劫的機會。像一些社會青年喜歡“埋伏”在學校附近,專門找“看上去比較有錢”的孩子,然後以“哥們兒,你過來一下,問你點兒事”爲由,實施搶劫。由此可見,孩子時尚的穿着、高消費很可能會爲自己招來災禍。

  因此,父母應該限制孩子穿奇、特、異的服裝和打扮,以降低遭遇搶劫的概率。此外,孩子放學時,最好能結伴同行,不能爲了超近道走一些偏僻的小路,當有陌生人搭訕的時候,也最好採取不理睬的方式。

金玉良言

  孩子遭遇搶劫後,由於被搶錢財通常比較少,或者害怕報復等原因,沒有采取報警措施。一些父母在已經得知孩子被搶劫的情況下,也認爲被搶了幾塊錢,不值得報警。父母這種無所謂的態度,有可能導致兩個結果:一種是孩子覺得心理不平衡,就學着去搶劫別人,以“拿回”自己的損失;另一種是孩子受傷的心靈得不到撫慰,留下陰影,形成做事畏縮的性格。因此,當孩子遭遇搶劫時,父母要及時撫慰他受傷的心靈,也要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比如,報警、找學校老師協商等,不可不在意。

33.綁架劫持:要孩子“智取”而非蠻幹

  

  近些年,我國綁架和劫持人質案件由沿海地區向內陸擴張,幾乎每個地區都有這樣的案件發生,呈現遞增趨勢。案件的主要目標集中在反抗能力比較弱的孩子身上。因此,面對複雜的社會,孩子應該提高警惕,父母也應該從預防、應對兩方面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

  

  深圳市某小學一名5年級的男孩,走在上學的路上,一名男子突然從後面將他拖上了一輛麪包車。男孩被強迫吃了一顆藥丸,但機智的他並沒有嚥下去,而是將它壓在了舌頭下面。兩三個小時過後,他被帶到了一個樓房裏,在綁匪的逼問下,他供出了父母的電話號碼。

  之後,男孩一直被關在一個密閉房間裏,雙手被手銬拷住,旁邊有人看守。就這樣,他被監禁了15天。當警察救出他時,發現男孩安然無恙,身上沒有傷痕,甚至沒有過多的恐懼。後來,男孩回憶自己的經歷說:“我被綁架了362個小時,心裏一直堅信爸爸媽媽和警察叔叔會來救我。所以,這段期間,我沒有做任何反抗,唯一的要求就是讓他們買書給我看。”

  男孩憑藉堅定的信心和冷靜的心態,“配合”綁匪工作,爲自己和警察贏得了營救的時間,也挽救了自己的生命。男孩的經歷可謂是有驚無險,可是,在現實生活中也會發生綁匪收到贖金,然後撕票或者傷害孩子身體的情形。

  面對歹徒缺乏人性的行爲,某市警方曾對兒童綁架案件作出以下總結:綁匪一般有仇富心理,富家小孩容易成爲綁匪的目標;有些兒童綁架案件是由於父母與他人的矛盾糾紛引起的;在實施綁架之前,綁匪會通過長時間踩點或者熟人接應,掌握被綁架人的行蹤和習慣;中學生反抗能力比較強,不容易受到恐嚇,而低年級的孩子又難以照顧,所以四、五年級的學生被綁架的可能性比較大。

  結合警方的調查結果,父母一定要提高警惕,教孩子從預防做起,讓他學習相應的安全知識,同時,懂得用法律保護孩子的生命安全。

培養建議

建議一:父母接送孩子時,不要“露富”

  事實上,炫富和攀比本來對孩子的成長就是不利的,從安全角度來講,也可能成爲孩子的安全隱患。因此,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應該讓孩子學會低調。父母也要從自身做起,不要太招搖。

  李玉上小學3年級,爲了她的安全着想,媽媽每天都會開車接送她上下學。最初,媽媽開寶馬送她上學,但一輛白色寶馬停在川流不息的學校門口,顯得十分扎眼。

  媽媽深知,綁匪一般都會花一個月的時間調查哪家的孩子是用寶馬、奔馳接送,哪家的孩子戴着名牌手錶……媽媽考慮到樹大招風,最後,換了一輛普通的車接送她上下學。

  李玉的媽媽採用換車的方法防範綁匪,是一種很好的防範手段,目的是不會引起綁匪的注意。父母也可以借鑑這種方法,其他方面最好也不要“顯露山水”。同時。父母也不要讓孩子炫耀自己家裏有很多錢,父母開甚麼名車,自己住甚麼別墅大房子,等等;不讓他在學校搞特殊,平時要讓孩子遵守學校的規定,最好每天穿校服上學。

建議二、讓孩子機智應對綁匪的盤問

  孩子被綁架後,有可能是認識的人所爲,也有可能是陌生人所爲。無論是認識的人還是陌生人,父母都要告訴孩子表現出“我不認識你”的態度。因爲綁匪對自己的身份非常敏感,他最擔心的是自己的身份被戳穿。一旦被人質認出來,罪行被暴露,他有可能會S人滅口。尤其當綁匪試探性地問“你認識我嗎”,孩子一定要回答“不認識”,以保證自身的安全。

建議三、遭遇綁架後,讓孩子“老實聽話”

  當孩子發生不幸時,如果沒有辦法改變目前不利的處境,父母應該讓他保持“三不原則”,即不慌、不喊、不動,等待警察救援。如果過度掙扎、反抗、哭鬧,可能會引起綁匪的恐慌,更容易讓自己發生危險。

  一般情況下,年齡稍大一些的孩子在遭遇綁架後,通常會反抗、掙扎,反抗可以理解,但是一定要保持冷靜,看準時機,不可貿然反抗。在綁匪作案之初或者情緒穩定時,反抗一般是徒勞的,搞不好會誘發綁匪的S機。

  父母要囑咐孩子,反抗要選擇在有人幫忙或者綁匪放鬆警惕的時候進行,最好不公開的和綁匪打鬥,可以進行消極反抗,比如,被綁匪強迫喫下AM藥時,要趁其不注意時,偷偷吐掉,等等。

建議四、教孩子掌握“呼救”的學問

  當遭遇綁架後,適時呼救是非常必要的。當附近有人時,父母要告訴孩子一定要呼救。當附近沒有人救援,或者救援來不及時,孩子不能呼救,否則會激起綁匪的S心。

  被綁架後,孩子要保持冷靜,不能哭鬧,如果被挾持上車,要偷看窗外的路線,記下路上的標誌性建築物,弄清自己在甚麼地方,對方的目的是甚麼。當明白壞人的動機後,孩子要“配合”壞人的詢問,儘量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也可向他表示同情和理解,以便減少敵對情緒。同時,孩子要暗中觀察有沒有行人可以救出自己,讓自己脫險,伺機逃跑或者用電話、短信、紙條等“呼救”方式求救。

金玉良言

  一些年齡比較小的孩子,因爲理解能力等問題,即使父母正式地和他討論綁架事件,可能仍然不能引起他足夠的重視。因此,父母在囑咐孩子的同時,也要提供全方位的保護,如,準時接送孩子上下學。此外,當孩子不幸被綁架後,父母一定要理智判斷,和警方密切配合,最大限度的保證孩子的安全,不要私自行動。

  

34.防範詐騙:孩子心不貪就不會上當受騙

  

  俗話說:“天上不會掉餡餅。”有些人不相信這個道理,喜歡貪佔小便宜。而一些不法之徒則利用人們的這種僥倖心理鋪設充滿誘惑的陷阱,慫恿人們往裏跳,最後那些貪婪的人得不償失。可以說,這是一個充滿“誘惑”的時代,但是在這樣一個時代,要想不被欺騙,很簡單,那就是做一個不貪、正直的人。

  

  12歲的金蕊走在放學回家的路上,一名男子匆匆經過,掉下了一個錢包。金蕊停住了腳步,正當猶豫之時,男子的身影已經消失了。這時,金蕊身後竄出另外一名男子,撿起了錢包,打開一看,是一沓錢,於是說:“這些錢少說也得有幾百,能分到一半也好。小妹妹,見者有份,我不會讓你喫虧的。”

  金蕊動了心,隨他走進了一個隱蔽的小巷。兩人正在平分之時,掉錢的男子衝了過來,大喊:“喂,你們兩個,是不是撿到一個錢包?”撿錢的男子,趕快把錢藏了起來,然後,向金蕊使了一個眼色,對丟錢男子說:“沒有啊!我們沒有撿到錢。”

  可是掉錢的人不依不饒,要求檢查他們的包。撿錢男子“爽快”地把包給了他,可是金蕊擔心書包裏的200元錢被偷走,不肯交出包。丟錢男子質問道:“小妹妹,你不會做賊心虛吧?小小年紀竟然幹出這種事來?”金蕊反駁道:“我纔不會要你的錢呢?”這時,撿錢男子小聲地對金蕊說:“小妹妹,放心,我幫你看着他。”

  於是,金蕊輕信了對方,把包交了出去。掉錢男子沒有找到後,也就沒有再追究。等丟錢人走後,金蕊因爲良心上的不安,沒有和撿錢人再平分贓款,就走了。可是,金蕊到家之後才發現,書包裏的200元也不見了。

  這是一起典型的合夥詐騙案件,金蕊由於最初的貪心,相信了對方的謊言,最後承受了經濟損失。不過,萬幸的是,金蕊身體上沒有受到傷害,就當是“喫一塹,長一智”吧。所以,父母一定要以此爲反面教材,教育孩子不能貪佔小便宜,要有辨別是非對錯的能力。

  如今社會上流行這種詐騙手段:當行人走在街道上,一沓百元鈔票或者一個錢包“偶然”地掉在了行人面前,當行人正在猶豫時,另一位“幸運者”拾起錢,來一句“見者有份”。殊不知這就是一個詐騙雙簧,而那些立場不堅定、貪心的人往往就走進了騙子的圈套。

  同時,社會上存在另外一些人,他們先是騙取人們的同情心,進而騙取人們的錢財,然後心安理得地花着別人施捨來的錢,他們就是以乞丐爲“職業”的騙子。

  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人不能有害別人的心,但一定要有防範壞人的心理。尤其是對心理防範意識差的孩子來說,一定要具備辨別壞人的能力。同時,父母也要培養孩子做一個正直、不貪心的人,讓他具備在這個社會上生存的技能和智慧。

培養建議

建議一:父母不要掉進假中獎的圈套

  信息技術發達的今天,有些騙子利用網絡、電話、電視等媒體向人們騙取錢財。他們多以“××公司或節目搞活動,你被抽中,中大獎了”爲由,吸引大衆的注意力,進而採取相應的行騙措施。有些人盲目相信,最後中了騙子的圈套。因此,針對這種情況,父母一定不能輕易相信,要具備防範心理,爲孩子做出不貪心、不盲信的表率。

建議二:不讓孩子撿路邊的錢

  很多人都在討論一個問題,路邊上的錢能不能撿?有人說:“不撿白不撿,我不撿也會有別人撿。”其實,有些騙子就是利用了人“貪佔小便宜”的特點,佈置陷阱,讓人們往裏跳,而抱有這樣心理的人往往就上了當,吃了大虧。

  大錢不能撿,因爲這有可能是騙子的伎倆,那像1角、5角、1元的小錢能不能撿呢?答案是最好不撿,因爲貪小便宜往往是貪大便宜的基礎。因此,父母不應讓孩子撿錢,即使他撿了,也要讓他及時上交給老師,或者投到捐款箱裏,不能佔爲己有。

建議三:不要讓假乞丐利用了孩子的同情心

  如今社會上有些人以乞討爲“職業”,利用人們的惻隱之心,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甚至是以此作爲生財之道。針對這種假乞丐,父母一定要教孩子辨別。

  7歲的蒼穹和媽媽一起走過街天橋。看見不遠處一個穿着乾淨利落的十幾歲女孩低着頭,揹着書包,蹲在路邊,地上寫着粉筆字:“需要2.5元,買包子喫,回老家。”媽媽早就知道這個是假的,便不再理睬。蒼穹卻覺得她很可憐,對媽媽說:“咱們給她點兒錢吧!她都沒錢買飯了。”

  爲了保護蒼穹的惻隱之心,媽媽說:“好,媽媽支持你,不過媽媽不同意給錢,因爲她有可能是假的。你可以給她買點兒包子喫,行嗎?”蒼穹聽了,給她買了包子。接着,媽媽說:“咱們一起驗證一下,好不好?看看她是不是個騙子?”蒼穹也接受了媽媽的建議。

  就這樣,母女倆一下午坐在肯德基裏觀察着女孩。她們剛坐下,女孩就把包子扔下了天橋。半個小時後,女孩站起身,徑直走向了肯德基。而剛纔的位置被同樣裝扮的另一個女孩替代了。看到這一幕,蒼穹才意識到自己被騙了。

  媽媽鼓勵了蒼穹的善心善行,也幫她揭開了乞丐的真實面貌。這種行爲值得父母借鑑。像上面這個“行乞女孩”,一般還會出現在圖書大廈門口、超市門口等人多的繁華地帶。這一點要讓孩子學會識別。

  此外,當乞丐編了一個悽慘的故事在路邊行乞時,爲了辨別真僞,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向他詢問細節,如果他表現出不耐煩,那他很有可能就是假乞丐。

建議四:滿足孩子的好奇心,給他“上當”的機會

  社會上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可信的,如果孩子沒有上當受騙的經歷,相應的防範心理會比較差。因此,有時父母可以給孩子“上當”的機會,增加他的防範意識。

  週末,媽媽帶8歲的李晨參加輔導班。路上,兩人被路邊上賣花的小販吸引住了。小販滔滔不絕地給他們講解着這個神奇的乾草如何開出五顏六色的玫瑰花。

  李晨很興奮:“媽媽,這個怎麼會開花呢?咱們要不要試一試?”媽媽猶豫着,小販見了,說:“大姐,我在這擺攤兒都快半年了,肯定不會騙人,買假了,你來找我。”

  媽媽聽了,確定這是個騙局,因爲以前從沒見過他,但爲了滿足女兒的好奇心,於是買了下來,就當給她做實驗的機會。實驗證明,李晨果然上當了,直到幾天後母女倆回到那個地點,早已不見小販的蹤影了。

  後來,李晨總結:“我本來是抱着試一試的心理的,但是小販卻認爲自己騙成功了,可能還會繼續用這個方法騙其他人。所以,下次再遇到這種不可靠的事情,我一定要謹慎,不能讓那些騙子得逞。”

  媽媽給李晨上當受騙的機會,損失了小錢,但讓她體驗了一下真實的生活,也是借這個機會讓他學會分辨和判斷。事實上,有時,騙子的騙術要比這個賣花的小販更加“高明”,所以,增加孩子的防範心理是關鍵。

金玉良言

  父母要培養孩子的心理防範意識,除了告訴孩子不能貪意外之財外,也不要讓他隨意向陌生人泄露自己的家庭住址、家庭狀況、電話號碼等信息,防止壞人利用這些信息進行詐騙活動。還要讓孩子知道,當孩子遇到詐騙行爲時,一定要理智對待,切不可盲動。

  

35.防性騷擾:強化孩子的防範意識

  

  對孩子進行性安全教育是當今家庭教育的薄弱環節之一,有些父母害怕和孩子談及這個問題,也有些父母認爲“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沒有考慮過這方面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早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父母也一定要提高警覺性,並強化孩子的防範意識。

  

  一個5歲的男孩和8歲的姐姐,因爲父母工作忙,被寄養在叔叔的家裏。叔叔平時和兩個孩子非常親近,喜歡撫摸他們,親他們的臉。一次,他帶男孩去動物園,看到猴子交配。回家後,叔叔就要求男孩和自己模仿那個遊戲,以後,只要和男孩單獨相處,叔叔總會要求他玩兒類似的遊戲。

  男孩對此非常反感,很怕見到叔叔,他曾試着告訴媽媽:“叔叔很奇怪, 我不喜歡他,可不可以不讓他照顧我們。”可媽媽只是應付着說:“不要亂說,叔叔是一個幽默的人,他很疼你們,我不在的時候,你們要聽他的話。”

  結果,男孩再也不敢告訴媽媽,變得越來越沉默,脾氣也越來越暴躁,常常喜歡發呆。女孩也經常遭到叔叔的侵犯,也因此變得孤僻,晚上有時還會做惡夢被驚醒。她多次想告訴媽媽,可是她不知怎麼說,而且叔叔威脅過她“如果告訴父母,就把她丟掉”。

  直到有一天,老師發現了女孩的變化,在傾心交談後,才弄清楚女孩的狀況。第二天,警察去家裏做調查,最終把那位叔叔繩之以法。

  事後,父母驚訝於那位叔叔的禽獸行爲,也深陷於後悔之中。

  發生在兩個孩子身上的性侵犯事件令人寒心,叔叔的行爲令人髮指。更可悲的是,孩子的父母整天忙於工作,卻沒有留意到孩子的性格變化。甚至當孩子向父母傾訴時,母親卻不理解,只是一味地讓他們聽叔叔的話,最終造成無法挽回的結局。

  像這種兒童性騷擾事件絕對不是個例,父母也不要認爲這種事件只發生在成年人身上。據有關資料顯示:10.2%的16歲以下兒童有過被性騷擾經歷,男孩女孩都有被性侵犯的可能。對孩子進行性騷擾的人89%是孩子認識的人,而且幾乎所有的孩子被威脅不能告訴別人。兒童性騷擾的範圍一般包括:看黃色電影,觸摸孩子的性器官,強迫孩子去做性行爲,等等。

  兒童被性騷擾的後果如果不能得到及時處理,輕的給孩子帶來生理和心理上的創傷,嚴重的可能會影響孩子以後的生活,誘發性障礙,還有可能對他人實施性侵犯。英國某研究機構曾對843名性侵犯者做過一項調查,結果發現,其中有135人在未成年時曾是受害者。可見,兒童時期遭受的性侵犯經歷有可能導致孩子長大後成爲侵犯者。

  因此,性教育對於孩子來說非常必要,父母一定要予以足夠的重視。同時,父母也要多觀察孩子的變化,讓孩子對這些行爲勇敢地說“不”。

培養建議

建議一:坦然開口,對孩子進行早期性教育

  一些父母認爲對孩子進行性教育有些早,或者認爲“難以啓齒”。其實,父母要正視這個問題,孩子的性教育絕對不只是單純的性知識傳授,父母還要讓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

  媽媽在李蕾很小的時候就告訴她:“自己是身體的主人,要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在給她洗澡的時候,媽媽會教他認識身體,並告訴她不要隨意暴露自己的私處,更不能讓別人觸摸那些地方,即使是熟人,也不能碰。媽媽還特意帶她去看“計劃生育圖片展”,讓他了解男女性器官的部位,以及胎兒在母體裏慢慢長大的過程……

  孩子對自己的身體並非瞭如指掌,因此,父母平時要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性教育。當面對不好回答的問題時,父母可以借鑑李蕾的媽媽的做法,帶孩子去看有關這些方面的展覽,增加孩子受教育的機會。

建議二、多留意孩子身體、行爲上的變化

  孩子受到性侵犯後,一般不明白是怎麼回事或者難以向父母開口。但身體、情緒、行爲上都會發生變化,因此,需要父母多關注自己的孩子。

  一個10歲的男孩喜歡撫摸自己性器官,已經持續3年,父母用盡各種方法都不能改變他的這個壞習慣。後來,父母帶他求助於心理醫生,最後才知道,男孩在3年前曾被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性騷擾過,所以形成了這個習慣。

  遭受性侵犯的孩子在身體上一般會有以下變化:走路或坐下有困難,生殖器或者直腸出血,內衣撕破或者有血跡,陰道或者肛門出血,會陰部、大腿內側、屁股和乳房出現紅腫、咬痕或是指甲印,甚至懷孕,等等。

  行爲和情緒會有以下變化:行爲幼兒化,吸手指、尿溼褲子、被子;情緒暴躁,容易生氣;性格變得孤僻,不能集中注意力;對某一個人或某一個地方產生恐懼;頻繁洗手或洗澡等。父母要留意孩子的這些變化。當然,發生以上這些情況也不排除有其他因素的可能。

建議三、鼓勵孩子說出事實的真相

  據調查,98%的兒童說自己受性騷擾都是真實的。但有些孩子不知道怎麼表達,或者怕父母不相信自己,或者受到騷擾者的威脅,答應要保密等原因,就沒有告訴父母。這就需要父母提高警覺性,尤其是孩子要訴說甚麼的時候,父母要認真地聽,鼓勵他把事情的經過描述清楚。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冷靜,不要激動、緊張,以免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

建議四、告訴孩子,對性騷擾行爲要大膽說“不”

  面對性騷擾,父母要告訴孩子,勇敢地說“不”,尤其是在面臨侵害時,一定要敢於反抗和拒絕。

  上海市某重點中學初中1年級的一名女生,每天乘坐公交車上學。因爲這個時間正是上下班的高峰期,每天女孩上車時都會被人流簇擁着擠上車。

  一天早上,女孩等車時,被身後一名中年男子抱上了車。因爲人多,女孩沒有想太多,可是男子卻藉機佔女孩的便宜。由於沒地方躲,女孩只好忍氣吞聲。第二天,男子上演同樣的鏡頭,變本加厲,女孩還是沒敢做聲。

  第三天,男子幽靈般地再次出現,做出同樣的行爲,女孩終於忍無可忍,大聲嚷道:“你想幹甚麼?把你的手管好。”頓時,全車的目光都投降那名男子。這時,旁邊的一位阿姨說:“小姑娘,站到我前面來。”從那以後,那個男子就再也沒有出現過了。

  在公共場合,當孩子覺得受到侵犯時,父母一定要讓他大聲呼喊或者斥責對方,贏得別人的幫助,以維護自己的身體和權益。此外,父母最好避免孩子和別人在密閉的空間裏獨處,或者在別人家裏過夜,以減小性騷擾的概率。

建議五:孩子遭受性侵犯後,父母要及時撫慰

  孩子不幸遭受到性侵犯後,一些父母抱着“家醜不可外揚”或者保護孩子聲譽的想法,就對此事不再追究,試圖通過順其自然的方式,沖淡孩子的不幸。其實,這種做法非常不可取,這很可能會導致孩子性格和學習上都受到影響。而當父母發現事情的嚴重性後,孩子可能已經錯過了最佳撫慰的時間。

  所以,面對這種不幸,父母一定及時給與孩子心靈上的撫慰,可以多撫摸孩子,跟他多溝通交流,讓他感覺到家庭的溫暖,幫他走出性騷擾的陰影。如果這種方法不起作用,父母可以帶孩子到醫院向心理醫生尋求幫助,心理治療宜早不宜遲。

金玉良言

  一般父母只認爲女孩容易遭受性騷擾,其實,男孩子也是性騷擾的對象。因此,父母一定不要忽略對男孩的性安全教育。總之,無論男孩還是女孩,父母都要讓孩子時刻牢記“我的身體屬於我自己,其他人不能騷擾,更不能侵犯”,讓他有保護自己身體的意識。

  

36.尋釁滋事:要遠離,不讓孩子湊“熱鬧”

  

  儒家經典《弟子規》言:“鬥鬧場,絕勿近。”意思是說,打鬥吵鬧的場合,最好不要參與。如今像一些網吧、賭場、夜總會、迪廳等聚衆場所都是容易發生爭吵打鬧的不良場所,也是一些是非之地。因此,對心智還沒有成熟的孩子來說,一定要與這些地方保持距離。

  

  美國華盛頓國家動物園曾發生過一起令人震驚的青少年槍擊事件,幾十名青少年由打架鬥毆演變成槍戰,導致5人嚴重受傷,1人腦死亡。

  據說,當時一羣孩子們聚集在動物園門口處,最初只是爭吵。突然,一個孩子朝對方扔了一個飲料瓶子,恰好砸在了一個孩子的頭上。頓時,雙方火氣都被頂上來了,紛紛掏出飲料瓶子砸向對方。

  形勢越演越烈,一名男孩率先掏出了SQ嚇唬對方,而對方也不甘示弱,掏出SQ。僵持之下,一名男孩扣動了扳機,最後演化成一場血戰。據調查,槍戰的真正原因是因爲兩名男孩意見不和,這些參與的孩子們最大的不超過16歲,最小的僅11歲。

  以上這起青少年打架事件發生在美國,雖然中國的孩子不會發生類似的槍擊事件,但類似的青少年打架鬥毆事件卻屢見不鮮,而且這些打架事件大多是由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引發的爭吵,而爭吵逐漸演變成打架,最後只能以悲劇收場。

  孩子由於社會經驗比較少,處理問題不夠理智,很容易因爲一些小事情和別人動手。還有一些孩子爲了所謂的“哥們兒義氣”,當朋友遇到困難或被欺負了,拔刀相助,和對方大大出手,最後導致兩敗俱傷。

  遇到這種情況,父母要讓孩子明白,暴力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它只能讓對方在表面上服從,內心卻積壓怨恨,時間久了,就可能引發新的矛盾。只有讓對方心服、口服纔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明白這個道理。

培養建議

建議一:減少孩子的暴力傾向,讓他學會和平解決問題

  一些孩子不懂得如何處理問題,所以採用最直接的、帶攻擊性的辦法來解決。針對這種情況,父母一定要引導孩子正確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講道理、尋求父母或者老師幫助等。同時,父母要告訴孩子,打人會傷害別人,也有可能發生意外,只有愚鈍、粗暴的人才會用武力解決問題。

  此外,父母要禁止孩子看一些含暴力的動漫書、電視劇、電影,也不能讓孩子玩兒這類電子遊戲,以減少暴力書刊、暴力影視、暴力遊戲對他心靈上的腐蝕。

建議二:不讓孩子圍觀、甚至參與打羣架

  父母應該告訴孩子,打架是違法的行爲,有了矛盾應該通過和平方式解決,堅決不能打架。同時,父母還要叮囑孩子,無論是在校園內還是校園外,遇到打羣架的情況,不能圍觀,更不能“參戰”,應該趕快離開。即使“參戰方”是認識的人,也要理性對待,切不可礙於情面出手相助。如果這種惡性事件發生在校園內,應該趕快通知老師;如果是校園外,可以撥打110報警電話。

建議三:不讓孩子進入社會不良場所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孟母三遷”的故事,說明環境的好壞對一個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如果孩子多和正直的人在一起,那麼他學會的就是正直。相反,如果孩子總出入酒吧、迪廳、夜總會、洗浴中心、網吧等場所,接觸一些社會的不良人羣。那麼,他就和可能感染上一些不良習慣。因此,父母要禁止孩子進入這些場所。

  某迪廳門口,3名中學生下了車,其中一名男孩拿着電話,說:“你在哪呢?快點兒來,我們都在等你呢!”幾分鐘後,只見兩名女孩也聚集到門口,幾個人大搖大擺地走進了迪廳,找到預定好的座位坐下。

  不一會兒,5個人在震耳欲聾的音樂和酒精的作用下,很快地搖擺起來。其中一名男孩很不自然,當問及他爲甚麼來這個地方時,他很無奈:“我還是學生,很不喜歡這種地方,但是同學今天過生日,人家都訂好了在這裏,沒辦法。”

  5名中學生到迪廳慶祝生日,其中一名學生還是被迫無奈纔去的。可見,這名學生沒有一個很好交友的原則,更缺少一定的是非觀念。因此,父母要告訴孩子,這些場所會污染人的心靈,污染嚴重了,就可能和一些壞人同流合污,所以一定要遠離這些是非之地,多與有德行的人交往。

金玉良言

  要保證孩子的安全,父母要淨化孩子的生活環境,從兩個方面要求孩子,一是不讓他打架鬥毆,不要意氣用事,不能採用武力解決問題;二是遠離是非之地,禁止他進入不良場所和一些混亂的環境,當發現別人聚衆打架時,要遠離,並及時撥打110報警電話。

  

37.抵制迷信:儘早教孩子崇尚科學

  

  在今天,日益發達的科學技術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物質生活。然而,社會上仍存在一些不法分子,將一些迷信活動披上“科學”的外衣到處招搖撞騙。孩子是祖國的未來,父母應該教他從小抵制迷信,鼓勵他從崇尚科學,用科學戰勝愚昧,用理智戰勝盲從,培養他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精神。

  

  12歲的黃亮走在放學回家的路上,被一名中年男子攔下,男子神祕兮兮地對他說:“小夥子,你必須在今晚12點前燒掉114元錢,否則3天內‘你要死’,知道嗎?這是老天的安排。照我的話做,老天會保佑你的。”

  黃亮上下打量着這名男子,男子看黃亮止住了腳步,繼續說:“除了燒掉這114元錢外,還有一個辦法,你可以把一半錢交給我,我替你消災解難,還可以替你省一半錢。”聽到這,黃亮已經聽出了男子騙錢的伎倆,徑直走了。男子被識破後,仍然不死心,對黃亮大喊:“記得啊!114,需要幫忙的話,你可以到這來找我。”

  黃亮走後,知道這件事不是真的,但是心裏一直忘不掉“114”這幾個不詳的數字。經過3天精神上的折磨,黃亮不但沒有死,反而通過這次磨練,又多了幾分抵制迷信的信心。

  路邊男子妖言惑衆,試圖騙取黃亮的錢,而黃亮識破了男子騙錢的把戲後,拒絕了他。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占卜、算卦、看相、風水等活動,且先不論這些有沒有一定理論根據。但近些年來,街頭、路邊蔓延開來的算命、觀風水、看手相、測字的路邊地攤兒卻非常不可信。這些人利用人們好奇心,運用一些伎倆,使人們上當受騙。尤其是對於好奇心比較強的孩子來說,千萬不要陷入迷信的“泥潭”,都應該向黃亮一樣,對這種行爲採取置之不理的態度。

  父母在教孩子抵制迷信之前,先要明白甚麼是迷信?“迷”是不明白,“信”是相信,意思就是凡事沒有把某件事搞清楚,就盲目相信了,是迷信;反過來,對某件事物不瞭解,就盲目批判、否定,也是迷信。比如,拿中國傳統經典《易經》來說,它注重推理和條件約束,通過象、數、理的推演,揭示了我們目前所處的宇宙空間的真相,對儒家、道家、中醫、政治、軍事、文化、民俗等領域的影響非常廣泛,可謂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可是大多數現代人卻把他當成一種算命的工具,這難道不是一種迷信?

  那甚麼是科學?科學是求真務實的態度和思維嚴謹的研究方法,它是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系。可見,科學本身不是迷信,但是有人自以爲科學是無所不能的,能解釋一切事情,無論甚麼都依賴科學,其實,這也是一種迷信。

  孩子正處於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模仿能力比較強,這段時間正是他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黃金階段。而迷信的思想不僅會妨礙孩子形成科學的世界觀,還可能誘發心理疾病。因此,父母一定要爲孩子設置一道思想上的防護網,讓他抵制迷信,崇尚科學,培養他求真務實的態度。

培養建議

建議一:父母一定要抵制迷信

  要破除孩子的迷信心理,首先父母一定要端正心態,抵制迷信活動,爲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因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領路人,如果父母拋棄了孩子、家庭,去尋求所謂的“飛昇”,那麼,撫養孩子的責任在哪裏?對家庭的義務在哪裏?因此,父母自身一定要抵制迷信活動,相信科學道理,相信自己的能力。

建議二:讓孩子明白哪些是迷信活動

  在教孩子抵制迷信之前,父母一定讓他明白哪些是迷信活動,迷信活動一般指一些迷信職業者利用一些巫術,裝神弄鬼,妖言惑衆,騙人錢財的活動。這類活動一般會破壞社會秩序、擾亂人心、損害人的身體健康,父母要孩子學會辨別。

建議三:讓孩子遠離網絡迷信

  如今,孩子之間流行一種星座測試、占卜等“高科技迷信”,當迷信和科學技術混合在一起時,有些人就失去了判斷力,認爲網絡上的占卜是憑藉高科技分析出來的,不算是迷信。可是有些孩子卻由最初的好奇心,轉變成深信不疑,最終不能自拔。因此,針對這種網絡迷信,父母一定要有辨別是非的能力。

  上初中2年級的媛媛,最近迷戀上了“研究星座”一類的網站。每天回家後,她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查詢自己第二天應該穿甚麼衣服,不應該做甚麼事……媽媽最初只是認爲她只是覺得好玩兒,新鮮兩天就沒事了,也沒有制止她。

  一段時間,媛媛不再理睬她的好朋友,原因竟然是網上說她的命和那個好朋友的命相剋,不能在一起玩兒。事情愈演愈烈,突然一天,媛媛對媽媽說:“我要改名字,因爲網上顯示我的名字不吉利,將來的運氣會不好。”

  這下,媽媽可着急了,媛媛對網絡占卜深信不疑,這令媽媽很擔心。最後,媽媽不得已強行斷了網絡,和女兒攀談了很久……

  媛媛迷戀於網絡占卜,甚至依照佔卜結果指導自己的交友、衣着、言行。可見網絡占卜已經對她的行爲和心理都產生了負面影響。而像媛媛的這種現象絕對不是個例,網絡占卜已經成爲孩子間的一種“時尚”行爲,像星座、運勢等都已經成爲學生的課餘話題。因此,父母一定要幫孩子揭示網絡迷信的本質,讓他遠離網絡迷信的侵害。

建議四:引導孩子學習科學文化知識

  無知是迷信的根源,科學知識是戰勝迷信的有利武器,能幫助人們戰勝愚昧。因此,父母要用科學知識武裝孩子,讓他具備理性的思維、積極的心態。此外,父母要淨化孩子的生活環境,不講述神祕古怪的故事,也讓他遠離低級電視節目、雜誌、報紙,還有書攤上的相術、算命之類的書。總之,父母一定要讓孩子多用智慧去辨別科學與迷信。

金玉良言

  父母不要將宗教信仰與迷信活動混爲一談。宗教是一種特定形式的思想信仰,是一種世界觀,爲世界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符合國家法律和規定的宗教活動是受保護的。而迷信是一種盲目的邪信,迷信活動是破壞社會秩序,擾亂人心的。因此,父母一定要教孩子區分開宗教信仰和迷信。

  

38.預防艾滋:孩子自愛才能身體健康

  

  在與艾滋病的鬥爭中,孩子一直是一個容易被忽略的羣體。但這些年來,艾滋病兒童越來越受到國際、國內社會的重視,兒童和青少年的預防知識也在各大學校普及開來。同樣作爲教育者的父母,也要重視孩子艾滋病的預防工作,向孩子傳播有關艾滋病的知識,讓他懂得保護自己,也懂得關心他人。

  

  某中學推出案例教學、模擬體驗教學等方式,讓防“艾”教育走進課堂,收到了明顯了效果。

  學校開設的防“艾”知識課程,讓孩子瞭解艾滋病,瞭解艾滋病的傳播途徑。爲了能讓孩子們“消化”枯燥的防“艾”知識,該校每年定期舉行“預防艾滋病”的小品表演,讓孩子們瞭解艾滋病的危害。每年,學校還會利用 “世界艾滋病日”等時機,開展防“艾”黑板報評比活動。

  同時,老師還告誡學生要注意個人衛生,不與他人共用牙刷、牙籤等物品,不去不正規的地方打針、輸液、理髮,以避免被動感染艾滋病。老師還指導學生在與異性的交往中,要自尊、自愛,增強自我保護的意識。

  這些年來,艾滋病受到世界的廣泛關注,艾滋病和公共衛生問題已被列入2010年全國發展的十大問題之一。根據國內外調查,中小學階段受過預防艾滋病和D品知識教育的人,患病和染毒的比例要遠遠低於沒有受過教育的人。這所中學的教育方式十分可取,父母也應該在認識和預防方面對孩子進行艾滋病知識教育。

  艾滋病迅速蔓延,威脅着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它傳染性強,潛伏期可達10—12年之久,艾滋病患者表面看上去很正常,可以沒有任何症狀地工作、生活很多年,但卻能將病毒傳染給其他人。

  某市曾對295名兒童做過一項調查,結果表明:68.1%、61.7%、74.6%的兒童知道艾滋病可以通過接觸感染者的傷口、與感染者發生性行爲、母嬰方式傳播;64.1%、55.3%、68.5%的兒童不知道和感染者共同進餐、擁抱,喫患者做的菜不會傳播艾滋病。

  當然,這個調查並不能代表全部的孩子,但多少可以證明,孩子對艾滋病的認識還比較低,預防意識也比較薄弱。因此,父母要讓孩子對艾滋病和艾滋病患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從預防開始做起,將預防艾滋病當成是每一個家庭的責任。

培養建議

建議一:向孩子傳授預防艾滋病的知識

  每年的12月1日是“世界預防艾滋病日”,這天各大新聞媒、電視都會傳播有關預防艾滋病的知識。藉此機會,父母也要有意識地向孩子傳授這方面的知識。

  父母要告訴孩子,艾滋病是破壞人體免疫系統的一種疾病,傳染性強,死亡率也比較高。一般它的傳播途徑有性接觸、血液和母嬰三種,目前還沒有一個系統的治癒方法,但孩子可以從預防做起,包括:

  第一,使用一次性或經過嚴格消毒的輸液器,到合格的醫院就診,不去消毒不嚴格的醫療機構打針、拔牙、鍼灸、手術;

  第二,注意個人衛生,不與他人共用牙刷、剃鬚刀、牙籤等生活用品;

  第三,不到消毒不嚴格的理髮店剪頭髮、獻血等。

  當然,這樣的預防教育並不一定非要在12月1日進行,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

建議二:讓孩子不要歧視艾滋病患者

  除了以上提到的三種傳播方式,目前還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艾滋病病毒可以通過空氣、水、食物、土壤、人與人之間的日常生活接觸傳播。因此,父母要讓孩子對艾滋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不要歧視艾滋病患者。

  此外,父母還要告訴孩子與艾滋病人握手、擁抱、交談、用餐,共用電話、交通工具等是不會傳染上艾滋病的,只要注意衛生,和他們共同生活、學習都是安全的。在孩子對艾滋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後,父母可以帶他參加一些抵抗艾滋病的公益活動,進而培養他的愛心。

建議三:告訴孩子要潔身自愛

  如今,一些孩子很小接觸到了黃色電影,由於好奇,小小年紀就有了性行爲,其惡果十分慘重。因此,父母一定要淨化孩子的生活環境,對孩子進行必要的性教育,讓他潔身自愛。像一些迪廳、網吧、酒吧類似的地方,父母一定要禁止孩子進入。當發現孩子與異性有異常過分的親密接觸時,父母也要提高警惕。

建議四:一定要讓孩子遠離D品

  近些年來,我國艾滋病感染者和吸D人員呈現遞增趨勢,這二者有一定的必然聯繫,因爲以靜脈注射方式濫用D品後可能會感染上艾滋病。因此,父母一定要讓孩子遠離D品。

金玉良言

  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在積極預防、傳播艾滋病知識的同時,也要承擔一份社會責任,多給艾滋病患者一些關愛。父母首先不應該歧視他們,進而影響孩子的言行,從自身做起,努力爲他們營造一個友善、健康的生活環境,鼓勵他們積極面對生活,配合醫生的治療。

39.流行疾病:教孩子掌握相關處理方法

  

  2003年,傳染性非典型性肺炎(SARS)在全球各地爆發;2009年,甲型H1N1流感也在全球肆虐。對於孩子來說,手足口病又是多發而常見的傳染病。由此可見,父母將流行性疾病的預防與處理方法教給孩子,並讓其牢記並掌握,對於保證孩子的健康來說,意義重大。

  

  2009年,甲型H1N1成爲了全世界人們都關注的焦點。它以傳播速度快、人羣對其普遍易感,且能造成死亡等特點,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我國各地的中小學更是對其無比重視。

  某市一所小學在暑假前,給每位學生都發了一份預防甲型H1N1流感知識的資料,並留了一個暑假作業:要求學生記住並能靈活運用資料上的內容。

  而開學第一天,老師們最先檢查的就是學生們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通過提問的方式,幫助同學們增進對預防措施的瞭解。在課堂上,老師將基本的預防措施也教給了學生們。例如,多喝水,不能和別人共用一個水杯,和別人說話要保持適當距離,等等。在老師的教育下,學生們都慢慢糾正了生活中不注意的小細節。

  流行病,是指能在短時間內廣泛蔓延的傳染病。這種病可以感染衆多人口,有些可以只在某特定區域流行,而有一些疾病,則有可能會如SARS、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大爆發,給人們帶來心理及生理上的威脅。其實,流行性疾病的到來,都是有其原因的。疾病之所以流行,也都是有其特定的傳播途徑的。所以,倘若對這類疾病表現得過於緊張,就有可能會使身體因爲緊張恐慌而抵抗力下降,反而會更容易感染。

  因此,父母首先要穩定自己的心態,要能正確看待流行性疾病,不盲目輕信社會上的某些謠言,也不盲目進行“防禦”。父母安穩的情緒將會感染孩子,使他的內心也平靜下來。之後,父母再和孩子一起積極採取相關措施進行預防,即使傳染了疾病也要積極地去治療。這纔是應對流行疾病最爲準確的處理方法。

培養建議

建議一:幫助孩子做好流行性疾病的日常預防

  孩子多會在不注意的時候,就感染上了流行性疾病。因此,父母要提醒孩子儘量做好流行性疾病的日常預防,幫助他防患於未然。

  孩子應該做到以下幾點:早睡早起,保證充足睡眠,加強體育鍛煉,多進行室外活動以增加自身抵抗力;室內要多通風換氣;要勤曬被褥、勤換洗衣服;飯前便後,或者手接觸了不放心的物品後,要及時洗手;不挑食,多喝白開水,飲食應清淡,多食瓜果蔬菜,不要生食;衣物增減要適度;保持個人衛生,勤剪指甲、勤洗澡;在流行病高發時期,要儘量避免到公共場合和人口密集的地區去,減少串門和集會的機會,等等。

建議二:教孩子學會應對和處理呼吸道傳染疾病

   呼吸道傳染病是指病原體從人體的呼吸道(鼻腔、咽喉部、氣管及肺部)侵入而引起的具有傳染性的疾病。尤其是在冬春兩季,由於天氣寒冷潮溼,且變化無常,呼吸道傳染病就比較容易發生。常見的有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風疹、流腦、流行性腮腺炎、肺結核等,甲型H1N1流感也是呼吸道傳染疾病。

   在這個時候,父母首先要保證自己的身體健康,通過積極的運動、防範,使自己遠離呼吸道傳染疾病。之後,再教孩子學會應對。

   綜合性的預防措施包括:經常開窗通風,搞好家庭環境衛生,養成良好衛生習慣,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勤鍛鍊,保持均衡飲食,注意勞逸結合,注意天氣變幻酌情換衣,少去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

   若是已經感染了呼吸道傳染性疾病,有發熱、咳嗽等症狀,應及時到醫院檢查治療。感染此類疾病的孩子應主動與健康人隔離,防止感染他人。若孩子在家中休養,父母應保持家中空氣新鮮,經常開窗換氣。

建議三:接觸性傳染疾病的預防與應對也不可或缺

  經由直接碰觸而傳染的方式稱爲接觸性傳染,這類疾病除了直接觸碰外,也可以通過共用毛巾、餐具、水杯、衣物等傳播。主要有病毒性肝炎、細菌性痢疾、各種腸道感染(如細菌、病毒、寄生蟲等)細菌性食物中毒、手足口病、紅眼病,以及各種腸道寄生蟲病(如蛔蟲病、絛蟲病、蟯蟲病、薑片蟲病)等。

  接觸性傳染疾病的重要傳播途徑就是“接觸”。父母在面對這類疾病的時候,首先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先要保證自己不被傳染。之後還要提醒孩子,要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飯前便後一定要洗手,無論在哪裏接觸過不潔物品之後也要及時洗手。而父母要幫助孩子把關,做好食物、飲用水和手的清潔衛生工作,以此來切斷傳播途徑。同時,父母也不要讓孩子喝生水、喫生冷食物,讓他遠離患病人羣,減少接觸的機會。一旦感染接觸性傳染病應及時就醫,儘快治療。父母不要讓孩子繼續上學或外出,以免產生交叉感染。

建議四:培養孩子有良好的應對心理

  有時候,某些疾病會大爆發,比如SARS、甲型H1N1流感。新聞媒體的報道以及各界的積極防控,使得這些疾病看起來會有些可怕。尤其是在涉世未深的孩子看來,這些疾病更是讓他恐懼。

  因此,父母要培養孩子的良好的心理,要讓他明白,疾病來臨,總會有應對措施,只要積極防禦,就能減少自己發病的機會。就算感染了疾病,只要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並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就一定能夠痊癒。所以,孩子沒必要驚慌與害怕,只要保持平靜就能安全度過疾病的流行期。

金玉良言

對於流行病,父母和孩子都要保持一種科學客觀的態度去應對。在面對疾病的時候,所有人都應該有信心,千萬不要恐慌。只要自身提高警惕,並能保持一個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好心情,流行病就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40.應對騷亂:正確面對公共場合的騷亂

  

  在人員稠密的公共場所,如公園、商場、劇場、火車站等地,一旦發生突發事件,很容易造成混亂,其後果不堪設想。這種情況下,父母應該教孩子採取相應的措施,學會在擁擠的人羣中保護自己,也要讓他掌握萬一與父母走散時的應對方式。

  

  某縣公園內舉辦迎春燈展活動。公園內觀看燈盞的遊人驟增,由於當地工作人員的疏忽,沒有及時疏通、控制人流,最後造成園內彩虹橋上擁擠、踩踏,引發37人死亡、37人受傷的特大傷亡事故。其中有一名年僅17歲的高中生,在此次事件中死亡。

  這次傷亡事故應該是當地工作人員的失職造成的,但不管是誰的責任,37條人命都無法挽回。像這種公共場合的騷亂問題,近些年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發生這種情形的主要原因還是人們的安全意識和應對能力太薄弱了。

  爲了避免此類不幸事件的發生,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應該加強公共場合的安全防範意識,不湊熱鬧,並學習相關的應對措施,提高自我保護的能力。

培養建議

建議一:不讓孩子單獨參加大型戶外活動

  一些大型的活動,參加人員一般比較多,而孩子個子比較小,自我保護能力比較差。因此,像一些廟會、燈會、各種形式的集會等諸如此類的大型戶外活動,孩子一定在大人的陪同下才能參加。此外,在一些公共場合,父母也要多將目光停留在孩子的身上,不讓他遠離自己的視線,防止他走失或被不法分子拐走。

建議二:教孩子在騷亂中保護好自己

  進入商場、體育場、電影院等封閉的公共場所之前,父母應該讓孩子提前觀察好安全通道和緊急出口的位置。同樣參加戶外大型活動時,孩子也應該提前觀察活動區域的地形,儘量遠離不安全區域,遵守現場秩序,跟隨客流有序進行。

  當發生擁擠或遇到緊急情況時,父母要讓孩子保持冷靜的頭腦,遵循以下原則:

  首先,在相對安全的地點作短暫停留,注意收聽廣播,服從現場工作人員的引導,從就近的安全出口有序疏散。

  其次,在疏散過程中,儘量選擇人羣邊緣,切勿逆着人流行進。人羣擁擠時,雙手十指應交叉緊扣,保護好後腦和後頸部,兩肘部向前,保護好太陽穴的位置。

  此外,如果在人羣中不小心跌倒,雙膝蓋要儘量前屈,護住胸腔和腹腔的重要部位,側躺在地,以免因踩踏而嚴重傷害身體。

建議三:教孩子與父母走散時的應對措施

  在一些公共場合,孩子很容易發生與父母走失的情況。因此,父母應該提前教孩子以下應對走散的方法:

  不要慌張,也不要哭泣,站在原地停留片刻,等待父母回來找自己。如果等不到父母,就求助於現場穿制服的工作人員或保安。這個過程中,不能亂跑,要乖乖地聽工作人員的話,不能離開現場,更不能隨便告訴陌生人和父母走散了。

  此外,父母平時要教孩子熟背一些簡單資料,如家庭住址、父母的姓名和電話號碼等,以協助工作人員的救助。

金玉良言

  無論是在封閉的公共場所還是參加開放的戶外活動,父母都應該讓孩子提高安全意識,熟知地理環境和安全出口的位置,遵守活動現場的秩序。當發生擁擠和意外事件時,也不慌張,隨着現場人員做有效地疏散。此外,孩子也要記住父母的姓名和電話號碼。

目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