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其它小說 > 孩子一定要去的50個地方(中國篇) > 第4章 城市印象

第4章 城市印象

目錄 下一章

東方璀璨的明珠——香港

歸家的幸福孩子——澳門

中國的“曼哈頓”——上海

山水甲天下——桂林

四季如春的天堂——昆明

華夏十三朝古都——西安

雪域高原的聖地——拉薩

44.東方璀璨的明珠——香港

【必去理由】

  香港,又稱“東方名珠”,是世界頂級城市之一。不過,走在香港的街頭,卻往往有時光交錯的感受。

  明明剛看到一艘艘古式帆船,來回穿梭於維多利亞港,彷彿回到了古代王朝;一轉身,一幢幢高樓大廈又立在了眼前,人們又回到了現代。就是在這種時空交錯的感受下,才更能體會香港的味道。

先睹爲快

  香港得名於香江,位於珠江口外,原屬廣東省新安縣,含香港島,九龍半島及新界三部分。香港是一個舉世聞名的國際大都市,人口660多萬人,96%爲中國人,主要語言是英語和粵語,1997年回歸後普通話逐漸普及。

  香港於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國懷抱,結束了英國對其100多年的殖民統治。香港有自己獨立的貨幣、法律和海關。香港的現代化氣息非常濃郁,經濟、通訊、科技、交通、生活、娛樂等方面都處於世界發展水平的前沿。尤爲著名的是香港的電影業,對世界電影業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香港的九龍地區位在北邊港口的半島,尖沙嘴一帶是遊客最多的地方。香港島的面積爲78平方千米,只佔全香港陸地面積的7%,但它是主要的商業地區,充滿了觀光旅館和旅遊景點。新界的面積最大,約有980平方千米,相當於香港陸地面積的91%。

  香港的維多利亞海港與美國的舊金山、巴西的里約熱內盧並稱爲世界上3個最優良的天然深水港。它與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60個港口有運輸和貿易往來,是世界最繁忙的航運港口之一。

  香港地方不大,可是人非常多。不過,香港的公共交通網絡很完善,車輛24小時川流不息,香港的地下鐵路,海底隧道幾乎都是世界最繁忙的交通網絡之一。

  除此之外,香港還是一個集世界美食於一地的著名的“美食之都”。遊客在香港可以品嚐到全世界各地最可口的美酒佳餚。香港雖然地狹人稠,卻能在購物方面爲旅客提供最大的滿足感。不論價錢,種類或服務,都名列世界之最,是名符其實的購物天堂。

  美麗的香港是一座自然美與人工美高度結合的現代化的大都市。這裏有誘人的海濱浴場;有聳立於海岸低地的高樓大廈,還有衆多的歷史遺留下來的和新近開闢的風景名勝遊覽地,被譽爲“動感之都”,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去香港暢遊啊!

景點導覽

●太平山

  太平山雄居香港島的西部,海拔554米,是港島最高的山峯。遊覽太平山,可以乘車從公路盤旋而上山頂。不過,更多的遊客喜歡選擇登山纜車,因爲乘纜車可以觀賞到更多的風景,並且非常的快捷。從中區花園道的聖約翰大廈內乘坐登山纜車,沿着傾斜的山體快速上升,僅15分鐘就能到達位於太平山腰398米處的船形瞭望臺。

登上了望臺俯瞰,香港全貌盡收眼底。若走到離了望臺不足百米的山邊,登上中國古代風格建築獅子亭,飽覽港九風光,更是賞心悅目。瞭望臺西面是盧吉道小徑,沿途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在此可以俯瞰香港及維多利亞港的景色。

除了瞭望臺,山頂公園也是太平山的一大特色,它是香港海拔最高的公園。三面環山的空地上,生長着棕櫚樹等熱帶植物,洋溢着濃郁的自然氣息。遊客乘登山纜車到達瞭望臺後,沿着右邊的柯士甸道步行大約30分鐘,即可到達山頂公園,充分領略大自然的美景。太平山以其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人文景觀,吸引着成千上萬的海內外遊客,成爲人們到香港的必遊之地。

●淺水灣

  淺水灣位於港島南部,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美麗海灣。淺水灣浪平沙細,灘牀寬闊,坡度平緩,海水溫暖。夏令時節,是淺水灣最熱鬧的時候。大批遊客蜂擁而至,沙灘上人山人海,各式泳裝組成了一幅色彩斑斕的畫面。

  淺水灣東端是富有佛教色彩的鎮海樓公園。門前面海矗立着兩尊巨大塑像“天后聖母”和“觀音菩薩”。海邊遠處建有七色慈航燈塔,氣勢雄偉,吸引着衆多遊客在此留影。

淺水灣的秀麗景色,吸引了很多的人在此地安居。如今,淺水灣已成爲成爲港島著名的高級住宅區之一。這些依山傍水的建築,構成了淺水灣獨特的景區,令人流連忘返。

●海洋公園

  香港海洋公園世界著名的海洋動物博物館,建成於1977年1月。公園位於香港仔與淺水灣之間的南朗山上,由低地的“黃竹坑公園”和高地的“南朗山公園”組成。兩者以空中吊車連接,形成一個完整的公園景區。

海洋公園的正門設在黃竹坑公園的入口處。進入園中,佈局巧妙的人工瀑布、世界花園等秀麗景色相繼撲入眼簾。愛好運動、追求新奇的遊客,則不妨去水上樂園過把癮。

遊客乘上空中吊車,只需短短6分鐘,就到了位於南朗山南坡的南朗山公園。南朗山公園內錯落有致地分佈着三大場館:海洋館、海濤館、海洋劇場。

  海洋館是一座橢圓形的建築物,隔着高達三層的巨大玻璃壁,遊客可以觀看大約400種魚類,共3萬條魚在水中的美妙姿態。

在海洋劇場中,遊客可以看到訓練有素的海豚、海獅於巨型水池中的精彩表演。從海洋公園的室外電梯下來,可到達位於南朗山西側大樹灣旁的集古村,遊客可以全面瞭解中國傳統的文化工藝。海洋公園內還有瘋狂過山車,海盜船等衆多遊樂設施。遊客在這東南亞規模最大的娛樂休閒中心裏,定會度過難忘的一天。

●天壇大佛

  在香港島西側的海面上,浮立着地域寬闊、風光秀麗的大嶼山島。島上有座雄偉壯觀的寶蓮寺,天壇大佛矗立在寺旁海拔482米的木魚峯上。

   天壇大佛是釋迦牟尼佛,他端坐於石砌基座之上,此基座是仿照北京天壇製作的。大佛慈眉善目、神態莊重,似在爲炎黃子孫默默祝福。

   這尊耗資2000萬港幣建造的大佛,高34米,重250噸,由200塊青銅鑄件砌成,佔地面積約6567平方米,堪稱當今世界上最大的露天青銅佛像。

天壇大佛於1993年12月29日開光,自此登臨參拜的遊客便絡繹不絕。遊客從香港島中環的統一碼頭搭輪渡到大嶼山島之後,再乘巴士即可直達寶蓮寺。親眼目睹天壇大佛的磅礴氣勢,實乃遊覽香港的一大快事。

延伸閱讀

●“香港”地名的由來

   

   傳說一:

  傳說在很久以前,“香港”只是指今天香港島上的一個小村落。這座小村落靠近大海,村裏有一條小溪流注入大海,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港灣。

  那裏的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來的水手,經常到這裏來取水飲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這條甘甜的小溪,從此就被稱爲“香江”、而香江入海沖積成的小港灣,也就被稱爲“香港”。

  據說有一批英國人登上香港島時就是從這個港灣上岸的,所以他們也就用“香港”這個詞來命名整個島嶼。這是關於香港地名的第一個傳說。

   傳說二:

  第二個有關香港地名的傳說,說“香港”的得名同香料有關。那時,香港這座小島在行政上隸屬廣東東莞。從明朝開始,香港島南部的一個小港灣,因爲轉運產在廣東東莞的香料而出了名,才被人們稱爲“香港”。

  據說那時“香港”轉運出去的香料,質量上乘,被稱爲“海南珍奇”,香港當地許多人也以種香料爲業,“香港”同種植的香料一起,名聲大噪,也就逐漸爲遠近的人們所認可。

  不久以後,這種香料就被列爲進貢皇帝的貢品。可後來,村裏人不肯種植了,皇帝便下令S了村長,村民們四散逃走,香料的種植和轉運,也就在香港逐漸消失了,但香港這個名稱,卻保留了下來。

  

   傳說三:

  也有人說,香港的得名同一個名叫香姑的女人有關。傳說香姑是一個海盜頭目的妻子,丈夫死後,她繼續在這座小島上拉起人馬佔島爲王,“香港”就是“香姑的港口”的意思。這種說法,看來有些離奇。

  儘管有許多不同的說法,但可以大致肯定的是,“香港”這個地名最早出現在明朝,它最初是指今天香港島上的一個小港灣、小村落,後來才擴大爲對整個島嶼的稱呼,最後,到了20世紀初,才成了被英國殖民主義者佔領的整個地區的統稱。

  對於以上3種不同的說法,多數人贊同第二種,認爲“香港”是因轉運香料而得名,不過,三四百年前鼎盛的制香,運香業,除了給香港留下一個芬芳的美名之外,到今天已經沒有其他甚麼痕跡可以證明它曾經存在過了。

小貼士:

●交通:

  在香港,乘坐各種交通工具都需要備足零錢,尤其是巴士和有軌電車,攜帶大量的硬幣顯然十分不便。 如果一到香港就先買一張“八達通”卡就免卻了這樣的煩惱。擁有它不僅可以乘坐各種交通工具,而且還可以在一些商店消費。卡內錢用完可充值。

●注意事項:

  1、香港是一個國際大都會,非常注重城市衛生。哪怕是一根菸頭,一個紙屑或一口痰,只要隨處掉棄,就會被檢控,罰款HK$1500。香港街頭到處都有垃圾箱,只要將垃圾棄於垃圾箱內便可。但痰切不可直接吐向垃圾箱,應吐於紙巾內包好,再丟進垃圾箱。

  2、香港機場(機場獨立吸菸區除外)、大小商場、電影院公開表演場地、展覽會和博物館都是全面禁止吸菸的。酒樓餐廳大部分都設有吸菸區及非吸菸區,光顧前可先問清楚。在不準吸菸的地方吸菸,會被檢控,最高罰款HK$5000或監禁6個月。

  3、過馬路香港地小人多,車子更多。政府爲減少交通意外的發生,會檢控不守交通指示過馬路的人,最高罰款HK$2000。香港的交通燈以紅公仔表示等候,綠公仔表示放心前進。若過馬路的人只要按交通指示而行,既不犯法法又安全。

●貨幣:

  香港貨幣爲“港幣”。港幣的符號與美元相同,請認清付款。在香港所有的支付都不能用美元結算。現在很多食肆、金鋪爲吸引內地遊客,都可以接受人民幣,這類店鋪會在門前擺放有“歡迎使用人民幣”的告示。兌換貨幣的地方除了一般的銀行,還有經營兌換業務的兌換商。銀行的比率最好。銀行內的外幣兌換處明確寫有“Foreign Exchange”。

45.歸家的幸福孩子——澳門

【必去理由】

  澳門的魅力體現在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這裏是東西方文化交匯的窗口。

  天主教與佛教各行其道,古廟與教堂並立,現代與歷史共存,到哪都有文化融合的痕跡。

  行走在澳門的土地上,每一寸土地都有着說不盡的故事,都值得我們深深去體味。

先睹爲快

  澳門背靠珠江三角洲,東隔珠江口與香港相望,西與珠海市的灣仔、橫琴島隔海相對,北與珠海市的拱北接壤。

  1557年,葡萄牙人向當時明政府取得居住權,成爲首批進入中國的歐洲人。最初由果亞親王管轄,1623年,葡萄牙政府委任馬士加路也爲首任澳門總督。直到1999年12月20日起,澳門纔回歸到祖國的懷抱,成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在“一國兩制”政策的指引下,澳門實行高度自治,澳門的社會和經濟方面的特色會予以保留並得以延續。

  澳門特別行政區由澳門半島、氹仔和路環兩個離島組成,總面積28.6 平方千米。其中澳門半島 9.3 平方千米、凼仔 6.5 平方千米、路環 7.6 平方千米、路凼填海區 5.2 平方千米。

  澳門半島與氹仔之間由三條澳氹大橋連接,包括:嘉樂庇總督大橋,友誼大橋,以及西灣大橋,當中最長的友誼大橋可直接通往位於凼仔的澳門國際機場。

  由於澳門獨特的歷史背景,所以澳門文化是是一種以中華文化爲主、兼容葡萄牙文化的多元化色彩的共融文化。澳門曾經是宗教文化中心,既有儒、釋、道等古老的中國宗教,也有後傳入的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宗教,宗教文化的多元化在澳門也得到了充分表現,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媽祖在這裏都有保留。如大三巴牌坊融合了東西方建築的精華,是東西方宗教互相包容的傑作。

??? 澳門的建築,東西參混,千姿百態,既有中式的古宅大院,也有西式洋樓;既有有明、清的古廟,也有歐陸式的典雅教堂。如今,又增加了不少氣宇軒昂的現代高樓大廈,古今中外之房屋建築,無不具備,別具情調。

  澳門地處熱帶北端,其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特點,十分有利於植物的生長和發展,所以,澳門的植物種類豐富。澳門的植物類型,絕大多數介於熱帶——亞熱帶類型中間,以泛熱帶及其變型爲主。100多年來,澳門已成功地引種了來自世界各熱帶地區具有經濟和觀賞價值的植物。

  澳門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就像一個花園城市一般。澳門的美麗使它成爲一個旅遊勝地。澳門有居民45萬人,但每年到澳門來的遊客竟有800多萬人。澳門優美的自然景色和獨特的人文景觀吸引着不同膚色、不同面孔的人。

景點導覽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位於澳門大巴街附近的小山丘上,是聖保羅教堂的前壁遺蹟,因教堂前壁遺蹟貌若中國傳統的牌坊,所以稱大三巴牌坊。

  但令人惋惜的是,這間教堂與火結下不解之緣。從其雛型起臺至現時僅存的前壁牌坊,先後經歷三次大火,屢焚屢建,見證了活生生的歷史。

  遊覽大三巴牌坊,除欣賞巍峨壯觀的前壁之外,它壁上精緻的浮雕也都有其意義。

  從牌坊頂部逐層而下,先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十字架,向下再分三層,每層的壁龕都藏有一座銅像,是澳門早年的制炮工廠鑄造。十字架下是一具鴿形銅像,據說是代表聖神,像的旁邊圍有太陽、月亮及星辰的石刻,象徵聖母童貞懷孕一剎那時光。銅鴿之下是一個耶穌聖嬰雕像,像的旁邊刻有釘死耶穌的工具。

  當年的聖保羅教堂建築,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建築與東方建築的風格,中西合璧、雕刻精細,單獨是大三巴牌坊的造價,300年前已達3萬兩白銀。現在,大三巴牌坊已經成爲澳門的象徵之一,也是遊客澳門之行的必到之地。

●媽閣廟

  媽閣廟建於公元1488年,正值明朝。其位於澳門東南端媽閣山西麓,是澳門最古老的寺廟。媽閣廟原稱媽祖閣,俗稱天后廟,背山面海,沿崖建築,古木參天,風光優美。整座廟宇包括大殿、弘仁殿、觀音閣等4座主要建築,石獅鎮門、飛檐凌空,是一座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古建築。

  傳說宋朝時福建莆田有一位孝女林默娘能預言吉凶,不幸的是,她在一次海難中捐軀,羽化昇仙。以後便常常在海上顯靈,在驚濤駭浪中幫助商人和漁民消災解難,使人們化險爲夷。漁民們對她很感激,所以把她尊爲海神、天后,並立廟奉祀。

  遊人經過廟門及花崗石牌坊,走進庭院,循着山麓的石階小徑拾級而上,即可抵達建於巉巖巨石間、就石窟鑿成的弘仁殿。殿內四壁,雕刻着海魔神將,色彩斑斕,中央供奉天后。此殿是媽閣廟各座建築中歷史最悠久的建築了。

  從弘仁殿一路到觀音閣,沿着山崖有不少石刻,都是名流政要或者文人騷客的作品。此外,庭院內有中國帆船石刻浮雕,傳說娘媽曾乘此船自家鄉出海,經歷颱風巨浪,平安抵澳。觀音閣位於廟之最高處,供奉觀音大士。

  400多年前,葡國人抵達澳門,在廟前對面之海岬登岸,注意到有一間神廟。他們詢問居民當地名稱及歷史,居民誤以爲他們問廟宇的名字,故此答稱“媽閣”,葡人以其音譯而成“MACAU”,成爲澳門葡文名稱的由來。

  每年春節和農曆三月廿三日娘媽誕期,媽閣廟香火至爲鼎盛。除夕午夜開始,不少善男信女紛紛到來拜神祈福,廟宇內外好不熱鬧。而誕期前後,廟前空地會蓋搭一大竹棚,作爲臨時舞臺,上演神功戲。

●市政廳

  澳門市政廳最初名爲“議事亭”,意在供市民聚集討論重要事項,一開始的建築風格爲紅牆綠瓦的中式亭園。到1784年,議事廳現址正式落成,其風格也變成現存的古樸雅緻的南歐式兩層建築。1940年中期,改稱市政廳。目前,市政廳主要負責管理市政事務,並召集市民中的代表討論商議。

  200多年來,市政廳內部雖經多次修繕,並一度擴建,但其裝飾仍保持着16世紀宮廷式佈局,牆上有記載歷史的石刻。

  市政廳的二樓是會議室和圖書館。會議室不對外開放,圖書館於每天中午1時至晚上7時對外開放。圖書館佈置簡潔、表現出葡國木刻的藝術水平,具有典型的葡國特色,是澳門最古老的圖書館。

  市政廳前有面積達3700平方米的廣場,由葡國的能工巧匠按傳統的南歐風格,用碎石子鋪成波光鱗鱗的波浪形狀,猶如微波輕漾的海面,被譽爲流動的南歐風情。

  如今廣場四周商鋪林立,這段路已闢爲行人專用,所有車輛禁行。廣場中央矗立着一座飾有地球儀的噴泉,是廣場的標誌。周圍有供人休息的長椅。每逢節日或大型活動時,有關機構都會在此舉辦表演供大衆觀賞。許多遊人都喜歡在此拍照紀念。

●海事博物館

  澳門海事博物館建於1987年,其主題不但反映了澳門歷史與大海之間的密切聯繫,還有系統地闡述了中國和葡萄牙在海事方面的歷史,說明了大海對人類及文化所具有的重要性。

  博物館的外觀像一艘揚着白帆的三桅船,停泊在媽閣廟前。地下展廳主要介紹中國南部及澳門漁民的生活情況。展品包括各種中式帆船、內港魚欄、說明各種捕魚的方法……

  在這一層,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個活動舞臺,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會被“媽閣廟的故事”這個活動舞臺吸引。它把媽祖保護人們安全到達濠鏡海港的美麗傳說生動地呈現在觀衆的眼前。同時,備有葡語、國語、粵語和英語的旁白供選擇。

  地下和一樓之間的閣樓陳列了十來艘葡國傳統船隻的模型。在模型上面有一個熒幕,?介紹各種船隻的來源和用途。此外,這裏還有兩艘宏偉的船隻模型——薩格雷斯號和克雷奧拉號。

  在一樓展覽廳,讓人彷彿置身在航船的甲板上。而博物館頂樓的展品則與航海技術及海上交通工具有關。在露天茶座內,有一個名叫“海底漫遊”的模擬器。在這裏,即使不會游泳,也可以進入深海探祕。只要進入模擬器,便可進入一個驚險刺激之深海旅程。

  除了這些有趣的景點,這裏還聚集着許多色彩斑斕的海洋魚類和種類繁多的貝殼的水族館。只要來到海事博物館,就有數不盡好看的、好玩的等着你,趕緊來體驗一下吧!

延伸閱讀

●媽祖傳說

  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農曆三月廿三日,媽祖這位神奇女子降生在湄州島。媽祖是福建望族林氏的後裔,祖父林孚,官居福建總管。父林願,宋初官任都巡檢。媽祖也稱默娘、娘媽,自幼聰穎靈悟,成人後識天文,懂醫理,相傳可“乘席渡海,預知人休咎事”,又喜歡助人爲樂,做了很多好事,深受人們的愛戴和崇敬。?

  北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農曆九月初九,年僅28歲的媽祖在一次搶救海難中不幸遇難,相傳羽化昇天。從此經後,媽祖多次顯靈救助苦難。在人們遇到困難時只要求聲“媽祖保佑”,媽祖就會聞聲而至,使人們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據歷史資料記載,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路允迪出使高麗(朝鮮)途中,般遇大風巨浪,“八舟七溺”,唯有路允迪“祈求媽祖保佑”。忽而一道紅光出現,只見有一朱衣女子端坐桅間,瞬即風平浪靜,終於平安脫險。路允迪返朝後奏明聖上,宋徽宗下詔賜“順濟”匾額。

  此後,歷史上有衆多人士受到媽祖的庇佑,留下許多動人的故事。歷代皇帝對媽祖進行了30多次的褒封,其爵位從“夫人”、“妃”、直至“天妃”,並被人們尊稱爲“天上聖母”。同時,皇帝還頒詔天下行“春秋諭祭”,編入國家祀典。?

  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媽祖遇難後,人們懷念她、紀念她,就在湄洲島建廟祭祀。這廟宇就是最早的媽祖廟。

小貼士:

●交通:

  出租車收費低廉,每1500米內起價9澳幣,之後每220米加1澳幣,停車候客每分鐘收費1澳幣,如有行李,則每件加收3澳幣。澳門還有電話叫車業務,持有國際駕照者還可租車,平均每天350澳幣左右,週末380澳幣左右。

●貨幣:

  澳門貨幣稱爲帕塔卡,有硬幣及紙幣等兩種。硬幣有0.1、0.5、1、5等幾種面值,紙幣有10、50、100、500、1000等5種面值。在澳門,可直接使用港幣和人民幣,不需兌換。

●最佳旅遊時間:

  澳門位於中國南部珠江口西側,是中國大陸與南中國海的水陸交匯處,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冬夏季風向相反,屬季風區及氣候分類方面屬夏季多雨暖溫帶氣候,每年以10月中旬至12月天氣最佳,最爲舒適。

46.中國的“曼哈頓”——上海

【必去理由】

  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城市,她是一座既懷舊又現代、既東方又西方的地方,像磁石一樣吸引了國內外的遊客。

  上海既古樸又摩登,既富東方神韻又有西方風味,令人癡迷。人們被她的文化、歷史、人文以及活力所吸引。上海就像西太平洋海岸的一顆明珠一樣,因此也具有“東方明珠”之美譽。

先睹爲快

  上海,簡稱“滬”,別稱“申”。大約在公元四五世紀時的晉朝,松江(現名蘇州河)和濱海一帶的居民多以捕魚爲生,他們發明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叫“扈”,因爲當時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被稱爲“扈瀆”,以後又改“扈”爲“滬”。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曾經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上海別稱爲“申”。

  大約在6000年前,現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陸,東部地區成陸也有2000年之久。所以說,上海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至2003年末,上海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16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14處,紀念地點29處,保護地點14處。

  迄今仍保留着我國唐、宋、元、明、清以來的若干古蹟和富有特色的園林。既有具有1000多年曆史的龍華古寺,也有建於三國時期的靜安古寺和國內外知名的玉佛寺,還有號稱江南名園之秀的豫園等。

  除此之外,上海還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歷史傳統的城市。這裏留下了無數革命者的足跡和不少革命遺址。有誕生中國共產黨的中共一大會址;有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故居;有一代偉人毛澤東、周恩來同志寓所;有文化巨匠魯迅先生的故居等。

  上海是一個不斷髮展日漸強盛的城市,是我國最大的商業、金融中心,也是西太平洋地區重要的國際港口城市。其內外聯繫廣泛,交通、通訊比較發達,正在吸引着越來越多注意的目光。

  20世紀90年代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後,上海進一步擴大內外開放,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大力培育出口產品的開發,外貿出口快速增長。由於上海進步的步伐十分迅速,使上海在中國乃至世界上享有越來越高的經濟地位。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上海還相繼建成了一批享譽國內外的功能性建築,構成了迷人的都市風景線,同時也成爲上海的旅遊新景觀,向世人展示了上海的新風貌。有象徵上海的外灘;有被譽爲“城市綠肺”的人民廣場;有創造了十個“世界第一”的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有中國第一摩天大樓金茂大廈;以及南京路步行街、上海博物館、上海大劇院、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等。

  正在向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目標邁進的上海,在全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新世紀的上海是現代化、國際化、時尚化的標本,正在熱情地期盼人們的到來。

景點導覽

●東方明珠塔

  東方明珠塔位於上海黃浦江畔、浦東陸家嘴嘴尖上,1991年7月30日動工,1994年10月1日建成,塔高468米,與外灘的萬國建築博覽羣隔江相望。東方明珠塔列亞洲第一,僅次於加拿大多倫多電視塔和俄羅斯的莫斯科電視塔,是世界第三高塔,是上海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設計者將11個大小不一、高低錯落的球體從蔚藍的天空中串聯至如茵的綠色草地上,而兩顆紅寶石般晶瑩奪目的巨大球體被高高托起渾然一體,創造了“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意境,是非常富於幻想的一種創意。1994年2月,國家主席江澤民題寫了“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的塔名。

  筒體內有6部電梯,其中一部是可載50人的雙層電梯,還有一部在上球體和太空艙間運行。塔體可供遊覽之處有:下球體、中間球體及環廊、上球體及太空倉等。下球頂高118米,設有觀光環廊和夢幻太空城等;上球頂高295米,有旋轉茶室、餐廳和可容納1600人觀光平臺。

  上下球之間有5個小球,是5套高空豪華賓館;太空倉供外賓觀光。燈光在電腦操縱下可以根據天氣變化自動調節,產生1000多種變化,其燈光效果令人歎爲觀止。

  乘上東方明珠塔的電梯,只需40秒鐘,便可到達263米高的觀光球上,在這裏,極目遠眺,上海景色盡收眼底。

●上海博物館新館

  1952年,在當時的市長陳毅同志的支持下,合併了原有的幾個博物館而成立了上海博物館。最先的館址在河南南路16號(原中匯銀行大廈內)。

  1995年底,新館正式建成。上海博物館新館位於上海市的中心——人民廣場的南側。上海博物館是與北京、南京、西安齊名的中國四大博物館之一。

  上海博物館整幢建築是上圓下方的造型,寓意中國的傳統說法“天圓地方”。從遠處眺望,整幢建築就如一尊中國古代的青銅器。博物館的建築面積約4萬平方米。地下一層,地上四層半。建築總高度29.5米。

  上海博物館的平面佈局分開放區、庫房區、學術區、科研區、管理區、設備區等6個區域。現開設12個專題陳列室,以展示珍貴文物爲主。

  上海博物館陳列面積12000平方米。一樓爲中國古代青銅館、中國古代雕塑館,二樓爲中國古代陶瓷館,三樓爲中國曆代書法館、中國曆代繪畫館、中國曆代璽印館,四樓爲中國古代玉器館、中國曆代錢幣館、中國明清傢俱館、中國少數民族工藝館和中國明清傢俱館。

●豫園

  豫園位於上海老城廂東北部,北靠福佑路,東臨安仁街,西南與老城隍廟、豫園商城相連。它是老城廂僅存的明代園林。園內樓閣參差,山石崢嶸,湖光瀲灩,素有“奇秀甲江南”之譽。

  清末小刀會起義時,曾以園內點春堂爲城北指揮部。豫園歷經興廢,日趨荒蕪。解放後,政府對豫園進行了大規模修葺, 當年景觀大半已經恢復。

  全園可分4大景區,呈現了不同的特色。其構思精巧,佈局細膩,以清幽秀麗、玲瓏剔透見長,具有小中見大的特點,體現出明清兩代南方園林建築的藝術風格,是江南古典園林中的一棵明珠。

  豫園內還收藏上百件歷代匾額、碑刻,大都爲名家手筆。豫園1959年列爲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2月由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外灘

  外灘是這座東方大都會最著名的景觀,它東起中山東一路,北起外白渡橋,南至金陵東路,面對開闊的母親河——黃浦江,背倚造型嚴謹、風格迥異的建築羣。外灘的江面、長堤、綠化帶及美輪美奐的建築羣所構成的街景,是最具有特徵的上海景觀。

  上海外灘曾是西方列強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務和文化中心,當年各國的領事館大多集中在這兒。

  外灘的這些具有西方復古主義建築風格的大樓,雖不是出自同一設計師,也非建造於一個時期,但它們的建築格調基本是統一的,整個建築輪廓線的處理也很協調。因此成爲上海具有“萬國建築博覽”標誌性的建築羣之一,也是人類歷史的文化遺產。

延伸閱讀

●豫園的興衰

  豫園原是明代的一座私人園林,始建於嘉靖、萬曆年間,距今已有400餘年歷史。園主人潘允端,曾任四川布政使。他的父親潘恩,字子仁,號笠江,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和刑部尚書。由此可以看出,潘家當時在上海的望門大族。

  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一座長達4500米的上海城牆建成了。這使得東南沿海的倭患逐漸平息,20餘年來上海人民的生命財物經常受到威脅,這次他們稍得安定,社會經濟得到恢復並開始繁榮。於是,士大夫們紛紛建造園林,開始享受寧靜美好的生活。

  潘恩年邁辭官告老還鄉,潘允端爲了讓父親安享晚年,從明嘉靖己未年(公元1559年)起,在潘家住宅世春堂西面的幾畦菜田上,聚石鑿池,構亭藝竹,建造園林。經過20餘年的苦心經營,建成了豫園。“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園”,有“豫悅老親”的意思。

  當時的豫園佔地70餘畝,由明代造園名家張南陽精心設計,並親自參與施工。整座園林規模宏偉、景色美麗。古人稱讚豫園“奇秀甲於東南”,“東南名園冠”。

  可惜好景不長,潘允端晚年家道中落。明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潘允端去世,潘氏家庭日趨衰微,無力承擔園林修繕和管理所需的巨大開支。明朝末年,豫園爲張肇林所得。後至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爲不使這一名勝走向沒落,當地的一些富商士紳聚款購下豫園,並花了20多年時間,重建樓臺,增築山石。因當時城隍廟東已有東園,即今內園,豫園地稍偏西,遂改名爲西園。

  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外國侵略者入侵上海,英國軍隊強佔豫園,大肆蹂躪。有書曰:“一望悽然,繁華頓歇……園亭風光如洗,泉石無色。”這就是當時豫園的景象。

  清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上海小刀會響應太平天國革命,在上海發動起義。起義失敗後,清兵在城內燒S搶掠,豫園被嚴重破壞。點春堂、香雪堂、桂花廳、得月樓等建築都被付之一炬。

  清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太平軍進軍上海,滿清政府勾結英法侵略軍,把城隍廟和豫園作爲駐紮外兵場所,在園中掘石填池,造起西式兵房,園景面目全非。清光緒初年(公元1875年)後,整個園林被上海豆米業、糖業、布業等二十餘個工商行業所劃分,建爲公所。

  至解放前夕,豫園亭臺破舊,假山傾坍,池水乾涸,樹木枯萎,舊有園景日見湮滅。1956年起,豫園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歷時五年,於1961年9月對外開放。

小貼士:

●交通:

  在上海出行很方便,地鐵和公交可以把人們送到每一個想要到達的地方。

●最佳旅行時間:

  上海的旅遊景點很多,一年四季皆可出行。而8~9月是颱風季節,最好避免出行。

47.山水甲天下——桂林

【必去理由】

  桂林是一座以山水秀麗和古蹟衆多爲主要特徵的風景遊覽和歷史文化名城,因“玉桂成林”而得名。

  每年農曆八月秋風送爽的季節,正是桂花盛開、香飄四野的好季節。

  俗話說:“桂林山水甲天下。”到那時,嗅着清雅的桂花香,乘船航行在灕江上,欣賞着兩岸絕美的風景,真是讓人流連忘返。

先睹爲快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風景遊覽城市,有着舉世無雙的喀斯特地貌。這裏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態;灕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潔如鏡。這裏的山多有洞,洞幽景奇,瑰麗壯觀。洞中的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滿目,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絕”。

  千百年來,桂林一直是人們旅遊觀光的寶地。現在,一個以桂林市爲中心,包含周圍12個縣的風景區已經形成。這裏有浩瀚蒼翠的原始森林,雄奇險峻的峯巒幽谷,激流奔騰的溪泉瀑布,天下奇絕的高山梯田……在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壯、瑤、苗、侗、仫佬、毛難等十多個少數民族。

  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2000多年的歷史,使它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桂林歷史悠久。市區寶積山和甑皮巖洞穴發現多種距今約一萬年前的人類遺物。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開鑿靈渠溝通,溝通湘江和灕江。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這是“桂林”名稱的最早起源。自此,桂林便成爲南通海域,北達中原的重鎮。

  2000多年來,桂林先後成爲郡、州、府、縣治的所在地。宋代以後,它一直是廣西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號稱“西南會府”,直到新中國建立。1940年始設桂林市,曾長期爲廣西省府。解放後,桂林爲省轄市。1998年9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區合併,組建成新的桂林市。

  在漫長的歲月裏,桂林的奇山秀水吸引着無數的文人墨客,他們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和文章,刻下了兩千餘件石刻和壁書。另外,歷史還在這裏留下了許多古蹟遺址。這些獨特的人文景觀,使桂林得到了“遊山如讀史,看山如觀畫”的讚美。

  抗日戰爭時期,桂林成爲中國著名的文化城,衆多的愛國作家、藝術家會集在這裏,譜寫出抗日文化的新篇章。悠久的歷史,爲這塊古老而美麗的土地孕育了富饒的文化。桂林的自然風光、民族風情、歷史文化、深深地吸引着中外遊客以及國家元首紛至沓來,流連忘返。

景點導覽

●灕江

  灕江屬於珠江水系,它發源於桂林北面興安縣的貓兒山,全長437千米。灕江最美的景色是在桂林到陽朔這一段83千米的水程,她酷似一條青羅帶,蜿蜒於萬點奇峯之間。沿江的風光旖旎絢麗,碧水縈迴,削壁青山倒影在水中,組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畫卷。

  泛舟灕江就彷彿置身於百里畫廊,奇美的景色,讓古今中外無數的文人墨客讚歎而詩興大發,留下了衆多精彩的詩篇。

  唐代大詩人韓愈曾以“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的詩句來讚美灕江。現代大詩人郭沫若也以“玉帶蜿蜒畫卷雄,灕江秀麗復深宏”的詩句來歌頌灕江。

  灕江本身就是一幅山水畫,有人說,青山是它的骨架,秀水是它的血液。泛舟灕江,這樣的感受尤爲強烈。隨天氣的不同,灕江會呈現給人們不同的景色和側面。晴天,灕江水面可以見到兩岸羣峯美麗的倒影。呈現出“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的美景。陰雨天,灕江兩岸漫山雲霧,朦朦朧朧,若隱若現,彷彿置身於童話世界,因此人稱“百里灕江,百里畫廊”。

  人們常說:“不到長城非好漢,不來桂林很遺憾。”事實確實如此,灕江遊定會讓你流連忘返,終生難忘。

●象鼻山

  象鼻山位於桂林市東南的灕江西岸,因酷似一隻站在江邊伸鼻豪飲灕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象鼻山是桂林山水的代表,是桂林城的象徵,桂林乃至廣西地方產品多以象山作爲標記。

  象鼻山海拔200米,高出水面55米,長108米,寬100米。山體面積1.3公頃,它是由3.6億年前海底沉積的純石灰岩組成的,1986年依象鼻山闢建象山公園。

  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間。距今約1.2萬年前, 地殼抬升,灕江縮小,形成一個東西通透的圓洞。洞在水上,如明月浮水,十分形象,所以名爲水月洞。水月洞長17米,寬9.5米,高12米,面積約150平方米。

  象山的水月與南望的穿山月岩相對, 一懸於天, 一浮於水, 形成“灕江雙月”的奇特景觀。“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一大奇景,宋薊北處士《水月洞》詩有“水底有明月, 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 月去水還流”之句, 細緻刻畫了天上、洞中, 水底月亮相互輝映的奇蹟。

  象山山頂有座普賢塔,是明代建造的,爲實心磚塔,高13.6米。基座北面, 嵌有青石一方,平雕“南無普賢菩薩”之像。遠看塔似劍柄, 又像寶瓶, 有劍柄塔、寶瓶塔之稱。

●平安寨龍脊梯田

  在桂林龍勝縣東南部和平鄉境內,有一個規模宏大的梯田羣,如鏈似帶,從山腳盤繞到山頂,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層層疊疊,高低錯落。其線條行雲流水,瀟灑柔暢;其規模磅礴壯觀,氣勢恢弘,有“梯田世界之冠”的美譽,這就是龍脊梯田。

  龍脊梯田距龍勝縣城27千米,距桂林市80千米,景區面積共66平方千米,梯田分佈在海拔300~1100米之間,坡度大多在26~35度之間,最大坡度達50度。雖然南國山區處處有梯田,可是像龍脊梯田這樣大規模的集中實在是罕見。

  凡有泥土的地方,都開闢了梯田。梯田垂直高度五六里,橫向伸延五六里。那起伏、高聳入雲的山,和着蜿蜓着一級一級的梯田,就像天與地之間一幅幅巨大的抽象畫一樣,每個看見這一景色人,心靈都會被深深地震撼。

  龍脊梯田始建於元朝,完工於清初,距今已有650多年曆史。龍脊開山造田的祖先們當初沒有想到,他們用血汗和生命開出來的梯田,竟變成了如此嫵媚瀟灑的曲線世界。

  龍脊梯田景區內居住着壯、瑤兩種民族,以壯族爲主。龍脊的壯族是北壯的代表,服飾獨特,風情獨具。在這裏可以看到古樸的壯族民間舞蹈和具有民族風情的壯族服飾,可聽到優美的壯族山歌,享受原汁原味的壯族風情,傳統習俗壯鄉民居,香純味美的龍脊銅鼓舞,師公舞,打扁擔令人耳目一新。

延伸閱讀

●“阿牛嫂桂林米粉”的來歷

  傳說劉三姐不僅歌唱得好,而且還有一手製做桂林米粉的絕佳手藝。經她製作的米粉不僅潔白如玉,潤滑如絲,而且極富韌性、口感奇好。據說,僅滷水的調製,就用了香料達26種之多。

  劉三姐和阿牛哥喜結連理之後,便在村口的對歌壇旁開了一家米粉店,名曰“阿牛嫂米粉店”。由於口味獨特,加上三姐甜美的歌聲,吸引了方圓幾十裏的人們,前來對歌品嚐,一時間,小店門庭若市,熱鬧非凡。

  當地財主莫懷仁,對劉三姐的聰慧與美貌早就垂涎以久,欲佔爲妾。他幾經利誘失敗後,便惱羞成怒,勾結官府,羅列罪名,一把火燒了阿牛嫂的米粉店。

  這激起了當地民衆的極大義憤,爲了搭救劉三姐,十里八鄉的鄉親們聞訊拿起鋤頭木棒蜂擁而至,一場大的流血衝突眼看就要發生。三姐心急如焚,她不忍心看到鄉親們流血受牽連,只見她仰天長嘯一聲,毅然縱身跳入了灕江之中……

  突然,從江中一下竄出了兩條金色的大鯉魚,其中一條馱着三姐飛昇上天,在空中留戀地盤旋了幾圈後朝天宮飛去。從那以後,三姐得道成仙,成了天宮中專司美食與歌唱的仙女。

  而另一條鯉魚,則衝着莫懷仁和官兵直撲而去,將他們重重地壓在水中。只見鯉魚的尾巴高高的露在水面,變成了迄今仍屹立在灕江邊的魚尾峯。自此,劉三姐的歌聲連同“阿牛嫂米粉”在世間消失了。後人有詩惋惜道:“伊人已乘鯉魚去,碧水空繞魚尾峯。從此米粉無味道,至今世間少歌聲。”

  多少年後,有人無意中進到了魚尾峯的一個山洞裏,藉着火燭的光亮,發現在石壁上分明書寫着“阿牛嫂米粉”的調製方法和製作工藝。經過人們的悉心試驗,“阿牛嫂桂林米粉”,這個傳說中的民族美食又重新回到了人間。

小貼士:

●交通:

  1、從機場到桂林市區乘出租車大概是80元左右。建議乘坐機場巴士,每位是20元。

  2、在桂林不要搭乘過份便宜的出租車。

  3、在任何時候達成出租車都要記住車號。

●注意事項:

  1、桂林4月份處於雨季,請帶好雨具。4月份溫度爲12~20℃,請帶足保暖防寒衣物。

  2、登山前特別要注意服裝和鞋子,儘量要輕裝上山,少帶雜物,以減輕負荷;鞋子要選用球鞋、布鞋和旅遊鞋,勿穿高跟鞋,以免造成登山不便和有礙安全;藉助柺杖要注意選擇長短、輕重合適與結實。

●最佳旅遊時間:

  桂林的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氣候條件十分優越。年平均氣溫爲19.3℃,有“三冬少雪,四季常花”之說。到桂林旅遊,最佳季節是在每年4~10月份。

48.四季如春的天堂——昆明

【必去理由】

  昆明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薈萃之地。也是中國最優秀的旅遊城市之一。

  這裏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如春,鮮花常年不斷,素有“春城”之美譽。

  除此之外,昆明還是個多民族的省會城市,其民族風情引人入勝,描繪出神奇迷離的畫卷。

先睹爲快

  昆明是雲南省的省會,具有2400多年的歷史,是雲南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的中心,同時也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優秀旅遊城市。

  昆明地處雲貴高原中部,市中心海拔1891米。南瀕滇池,三面環山。其屬於低緯度高原山地季風氣候,日照長、年平均氣溫15℃。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不嚴寒,四季如春,氣候宜人,是極負盛名的“春城”。

  前人有詩描寫它的特點是:“昆明臘月可無裘,三伏輕棉汗不流,梅綻隆冬香放滿,柳舒新歲葉將稠。”生動地描述了昆明溫暖的氣候狀況。每年的12月到第二年的月,都會有一羣羣躲避北方海域寒風的紅嘴鷗,萬里迢迢地從遠方飛來,落棲在昆明城中,形成了昆明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昆明是一個多民族彙集的城市,有26個民族,形成聚居村或混居村街的有漢、彝、回、白、苗、哈尼、壯、傣、傈僳等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各民族既相互影響,融會貫通,同時又保持各自的民族傳統,延續着許多獨特的生活方式、民俗習慣和文化藝術。

  生活在昆明地區的各民族同胞熱情好客,能歌善舞,民風純樸。他們待人接物禮儀、風味獨特的飲食、絢麗多彩的服飾、風格各異的民居建築、妙趣橫生的婚嫁,都能使人感受到鮮明的民族特色。

  在衆多的民族節日中,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街”,“繞三靈”,傣族的“潑水節”,苗族的“踩花山”,傈僳族的“刀杆節”等久負盛名,節日活動豐富多彩。

  每逢節日,各民族羣衆都會穿上自己手工刺繡染制的民族盛裝,從四面八方匯聚到一起,舉行摔跤、鬥牛、對歌等活動。按照歲時節令,農曆三月初三的西山調子盛會、正月初九的金殿踏春、九九重陽的螺峯登高、中秋之夜的大觀賞月等許多習俗在民間十分流行。

  昆明地方文藝種類繁多,滇劇、花燈戲、民歌小調以及少數民族劇種、民間敘事長詩、民間傳說等,歷經數百年的發展和傳頌,爲廣大人民羣衆喜聞樂見。除此之外,昆明還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薈萃之地。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地質結構,爲昆明留下了衆多的文物古蹟和風景名勝。

  作爲一個發展中的國際旅遊城市,目前,昆明已形成了一個集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爲一體的多功能的四季皆宜的旅遊勝地,等待着大家的到來。

景點導覽

●石林風景區

  石林是我國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是世界最典型的科斯特地貌景觀。範圍達350平方千米,素有“造型地貌天然博物館”之稱,是中國的四大自然景觀之一。

  石林風景名勝區以大小石林、乃古石林、芝雲洞、長湖、大疊水瀑布、月湖、奇風洞7個區域組成。

  幾個景點之間距離並不很遠。大小石林到乃古石林和到芝雲洞大約5千米左右;到大疊水大約23千米左右;到長湖最遠,也只有25千米左右。

????石林的民族風情最爲濃厚,堪稱石林一絕。“阿詩瑪”的美麗傳說、絢麗多彩的彝族刺繡、古老神奇的“火把節”、熱烈歡快的薩尼歌舞、是石林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令人陶醉其間,難以忘懷。

●世界園藝博覽園

  世界園藝博覽園,位於昆明東北郊的金殿風景名勝區旁,距昆明市區約6千米。經國際博覽局和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批准,由中國政府於1999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雲南省昆明市成功舉辦。

  世博園佔地面積約218公頃,其建有5個室內展館、6個專題園和由34個國內室外展園、34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室外展園以及9個企業室外展園組成的室外展區,並建有功能齊全的服務設施。

  園內集中展示了中國各省區市和國際著名的園林園藝精品,各類園林園藝佈局緊扣“人與自然”的主題,依山就勢,移步設景,亭、臺樓、榭相映成趣,岸、堤、島、橋聚散有致。

  園內共栽種植物2511種300多萬株(叢),其中有國家一類保護植物33種,二類保護植物79種,珍稀觀賞植物81種。植被覆蓋率達76.7%,其中有120公頃灌木叢茂密的緩坡,水面佔10%~15%。

  世博園同周圍的自然環境之山、水、林有機地融爲一體,源於自然又回歸於自然。可以說,這裏是一個彙集了全世界園藝風景的超大型博覽場所。

●雲南民族村

  雲南民族村位於昆明市南6千米,佔地2000畝。它南臨浩瀚的滇池、北望昆明,西靠著名的西山風景區,湖光山色秀美無比。

  傣族村是風情最濃、最美的村寨之一。裏面種滿了熱帶和亞熱帶植物,一幢幢精緻典雅的傣家竹樓點綴其間。

  有幹欄式的民居樓、風情樓、潑水亭、佛寺、潑水廣場等57個傣式建築物。村中有座雄偉的白塔,名叫“波中塔”,其高23.6米,是按1:0.9的比例仿德宏州盈江的允燕塔建造的。40座小塔簇擁着高高的主塔,365個風鈴鈴聲悅耳動聽。傣味樓還供應傣味菜餚。

  其中,最豪華的村落要數白族村。“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雕樑畫棟,彩繪丹青。另有三塔、洱海、蝴蝶泉、本主廟等風光名勝的縮影。白族藝術館內展出的蝴蝶,是中國最大、珍品最多的一處蝴蝶館,價值極高,不可不看。

  彝族村的太陽曆廣場,中間豎有一根觀測時辰的石柱,四周雕有12生肖的石刻,通過石柱的日影來觀測時辰,生動地再現了彝族古老的太陽曆。另外有土掌房、舞蹈等場景可供觀賞。

●滇池

  滇池位於昆明城西南,又叫昆明湖,古稱滇南澤,是雲南省面積最大的高原湖泊,也是全國第六大淡水湖。滇池湖面遼闊,景色優美,被譽爲“高原明珠”。

  滇池南北長約40千米,東西寬約8千米,湖岸線長163.2千米,總面積300平方千米。有南盤江、寶象河等20多條河流注入滇池,出水口在海口,流入螳螂川、普渡河後又匯入金沙江。

  滇池東西方向有金馬、碧雞二山的夾峙,南北有長蟲、白鶴兩山遙遙相望。滇池四周,名勝較多,既有石器時代的遺址,古滇王墓的蹤跡,又可在岸上游覽西山、白魚口、鄭和故里、盤龍古寺、官渡金剛塔等十數處名勝古蹟;還可以深入環湖海口、昆陽、晉寧、呈貢、官渡、黑林鋪等大小城鎮考察風俗民情。如果乘船出遊,只見煙波浩渺,四周美景迷人,使人如入圖畫之中。

延伸閱讀

●阿詩瑪的傳說

?? 在小石林內,有一泓湖水碧波粼粼。湖畔屹立着一座獨立的石峯,每天都吸引了無數的遊客前來觀賞、留影。那座獨特的石峯“長着”一副頎長高挑的身段,有着風姿綽約的動人體態,你看她的包頭衫,身後的揹簍,多麼像一位彝族撒尼少女啊!其實,這就是著名的阿詩瑪石峯。關於她,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故事呢。

  從前,在阿着底這個地方,貧苦的格路日明家生了個美麗的姑娘,爹媽希望女兒像金子一樣珍貴閃光,就給她取名叫“阿詩瑪”,也就是金子的意思。

  阿詩瑪漸漸長大了,漂亮得像一朵豔麗的花一樣。她能歌善舞,許多小夥子都喜歡她。她愛上了和她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相親相愛的孤兒阿黑,併發誓非他不嫁。

  一年的火把節,她和聰明勇敢的阿黑訂了親。財主熱布巴拉的兒子阿支也看上了美麗的 阿詩瑪,便請媒人去說親,但不管怎樣威脅利誘,都無濟於事。熱布巴拉家乘阿黑到遠方放羊之機,派人搶走了阿詩瑪並強迫她與阿支成親。阿詩瑪誓死不從,被鞭打後關進了黑牢。

  阿黑聞訊,日夜兼程趕來救阿詩瑪,他和阿支比賽對歌、砍樹、接樹、撒種,全都贏了阿支。熱布巴拉惱羞成怒,指使家丁放出三條猛虎撲向阿黑,被阿黑三箭射死了。阿黑趁機救出了阿詩瑪。

  可是,狠毒的熱布巴拉父子不肯罷休,勾結崖神,乘阿詩瑪和阿黑過河時,放洪水捲走了阿詩瑪。十二崖子的應山歌姑娘,救出並使阿詩瑪變成了石峯,變成了回聲神。從此,你怎樣叫她,她就怎樣回答你。她的聲音,她的影子永遠留在了人間。

  關於阿詩瑪的傳說故事還被改編成了電影、大型歌舞劇,在國內外放映和演出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阿詩瑪的故事也隨之廣爲流傳。

小貼士:

●最佳旅遊時間:

  昆明的最佳旅遊時間在3月,這是雲南少數民族節日最多的時候,你可以暢快地遊玩。

●注意事項:?

  1、雲南所有地方日曬指數極高,如不相擁有和當地人一樣的膚色,建議穿長袖,塗厚厚的防曬霜。

  2、彝族是昆明地區居住和分佈最廣的少數民族,主要居住在石林一帶。撒尼人是彝族的一支。彝族的家裏都有一個火塘,大多在堂屋的中間位置。

  火塘的鍋莊石和三腳架是最重要的地方,做客彝家應坐在火塘右上方,不能用腳踩踏或從火塘上方跨過,也不能往火塘裏吐吐沫。白天不允許點着火把到處走動,不能與畢摩(男性祭師,是彝族視爲神的代言人和執行神判的主持人)嬉笑打鬧。

49.華夏十三朝古都——西安

【必去理由】

  西安是一個古老的城市,它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爲世界四大古都。歷史上周、秦、漢、唐等十二個王朝曾在此建都,歷時1100多年。

  中國意爲中央之國,中國的中心之點或叫大地原點就在西安,難怪“秦中自古帝王州”!

  來到西安,走在它斑駁而雄偉的古城牆下,讓人不覺得恍惚起來,忘記了自己身處何時何處……

先睹爲快

  西安,古稱長安,它是的古絲綢之路的起點。羅馬哲人奧古斯曾說過:“一座城市的歷史就是一個民族的歷史。”西安,這座古老的城市,就像一部活的史書,一幕幕,一頁頁記錄着中華民族的滄桑鉅變。

  作爲華夏文明的發源地,西安文化歷史悠久,文化的積澱非常厚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頒佈的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西安的建城史已有 3100 多年,衆多王朝在此建都,歷時1100多年。

  早在100多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以西安藍田猿人爲代表,揭開了人類文明的一頁。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在此建造了村落——半坡村,成爲中國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的典型代表。

  秦始皇在此建造了中國建築史上的傑作阿房宮,在驪山建造了規模巨大、埋藏極爲豐富的歷史寶庫秦始皇陵。到了漢唐時期,西安已經成爲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中心,是當時人口最早超過百萬的大都市。“東有羅馬,西有長安”是西安在世界歷史地位的寫照。

  西安是著名的絲綢之路的起點,在西漢時期,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正式開闢了以長安爲起點,聯結歐亞大陸的通道“絲綢之路”。從此,中國的使臣、商賈和中亞、西亞、南亞各國的使節客商往來絡繹不絕,中外商業貿易迅速發展,文化交流日趨活躍,友好往來不斷加深。

  自公元前約11世紀至公元9世紀末,西安曾長期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並歷來爲地方行政機關——州、郡、府、路、省和長安、咸寧兩縣的治所。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設西安府,西安即由此而得名。1928年,在西安首次設市,1948年由省轄市改爲國民政府行政院轄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從1954年以來,西安一直爲陝西省省會所在地,現爲副省級城市,轄九區、四縣。1981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把西安確定爲世界歷史名城。

  “西安文物甲天下”,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浩瀚的文物古蹟遺存使西安享有“天然歷史博物館”的美稱。全省境內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54 處,其中陝西省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9處,陵墓8822處,古遺址5700餘處,文物點21100餘個。

  來到西安,隨處可見歷史的蹤跡,中華5000年的文明史,有一多半在這座城市中留痕。來到西安,彷彿一瞬間穿越了千年的時間隧道,來到了古代的長安城……

景點導覽

●秦始皇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坑,位於西安市臨潼區城東6千米的西楊村南,西距秦始皇帝陵1225米,是秦始皇陵園中最大的一組陪葬坑。坑中所埋藏的浩大俑羣,是秦王朝強大軍隊的縮影。

  1974年,西楊村農民打井時發現了震驚中外的秦始皇兵馬俑。它是由三個大小不同的坑組成,分別編號爲一號坑、二號坑、三號坑。

  三個俑坑總面積近20000平方米,坑內共有同真人、真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馬約8000件,實用兵器數以萬計。

  俑坑中陶俑、陶馬按古代軍隊的編隊排列。一號坑內是由6000多件陶俑、陶馬及40餘輛戰車組成的長方形軍陣;二號坑爲步兵曲型混合軍陣,有陶俑900多件、戰車89輛、駕車陶馬356匹、鞍馬100餘匹;三號坑中有68件陶俑、4匹陶馬和1輛戰車,它是一、二號坑軍團的統帥部。

  出土的各類陶俑,按照不同身份分爲將軍俑、軍吏俑、武士俑等幾個級別,其服飾、冠帶、神姿各不相同,千姿百態。讓人感到驚異的是,幾千件俑沒有一張相同的臉,這真是歎爲觀止。

  兵馬俑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中國古代文明史上的偉大創造,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被譽爲“世界第八大奇蹟”、“20世紀考古史上最偉大發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兵馬俑是中國人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財富。

  

●大雁塔

  大雁塔位於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內,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築,被視爲古都西安的象徵。慈恩寺創建於隋開皇9年(公元589年),初名無漏寺。在唐貞觀22年(公元648年),唐高宗李治作太子時,其生母文德皇后早逝,爲補報慈母大恩,重修此寺,故名大慈恩寺。據傳,高宗當年每日早晚都會從含元殿遙望慈恩寺禮拜。

  唐代大慈恩寺規模極大,共13院,總計房屋1897間,雲閣禪院,重樓復殿,異常豪華。唐王朝滅亡後,大慈恩寺也漸漸頹廢毀壞。現在寺院的建築,大部分是明代時重修的。

  唐王朝非常重視大慈恩寺,特地請聞名遐邇的玄奘法師擔任大慈恩寺的住持。爲了請到玄奘法師,還特令在寺內修了翻經院。

  從公元648~658年間,玄奘法師在慈恩寺內潛心譯經,並創立中國佛教一大宗派慈恩宗,又稱唯識宗或法相宗,寫出了不朽的鉅著《大唐西域記》。

  唐太宗和太子分別爲他譯的佛經寫了《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和《述三藏聖教序記碑》,稱頌他獻身佛教事業的精神。這兩篇文章由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書寫後刻成碑文,至今仍鑲嵌在大雁塔底層南門西側。

  公元652年,玄奘上表請求在寺內翻經院造塔,以保存從印度帶回來的佛經和佛像。這就是後來的“大雁塔”,塔是玄奘親自設計的,高5層,約60米,磚面土心。後來磚縫草木叢生,塔身塌損。

  公元701~704年,武則天在位時重建並增高至10層。後遭戰亂破壞,於公元930~933年再次修葺時改爲7層,高64米。現在的大雁塔保持着這次修葺後的面貌。

●鐘鼓樓

  

  鐘樓始建於1384年,古時用來在清晨敲鐘報時,故稱“鐘樓”。最初位於西大街的迎祥觀,當時,這裏是西安城的中心。

  公元1582年,西安城擴建,將原來的鐘樓拆掉,在擴大了的西安城正中——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交匯處,重新修建了鐘樓。現爲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鐘樓基座是正方形,佔地1377.4平方米,高8.6米,寬35.5米,全部用青磚砌成。樓爲磚木結構,高36米。外部重檐3層,但內部僅上下兩層。

  樓檐四角攢頂,檐下飾有彩繪斗拱。“斗拱”是我國古代木結構建築的特點之一,在世界建築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它不但能使建築物更加牢固,而且更加美觀。

  在鐘樓西北方半里處,可以看到又一座宏偉的古建築——鼓樓。它創建於公元1380年,比鐘樓早4年。以前,樓上懸掛一面大鼓,每到傍晚就會擊鼓報時,故稱作鼓樓。其鼓聲與鐘樓上的鐘聲形成“晨鐘暮鼓”之景,此乃長安八景之一。後來不再用來報時,只是在戰爭時才擂鼓報警。

  鼓樓樓基面積爲1924平方米,樓基高34米,基座用青磚砌成。樓體呈長方形。外部爲重檐三滴水的歇山頂式,內部上下兩層,外部樓檐均飾有斗拱。四周有迴廊,內外貼金彩繪,金碧輝煌。

●古城牆

  明王朝建立前,朱元璋攻克徽州後,一個名叫朱升的隱士告訴他應該“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採納了這些意見,當全國統一後,他便命令各府縣普遍築城。西安古城垣就是在這個建城的熱潮中,由都督濮英主持,在唐皇城舊城基礎上擴建起來。

  明代擴建後的西安城牆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周長13.7千米,城牆每隔120米修敵臺一座,突出在城牆之外,頂與城牆面平。這是專爲射S爬城的敵人設置的,城牆上共有敵臺98座,上面建有駐兵的敵樓。

  城牆上外側築有雉堞,又稱垛牆,共5984個,上有垛口,用來射箭和觀望敵情。內側矮牆稱爲女牆,無垛口,以防兵士往來行走時跌下。

  最初的西安城牆完全用黃土分層夯打而成,最底層用土、石灰和糯米汁混合夯打,異常堅硬。後來,整個城牆內外壁及頂部都砌上了青磚,城牆變得更爲堅固。清代時,陝西巡撫畢沅奉命對城牆進行了維修和加固,城牆頂部每隔40~60米有一道用青磚砌成的水糟,用於排水,對西安古城牆的長期保護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延伸閱讀

●“大雁塔”名字的由來

  在唐代,一般稱大雁塔爲慈恩寺浮圖或慈恩寺塔。大雁塔是後人一種習慣稱呼。關於雁塔得名,有多種說法。

  傳說玄奘在印度取經時曾住在一座大乘佛寺內。印度佛教分爲大乘、小乘兩派。大乘喫素,小乘喫葷。玄奘所在的這座寺院的附近有一座小乘寺。

  一天,該寺的僧人因喫不到肉而發愁。那天正好是菩薩佈施日,一個和尚仰天嘆到:“大慈大慧的菩薩一定不會忘記今天是甚麼日子!”他正說着,一羣大雁飛來,頭雁墜地而死。僧侶們個個驚愕萬分,都認定這是菩薩顯靈,讓他們食其肉充飢。從此全寺和尚不再喫肉,並且改信大乘佛教。他們還在大雁墜地處修建了一座塔,取名爲“雁塔”。

  大雁塔就是玄奘依照印度那座“雁塔”形式設計建造的。爲了頌揚佛教,紀念玄奘,後來人們就稱慈恩塔爲“雁塔”。但據學者考證,《大唐西域記》中載西域稱佛塔爲“亙娑”,唐言爲“雁”,故雁塔得名由梵文“亙娑”音譯而來。

  半個世紀後,薦福寺塔修成了,兩塔遙遙相對,風采各異。因薦福寺塔比雁塔小,人們就將這座叫大雁塔,而將薦福寺塔改叫小雁塔了。

  從唐初開始,逐漸形成了一個規矩,凡是考取進士的人,都要去大雁塔上賦詩並留名於雁塔之下,這個規矩在唐中宗神龍年間成爲定例。所以,“雁塔題名”被視爲人生一大榮耀之事。白居易在考取進士,登上雁塔時就作詩說:“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年少”,反映了他少年得志的喜悅自豪心情。

小貼士:

●最佳旅遊時間:

  除較寒冷的冬季外,其他時間都適合去西安旅遊。

●注意事項:

  1、西安氣候比較乾燥,建議多喫點蔬菜、水果。

  2、西安早晚溫差大,如果早上較早出門或在外逗留較晚的話,最好多帶些衣服。

50.雪域高原的聖地——拉薩

【必去理由】

  自藏王松贊干布在拉薩定都起,拉薩就成了西藏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的中心,也是藏傳佛教信徒們心中的聖地。

  走進神祕的拉薩,徜徉在海拔3700米的拉薩街頭,深深地呼吸着稀薄幹淨的空氣,望着深藍色的天空,彷彿已經走進了心靈的淨土……

先睹爲快

  拉薩是西藏自治區首府,藏語意爲“聖地”,是一座具有1300年曆史的古城。拉薩長期以來就是西藏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的中心。其金碧輝煌、雄偉壯麗的布達拉宮,是至高無上政教合一政權的象徵。

  拉薩位於雅魯藏布江支流拉薩河中游北岸,海拔3657米。其地處川藏、青藏、中尼公路結合點,是西藏重要的交通樞紐。拉薩全市人口40萬,有藏、漢、回等30多個民族。這裏屬於高原乾旱氣候區,特點是氣溫偏低,降水較少,空氣稀薄,年日照時間長達3000小時以上,素有“日光城”之稱。

  拉薩的歷史悠久,秦朝時屬古漢、唐朝爲吐蕃之地。早在公元7世紀,唐朝貞觀七年(公元633年),松贊干布完成了統一西藏的大業,建立了吐蕃王朝,同時建都拉薩。又在拉薩修建了大昭寺,小昭寺和布達拉宮。千餘年來,這裏成爲了西藏政教活動的中心。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松贊干布迎娶唐朝文成公主。文成公主的到來,爲西藏的文化及生產帶來了很大的改變。同時,西藏的文化也漸漸地流傳到了中原。

  建國後,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拉薩城進入了新的時代。1960年,國務院正式批准拉薩爲地級市,1982年,又將其定爲首批公佈的2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拉薩城風景優美,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拉薩是由布達拉宮、八廊街、大昭寺、色拉寺、哲蚌寺以及拉薩河構成的。但西藏人認爲,嚴格意義上的“拉薩”應是指大昭寺和圍繞大昭寺而建立起來的八廓街,只有到了大昭寺和八廓街,纔算到了真正的拉薩。如今拉薩城東一帶尚保持着古城拉薩的精髓。

  以布達拉宮和八廓街爲中心的拉薩新城,北至色拉寺,西至堆龍德慶縣。縱目眺望拉薩城,各色建築物星羅棋佈,互爲參錯,連連綿綿。站在布達拉宮頂上俯瞰拉薩全城,整個拉薩市區到處是一片片掩映在綠樹中的新式樓房,唯八廓街一帶飄揚着經幡,盪漾着桑煙。

  在八廓街,密佈着頗具民族風格的房屋和街道,聚集着來自藏區各地的人們,他們中許多人仍然穿着本民族的傳統服裝,從不離手的轉經筒和念珠表明佛教實際上已成爲一種生活方式。古老與現代,傳統與創新,宗教與世俗,昨天、今天和明天,都在這裏碰撞、凝聚和交融。

景點導覽

●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坐落在拉薩市區西北的瑪布日山(紅山)上,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宮堡式建築羣。公元7世紀吐蕃松贊干布與唐文成公主聯姻,乃建此宮而居。以後兩次毀於災害兵火。1645年五世達賴喇嘛進行擴建,歷時半個世紀始具規模。

  白宮橫貫兩翼,爲達賴喇嘛生活起居地,有各種殿堂長廊,擺設十分的精美華麗,牆上繪有與佛教有關的繪畫,多出自名家之手。

  紅宮居中,其中供奉佛像,松贊干布像,文成公主和尼泊爾尺尊公主像數千尊,以及歷代達賴喇嘛靈塔也在之中。黃金珍寶、彩色壁畫裝點着這座宮殿,使它更加燦爛輝煌。

  整個建築羣佔地10餘萬平方米,房屋數千間,佈局嚴謹,錯落有致,體現了西藏建築工匠高超技藝。

  每逢節日活動,宮門擠滿信仰藏傳佛教各民族佛教徒,成爲著名佛教聖地。1990年8月後重修。1961年,布達拉宮被國務院公佈爲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94年,布達拉宮被列爲世界文化遺產。

●大昭寺

  大昭寺位於拉薩老城區的中心位置,八廓街正是圍繞大昭寺而展開的。大昭寺在藏族人心中的地位並不亞於布達拉宮,它也是遊人到西藏必遊的景點之一。

  大昭寺始建於公元647年,是藏王松贊干布爲紀念文成公主入藏而建,後經歷代修繕增建,形成龐大的建築羣。

  寺建築面積達25100餘平方米,有20多個殿堂。主殿高4層,整個建築金頂、斗拱爲典型的漢族風格。碉樓、雕樑則是西藏樣式,主殿二、三層檐下排列成行的103個木雕伏獸和人面獅身,又呈現尼泊爾和印度的風格特點。

  大殿正中供奉文成公主從長安帶來的釋迦牟尼12歲時等身鍍金銅像。兩側配殿供奉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尼泊爾尺尊公主等塑像。

  寺內有長近千米的藏式壁畫《文成公主進藏圖》和《大昭寺修建圖》,還有兩幅明代刺繡的護法神唐卡,這是藏傳佛教格魯派供奉的密宗之佛中的兩尊,爲難得的藝術珍品。

  大昭寺是藏族人心中的“佛地”,大昭寺門口時常可以看到很多虔誠的佛教徒在磕長頭,場面非常感人,由此可見大昭寺在拉薩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之高。還有更多的人每天圍繞着大昭寺轉經,很多僧人也在大昭寺附近擺開架勢,向過路的人唱經化緣。

●羅布林卡

  羅布林卡位於拉薩西郊,始建於18世紀40年代,是歷代達賴喇嘛消夏理政的地方,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經過200多年的擴建,全園佔地36萬平方米,建築以格桑頗章、金色頗章、達登明久頗章爲主體,有374間房,是西藏人造園林中規模最大、風景最佳的、古蹟最多的園林。

  羅布林卡全園分爲三個區:東部宮前區包括入口和威鎮三界閣之前的前園;中部爲核心部分的宮殿區。宮殿共三層,一層是經堂,前面有一個600平方米的石板院子,二層有羅漢殿,護法殿和達賴閱經室,三層是達賴接見僧俗官員的地方;西區是以自然叢林野趣爲特色的金色林卡。每個景區又根據功能要求,結合自然環境構成不同的景觀。

  園中樹木茂盛,花卉繁多,更有亭臺池榭,林竹山石,珍禽異獸點綴其間,宮前長廊和室內雕樑畫棟,富麗堂皇。羅布林卡的園林佈置,既有西藏高原的特點,又吸取了內地園林傳統手法,運用建築、山石、水面、林木組景,創造出不同的意境。如湖心宮的設計,就有漢族地區古代造園藝術中“一池三山”的痕跡。

延伸閱讀

●聰明的使者

  藏王松贊干布派了一位叫祿東讚的使者前去長安求婚。當時前往長安求婚的使者共有7人。起初,唐朝皇帝認爲西藏太遠,不願將公主遠嫁。於是同大臣們商量,出了幾個難題來考這7位使者,企圖將藏王的使者難住,以便謝絕這門婚事。

  第一個難題是將500匹小馬放在中間,500匹母馬拴在四周。讓這7位使者分辨出每匹小馬的親生母親。其他6位使者無法辨認,他們把小馬牽近母馬,可是那些母馬不是踢就是跑,小馬怎麼也不敢近母馬的身。

  藏王使者懂得馬性,他讓人給母馬喂上等草料,讓它們喫飽。飽食的母馬叫起來,招呼自己的小馬去喫奶。於是500匹小馬紛紛來到自己的母親身邊,藏王使者毫不費勁的解答了這個難題。

  第二個難題是要用一根線穿過一塊中間有彎曲孔道的玉石。那6位使者花了半天的時間,想盡辦法都未能穿成。最後輪到藏王的使者,他的辦法很簡單,他捉來一隻小螞蟻,先把細線粘在螞蟻的腳上,然後在玉石的另一個孔眼處抹一些蜂蜜,螞蟻聞到蜜香,就趕緊沿着彎曲的孔道往裏鑽,結果又是藏王使者得勝。

  第三個難題是將兩頭刨得粗細一般的一根大木頭,讓7位使者分清哪頭是樹梢,哪頭是樹根,同時說出其中道理。那6位使者看過來,看過去,量了又量,怎麼也分不出來。藏王使者叫人把木頭放在河裏,木頭一浮起,前頭輕,後頭重,輕者爲梢,重者爲根,一清二楚。

  藏王使者的聰明才智使皇帝很驚訝,也很喜歡他。最後又出了一道難題:誰能在300個穿着打扮一模一樣的姑娘中認出誰是公主來?

  這7位使者都從未見過公主,要認出來談何容易!那6位使者挑最漂亮的認,結果都認錯了。藏王使者從一伴老婦那裏得知公主從小愛擦一種香水,經常引着飛蝶在頭上飛。藏王使者根據老婦這一指點,從300個姑娘中認出了公主。皇帝只得同意將公主許配給藏王。

●日月山和倒淌河的傳說

  傳說聰明藏王使者爲藏王贏得了公主,公主被許配給了藏王。藏王使者見到公主後,向公主建議說:“尊敬的公主,當你去西藏的時候,別的東西都不必帶,只要帶些五穀種籽、鋤犁和工匠就行,這樣就可以幫助我們西藏種植更多更好的莊稼。”文成公主答應了他。當她進藏時,皇帝送給她的是500馱五穀種籽、1000馱鋤犁,還有數百名最好的工匠。

  相傳,當年文成公主辭別父母,離開長安以後,爬山涉水,歷盡艱辛來到荒漠的高原上,由於離親人和家鄉越來越遠了,不由得思念起遠在長安的父母來。

  她想起臨別時母親送給一面寶鏡,母親親口對她說:“若思念親人時,可從寶鏡裏看到母親。”於是,她急忙取出“日月寶鏡”,雙手捧着照起來,不照則已,一看反倒吃了一驚。原來,文成公主從鏡子裏看到的並不是母親,而是自己滿臉憔悴的愁容。

  她一生氣,把寶鏡摔在地上。沒想到,寶鏡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後人稱之爲日月山。它恰好擋去了一條東去河流的去路,河水不得不掉頭回流。於是人們稱這條河叫倒淌河。有人甚至說這河水就是文成公主的眼淚呢!這日月山和倒淌河如今就在青海省西寧附近的青藏公路旁。

小貼士:

●最佳旅遊時間:

  3~10月是到西藏旅遊的好季節,這裏夏天氣壓升高、氣溫、溼度等都優於其他季節。

●注意事項:

  1、一般人登上海拔2000米以上,會有高原反應,體弱的人在入藏之前準備好氧氣袋,以備不時之需。

  2、所有季度赴藏旅遊,都必需帶防寒衣。高原強烈持久的太陽輻射,防曬物品必備。

  3、進藏前一定要休息好,否則頭痛會常伴隨你。剛到高原身體需要5~7天的適應時間,這段時間不宜遠行,最好就在拉薩附近遊覽。此外,初到西藏時千萬不能洗澡,以免感冒;若有感冒、咳嗽、發燒等症狀,一定要及時吃藥和看醫生,否則很容易轉化成肺氣腫。

後 記

   我們一直有個心願,那就是爲渴望瞭解中國和世界各地旅遊勝地的廣大孩子們編寫一本書,今天這個願望終於實現了。

   爲了讓本書的內容更加充實與完美,真正有益於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在編寫過程中,我們借鑑和參考了大量文獻和作品,從中得到了很多啓示,也汲取了其中的智慧精華。在此,謹向各位專家、學者表示誠摯的感謝。

   另外,考慮到旅遊信息的實效性,本書所提供的旅遊資訊類文字僅供讀者朋友參考,一切以旅遊當地的實際資訊爲準。

  由於時間倉促加之編者水平有限,本書難免有不足之處,歡迎廣大讀者朋友給予批評指正。

  

    編者

    2008年2月

目錄 下一章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