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其它小說 > 孩子一定要去的50個地方(中國篇) > 第3章 紅色之旅

第3章 紅色之旅

目錄

向偉人致敬——毛澤東紀念館

中國革命的聖地——延安

紅色革命第一山——井岡山

勿忘國恥國難——南京大屠S遇難同胞紀念館

“新中國從這裏走來”——西柏坡

軍事歷史和文化的記憶——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38.向偉人致敬——毛澤東紀念館

【必去理由】

  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是反映毛澤東生平和光輝業績的革命紀念館,是一座集珍貴的革命文物、豐富的歷史資料、現代化的陳列展示手段於一體的紀念館。

  在這裏可以看到毛澤東從少年和青年學生時代起到1976年毛澤東逝世爲止的生活與鬥爭業績,是全國唯一一家系統展示毛澤東生平業績的紀念性博物館。

先睹爲快

  韶山毛澤東紀念館位於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區韶山沖,於1964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是反映毛澤東生平和光輝業績的革命紀念館。

  它是一座水泥磚木混合結構、蘇州園林式的建築,建築面積6000多平方米,陳列面積2000多平方米。整座建築物把湖南鄉間農舍格調同蘇州園林風格相結合,集莊嚴、樸素、美觀於一體。

  該館共有基本陳列室8個,反映了毛澤東從少年和青年學生時代起,直到1976年毛澤東逝世爲止的生活與鬥爭業績。另闢有《毛澤東同志的革命家庭》、《韶山風物耐人思》和《國際友人在韶山》3個專題陳列室,共收藏有關毛澤東生平和韶山人民革命鬥爭的文物、資料、照片1萬多件,一級品400多件。

  紀念館前是一個大廣場,大門頂上縷刻着鄧小平手書金色大字——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一進門是一個寬敞的大廳,廳前有一尊高2.67米、重達3噸多的毛澤東塑像立於紅帳之前。塑像上的毛主席身着風衣,左手捏軍帽,右手前揮。

  沿着一條開滿鮮花的走廊,走近序廳,廳內依次陳列了全國六大革命紀念地的圖片,即韶山、毛澤東故居、上海一大會址、黃洋界、遵義會議舊址,延安、天安門。向人們展示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

  序廳中央,是一座韶山山水模型,將韶山210平方千米濃縮於此中。出序廳,沿迴廊來到會客室,會客廳靠牆豎立着一尊巨型毛澤東銅像。再往東通往樓上,三個院落呈品字形排列。在中庭的對角,各有2個小院,南院是一處臺地,與下棟參差錯落,是毛澤東遺物的展覽廳和複製中南海故居模型。

  北院的過廳上,靜臥着一輛灰色吉姆車,標識牌上寫着:毛澤東1959年6月回韶山的座車。再往東,就能看見一個長十餘米,寬約七八米的院子,與毛澤東文物倉庫和毛澤東圖書館相通,院內有兩個展廳:韶山風物耐人思和國際友人在韶山。其中陳列了中外著名人士訪問韶山的照片、題詞和贈送的禮品原物。

  建館以來,毛澤東紀念館接待了國內外觀衆4000多萬人。爲了進一步發揮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週年,2002年2月24日,湖南省委在韶山現場辦公,撥款2000萬元對毛澤東同志紀念館陳列內容和形式以及內外環境進行大規模改造。2002年12月開始閉館施工,2003年10月1日,改造後的紀念館開始試展。

景點導覽

●韶山毛澤東故居

  韶山毛澤東故居位於湖南省韶山市,坐落在蒼松翠竹的韶山沖中,距長沙市104千米,是一座土牆灰瓦的普通農舍。毛澤東故居佔地566.39平方米,建築面積472.92平方米,房屋18間。

  1893年12月26日,毛澤東就誕生在這裏,並在這裏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直至1910年的秋天離開,外出求學。

  1929年,故居被國民黨政府沒收,並遭到破壞,於1950年按原貌修復。故居已經維修幾次,現在的門額“毛澤東同志故居”匾系鄧小平同志於1983年6月27日所題。

  故居陳列物品中有許多是原物,毛主席臥室中的牀、書桌和衣櫃,毛澤東父子臥室中的牀、衣櫃、書桌、長睡椅和摺衣凳,堂屋中的兩張方桌、兩條板凳和神龕,廚房中的大水缸和碗櫃,農具室中的石磨、水車和大木耙等,皆是毛主席及其親人用過的,皆是原物。

  從故居堂屋轉過右廂房,在臥室、廊檐和碓屋之間,可看到毛澤東的全家照,日常器皿和各種農具。其中陳列着毛澤東少年時期用過的肩擔、水桶、鋤頭等。

  由故居正門進入,可見南牆設神龕。由廚房向東過橫屋便到毛澤東父母的臥室。毛澤東的臥室與其父母臥室相鄰,有牀,牀邊掛桐油燈,陳設非常樸素。毛澤東在少年時期,經常在這盞桐油燈下學習。毛澤東臥室頂樓上有開口,順樓梯可攀上。故居前面是一口畝地左右的池塘,名叫南岸塘,塘內有荷花。

  1925年6月,就在這樓上,毛澤東召開了祕密會議,建立了韶山第一個中共支部。由毛澤東臥室向裏,是一個長約7米多的天井,天井西南角是毛澤覃的臥室,毛澤民的臥室則在整棟建築的最後,開窗可見綠蔭蒼翠的山林。毛澤東少年時代讀書的私塾叫做南岸,距毛澤東故居僅100米左右,私塾的面積爲370平方米,有10多間房屋。

●毛澤東紀念園

  毛澤東紀念園位於韶山沖。它重塑了毛澤東一生主要革命紀念地的景點景物,記載了毛澤東半個世紀的光輝戰鬥歷程。

  少年毛澤東曾立下誓言:“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從此毛澤東走出了韶山。他的一生改變了中國,也影響了世界。

  沿着毛澤東的足跡,紀念園建造瞭如下景點:湖南第一師範井亭、中共一大會址之一的浙江嘉興南湖遊船、中共湘區委員會會址-長沙清水塘、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毛澤東舊居、井岡山茅坪八角樓、黃洋界紀念碑、沙洲壩水井、遵義會址、瀘定橋、延安寶塔、棗園窯洞毛澤東舊居、西柏坡舊居等。

  這些景點,除黃洋界紀念碑、瀘定橋、延安寶塔按1:2複製外,其他景點按原貌1:1複製,韶山毛澤東紀念堂是該園的主體建築。

  韶山毛澤東紀念園是集“紀念、教育、旅遊”於一體的風景園。園內道路縱橫交錯,路面平整舒適,建有地下通道,曲徑通幽。園內風景優美,綠樹成蔭,綠化別具匠心,各種奇花異草達128種,四季如春。加上山勢起伏,峽谷幽深,峯巒對峙,水秀山青,令人如癡如醉,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銅像廣場

  一代偉人,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的銅像矗立在韶山沖廣場。這裏背襯韶峯,是韶山沖的中心,距主席故居,毛氏宗祠、毛澤東紀念館都很近。

  毛主席銅像是按主席在開國大典上的形象設計的,坐西南、朝東北。毛主席身軀偉岸,雙手握書卷,身着中山裝,雙眼炯炯微露笑容,神采奕奕。

  銅像高6米,紅花崗石基座高4.1米,全高10.1米,銅像重3.7噸。基座上,江澤民總書記專門題寫的“毛澤東同志”五個大字金光閃爍。主席銅像廣場十分雄偉,植有松、柏,而花壇中則植有冬青、山茶、月季等花卉。

  1993年12月20日,江澤民總書記專程來到韶山,爲毛澤東銅像揭幕。隨即,主席銅像前的廣場上成爲花的世界、人的海洋。如今,這裏已是韶山最吸引遊人的景點,人們在這裏瞻仰偉人雄姿,拍照留念,感受一代偉人的風采和無往而不前的巨大力量。

延伸閱讀

●毛主席二三事

   第一則 “幹嘛非要人家入黨不可”

  共和國上將郭天民在延安時,毛主席聽說他年齡不小還沒有結婚,關切地問其中原由。當聽說是因郭天民的未婚妻不是黨員,上級未批准成婚。

  聽到郭天民這樣回答,毛主席笑了,對郭天民說道:“你那未婚妻是個從東北來的流亡的學生,跑了幾千裏地來革命,幹嘛非要人家入黨不可,你回去跟政治部說一下,就說我同意你們結婚。”就這樣,在毛主席的關懷下,郭天民成了家。那年他33歲,任紅軍第一局局長。

  第二則 “敬老尊賢,應該應該。”

  1959年6月25日,毛澤東回故鄉。他特意邀請他讀私塾時的老師毛禹珠先生一起用餐。當年師生,今非昔比。毛禹珠自感不勝榮幸。席間,毛澤東親自爲毛禹珠敬酒,毛禹珠十分感激地說:“主席敬酒,豈敢豈敢!”毛澤東笑盈盈地回道:“敬老尊賢,應該應該。”

  

   第三則 “你照樣喊我老毛就是!”

  1950年9月25日,毛主席接見全國工農兵勞模代表,突然,一位代表緊握毛主席的手重重抖動着,大聲說“老毛,你咯胖呀!”周圍人大喫一驚,但毛主席很快地給對方肩膀上一拳頭:“羅瞎子,是你呀!”

  原來,大革命時期,毛主席到蘇區找一個鄉長搞調查;問名字時鄉長說家裏窮,不字識,沒有名字。毛主席說:“你總得有個名字呀。”他回答道:“從小叫習慣了,如今更不能叫官名。”

  毛主席讚歎說:“說得好,日後革命成功我們也不能象陳勝那樣”。他哈哈地笑着問:“你管天下我怎麼稱呼你呢?”毛主席說:“你照樣喊我老毛就是!”他說:“我記着你的話了。”這下子真碰上“老毛”了,他激動得熱淚盈眶,“老毛”也就脫口而出了。

  第四則 謙虛的毛主席

  1955年1月14日,毛澤東請李四光、錢三強給中央領導同志講課,他說:“今天,我們這些人當小學生,就原子能有關問題,請你們來上一課。”

  1964年2月6日,毛澤東又請李四光、竺可楨、錢學森到他的住所談科學。幾位科學家坐在他的牀邊,和他共談天文、地質、尖端科學,一談就是三四個小時,如同坐在自己的家裏。

  1959年,毛澤東回故鄉韶山,他深有所感地寫了《七律·到韶山》。完稿後,他虛心地向湖北省委祕書長梅白徵求意見。梅白看到詩的首句爲“別夢依稀哭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對毛澤東說:“第一句的‘別夢依稀哭逝川’應該改半個字——將‘哭’改爲‘咒’,‘別夢依稀咒逝川’。” 毛澤東連聲稱讚:“改得好,改得好!”毛澤東風趣地對梅白說:“你是我的半字師。”

小貼士:

●交通:

  從長沙到韶山非常方便,乘長沙站早上6:30的5365次列車,8:55就可以到達韶山;傍晚乘16:29發車的5366次回長沙,晚上18:55可以到達。

●最佳旅遊時間:

  湘潭的春天始於2月中旬,4月韶山紅杜鵑怒放,漫山遍野,美麗無比。秋季始於8月中旬,氣溫通常在15~20℃左右,這時秋高氣爽,可以到湘江邊昭山觀賞紅葉。總的來說,春天和秋天去湘潭旅遊是比較合適的。

39.中國革命的聖地——延安

【必去理由】

  楊家嶺、寶塔山、革命紀念館……延安的這些地名在許多人心中已經成爲中國革命的標誌。

  如今,隨着紅色旅遊熱的興起,到此參觀的遊人不斷增多,革命聖地延安也變成了旅遊勝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那麼,讓我們走進延安,重溫一下戰爭年代的艱辛與輝煌吧!

先睹爲快

  延安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軒轅黃帝的陵寢就安臥在延安境內的橋山之巔,被炎黃子孫尊稱爲“人文初祖”。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延安以其“邊陲之郡”、“五路襟喉”的特殊戰略地位,吳起、蒙恬、范仲淹、沈括等許多中國古代名將在此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鐵馬的悲壯史劇。20世紀上半葉,延安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民族英雄劉志丹、謝子長創立的陝北革命根據地,成爲中央紅軍長途征戰的落腳點。

  從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國人民解放鬥爭的總後方。13年間,這裏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整風運動、大生產運動、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響和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特別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實事求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延安精神,更是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的珍貴財富。

  1982年,延安市被國務院命名爲歷史文化名城。1996年11月,國務院批准撤銷延安地區,設立地級延安市,延安迎來了嶄新的一頁。

  延安自然、人文資源豐富,具有很大的經濟發展潛力。全市土地總面積5556萬畝,人均29畝,土層深厚、適生作物衆多、發展林果業和畜牧業的前景十分廣闊。在廣袤黃土的深處,還蘊藏了十分豐富的礦產資源。已探明石油儲量4.3億噸,煤炭儲量71億噸,天然氣33立方米,紫砂陶土5000萬噸,爲延安工業經濟的騰飛提供了十分優越的條件。

  歷史的風雲變幻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延安豐厚的人文旅遊資源,掩映在蒼松翠柏中的軒轅黃帝陵,是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民族聖地;雄奇壯美的壺口瀑布,象徵着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北宋時期開鑿的清涼山萬佛洞和鐘山石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特別是歷時千年開鑿的鐘山石窟,專家們稱它完全可以和敦煌相媲美;舉世聞名的棗園、楊家嶺、王家坪等一大批革命舊址,吸引了國內外的遊客。

景點導覽

●延安革命紀念館

  延安革命紀念館位於延安市寶塔區西北延河東岸,距城區1000米。建於1950年1月,原館址在南關交際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最早建立的革命紀念館之一。

  1954年遷往楊家嶺原中共中央機關舊址,並定名爲“延安博物館”。1955年遷至城內鳳凰山麓革命舊址院內,改名爲“延安革命紀念館”,1973年6月遷往王家坪現址。

  展館正門上方懸掛着紅色匾牌,上有郭沫若1971年來延參觀時題寫的館名。該館陳列面積4000餘平方米,展出照片及文物近2000件,還有模型、油畫、雕塑及場景復原等輔助展品,並運用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手段,增強陳列的動態效果。

  陳列空間裝置有電子屏幕,播放延安時期的歷史資料片和一些重要團體、人物在延安參觀活動的錄像。還裝置有聽音臺,一次可容納15人,遊客可自選聽取陝北民歌、陝北說書等文藝節目,門廳內設有多媒體電腦系統的電子觸摸屏,輸入有延安各參觀景點和延安幹部學校的有關資料,供遊客自由查詢。

  紀念館前是一個大型廣場,廣場正中巍然聳立的是毛澤東銅像,毛澤東身着中山裝,雙手叉腰,目視遠方,浩氣凌霄。1997年1月13日,延安革命紀念館在中共中央、毛澤東進駐延安60週年紀念日落成揭幕。延安革命紀念館成爲每位旅遊者來延參觀、考察必到之處。

●黃帝陵

  黃帝陵位於延安市的黃陵縣。黃帝,姓公孫,名叫軒轅,出生於母系氏族社會。據史書上載:“農曆二月初二,在沮水河畔(今黃陵縣沮水河)沮源關的降龍峽黃帝出生,從此就有了二月二龍抬頭”吉祥之說。

  司馬遷在《史記》裏對黃帝是這樣描寫的:“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可見,黃帝從出生到成長就不是一般人物。他15歲就被羣民擁戴當上軒轅部落酋長,37歲登上天子位,黃帝一生重大貢獻就在於歷經53戰,打敗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誅了榆罔,誅S蚩,結束了戰爭,統一了三大部落,告別了野蠻時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當選爲中華民族第一帝,人類文明也從此開始了。所以後世人都尊稱軒轅黃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爲此,延安又被稱爲中華民族的發祥地。

  自唐代宗大曆五年建廟祀典以來,這裏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的場所。新中國建立後,每年清明節、重陽節均在此進行祭祀典禮,特別是清明節公祭已是中華民族傳統祭祀大典。黃帝陵是中華民族聖地,海外僑胞將其譽爲“東方麥加”。1962年,國務院公佈其爲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爲“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

●寶塔山

  寶塔山位於延安城東南方延河和南川河交匯處,古稱嘉嶺山,因山上建有寶塔,故而被人稱爲寶塔山。

  寶塔山是革命聖地延安的重要標誌和象徵。著名文學家賀敬之曾用“幾回迴夢裏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以此熱情真摯的詩句來表現對延安的熱愛。

  山上寶塔始建於唐代,重建於宋,爲八棱樓閣式磚塔,共9層,通高44米。門衛南北向,門楣上刻有“俯視紅塵”和“高超碧落”幾個大字。塔內置有階梯,可登塔遠眺革命聖地,延安城景色盡收眼底。

  塔旁有一口鐵鐘,爲明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鑄造。鍾高150厘米,直徑106厘米。中共中央在延安時,曾用它報時報警。寶塔山背面山上另有烽火臺、摘星樓等景點。山下范仲淹所提的“嘉嶺山”三字至今猶存,旁邊另有“胸中自有數萬甲兵”的8個石刻大字。

●楊家嶺革命舊址

  楊家嶺革命舊址位於延安城西北2000米處,曾爲中共中央駐地。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和中共中央機關在此居住。這期間,中共中央繼續指揮抗日戰爭敵後戰場並領導瞭解放戰爭,領導了大生產運動和整風運動,召開了黨的“七大”和延安文藝座談會。

  楊家嶺是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在延安居住時間最長的駐地,期間發生了不少有影響的事件。最著名的事件,莫過於1946年8月,毛澤東在楊家嶺窯洞前的小石桌旁,會見了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針對當時流行的“恐美病”,提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

  如今,楊家嶺革命舊址主要有中共中央七大會址、延安文藝座談會會址兩處可供參觀。

  在會址後面的小山坡上,散落着一排窯洞,爲當年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等領導同志的住所。1943年10月,中共中央書記處由此遷往棗園,中央辦公廳、組織部、宣傳部、統戰部等部門仍留駐這裏,直到1947年3月撤離延安。

延伸閱讀

●“延安精神”

  當年,延安的物質供應極爲貧乏。爲了節省燈油,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領導同志都非常注意節約用油,每當他們凝神思考問題時,就把燈捻擰小,待揮筆寫作時再將燈捻擰大一點。

  1946年8月,美國著名記者斯特朗在延安訪問了毛澤東、朱德等領導人後,深有感觸地說:“黨的幹部們住着寒冷的窯洞,憑藉微弱的燈光長時間地工作。那裏沒有講究的陳設,很少物質享受,但是住着頭腦敏銳、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延安窯洞的燈光雖然很微弱,可它卻像明亮的北斗星一樣,照亮黑暗的天空,指引着中國革命前進的方向。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由於日寇的進攻和國民黨的經濟封鎖,邊區的財政經濟遇到了極大困難,軍民陷入了物資供給的空前困境。

  1939年2月,邊區召開生產動員大會,毛澤東指出:“餓死呢?解散呢?還是自己動手呢?”他親筆題詞“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這是克服經濟困難的唯一辦法。於是,邊區軍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實現了豐衣足食,譜寫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凱歌。展廳中的一架長不過三尺、重不足十斤的紡車,就是大生產運動的見證者。

  1940年,朱德總司令在對南泥灣進行勘察中,發現了紡車,立即號召開展“紡線運動”。於是,這種幾乎被人們遺忘的紡車又重新走進千家萬戶,甚至走進了周恩來、朱德等中央領導同志的辦公室。

  每當工作間隙,他們就坐下來搖起紡車,自己紡線。朱老總還定了一條規矩:有同志來談工作,首先問會不會紡線。如果不會,就手把手教給他,直到掌握要領後再談工作。

  爲了交流經驗,提高紡線的數量和質量,1943年秋天,中央機關在棗園的書記處禮堂舉行了紡線比賽。那天,從重慶回來不久的周恩來和任弼時也參加了。別看他們一個右臂有殘疾,一個患高血壓,但兩人毫不示弱,一手悠悠地搖,一手均勻地拽,一團團雪白的棉花像變戲法兒一樣,一會兒就紡成了縷縷銀線。比賽結束後,他倆雙雙獲得“紡線能手”的稱號。

  從這架紡車,能看到在延安大生產運動中,邊區軍民自力更生的創業精神。小小紡車搖出團團棉線,搖出了豐衣足食的新天地。雖然當年艱苦的生活已經離我們遠去,但艱苦奮鬥的精神卻始終留在我們心裏。

小貼士:

●交通:

  航空:每週四有從延安到北京的往返航班;每週二、四、五、日有到西安的航班。鐵路:每天有兩趟夕發朝至的列車從西安至延安之間對開往返。公路:延安市內有210國道通過,北可以到榆林,南可以至西安,十分方便。

●注意事項:

  1、陝北高原風沙很大,最好帶上眼鏡、帽子等以備不時之需,同時,也要注意保護好你的相機,以防被沙子劃傷。

  2、陝西各地都有方言,但普通話很普及。城市裏當然沒有障礙,即使是去陝北的小山村,和老人坐下來聊天,也可以用普通話交流。只要你不是口音太重,當地人理解起來沒甚麼問題。

40.紅色革命第一山——井岡山

【必去理由】

  1927年秋,毛澤東、朱德等共產黨人率領中國工農紅軍,在井岡山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爲中國革命開闢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勝利的正確道路。

  因而井岡山以“革命搖籃”享譽海內外。井岡山共有30多處保存良好的革命遺址,詳細記錄了井岡山那段光榮的歲月。

先睹爲快

  井岡山,位於江西省西南部。解放前,井岡山還是一個“人口不滿兩千,產谷不滿萬擔”的偏僻小山村。解放後,於 1950年在茨坪設立了井岡山特別區,1959年成立省轄井岡山管理局,1981年撤局設縣,1984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2000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將原井岡山市與原寧岡縣合併組建新的井岡山市。

  全市總人口14.97萬餘人,總面積爲1297.5平方千米。井岡山山勢雄偉,境內平均海拔達381.5米,市內最高峰——江西坳海拔1841米,是一個典型的山區城市。

  井岡山是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從此鮮爲人知的井岡山被載入了中國革命歷史的光輝史冊,被譽爲“中國革命的搖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奠基石”,中國革命從這裏走向勝利。

  井岡山的鬥爭,從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歷時兩年零四個月,時間雖不長,但其“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理念,爲中國革命開闢了一條成功之路。

  迄今爲止,井岡山有保存完好的革命舊址遺蹟達100多處,其中21處被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被列爲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5處被列爲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改革開放以來,井岡山先後接待了來自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友人、僑胞、港澳臺同胞和國內觀衆3000多萬人次。

  巍巍五百里井岡,已和衆多的革命遺址一起形成一個整體,成爲一個沒有圍牆的博物館,成爲人們陶冶情操、振奮精神的生動課堂,成爲井岡山對外宣傳和進行愛國主義以及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陣地。她先後被江西省委命名爲“江西社會教育基地”、團中央書記處列爲“首批全國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十佳基地”、國家文物局命名爲“全國優秀社會教育基地”。

  1996年,中央宣傳部、國家教委、國家文物局、共青團中央、民政部、總政治部六部委又將井岡山命名爲“全國中小學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4年井岡山革命紀念地被評爲“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先進單位”。

  井岡山,具有輝煌的歷史,綺麗的自然風光,革命人文景觀與優美的自然景觀交相輝映,渾然一體,是一個集風光旅遊、傳統教育於一身的旅遊勝地。無論是昨天、今天,還是明天,井岡山這塊紅土地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將繼續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景點導覽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坐落在當年井岡山軍事根據地中心的茨坪。整座建築爲磚瓦結構、飛檐挑角,整個建築既具有秀麗典雅的南方特色,又具古香古色的民族風格。它建成於1959年,是我國第一個地方性革命博物館。1962年,朱德同志親自題寫了館名。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是一個全面陳列和宣傳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鬥爭歷史的綜合館。館內基本陳列共有七個展室,分爲序廳、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恢復、堅持井岡山的鬥爭和弘揚井岡山精神等部分。

  在這裏,觀衆可以通過大量的歷史文物和詳盡的歷史資料瞭解到那段艱苦卓絕的井岡山斗爭歷史: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在中國革命重心從城市轉向農村的道路上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隨後,朱德、陳毅和彭德懷等人先後率領隊伍來到井岡山,與毛澤東的部隊勝利會師。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對井岡山根據地的軍事“會剿”和經濟封鎖,取得了井岡山斗爭的勝利。

●井岡山革命先烈紀念塔

  爲紀念偉大的井岡山革命鬥爭,緬懷在井岡山斗爭中犧牲的革命先烈,1950年,在茨坪的東北邊山崗上建造一座純木質結構、正面書有“井岡山革命先烈紀念塔”十個大字的紀念塔。

  1951年,木質塔被拆除,改建成磚木結構的紀念塔。在塔頂立一個泥塑紅軍戰士雕像,但外型比較粗糙。1956年,井岡山區人民政府又將紀念塔的磚木結構改爲鋼筋混凝土結構,並在塔頂重塑一個鋼筋混凝土結構、手持鋼槍的紅軍戰士雕像。

  塔頂的正面是原遂川中學王教導員手書的“井岡山革命先烈紀念塔”十個大字。從50年代開始,這座塔就成了向國內外宣傳井岡山的主要形象標誌。

  1972年,井岡山革命委員會組織井岡山建築隊工人拆除塔頂紅軍戰士雕像,並將塔底擴建爲5.5米×5.5米的正方形。新建塔高11米,塔的四面均鑲刻有凹形“井岡山革命先烈紀念塔”十個大字。

  整座塔基佔地103平方米,塔前與紅軍烈士墓相連,鋪有水泥地面和水泥臺階,四周松柏常青、莊嚴肅穆。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井岡山革命先烈紀念塔爲全國重點革命紀念建築保護單位,以供人們參觀、瞻仰。

●黃洋界

  黃洋界位於距茨坪西北面17千米,是人文和自然景觀相結合的景區。黃洋界山頂海拔1343米,這裏峯巒疊嶂,地勢險峻,氣象萬千,時常瀰漫着茫茫的雲霧,好像汪洋大海一望無際,所以黃洋界又名“汪洋界”。

  1928年8月30日,著名的黃洋界保衛戰就發生在這裏。至今,黃洋界還保留着當年的哨口工事、紅軍營房以及毛澤東、朱德和紅軍戰士從寧岡挑糧走過的小路及路邊的荷樹。

  黃洋界,高山迭影,雄偉險峻,一望無際。1965年5月,毛澤東在詩詞《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中寫道:“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

延伸閱讀

●黃洋界保衛戰

  1928年8月,湘贛敵軍乘紅四軍主力在湘南失利,還未歸來之際,大兵進犯,侵佔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平原地區。最後又以四個團的兵力進攻黃洋界,企圖一舉侵佔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聽到敵人即將進攻的消息,一營營長陳毅安率一營的一、三兩個連急行軍回到黃洋界下的小井召開會議,佈置戰鬥,並進行了緊張的戰鬥動員。

  後方醫院的輕傷病員紛紛要求重返前線,兒童團、少先隊在當地政府的領導下,也全部動員起來,赤衛隊、暴動隊、青年婦女也積極組織起來,準備配合紅軍作戰。紅軍和地方武袋還建造了竹釘陣、鐵絲網、籬笆、滾木擂石、掩體工事,在黃洋界哨口築起五道防線。整個井岡山嚴陣以待,準備狠狠打擊敵人。

  8月30日,雲霧散後,湘軍吳尚部和贛敵王均部共四個團開始進攻黃洋界。紅軍指戰員和地方武裝憑藉黃洋界天險,利用石塊、滾木擂石、竹釘和手中的武器打退了敵人四次衝鋒。

  下午4時許,敵人不甘心失敗,又重新組織了規模更大的進攻。就在這時,紅軍戰士把二十八團留在茨坪紅四軍軍械處修理的較好的一門迫擊炮抬上了黃洋界,安放在紅軍指揮陣地附近。當時只有三發炮彈,由於受潮,前兩發炮彈成了啞炮,這時,第三發炮彈出膛了,只聽“轟隆”一聲巨響,炮彈在敵羣中炸響了。

  這時,埋伏在各個山頭的少先隊、兒童團紛紛點燃了煤油桶裏的鞭炮,在樹梢上掛起紅旗。一時間,黃洋界上槍炮齊鳴,紅旗招展。敵人原先得到情報說紅軍主力不在井岡山,看到這種陣勢,以爲我紅軍主力已回到井岡山,嚇得魂飛魄散,連夜逃回酃縣境內去了。

  事後,紅軍戰士套用京劇《空城計》中諸葛亮的唱腔填詞,編了一段唱詞:“我站在黃洋界上觀山景,忽聽得山下人馬紛紛。舉目抬頭來觀看,原來是蔣賊發來的兵。一來是,農民鬥爭少經臉,二來是,紅軍主力離開了永新,你既得寧岡、新城多僥倖,爲何敢來侵佔大小五井?你既來把山來進,爲何在山下扎大營?你莫左思右想心計不定。我這裏內無埋伏,外無救兵。你來,來,來,請到山上來談談革命。”

  毛澤東在率領紅四軍主力回井岡山途中,行至黃坳,聞聽黃洋界保衛戰大捷的消息,欣然提筆,揮毫寫下了《西江月·井岡山》這首著名的詩篇,讚揚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

●毛委員送棉衣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從一開創起,就處在敵人的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之中,紅軍和根據地老百姓的生活異常艱苦。1928年11月,毛澤東在寫給中央的報告中說:“現在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還缺少布。這樣冷了,許多士兵還是穿兩層單衣。好在苦慣了。而且甚麼人都是一樣苦。”

  冬天,井岡山上格外寒冷,紅軍戰士沒有棉衣和棉被,只有兩層單衣和薄薄的線毯。在生活上,每人每天只有五分大洋的油鹽柴錢,喫的是粗糙的紅米和沒油鹽的南瓜湯,晚上,沒棉被就靠蓋稻草取暖。

  毛委員在上井岡山當年的冬天,就指示工農革命軍在桃寮和茨坪辦起了被服廠。用打土豪得來的棉花、布匹自己生產軍服。

  一天,部隊發下新棉衣,毛委員領新棉衣回到八角樓,走在房東謝槐福的面前說:“你一家五口人,沒有一件棉衣,你就把這件棉衣穿上吧!”謝槐福見毛委員身上只穿了三件單衣,想起毛委員寒冬的晚上只披着一件線毯,還經常工作到深夜,他怎麼也不肯收下新棉衣。在毛委員反覆給謝槐福做工作的情況下,謝槐福才穿上了新棉衣。

  毛委員就是這樣與人民羣衆同甘苦、共患難,戰勝了嚴寒的冬天,贏得了人民羣衆的信賴與愛戴,取得了井岡山斗爭的勝利。

小貼士:

●注意事項:

  1、井岡山雨水雖然較多,但陰雨連綿的天氣很少。早雨午晴,午雨晚晴,或夜雨晨晴,都是常事。若遇到這種情況,遊者不必敗興,雨後觀景風光更加綺麗,雲海、彩虹、瀑布、晚霞等尤爲壯觀,遊時可盡飽眼福。

  2、在高峻危險的山峯上照相時,攝影者選好角度後就不要移動,特別不要後退,以防不測。

  3、井岡山風景區內竹林、奇花異草、藥材、茶葉很多,這些都是國家和人民的財富,旅遊者在遊玩時可盡情觀賞,但不可採摘和挖掘。

  4、井岡山是禁獵區,飛禽走獸嚴禁獵取。旅遊者應自覺遵守。

  5、井岡山建築物、古蹟很多,不得在任何建築物、古蹟、岩石、竹木上題字刻畫。

  6、爲防止火災,井岡山風景區沿途均實行定點抽菸。在吸菸時應自覺將菸頭、火柴桿熄滅,不可隨意亂扔。

  7、爲了保護井岡山風景區的清潔衛生,不可隨地亂扔垃圾、廢物,沿途皆有垃圾池。

41.勿忘國恥國難——南京大屠S遇難同胞紀念館

【必去理由】

  1937年12月13日,日軍在南京犯下了滔天罪行。其屠S手段之慘,S戮之多,震驚中外。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以史爲鑑,開創未來。只有在深刻了解歷史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發展未來。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S遇難同胞紀念館爲人們提供了一個場所,來緬懷那些被日本人殘S的同胞。記住這慘痛的代價,才能更好的發展。

先睹爲快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S遇難同胞紀念館,坐落在中國南京江東門街418號。該館的所在地,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S江東門集體屠S遺址和遇難者叢葬地,是中國南京市人民政府爲銘記1937年12月13日攻佔南京後製造的南京大屠S事件而籌建。

  爲悼念遇難者,南京人民政府於1985年建成這座紀念館,1995年又進行了擴建。紀念館佔地面積3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建築物採用灰白色大理石壘砌而成,氣勢恢宏,莊嚴肅穆,是一處以史料、文物、建築、雕塑、影視等綜合手法,全面展示“南京大屠S”特大慘案的專史陳列館。

  該館正大門左側鐫刻着鄧小平手書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S遇難同胞紀念館”館名。該館保持原地形地貌,建築成一座紀念性的墓冢。右側迎面是以中、英、日三種文字鐫刻的黑色大字“遇難者300000”。

  循院牆小徑佈列13塊小型碑雕,部分地記載着大屠S的主要遺址及史實,是全市遇難情景的縮影。院牆上嵌着搜捕、屠S、祭祀3組總長51米、高 2.2米的大型黑灰色石刻浮雕。棺槨形遺骨陳列室門前,豎立着高4米的立雕母親像,室內陳放着從萬人坑挖掘出的白骨和遇難者的部分名單。

  呈平頂半地下墓室形的史料陳列廳內,主要陳列有:當年日軍屠S現場照片,歷史檔案資料,中外人士當年對這次歷史慘案所寫的紀實、報道和出版的專著、圖書、報刊,至今尚健在的1000多位倖存者的名冊、證言、證詞和實物;當年屠S南京軍民的日軍軍官和士兵的日記、供詞;崇善堂、紅十字會等慈善團體掩埋屍體的照片、統計表、臂章證詞以及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中國軍事法庭對南京大屠S主犯松井石根、谷壽夫審判的照片、判決書等。電影放映廳,有200個座位,向觀衆放映《侵華日軍南京大屠S》歷史文獻紀錄片。

  2004年3月1日,該館免費開放以後,吸引了更多的觀衆前來參觀訪問。該館作爲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近年接待國內外人士達120萬人次,其中青少年爲40萬人次,已成爲對廣大人民羣衆特別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課堂。

  同時,本館每年接待國外參觀者達10萬人次,其中日本來館懺悔、謝罪的達5萬人次;還與美國、法國、波蘭、韓國、日本等國的和平博物館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先後在美國舊金山、丹麥奧爾胡斯、日本大阪等30多座國外城市舉辦了展覽、證人證言集會及和平交流活動,吸引了國外各界人士達30多萬人次參與,成爲促進國際友好交流、展示中國人民熱愛和平、樹立人道主義國際形象的重要窗口。

相關導覽

●廣場陳列

  廣場陳列由悼念廣場、祭奠廣場、墓地廣場等3個外景陳列場所組成。其中,悼念廣場內有外形如十字架,上部刻南京大屠S事件發生的時間的標誌碑、“倒下的300000人”的抽象雕塑、“古城的災難”大型組合雕塑及和平鴿等部分組成。

  祭奠廣場有刻有館名的紀念石壁、鬱鬱蔥蔥的松柏和用中英日三國文字鐫刻的“遇難者300000”的石壁。

  墓地廣場有鵝卵石、枯樹和沿院斷垣殘壁上的三組大型灰色石刻浮雕及院內道路兩旁的17塊小型碑雕,部分地記載着南京大屠S的主要遺址、史實,這是全市各處集體屠S所立遇難者紀念碑縮影和集中陳列。還有大型石雕母親像、遇難者名單牆、贖罪碑、綠樹、草坪等諸多景觀,構成了生與死、悲與憤爲主題的紀念性墓地的悽慘景象。

●遺骨陳列館

  遺骨陳列館1985年建館,外形爲棺槨狀,這裏陳列着從紀念館所在地的江東門“萬人坑”中挖出的部分遇難者遺骨。

  1998年4月以後,又從該館所在地的江東門“萬人坑”表層土層中新發掘出208具遇難者遺骨。這批萬人坑遺骨經過法醫學、醫學、考古學、歷史學者的嚴格鑑定,被確認爲南京大屠S遇難者遺骨。這是侵略者瘋狂性、殘忍性、野蠻性是日本軍國主義本性的表現,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S暴行的鐵證。

  在這個呈墓穴形狀、半地下的史料陳列大廳內陳列着1000餘件珍貴的歷史照片、文物、圖表和見證資料,並配有中、英、日文字說明。

  大廳內採用燈箱、沙盤、泥塑、油畫、復原景觀、多媒體觸摸屏、電視和電影等多種陳列手段,再現南京大屠S的悲慘歷史,揭露日本軍國主義者的血腥暴行。電影廳內近200座位的電影放映廳全天用中、日、英三種文版循環放映日軍南京大屠S暴行史料紀錄片。

  此外,該館院內還有約翰·拉貝日記資料展覽和東史郎日記案資料展。這兩個展覽用大量珍貴的史料、照片,分別從一個德國人當年在南京所記錄的日軍暴行和一個曾參加南京大屠S的日軍士兵所記的日軍暴行史實,再次真實具體地向人們展示了日軍南京大屠S的歷史真相,這是一個真實的歷史記錄和特殊的證言展覽。

延伸閱讀

●滅絕人寰的南京大屠S

  日軍佔領上海後,直逼南京。國民黨軍隊在南京外圍與日軍多次進行激戰,但未能阻擋日軍的多路攻擊。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一片混亂中被日軍佔領。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師團師團長谷壽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揮下,對手無寸鐵的我國同胞進行了長達6周慘絕人寰的大規模屠S。

  12月15日,日軍將中國軍警人員2000餘名,解赴漢中門外,用機槍掃射,焚屍滅跡。同日夜晚,又有市民和士兵9000餘人,被日軍押往海軍魚雷營,除9人逃出外,其餘全部被S害。

  16日傍晚,中國士兵和難民5000餘人,被日軍押往中山碼頭江邊,先用機槍射死,拋屍江中,只有數人倖免。

  17日,日軍將從各處搜捕來的軍民和南京電廠工人3000餘人,在煤岸港至上元門江邊用機槍射斃,一部分用木柴燒死。

  18日,日軍將從南京逃出被拘囚於幕府山下的難民和被俘軍人5.7萬餘人,以鉛絲捆綁,驅至下關草鞋峽,先用機槍掃射,複用刺刀亂戳,最後澆以煤油,縱火焚燒,殘餘骸骨投入長江。令人髮指者,是日軍少尉向井和野田在紫金山下進行“S人比賽”。他們分別S了106和105名中國人後,“比賽又在進行”。

  在日軍進入南京後的一個月中,全城發生2萬起QJ、LJ事件,無論少女或老婦,都難以倖免。許多婦女在被QJ之後又遭槍S、毀屍,慘不忍睹。與此同時,日軍遇屋即燒,從中華門到內橋,從太平路到新街口以及夫子廟一帶繁華區域,大火連天,幾天不息。全市約有三分之一的建築物和財產化爲灰燼。無數住宅、商店、機關、倉庫被搶劫一空。劫後的南京,滿目荒涼。

  後來發表的《遠東國際法庭判決書》中寫道:“日本兵完全像一羣被放縱的野蠻人似的來污辱這個城市”,他們“單獨的或者二、三人爲一小集團在全市遊蕩,實行S人、QJ、搶劫、放火”,“江邊流水盡爲之赤,城內外所有河渠、溝壑無不填滿屍體”。

  據1946年2月中國南京軍事法庭查證:日軍集體大屠S28案,19萬人,零散屠S858案,15萬人。日軍在南京進行了長達6個星期的大屠S,中國軍民被槍S和活埋者達30多萬人。南京大屠S慘絕千古人寰!

小貼士:

●交通:

  乘坐遊4路、7、29、37、39、41、80、82、92路公交車即到。

●門票:

  免費。

●開放時間:

  夏季6:30~19:00;冬季:7:00~18:00。

42.“新中國從這裏走來”——西柏坡

【必去理由】

  西柏坡是解放戰爭後期中央工委、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的所在地。

  時光荏苒,歲月流逝,黨中央、毛主席在西柏坡描繪的人民共和國的宏偉藍圖已經成爲現實。

  重溫毛主席、黨中央在西柏坡創下的豐功偉績,緬懷老一輩革命家在這裏留下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必將激勵着我們向前邁進!

先睹爲快

  西柏坡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境內,距石家莊市80千米,是一個松柏蒼翠,風光秀美的小山村。它原名“柏卜”,始建於唐代。1935年,一位教書先生把“卜”改爲“坡”,於是就有了西柏坡。

  西柏坡位於平山縣中部,正處於華北平原和太行山交匯處,在一片向陽的馬蹄狀山坳裏。這個冀西山區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不僅風光秀麗,而且水土肥美。西柏坡三面環山,一面環水,西扼太行山,東臨冀中平原。

  “中國命運定於此村”,這是時任中共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主任的朱穆之同志的題詞。“新中國從這裏走來”,這是作家閻濤同志在其創作西柏坡紀實文學《東行漫記》時概括出的一句名言,並作爲這部紀實文學的書名。

  西柏坡1937年冬建黨組織,到1948年時已有黨員40名,分佈在33戶,佔全村人數的12.3%,佔全村戶數的33%。西柏坡村一帶村莊稠密,相距多在一兩千米,且沿滹沱河分佈,依山傍水灘地肥美,地寬糧豐,稻麥兩熟。

  對於西柏坡一帶以及平山縣的經濟條件,聶榮臻元帥曾這樣說過:“平山縣可稱得上是我們晉察冀邊區的烏克蘭。”較發達的農業經濟,有利於保障軍民的經濟供給,爲黨中央駐地提供物質基礎。

  西柏坡交通方便,易守難攻,既適宜危機時刻向山裏撤退,順利時又便於向城市進軍。優越的地理位置,發達的經濟,堅實的羣衆基礎,相距適中的村落分佈,遂使西柏坡成爲中央工委駐地的最佳選擇。

  1947年5月,以劉少奇、朱德爲首的中央工作委員會先期進駐西柏坡。在這裏召開了全國土地會議,頒佈並實施了《中國土地法大綱》。

  1948年5月,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領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移駐西柏坡,在此組織指揮了震驚中外的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1949年3月23日,毛澤東主席和黨中央離開西柏坡遷往北京。西柏坡以其特殊的貢獻載入了中國革命的史冊,樹立了一座不朽的歷史豐碑。

  西柏坡是華北抗日戰爭中留下來的一處重要戰爭遺址, 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她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國首批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今日西柏坡,前臨碧波盪漾、水光瀲灩的西柏坡湖,後靠滿坡翠柏、松濤陣陣的西柏坡嶺。湖光山色相得益彰,形成了獨具魅力的秀麗風光。

  

景點導覽

●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

  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位於平山縣,自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間,這裏成爲當時中國革命的領導中心,大決戰期間人民解放軍的最高統帥部。從這裏,中國共產黨走出深山,走向全國勝利,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創建。

  西柏坡面向碧波盪漾的崗南水庫,背依松柏蒼翠的柏坡嶺。在這裏,綠樹之間一道彎彎曲曲的圍牆,圍着一簇太行山區普通的白色民房。

  這是原中共中央機關大院,建築面積1.644萬平方米。中北部有一山,內設防空洞,五大書記舊居和其他機關用房沿山周圍而建。房舍大多爲四合院式小平房,均爲土坯壘築,其牆面以白灰粉刷,顯得潔淨而雅緻。

  舊址大院原來位於西柏坡村東頭,有房屋40多處。1955年因修建崗南水庫,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舊址及西柏坡村一起搬遷。1970年冬在距原址北500米、海拔提高57米的地方開始對舊址進行復原建設。

  現已陸續復原了17處,房屋196間、建築面積2760平方米,佔地16440平方米。主要有: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董必武的舊居,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會址,中央軍委作戰室舊址,中共中央九月會議會址,中共中央接見國民黨和平代表中共中央接見國民黨和平代表和蘇共代表米高揚的舊址,中央機要室舊址,中央機關小學舊址及防空洞等。

  在復原過程中,遵循了高度一致、修舊如舊、精益求精的原則,基本保持了原貌,屋內陳設按原狀進行了佈置,展品主要是當年領袖們的辦公和生活用品。

●西柏坡陳列展覽館

  西柏坡展覽館,於1977年建成,依自然山勢分爲上下兩個迴廊式四合院、建築面積3344平方米。1984年,鄧小平爲本館題寫了館名。館內的陳列展覽,集聲光電現代化設施於一體,集中展現了西柏坡的歷史地位及深遠影響。

  該館展覽圍繞“新中國從這裏走來”這一主題,以平山人民光輝的抗日鬥爭史爲鋪墊,解放戰爭爲主線,重點介紹了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在西柏坡的偉大革命實踐。

  整個展覽設計形式完善、製作精美,藝術品味高,獨具特色,被國家文物局評爲“1998年度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之一。今天,西柏坡已成爲著名的革命紀念地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被列爲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愛國主義教育系列工程

  自1992年以來,西柏坡紀念館新建了一批愛國主義教育系列工程。西柏坡紀念碑矗立於松柏簇擁的柏坡嶺上,碑形獨特,寓意深遠,是西柏坡的一個標誌性建築。碑體爲六面體白色花崗岩貼面,碑名“西柏坡”是鄧小平的筆跡,碑文“牢記兩個務必,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江澤民總書記爲西柏坡紀念館的題詞。

  西柏坡石刻園修建於1996年,它位於三面碧水環繞的原柏坡嶺上。整個建築都是紅瓦白牆,碑廊迂迴,亭臺交錯,吸取了古典建築與南方園林諸多特點,其佈局風格獨具匠心。

  園內彙集了老一輩革命家的題詞和名人書法墨寶320餘幅於大理石刻。園名系薄一波和舒同的墨寶,中心碑鎊刻着我黨三代領導人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的真跡。

  西柏坡影像資料館集影像演播、電腦演示、資料貯存、舞臺演出、觀衆參與等功能爲一體,成爲西柏坡一個寓教於樂、寓情於景的重要教育場所。

  另外還有氣勢恢宏的五大書記銅鑄像、莊嚴典雅的周恩來評語碑、情景交融的領袖風範雕塑園、巨卷型文物保護碑、功德碑等,都足以讓觀衆在西柏坡駐足觀賞、留連忘返。

延伸閱讀

●簡陋的條件也能幹大事

   故事一:

  兩張桌子,幾把木椅,一個茶壺,一部電話,在這間不足10平方米的中央軍委作戰室,中國共產黨指揮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戰爭。周恩來曾形象地說,這裏不發槍,不發炮,只發電報。

  在這裏,毛澤東親自向全國各個戰場發出了197封作戰電報,縱橫捭闔,談笑間,強敵灰飛煙滅。短短4個月,解放大軍殲滅和改編了國民黨軍隊154萬餘人。

  來自美國的Fairly先生以及11歲的兒子James聽完講解後,連聲說:“在這麼簡陋的條件下能夠做出這麼偉大的事情,真是難以想象!”

   故事二:

  展廳一角那盞普通馬燈,曾經提在周恩來的手裏。1948年的一個夏夜,天降大雨,西柏坡後山的幾個窯洞被雨水沖塌了,4名同志被困其中。周恩來就是一手提着這盞馬燈,一手抓着鐵鍬趕到現場參與搶險。他又提着馬燈連夜檢查中央機關的其他房屋,確保安全。

  馬燈旁邊擺放着一把破舊的藤椅,當年毛主席經常晚上靠着這把藤椅辦公,寫了許多文章和電報手稿,三大戰役的許多作戰文稿和《關於時局的聲明》就是在這把藤椅上寫的。此外,朱德從解放前一直使用到去世的小鐵桌、中央機關喫飯用的粗磁碗、木菜墩……站在這些樸實的革命文物原件面前,我們跨越時空,真切地體會到了面對困難時精神的力量。

  “這些珍貴的文物、感人的故事,昭示着共產黨人對理想的不懈追求、對人民的無限深情、對事業的執着忠誠。”一位13歲就入伍、隨黨一路征戰的一位老人這樣說。

小貼士:

●交通:

  從石家莊市汽車站有車到西柏坡,車程大約2小時。西柏坡距首都北京約400千米,有京石高速公路相連,單程行車約5個小時,往返只需10多個小時。

●門票:

  舊址門票:30元/人。

  

●開放時間:

  舊址開放時間:8:00~17:00。

  

●最佳旅遊時間:

  每年的5~10月是西柏坡最佳旅遊時間。這時氣候不冷,葉綠花紅,碧波盪漾,水光瀲灩,滿坡翠柏松濤陣陣。

43.軍事歷史和文化的記憶——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必去理由】

  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是我國唯一的大型綜合性軍事博物館,這裏展示從古代戰爭經近代戰爭到現代戰爭的發展階段和不同特點,是兵器縱覽和兵器知識的總彙。

  漫步展廳,彷彿置身於金戈鐵馬的洪流之中,於兵家智謀、刀槍劍戟、戰爭風雲中處處可見民族文化的精粹和社會歷史的變遷。

先睹爲快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位於北京復興門外大街玉淵潭公園南,屬於社科類綜合性軍事歷史博物館。軍事博物館建於1959年,佔地面積約9萬平方米。博物館主題建築呈山字型,坐北朝南,氣勢宏偉,巍峨壯觀,樓頂塔座承託的“八·一”軍徽最爲醒目。

  主樓中央7層,兩翼4層,主樓前有寬闊的廣場,兩側蒼松翠柏四季常青。此建築是北京五十年代“十大建築”之一,於1960年八一建軍節正式開館。

  館內基本陳列由“古代、近代戰爭館”、“第一次、二次國內革命戰爭館”、“抗日戰爭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館”和“兵器館”組成,以中國軍事歷史爲主線,展示了5000年來重要的軍事事件、人物,論著、科技及兵器發展等內容,同時也展示了現代中國國防建設與人民軍隊正規化建設的新成就。

  中國古代戰爭館以100多例著名戰事介紹了古代各個時期在軍事方面的建制、思想、戰略戰術、科技以及名人名著;中國近代戰爭館展示了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抗擊侵略、推翻清朝封建統治等方面的歷史;兵器館展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歷次革命戰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邊防、海防戰鬥中使用的武器和繳獲品。

  另外還有展示中國中國人民革命軍事歷史的數個展館,分別爲“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館”、“抗日戰爭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館”等。在中央大廳外面的東、西兩院內,陳列有中國人民解放軍及其前身在歷次革命戰爭中所繳獲的有關飛機、戰船、大炮等武器。

  在這裏,觀衆可以看到成吉思汗彎弓射大雕的威武身影和橫掃亞歐大陸的蒙古鐵騎;領略康熙大帝三戰雅克薩的非凡風采和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民族豪情;可以目睹列強侵略的罪行和鴉片戰爭失敗的慘痛歷史教訓,並激勵人們奮發向上的精神;也能體味孫中山先生開創革命事業的艱辛和南昌起義第一槍響的震撼。

  在這裏,還可以由衷地讚歎工農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徵的驚世壯舉和中華兒女艱苦卓絕的抗戰歷程,歎服毛澤東等老一代革命家的豐功偉績。而那些琳琅滿目的武器世界和兵器知識介紹使廣大青少年產生濃厚的興趣。

  軍博以其博大恢宏的氣勢、深沉凝重的氛圍直觀形象地再現了中國軍事歷史的宏偉畫卷,現已躋身於世界十大軍事博物館的行列。

景點導覽

●抗日戰爭館

  抗日戰爭館位於博物館展覽大樓東二樓。該館主要展示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和組織的、以國共合作爲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進行全民族抗戰的歷史。

  整個陳列內容分爲“中華民族奮起抗戰”、“開闢敵後戰場”、“堅持與發展敵後根據地”、“堅持艱苦的敵後抗戰”、“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5個單元。

  陳列中突出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和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華南人民抗日遊擊隊和東北抗日聯軍等人民武裝力量在抗戰中的主力軍作用。

  整個陳列既鮮明地展現了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領導敵後軍民堅持抗戰的光輝業績,也生動地記述了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和人民羣衆出生入死、血染沙場的英雄事蹟。展覽通過八年抗戰的勝利,深刻地揭示了中華民族不可悔,侵略者必敗的歷史真理。

●兵器館

  兵器館位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央北大廳,陳列面積1萬平方米,由一座高20多米氣勢雄偉的穹型屋頂建築和兩側的大型陳列廣場組成。

  兵器館陳列了世界上20多個國家生產的近2000件各種武器,其中有SQ、步槍、衝鋒槍、機槍、軍刀、火炮、裝甲車輛、導彈、艦船和飛機等。兵器館被譽爲“兵器的王國”。

  兵器館陳列着許多人民解放軍兵器史上的第一。其中有人民解放軍的第一輛坦克——“功臣號”坦克,以此坦克爲基礎創建了人民解放軍第一支坦克大隊,並在解放戰爭中屢建功勳;人民解放軍第一代地對地戰術導彈——東風1號導彈等等。

  兵器館還展出了人民軍隊在歷次戰鬥中立過戰功的功勳武器,和在革命戰爭年代,人民軍隊在艱苦的環境中和簡陋的條件下,自己動手修配和製造的武器。

  兵器館是軍事博物館最具有特色,深受觀衆歡迎的展館之一。來自國內外、軍內外的觀衆朋友都喜歡到這裏一睹“兵器王國”的風采和奇觀。

●古代戰爭館

  古代戰爭館位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大樓三層西側,展出面積3300平方米,陳列文物、照片、模型、圖表、繪畫、雕塑等展品共計1600餘件。該館是根據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指示精神,從1984年開始籌辦,1988年正式開館。1998年修改調整,1999年重新開館。

  古代戰爭館按照歷史發展順序,分爲先秦時期、秦漢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隋唐五代時期、宋遼夏金元時期、明清時期(鴉片戰爭前),共6個部分。

  具體內容有:中國古代各個歷史時期重要的戰爭、著名的戰例和卓越的軍事家、軍事統帥、將領;在世界軍事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夏商西周和春秋戰國等時期的青銅兵器,唐宋以來的火器及《孫子兵法》等著名的軍事理論著作。這些在陳列中都重點地作了反映。

  古代戰爭館的整體形式設計古樸典雅,極富民族特色。豐富的文物展品,還配有多元化的立體組合陳列和聲、光、電等新技術、新材料的巧妙運用,使整個古代戰爭館呈現出的是中華民族五千年軍事歷史文化的宏偉畫卷,隨處閃耀的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的燦爛輝煌。

●近代戰爭館

? 近代戰爭館位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大樓四層西側,展出面積1300平方米,陳列有文物、歷史照片、復原模型、沙盤、圖表、蠟像、景觀等展品共計500餘件。該館從1984年開始籌辦,1988年正式開館。1998年修改調整,於1999年重新開館.

  近代戰爭館的陳列內容,以1840年至1919年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和本國封建壓迫的武裝鬥爭史爲主線。

  按照歷史發展順序,分爲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戰爭、抗擊列強瓜分中國的戰爭、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戰爭、反對北洋軍閥統治的戰爭,共5個部分。

  除反映中國近代歷次重要的戰爭外,還有林則徐等數十位著名軍事人物,以及興辦近代軍事工業、籌建近代海軍、清末軍制改革等中國軍事近代化的內容。

  除此之外,近代戰爭館還陳列有許多珍貴的軍事歷史文物,如鑄有銘文的太平天國火炮、左宗棠的印章、丁汝昌的戰服、美製加特林機槍等。陳列中還展示了景觀、復原模型、蠟像及一些繪畫、雕塑等美術作品。

  近代戰爭館的整體形式設計簡潔大氣,具有很強的觀賞性。豐富的文物展品,配之以多元化的立體組合陳列,使其成爲一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課堂。

延伸閱讀

●輪船的故事

  櫓與舵都是中國人最早發明的。櫓在中國起源的具體時間尚難確定,但至晚產生於漢代。據東漢劉熙《釋名》一書,對“櫓”字已作了解釋。

  櫓多裝於船的兩頭或船側,支點放在船舷上,入水端剖面呈弓形,另一端以繩索系在甲板上。搖動櫓擔繩,櫓板左右擺動,船便隨之前進,就像魚在水中靠尾巴的擺動而前進一樣。其實,這是因爲櫓板在水擺動時,產生了前後壓力差,從而形成船體前進的動力。

  舵是船的航行導向機械,它是由舵柱和舵板組成。舵柱在船尾直插入水中,下面連接着舵板。舵板的形式多種多樣,當船航行時水流在舵板上形成水壓——舵壓,舵壓與船的浮心之間形成一個力矩,從而改變船的航向。

  舵的使用至遲起於漢代。湖南長沙墓船模中已有舵,其功用也爲人所知。宋代周去非在《嶺外代答》說:“千百人之命,直寄於一舵,……如一絲引千鈞于山嶽震頹之地”。可見其重要性。

  中國人非常的聰明,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發明瞭輪船。那時候的輪船,是以船側輪子的轉動代替划槳,以輪激水前進。古稱爲“車船”、“車輪軻”。在這裏,輪成爲以連續運動代替間歇運動的機械。

  史載,祖沖之發明“千里船”後,在建康(南京) 新亭江試航,“日行百餘里”。可惜,該記載未明確指出,祖沖之是否以輪代槳作爲動力機械。

  直到宋代,火藥與輪船,已成爲兩項最重要的軍事武器。宋將韓世忠在1129年鎮江黃天蕩戰役中“用飛輪八楫,踏車蹈回江面”,有力打擊金人完顏亮;在採石磯戰役中,宋將虞允文的輪船戰艦使金兵“相顧駭愕”等史事,都是明證。隨着輪船製造技術的提高,船中槳輪數量也從2輪發展到4 輪、8 輪、20 輪,甚至32輪。

  這些發明傳入西方之後,對西方文明產生了極其巨大的影響,其中舵和指南針的作用尤其顯著。歐洲人在採用舵之前,西方的船隻必須由槳來改變航行的方向。只有當中國的舵傳入了西方之後,哥倫布和達伽馬的環球航行在變爲可能。

●火藥的故事

  火藥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因爲是用硝石、硫磺和木炭這三種物質混和製成的,而當時人們都把這三種東西作爲治病的藥物,所以取名“火藥”,意思是“着火的藥”。

  自秦漢以後,煉丹家用硫磺、硝石等物煉丹,從偶然發生爆炸的現象中得到啓示,再經過多次實踐,找到了火藥的配方。三國時有個聰明的技師馬均,用紙包火藥的方法做出了娛樂用的“爆仗”,此舉開創了火藥應用的先河。

  唐朝末年,火藥開始應用到軍事上。人們利用拋射石頭的拋石機,把火藥包點着以後,拋射出去,燒傷敵人,這是最原始的火炮。

  後來,人們將球狀火藥包紮在箭桿頭附近,點着引線以以後,用弓箭將火藥射出去燒傷敵人。還有把火藥、毒藥,再加上一些瀝清、桐油等,搗在一起做成毒球,點着以後,用弓箭射出S傷敵人,這就是後來的“萬人敵”。

  到了宋朝,人們將火藥裝填在竹筒裏,火藥背後扎有細小的“定向棒”,點燃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裏的火藥迅速燃燒,產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飛向敵陣爆炸,這是世界上第一種火藥火箭。以後,又陸續發明了火槍和槍。這些都是用竹管制成的原始管形火器,是近代代槍炮的老祖宗。

小貼士:

●交通:

  公交路線:乘地鐵1號線或1、4、21、57、65、320、337、802路等公交車到軍事博物館站下車。

●門票:

   門票:20元/人,學生持學生證半價。

●開放時間:

   8:30~16:30。

目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