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別陷入父親教育的誤區——真正的威信來自哪裏
在孩子面前樹立威信,不是想樹立就可以樹立的,是一件不能着急的事。威信是父親需要運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建立在與孩子彼此尊重的基礎上,不知不覺、自然而然地產生的。要想成爲有威信的父親,在日常生活中就應該品行端正,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千萬不能表面一套,背後一套,在外面一個樣,在家又是一個樣;也不能端“老子”的架子,採用專制、暴力的方式對待孩子,這樣反而會讓自己的威信掃地,孩子也不會尊重您。
把夢想強加給孩子
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作曾說:“父母可以有自己的理想,但干涉孩子各自的理想,就等於不承認孩子的人格。青少年不良行爲的種子,最初就是從這裏萌芽的。”所以,作爲父親,也不要把自己的理想、夢想強加給孩子。因爲這會嚴重阻礙孩子的健康成長與發展。
【家教現場】
李欣是高三生,他學的是理科,雖然他的數理化成績都不錯,但他更喜歡文科課程。高考前,學校組織大家填報大學志願。老師說,填報志願非常關鍵,因爲填報的志願從某種程度上能決定未來的工作,甚至是選擇未來的人生之路。所以,要求學生要重視。
老師的話引起了李欣的思考:“我該給自己選擇怎樣的人生之路呢?”他決定聽聽父親的建議。回到家後,李欣對爸爸說:“爸爸,您說我該報甚麼專業?”
☆ 家有壞爸爸 ☆
爸爸說:“就報最熱門的金融專業吧,以後找工作會容易一些。另外,你畢業後還可以到海外留學發展。”
李欣說:“爸爸,雖然我的理科成績不錯,但我更喜歡中文。”
“在大學裏學中文有甚麼意思呀,還是報金融專業吧!爸爸當年的夢想就靠你來實現了。再說,你看現在金融人才多喫香呀。爸爸就希望你能成爲一流的金融人才,到時候去美國華爾街發展。那樣,爸爸的臉上也有光呀!”爸爸開始憧憬了……
李欣說:“爸爸,我想以後從事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工作。您要支持我的選擇呀!”
爸爸覺得和兒子說不通,開始有點火了:“你懂甚麼?我喫過的鹽比你喫過的米還多!不要和我在這裏爭辯,知道嗎?”
☆ 家有好爸爸 ☆
“你想報甚麼專業呀?”爸爸問。
李欣回答:“我想報中文專業,雖然我的理科成績還不錯,但我想以後去弘揚中華文化。”
“孩子,你可要慎重考慮呀!”
“爸爸,我感覺從事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會很痛苦,所以我想以後能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您能支持我的選擇嗎?”
爸爸語重心長地說:“孩子,我不干涉你的決定。我相信你是經過慎重考慮的。所以,既然你喜歡中文,那就好好準備吧!”
【案例分析】
壞爸爸沒有從孩子的角度考慮,一味地強調自己的意志,而且還把自己年輕時沒有實現的夢想強加給了孩子。可想而知,孩子會是怎樣的感受,會不會影響高考複習,進而影響高考成績呢?好爸爸則能聽從孩子內心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決定。這樣,孩子就能心情愉悅地複習、考試,最終很可能就會考上自己理想的專業和學校。
孩子在沒有自主選擇的意識前,父親在某些方面替他做選擇是必要的。但這並等於父親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塑造孩子,更不可以把夢想強加給孩子。明智的父親一定會考慮孩子的心理要求,讓孩子做出選擇,並且尊重他的選擇。
古今中外,很多成功人士的路都不是父母爲他選擇的,而是靠自己的選擇而成大器的。孩子的路終究還是要靠自己來走的。爲人父者,與其把自己一廂情願的沒有圓的夢想強加給孩子,不如與孩子一起去圓他自己那個美麗的夢想,讓孩子在您的讚賞、鼓勵、支持中找到向前邁進的動力,按照自己的興趣與能力發展,實現夢想。
【教育建議】
建議一:別再對孩子進行“填充式”教育
很多父親認爲當年自己想當音樂家、畫家、建築師、律師,或者考上名牌大學,但因爲各種原因讓這些夢想化成了泡影。那麼,他們把這種夢想寄託了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夠圓他們未圓的夢。於是,父親讓孩子在課餘時間必須學這學那,把孩子的自由空間都擠佔滿了,暫且不論孩子對此是否有興趣,這種讓孩子沒有自用空間的“填充式”教育方法就是錯誤的,不但不能發揮孩子的興趣和特長,還會阻礙他的潛能的發揮。
作爲父親,一定不要再對孩子進行這種“填充式”的教育了,要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建議二:不逼迫孩子按您的想法做事
英國著名教育家伊麗莎白·哈特利·布魯爾說:“同我們的父輩相比,我們更加感到有必要調動孩子自己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我們只要告訴孩子,如果他們打算在就業市場上找到一席之地,就必須考出好分數。但是,如果我們過多地催促孩子上進,將會適得其反,壓抑他們與生俱來的才華和獨創性。”
希望孩子成才並沒有錯,錯的是父親的逼迫態度。著名作家羅蘭曾說:“父親的教育方法是鼓勵,而不是逼迫和苛求,是隨我們的個性發展,而絕不是強迫把我們鑄成固定的模式。”父親應該知道,真正的天才不是逼出來的。所以,不要逼迫孩子去做甚麼。否則,最終的結果可能會令父親大跌眼鏡。
有一位父親,他的孩子獲得了美國青少年最著名的一個科學獎的金獎。每天,這位父親都帶着一張印有他孩子大幅照片的報紙,他爲孩子的成就感到無比的驕傲。但是,他卻經常嘆息,因爲他的孩子長大後和他斷絕了一切關係。其中的原因就自愛與,這位父親是以逼迫式的教育方式提高孩子才能的,但卻同時犧牲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建議三:根據孩子的興趣培養他的技能
一位父親小時候的夢想就是成爲小提琴家,但最終未能如願。兒子出生後,他就希望兒子能學小提琴。兒子3歲時,他就自作主張地給孩子買了一架小提琴。其實,他知道兒子一開始就不喜歡小提琴,但他還是一廂情願地讓孩子學。最終,兒子還是也沒興趣。半年後,小提琴上蒙了厚厚的一層灰塵,這位父親也沒了熱情。
後來,這位父親總結了教訓,開始根據孩子的興趣培養孩子的技能了。他看到兒子的動手能力比較強,就給他買了一套工具,像螺絲刀、鉗子、扳手等。結果,兒子每天都忙活得不亦樂乎,他的成長中只有快樂。
建議四:把一些決定權放給孩子
有些經驗,必須靠自己的嘗試得來。所以,當您確定孩子能夠承受時,把一些決定權放給孩子,讓他去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膽嘗試。孩子可能會成功,也可能會失敗。如果孩子失敗了,作爲父親,您應該跟他分析失敗的原因,而不應該說:“看,我早就說吧,你就是不聽!”
【教子箴言】
每一位父親都應該學會做“雕塑”孩子的藝術家,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夢想強加給孩子,一定要研究孩子究竟適合學甚麼,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好地發展。
說到的事情做不到
很多父親經常以許諾的方式來搪塞孩子的要求,結果答應孩子的事兌現不了。幾次以後,當孩子知道,父親說到的事情根本就做不到時,他就會不再相信父親。這也會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他也不會認爲兌現承諾很重要。所以,他就會成長爲一個不誠信的人。
【家教現場】
父親打算把花園裏那個又小又舊的亭子拆掉,再新建一座大點的亭子。當孩子知道父親要拆小亭子時,他非常好奇。於是,他對父親說:“爸爸,我想親眼看工人們是怎樣拆亭子的,您讓人拆亭子時一定要通知我哦!”父親同意了。
第二天,孩子要去看外婆,他再三央求父親等他回來後再拆小亭子。父親說:“好吧!你去吧,我們一定會等你回來後再拆的。”於是,孩子高高興興地走了。
過了幾天,孩子回家了,他卻發現舊亭子早已被拆了,心裏很難過。晚飯時,他小聲地對父親說:“爸爸,您怎麼說話不算數呀!您不是答應我回來再拆小亭子的嗎?”
☆ 家有壞爸爸 ☆
“哦,是這件事呀!爸爸是說着玩的,你想,你好幾天不回來,爸爸又必須抓緊時間建新亭子,真等你回來拆就誤事了?”爸爸對孩子的話並不以爲然。
“可是,爸爸,你應該說話算數呀!”孩子委屈地說。
“算數?你還教訓起爸爸來了?”父親也有點火了。
“爸爸,您不是老教育我要說到做到嗎?您自己都做不到,我以後再也不相信你了!”
“我是爸爸,我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你一個小孩子懂甚麼?”
孩子嗚嗚地哭了起來……
☆ 家有好爸爸 ☆
父親感覺很奇怪,說:“甚麼不算數?”他已經忘記自己幾天前說過的話了。聽到兒子的話後,他記起來了。他向兒子認錯:“孩子,是爸爸不好!爸爸應該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
於是,父親再次找來工人,讓他們在原來舊亭子的位置上,又重新把拆掉的舊亭子搭建起來。然後,父親讓工人們當着孩子的面再拆掉舊亭子。以此,父親表示自己說的話負責。
父親說:“無論甚麼時候,都要說到做到,這比萬貫家財更爲珍貴!”孩子也從父親的言行中學會了很多東西。
【案例分析】
壞爸爸的話可能會讓做父親的有點似曾相識的感覺。在生活中,很多父親都會扮演壞爸爸的角色,爲了應付孩子而說謊,還振振有詞,不向孩子道歉,不試圖彌補。而好爸爸則能真正認識到“說到做到”的重要,並立即改正,彌補過失,贏得了孩子的尊重,孩子也會受到父親誠信言行的影響。
儒家經典《弟子規》說:“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一個人凡是說出的話,一定要講求信用,任何欺騙的言語或行爲,都是不可以的。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和周圍的人相互合作、相互依存,而如何使人與人之間保持這種良好的關係?只有靠信用。
作爲父親,您可能也在孩子面前抱怨社會面臨的前所未有的誠信危機,你可能在發愁孩子謊話連篇、考試作弊,您可能一度成爲假食品、假藥品、各種假貨的受害者……可是,您是不是依然在說一套,做一套,隨口答應的事可以不兌現?那就別責怪孩子會撒謊,會撒謊的孩子長大了,就製造出假東西害您。到底“誰”要爲誠信危機負責?
【教育建議】
建議一:要以誠相待人,表裏如一
在生活中,只有說到做到的人才能得到長久的尊敬。平日裏,如果您答應了別人的事,就應該及時兌現;沒有打算或沒有能力做的事,絕不承諾;與人約好的時間,儘量不要遲到;制定的規則,大家一定要共同遵守……
作爲父親,一定要表裏如一、不虛僞、不造作。比如,當我們教導孩子要遵守交通規則,自己是不是在亂闖紅燈?只有學會表裏如一,人生纔會變得輕鬆。
建議二:不隨便許諾,許諾必須信守
我們在生活中會經常遇到別人的託付和請求,“答應”不是唯一的選擇,而應該考慮自己的能力和兌現的可能性。如果答應了自己能力以外的事,那就容易進退兩難。因爲兌現很困難,而放棄又會讓我們失去誠信。所以,不輕易承諾,但答應了就要努力兌現。
這不僅限於成年人之間,對孩子更應該言語謹慎。面對孩子的要求,不要隨口答應,而是想清楚是否該答應,答應了是否能兌現。答應孩子週末去公園,就一定要去,別把孩子不當回事,說到就一定要做到。
建議三:實在不能兌現承諾就要道歉
作爲父親,一定要以身作則,以良好的言行爲孩子做出好的榜樣。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一定要說到做到,要誠信。對孩子的許諾不能不認真對待,不能言而無信。如果實在因爲急事而不能兌現承諾,一定要向孩子解釋清楚並道歉,爭取孩子諒解,事後一定要設法彌補。
建議四:不隨便哄騙、嚇唬孩子
作爲父親,經常會遇到孩子不聽話、哭鬧的時候,有時爲了及時制止孩子,可能會使用哄騙、嚇唬的方法。有的父親可能會說:“你只要聽話,爸爸就給你買糖喫。”好了,孩子真不哭了,您真打算給孩子買糖嗎?有的父親也可能會嚇唬孩子:“你再哭,我就把你送人。”如果孩子繼續哭,您也不可能把孩子送人。所以,父親在與孩子應對時,千萬不要說不可能實現的語言。別輕視這些細節,這就是在無形中幫助孩子建立誠信意識。
建議五:引導孩子做一個誠信的人
每位父親雖然自己不一定能做到誠信,但一定會希望孩子能夠誠信。所以,父親教育孩子做一個誠信的人。當孩子有了誠信言行時,父親一定要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當然,如果孩子不誠信,父親也應該引導孩子承認和改正,教育孩子誠懇地向對方道歉並說明原因,還要及時鼓勵孩子:“爸爸相信你以後一定會說到做到。”這樣,孩子會更加懂得誠信的重要,樹立誠信觀念。
【教子箴言】
無論是對於我們自己,還是對孩子,誠信都是立足於社會的根本。父親應該教導孩子從小樹立誠信的觀念,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做錯事要承認錯誤,接受批評,這樣,他長大後才能成爲一個光明磊落的人。當然,還有一個前提,那就是父親首先要做到誠信。
父親就是孩子的“天”
很多父親認爲,自己就是孩子的“天”。他們唯我獨尊,對孩子說一不二,採取嚴厲管制和強迫式教育。這種教育方式很容易損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導致孩子形成不良的個性和人格。有的孩子對父親的這種專制教育方式產生逆反心理,甚至會採取過激行爲,釀成悲劇。
【家教現場】
爸爸有收集郵票的愛好。也許是受了爸爸的影響,7歲的閔帆也漸漸對郵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天,閔帆趁爸爸不在家,就把爸爸珍藏的郵票冊都拿了出來,對每張郵票都仔仔細細地看了一遍。看了大半天,閔帆有點累了,就回房間休息去了。
爸爸回家後,看到自己心愛的郵票冊被隨意地扔在客廳的茶几上,還有幾張郵票散落在外面,其中有兩張還被茶几上的水給浸泡了。
☆ 家有壞爸爸 ☆
爸爸非常生氣,就把閔帆叫了出來,非常嚴厲地問:“這是怎麼回事?”
閔帆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滿不在乎地回答:“我覺得郵票很有意思,就拿出來看看。”
爸爸更生氣了:“看看,你把郵票都弄成甚麼樣子了?以後不許動這些郵票冊!”
閔帆小聲說:“爸爸,我很喜歡郵票,下次我還想看您新集的郵票!”
“下次?不行!”
“求求您,答應我吧!”
爸爸有些發怒了:“我說不行,就不行,你這個孩子怎麼這麼胡攪蠻纏的!”閔帆被爸爸喝了一聲,臉都嚇白了,他跑回了自己的房間……
☆ 家有好爸爸 ☆
爸爸想,一定是閔帆拿出來的。於是,他叫來閔帆:“是你看的郵票冊嗎?”
“是的,爸爸!我覺得郵票很有意思,就拿出來看了。”閔帆回答。
“哦?你真對郵票很感興趣?”
“嗯,我還想和爸爸一起收集郵票呢?”
“好啊!你有興趣是好事,爸爸爲你高興。但是,不能因爲你喜歡郵票,就可以損壞它們。其實,不論是否喜歡,我們都應該珍惜它們。還有一點,爸爸要對你說,就是沒有經過允許,不能隨便動別人的東西。這是對他人的一種尊重。爸爸動你的東西,也會經過你的同意的。”爸爸語重心長地說。
“好的,爸爸,我懂了。我會愛惜郵票的,而且,下次我再看它們時,一定提前向您請示。”閔帆向爸爸保證。
【案例分析】
很多父親都認爲自己是孩子的“天”,所以會對孩子說:“說不行,就不行。”這是一句不容孩子爭辯的話,根本不給孩子一點解釋的機會。當然,這樣的父親扮演的就是壞爸爸的角色了。結果,很多孩子就像閔帆一樣,“臉都嚇白了”,所有的委屈只好往肚子裏咽。
好爸爸則能認真聽孩子的想法,並站在孩子的角度,設身處地地爲他着想。另外,好爸爸還能耐心地向孩子說明兩點內容:一是要對物品有珍惜的態度,二是未經允許,不亂動他人的東西。這兩點會對孩子的做人處世有着積極的影響作用。
生活中,很多父親也認爲,孩子就是應該聽父親的話,就應該對父親言聽計從,不能有半點的辯駁,等等。其實,這些行爲都在證明父親在端“老子”的架子,在做專制的“獨裁者”。今天,面對孩子,父親應該有一顆平和的心,要與孩子平等相處,爲孩子樹立好的榜樣,不把自己當“天”,孩子纔會尊重您,反而會把您當“天”一樣敬重。
【教育建議】
建議一:不耍“我是你爸爸”的威風
父親應該知道,不要在孩子面前耍“因爲我是你爸爸”的威風,這對孩子是一種傷害。著名教育家趙忠心教授指出,“我是你爸爸”,這隻能是我們必須要承擔起教育子女義務的依據,而絕不能以此作爲向子女施展特權和大耍威風的理由。
現在,有些孩子好逞威風,以強凌弱,敢跟長輩、老師頂撞,這些往往是因爲他在家裏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和強權壓制,從而出現一種尋求平衡的非正常心理。趙教授認爲,這是一種發泄或報復。本來父親是想樹立威信,但事與願違。
建議二:給孩子一點自由,不要壓制
一般來說,父親都喜歡標榜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很嚴格,既不許這樣,也不許那樣,完全不給孩子一點自由。父親應該知道,孩子一旦被束縛得太久了,就很有可能形成抑鬱、怯懦心理,這種心理顯然不利於他健康成長。
另外長期被壓制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往往會更加的叛逆,甚至會做出違反道德和法律的事情來。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足夠的空間,所以父親千萬不要單方面給孩子制定過多的規矩,把孩子嚴格束縛在一個狹小的圈子裏。要捨得放手,給孩子體驗生活、自由支配時間的機會。
建議三:不要對孩子“以暴制暴”
在生活中,當孩子提出一些無理要求時,很多父親都會斷然拒絕,然後再狠狠地批評孩子一頓。因爲在生氣時,父親很可能會說出傷人的話,比如“滾”、“出去就永遠別回來”等等,這樣就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破壞親子關係。更爲嚴重的是,有些倔強的孩子,說不定就真地永遠不回來了。
當孩子頂撞父親時,威脅或“以暴制暴”是沒有任何作用的,相反只會破壞親子間正常、自然的溝通,惡化親子關係。這時父親需要聆聽、理解和寬容孩子,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慮他的真實想法,再以此着手進行坦誠的教育和說服,孩子纔會主動放棄不合理的要求,接受意見。
所以,當孩子不聽話並且和您對抗時,您要抓住這個機會,要向孩子展現做父親的愛心,要對孩子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他明白自己到底錯在了哪裏,培養孩子鑑別對錯的能力,儘量要尊重孩子,而不要隨便責罵和責罰。
建議四:要別把孩子當“小大人”
一位單親父親晚上經常加班,但他和12歲的兒子過得很快樂。因爲他們家充滿了友愛和諧的氣氛,父親不端“老子”的架子,不不把孩子當孩子,而是當“小大人”看。
又一個加班的夜晚,父親給兒子打了個電話:“小夥子,我餓了,20分鐘後到家。”“好的爸爸,我會給您準備宵夜,您注意安全。”孩子從被窩裏爬出來,在廚房快樂地忙活着。很快,宵夜就擺上了餐桌。爸爸回來了:“小夥子,給爸爸做飯不辛苦呀?”兒子快樂地說:“爸爸,我已經是大人了,我願意爲您服務。”
這位父親把孩子當成“小大人”的教育方式實在很高明。這樣的話,有誰還能說父親的權威必須端“老子”的架子,必須是建立在對孩子的訓斥上嗎?
【教子箴言】
作爲父親,千萬別把自己真的當成孩子的“天”,要把孩子當成同等的“人”來對待,尊重他,理解他。要寬容地對待孩子的錯誤,對孩子寬容,是做父親的美德,也是家庭教育的必需。不把自己當孩子的“天”,您就會在教育孩子方面收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無原則地溺愛孩子
生活中,溺愛孩子並不是母親的專利,很多父親也會溺愛孩子,甚至比母親有過之而無不及。孩子要甚麼,父親就給甚麼;即使暫時沒有,也會想法設法去滿足孩子的要求。於是,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就會與日俱高,處處享受優厚待遇,結果,小王子、小公主就誕生了。
【家教現場】
兒子快放暑假的時候,他就卯足了勁,準備利用暑假好好玩,然後再把以前早起少睡的覺補過來,所以早上他打算睡到自然醒。
暑假第一天開始了。兒子也不管時間,就一直睡。雖然他的假期作業不多,但學校老師還是要求學生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並請家長監督。
☆ 家有壞爸爸 ☆
已經是上午10點了,兒子還沒有起牀。爸爸想,反正兒子也沒有甚麼重要的事,就讓他睡吧,好好放鬆一下。
幾天後,孩子確實懶惰了。他躺在牀上會喊:“爸爸,我想喫××,您給我拿點吧……”當然,爸爸就乖乖地給兒子拿……
整個暑假,孩子一直是這樣,爸爸還挺高興,心想:“愛孩子,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 家有好爸爸 ☆
已經早上7點了,以往孩子6點就起牀了。爸爸有點着急了,就去催孩子:“趕緊起牀,假期也不要太懶,老師要求你早起呢!”
“爸爸,我再躺一會兒,您給我拿個××喫好嗎?”兒子懇求爸爸說。
不過,爸爸還是很有理智的,在這方面,他是不能答應孩子的。所以他說:“現在你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是立即起牀,起牀後再喫;第二個選擇是不喫,但只給你5分鐘時間,5分鐘後必須起牀。”
兒子可憐兮兮地看到爸爸臉上嚴肅的表情,衡量了一下,馬上就起來了。整個暑假,兒子一直跟以往一樣,早早地就起牀了,自己還每天晨讀呢!
【案例分析】
壞爸爸是愛孩子的,但他太愛孩子了,以至於失去了原則,變成了對孩子的溺愛,但他自己還渾然不覺。而好爸爸則是理智的,雖然愛孩子,但是他很有理智;雖然他很嚴肅,但這種嚴肅卻是孩子可理解、可承受的,也是不容質疑的。所以,兒子能夠早睡早起,作息時間有規律。其實,好爸爸對孩子的愛是智愛,壞爸爸則是溺愛孩子。
有這樣一個實驗:把一隻青蛙放在熱水中,它會一下跳出來;而把它放在冰水中,它就會躺在裏面。如果用酒精慢慢給冰水加熱,水溫會讓青蛙感覺很舒服。最後,當它感到水溫很燙時,它已經沒有力氣跳出來了。其實,這就像父親溺愛孩子一樣,當孩子被溺愛到一定程度,他想跳出溺愛就已經很難了。
列寧說:“毀於溺愛的孩子比毀於小兒疾病的多。”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指出,溺愛雖然是一種偉大的情感,卻會使子女遭到毀滅。所以,父親對孩子的愛要適度,一定不能靠主觀願望來教育孩子。
法國思想家盧梭說:“你知道怎樣使你的孩子備受折磨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因爲無原則地順從孩子,滿足他的要求就會引發孩子過高的慾望,一味滿足孩子的慾望只能使其養成越來越貪婪的惡習。一旦無力滿足其需求時,勢必會引起孩子的不滿,最終會導致難以管教的局面,甚至會使孩子走上邪門歪道。所以,爲人父者,不要溺愛孩子。
【教育建議】
建議一:不把第一筷子菜夾給孩子
父親想一下,當孩子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坐在一起喫飯時,您會將第一筷子菜夾給誰?如果您把第一筷子菜夾給了孩子,那麼,爺爺奶奶也會不甘示弱,也會夾起菜送到孫子碗裏。久而久之,在孩子心中,他就是家裏最重要的人,他永遠都要喫第一口。
對此,傳統文化學者蔡禮旭老師說:“將第一口菜夾給爺爺奶奶,孩子學到的是孝道,從開始就有了尊重長輩的印象。第一口菜夾給孩子,營養不見得比第二口、第三口多,孩子卻學會了自私。”可見,教育孩子是需要智慧的,不要以爲把第一口菜夾給孩子就是愛孩子。實際上,夾的第一口菜、倒的第一杯水,給了誰,這一個動作,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建議二:不要對孩子有補償心理
很多父親一般都比較忙,沒有太多時間陪伴孩子,於是就會對孩子有補償心理,以爲自己沒有盡到做父親的責任與義務,就在能與孩子在一起的時候,盡力去滿足孩子的要求,基本不考慮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給孩子很多零花錢,讓孩子去買喜歡的東西;當孩子犯了錯誤,自己也不去管孩子,怕孩子疏遠了與自己的感情。還有一些單親父親,也容易對孩子有補償心理。其實,這種心理所表現出來的行爲對孩子的成長都是十分不利的。所以,父親應該對這種心理有所驚醒,要努力去除對它,理智地去愛孩子。
建議三:把生活中的小事交給孩子做
今天,大部分孩子的獨立能力有待提高。所以,在生活中,父親應該有意識地把一些小事,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交給他來做。比如,疊被子、刷鞋子、晾衣服等,也可以讓孩子去買早餐,去小賣店買小件物品等。這樣,就能鍛鍊孩子的獨立能力。
所以,作爲父親,一定不要認爲孩子還比較小,就甚麼事情都替孩子考慮,替他去辦。只有給孩子做事的機會,孩子成長得更快;只有讓孩子自己處理一些事情,纔是對孩子真正的負責,纔是對他真正的愛。
建議四:不要遷就、過度保護孩子
愛孩子是有原則的,遷就孩子,任着孩子的性子來,會讓孩子滋生“以自我爲中心”的心理,會讓他只想自己,不考慮別人,容易變得任性、自私。所以,作爲父親,要知道遷就孩子並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而是害。
另外,父親也不能過度保護孩子,限制孩子的活動,怕他受到傷害。當孩子一旦融入集體生活,他就會有強烈的獨立意識。但是,因爲能力有限,反而更容易受到傷害。所以,真正關心孩子的父親,會放手讓孩子去見世面,去經受挫折,而不會把孩子“鎖”在身邊。
【教子箴言】
父親一味地溺愛、遷就孩子,一味地滿足他的各種要求,容易讓孩子變得冷漠無情。對孩子有愛是應該的,也是必要的,但一定要理智地愛孩子,不要試圖把孩子前進路上的石塊都給清掃乾淨,把坑窪都給填平,雖然他可能暫時平安,但他卻失去了走坎坷之路的能力。
對孩子放任不干預
今天,還有一些父親對孩子的成長持放任不干預的態度,他們認爲,孩子會“樹大自然直”,對孩子重養輕教。所以,把孩子生下來就算完成任務了,至於孩子將來是否能夠成人、成纔則不往深處想。但忽然有一天,孩子出問題了,這些父親悔之已晚。
【家教現場】
一位父親經營商業,時常到外地出差,有時候一連十幾天不回家。像現在,他14歲的兒子放暑假了,正好趕上他出差到外地去。孩子的母親身體不好,沒有精力管孩子。結果,孩子常常處於無人照看的狀態,於是就跟社會上的一些小混混在一起了。
☆ 家有壞爸爸 ☆
整個暑假,這位父親偶爾回家一兩次,但他也見不到孩子。這時,他就會象徵性地簡單問一問孩子的去向,當得知孩子一段時間沒有回家時,他也不深究,還是匆匆出他的差。
直到他的兒子實施他的第三起搶劫被公安機關抓獲時,這位父親才如夢初醒,痛悔地說:“我不該放任他不管呀!”
☆ 家有好爸爸 ☆
有一次,父親出差回家,發現兒子不在家。他就問妻子孩子去了哪裏,當他得知兒子已經幾天沒回家時,立即到外面找孩子。雖然第二天他還要到外地參加一個重要的招商會,但他決定暫時取消行程,改由他的助理代他參會。這位父親留了下來繼續找孩子。
通過多方努力,第三天,他纔在離家很遠的一家網吧把孩子找回來。然後,他耐心地跟孩子交流,希望孩子能夠體會父親的辛勞,體會母親的病痛。也許是父親的真誠感動了孩子,孩子竟然痛哭流涕,發誓不再去網吧,不再跟那些不三不四的社會小青年繼續交往了。
【案例分析】
壞爸爸認爲生意重於孩子,於是就專注於生意,而放任了孩子。即使他發現了孩子有幾天不着家的情形,還是繼續去忙他的生意,最終導致孩子走上犯罪道路。好爸爸也做生意,但卻能爲找孩子而取消參加招商會的行程。顯然,他認爲孩子比生意更重要。當然,這種意識促使他把孩子從即將走向犯罪的邊緣拽了回來。
所以,父親一定要對孩子的成長負責,不能放任孩子。據報載,新修訂的《廣東省未成年人保護條例》已經於2009年1月1日正式實施,該《條例》特別突出了對孩子的家庭保護和人性化關懷。其中規定,監護人不得放任未成年人夜不歸宿,否則將構成違法受到處罰。可見,放任孩子已經爲法律法規所不允許。
還有的父親在孩子的個性品質、行爲習慣等方面不提任何要求,孩子想做甚麼就做甚麼。這樣的教養方式是不負責任的。所以,每位父親都不應該放任孩子,而要適當地干預孩子。
【教育建議】
建議一:不要放任孩子的玩耍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如果放任孩子去玩,而不去跟孩子探討一些玩的問題,如玩要有節制,要跟小夥伴和睦相處,講禮貌等,孩子的玩耍就會有失去應有的意義,就會讓孩子養成貪玩的壞毛病。
建議二:對孩子的期望要合理
父親對孩子應該有期望,這纔是一個合格父親應該持有的態度。但是,這種期望應該是合理的,不宜過高,一定是憑自己的努力可以達到的,否則就會使孩子受挫而喪失自信心。當然,期望應該與孩子的能力與志向相符,並根據孩子的身心發展、興趣以及學習水平的實際狀態進行調整。如果父親對孩子的期望過低,對孩子的發展也不會有好處,因爲孩子不用努力就能滿足父親的期望,而達不到激發孩子潛能的目的。
建議三:不給自己找任何藉口
作爲父親,應該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逐步教育和鼓勵孩子按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自覺性,提高孩子的獨立能力、學習能力等。千萬不要給自己找工作忙、時間緊的藉口,不注意觀察孩子的思想傾向,不捕捉孩子的細微變化,不揣摩孩子言外之意,不培養孩子有益的興趣愛好等。如果對孩子的行爲聽之任之,一定會貽誤教育孩子的好時機,給孩子的成長以極大的阻礙。
建議四:與孩子一起訂立家規
未經大人同意,孩子就隨意開冰箱拿水果喫,或是開電視,對這些小事,父親也不應該視而不見。要知道,生活中的一些規矩要及早訂立,比如,孩子不能連續看電視超過1小時,不能隨心所欲喫糖果等。對此,有教育專家說:“如果繼續縱容孩子這些行爲,孩子8歲後就可能會不通知大人就外出。”
所以,父親應該和孩子一起商量,訂立家規,明確規定他該做甚麼,不該做甚麼,要讓他知道家規的重要。如果違犯家規,就要接受一定的懲罰,比如連續做家務一星期,連續三天不能看動畫片等等。這樣做,孩子心中就有一個“可”與“否”的意識,從而做自己分內的事,而不違越地做人與做事。
【教子箴言】
父親應該明白,樹大不一定直,不去修剪,它就會長出很多枝椏,就會長歪。孩子的成長亦是如此。所以,父親一定不要對孩子持放任不干預的態度,否則,孩子和您都會痛苦。
對孩子的要求過高
孩子是父親的希望。天下所有的父親都希望孩子能有出息,能成大器,這本無可厚非。對孩子有要求是一種有信心的等待,父親對孩子有一定的要求,有利於孩子增強自信心、進取心。但是,如果要求過高,脫離孩子的實際,不僅起不到積極的作用,反而會起消極作用。
【家教現場】
這一天公佈期末考試成績,同學們都很緊張,大家圍在一起議論:
“不知道這次能考多少分?要是考砸了,我媽非得把我嘮叨死不行!”
“嘮叨是好的,我最怕我爸揍我了,今早他還問我估計自己考了幾分呢!”
“拿成績的日子,是我最痛苦的日子。考不好的話,回家準沒好果子喫。”
正在大家討論得熱火朝天時,小東一句話沒都說。此刻他心裏忐忑不安,他知道這次一定沒有考好。不一會兒,成績出來了,果然不出所料,又有兩門課沒考及格。小東沮喪地想:“唉,回去怎麼和老爸交待呢?”
☆ 家有壞爸爸 ☆
一到家,爸爸洋溢着滿臉的希望,焦急地追問起來:“考得怎麼樣呀?”
小東低着頭說:“我考得不好。”
爸爸原來陽光燦爛的臉一下堆滿烏雲,他嚴肅地說:“我是怎麼要求你的呀?沒長記性呀!你考不好,你的老師、同學、周圍的人都會看不起你。你爸爸也讓人家看不起。”
就這樣,小東的壓力更大了,他很恐懼考試。他眼中看到的都是考分,一切都爲了考分,他好像只爲考分活着。
然而,小東的成績卻一直沒起色。漸漸地,他對自己失去了信心。他開始懷疑:“爸爸到底是愛我,還是愛我的考分?我多麼希望爸爸別老盯着我的考分啊!”
☆ 家有好爸爸 ☆
小東慢吞吞地回到家裏,爸爸一看他這個樣子,就明白了幾分。
爸爸說:“沒考好?”
小東低聲說:“嗯。”
沒想到,爸爸溫和地說:“沒事,分數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真正努力了。你放心,爸爸不會因此而責備你,咱們今天晚上好好談談,我幫你找找原因,有可能是你的學習方法不對。”
小東滿以爲自己會挨一頓批評,沒想到爸爸這次這麼善解人意。他感激地對爸爸說:“爸爸,您真是個好爸爸,我以後一定會加倍努力的。”說完,他給了爸爸一個熱烈的擁抱。
在下一次的考試中,小東的成績前進了一大截。
【案例分析】
壞爸爸對孩子要求過高,只盯着孩子的考分,考分之外的東西一概不關心,不予孩子交流,不鼓勵孩子,不與孩子分析考試失利的原因,孩子自然陷入對考試的恐懼之中。而好爸爸剛好相反,即使孩子沒考好,也不懂脾氣,與孩子分析原因,鼓勵孩子。
一項針對500戶家庭的調查表明:85%的家庭要求孩子要學習好,將來要比父親強;50%以上的孩子認爲家長總對自己的成績不滿意,近40%的孩子訴說自己處在“不斷努力,但卻總達不到目標”的狀態中,爲此,他們非常內疚和焦慮。近50%的孩子“常常感到對不起父母”,“一想到考不上重點中學,就很害怕”。有的孩子甚至經常做噩夢、難以集中注意力等,還有21%的孩子說自己活得很累。
可見,每位父親都對孩子的前程充滿了無限的期待,都希望孩子出人頭地、出類拔萃。很多父親煞費苦心,千方百計地給孩子創造一切“優良”的條件。但是,這種條件卻沒有考慮到孩子的稟賦,而只是以自己認定的模式塑造他,只准成功,不準失敗,結果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壓力。實際上,對孩子要求過高不僅給孩子痛苦,也給父親帶來了無限的煩惱。所以,每位父親都應該理智地要求孩子,不要過高要求他。
【教育建議】
建議一:認清過高要求孩子的弊端
對孩子要求過高會有很多弊端:首先,會給孩子造成情緒障礙,會讓孩子特別緊張、擔憂、失去信心,對學習厭惡,甚至會導致孩子產生強迫症;其次,會損害孩子的人格,在孩子發展人格的時期催促孩子做超出其身心發展和能力範圍之外的事,會讓他產生內疚、羞愧、自卑、無能感,久而久之,會損害孩子正在萌生的自主感;最後,會破壞親子關係,當父親強迫孩子學習時,孩子可能會變得逆反,親子關係就會變得緊張,容易起衝突。所以,父親應該尊重事實,正視孩子的能力,科學地引導和開發他的潛能,少給他增加壓力。
建議二:父親要給孩子做個好榜樣
在生活中,由於大多數父親並不是一個成功者,當父親對孩子提出過高的要求時,就會出現一個問題,父親只能做到言傳,而做不到身教。在孩子的眼中,父親只是一個空頭理論家,而不是實幹家。父親這種表裏不一的樣子,是逃不過孩子敏銳的眼睛的。當然,孩子可能迫於父親的“威嚴”而不敢揭穿。
所以,父親如果希望孩子能成爲人中豪傑,那就從自身做起吧,千萬不要在大好的年齡就放棄努力。如果父親在日常生活中能給孩子做出成功表率,那麼孩子自然就會模仿父親的積極人生態度,和父親一起進步。
建議三:給孩子創造輕鬆自如的環境
有位父親,看到自己孩子成績下降感到很是着急,他沒有別的辦法,只是一味地批評、埋怨孩子。最後,導致孩子越來越沒有自信,乾脆落到了全班倒數第一名。這時,他的父親反而變得冷靜了,對孩子說:“好了,你現在每往前走一步都是進步,再也不用怕哪個同學超過你了。好好努力吧!”沒想到,這個孩子沒有了壓力,學習進步很快,信心越來越足,兩個學期內成績提高到了中上水平。
做父親的不妨學習這種方法,給孩子創造一個輕鬆自如的環境,也許更能激發出孩子的潛力。如果父親過於計較分數,就會帶給孩子緊張的情緒。父親要告訴孩子:“分數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真正努力了。”這纔是恰當的教育方法。
建議四:父親要擺正自己的心態
望子成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動機和具體的教育措施是兩回事。父親首先要把自己對孩子的虛幻的、不切實際的期望值降低,讓孩子腳踏實地、安安心心地學習。
父親應該知道,對待孩子不能操之過急。因爲,人的智力、性格、氣質各不相同,先天條件有很大的差異,接受知識的能力也有高下之分。因此,不能要求孩子事事做到出類拔萃。所以,只有父親擺正心態,才能對孩子提出恰當的要求。
建議五:要看到孩子身上的其他優點
很多父親只是因爲孩子考試成績不好,就會忽略孩子身上的其他優點。比如,有的孩子可能成績不好,但是他樂於助人、人緣很好。其實,這也是一個人能力的體現,要知道,現在很多名牌大學生,就是因爲畢業後不能融入到新工作單位,整天鬱鬱寡歡,沒有任何工作的喜悅和生活的樂趣。可見,需要孩子進步的地方有很多,如果父親只把眼光盯在成績上,就會忽略了其他的方面。最後,也許孩子就會變成一個高分低能的人,那麼,即使他以後讀到博士,乃至出國留學,但是沒有生活和與人相處的能力,也一定不會有幸福的生活。
建議六:激發孩子內心的需求與動機
今天的孩子,從小生活在父母親人關愛中,難免會養成被動習慣,習慣等待外來的指令,非常缺乏真正源自內心的需求與動機,從而導致主動性和創造性不高。如果父親喋喋不休地表達對他的期望和要求,孩子仍然會扮演被動的角色。結果,可能是孩子無條件盲從,也可能是他對甚麼都無所謂,甚至會變得叛逆。作爲父親,可以選擇一個適宜的時間與場合,與孩子坐在一起,誠懇地說一下對他的期望,這樣很可能就能激發孩子內心的需求與動機。
【教子箴言】
如果父親對孩子要求過高,孩子經過努力仍達不到要求,就會喪失上進心,產生自卑感、挫敗感和壓抑感,對孩子身心發展極爲不利。所以,父親應該理解孩子所承擔的巨大壓力,從精神上給他愛和支持,還孩子過平凡生活的權利。
做錯也不向孩子道歉
做錯事改正並道歉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會犯錯,父親也不例外。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很多父親即使做錯了也不向孩子道歉,甚至試圖用下一個錯誤來掩飾前一個錯誤,不斷地掩飾,最後無力償還。作爲父親,向孩子道歉真的很困難嗎?
【家教現場】
有一次,一位父親因爲心煩,出手打了3歲的女兒,女兒哇哇地哭了起來。這一幕恰好被在屋外的兒子看到了,他就挺身出來,說父親不應該打小妹,而且還上綱上線地說:“爸爸,您不是教育我們不要罵人,更不要打人的嗎?現在,您在家裏怎麼就能動手打人呢?”
☆ 家有壞爸爸 ☆
聽到兒子這麼說,父親立即發怒了:“我是讓你們不要隨便打人、罵人。但是,我是在教育你們,就要通過一些方法,打小妹也是應該的。不打,她就不會有長進!”
兒子說:“爸爸,我還是覺得您應該向小妹道歉!”
父親很生氣地說:“別說了,我是老子,現在還輪不到你教訓我!”
兒子不再說話了,他心想:父親本來就應該道歉的。
☆ 家有好爸爸 ☆
開始,父親只是一愣,靜坐沉思了一會兒後,他走到兒子面前,神情十分嚴肅、認真地說:“我小時候父親就是這樣管教我的,所以我也想用這樣的辦法來對待你們。我不該打小妹,我錯了。不過,我也希望你們能記住,將來千萬不要再用這樣的方法對待你們的孩子。”
父親敢於向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使他在孩子們心目中的形象顯得特別高大!
【案例分析】
父親也是普通人,犯錯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當父親在教育子女上有了過失,有意無意地傷害了孩子時,一定要勇於道歉。這就是好爸爸的作爲。但是,如果明明錯了,無論如何也不向孩子道歉,那就是壞爸爸的作爲。
很多父親經常教導孩子要勇於承認錯誤。可是,他們又根本不與孩子交流思想和感情,明明是自己錯了,冤枉了孩子,也不容孩子的置疑和辯解。其實,言行相符,勇於承認錯誤,更能贏得孩子的敬重。
有一位父親,要求孩子放學後先彈琴,再去參加課外活動。父親回家後,只見孩子正在打電話,便責備她說:“怎麼搞的,你還不去彈琴呢?”孩子委屈地解釋道:“爸爸,您沒有看到,其實我已經彈了30分鐘琴了,我剛拿起電話您就進門了。”父親馬上意識到是自己錯了,當下就很認真地向孩子道歉:“對不起,爸爸錯怪你了。”
如果父親能夠放下架子,向孩子道歉,就是用行動讓孩子知道:承認錯誤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而是應該做的事。這樣的身教會比一萬句言教更起作用。孩子從父親身上學會了這些,就會以相同的態度對待身邊的人。這就是父親用身教爲孩子奠定的良好品質。
父親勇於向孩子道歉是家庭教育中的明智之舉,這會讓孩子對您產生由衷的敬意,父親的形象在孩子心中也會越來越有分量,威信才能真正樹立起來。
【教育建議】
建議一:向孩子道歉一定要真誠
在一個英語課堂遊戲上,兩名同學因爲一點小事打起架來,經過老師調節,先動手的孩子道歉說了“sorry”,可另一個孩子說:“可不可以用中文?”這個孩子之所以想讓對方用中文,是因爲英文的道歉使他感受不到真誠。可見,真誠是可以用心感受到的。其實,作爲父親,向孩子道歉時也一定要真誠,不要遮遮掩掩,顯得不那麼情願。
建議二:道歉時一定要心平氣和
一個勇於承認錯誤、探索新的談話起點的父親,遠比固執、專橫的父親可愛得多。不過,父親要注意,當您向孩子道歉時,必須要做到心平氣和。這樣會讓孩子有如沐春風的感覺。同時,您還可以慈愛地摸摸他的頭,或給他一個擁抱。如果您能這樣做,您的道歉必然讓孩子感動,親子間的隔閡也就煙消雲散了。
建議三:給孩子寫道歉信或便條
在南京,一父親在報上刊登了題爲《給兒子的道歉信》的廣告:“看了昨天你給我的信,對我震動很大,反省自己,最近一段時間來,性格變得很暴躁,漠視了你的感受。在此,請接受我深深的歉意。給我一次機會,讓我們像朋友一樣的說說心裏話。看到這封信,就給我打電話,好嗎?永遠愛你、惦記你的父親。”
可以相信,當兒子看到父親這封“道歉信”後,肯定會爲父親的行爲而感動。運用這樣的方式向孩子道歉,可謂情真意切。這樣的道歉,無疑使父親在孩子心靈中的形象顯得更加高大。如果您覺得當面向孩子道歉很難爲情,不妨試着寫一封信,來向孩子表達你的歉意。
當然,也可以嘗試寫一個便條。一位父親曾給女兒寫過這樣一個便條:“我昨天批評你,也許讓你傷心了。但你知道嗎,爸爸之所以批評你恰恰是愛你。你知道,離書桌太近對眼睛傷害是很大。爸爸批評你時的語氣不太好,這是爸爸的錯,爸爸向你道歉。但爸爸還是希望你能改掉那個壞毛病。女兒,不管發生甚麼事,爸爸都是愛你的!”放學後,女兒看到便條,哭着對父親說:“爸爸,我好怕,我還以爲你不愛我了呢!”
建議四:道歉後一定要落實在行動上
孔子曾說:“知恥近乎勇,力行近乎仁。”父親知道認錯,是一種勇敢的行爲;認錯之後再去落實改錯的行爲,那就離仁愛就不遠了。所以,只有落實在行動上的道歉纔會有意義。如果父親表示歉意時很誠懇,但在以後遇到同樣的問題時仍然不改變以前的做法,就會大大傷害孩子,甚至比不道歉還傷孩子的心。
【教子箴言】
父親如果做錯了,或違背自己許下的諾言時,如果能向孩子坦誠地說一聲“對不起”,就能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時能培養孩子尊重他人的習慣。向孩子認錯、道歉,不會失掉面子,更會失去權威,反而會樹立自己的威信。所以,請父親不要礙於愛子,也不要維護所謂的尊嚴,只有真誠地道歉纔會贏得孩子無限的尊重。
認爲孩子沒有隱私
有些父親對孩子沒有起碼的尊重,他們以關心孩子爲藉口,不分場合地把孩子的祕密公佈於衆。他們要求孩子不能對自己有任何隱瞞,因爲在他們眼裏,孩子是沒有隱私的。所以,他們就會偷看孩子的日記、信件、電子郵件、上網聊天記錄,甚至偷聽孩子打電話、跟蹤孩子等。殊不知,這些做法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變得逆反。
【家教現場】
星期天,兒子出去補習功課了。爸爸來到兒子的房間,發現他的書桌上很亂,就走過去想幫兒子整理一下。突然,他靈機一動,打開了兒子的抽屜,發現了一個藍色日記本。
他看到兒子在日記中寫道:“自從我轉到這個重點中學後,我常常感到很緊張,父母對我的要求越來越嚴格,他們不喜歡我出去玩,總把我關在屋裏學習。可他們不知道,我每天伏在桌前,永不停止地寫作業、做練習,是多麼痛苦。我多麼想和別的同學一樣,到外面去打打籃球,踢踢足球,好好地放鬆一下啊!”
讀完兒子的日記,爸爸內心感到了一種強烈的震撼。他原以爲兒子很喜歡這所新學校,沒想到這所學校給他的壓力這麼大。他還沒想到,原來兒子對父母的做法這樣的不滿。
傍晚,兒子補習完回到家裏,關上房門獨處。晚飯時,兒子突然問:“爸爸、媽媽,你們是不是動我的東西了?”
☆ 家有壞爸爸 ☆
爸爸假裝糊塗地說:“沒有啊!沒人動你的東西。”兒子見爸爸的態度如此堅定,甚麼也沒有說,滿臉不悅地走開了。
過了幾天,趁着兒子不在家,爸爸又偷偷溜進兒子的房間,企圖從日記中洞察他內心的祕密。但是,令他驚訝的是,抽屜上不知何時安了一把鎖。
爸爸很痛苦,覺得自己欺騙兒子的行爲已經被看穿了,兒子對自己失去了信任。但他還是很強勢地說:“請打開那把鎖,別把爸爸當賊防着。”聽到這,兒子氣呼呼地把鑰匙甩給了爸爸,說道:“這是鑰匙,交給您,這回您該滿意了吧?”
又過來幾天,父親再次來到兒子房間時,又鬼使神差般地想看兒子的日記。這次,他驚訝地發現,抽屜的鎖已卸下來了,那本日記也不見了。
有一天,兒子突然說:“爸爸,您是不是很失落?”爸爸疑惑地看着兒子,兒子說:“我已經把日記本扔了,併發誓再也不會寫日記了。”爸爸驚愕地醒悟:兒子把鎖鎖在了心裏。
☆ 家有好爸爸 ☆
爸爸鼓足勇氣對兒子說:“兒子,爸爸犯了一個錯誤,你能原諒爸爸嗎?”
兒子看着父親,冷冷地說:“您是說偷看日記的事嗎?”
爸爸說:“是的。我看你的日記,雖然是出於關心你的角度,但事先沒有徵得你的同意,爸爸錯了。看了你的日記,才知道我和你媽媽對你太嚴厲了,已經讓你產生了反感。所以,我們盡力去糾正自己的行爲。當然,也希望你能把心裏話說給我們。這樣,有事的話就好解決了。你說呢?”
聽到爸爸的話,兒子愣住了,他感到很意外,也很驚喜,他沒想到爸爸竟然這麼通情達理。兒子笑了,有點不好意思地說:“爸爸,其實也沒那麼嚴重,我知道你們爲是了我好。只是我有時候沒處訴說,就在日記裏發泄了一下了。”
爸爸說:“這樣更好。不過,爸爸保證,以後再也不看你的日記了。”
兒子激動地說:“老爸萬歲!”
【案例分析】
顯然,壞爸爸侵犯了孩子的隱私,還不承認,結果導致孩子再也不寫日記,父子關係出現僵局的結果。這樣的結果是壞爸爸所想不到的,所以他感到錯愕。而好爸爸則不同,他一開始就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而且首先向孩子致歉,再解釋自己看日記的初衷,以及提出如何解決孩子在日記中提出的問題,並保證自己以後不再看孩子的日記。這一系列的行爲讓孩子感到驚喜,他與孩子的關係也伴隨“老爸萬歲”而升級。
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心理上出現了一些變化:對父母的依賴減少,獨立意識增強,成人化傾向明顯,希望別人尊重他的獨立性、自主性;他們內心變得敏感,感情變得細膩,以前敞開的心扉開始漸漸關閉,有了自己的隱私;他有些觀點與長輩不一致,於是轉向“日記本”傾訴“祕密”。所以,他特別反感父親或母親偷看他的日記、私拆他的信件,於是就自己的抽屜上安上一把鎖,並用“鎖”劃出一道他人不可隨意進入的“警戒線”。
所以,作爲父親,也不要認爲孩子沒有隱私,甚麼事情都應該讓自己知道。這是不現實的。所以,請您就不要千方百計地窺視孩子的祕密了。否則,您的“愛心”就會侵犯孩子的隱私權,成爲阻礙孩子心理健康成長的絆腳石。
有些父親也許會說:“老子管兒子是天經地義的,一個小小的日記有甚麼不能看的?”父親不知道,自己這個舉動會對孩子造成巨大傷害。那麼,父親應該怎樣尊重孩子的隱私呢?
【教育建議】
建議一:允許孩子有自己的祕密
有些父親會說:“孩子的生命都是我給的,難道我連看他一封信的權利都沒有嗎?”的確真沒有這種權利,無論是《憲法》,還是《未成年人保護法》,都明文規定,公民的通信自由不容侵犯,未經允許拆看他人信件是違法的。
其實,父親要允許孩子有祕密。孩子有祕密,父親應該爲孩子感到高興,因爲這說明孩子有豐富的內心世界,智商高,主意多。無論哪個階段的孩子,都是有感情的人,都有自己的行爲方式,有自己的獨立人格,也有隱私權。所以,尊重孩子不是口號,是切實的行動。父親如果想要尊重孩子,就先從允許孩子有祕密開始吧!
建議二:積極地維護孩子的自尊和祕密
很多父親主觀地認爲,孩子還小,根本沒有甚麼祕密可言。其實,這樣想就是在否認孩子的獨立性,會使孩子傷心難過。作爲父親,一定要積極地維護孩子的自尊和祕密。
一位父親就做得特別好。他的孩子也寫日記,而孩子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把日記拿給父親看。這位父親爲甚麼有這種“特權”呢?因爲孩子的日記本就放在寫字檯上,可父親從來不私自翻看。這給了孩子一種受到尊重的感覺,所以,他也就樂於讓父親分享自己的心事。
所以,作爲父親,一定要與孩子建立信任關係。當孩子不喜歡別人窺探他的祕密時,我們一定不要去偷看。如果您真能這樣做,親子關係會由於對彼此的信任而更和諧。
建議三:經常主動地與孩子交談
每位父親都很關注孩子的成長,尤其怕孩子走上邪路,因此,很想知道孩子的心裏到底想些甚麼,但偷看日記顯然不妥。一位偷看過孩子日記的父親說:“孩子不善於與我溝通,我要想知道他的想法非常不容易,所以就偷看了孩子的日記。不過,每次偷看都有種歉疚感。”
其實,要了解孩子也要講求方式,應該在日常的交流中,爲孩子解疑釋惑,保駕護航。父親可以經常主動地找孩子交談,與孩子溝通情感,營造平等、理解、寬鬆的氛圍,使孩子感到自己和父親不僅是血緣上的親子關係,更是生活中可信賴的朋友。這樣,孩子也會願意把心中的祕密告訴父親了。
父親要注意,這種交流一定是在充分尊重孩子人格和隱私的基礎上進行的平等交流。只要父親能真誠地與孩子交心,就一定能打開他的心扉。而這一切,是偷看日記所不能達到的。
【教子箴言】
隨着孩子的成長,他心裏有一些祕密是正常的。對此,父親應該予以尊重,千萬不要因爲孩子不再向以前那樣對自己說心裏話、有事瞞着自己或給抽屜上鎖而着急,更不要試圖用“偷看”的方式達到目的。否則,只能給孩子的心靈蒙上一層陰影。父親只有尊重孩子的隱祕世界,纔會贏得孩子的敬重與愛戴。
不尊重孩子的朋友
血濃於水的親情是人間的第一情感,此外,世上還有一種珍貴的情感,那就是知心朋友間的情誼。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良師,更需要益友。所以,作爲父親,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朋友。其實,這也是尊重孩子,更有利於自己在孩子和他的朋友面前樹立威信。
【家教現場】
10歲的鄭凡熱情好客,經常邀請一些朋友到家裏來玩。很多次,呼啦一下來四五個小孩子,他們非常興奮。鄭凡帶頭在地上蹦蹦跳跳,帶頭在牀上打滾,帶頭亂扔東西,甚至還提議在屋子裏捉迷藏……他們鬧得天翻地覆,滿地狼藉,玩具、果皮到處都是,可他們卻玩得不亦悅乎。
☆ 家有壞爸爸 ☆
一次,爸爸當着鄭凡的朋友的面批評他:“你看你,把屋子搞得這麼亂,害得你媽媽每次都要收拾好半天!今天,你自己收拾。不能慣你養成這些壞毛病!”
看着爸爸生氣的樣子,鄭凡沒敢吭聲。他的朋友們見狀,也趕緊說:“我們回家了,叔叔再見。”他們都灰溜溜地離開了。鄭凡很不開心,他噘着小嘴對爸爸說:“您都把我的朋友給說走了!”說完就悶悶不樂地進了自己的房間。
幾天後,鄭凡再邀請他的朋友到家裏玩時,那些朋友都不敢來了,他們說:“我們怕你老爸!”鄭凡很難過……
☆ 家有好爸爸 ☆
一次,鄭凡和朋友們玩了老半天。等朋友走後,爸爸對鄭凡說:“你去過景明家吧!景明有個優點,從來不亂扔東西,還把自己的東西也都整理得井井有條。你和景明是好朋友嗎?”“是啊!”景明回答。“好朋友應該互相學習,你應該學習,不亂扔東西,把自己的東西都收拾好,能做到嗎?”
鄭凡還在低頭思考,想想自己該怎麼回答。爸爸繼續說:“之所以爸爸沒當着你的朋友說你,就是想給你留點面子,也不想讓你們掃興。你理解爸爸嗎?”這下,鄭凡抬起頭,說“爸爸,您真好!我一定要向景明學習!爸爸,您放心吧!”
後來,鄭凡果然改掉了亂丟東西的壞毛病,也把自己的東西都收拾得很整齊。當他的朋友再來家玩時,他們依舊很快樂,但地上、牀上都很乾淨。
【案例分析】
壞爸爸不給孩子面子,當面批評他,其實就是批評孩子的朋友,結果弄得孩子很難過,連孩子的朋友都不敢再到他家去了。而好爸爸則在事後向孩子指出錯誤,並教給孩子改正錯誤的方法。這種做法尊重了孩子,也尊重了孩子的朋友,更尊重了自己。
父親要尊重孩子的友誼圈,也就是要善待孩子的朋友。遺憾的是,很多父親都在扮演壞爸爸的角色,當孩子的朋友找孩子出去玩時,父親往往會擅自作主:“××(孩子的名字)不去,他要學習!”雖然父親沒有存心傷害孩子,但孩子卻會覺得在朋友面前很失面子。
孩子進入小學後,他會有自己的小圈子,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世界,在他的世界裏,他在心理上認爲自己是獨立的,有獨立的人格。當孩子的朋友發現他事事都不能做主,就不再願意找他玩,不再接受他,這有損於孩子社會性的發展。所以,除非迫切需要,也就是孩子的朋友提出的要求極不合理,需要當面立即禁止外,對孩子的教育應該避免當着他的朋友的面進行,這樣孩子才容易接受。
尊重孩子的朋友,就能讓孩子學習朋友的優點,克服自身的缺點;鼓勵孩子與朋友交往,可以提高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孩子能在交往中培養羣體意識,克服較強的個體意識等。所以,父親應該賞識和尊重孩子的朋友,這能讓孩子更加信賴您。
【教育建議】
建議一:積極鼓勵孩子去交朋友
如果孩子還沒有朋友,父親應該積極鼓勵孩子去交朋友,幫孩子尋找朋友。比如,鼓勵孩子與鄰居、同事或親戚家的孩子一起玩。一位心理學家曾說:“友誼建立在共同興趣的基礎上。如果你的孩子朋友不多,那麼就努力培養他的多種興趣。這樣,在參加共同活動中,可以逐步建立朋友之間的友誼。”所以,父親有責任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當然,父親還應該適時地與孩子討論他們交往的情況,幫孩子分析並做出選擇。
建議二:具體指導孩子與朋友相處
如果孩子已經有了朋友,父親要及時給予他肯定。比如對孩子說:“你有了好朋友,爸爸真爲你高興。”“聽說你的朋友很善良,很優秀,爸爸真想見見他!”“爸爸相信你們會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
在孩子交友的過程中,父親要讓孩子與朋友友好相處,還應該給予具體的指導:對朋友要以誠相待,不可欺騙;當朋友有過錯時,要寬容朋友,還要懂得善言規勸;要尊重朋友的意願,找雙方都感興趣的話題交談;在平時說話時,儘量避免刺激朋友心理敏感點……
建議三:不在朋友面前批評孩子
一位父親當着孩子朋友的面,嚴厲批評了孩子,孩子很難過,認爲父親可以批評他,但不應該當着朋友的面。在孩子看來,父親這樣做,沒有給他面子,也是不尊重他的朋友的表現。但是,父親並沒有在意,直到第二天孩子不願上學時,父親才意識到問題嚴重了。父親鄭重向孩子道歉,並表示以後再也不會這樣了。於是,孩子才高高興興地去上學。
所以,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父親也不應該在孩子的朋友面前數落他,否則就等於向孩子的朋友表示他沒有獨立的能力,會讓孩子的自尊心嚴重受損,從而導致親子關係緊張。爲了維護自己的面子,孩子有時還會故意不聽話。當然,父親也不應該當着他人的面揭孩子的“瘡疤”,否則,孩子損失的是面子,而父親損失的則是影響力和威信。
建議四:要告訴孩子交友的標準
交朋友對孩子來說固然很重要,但是,交甚麼樣的朋友更重要。很多孩子因爲擇友不善而誤入歧途。所以,父親自己交友要有原則,同時也要讓孩子知道擇友的標準。
孔子曾提出這樣一個擇友原則:“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也就是說,在生活中與三種人爲友是有益的,一種是“直”友,“直”是指正直,就是指交友要選擇那些正直、爽快的人爲友;第二種是“諒”友,諒是指代誠信,就是說要選擇誠實守信的人爲友;還一種是“多聞”,也就是說要選擇那些博學多聞、見多識廣的人爲友。與這樣的人交友纔有益。而與那種諂媚奉迎、心術不正、華而不實的人交友,則有害。
父親要告訴孩子,要想交到好的朋友,先要有交到好朋友的基本品質。因爲“物以類聚,人以羣分”,這句古話從來就沒有失去過它的效力。
建議五:對孩子交友別有功利心
孩子交朋友,父親不能太功利,不要認爲孩子的一切都必須圍繞着學習。孩子與學習成績不好的同學交朋友,可能會影響他的學習態度,導致學習成績下滑。但是,交朋友不能完全與成績好壞掛鉤,因爲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可能會有其他方面的特長,如美術、書法、體育、心地善良等,這也可以給孩子好的影響,因爲只有廣泛吸取其他同學的長處,孩子纔有可能讓自己全面發展。另外,孩子還可能會幫助朋友學習,進而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
所以,孩子交朋友應該是廣泛的,目的也應該是多方面的,只要是正常朋友,他們在相處中各自都能有所收穫。父親就應該尊重孩子的朋友圈。
建議六:請孩子的朋友來家做客
孩子交了朋友,父親應該把孩子的朋友當成自己的朋友一樣對待,要熱情邀請孩子的朋友來家裏做客。這樣做,既可以表示自己對孩子的尊重,也可以進一步增進與孩子的關係。
當孩子的朋友到來時,父親也應該高興地招呼:“歡迎歡迎!”而且,還要孩子認真接待朋友。一旦孩子們自己交流起來,玩耍起來,父親就應該“退居二線”,給孩子自由活動的空間。當然,也可以留孩子的朋友在家裏喫飯。如果孩子的時間觀念不強,父親可以提醒一下孩子:“時間不早了,早點回去吧,免得你爸爸媽媽擔心。”但這種提醒的語氣一定要溫和,不要讓孩子的朋友感覺您是趕他走,而是讓他感覺到您真是爲他着想。
【教子箴言】
對於孩子與朋友的交往,父親既不能聽之任之,使孩子陷入不良的交際圈;也不能草木皆兵,隨意去破壞孩子和朋友之間的友情。父親要做的,就是充分揣摩孩子的交往心理,對孩子因勢利導,幫助他們建立純真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