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三、贛南之行
●鄧小平笑笑:“不要緊。爲甚麼有近路不走,還要走遠路?中國革命的道路本來就是曲折的,不是筆直平坦的。”
●鄧小平擺擺手,朗聲說:“不要扶,我還可以幹20年呢!”
●鄧小平說:“應該說,現在比過去好了很多,……但和西方國家比起來,我們最少落後40年,還需要努力。”
● 贛南之行鄧小平走訪于都會昌
1972年12月7日,鄧小平離開贛南的興國縣,啓程到于都走訪調查。
鄧小平一行到達于都後,一杯熱茶剛喝兩口,鄧小平就提出:“走,看看去吧!”
于都縣委副書記李方、鄭惠,縣公安局局長於學彥等,陪同鄧小平夫婦先來到“毛主席在於都革命活動紀念館”。
這個紀念館跟興國的那個館一樣,展覽內容突出宣傳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先後九次來於都的史蹟。同時,還介紹了于都地方革命鬥爭歷史。鄧小平從頭至尾,細細地觀看。
參觀完紀念館,鄧小平夫婦又乘車繞着于都縣城轉了一圈,參觀了當年紅四軍政治部舊址管屋和毛澤東長征前夕舊居何屋。還看了長征出發時,紅軍夜渡于都河的渡口。
在去何屋的途中,鄧小平朝車窗外指了指,問:“這裏原來有城牆,現在怎麼沒啦?”
縣裏的同志告訴他:“這段城牆早拆除了。”
午餐時已是13時了。席間,鄧小平興致勃勃地說:“我記得你們于都彈棉花被的師傅很多。當時我在於都買了一牀棉被,3斤重,蓋了幾十年,現在還在用。”
在座的同志聽鄧小平這麼一說,很感興趣,連忙告訴他:“于都不僅彈棉師傅很多,打鐵師傅、補鍋師傅也很多。彈棉錘、打鐵錘、補鍋錘,合起來稱‘三錘’,在江南數省乃至臺灣,都是出了名的。”
鄧小平聽了,不時地點頭讚許。
15時許,鄧小平懷着綿綿思戀,告別于都,趕往會昌。
傍晚時分,汽車駛入會昌城。
鄧小平曾經在會昌縣工作和生活了10個月。
會昌留給鄧小平的印象太深刻了。40年前,他在這片紅土地上施展過治黨治軍的才華,灑下過辛勤的汗水,留下過數不清的實實在在的腳印。
會昌縣像接待貴賓一樣,歡迎鄧小平的到來。縣委的主要領導,都前來看望鄧小平,給鄧小平敬酒。
縣委副書記紀清林、韓道修,向鄧小平彙報了全縣的情況。
在彙報中,他們談到會昌已經發現並開採了一個大鹽礦,就在周田,離縣城46公里。
鄧小平一聽,高興地說:“好哇,明天去看看!”
鄧小平在會昌當中心縣委書記時,親自體驗過蘇區人民缺鹽的苦頭。
那時,國民黨對蘇區實行嚴密封鎖,在毗鄰蘇區的白區實行油鹽專賣,計口售鹽。
蘇區軍民雖然想了許多辦法,不惜流血犧牲,從白區購進一些食鹽,但遠遠滿足不了需要。大家只好到處鏟地腳泥、挖老牆土,自己動手熬製硝鹽。這種硝鹽又苦又澀,喫多了容易生病。
鄧小平當時也和大家一樣:“有鹽同鹹,無鹽同淡”。要是當年知道周田地下有個大鹽礦,他說甚麼也會想辦法把它開採出來。
現在聽到周田辦起了鹽礦,鄧小平當然想去看一看。
第二天早飯後,鄧小平夫婦由會昌縣委領導陪同,分乘4輛小車,前往周田參觀。
前頭引路的還是地區警衛黎新泉乘坐的“嘎斯69”。第二輛是“伏爾加”,車上除鄧小平夫婦和黃文華外,還多了一位女同志,她叫徐加貞,是會昌縣婦聯主任,專門陪同卓琳。
徐加貞原想乘坐後面的車,是卓琳親熱地將她一把拉到了自己的車上。
汽車開出招待所大門,車上的鄧小平瞧見對面的體育場人頭攢動。於是,鄧小平問徐加貞:“裏面在幹甚麼?”
徐加貞告訴他:“這幾天正好我們縣裏開物資交易會。這是交易會會場。”
鄧小平像發現了甚麼寶貝,欣喜地對卓琳說:“我們自進城後還沒有逛過廟會,回來時去看一看。”他知道廟會是個熱鬧場所,四面八方的老百姓都彙集在一起,是瞭解民情的好地方。
車到周田。鄧小平和卓琳循着鹽礦生產線看了一遍,還收下了鹽礦贈送的一小袋細鹽作紀念,沒多作停留,就急着趕回縣城。
回到縣城,縣裏的同志對鄧小平說:“我們先到老縣委去看看吧!”
“老縣委”就是蘇區時中共會昌縣委機關駐地。它在會昌城內的孔聖殿旁。鄧小平任會昌縣委書記時,曾在這裏居住和工作過。
此時,老房子已拆除改建成縣法院,只剩下一株四人合抱、枝繁葉茂的百年古榕,依然屹立在那兒。
鄧小平在縣委領導陪同下,來到這個地方一看,連說:“這裏都變了樣呀,這棵大榕樹還在!我住在這裏時,經常在榕樹下看書看報。”
縣委的同志告訴鄧小平:“旁邊的孔聖殿還在。”
孔聖殿當時是會昌縣蘇維埃政府辦公的地方。於是,鄧小平又到孔聖殿看了看,並在那兒休息了片刻。
從孔聖殿出來,鄧小平和大家一起來到縣城體育場,參觀交易會。
體育場有東、南、西、北四個大門。場內四周臨時搭起數十個小棚子。說是交易會,其實是縣城各商業部門和全縣各基層供銷社,各佔一個棚子,擺上參加交易的商品。場內還有一些出售饅頭、油條一類食品的小攤點。
在當時商品短缺的年代,舉辦這樣一個交易會,儘管參加交易的商品品種單調,但是仍然吸引着衆多的顧客。
鄧小平從體育場東門悄然進入場內。他順着攤點,挨個地詢問各類商品的價格,問了棉紡問五金,問了五金問文具,還問了一些中草藥材的價格。
在一個由國營飲食服務公司擺設的攤點前,一位老表正在喫餛飩。
鄧小平微笑着上前與老表交談,詢問了價格。他又問一位喫粉乾的老表:“你一天的工分值多少錢?”
那位老表沒好氣地回答:“還不到兩碗粉幹錢!”
鄧小平聽後點點頭。
這樣,沿着攤點從東到西,大約走了半個多小時,整個交易會就都看遍了。
快要走出西門,離開交易會場時,一位眼尖的售貨員突然認出了鄧小平,禁不住驚呼起來:
鄧小平!
話音未落,在場的人們又驚又喜,目光一下子都集中到鄧小平身上。
聽到人們的呼喊,鄧小平迴轉身,微笑着朝大家揮手致意。
上午的參觀活動,鄧小平了解到不少情況,他很是開心,午餐時有說有笑。
1972年12月8日下午,鄧小平一行先去會昌文武壩參觀,然後再去瑞金。
文武壩原叫文屋壩,是個大村莊,在會昌城東北約3公里。這裏原是1933年9月成立的中共粵贛省委和省蘇維埃政府機關駐地。
鄧小平在會昌當縣委書記時,曾多次到過文武壩,還在這裏參加過勞動,對這裏的情況很熟悉。
在毛澤東當年居住的屋子裏,縣革命紀念館工作人員向他詳細介紹了毛澤東視察南線和填寫《清平樂·會昌》詞的情況。
鄧小平聽完,深有感慨地說:“毛主席當時也是受排擠的。”
聽了這話,在場的人們聯想到鄧小平現在蒙冤受屈的處境,大家都默不作聲。
鄧小平要離開會昌了。會昌的同志像當年送別紅軍一樣,依依不捨地給鄧小平夫婦送行,一直送到五里排,進人瑞金縣境。尋訪故地的白屋子
1972年12月8日,鄧小平到達瑞金。
鄧小平一到瑞金,瑞金縣委領導同志見到他時,第一句話就說:“您是我們瑞金的老縣委書記。歡迎您回來!”
聽到這句話,鄧小平感動不已,他緊握着瑞金縣委領導的手,久久不放。
瑞金賓館也有幢“一號樓”,曾是專門爲毛澤東回瑞金而準備的。
鄧小平夫婦被安排下榻這幢樓。
考慮到蘇區時,鄧小平在瑞金工作時間最長,這次安排在瑞金停留時間也最長。
9日上午參觀沙洲壩。鄧小平和卓琳由瑞金縣人民武裝部部長潘學義等陪同,先看了毛澤東的舊居“元太屋”和“紅井”,接着看了臨時中央政府大禮堂。
隨後,鄧小平來到設在沙洲壩的江西省九〇九地質大隊,聽取大隊工作情況彙報,還參觀了地質標本室、化驗室,與技術人員交談了一會兒。
按照原定安排,參觀完九〇九地質大隊後,就返回賓館休息。
汽車往回開了一段路,鄧小平不太滿足似的問坐在車上的潘學義:“紅軍總政治部好像在這甚麼地方?”
“就在這附近的烏石壠。”潘學義說。
這時,汽車停了下來。得知去烏石壠不能通車,鄧小平說:“走路去吧!”
於是,他們翻過一座小山岡,到了烏石坑村的“楊氏私祠”。這是一幢土木結構的兩層樓房。門前一棵千年古樟,枝繁葉茂,盤根錯節;屋後一片青松,蒼翠挺拔。
鄧小平站在房前看了看,連連搖頭:“不是這個地方!”
原來這是當年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辦公舊址,總參謀部、軍委一局、作戰室、機要室、祕書室等單位設在這裏。周恩來、朱德等同志也住在這裏,總政治部並不設在此處。
陪同的同志又帶領鄧小平走了一公里多路,來到古樟掩映的下肖村的一幢房子前。
鄧小平看了看,還是搖搖頭:“這是中央政治局辦公地點。還不是這個地方。”
鄧小平朝四周環視一遍,略略沉思片刻,問:“白屋子在哪裏?”
陪同的人們答不上來。好在有幾位下肖村的老人在場。老人們告訴大家:“下肖村西邊約一里地有幢白房子,那就是。”
鄧小平來了勁頭,丟掉手中的菸頭,說:“走,看看去!”
從下肖村到白屋子,要經過一片田地。田中東倒西歪的甘蔗擋住了小路。
瑞金紀念館負責人劉禮青和另一位同志,一邊撥開攔路的甘蔗,一邊在小路兩側護着鄧小平行走。
鄧小平連連示意不要扶他,踩着田間小路健步朝前走去。
小路盡頭,果見一幢外牆粉白、氣勢恢宏的民居兀立在田地之中。
鄧小平快步上前,連說:“對!對!就在這裏!”
“白屋子”建於1851年,因房子後牆粉得雪白而得名。它是贛南典型的客家民居。中間的大廳分上下兩廳,大廳左右正房旁邊各有5間側房。此時,共住有8戶楊姓居民。
鄧小平邁進大廳右側小門,稍稍打量了一番,指着左側第一個房間說:“這是總政治部祕書處辦公的地方。”
鄧小平又推開第二間房門,說:“我就住在這裏。《紅星》報也是在這個房間裏編輯的。”
瑞金紀念館的同志感到驚訝:“過去我們不知道這些情況呀?”
鄧小平繼續往前走,他就像一位導遊,—一地告訴大家:
“這一間是總政組織部辦公室,那間是武裝動員部辦公室,王稼祥主任住這一間,楊尚昆副主任住另外一間……”
瑞金紀念館經過多方調查,果然證實:
紅軍總政治部於1933年5月從前線遷駐此地。總政治部所轄的組織部、宣傳部、武裝動員部、敵工部、青年部、祕書處和《紅星》報編輯部,都設在此。王稼祥、賀昌、袁國平、楊尚昆、鄧小平等也住在這裏,直到1934年7月才移駐雲石山。
大家對鄧小平驚人的記憶力十分欽佩。
鄧小平從白屋子左小門穿過中間的大廳,再到右側的各個房間看了看,然後來到大廳門外。
此時正是紅薯收穫季節,有幾位老表在忙着晾曬紅薯粉。
鄧小平隨手拉過一張靠背的竹椅坐下,並從口袋中抓出一把香菸來,對那幾個老表說:“來,歇一歇,抽支菸吧!”
說完,鄧小平將煙一一散發給他們,自己也點燃一支,和藹地問:“你們這裏一共有幾口人了?今年收成怎麼樣?”
老表們已經認出是鄧小平,就興奮地趕緊將分得的煙塞進口袋,捨不得抽。大家搶着回了鄧小平許多話。鄧小平都一一地回答了他們。
鄧小平與他們交談了大約10多分鐘,祝福老表們年年豐收,家庭幸福,並與大家握手告別。
離開白屋子時,瑞金紀念館的劉禮青請教鄧小平:“老首長,當時《紅星》報有多少人?”
鄧小平手一揮:“少着呢。我手下就一個通訊員,我就是編輯。”
大家一路說笑,直到12時纔回到賓館。
下午,鄧小平和卓琳又前往葉坪和雲石山進行參觀。
第二天,鄧小平和卓琳參觀瑞金的縣辦工業。參觀瑞金縣辦工業
1972年12月10日上午,鄧小平先看了縣機牀廠、電線廠,接着驅車來到紅都糖廠。
糖廠領導事先安排廠生產科長黃達明,具體負責向鄧小平介紹廠裏的生產情況。
看到鄧小平下車,黃達明趕緊上前問候:“首長好!”
“你姓甚麼?”鄧小平一邊握手一邊問。
“我姓黃。”
“噢,小黃!”鄧小平親切地說。
黃達明和廠領導陪同鄧小平一行,先來到廠辦公樓會議室休息。
會議室的茶几上,擺好了蜜橘和糖廠自產的糖果,還泡好了加有白糖的茶水。
鄧小平拈起茶几上的糖果問:“這是你們廠自己生產的嗎?”
黃達明連忙回答:“是!”說完,他剝開一顆遞給鄧小平,說:“首長嘗一嘗。”
鄧小平嚐了一顆:“晤,蠻甜!”又喝了一口糖茶水。
黃達明剝好一個蜜橘遞過去:“首長再嚐嚐這個。”
鄧小平接過來看了看,說:“喝了糖茶,再喫橘子,嘴巴是苦的,外國人喫橘子,都用紙一個個包裝好,那樣才衛生。中國人窮慣了!”
說完,鄧小平搖了搖頭。將橘子放回茶几上。隨後,他問這個廠是甚麼時候建的?廠裏有多少工人?每個工人勞動生產率多少?都生產些甚麼產品?黃達明—一做了回答。
大約坐了20分鐘,鄧小平從沙發上站起來,說:“小黃,走,到車間去看看。”
黃達明告訴他,從辦公樓去車間,走大路有一段路。鄧小平問:“有沒有甚麼近路?”
黃達明回答:“有條小路,坑坑窪窪的,不好走。”
鄧小平笑笑:“不要緊。爲甚麼有近路不走,還要走遠路?中國革命的道路本來就是曲折的,不是筆直平坦的。”
他們沿着小路先到澄清工段。要登上一段樓梯,黃達明生怕鄧小平喫不消,上前扶他。
鄧小平擺擺手,朗聲說:“不要扶,我還可以幹20年呢!這不是吹牛皮,幹20年,沒甚麼問題!”
鄧小平信心十足地說。
鄧小平一邊看,一邊問每個崗位的職責是甚麼,黃達明作了詳細介紹。
來到酒精車間,鄧小平問:“你們的酒精多少度?”
“95度。”
“多少?”鄧小平沒聽清,又問。黃達明又說了一遍。
鄧小平又問:“這種酒精做甚麼用呀?”
黃達明告訴他:“主要做醫用和做溶劑。”
“還有一種用途你沒說到,酒精還可以開汽車。”鄧小平說。
“我沒聽說過。”黃達明坦率地回答。
鄧小平說:“我在延安時坐的汽車,都是用酒精開的。我們不能忘記過去噢!”
鄧小平說這話時,神情很深沉。
他們又來到糖果車間。車間內,有些工人在用手工包糖粒,有些工人在用機器包糖粒。
“手工包糖每人每天包多少?”鄧小平問。
“80來斤吧!”黃達明答。
“機器包糖呢?”
“400來斤。”
“爲甚麼不用機器包?”
黃達明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中國人多嘛!”
鄧小平說道:“不能那樣說。人多,可以安排一部分人生產,再送一部分人去學習嘛。”
隨後,鄧小平站下來,認真地對黃達明說:
“小黃,你們的問題就在這裏!”
黃達明連連點頭:“對!對!”
從糖果車間出來,鄧小平意猶未盡,問:“小黃,還有哪個車間沒有看?”
“還有發電房。”
鄧小平還想去看看。這時,廠裏的工人們聽說鄧小平來廠參觀,都想看看這位瑞金的老書記、老首長。道路兩旁擠滿了人。
警衛人員怕出事,勸住了。
糖廠參觀用了1小時20分。臨走時,坐在車上的鄧小平搖下車窗玻璃,抬手將黃達明叫到車前,親切地說:“小黃,到北京來我家玩!”
黃達明連聲道:“謝謝老首長!謝謝老首長!”
鄧小平握了握黃達明的手,揮手與大家告別。
10日下午,鄧小平在參觀縣塑料廠和工藝美術廠時,出了一點小“風波”。
瑞金縣塑料廠設在縣城雲龍橋頭的廖屋坪旁邊。廖屋坪有條小街,是縣城的農貿市場。
這天正好是星期天,雖已到下午,但是街上賣菜的、擺攤的,還有不少人。
鄧小平從塑料廠參觀出來,本該上車前往縣工藝美術廠繼續參觀,但他發現路旁是個大集貿市場,便徑自興致勃勃地朝那兒走去。
鄧小平這兒瞧瞧,那兒看看。在一個賣草鞋、草飯袋子的小攤前,他停下來,伸手提起一個草飯袋子端詳了一會兒,對身旁陪同的人說:“當年,我們在瑞金就是用這個煮飯喫的。好香嘞!”
在蘇區時,瑞金的中央各機關工作人員,都用這種席草編織的小袋子煮飯喫。每人將自己的定量大米放進袋子裏,用繩子將袋口一紮,丟進大鐵鍋裏煮。
這種草袋子飯香是香,可當時定量少,還要節約糧食支援前方,大家都喫不飽肚子。不過,紅軍都是鋼鐵漢,肚子不飽照樣幹革命。
鄧小平更是個樂天派,所以說起當年的草袋子飯,其樂也融融。
街旁有家賣米酒的小店,一位老大爺倚着櫃檯在喝酒。
鄧小平走上前去,操着四川口音與老人攀談:“您老喝酒呀?”
老人驚愕地點點頭。
“這酒是哪裏產的?”
“本地產的。”
“您喝酒不要菜呀?”
老人又是點點頭。
就這樣走走看看,大約走了100來米遠。這時,有人認出了他。
鄧小平回來啦!
消息一時間不脛而走。街上的人們聞訊,都朝鄧小平擁來。
警衛人員和縣裏陪同的領導,趕忙護衛着鄧小平徒步前往設在縣城八一路旁的縣工藝美術廠,在那裏參觀了約40分鐘。
待鄧小平從廠裏出來時,街上已經聚集了很多人。大家爭相一睹瑞金縣老書記的風采,幾乎將整個八一路都擠滿了。
鄧小平滿面笑容,向人們揮手致意。
爲了讓鄧小平夫婦能休息半天,11日上午沒再安排參觀。
鄧小平利用這個時間,請縣裏的領導和瑞金紀念館的負責同志一起座談。
鄧小平坐在長沙發上,摘下帽子,朝沙發扶手上一擱,一邊吸菸,一邊靜靜地聽取瑞金縣常美江彙報全縣情況。
聽完後,鄧小平緩緩地對大家說:“瑞金的縣辦工業還可以,辦起了一些廠子,農業還不太行。”
頓了頓,鄧小平接着說:“應該說,現在比過去好了很多,解放後大家做了許多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和西方國家比起來,我們最少落後40年,還需要努力。”
話語雖短,卻一鼎千鈞。大家聽得非常認真。
瑞金紀念館負責人劉禮青,對鄧小平說:“首長,您看了毛主席在瑞金的舊居,對我們宣傳毛澤東思想還有甚麼指示?”
鄧小平示意坐在身旁的常美江讓開,抬手叫劉禮青坐到自己身邊,說:“宣傳毛澤東的活動,光看幾個舊址,還不能反映出當時的歷史情況。應該有個紀念館。紀念館宣傳的內容,應該從井岡山斗爭宣傳到遵義會議。整個這段歷史都應該宣傳。”
鄧小平一貫主張應該完整地、準確地理解和宣傳毛澤東思想。他說的這段話,體現了他的這一思想。
瑞金紀念館後來根據鄧小平的這一指示,多次向上級有關部門寫報告,要求撥款修建新館。
江西省文化廳陸續撥款20餘萬元,對瑞金紀念館進行擴建,並根據鄧小平的意見,充實了展覽內容。鄧小平走訪寧都
1972年12月11日下午,鄧小平與夫人卓琳,離開瑞金,前往寧都。
途中,他們順便參觀了毛澤東、朱德指揮的紅四軍大柏地戰鬥遺址。
17時左右,鄧小平他們到了寧都縣委招待所。寧都縣的領導王福生、肖修竹等同志,已在此等候多時。
12日早晨,縣裏的同志倍同鄧小平夫婦前往黃陂參觀調查。
黃陂是寧都縣開始進行革命最早的地方,也是蘇區時紅軍反“圍剿”的重要戰揚。
紅軍第一次反“圍剿”時期,毛澤東、朱德按照“羅坊會議”確定的“誘敵深人”戰略方針,選擇黃陂作爲紅一方面軍戰略退卻的終點。
毛澤東在這裏主持召開總前委會議,並和朱德等一起制定紅軍反“圍剿”戰略反攻計劃,領導紅軍開展了廣泛深人的戰前動員。
在黃陂以北16公里的小布,召開蘇區軍民殲敵誓師動員大會時,毛澤東親筆寫下著名的軍事論述: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裏操勝算;
大步進退,誘敵深人,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
黃陂充滿着神奇的色彩。鄧小平當年雖然沒有親自參加紅一方面軍第一、二、三次反“圍剿”戰役,但他對毛澤東在黃陂期間,運籌帷幄,用兵如神,所創下的戰爭奇蹟早已神往。
這次重返寧都,即使縣裏的同志不做安排,鄧小平也會提出到那兒去看看。
汽車卷着黃塵疾馳,9時30分左右,就到了黃陂圩。鄧小平和卓琳,由縣委和黃陂公社負責同志陪同,乘車前往觀音排村和山堂村,參觀了毛澤東的舊居。
隨後,又乘車到丁家排,參觀了朱德總司令舊居和紅軍總部舊址。
參觀完畢,鄧小平返回設在黃陂圩的公社會議室休息。鄧小平要縣、社的同志談談情況。
當看到縣、社的同志要掏出事先準備好的彙報材料照念時,鄧小平連忙制止。
接着提出了一連串具體問題,如:寧都現管轄多少公社?黃陂有多少戶、多少人?多少土地?畝產多少?機耕面積多少?有幾臺拖拉機?標準臺有幾臺?電力照明多少度?農民人均純收人多少元?
鄧小平一邊問,縣、社的同志一邊回答。
問到拖拉機有多少標準臺時,公社的同志搞不清甚麼叫“標準臺”,也不懂如何折算。鄧小平就耐心地做了解釋。
座談中,鄧小平沒有做更多的評論,只是將那些令他失望的數字,默默地記在心中。
公社從小布買回些金橘,還搞來些芝麻片、花生糖、蘭花根、鮮紅薯絲團等當地特產糕點,請鄧小平夫婦品嚐。
鄧小平拈起一塊芝麻片,嚐了嚐,說:“這個東西做工精細,又薄又脆又甜。卓琳,你可以喫點。”
卓琳嚐了一片,讚許說:“確實很好喫。買點兒回去,給我們小孩兒嚐嚐。”
小布的金橘,鴿卵般大小,金黃金黃的。鄧小平嚐了一顆,連說:“這個橘子好漂亮,好看又好喫,也買點兒回去給小孩兒嚐嚐吧。”
愛子之心,人皆有之。鄧小平是位慈父,卓琳更是位慈母。
黃陂的油炸鮮紅薯絲團,別有風味。鄧小平拿起一團瞧瞧,不知爲何物,問:“這是鱔魚頭吧?”
人們告訴他:“這是用鮮紅薯切成絲拌澱粉油炸而成的。”
鄧小平咬了一口:“啊,好喫!”
臨走時,黃陂公社果然送給他們20斤小布金橘和兩小包芝麻片,鄧小平讓卓琳付錢。
公社的同志說甚麼也不肯收,但最後還是拗不過卓琳,只好把錢收下。
返回縣城的路上,鄧小平他們還順路到七里村江西省委舊址和縣農機廠看了看。
鄧小平問縣裏的同志:“你們這裏是不是有個斜面寨?蘇區時,紅軍攻了好久才攻下。”
縣裏的同志回答:“是有一個,離縣城5公里。”
“斜面寨”又叫“翠微峯”,奇峯壁立,聳入雲天,十分險要,是寧都的一個旅遊景點。
“能不能去看看?”鄧小平問。
縣裏同志說不能通車。鄧小平不無遺憾地說:“好,好,不去看了。”
鄧小平還想去看看寧都縣城的集貿市場。但隨行人員怕再出瑞金城裏那種“風波”。於是心願未遂。
午飯後,稍作休息,鄧小平就前往參觀寧都縣“毛澤東實踐活動紀念館”。
鄧小平夫婦按原定計劃,離開寧都,前往廣昌。鄧小平走訪廣昌
1972年12月12日,鄧小平到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中央蘇區的北大門廣昌縣,進行調查走訪。
鄧小平以前沒有來過廣昌。
這次到廣昌後,在下榻的縣招待所,他對前來迎接的縣領導孟保民和鄧大德說:“過去保衛廣昌,卻沒有到過廣昌。現在到了廣昌,了了這個心願。”
在喝茶休息時,鄧小平問鄧大德:“那個萬年亭還在不在?”
萬年亭,是廣昌縣高虎腦南大嶺夾山拗公路旁的一座古涼亭。
1934年8月5日至7日,彭德懷指揮紅三軍團,在高虎腦頑強抗擊國民黨軍6個師10多次的輪番進攻,斃傷敵4000餘人。
戰鬥中,彭德懷的前線指揮部就設在這座古亭。
鄧小平當時對高虎腦戰鬥十分關注,曾連續編髮3篇專稿,在《紅星》報上發表。高度讚揚高虎腦戰鬥中紅軍英勇頑強的鬥爭精神,介紹了紅三軍團在戰鬥中開展政治工作的經驗。
鄧大德告訴鄧小平,萬年亭已在戰鬥中遭炮火毀壞,至今未修復。
鄧小平點點頭,感到有些遺憾。
他們還談到廣昌保衛戰的一些情況。鄧小平很想到實地看看當年紅軍戰士是怎樣浴血苦戰的。
鄧大德告訴鄧小平,明天看看廣昌革命紀念館,再到沙子嶺一帶看看,就更清楚了。沙子嶺即現在的長生橋,往撫州方向,距廣昌縣城7公里。
聊到這裏,鄧小平問鄧大德:“你姓甚麼?”
鄧大德答:“我姓鄧。”
鄧小平詼諧地說:“啊,是老華,老華。”“老華”即同姓的意思。
鄧小平接着問:“叫甚麼名字?”
“叫大德,大小的大,道德的德。”
鄧小平笑了起來:“你‘大德’,我‘小平’。”
鄧大德連忙說:“您是老前輩,老首長。”他請鄧小平夫婦在廣昌多住幾天。
卓琳解釋說:“我們要服從中央的安排,不多住了,明天就走。”
當晚,廣昌縣委領導請鄧小平夫婦,在招待所小餐廳看電影《小保管上任》。
這是一出由廣昌縣採茶劇團創作演出的獨幕採茶戲,鄉土氣息濃郁,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成了電影。
這部影片就像沉悶的夏夜裏吹來的一絲涼風,給鄧小平帶來了歡樂。
電影放完後,鄧大德請鄧小平提提意見。
鄧小平非常滿意地說:“縣裏能拍出這個戲,很好。”
廣昌是鄧小平贛南之行的最後一站。
按原定計劃,13日早飯後,看完紀念館和沙子嶺戰場遺址,就離開廣昌,前往撫州。
鄧大德再次挽留鄧小平多留半天。
鄧小平笑着回答:“不再坐了,還要趕路呢!”
鄧小平夫婦離開廣昌,當天中午趕到撫州。
鄧小平和卓琳與送行的同志—一握手道別。
卓琳熱情地對侍衛一路的黎新泉說:“小黎子,感謝你!以後來北京,請到我們家來玩!”
鄧小平他們在撫州住了兩晚,參觀了幾家工廠。
12月15日,鄧小平夫婦回到南昌新建縣望城崗寓所。
鄧小平這次贛南之行,歷時9天,參觀訪問了7個縣市。
用鄧小平自己的話說:
既了了心願,又接觸了社會,調查瞭解到一些真實情況。
這位中國人民的偉大兒子,儘管自己仍身處逆境,始終沒有忘記人民。
贛南的許多地方,鄧小平都想去看看,特別是想多和普通百姓們聊聊。
他希望多瞭解一些百姓的疾苦,多聽聽百姓的呼聲。
可惜,這次贛南之行,鄧小平沒能完全如願。
鄧小平來贛南時,天空陰沉沉。
他離開贛南時,天空仍灰濛濛的一片,不過天際有了些許亮光。太陽終究是會出來的。
贛南人民和全國人民,都在翹首期盼着這一天。中央指示鄧小平回京
1973 年 2 月 19 日清晨,曙光初照,大地生輝。
在新建縣望城崗的“將軍樓”旁,兩輛小轎車正緩緩地駛離送行的人羣、向南昌市區飛馳而去。在 穿過一片鬧市之後,直奔鷹潭方向。
車上坐着的,是到江西已達3年多的原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及其家人,內有夫人卓琳、繼母夏伯根、女兒鄧林、鄧楠,女婿張勤和一個出世不久的小外孫。還有祕書王瑞林。
鄧小平已經踏上了重返北京的歸程。
在這之前,江西省委接到中央辦公廳主任汪東興的電話通知:
中央已做出鄧小平回京的決定。
汪東興再三說明,鄧小平這次回北京,是根據毛澤東的指示,由周恩來親自安排的。
汪東興指示省委,用汽車直接把鄧小平一家送到鷹潭,再換乘福州至北京的特快列車。他要求務必做好保密和安全保衛工作,確保鄧小平及其家人等,在江西最後一站的絕對安全。
渴望着重新爲黨、爲人民工作的鄧小平,於 1972 年 8 月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由汪東興轉達。
毛澤東對來信迅速作出 批示。其中寫道:
鄧小平同志在中央蘇區是捱整的,他沒有歷史問題,即沒有投降過敵人。他協助劉伯承同志打仗是得力的,有戰功的。這些事我過去講過多次,現在再說一遍。
毛澤東的評價,爲鄧小平的政治生活帶來了新的轉機,從而有了這次鷹潭之行。
鷹潭,地處贛東、信江中游。相傳鷹潭是因境內龍頭山上幾株千年古樟常有雄鷹棲息,山下信江中又有一泓碧潭而得名。人云:“急流漩其中,雄鷹舞其上”。
江西省委接到汪東興的電話後,非常重視,決定由省委書記黃知真,直接通知上饒地委,讓地委派人負責做好接待工作。
1973年2月18日10時許,上饒地委辦公室裏響起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
電話是黃知真打來的,指名要找王瑞清。
王瑞清是上饒地委書記。此時,他正在會議室裏主持地委委員會議。聽說省裏來電話找他,便悄悄離開會場,走進辦公室,拿起話筒。
黃知真將鄧小平由鷹潭返京的消息和有關接待事項詳細地做了交待。並再三叮囑王瑞清:
要絕對保密,百分之百地保證鄧小平在江西最後一站的安全。
王瑞清放下電話,考慮到地委委員會議尚未結束,一時難以脫身,遂決定由正在參加會議的地委委員、鷹潭縣委書記霍鳳翠趕回鷹潭,與正在鷹潭的地區祕書長林振福一起,全權負責這次接待工作。
霍鳳翠爽快地接受任務,並問還有甚麼要求?王瑞清鄭重告訴他:“一要安全,絕對安全;二要保密,嚴格保密;三要熱情周到。”
霍鳳翠表示一定照辦。重任在身的霍鳳翠一路兼程,天黑時分便趕到鷹潭。
回到家裏,霍鳳翠顧不上休息,草草地吃了幾口飯,便匆匆來到武裝部政委汪光標家,共商接待事宜。
二人一直忙到深夜,才初步理出個頭緒。
第二天一大早,霍鳳翠、汪光標來到辦公室,召集常委開個簡短的碰頭會,決定安排鄧小平住招待所。這樣既便於保密,又利於安全保衛。
招待所位於鎮區東面的信江邊,一堵用青磚砌成的圍牆與市井相隔。院內綠樹成蔭,環境幽靜。主樓爲一座兩層樓的宮殿式建築,建於50年代中期,各種設備比較齊全,安全舒適,曾接待過許多黨政軍領導。
與招待所相對的人民公園,原爲國民黨海軍司令桂永清家的花園和屯兵藏寶的庫房,園內有幾株千年古樟樹,依然枝繁葉茂,鬱鬱蔥蔥。
2月19日16時50分,兩輛轎車駛入鷹潭街道,在招待所內停下。
身着雪花呢大衣的鄧小平穩健地下了車。
這位年近70高齡、經受數小時旅途顛簸的老人,看上去依舊精神飽滿,目光炯炯,全身煥發出旺盛的活力。
一見鄧小平下車,霍鳳翠、林振福連忙上前,親切地握住他的手,誠摯地問候:“首長,一路上辛苦啦!”
當聽到“首長”的稱呼時,鄧小平平靜地說:“還是喊我老鄧吧!習慣了,這樣親切些。”
老人的和藹可親,令霍鳳翠、林振福由衷地敬佩。
鄧小平下榻的219號客房,是主樓最東頭的一個大套間。這裏憑窗眺望,能清楚地看到對面公園裏那幾株千年古樟。
晚飯後,霍鳳翠向鄧小平簡要介紹了鷹潭地名的由來和地方工業、駐軍等情況。
省慰問團上饒分團負責人朱開銓、莫循等人也參加了交談。
在交談中,鄧小平聽說朱開銓是瑞金人,感到很親切,話也多了些。他講起了在瑞金當縣委書記時遇到的一些人和事。
當得知莫循曾在中原局工作,參加過創辦《中原日報》,任過副總編時,鄧小平話鋒一轉,談起淮海戰役。他說:“淮海戰役是史無前例的,中國不曾有,世界上也未有過。”
大家稱讚道:“這是首長指揮有方。”
鄧小平謙虛地說:“不,這是毛主席的戰略部署,是我軍指戰員英勇奮戰的結果。”
短短兩句話,讓人感受到老革命家鄧小平不居功自傲的高貴品德。
談着談着,不覺夜已深。於是大家起身告辭,請鄧小平早點兒休息。
室外,皓月當空,光照大地。
鄧小平倚窗沉思良久,他邊吸着煙邊在屋內來回踱步。這已是他多年來形成的習慣。
在望城崗居住的日子裏,每當黃昏日落之時,鄧小平總是繞着“將軍樓”,在院內一圈又一圈地走着,直到身體微微發汗爲止。
作爲曾在中央工作多年的黨和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明白,此次重返北京,意味着爲黨和人民重新工作的機會即將來臨。
從毛澤東對他原信的批示,王震託鄧楠捎回的口信,江西省委書記白棟材、黃知真探望時的言談中,都能揣測出毛澤東、黨中央,以及不少老同志都希望他能出來工作,協助周恩來勵精圖治、大興百業,重振國民經濟。
此時,夜已經很深了,樓上樓下一片寂靜。
鄧小平思緒萬千,忘卻了一天的疲勞。他輕輕地推開房門,邁步朝樓下走去。
正在樓上值班的服務員鄭非鳳聽到門響,連忙從值班室出來,迎着鄧小平問道:“首長,您需要點兒甚麼?”
鄧小平擺了擺手,說:“甚麼都不要,只想隨便走走。”
鄭非鳳一時感到很爲難,因爲上級已作過交待:爲保密、安全起見,不要讓首長隨便外出。
於是,鄭非民委婉地勸道:“首長,天氣很冷,外邊又有霜露,出去容易着涼。”
鄧小平微笑着說:“不怕,已經是春天了。冷不到哪裏去。”
鄭非鳳不好再堅持了,只是遠遠地跟在鄧小平身後,護衛着他朝樓下走去。
鄧小平剛走下階梯,負責內保的上饒地區公安處警衛科長劉樹興快步上前,準備攙扶。
鄧小平搖搖頭說:“我看得清路,不用扶。”
劉樹興陪伴鄧小平一齊出了主樓大門,在院內散起步來。
冷風撲面,寒意甚濃。皎月下倒映着鄧小平穩健的身影,沉寂的四周不時迴響起鄧小平輕微的腳步聲。
忽然間,一片烏雲遮擋住明月,院內驟然暗淡下來。劉樹興趕緊勸道:“首長,月亮已經被雲遮住了,還是早點回房休息吧!”
鄧小平揚起頭,望了望變幻莫測的天穹,十分自信地說道:“不要緊,月亮馬上就會出來的。”
半個小時之後,鄧小平上樓休息,院內又回到先前的寂靜中。
2月20日11時許,鄧小平一家在林振福、霍鳳翠的護送下,在鷹潭站登上福州至北京的46次特快列車。
在車廂內,霍鳳翠十分歉意地對鄧小平說:“首長,真對不起,我們的接待工作沒有做好,請您多批評。”
鄧小平笑着連聲回答:“不錯,待如上賓,謝謝你們。”
隨着一聲汽笛的長鳴,列車緩緩地駛出鷹潭站,朝着北京飛馳而去。
車速飛快、汽笛長鳴,北來的寒風已然拂面。
中國的歷史,將翻開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