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二、贛中之行
●只見發票存根上寫着:鄧小平等2人,交來伙食費064元,糧票6兩。
●鄧小平說:“你們在這裏辛苦。過去毛主席在這裏幹革命窮,現在還是窮,以後會好的。”
●鄧小平說:“農業機械化是個方向,你們還要研究農業機械化。”
● 贛中之行鄧小平走訪清江樟樹鎮
1972年11月12日,這是初冬的一個星期天,天氣顯得很晴朗。天剛矇矇亮時,一輛灰色的“伏爾加”車駛出原福州軍區南昌步兵學校的大院,就奔馳在贛中大地上。
車上坐着鄧小平。鄧小平此行是經過中央批准的,他是要到井岡山、贛南、景德鎮等地進行社會調查。這是鄧小平被下放三年多來,第一次外出參觀,因此,他顯得精神特別飽滿。
那還是在1969年10月18日,因爲戰備的原因,一大批老幹部被“疏散”出北京。
原來,鄧小平住在中南海自己的住處。10月20日,鄧小平偕夫人卓琳到達南昌。
幾天後,鄧小平被“安排”到江西新建縣拖拉機修配廠勞動。鄧小平由一位黨和國家的領導人,“改行”當了一位已過退休年齡的老鉗工。
在鄧小平出行的前幾天,江西省委負責人黃知真來到望城崗,傳達了中央和周恩來的指示。
安排鄧小平去井岡山等地參觀,並順便到泰和縣考察農業機械化。
鄧小平欣然同意這一安排。
1972年11月12日上午,鄧小平乘車途經素有“藥都”之稱的江西清江縣樟樹鎮,參觀江西鹽礦和四特酒廠,實地瞭解工業生產的真實狀況。
在10時左右,轎車駛進清江縣招待所的小院內。
車門打開,第二輛車上下來的是穿着淡色中山裝的鄧小平和夫人卓琳。
走進二樓接待室後,鄧小平選了個朝東的位置落座。
負責接待鄧小平的是清江縣委管生產的副書記陳祉川。
陳祉川向鄧小平介紹縣裏情況時,只具體說了些工農業生產上的事。
陳祉川的心意,很快爲睿智的鄧小平所理解,他莞爾一笑,靜靜地注視着陳祉川。
聽到偌大的清江縣當年工業產值僅有2600多萬元,鄧小平眉頭微微一蹩,輕嘆一聲,意味深長地對陳祉川說:“看來,你們縣的潛力還大得很囉!”
簡單談完縣裏的情況,陳祉川隨即陪鄧小平去參觀縣城南郊的江西鹽礦。
在鹽礦,鄧小平受到了出乎意料的歡迎。
這天,恰好是星期日,礦裏五六百名輪休的職工,從清晨起,自動匯聚在通往礦辦公樓的十分潔淨的道路兩邊,等候着鄧小平的到來。
原來,在頭天傍晚,礦黨委書記齊志亭、礦長王海清,接到省裏關於鄧小平第二天要來鹽礦看看的電話通知後,這兩位建國前參加革命的老共產黨員,在興奮之下,居然忘了上面有關保密的指示,就馬上將鄧小平來礦的喜訊,告訴了礦裏的職工。而且,他們還親自拿起掃帚,帶領大家,奮戰了半夜,把整個礦區打掃得乾乾淨淨的。
12日11時許,鄧小平來了。
當看見礦裏這麼多人來迎接他,鄧小平深爲感動。他趕緊下車,向簇擁在他周圍的神情激動的男女老少們,他舉着雙手,不斷與大家打招呼,不斷與大家點頭,微笑,並親切地說:“謝謝大家!謝謝大家……”
鄧小平先後觀看了江西鹽礦的滷水庫、平鍋熬鹽、鹽倉和真空製鹽車間。
江西鹽礦建礦於1970年,條件十分簡陋,鄧小平看到礦上工人在簡易工棚中,揮汗如雨,艱苦勞作,努力生產的感人場面,禁不住上前緊握着一雙雙工人的手,動情地說:
你們的精神太值得學習!
大家現在的工作很辛苦,以後實現了機械化,就好了!
江西過去缺鹽,紅軍在井岡山時,就沒有鹽喫。
如今有鹽了,老表有鹽吃了,這非常好!
鄧小平離開江西鹽礦時,齊志亭代表全礦職工,送給他數小包精製食鹽。
禮輕情意重。鄧小平心頭立即感到一股暖流,他鄭重地收下了這份凝聚着全體江西鹽礦工人特殊情意的珍貴禮物。
從鹽礦回到縣招待所後,鄧小平的心情比剛來時好了許多。
在午飯前,在招待所接待室裏,陳祉川問鄧小平喝點甚麼酒。
望着眼前這名質樸的基層幹部,當時很少喝酒的鄧小平,立即朗聲笑道:“到了樟樹,當然是喝你們自己的四特!”
於是,兩瓶冰清玉潔的四特酒擺上了桌面。
席上的話題,主要是談四特酒。
鄧小平一邊細細地品嚐着杯中的四特酒,一邊饒有興趣地向陳祉川等人詢問着四特酒的歷史淵源、釀造工藝及其特點等等。
在座的人因無一是釀酒內行,均答不完整,便你一言我一語地湊着答案。有時都覺得自己的答案正確無誤,竟還爭執不休起來。
每到這時,鄧小平就顯示他所獨具的寬厚長者的慈祥笑容。
陳祉川望着鄧小平喝四特酒時,那有滋有味的神色,就忍不住問:“小平同志,您覺得我們這四特酒的味道怎樣?”
鄧小平端起酒杯,深喝了一口,打着手勢,滿意地回答:“很好,很合我的口味,名副其實,是酒中佳品!”
邊喝邊談,邊談邊笑。不知不覺間,鄧小平已喝下3杯四特酒,卓琳也喝了大半杯。
鄧小平喝酒時,只吃一點用麪粉裹的油炸小魚和兩三樣蔬菜下酒。
鄧小平不但自己喝,還多次向陳祉川勸酒。鄧小平慈眉笑眼,高興地說:“這酒好,這四特好,你們年輕人要多喝幾杯,多喝幾杯!”
喫飯過程中,鄧小平還提到樟樹的藥。鄧小平說“樟樹的藥材很有名。……30年代,我在蘇區時,便聽說過‘藥不到樟樹不齊,藥不過樟樹不靈’這句話,老祖宗傳下來的寶物,可不能失傳啊!”
飯後,鄧小平不顧陳祉川等人的再三勸阻,執意按規定交了伙食費和糧票,表現了一位老革命家的廉潔風貌和高尚情懷。
只見當年的發票存根上寫着:
鄧小平等2人,交來伙食費064元,糧票6兩。
這張發票的存根編號是0005776,發票存根的時間是1972年11月12日。
這張彌足珍貴的發票存根,雖已年深月久,但字跡卻依然清晰如新。
鄧小平多年前的樟樹之行,後來卻成爲了樟樹人民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直到多少年後,人們還津津樂道地談起鄧小平在樟樹的故事,依然顯得那麼親切和動人,好像又看到了鄧小平的音容笑貌。人們就以這種方式惦記着鄧小平。鄧小平走訪吉安寧岡
1972年11月12日下午,鄧小平一行到達吉安交際處,下榻在毛澤東在1965年曾經居住過的“一號房”。
交際處位於贛江江畔,門口是一條幽靜的小街,吉安市名勝之一、南宋淳祐年間建成的“白兔書院”便在鄰近。
鄧小平與井岡山地委的同志在客廳裏交談起來。聽到主人那純正的山西口音,鄧小平感到格外親近,彷彿又回到了曾經生活和戰鬥過的太行山區。
鄧小平詢問遂川、萬安、泰和等縣,各有多少人口及其他鄉情。
鄧小平回憶起宛希先烈士,建國後第一任江西省委書記陳正人和他在二野時的老部下張國華將軍。鄧小平不時地表露出對老區人民的深厚感情。
地委負責人向鄧小平介紹當地的情況,鄧小平聽着、思索着,感慨地說:“好多年沒有出來了,這次出來甚麼都新鮮。”
當聽到林彪企圖篡改井岡山的歷史時,鄧小平兩眼凝視着客廳門外的兩棵大楓樹,平靜地說:“這是不可能的,歷史還是歷史,歷史不能篡改。”
當晚,在吉安交際處一號房的燈光,直到深夜還未熄滅。
11月13日上午,鄧小平來到永新縣三灣村。
在楓樹坪,三灣的羣衆驚訝地看着正在參觀的這位賓客身穿灰色中山裝,腳穿一雙舊黑皮鞋,身材不高,卻很精神,偶爾流露出四川口音。
三灣的羣衆們越看越覺得面熟。
鄧小平來三灣了。
昨天通知要來參觀的原來是鄧小平。
人們奔走相告,從家中,從地頭,羣衆們自發地聚集到三灣招待所的大門附近。用期望好奇的目光,注視着幾年來已銷聲匿跡的鄧小平。
鄧小平也看到了許許多多純厚朴實的“老表”們。
雖然此時還是初冬時節,但在山區就相當冷了。可是這裏的羣衆們僅僅穿着一條單褲,衣衫襤褸,而且大部分是自織的土布。
在望城崗工作時,鄧小平從平日與拖拉機配件廠的工友們交往中,已經瞭解到老區的條件仍很艱苦,那裏的羣衆生活仍很貧困。
今天,自己親眼見到這些艱難的境況,鄧小平的眼眶溼潤了。他對曾經爲革命做出巨大貢獻的老區人民,至今還這樣窮,這樣苦,他心裏感到十分地難過,一塊沉甸甸的石頭壓在鄧小平的心頭。
“伏爾加”車在永新至寧岡的公路上奔馳。
鄧小平坐在車裏,吸着煙,默默無語地望着窗外。陰沉沉的天,夾雜着小雨,使人感到格外地壓抑。
鄧小平深深地吸了一口即將燃盡的香菸,搖下車窗,把菸蒂扔出窗外,一陣冷風帶着新鮮的空氣,進入車內。
鄧小平看到沿途的村莊,處處仍是當年的土屋,只不過隨着歲月的流逝更添一層陳舊。
在寧岡縣茅坪,鄧小平參觀了湘贛邊“一大”會議、八角樓等舊址舊居。這些舊址舊居,分佈在與三灣相似的窮困的村莊中。
在參觀毛澤東舊居後,鄧小平說:“當時蠻艱苦,革命真不容易。”
鄧小平看到在農舍的牆上,還保存着革命標語。寧岡縣的幹部忙向鄧小平介紹茅坪有多少人家,有多少舊址舊居,這些革命標語是怎樣保存下來的。
“老表們現在的生活怎麼樣?”卓琳突然問了一句。
寧岡縣的幹部面面相覷,不知怎麼回答纔好,他們早已知道鄧小平的認真是出了名的,也不願對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說違心的話。
鄧小平看到當地幹部有難言之隱,於是平靜地說:“井岡山精神是寶貴的,應當發揚。”
鄧小平還一字一句地說道:
我們的黨是好的,是有希望的;我們的人民是好的,是有希望的;我們的國家是好的,是有希望的。
在臨上車時,鄧小平語重心長地對寧岡縣的幹部說:
你們在這裏辛苦。過去毛主席在這裏幹革命窮,現在還是窮,以後會好的。
望着盤山公路上遠去的小轎車,寧岡縣的幹部們久久地站在原地,心裏回味着鄧小平說的話:
以後會好的。鄧小平初訪井岡山
1972年11月14日,鄧小平來到黃洋界。
鄧小平站在黃洋界,眺望遠方。井岡山那氣勢磅礡的雲瀑壯觀、雄偉,一會兒似鋪天蓋地的大潮,一會兒似涓涓的細流,變幻莫測,千姿百態。
井岡山,革命的搖籃。毛澤東、朱德、彭德懷、陳毅、羅榮桓、譚震林、黃克誠、譚政、膝代遠、何長工、蕭克、宋任窮、陳正人等等,諸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功臣、鄧小平的老戰友,都是從這裏走出去的。
到井岡山是鄧小平多年的夙願。
早在1931年2月,鄧小平率紅七軍轉戰粵桂,進入江西,到達距井岡山百餘公里的崇義縣,這裏已是湘贛根據地的外圍地帶。
因江西的敵情尚不嚴重,鄧小平告別紅七軍的戰友,轉道赴上海向中央彙報工作,於是與井岡山失之交臂。
此後,鄧小平又在中央蘇區工作,卻未能上井岡山。
新中國成立後,鄧小平到過江西,但因公務繁忙,仍未了卻上井岡山的心願。今天,他總算如願以償了。
鄧小平忘情於這個初訪的浮想中。
“首長,這碑文上毛主席的手跡《西江月·井岡山》,不是主席1965年重上井岡山時寫的,而是郭老來井岡山後,在武漢東湖請毛主席手書,立碑時按主席手跡臨摹的。”
講解員的話,打斷了鄧小平的思緒。
“哦。”鄧小平將目光轉向紀念碑。
在八面山,井岡山黨委書記程世茂和幾個井岡山外事辦的年輕人,簇擁着鄧小平爬坡。
一位細心的工作人員看到鄧小平的腿有些不便,於是就砍了一根小竹棍給他。
鄧小平高興地接過竹棍,敲敲腿,風趣地對大家說:
“我這一身零件除了這條腿,其他都是好的。”
在去雙馬石的小路上,一位年輕人聽說鄧小平是第一次上井岡山,便在路旁拔了一棵桔梗,介紹說:“紅軍當年在井岡山就是喫這個。”
鄧小平接過這棵桔梗,遞到鼻子前聞了一會兒。彷彿想起了過草地的情景。大草地的野草是無邊無際,下面黑水瀰漫,渺無人煙,氣候變化無常。
許多紅軍戰士倒下了,他們死於飢餓,死於疾病,死於誤食毒草,死於沼澤之中。
鄧小平追溯往事,嚴肅地說:“是的,這種草全國都有,紅軍長征時也是喫這個。有些麻口,這個既可以充飢,又可以解渴。”
年輕人都用敬佩的目光注視着這位革命前輩,有的還情不自禁地把桔梗放進嘴裏細嚼,品味着其中的甘苦。
黃洋界、八面山、雙馬石、硃砂衝、桐木嶺;大小井、黃地、茨坪;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工藝美術廠;井岡山的許多歷史遺蹟和景點,均留下了鄧小平的足印。
井岡山的羣衆得知鄧小平來了,都十分地興奮,想方設法要見見他。
井岡山地委也儘可能地爲鄧小平在山上的活動提供方便,在參觀、食宿方面做了認真地安排。
池龍是泰和籍的老紅軍,1972年秋,池龍回到故鄉。
鄧小平視察時,池龍當時正住在泰和縣院內的小客房裏。
在11月17日這一天,池龍以軍人特有的敏銳,感覺到今天來的住在小客房另一端的客人,決不是一般的人物,因爲當晚泰和縣保衛部,派出了兩層崗哨。
這個大人物究竟是誰呢?池龍揣測着,他幾乎一夜未眠。
18日的清早,池龍急匆匆地找到縣委書記劉步山打聽鄧小平前來的事。
當得知是鄧小平後,池龍激動地對劉步山說:“我要見他,我熟悉他。”
劉步山也是一位老同志,他很理解池龍當時那急切的心情。
劉步山先與卓琳商議了一會兒,隨後又設法說服隨行人員。而後,劉步山告訴鄧小平:“首長,有一位老同志想要見你。”
鄧小平一聽,很爽快地說:“好!來,來,來。”
池龍一見到鄧小平,就十分地激動。他立正敬禮後,上前緊緊地握住鄧小平的雙手,大聲而親切地說:“首長,我是紅一方面軍的,在長征時經常看到你,當時我是通信兵。”
鄧小平仔細地端詳着池龍,“哦,記起來了,是有這樣一位小夥子。”
兩人坐下來回憶長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往事。劉步山也一聲不吭地端起一把椅子,在門口坐下,不讓別人來打斷他們的談話。
時間過得真快,不知不覺地過去了兩個多小時,鄧小平和池龍還在交談。
當池龍悲憤地訴說他所受到的痛苦折磨後,鄧小平冷靜地對他說:“要他正確對待個人遭遇,不要糾纏於個人的恩怨,要振作精神,把眼光看遠點。”
“老首長……”
池龍被鄧小平廣闊胸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所感動,這位從槍林彈雨中闖出來的漢子流淚了。
考察農業機械化,是周恩來交給鄧小平此行的任務之一。
鄧小平深知周總理忍辱負重,晝夜操勞,真是鞠躬盡瘁。鄧小平希望能爲這位多年的戰友加兄長,分擔一點兒憂勞,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11月17日,鄧小平利用這次初訪井岡山之便,來到泰和縣。當時,全國農業機械化南方片現場會,在泰和剛剛結束。
鄧小平首先到泰和縣拖拉機廠,與廠裏的幹部交談,詢問小型拖拉機的生產情況。
木模、翻砂、刨、鉗、金工、裝配等一個個車間、一道道工序,鄧小平都仔細地看了一遍。
隨後,鄧小平又去泰和縣上田,觀看農用水田插秧機操作表演。
連日來,鄧小平在吉安地區走了幾個縣,十分勞累。可他不顧疲乏,踩着泥濘的鄉間小道,特意走上田埂,就近看插秧機表演。
鄧小平一邊觀看一邊說:“插秧機這個問題,世界都沒有解決,連日本都沒有解決好,關鍵的問題是分秧不均。”
回到招待所後,劉步山詢問鄧小平看了農田插秧機操作後,有甚麼意見。
鄧小平說:“農業機械化是個方向,你們還要研究農業機械化。”
當聽說擴大規模難時,鄧小平又說:“一件事總是由難到易。”
在泰和了解農業機械化的問題之後,鄧小平又決定再到農村去看看。像從前那樣,他要和普通農民、農村基層幹部擺擺“龍門陣”。
11月19日清晨,鄧小平乘車離開泰和縣城,直奔吉安市禾埠公社軍民大隊。
在禾埠,市、社負責人問:“首長,你想了解甚麼?”
“主要看看農業。”鄧小平簡練地回答。
小會議室裏,鄧小平饒有興趣地聽着市、社、大隊的介紹,當聽到軍民大隊軍民二隊的糧食畝產是780斤,副業有養豬和做粉絲,鄧小平用稱讚的口氣說:“這個小隊不錯,副業搞得不錯,農業也不錯。”
聽完介紹後,鄧小平又提議到田裏、養豬場去看看。
鄧小平在市、社負責人的陪同下,步行1公里,來到軍民村。
鄧小平徑直走到村旁尚未收割的稻田旁,拈起稻穗仔細看看,點點頭。
在大隊豬場,鄧小平問飼養員:“有多少頭豬?”
飼養員回答說共有109頭。
鄧小平不顧氣味重,一個欄一個欄、一頭豬一頭豬地數着過去。鄧小平的認真勁又“倔”了起來。
“怎麼差了9頭?”鄧小平發現只有100頭。
飼養員連忙說:“有1頭母豬帶着8頭小豬在曬場上玩呢。”
聽到飼養員這樣解釋,鄧小平滿意地笑了起來。
當地幹部看到鄧小平非常高興,在臨走時,向鄧小平提出:“首長,以後請再來。”
“有機會再來。”鄧小平搖了搖手,告別了聞訊而來的羣衆,乘車而去。
1972年11月,鄧小平歷時一週的時間,先後走訪了吉安、永新、寧岡、井岡山、泰和等縣市,走訪了他曾經十分熟悉的地方,他感到非常地動情,引起了他多少往事的回想。
不久,鄧小平又去了贛南、景德鎮等地。
在江西老根據地這塊革命的熱土上,老表們對鄧小平都充滿了深厚的感情,人們口口相傳,很快地流傳開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
鄧小平又出來了
人們急切地盼望着,期待着這一消息得到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