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齊白石之母周氏:做人不能丟尊嚴
齊白石是一位真正稱得上“德藝雙馨”的藝術家。他在繪畫上造詣的深湛和風格的獨特已經不必多言。最讓人尊敬的是,他崇高的品格和錚錚鐵骨,也同樣是舉世聞名。而所有這些,究其根本,全都得益於他既普普通通而又非同凡響的母親對他的教育。
齊白石(1863-1957),湖南省湘潭人,我國20世紀著名畫家和書法篆刻家。曾任北京國立藝專教授、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北京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曾被授予“中國人民藝術家”的稱號、榮獲世界和平理事會1955年度國際和平金獎、1963年誕辰100週年之際被公推爲“世界文化名人”等等。有《白石詩草》、《白石印草》、《齊白石作品選集》、《齊白石作品集》等作品傳世,是近代中國藝壇奇葩,尤其他的花鳥草蟲畫,以及蝦蟹畫,不僅獨步當代,亦可謂前無古人,是唯齊白石始有的絕妙藝術。
勤勞喫苦的精神
世界上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那就是,每一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苦難。因此,父母要讓孩子知道,要想成功,必須養成不怕喫苦的品質。只要孩子學會怎樣從苦難中掘出生活的寶藏,纔能有永遠源源不斷的人生財富。
1864年,齊白石出生在湖南湘潭縣白石鋪一戶貧苦農民的家裏。全家僅有幾間破屋和一畝水田,每年只打五六石谷,不能養活全家,父親和祖父還要賣零工。齊白石的母親是一位精明強幹、勤儉持家的勞動婦女。
幼年時的齊白石,常看見母親不停地忙碌着。她一個人紡紗織布,爲全家的衣着操持着。母親在家裏養着十幾只雞鴨,一家人卻不捨得喫蛋。母親靠養雞養鴨賣蛋換來的錢,再去買家裏日常所用油鹽。
一家人的破爛衣服,都是由她漿洗縫補。母親常對他說:“笑爛不笑補,窮日子靠自己。”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下,齊白石從小養成了勤勞喫苦的習慣。在以後的生活中,齊白石漸漸發覺,母親這種在窮苦日子中流露出來的堅強和韌性,給他日後坎坷的生活許多精神上的支持。
人的一生誰都難以躲過喫苦,能否喫苦是檢驗一個人能否忍耐困苦、取得成功的關鍵。如果該喫苦的時候不喫苦,那麼到了不該喫苦的時候就一定會喫苦。不向苦難的生活低頭,我們就會發現苦難的背後隱藏着一座豐富的寶藏,它會使我們終身受用。
所以,讓孩子喫點苦、遭點磨難,這是爲了磨礪他的意志,陶冶他的情操,豐富他的閱歷,當然,更有利於培養他的自立能力。喫苦教育也是錘鍊孩子的獨立人格。
現在的父母,都異常捨得在孩子身上花錢,幾乎可以答應孩子的任何要求,但孩子卻不答應父母的要求。孩子在學習上不下功夫,在生活上不能自理也不願意自立。父母對孩子的這種妥協,帶給孩子的將是甚麼?是父母不願意看到的一個結果——孩子會變得好喫懶做、依賴性強。
瑞典偉大的化學家諾貝爾說:“金錢這種東西,只要能解決個人的生活就行,若是過多了,它會成爲遏制人類才能的禍害。” 但是當今有不少父母,尤其是那些獨生子女的父母,不是想方設法教育子女發奮讀書,努力工作,而是千方百計爲下一代積累錢財,留足了物質,貧乏了精神。
其實,早在我國漢朝時,有識之士就已認識到:給子女留錢財,如果子女有德有能,適足損其善;要是子女無德無能,則會增其惡。總之,給子女留錢財,有弊無利。民族英雄林則徐,不給子女留錢財,卻留下這樣一副對聯:“子孫若如我,留錢做甚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甚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現代父母,不應該一味地在物質上滿足孩子,而應該捨得讓孩子喫苦,在喫苦中,讓孩子明白幸福生活得來不易。要讓孩子明白,只有在波折與浮沉之中,人生才能得到歷練,才能走向成熟。強者都是磨練出來的,只有對孩子進行“喫苦教育”,孩子才能學會獨立,才能讓他們學會生存,才能“自立”於社會。
教子點睛:
有一位哲人曾經這樣說:“我們雖可以靠父母和親戚的庇護而成長,倚賴兄弟和好友,借交遊的扶助,因愛人而得到幸福,但是無論怎樣,歸根結底人類還是依賴自己。”父母給孩子提供優越的生活環境,孩子不一定能懂得父母的苦心。做父母的,要大膽地放開自己的手,讓孩子品嚐喫苦的精神,和奮鬥的樂趣,這纔是父母帶給孩子的無價之寶。
做人要有骨氣
有位教育家曾經說過,一個人心靈的世界是靠尊嚴支撐的,不怕沒有錢,就怕沒有尊嚴。父母培養孩子從小要有骨氣、有尊嚴。可是,一個孩子是不是有尊嚴,不取決於家裏物質條件的好壞,而在於他生長和教育的環境。
齊白石的父親齊以德老實寡言,而母親則剛強豪爽,好爲左鄰右舍的窮人打抱不平。小時候,齊白石親眼看到,母親敢於吻和地保講理。每當父親受到人家無端欺侮的時候,出主意反擊的一定是母親。
齊白石6歲那年,有一天,他們鄰村黃茅堆子有位巡檢要來。巡檢只是芝麻綠豆的小官,但是,卻弄得排場很大。那人坐在轎裏,有專人拖着竹板吆喝着開道,在很少見到新鮮事物的鄉下,大夥兒都趕着去看熱鬧。
隔壁的三大娘,來叫齊白石一塊走。母親問他:“你去不去?”齊白石說:“不去!”母親對三大娘說:“你瞧,這孩子挺彆扭,不肯去,你就自己走吧!”
齊白石聽見母親說自己彆扭,以爲一定是自己的話惹她不高興了。誰知,隔壁三大娘走後,母親笑着對他說:“好孩子,有志氣!黃茅堆子哪曾來過好樣的官,去看他作甚!我們憑着一雙手喫飯,官不官有甚麼了不起!”
母親的這番話給了齊白石很深的影響,他一輩子不喜歡跟官場接近,母親的話,他永遠記在心裏。在母親的影響下,齊白石從小就養成了不慕官祿的倔強性格。
齊白石40歲那年外出遊歷,到陝西時,有人推薦他當“內廷供奉”,這在別人看來是極好的晉身之階,齊白石卻婉言謝絕了。
到北京時,北京有位官僚想爲他捐一個縣官,齊白石也同樣沒有接受。因爲他牢記着6時母親說的話:“我們憑着一雙手喫飯,官不官有甚麼了不起!”他一身傲骨,維護了自己的尊嚴。
關於尊嚴這個問題,“知心姐姐”盧勤曾說過這樣一段話:“人人都需要尊嚴。尊嚴是人生的豐碑,尊嚴的豐碑樹立起來,人生就會創造輝煌;尊嚴的豐碑一旦倒塌,心靈就會被踐踏。貧困、殘疾家庭出生的孩子需要尊嚴,那些學習差的孩子也需要尊嚴,有時這些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生’,缺的不是分數,而是人格尊嚴。”她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羣全校有名的搗蛋鬼,畢業前被集中打入“差班”。“差班”第一天上課,新班主任的開場白是這樣說的:“同學們,把頭抬起來!人生好比一場馬拉松,暫時的落後並不代表最後的失敗。從今天開始,我和你們一同起跑……”就是這些話,強烈震撼了那些“差生”的心靈。就在這堂課上,一顆顆“頑石”下定決心要痛改前非。
從此,“把頭抬起來”成了這個班同學的常用語。現在,他們都已長大成人,每逢過年,他們之間還通過手機短信把這句話互相傳遞。他們說:“這普普通通的五個字,充滿了強烈的情感和人生的哲理,是它,改變了我們的人生道路。”
“把頭抬起來!”五個字喚起了孩子做人的尊嚴!可見,尊嚴有如此巨大的力量。
培養孩子做一個有骨氣的人,會喚醒孩子內心的“巨人”,讓他煥發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這比家長“外力”的作用強多了。
教子點睛:
中國有句古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說明,孩子道德品質的教育要從小開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生的老師,其一舉一動會深深影響着孩子的成長。做一個有骨氣的人,做一個有尊嚴的人,是每一個人立足於世的根本。聖人“勿諂富,勿驕貧”的古訓,依舊適用於當今社會。如果父母以此作爲孩子修身立命的根本,也一定會讓他有很大的收益。
人品重於畫品
古人曾說:“有德有才是聖人;有德無纔是君子;有才無德是小人;無德無纔是賊人。”可見,德行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我們雖不能奢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學術上有大成就,但是,父母應該把古人的教戒牢牢記在心中,要重視對孩子的德行教育,這纔是一個人真正立行於世的根基。
齊白石7 歲那年,母親送他進學堂。由於家境貧寒,齊白石只上了半年學,就不得不輟學了。他幫家裏幹一些雜活,如澆菜、砍柴、放牛、撿糞等。放牛的時候,齊白石“牛角掛書牛背睡”,勤奮地學習、畫畫。有時,到了忘情之處,他就會把母親交代的事情忘記,一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母親很體諒兒子,從來不責備他。14歲那年,家裏把他送去學木匠。齊白石跟着師傅學習雕花,他很快學會了師傅的刀法,並借鑑小說上的插圖,創造了很多新的人物形象。雕花木工離不開繪畫,齊白石萌發了學習繪畫的強烈願望。母親不顧家中的貧苦,支持他學習繪畫。
從此,齊白石開始了自己的學藝的生涯。他四處拜師學習繪畫技巧,25歲那年,他結束了11年的木工生涯,在父母的支持下,走上了專業繪畫的道路,終於成爲一位著名的書畫大家。
每當回憶起那段日子,齊白石總會感嘆,母親是對他影響最大的人,也是決定他的命運的人。家裏再窮,母親也支持他學習繪畫,並幫助他最終走上了專業繪畫的道路;最珍貴的是,她堅持對兒子進行品德教育,教育兒子再窮也要有骨氣,教育兒子鄙視舊社會的官僚;是她,把自己身上所具有的剛強、正直、富於正義感等等優秀品質都賦予了兒子。
齊白石那倔強、堅忍不拔而又有幾分高傲的鮮明性格,都是母親教育和影響的結果。這是作爲一位傑出藝術家不可或缺的可貴品德。齊白石自己曾經說過:“夫畫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官祿,方可從事於畫。”是他的崇高品德成就了他的事業的輝煌,而賦予他的崇高品德的正是他的母親。
抗日戰爭時期,北平僞警司令、大特務頭子宣鐵吾過生日,硬要邀請齊白石赴宴作畫。 齊白石來到宴會上,他環顧了一下滿堂賓客,略爲思索,鋪紙揮灑。轉眼之間,一隻水墨螃蟹躍然紙上。 衆人讚不絕口,宣鐵吾喜形於色。不料,齊白石筆鋒輕輕一揮,在畫上題了一行字:“橫行到幾時”,後書“鐵吾將軍”,然後仰頭拂袖而去。
一個漢奸求畫,齊白石畫了一個塗着白鼻子,頭戴烏紗帽的不倒翁,還題了一首詩:“烏紗白扇儼然官,不倒原來泥半團,將妝忽然來打破,渾身何處有心肝?”
1937年,日本侵略軍佔領了北平。齊白石爲了不受敵人利用,堅持閉門不出,並在門口貼出告示,上書:“中外官長要買白石之畫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親駕到門,從來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謹此告知,恕不接見。”
齊白石在書畫上的成就讓人讚歎,他的爲人更是後世學習的榜樣。
實際上,我們的孩子也都是一塊未雕的璞玉,他是否都能成爲晶瑩剔透、光滑圓潤的美玉,就要依賴於,在幼年時,父母對於他道德和人格的影響和教育了。
教子點睛:
“人品重於畫品”,畫家必須注重人格修養和文化修養,纔有資格成爲人人景仰的一代大家。其實,任何一個行業都是如此,任何一個人都應不斷修爲“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只要孩子能擁有堅實的人生根基,無論他以後從事於哪個職業,都會讓父母放心和驕傲。只要持續不斷地努力,他就一定會在自己的專業上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