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其它小說 > 播種小康 > 第5章 四、湖北之行

第5章 四、湖北之行

目錄 下一章

  ●鄧小平說:“搞這個紀念館,就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要體現當時艱苦奮鬥的精神。”

  ●鄧小平說:“武鋼也要有這個志氣。要有超世界先進水平的志氣。”

  ●鄧小平贊同地說:“這是保護競爭,促進聯合囉!應當這樣搞,不這樣搞,不能打破‘小而全’。”

  ● 湖北之行參觀“八七”會址

  1980年7月15日9時30分,一輛普通的麪包車,在武漢市漢口鄙陽街139號,“八七”會議會址門前停了下來。

  司機打開右側車門,只見鄧小平從車上走下來,微笑着和迎上來的人們握手。

  然後,鄧小平環視一下街景,仰望着面前這座已經分別了53年的小洋房。

  在7月15日這天清晨,“八七”會址紀念館和武漢市文物管理處的同志們,就接到電話通知,說有位中央首長要來參觀。

  於是,他們早早地就在門前迎候。一見來的中央首長就是鄧小平,大家都欣喜萬分。

  同鄧小平一起來參觀“八七”會址的,還有夫人卓琳和女兒、小外孫女。

  故地重遊。鄧小平還依然的記得,在1927年8月3日的那個夜晚,他被交通員,悄悄地帶到漢口俄租界三教街一幢西式公寓的二樓。

  這裏是即將舉行的中央緊急會議的祕密會場。

  在1927年初,年僅23歲,已有幾年職業革命家經歷的共產黨員鄧小平,從莫斯科中山大學回國後,被黨派到西安中山軍事學校,擔任政治處處長兼政治教官,並任該校中共組織的書記。

  這所學校名義上隸屬馮玉祥的國民軍聯軍駐陝總部,實際上由共產黨人領導。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該校的共產黨人被“禮送出境”,鄧小平拒絕到開封集訓的命令。

  於是,在同年的6月,鄧小平隻身乘火車經鄭州,趕到當時中共中央所在地武漢。

  鄧小平先到中共中央軍委報到。隨後,組織關係轉到中共中央,被任命爲中央祕書。

  當時,擔任中央祕書長的是鄧中夏,下面分設8大政治祕書。由於形勢的急劇變化,真正到任的只有鄧小平一人。

  “鄧小平”這個名字,就是在這個時候,爲了適應祕密工作的需要而起的,他原名叫鄧希賢。

  作爲中央政治祕書,鄧小平最早來到這裏,負責有關的會務工作。

  “八七”會議的地點,設在漢口俄租界三教街41號,也就是現在的鄱陽街139號。

  鄧小平作爲中央祕書,參加了這次會議的籌備工作,如接受瞿秋白、李維漢交代的任務,聯繫代表到會,選擇確定會場,安排食宿,擔任會議記錄,並列席會議等。

  會場爲相連的兩個房間,還有一間側房做廚房用。這裏原是援華俄籍農民問題顧問洛卓莫夫的家。

  房子空出後,還未引起人們注意。在這個陳設簡陋的房子裏,鄧小平逗留了6天。

  8月的武漢,酷熱異常。但是,爲了保密,只得整天的關着門窗,不透一點兒風,房間裏悶熱得像蒸籠一樣。

  鄧小平與陸續來到的一、二十名中央委員和代表,都在這裏靜候。他們困了,就在地板上打個盹;餓了,便倒杯開水,喫乾糧。

  在焦灼的心境中,大家等待着8月7日,中央重要會議的召開。

  53年過去了。今天,鄧小平重新來到了會議舊址,不覺思緒萬千。

  樓梯仍然是直道式的。鄧小平進門後,徑直走到樓梯口,一口氣登上29級臺階,來到二樓,緩步走進當年的會場。

  會場是按原樣陳設復原的,但究竟符不符合原貌,紀念館的同志心裏,並不是很有把握。因此,大家盼望着鄧小平的指點。

  “鄧副主席,您看當年是不是這樣佈置的?”紀念館的同志期待着他的認可。

  “我記不清楚了,基本上是的。”鄧小平說。

  鄧小平環視了一下後,見會議室擺滿的整整齊齊的桌椅,補充說道:“不過,當時沒有這麼規矩。”

  看着眼前的一切,當年開會的情景,又重新浮現在鄧小平的眼前。

  原定在7月28日舉行的中共中央緊急會議,到8月7日終於召開了。年輕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這裏舉行關係到中國革命命運、前途的重要會議——“八七”會議。

  八七會議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以後,在關係黨和革命事業前途和命運的關鍵時刻,中共中央政治局在1927年8月7日,在漢口召開的緊急會議。

  由於當時時局緊張,交通不便,只有在武漢的中央委員,中央候補委員,中央監察委員,共青團中央委員和湖南、湖北的負責人蔘加了這次會議。

  參加會議的中央委員有:李維漢、瞿秋白、張太雷、鄧中夏、任弼時、蘇兆徵、顧順章、羅亦農、陳喬年、蔡和森。

  候補中央委員有:李震瀛、陸沉、毛澤東。

  中央監察委員有:楊匏安、王荷波。

  共青團代表有:李子芬、楊善南、陸定一,湖南省委代表彭公達,湖北省委代表鄭超麟,中央軍委代表王一飛,中央祕書鄧小平等22人。

  共產國際代表羅明納茲,以及另外兩位俄國同志也參加了會議。

  由於是在白色恐怖下,形勢緊迫,因此會議僅開了一天。

  鄧小平一邊參觀,一邊回憶說:

  那張條桌,就是當時會議的主席臺,開會時,條桌上還擺着一些手抄的文件。

  瞿秋白、李維漢等,分別坐在條桌兩側。

  鄧小平還回憶說:

  參加會議的人不論是中央委員、候補委員,還是地方代表,不論職務高低,一律自尋板凳坐下來。

  “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著名論點,就是毛澤東在這次會上提出的。

  在黨和革命的緊要關頭,會議確定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進行土地革命的路線和方針。

  經過這次會議,繼“八一”南昌起義之後,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百色起義、東江起義、瓊崖起義、贛東北起義、湘南起義、渭華起義、黃麻起義等相繼爆發。武裝鬥爭的烈火熊熊燃燒。

  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前仆後繼,經過28年的浴血奮戰,建立了人民當家做主的新中國。

  在1972年9月22日,作爲參加“八七”會議的老同志,鄧小平寫了關於“八七”會議的回憶錄,寄給中央辦公廳政治部。

  鄧小平在回憶錄中寫道:

  毛主席是參加了的。還有翟秋白、羅亦農、李維漢等人,鄧中夏似乎也參加了……八七會議後,參加政治局工作的有瞿秋白、羅亦農、李維漢、周恩來、張太雷等人。

  同時,鄧小平在給中央辦公廳政治部的信中,又寫道:

  寫的“八七”會議簡單回憶,如有必要,請轉有關詢問單位。

  鄧小平恢復工作後,當他得知武漢市有幾位同志,到北京徵集有關“八七”會議的資料時,他非常高興。

  鄧小平委託鄧墾,捎去他對“八七”會議的回憶材料和對恢復“八七”會議會址的意見。

  鄧小平指出:

  搞這個紀念館,就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主要是會議解決了甚麼問題,完成了甚麼歷史任務,起了甚麼作用……要體現當時艱苦奮鬥的精神。

  在1980年5月20日,鄧小平親筆題寫了:“八七會議會址”六個大字,送給紀念館。

  今天,鄧小平重訪“八七”會議會址。

  鄧小平回憶說:

  會前我們是陸續地進來的。當時我在這裏呆了6天,最後走的……

  鄧小平還告訴工作人員,會議可能是在靠後面的房間開的。

  此時,會場恢復在靠街面的前房。

  鄧小平邊看邊回憶,想起了許許多多往事。

  鄧小平回憶說:

  那個時候我是中央的祕書,是政治祕書。八七會議的時候,……政局變化很大,還是在八一以前就定的吧,一部分人去搞南昌起義,一部分人開這個會,是叫八七嘛,會議是號召搞全國起義,全國到處起來,從八一就開始了。

  看完會場復原陳列後,鄧小平回到一樓圖片陳列廳。這時,時任中共湖北省委第一書記的陳丕顯,正從門外走進來。

  “怎麼樣,像不像?”陳丕顯笑着問。

  “記不得了,基本上像。”鄧小平回答着,然後兩個人一起走進陳列廳。

  在一樓的輔助展廳,鄧小平看得很仔細,對會議的記錄、會議的翻譯、代表的名單、共產國際代表、他當時的身份等問題,一一作答。

  同時,鄧小平還對何時決定召開這次會議、會議的報告、各地武裝起義等問題,一一作了介紹。

  鄧小平一邊觀看展覽,一邊解答紀念館同志提出的問題,還不時地關照女兒和外孫女,好好看看。

  在介紹會議代表的陳列前,鄧小平端詳着與會者的照片,滿含深情地對大家說:“都是年輕人!”說着,哈哈大笑起來。

  卓琳和陳丕顯也都會意地笑了。

  鄧小平又指着陸定一的照片說:“陸定一那時21歲,他比我小兩歲。”

  視察告一段落時,紀念館的同志請鄧小平談談他領導的百色起義的意義。

  鄧小平強調說:“首先是‘八一’南昌起義。”

  鄧小平對大家說:

  那時,政局變化很大……一部分人搞南昌起義,一部分人開這個會。

  會後,全國各地相繼組織起義。雖然“八一”起義在八七會議之前,但“八一”起義也是體現“八七”會議方針的。

  “八七”會議,爲正處在思想混亂和組織遭到嚴重破壞的中國共產黨,指明瞭新的出路,爲挽救黨和革命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鄧小平參加“八七”會議的經歷,使他增長了智慧和膽識。

  在中共中央遷往上海不久,鄧小平就挑起了中央祕書長的重擔。同時,“八七”會議也使鄧小平與湖北結下了不解之緣。

  約10時許,鄧小平視察完畢,隨後和紀念館的工作人員合影留念。

  此時,會址前聚集了許多羣衆,大家都想見見這位爲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以及改革開放,做出巨大貢獻的偉人。

  鄧小平熱情地和大家握手,不斷地說着:“勞神!勞神!”

  此時,鄧小平已是76歲高齡。

  作爲事件親歷者,鄧小平的這次現場回憶,是最具體、最詳細、最生動、最直接的一次。

  工作人員瞭解到了許多鮮爲人知的史實,澄清了一些不符合歷史的問題。

  鄧小平的這次回憶,大大推動了“八七會議”的研究和宣傳工作。到武漢鋼鐵廠視察

  1980年7月16日,鄧小平與夫人卓琳,在湖北省委第一書記陳丕顯的陪同下,來到武漢鋼鐵廠,視察投產後的一米七軋機的生產情況。

  9時45分,鄧小平乘坐的麪包車,來到武鋼第二鍊鋼廠連鑄車間的南大門前,停了下來。

  雖然事先省委已傳達了鄧小平的意見:

  不組織羣衆歡迎儀式,一切按正常生產進行。

  但是,武鋼經理沈因洛和副經理張春銘,在連鑄車間門前迎接客人這一舉動,卻像通知了大家一樣,將有重要人物來武鋼視察。

  當有心人打聽到是鄧小平要來時,喜訊像電波似的,迅速傳開。

  附近的工人趕來了,過往的行人站住了,下夜班的工人不走了。自發的歡迎隊伍,把連鑄車間南大門團團地圍住。

  當身穿白色短袖翻領襯衫,紅光滿面的鄧小平走下汽車時,熱烈的掌聲和激動人心的歡呼聲,此起彼伏,連成一片。

  鄧小平與武鋼真有不解之緣!

  他第一次來武鋼時,是在1958年12月13日,與陳毅一起來視察武鋼一號高爐。

  武鋼總經理韓寧夫與全國勞動模範李鳳恩,指着出鐵口,向鄧小平、陳毅介紹鍊鐵生產的流程。

  鄧小平選擇了一個最佳角度,然後兩腳分開,踩在一根枕木上,那根手杖緊靠着右腳,雙目炯炯地仰望着金星迸濺、鐵水奔瀉的出鐵口。

  鄧小平一邊聽着介紹,一邊欣喜地應着,眉宇間流露出滿心喜悅的神情。

  這是告別了戰爭年代後,新中國興建的第一座大型鋼鐵聯合企業!

  在言談間,鄧小平對鐵水罐由機車拖到鑄鐵臺,鑄成鐵塊很留心。

  鄧小平問甚麼時候可以直接用於鍊鋼,並詢問鍊鋼廠建在哪裏……

  韓寧夫—一做了回答,並說武鋼二號高爐建設也即將動工。

  鄧小平和陳毅高興地說:“你們要多建幾座大高爐,那時我們再來參觀。”

  可是,人們怎能料到,鄧小平第二次來武鋼,竟整整隔了15年!

  1973年3月,歷經坎坷的鄧小平,剛剛恢復副總理職務後,就十分關心武鋼的生產和建設,關心武鋼引進一米七軋機。並於同年的12月,到武鋼視察。

  這一天,鄧小平視察了鍊鐵廠。

  15年後的武鋼鍊鐵廠,已平地建起了4座大高爐。廠黨委負責人向鄧小平彙報了四號高爐的建設和生產情況。

  鄧小平邊聽邊看,並不時地提出一些問題。

  當鄧小平聽說全國最大的高爐——四號高爐是邊設計邊施工,從破土動工到出第一爐鐵水,只用了137天,恰好與淮海戰役的時間相同時,這位當年淮海戰役的總前委書記脫口而出,說:

  好,又是一個“淮海戰役”,是鋼鐵戰線上的“淮海戰役”。

  鋼鐵工業要搞大兵團作戰,但是一定要科學組織合理施工,希望你們再打一個團結協作的漂亮仗。

  在四號高爐視察時,鄧小平還對武鋼的發展規模,提出了一個宏偉的設想。

  鄧小平深情地說:

  搞建設,就是要有速度。生產要狠抓才能搞上去。

  武鋼是新中國興建的大鋼都,地理條件優越,很有發展前途,現在搞400萬噸,我看將來可以搞1000萬噸!

  鄧小平初到軋廠參觀時,廠黨委書記準備扶他上鑄鐵爐鐵梯。鄧小平擺了擺手,謝絕了,自己登上了爐臺。

  在軋機前,鄧小平看到了許多女青工。

  當鄧小平聽說這是廠裏的第一代女軋鋼工時,他滿意地點了點頭。

  又是一個7年過去了,鄧小平第三次來到了武鋼。他一下車,就邊向歡迎的人羣招手致意,邊向第二鍊鋼廠的連鑄車間走去。

  鄧小平邊走邊問:“爲甚麼先看連鑄呀?”

  張春銘上前說明:

  從聯邦德國引進的1600毫米板坯連續鑄錠機,是一米七三軋鋼廠的前期工序,素有“糧倉”之稱,鋼水在這裏鑄成鋼坯後,首先送往熱軋帶鋼廠軋成熱軋卷、板,部分產品作爲商品材賣給用戶,部分產品送到冷軋薄板廠和硅鋼片廠,進行產品深加工。

  聽了張春銘的介紹後,鄧小平點了點頭,隨即對沈因洛等人說:“這裏是一米七軋機的咽喉,這裏的工作很重要,要抓好。”

  鄧小平向前走了幾步之後,又以關切的口吻問道:“硅鋼廠生產怎麼樣,你們的礦石含銅,對鋼的質量有影響吧?”

  鄧小平提出這個問題,切準了武鋼生產的脈搏。

  武鋼負責人就這個話題,就攻克含銅鋼及“海比”專利的有關情況,向鄧小平做了彙報。

  武鋼一米七軋機工程,是從日本、聯邦德國引進的成套設備。合同規定:

  “海比”硅鋼片只允許含銅001%,鍍錫板只允許含銅006%。

  而武鋼生產的鋼,最低含銅量在03%上下,不符合合同要求。

  國家花40個億建成一米七軋機工程,卻不能軋武鋼的鋼,這怎麼行?

  鄧小平和李先念、谷牧等領導人以及冶金部,都很關心這個問題。

  武鋼立刻成立以張春銘總工程師爲首的攻關隊伍,廣泛收集吸收國際鋼鐵生產先進技術,反覆進行試驗。

  在武鋼第二鍊鋼廠工人的支持下,終於攻克了這一難關,結束了只能用進口原料生產硅鋼的歷史,生產出了榮獲國家金、銀牌獎的有取向和無取向的優質硅鋼。

  在交談的過程中,當聽說“海比”專利是美國發明出口到日本,日本改進後又賣給美國,而中國是從日本進口時,鄧小平說:

  武鋼也要有這個志氣。我們要學習國際上的先進經驗,但光跟在別人後邊不行,要有超世界先進水平的志氣。

  在1975年,第二鍊鋼廠曾因漏鋼事故,受到鄧小平的嚴肅批評。

  第二鍊鋼廠的職工臥薪嚐膽,狠抓管理,在消化、吸收引進連鑄技術中,勇於改革創新,終於實現全國鋼廠中第一家全連鑄,達到國際鍊鋼工業技術的新水平。

  今天,第二鍊鋼廠能用自己的成就,向鄧小平彙報,心中感到無比的自豪。

  武鋼原黨委副書記、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鄭雲飛,曾兩次陪同鄧小平視察武鋼。

  武鋼原經理、省政協原副主席沈因洛,曾在鄧小平第三次視察武鋼時,負責陪同接待。

  兩人後來曾深情地回憶起小平同志三到武鋼的情景。他們說:

  武鋼的整個發展過程,傾注了老一輩革命家的心血。毛主席、周總理、鄧小平同志、先念同志,都非常關心武鋼的發展。

  鄧小平同志3次到武鋼,3次都是武鋼建設和發展的關鍵時刻。

  鄭雲飛回憶說:

  當時武鋼籌劃的是搞400萬噸鋼,400萬噸鐵,他說你可以搞1000萬噸。

  當時說搞1000萬噸,我們想都沒想過,這足以看出鄧小平同志眼光的開闊啊,那確實是超出一般人。

  鄧小平第三次視察武鋼時,還是計劃經濟較強的時候,國家對企業綁得過緊,企業沒有相應的自主權,武鋼正在積極爭取外貿權。

  沈因洛回憶說:彙報時,鄧小平同志沒有表態,但聽得很仔細。不久,武鋼在冶金系統首先獲得外貿權,走上了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之路。

  如今,武鋼人不僅實現了鄧小平當年的寄語,還讓“武鋼製造”走出了國門,叫響海內外。鄧小平對武鋼的指示

  1980年7月16日這一天,在十分熱烈的氣氛中,大家隨鄧小平邊說邊走,來到了武漢第二鍊鋼廠的連鑄機的出鋼口。

  當鄧小平看見連鑄機下的操作室,青年工人正在聚精會神地操作時,便走了進去。

  鄧小平熱情地鼓勵青年工人,學習掌握國際先進技術,爲中國工人階級爭光。

  從操作室出來後,鄧小平又走到連鑄機尾轉盤上,饒有興趣地觀看了連鑄坯的輸送流程。

  鄧小平一行從第二鍊鋼廠出來後,又連續視察了冷軋薄板廠、硅鋼片廠和熱軋鋼廠。

  有關人員向鄧小平介紹說,一米七軋機產品質量好,熱軋鋼板經平整後,誤差不到半根頭髮絲,冷軋板平整後,誤差約一根頭髮絲的六分之一。

  鄧小平聽後,滿意地笑了。他對大家說:“你們要利用先進設備和技術,搞好產品質量,多出鋼材,出好鋼材。”

  質量是工程建設的生命,也是產品的生命。

  早在1975年9月28日,鄧小平和其他4位副總理共同簽發的,關於武鋼一米七連軋機組問題的批示中指出:

  我們對於武鋼一米七連軋機組能否按時投產和充分發揮生產能力十分關心,也十分擔心。……

  加強對建設基地的領導,協調各部門之間工作,逐步做到備品備件自給,特別是立即在基地指揮部內建立生產準備指揮系統,做到按時投產,並且能保證持續生產。

  要通過這個基地的建設和生產實踐培養出一支無產階級政治掛帥的具有更高水平的骨幹隊伍,使今後國內也能製造並發展這類機組。

  這個批示,對一米七軋機工程的建設和順利投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一米七軋機工程建設過程中,武鋼的工人、幹部同心協力,攻克難關。

  爲了落實國務院關於“按時投產、順利投產、持續生產”的指示,熱軋廠工人、幹部和技術人員,日夜奮戰在軋機旁,刻苦學習、掌握過硬的本領,不斷地進行着摸索和試驗。

  在試軋這一天,廠裏給每個工人,包括來幫助工作的每一個日本友人,送了一條白手絹。對此,日本友人感到費解。

  結果,試軋第一天就軋出了6塊鋼坯,而且都是一次成卷。

  這種一試成功的喜事,怎不叫人高興得熱淚盈眶呢?

  日本大分廠的日波先生,也激動得用事先分發的白色手絹,擦拭着爲中國同行的成功,而流下的激動的眼淚。

  直到這個時候,人們才真正明白了送這條白手絹的意義。

  鄧小平對武鋼工人的這種刻苦鑽研,掌握先進的技術,奮力奪取生產好成績的拼搏精神,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鄧小平在觀看了一米七軋機產品後,又興致勃勃地來到操縱檯前。

  只見通紅的鋼坯從加熱爐方向,穿過粗、精軋機組和層流冷卻系統,迅速地奔馳着。鋼坯由厚變薄,由紅變黑,最後捲成卷。

  鄧小平在觀看時,問武鋼經理沈因洛:原先建設一米七這幾個廠時,鋼和鋼坯打算從哪裏來,是怎麼設計的?武鋼達到400萬噸鋼,還差多少礦石?配起套來,需要多少投資?

  沈因洛對小平同志提出的這一系列問題,一一作了回答。

  鄧小平繼續說:“配套建設很重要,只有配起套來,一米七軋機才能發揮出效益。”

  鄧小平走出操作室時,不斷地向堅守崗位的操作工人致意,揮手告別。

  武鋼人沒有辜負鄧小平的殷切期望。

  在改革的大潮中,武鋼人成功地打了一場“翻身仗”,走質量效益型的騰飛之路,贏得了非凡的反響,受到了國家的表彰。

  同時,武鋼還把自己推向了國際市場,走上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鄧小平到二汽視察

  7月22日,天剛亮,鄧小平一行的專列,便準時抵達十堰站。

  從四川乘船,途經葛洲壩時,鄧小平就十分關心地問:“離第二汽車製造廠多遠。”

  到武漢後不久,鄧小平便在省委第一書記陳丕顯的陪同下,專程來二汽視察。

  當年,尚在藍圖之中的二汽選址十堰,就是鄧小平決定的。如今,他要親眼看看,在困難中破土而出的汽車廠。

  按照鄧小平的要求,乘坐一輛麪包車,只要兩位企業領導同志陪同,其中要有年輕幹部。

  早在車站迎候的“二汽”黨委第二書記黃正夏、副廠長王兆國,以及正在“二汽”考察的河南省委第一書記段君毅等,一起走上專列。

  此時,鄧小平正準備進早餐。早餐很簡單,就是油條、稀飯和兩碟小菜。

  鄧小平請大家到餐廳,笑容可掬地說:“請進來嘛,可以邊喫邊談。”

  黃正夏彙報“二汽”創業史時,鄧小平笑着說:“早就想來‘二汽’看看,這次來成了。”

  陳丕顯說:“鄧副主席在宜昌就詢問‘二汽’,這次是自覺自願來的。”這話引出一陣爽朗的笑聲。

  喫過早飯後,鄧小平沒有休息,就乘着麪包車,視察鄂西北新興的十堰市。

  鄧小平一向關心中國的汽車工業。早在1965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二汽”在襄渝路沿線選廠。

  當時,在一機部工作的段君毅,便向在四川進行視察的鄧小平彙報。

  “二汽”的年產量設計爲10萬輛,廠址必須具備交通便利的條件,漢水距此僅20餘公里,襄渝線也從鄂西北入川。這既符合毛澤東關於三線建設的指示精神,又有水陸交通之便。

  鄧小平向毛澤東、周恩來彙報後,同意將“二汽”建在十堰。

  “二汽”的佈局,根據主要部件和總裝方便,採取分片點、按專業廠集中建設。東西30公里,南北7公里。圍繞專業廠配套建設居民點、生活服務,以及文教衛生設施,形成“工農結合,城鄉結合,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集鎮羣式的新興城市。

  陪同人員向鄧小平介紹說,羣衆有個順口溜:“十堰市真奇怪,不分城裏和城外,說它是城市,種瓜又種菜;說它是農村,工廠山溝裏蓋。”

  鄧小平聽後說:“這很有意思。”

  這時,汽車恰恰走過“二汽”配套處,進入間隔地帶。只見兩旁是山,山上有樹,山窪裏有村莊和菜地。

  鄧小平笑着問道:“這是到了你們的農村了吧?工人一定有新鮮蔬菜喫。”

  還是在1973年鄧小平復出之後,“二汽”的生產纔在全面整頓之中,逐步走上了正軌。

  經過全廠廣大職工爭分奪秒,夜以繼日地苦幹實幹,終於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在1975年7月,實現了205噸軍用越野車的成批生產。

  同時,民用5噸車生產線,也加快了建設步伐。

  時任二汽黨委第一書記的黃正夏,告訴鄧小平說:

  二汽全體職工經過兩年的奮力拼搏,在1978年下半年,建成了5噸民用車生產線,當年就生產汽車5000輛。這在我國汽車工業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也是在這一年,二汽不僅消滅了上年3200萬元的虧損,還略有盈餘。1979年,二汽獲得的利潤達6760多萬元。

  鄧小平聽到這些情況後,感到十分地高興。

  陳丕顯向鄧小平介紹了“二汽”自力更生、量入爲出、分期建設、多做貢獻的辦廠方針。

  鄧小平對此表示贊同,並說,已看過國務院批准這一方針的文件。

  “二汽”根據這個方針,在國家支援下,大膽採用以老廠包新廠、一廠包數廠的辦法,進行建設。

  在設備方面,他們幾乎把全國機械行業的“寶”都聚到“二汽”來了。

  在全廠兩萬多臺設備中,99%是我國製造的,其中90%是好用的。同時也進口一些關鍵的、精密的、大型的設備和先進技術,但是隻佔設備總數的1%。

  二汽廠領導在車間,向鄧小平介紹我國自制的缸體大拉牀的功能。有1784把刀一分半鐘,可銑削完缸體的6個面,只需6個人輪班操作,一臺可抵20人操作的10臺鼓形銑牀。

  鄧小平聽得很有興致,他把段君毅拉到跟前,指着製造廠廠標說:“大拉牀是濟南第二機牀廠造的,我們的機械工業能造出這個,不錯嘛!”

  在總裝廠,擺放的“二汽”近年來生產的各種汽車,以及今後計劃生產的各種汽車型號,引起鄧小平的很大興趣,他注意聽取介紹。

  當彙報到軍民結合問題時,鄧小平說:

  “二汽”應注意多品種、系列化生產。一個汽車廠也可以生產非汽車產品。

  “二汽”注意滿足軍用,這是好的,但從長遠看,從根本看主要搞民用。軍隊要車,可能第一批要得多,以後就會逐漸減少。你們又搞軍用,又搞民用5噸車,又搞8噸民用車,這很好。

  “二汽”生產的供部隊拉大炮用的25噸和35噸兩種軍用越野車,要求馬力大、車速高、爬坡能力強、越野性能好。

  鄧小平興致勃勃地觀看了這兩種爬32度陡坡的表演。鄧小平一邊看,一邊評論着。

  鄧小平十分快慰地說:“25噸越野車,我知道,聽說在南疆自衛還擊戰中立了功,部隊很歡迎。”

  鄧小平還高興地說:“能爬這麼陡的坡,部隊當然歡迎!”

  在總裝廠,鄧小平抱着外孫女萌萌,高興地坐上新下線的5噸車。萌萌說:“爺爺,我們坐的是卡車,大卡車好!”

  鄧小平說:“對!”

  萌萌又對正在開車的陳桂祥說:“叔叔,你們這裏造的都是大卡車嗎?”

  鄧小平慈祥地對外孫女說:“你長大了,學叔叔開大卡車。”

  陳桂祥有意把車開得很慢,好讓羣衆們儘量地多看看鄧副主席的風采,好好看看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鄧小平強調幹部培養

  鄧小平在“二汽”的視察,按原定計劃,只看3個項目,即總裝廠、鑄造廠、發動機廠。但是,鄧小平卻興致盎然的一連看了6個項目,他一邊看一邊詢問着一些情況。

  鄧小平邊看,邊提出發展民用產品,高度重視新技術和產品開發,鼓勵競爭,多出去找差距等一系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企業發展思路。

  廠領導向鄧小平介紹說:

  二汽”借改革開放的東風,率先在全國組織跨省、區的聯營公司,在不改變隸屬關係,不改變企業性質,不改變資金、物資供應渠道的情況下,採取多種形式自願結合,把一些生產汽車的兄弟廠組織起來,向專業化的方向發展。

  鄧小平對此很感興趣。他贊同地說:

  這是保護競爭,促進聯合囉!應當這樣搞,不這樣搞,不能打破“小而全”。

  “二汽”這樣的大廠應當作爲中心,帶動幾個省搞專業廠協作,把專業公司組織起來。

  根據鄧小平的指示,“二汽”竭盡全力,抓聯營的工作。

  陪同人員告訴鄧小平,“二汽”自改革開放以來,已有13個國家,60批外國客人到“二汽”參觀,都對“二汽”給予了好評。

  德國奔馳汽車製造廠一位負責人說:“要不是親眼看到,真不會相信中國會在大山區,建成這樣一個規模大、技術先進的汽車廠。”

  外國人從“二汽”建設中,看到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決心、氣魄和能力。

  鄧小平聽後說:“中國搞四個現代化,應當有這樣的信心!”

  當時,“二汽”已同4個國家6家廠商,簽訂了350萬美元的加工合同。

  法國雷諾汽車廠希望用“二汽”的底盤,裝上它的發動機,到國際市場上銷售。

  鄧小平聽到後,非常高興地說:“那好啊!雷諾汽車廠我知道。20年代初,我在這個廠做過工。”

  鄧小平接着說:

  從這些情況可以看出一個問題,目前資本主義各國汽車已經飽和,但還有生意可做。

  既然汽車可以出口,其他機械產品也應該能夠出口。這說明外貿的潛力很大。

  只要把質量搞好,就能出口。

  多年來,“二汽”聯營廠已達幾百家,其中有緊密的分廠型,有半緊密的聯合生產型,有鬆散的協作生產型。

  在視察“二汽”之行中,鄧小平對“二汽”在培養和使用年輕幹部方面非常關注。

  那還是在鄧小平來二汽的前幾天,即在7月中旬的一天,時任中共河南省委第一書記的段君毅,接到中共湖北省委第一書記陳丕顯打來的電話。

  在電話中,陳丕顯說,鄧小平同志在四川調查研究以後,將前往湖北二汽和河南,讓段君毅和河南省委有所準備。

  段君毅在接到電話之後,立即向省委作了彙報。隨後,在7月21日,與河南省委第二書記胡立教一起,前往湖北。

  由於段君毅曾經長期擔任國家第一機械工業部部長,主管過二汽的定點、選址、建設等事項,因此對二汽的負責同志和二汽的歷史都比較熟悉。

  所以,段君毅在到了二汽之後,二汽黨委向段君毅彙報了二汽當前的發展情況和主要工作情況。

  廠黨委負責同志在彙報到廠裏抓好中青年幹部的選拔問題時,談到了青年幹部王兆國。

  這位39歲的青年幹部,是哈爾濱工業大學畢業的。在上學期間入黨。大學畢業到二汽工作以後,擔任過二汽車橋廠技術員、車橋廠團委副書記、二汽團委書記、二汽黨委常委兼車箱廠黨委書記。

  1979年,王兆國任二汽副廠長、黨委書記。這位同志政治素質好,年紀輕,懂業務,懂技術,會管理,經歷過從基層到總廠的各個“臺階”,是一位有培養前途的青年幹部。

  段君毅聽了之後,很感興趣。在詳細瞭解了二汽各項工作後,對王兆國的情況有了較深的印象。

  在7月22日上午,鄧小平乘火車到達十堰。

  下車後,鄧小平顧不上休息,立即由段君毅、陳丕顯等負責同志陪同,前往二汽視察,參觀了總裝車間等主要生產車間。

  一路上,鄧小平時而步行,時而乘車,看上去精神飽滿,興致勃勃。

  鄧小平還與同行的段君毅、陳丕顯等同志,談笑風生。對二汽的工業發展水平和遠景規劃,充滿了信心。

  在視察途中,段君毅一邊走,一邊向鄧小平介紹二汽在定點、選址、建廠、生產、工人隊伍、技術人員隊伍、領導班子等方面的情況。

  在乘車行進時,段君毅談到了二汽黨委彙報的王兆國的情況。

  鄧小平聽後,非常感興趣,又十分詳細地聽取了段君毅對王兆國在二汽工作中的各方面表現的介紹。

  同時,鄧小平又向湖北省委負責同志,詢問了王兆國其他方面的情況。

  在視察完二汽之後,回到住地,鄧小平便召集有關的領導同志談話。

  在與段君毅、胡立教等各方面負責同志談話時,鄧小平說:

  這次我出來,最感興趣的是年輕幹部。1966年哈工大畢業的王兆國,副廠長,39歲,又有業務能力………這樣的青年幹部要很好培養。

  鄧小平還說:

  二汽有個車間副主任32歲,我見了很高興,我們現在的任務就是辦好這件事,這比甚麼都有意義。

  在談話中,鄧小平說:

  現在任何一個老同志和高級幹部,合乎不合乎黨員標準和幹部標準,就看他能不能認真選好合格的接班人。

  老同志現在的責任很多,第一個責任是甚麼?就是認真選好接班人,選得合格,選得好。

  鄧小平在談話中還指出:

  到黨的十二大,要組織好3個委員會,一是中央委員會,這是核心;二是中央顧問委員會;三是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鄧小平認爲:

  中央委員會委員中要有一大批優秀的中青年幹部,50歲以下的同志,要佔中央委員總數的50%左右。

  要注重選拔人才、培養人才,一定要把選拔青年幹部的工作做好。

  同時,鄧小平還指出:

  要安排好老幹部,待遇不降低。顧問委員會不僅中央要設,省裏也可以搞顧問委員會。

  在談到如何把德才兼備的幹部標準具體化時,鄧小平多次強調指出:

  老幹部的責任就是選拔好青年幹部,這是一項比甚麼都重要的工作。

  從這次出來看,有的是人才。

  在從“二汽”回武漢的途中,鄧小平對陳丕顯說:

  “二汽”注意培養青年幹部,很好。

  “二汽”領導中的青年幹部不少,有個副廠長,還有個分廠的副書記,都很年輕,一個38歲,一個32歲。又有多年的領導經驗,而且有文化,有專業知識,表現也不錯。

  這可以看到我們黨有人才,有幹部。

  回到北京後,鄧小平在政治局會議上,多次談到這個問題。

  在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一切的動力。只要有一大批能掌握黨的路線方針的優秀幹部,黨就會有希望,就能很好地掌握未來,就能建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黃正夏對小平同志的高瞻遠矚、胸懷世界,尤爲的欽佩。

  黃正夏回憶說:

  根據小平同志的指示意見,當年我就帶着二汽領導班子第一次走出國門,到法國、德國等國考察,接觸和學習國際上成本覈算等一系列經驗,逐步對二汽進行改革。

  現在回憶起來,當時做的許多工作,都是在小平同志思想指導下,在中央正式頒發城市改革指示以前實行的。

  那時,已經在實質上接近了“市場經濟”這個社會主義的新實踐。

  “二汽”作爲中國特大型的汽車生產集團,在發展國民經濟中,發揮着越來越大的作用。

目錄 下一章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