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二、成都之行
●鄧小平連忙將老大娘扶起,說:“這是我們應該做的工作,因爲我們是人民的兒子!”
●鄧小平對四川省委領導說:“山區農民居住分散,生活艱苦,政策要放寬,讓山區農民儘快富起來。”
●鄧小平說:“沼氣燈和電燈一樣亮。沼氣的燈具爐具,你們社隊企業可以生產嘛!沼氣化可以帶動社隊各種工業的發展。”
● 成都之行慰問畫家並題寫畫院
鄧小平離開陝西之後,便來到了自己的故鄉,“天府之國”的四川。
在成都,鄧小平下榻成都西郊的金牛賓館,住在賓館的平房中。
當時,應邀爲金牛賓館作陳列畫的10多位國畫家,也住在該賓館。
鄧小平的大女兒鄧林,也是一位畫家,她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
當時,黃永玉正好在成都辦畫展,他與鄧林是師生關係。黃永玉到賓館看望四川畫家時,就把鄧林介紹給大家相識。
既然是同行,言談也就隨便了許多。鄧林帶着她的一兒一女,常和她的姑姑鄧先芙,來到國畫家們所住的5號樓串門,與藝術家們聊天,一起畫畫。
一天上午,鄧小平和隨行人員來到賓館6號樓,觀看馮建吳、吳一峯、譚昌鎔、邱笑秋等知名畫家作畫,令畫家們個個激動不已。
這天,由鄧先芙發起,提議畫一幅“不管黑貓白貓,逮到耗子就是好貓”的畫。
大家在一起,坦誠相見。由於興趣所致,大家都畫了不少的畫,真是很開心。
當晚,畫家們加班加點的作畫,畫出了一白一黑兩隻貓。
第二天,當鄧小平看到《白貓黑貓》時,他笑了。
鄧小平一邊問是誰畫的,一邊說:“很好很好,這幅畫真是意味深長,謝謝畫家!”
鄧小平有飯後到戶外散步的習慣。正在金牛賓館修建東樓宴會廳的工人和畫家們,每天都有幸,能見到他一至兩次。
畫家們對鄧小平這位幾落幾起,富有傳奇色彩的偉人,心裏既感到崇敬,又感到神祕。
畫家們對鄧小平所提出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原則特別讚賞,對他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所作的“要爲知識分子當好後勤部長”的發言,感到格外的親切。
現在,能與鄧小平同志同住一個賓館,每個人都倍感幸運。
四川省美術協會主席李少言提議,將大家已經畫好的作品集中起來,辦一次展覽。請鄧小平同志和省裏的領導來參觀,向他們作一次彙報。
聽說鄧小平同志要親臨展廳,每位畫家都興致勃勃地爲他畫了兩幅精品。
內部畫展是很不正規的,作品全沒有託底,有的掛在繩子上,有的擺在會議室的拼木地板上,除了留下一條通道外,滿滿的放了一屋子的畫。
這天,鄧小平與家人一起,來到展廳看畫。他仔細地聽了負責同志對畫家們的介紹。
鄧小平感謝畫家們送他的畫,並對四川國畫的創作實力,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此後,鄧小平爲“四川省詩書畫院”題了院名,直接支持了由楊超、譚啓龍所倡導的四川省詩書畫院的建立和發展。
1980年7月4日,這是一個令四川畫家們,最難以忘懷的日子。
一大清早,畫家們就得到通知,說是鄧小平同志要到5號樓來看望畫家。至於甚麼時候來,沒有定。
這天天氣很熱,午飯後,有的畫家午休了,有的人卻還在作畫。
突然,樓下傳來了清脆的少兒京腔。
畫家邱笑秋忍不住探出頭去,往窗外看時,心潮一下子翻騰起來。
只見鄧小平同志和一羣人,談笑風生地正朝着他們住的樓房走來。
邱笑秋頓時急出了滿頭大汗,他連襪子都顧不及穿上,就光着腳穿上了皮鞋。
然後,邱笑秋跑到各個畫室去,告訴畫家們:“快!快!小平同志來看望大家啦!”
一聽鄧小平同志來了,畫家們趕緊手忙腳亂地整理好裝束,奔出門外。
待畫家們急匆匆趕下樓時,鄧小平一行人都已經走進大門了。
鄧小平挨個看望、問候了住在樓下的老畫家之後,硬要上樓去看望那些中青年畫家。
負責接待的同志勸他說:“小平同志腿不方便,就不用上樓了,畫家們都下來了。”
鄧小平跟每一位畫家親切握手後,說:“都到齊了,我們在一起照張相,做個紀念吧。”
在外出照相時,鄧小平一邊走出大門,一邊對省政府機關事務管理局的局長畢清林說:“你們在那邊蓋的那座新樓,要修就多修幾層吧。今後,蓋三層樓以上的都要裝上電梯,……”
說着,大家便來到了5號樓前通往禮堂的小橋頭。
鄧小平對大家說:“我看,就在這個地方照相,就很好嘛。”
在大家安排隊形位置和架設相機的時候,鄧林向父親介紹了邱笑秋。
鄧小平問邱笑秋:“你的政策落實得怎麼樣了?”
邱笑秋心裏一愣,隨即趕忙回答說:“都落實了,全都落實了。”
邱笑秋此時此刻,心裏別提有多激動了,他全身都在顫抖,心裏卻充滿了感動和疑問:我的事兒,他老人家怎麼會知道?
邱笑秋走過去,湊近鄧小平同志的耳朵,大聲地說:“感謝您,鄧青天!”
鄧小平沒有點頭,只是微微地笑了。
接着,鄧小平對四川日報的攝影記者李焰說:“今天照的這張照片,給畫家們每人放大一張,要送到他們手裏。”
事隔多年,當時的每一個參加這次接見的人,都珍藏着這張照片。關愛賓館工作人員
1980年7月,鄧小平到四川視察時,再次下榻成都金牛賓館。
在解放後,鄧小平曾10次回四川,先後9次下榻該賓館。
這天下午,太陽明晃晃地掛在天空,灼烤着大地萬物。
鄧小平午睡起來,按照往常的慣例,喝了一杯服務員早就準備好的溫茶後,他頂着炎炎烈日,就到賓館園子裏散步。
當走到西樓時,望着對面的施工工地,鄧小平問道:“這裏在修甚麼?”
陪同的省領導解釋說,金牛招待所目前只能召開地委書記會議,連擴大會議都住不下,更不要說縣委書記會議了。
現在,這裏正在修宴會廳,以適應外國元首來訪。下一步就準備修一幢5層高、沒有電梯的大樓,以適應縣委書記會議的需要。
聽完彙報後,鄧小平果斷地說:“5層樓,沒有電梯哪得爬?大樓要修,就修高點,修好點,10年不落後,20年用得上。”
鄧小平接着強調說:“這裏長時間不住人,要改變,開放或半開放嘛。”
接着,鄧小平又接着說:“我們又不是外賓,穿那麼整齊幹啥,可以穿短袖嘛”。
金牛賓館作爲四川的“國賓館”,在着裝上,一直有着十分嚴格的規定。
在1980年以前,賓館員工的工作服,一律是白色長袖和深色長褲。
在1980年7月的一天下午,由於晚上要在平房宴請用的餐具不夠,服務員就拿着盆子到7號樓,把這邊的餐具一趟趟地端到平房。
在平房前的路上,服務員潘中林端着餐具,正好與午睡起來散步的鄧小平同志相遇。
望着領、袖緊扣,汗流浹背、滿面通紅的員工,鄧小平慈愛地說:“我們又不是外賓,穿那麼整齊幹啥,可以穿短袖嘛。”
鄧小平的這句話,由陪同散步的鄧先芙,轉告給了賓館領導。
因此,在這年的夏季,第一套新式工裝,白色短袖衫和米黃色裙子,穿在了姑娘們的身上。
那份美啊,成了老員工們今生永遠的感動。
好幾次回四川,繼母夏伯根和夫人卓琳、兒孫,都隨同鄧小平一道,住在金牛賓館。
每次開餐,祖孫4代,總是圍成一大桌,一起用餐。用餐時,孝順的孫兒孫女爭着坐在爺爺身旁,一大家子有說有笑,其樂融融。
那份天倫之樂,那份濃濃的親情,瀰漫在平房餐廳的每一寸空間,溫馨了在場的每個服務人員的心。
時任四川省政府機關事務管理局接待處處長的許秉陽,後來回憶說:
我第一次接待小平同志是在1978年11月。
在爲鄧小平接風的當天中午,金牛賓館特級廚師朱維新師傅,特地製作了一道旱蒸回鍋肉,菜剛一上桌,大家很快就喫光了。
鄧小平問:“還有沒有,再給大家上一盤嘛。”
飯後,鄧小平見到朱師傅,激動地拉着他的手說:“你的菜做得很合大家的胃口啊,你可稱作是我們川菜的狀元了。謝謝你的操勞,今後我回家鄉,還想喫你做的旱蒸回鍋肉。”
鄧小平喜歡的川菜和小喫有:粉蒸肉、青椒拌皮蛋、金銀肝、小青菜、野菜、紅苕餅等。
鄧小平尤其喜歡喫賓館特級廚師張興華拌的折耳根、竹林白肉,炒的豌豆尖和回鍋肉。
鄧小平說:“回鍋肉價廉物美,又下飯,最對我口味。”
而對張興華師傅拌的竹林白肉,鄧小平則稱讚說:“片得薄,片得大張,又麻又辣,夠味。”
鄧小平對家鄉的飲食情有獨鍾,尤其愛喫四川的蔬菜,包括蒜薹、青菜、豌豆尖。
在金牛賓館,鄧小平每頓飯一般是3菜1湯或4菜1湯,菜也就是粉蒸肉、回鍋肉、青菜、豌豆尖之類的家常菜,而且絕不浪費一菜一汁。
有一天中午,廚師給鄧小平做了一個清燉蹄花,一共只有兩小節。
鄧小平在吃了一節之後,對服務員說:“這節豬腳吃不了,擱到下頓喫吧。”
到了晚上,廚師把剩下的這節豬蹄熱了熱,又端上了餐桌。
時任金牛賓館的特級廚師張興華後來回憶說:
小平吃了很多次我做的菜,我一直想爲小平弄一頓我最拿手的特色菜。但小平一聽要花很多錢,堅決不同意。
他喜歡喫的是我拌的折耳根和炒豌豆尖,還有地道的四川回鍋肉。
鄧小平的簡樸和平易近人,對普通工作人員的關愛與體貼,讓所有與他接觸和服務過的人們,都難以忘懷。指示賓館對外開放
在爲鄧小平服務的日子裏,金牛人永遠難以忘記鄧小平那一口濃濃的川音,以及每一句樸素的話語裏面,蘊涵的親切、關愛、理解和睿智。
可謂四川語言大師的鄧小平,留給金牛人的每一個細節故事裏,處處有着生動、質樸,又耐人尋味的四川話。
金牛賓館的工作人員吳麗萍後來回憶說:
在小平同志下榻的臥房,菸灰缸上面常常會醒目地放着半截煙。
金牛賓館服務員打掃房間衛生時,都知道一個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絕對不能把這半截煙隨意扔掉。
當做完衛生,估計小平同志已就餐完畢,服務員就會將這半截煙送到餐廳。
小平同志拿到煙後,總是很高興地說:“對,對,還有半截煙,接着再抽。謝謝。”
這個“規矩”,不知始於何年、何時,但服務員們都記住了鄧小平的這一習慣,並從小平同志的節儉習慣中,受到教育和鞭策。
金牛賓館始建於1957年,創建時定名省委金牛招待所。
後來,出於安全和保密方面的考慮,在1958年10月,改名爲成都市26號信箱。後又更名爲省委第五招待所。
1975年6月,尼泊爾國王來四川訪問。
鑑於招待所的名稱不利於對外接待,遂改成“蓉城賓館”。
1978年元月31日,鄧小平午睡起來,和家人一塊兒,到賓館的園子裏去散步。
陪同散步的賓館工作人員,請鄧小平同志爲賓館題寫一個館名。
晚飯後,鄧小平回到辦公室,進門一眼就看見辦公桌上,擺放着整齊的紙筆墨硯。
鄧小平笑着,謙遜地說:“硬是要寫嗦,我那字太差,寫出來見不得人。”
鄧林在一旁,熱心地說:“人家招待所給你服務那麼多次,每次來就像回家一樣。要寫,你那字見得人的。”
鄧小平微微一笑,信步走到辦公桌前,拿起筆,欣然潑墨揮毫,寫了一張“蓉城賓館”。
寫完後,鄧小平感到不滿意,接下來又寫了個“金牛壩賓館”,還是不滿意。
題甚麼呢?鄧小平想了幾分鐘之後,說:“乾脆就取名爲‘金牛賓館’。”
大家點頭,表示贊同。
於是,蘸蘸墨,又一氣呵成,寫下了“金牛賓館”4個字。
鄧小平將兩幅字對照比較了一下,說:“還是‘金牛賓館’好。”
墨跡未乾,省里黨政軍領導來賓館,拜望鄧小平同志,碰巧看到這兩幅字。
於是,鄧小平以徵求意見的口吻問:“你們看,‘金牛賓館’和‘蓉城賓館’,哪個意義深?”
省委負責同志端詳了片刻,說:“還是‘金牛賓館’好。”
鄧小平點點頭,說道:“保留了它的原意。”
於是,鄧小平題寫的“金牛賓館”4個剛勁有力大字,便掛在了賓館的大門上。
在1978年新年之際,金牛人從此驕傲地擁有了一個響亮的館名,即金牛賓館!
在1980年7月,鄧小平在回四川視察時,發現金牛賓館主要還是用於接待中央首長。
於是,鄧小平就對相關負責人說:
這裏長時間不住人,要改變,開放或半開放嘛。不能還是老樣子,一味搞封閉式服務。
從此後,門衛森嚴的金牛賓館,逐步向社會開放。與羣衆同遊峨眉山
1980年7月6日,天氣由陰轉睛,讓人的心胸豁然開朗起來。
鄧小平在隨同人員的陪同下,興致勃勃地遊覽了四川的峨眉山。
當時,峨眉山的路是泥巴路,很不好走,羣衆形容說是:“上山腳杆發軟,下山腳杆打閃”。
但是,鄧小平這天的精神很好。他拄着一根竹杖,堅持步行。
他一邊走,一邊看着兩邊的莊稼和山林,並不時親切地與沿途的羣衆交談。
鄧小平看到沿途一些陡峭的山坡上,種了不少玉米,長得稀稀拉拉的,一點也不旺盛。
於是,鄧小平便關切地說:“這會造成水土流失,人摔下來更不得了,不要種糧啦,種樹吧。”
看到路旁一些地裏種上了中藥材黃連,鄧小平又說:“種黃連可以,不要去種那幾棵玉米。”
省委領導彙報,四川邊遠山區農民負擔太重,生活窮困,省委準備拿出10萬噸糧食,扶持山區發展生產。首先用於減免長期缺糧隊的糧食負擔,不徵過頭糧,陡峭山坡退耕還林還草,發展多種經營,讓山區人民休養生息。
對此,鄧小平非常地讚許和支持。
回到賓館後,鄧小平親切地接見了參加省委工作會議的同志,以及參加解放軍成都部隊師以上幹部會議的全體成員。
鄧小平指出,四川形勢很好,希望廣大幹部羣衆同心同德,鼓足幹勁,把戰略大後方建設好。
鄧小平在上峨眉山時,在半山腰便下了車。他捲起褲腳,手拄柺杖,不快不慢地和大家一起登山。
第二天,從萬年寺走路下山,去清音閣時,鄧小平還是堅持走路。
在快到清音閣的路上,鄧小平坐下來休息,擦着臉上的汗水。
這時,一位上山的老大娘,見鄧小平同志旁邊有一塊石頭,也坐了過去。
老大娘見身旁的老人衣着樸實,便問他說:“老大爺,今年多大歲數了?”
鄧小平笑着回答說:“我都74了!”
鄧小平又問她:“現在日子好些了嗎?”
大娘說:“現在家裏罈罈罐罐,糧食都裝滿了,喫都喫不完呢!這是共產黨的政策好啊,特別感謝我們那個四川老鄉鄧小平呀!”
當大娘得知“老大爺”便是鄧小平時,她趕快轉身,跑到小平同志面前,跪拜起來。
鄧小平連忙將老大娘扶起來,說:
這是我們應該做的工作,因爲我們是人民的兒子!
老大娘此時已激動得說不出話來,她爲能親眼見到這位爲人民謀福利的好“老鄉”,而感到十分地激動。
在鄧小平登峨眉山這天,攝影記者王仲亮等人也到了這裏。他們在經過洪椿坪之後,下到清音閣。
王仲亮後來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時,說:
這時,一位女服務員跑來神祕地說:“鄧副主席昨晚住萬年寺,今天要到這裏來。你們別走,一會兒他就到了。”
聽到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大家都翹首以待。
人們默默地注視着由萬年寺來清音閣的方向,只嫌時間過得太慢。
10時整,雲破處灑下幾縷陽光,突然有人驚喜地叫起來:“來了!鄧副主席向我們走來了!”
王仲亮接着回憶說:
當時我踮起腳尖一望,果見隨行人員前面,有位神采奕奕的老人,拄着峨眉山竹枝,健步下山來。
他身穿短袖白襯衫、草綠色軍褲、圓口青布鞋向我們漸漸走來。
王仲亮說:“當時,我真想振臂高呼,但感覺喉頭被哽塞着。我想上前同他握手,又怕耽誤他前進的步伐。
因而,我只有把這珍貴的歷史瞬間,攝入記憶之屏,永不忘懷。”
王仲亮還回憶說:
只見遊人們穿着時髦的夏裝,自覺地夾道歡迎他。
不知是誰領頭高呼一句:“小平同志,您好!”
鄧小平微笑着,並未停止步伐,他向大家頻頻地招手,親切地回答:“同志們好!祝同志們好!”聲如洪鐘。
就在這時,我們按下快門,攝下了一張彌足珍貴的照片。
人們簇擁着跟在鄧小平的後面,只見他穩健地登上清音閣正殿,憑欄坐下休息。
11時後,鄧副主席在省委領導及峨眉山市黨政領導陪同下,向牛心亭走去。
這時,只見5歲的小女孩馬天琳飛跑上前,親熱地叫道:“鄧爺爺,鄧爺爺!”
小平同志笑容可掬地伸出雙手,捧住她的小臉蛋,慈藹地問:“你媽媽呢?叫她來一同照個相吧!”
小女孩的媽媽喜出望外,激動得熱淚盈眶。只聽得相機的“咔嚓”聲不絕於耳。
陽光普照,流水歡歌。
鄧小平容光煥發地沿着山間土路,緩慢下行。
一路上,鄧小平都同碰見的遊人們,笑容滿面地打招呼,向當地農民問長問短。
王仲亮還回憶說:
前一天,小平同志步行上萬年寺時,看到毀林開荒,非常惋惜地說:“這麼好的風景區,種玉米產量不高,爲啥不種樹?”
他看到農民在地裏耕作,對省委領導同志講:“山區農民居住分散,生活艱苦,政策要放寬,讓山區農民儘快富起來。”
在鄧小平行至當時景區公路的終點雙水井時,他停下來在此小憩了一會兒。
鄧小平登高遠眺,胸襟開闊,意氣風發,興致頗爲濃郁。
面對着峨眉山的秀麗景色,鄧小平對身邊的有關領導同志,語重心長地指示說:
峨眉山是個文化型的風景區,是一個寶庫。要作好保護,要作好規劃,要綜合開發;要加強建設,加強管理。
辦事情要有登山不止的精神。聽取沼氣建設的彙報
1980年7月10日,鄧小平來到成都,視察這裏的農村沼氣建設。
8時30分,鄧小平在四川省委書記楊超等人的陪同下,乘坐旅行車,來到成都市金牛壩區簇橋公社,首先參觀了公社的沼氣陳列室。
楊超彙報說,四川計劃以後每年新建100萬口沼氣池。按此速度,到1990年時,可以達到總數1400萬口沼氣池。
鄧小平說:“能不能搞快一點兒,3年實現全省沼氣化,行不行?”
楊超說:“3年恐怕不行。”
鄧小平緊盯着問:“3年不行,5年怎麼樣?”
鄧小平進一步強調說:“四川要搞快一點兒,先沼氣化起來,這對於指導全國農村能源建設,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楊超提出,四川要實現全省沼氣化,需要國家投資3億元人民幣。
鄧小平說:“國家給你貸款2億,你們省自己出1億,1985年以後,開始陸續償還。”
楊超解釋說,3億元是作爲修建沼氣池的補助款,是按每修一口池補助10元計算的。
楊超接着說,除此之外,還有小水泥廠的建設投資和技術培訓費用等。所有這些都加上,將是一筆很大的費用,社員負擔將比較重,國家若不投資,社員是沒有能力償還貸款的。
鄧小平說:“沼氣化了有收益嘛!沼氣發展了,生產上去了,社隊企業搞起來,會增加收益的。你們要把這筆賬算清楚。”
楊超會意地笑着,點點頭。
9時30分,鄧小平參觀完沼氣陳列室後,又來到簇橋公社第五大隊第二生產隊。
這天早晨,公社的主任王昭宗和副主任範輯熙,帶着幾名隊幹部,早早地就來到了第二生產隊寬敞的曬場上。
每個人都懷着激動的心情,不停地向寬敞的公路張望着。
因爲,在兩天前,他們就接到通知,說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要專程來這裏視察沼氣建設。
當鄧小平從旅行車上,健步走下來後,立即就被人們認出來了。
有人高喊:鄧副主席來了!鄧副主席來了!
這一消息很快就傳遍了全隊。農民們都圍攏上來了,大家用熱烈的掌聲,歡迎鄧小平同志的到來。
鄧小平也揮動着手,親切地向人們致意。
他與來迎接他的社隊幹部一一握手,然後對陪同他視察的四川省委書記楊超,成都市委書記楊以希等省市負責同志說:
“走,先去看看沼氣吧!”
負責接待的公社副主任範輯熙,望着風塵僕僕的鄧小平小平,關切地說:
“請鄧副主席休息後,再去吧。”
“嘿,剛纔走出門,又要休息嗦。”
鄧小平同志一句地道的四川話,把大家都說笑了。
“那就先聽我們的彙報吧。”範輯熙忙接着說。
“對嘛,對嘛,就聽你的。”鄧小平爽快地答應了。
在接待室裏,鄧小平和大家圍坐在一起,仔細地聽公社的主任王昭宗和副主任範輯熙的彙報。
其間,鄧小平還不時地插問一兩句話。
當範輯熙彙報,搞沼氣建設和管理也需要人才和科學技術時,鄧小平插了一句話:
“你們這個公社有多少知識青年?”
“有42個。”範輯熙說。
鄧小平說:
這麼多知青,他們有知識、有文化,把他們利用起來。
每個大隊培養一個沼氣技術管理員,發揮知青的作用,不就是一支很強的技術力量嘛。
“這項工作我們立即着手進行。”範輯熙回答。
鄧小平滿意地點着頭。
大家對鄧小平同志的洞察力和考慮問題的細緻,感到由衷的佩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彙報進行了半個多小時,會場上一直都處在親切隨和的氣氛中。視察農村沼氣建設
鄧小平在聽取簇橋公社有關負責人彙報之後,隨後就在有關人員的引導下,首先來到了生產隊的沼氣動力房進行視察。
這個動力房,由4個共320立方米的沼氣池爲它輸氣。沼氣池又與養豬場相連,每天豬糞源源不斷地流入池內,發酵產氣。
正在機房操作的農民毛興全,見鄧小平同志忽然出現在自己的面前,他感到驚喜萬分,竟一時間都不知道說甚麼好了。
“我們來向你學習,看你表演來囉。”鄧小平的和藹,讓毛興全一下子就輕鬆了下來。
毛興全認真地操作起沼氣發電的程序。一拉開關,屋子裏的電燈亮了。
鄧小平很有興趣地看着沼氣氣壓表上下浮動,臉上始終浮現出笑意。
動力房用沼氣做動力,白天磨面、打米,晚上就用來發電照明。
鄧小平看到沼氣發電,電燈光也很明亮,很有興趣,他感到很高興。
四川省委書記楊超介紹說,如果全省都沼氣化,按每口池子的平均產氣率來計算,每年相當於生產6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
鄧小平不住地點點頭,說道:“好,好,要抓緊一點兒。”
楊超接着說,全省實現沼氣化,每個大隊甚至生產隊,都修建大沼氣池,解決了動力問題,社隊企業就會如虎添翼,那就有一個非常廣闊的前景。
聽着楊超的話之後,鄧小平說:
社隊企業還要因地制宜地,從各方面打主意,如種植業、養殖業、多種經營、加工工業,乃至出口外貿產品等,都要在可能的條件下,多搞一點兒。
聽說這裏是就地取材,建一口沼氣池只花40多元錢。
鄧小平說:“很好,這是個方向,可以因地制宜解決農村能源問題。”
鄧小平對楊超說:
發展沼氣要有一個規劃,要有明確奮鬥目標和方向,要抓科研。
沼氣池也要搞三化,即標準化、系列化、通用化。不這樣,不好管理,也保證不了質量。
聽到公社的同志介紹,公社、大隊、生產隊,都有兼職人員負責沼氣池時,鄧小平問:“一個大隊需要多少專業技術員?”
公社的同志回答說:“要兩個。”
鄧小平說:“那就多了,一個就行。”小平又問全省有多少個大隊?
有關人員回答說:“有5萬多個。”
鄧小平說:
將來一個大隊,配上一個真正懂得技術的沼氣技術員,專管建池和修池技術。這樣,全省要配5萬個。加上沼氣配套所需的各種人員又是好幾萬。
如果安排知青,全國就可以安排100萬人。這就開闢了一個就業的渠道。
從沼氣動力房出來,只見昔日沉悶的村莊出現了一派生機。打米磨面機的轟鳴,牲畜的嘶叫,人們的歡笑,組成了新的田園交響曲。
大家感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的面貌確實在變了!
鄧小平和大家邊走邊談,順路來到機耕道旁的社員吳紹清家。
這是一排共3間的平房,住房面積有100多平方米。主人吳紹清,高高興興地把鄧小平一行,引進寬敞的廚房。
鄧小平握着吳紹清的手說:“我們今天來看你是咋個煮飯的喲!”
聽到這話,吳紹清頓覺一股暖流湧遍全身。心想:鄧副主席,您萬事纏身,工作那麼忙,還惦記着老百姓煮飯的事情。
吳紹清激動不已地連聲說:“好,好!”說完,吳紹清當場彎腰點燃了沼氣爐。
鄧小平站在用三合土抹的大竈臺前,仔細地觀看了使用沼氣的爐竈、爐具,還彎腰仔細查看沼氣管子,是如何通進來的。
沼氣竈燃燒時,藍藍的火焰,無臭無味。
鄧小平高興地說:“火也變了,鍋也變了,乾淨了,衛生了,沼氣把過去的土鍋土竈都改掉了。”
鄧小平問吳紹清:“燒一鍋開水要多少時間?”
吳紹清回答:“可能半個鐘頭吧。”
“能不能炒菜?”鄧小平問。
“能。”吳紹清
“能炒腰花嗎?”鄧小平突然很風趣地問,他的用意是在問,火力大不大。
“少量的也能炒。”吳紹清回答。
鄧小平高興地笑了。大家也都笑了。
吳紹清又點燃沼氣燈,讓小平同志看。
鄧小平說:
沼氣燈和電燈一樣亮。沼氣的燈具爐具,你們社隊企業可以生產嘛!
沼氣化可以帶動社隊各種工業的發展。
從吳紹清家出來,鄧小平又參觀了社員的沼氣燈竈。
看到兩家社員都是用鋁鍋煮飯時,鄧小平風趣地:“你看,火也變了,鍋也變了,乾淨了,衛生了,沼氣把過去的土鍋土竈等改掉了,真了不起啊!”
聽到這些,大家都由衷地笑起來。
參觀完社員家的沼氣,鄧小平站在路旁,環顧了一下農房的四周,辦沼氣使這裏農村的環境衛生,得到了大大的改觀。
只見農家院落裏井井有條,乾乾淨淨,已出現新砌的花臺、水池,花臺裏種有許多花草。
豔陽下,紅苕花、太陽花、月季花……爭奇鬥豔,不時飄來陣陣濃郁的芳香。
鄧小平的臉上,流露出喜悅的神情。
楊超向鄧小平彙報,打算搞沼氣壓縮氣體,用它來開汽車。
鄧小平很讚賞這個設想,說:“你們可以出去學習學習嘛。”
範輯熙又接着彙報說,辦沼氣可以提高肥效,可以除菌滅病,可以消滅鉤蟲病、血吸蟲病、鉤端螺旋體病等。
鄧小平對此很重視,他說:
血防工程搞了那麼多年,不徹底,反覆大,血吸蟲病還是消滅不了。搞沼氣能消滅血吸蟲病,很好。
最後,鄧小平一行沿着機耕道,來到圍牆環抱的友誼沼氣池參觀。指示推廣發展沼氣
鄧小平一行人走進友誼沼氣池的院壩之後,便看見院壩北邊牆上雕刻着: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沼氣建設講習班、實習班
幾排紅色的大字,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展示着對外開放的豐碩成果。
院壩四周幾叢蔥蘢的翠竹,在微風中輕輕搖曳,象徵着中外人民的友誼萬古長青。
鄧小平在這裏,仔細地觀看了碑文,參觀了院裏的四、五個沼氣池。
參觀完畢,鄧小平高興地和幹部、社員們一起在“友誼沼氣池”旁的壩子裏,合影留念。
沼氣的開發利用,使這個村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家家都用沼氣煮飯、照明,每戶每年可節約燃料費數十元。
集體則用沼氣做動力發電,磨面、打米、加工飼料。村裏村外,房前屋後,乾淨整潔,有條有理。
然而,早在20世紀70年代,川西平原農村的燃料來源,一直困擾着廣大農民。
地處成都市郊外南的簇橋公社也是如此。田地裏農作物的秸稈,填不夠人畜煮食的竈膛,農民們年終的分紅,買不起城裏人供應的高價煤。
解決燃料來源的問題,迫在眉睫。
新中國建立後,人民政府千方百計解決成都平原農村的燃料問題。
在1973年以後,人民政府便開始在農村,普遍地進行沼氣開發利用的教育、試製,大力推廣沼氣池及爐具、燈具。從而使得成都平原農村的沼氣建設,逐漸地發展起來。
在1974年,簇橋公社就積極響應市裏的號召,率先在全社範圍內大力推廣沼氣。
簇橋公社還以五大隊二隊爲試點,在市、區、公社各級技術人員的具體指導下,經過3年奮戰,全社基本實現了沼氣化。
昔日人們爲燃料的愁事消失了,社員們拋棄了數千年伴隨生活的油燈。
簇橋公社五大隊二隊的沼氣建設,猶如突出,搞得越發的有聲有色。他們根據該隊水位低、黃泥土質,便於修建沼氣池的特點,因地制宜地狠抓沼氣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
經過3年的不懈努力,該社已經基本上實現了沼氣化。
簇橋公社五大隊二生產隊,家家戶戶都使用上了沼氣,成爲了川西平原上的排頭兵。
該隊有120戶人家,煮飯、照明均使用沼氣。還用沼氣發電,來帶動飼料粉碎機、打米機、磨面機等,出現了“一氣帶四機”的喜人景象。
沼氣的製取和利用,率先從這裏由生活領域,走向了生產領域。
由於沼氣池的出現,妥善管理了人畜的糞便,既使農村的環境衛生得到了改善,人畜糞便、秸稈入池發酵提高了肥效,解決了燃料能源的問題,還促進了農業的增產增收。
農村的沼氣綜合開發,深受廣大農民們的歡迎,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楊超介紹說:
1978年8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我國國務院環境保護辦公室,專門來該隊辦沼氣建設講習班,加以推廣。
共有20多個國家的專家和學者、官員,到這裏來考察學習。
當時,人們在沼氣現場講習班的院牆上,用中英文刻下了紀念碑,並將講習班在院壩中挖的沼氣池,取名爲“友誼沼氣池”。
燃料能源是個世界問題,扎伊爾總統蒙博託、瑞士國王等貴賓,也來這裏考察、參觀過。
簇橋公社的沼氣建設,在當時已名揚中外。
聽了這些情況介紹,鄧小平十分高興。他又問到四川農村農民的收入情況。
楊超彙報說,廣漢等縣的冒尖隊、冒尖戶中,已有年現金收入200元以上的,農業總收入與現金收入的比例,大致是3比1。
鄧小平說:“這很好嘛。”
在回賓館的途中,鄧小平興致未減。在車上,他繼續和楊超談論沼氣開發建設問題。
鄧小平對楊超說:“你們要把沼氣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各種經濟收益的賬算清楚,能養活多少人?給中央好好寫個報告。”
楊超又提出要求,希望國家投點資,解決沼氣建設資金問題。
鄧小平風趣地說:“楊超同志,算你把這筆生意做成了。”
不久後,在結束四川之行,來到武漢時,鄧小平向中央政治局的其他同志,介紹了成都農村開發建設利用沼氣的情況。
鄧小平說:
這次在四川看到沼氣,全國普及可不得了。四川普及沼氣,一年就等於600萬噸標準煤。
搞沼氣可以真正消滅血吸蟲。衛生條件好了,周圍乾乾淨淨,好處太多了。
鄧小平還強調說:
南方要普及,要做出規劃,要辦專門訓練班,一批批地辦,不要一哄而上,要搞專業隊伍,要搞專業化廠生產各種用具。
要給貸款,償還期可以長些。要解決水泥問題。
鄧小平還對省委負責同志說:
沼氣很好,是個方向問題,是個世界性問題,可以發電帶動加工,也可以解決農民的燃料問題,要搞個規劃,能不能在1985年全省農村實現沼氣化?
沼氣辦好了,每年每一戶人可以增加幾十元錢的收入。沼氣化可以增加就業人員。
這是一件大事,要重視一下。
鄧小平回到北京後,又指示有關部門撥出了專款,支持四川省的沼氣建設。
省、市委根據鄧小平的意見,指示有關部門對發展沼氣做出了具體的規劃和部署,全省掀起了大辦沼氣的熱潮。
鄧小平的視察,給了簇橋公社人民以極大的鞭策和鼓舞,使這欣欣向榮的沼氣建設,更加充滿了蓬勃的活力。
他們修訂了發展規劃,完善了政策,充實了機構,隊隊配有技術員,改建擴建了原有沼氣池,使之連片發展,形成了規模。
全社很快實現了沼氣化,呈現出一派五業興旺的景象。
鄧小平曾經視察過的二隊,沼氣建設更是錦上添花。昔日用黃泥巴加石灰夯成的沼氣池、三合土的沼氣竈,以及農家院壩,全都換上了水泥做的了。
沼氣的使用和管理,都走上了標準化、系列化、通用化的軌道。這朵沼氣之花更豔了,成了中外聞名的標兵!
隊員們無不自豪地說:
這是鄧副主席給我們造的福!
光陰荏苒,物換星移。
當年的簇橋公社已更名爲簇橋鄉,五大隊二隊已更名爲南橋村二組。
如今的簇橋鄉已成爲億元鄉,鄉鎮企業蓬勃發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幢幢小樓拔地而起,高壓線縱橫交錯。
農副產品加工和鄉村企業,有了充足的動力,家家掛上了“夜明珠”。
買煤不用愁,液化罐進入村民家,沼氣建設邁向了更高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