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嬴政李世民之驚!《永樂大典》!
天空中的大屏幕畫面一換。
只見在那一望無際的蔚藍色大海中。
六、七十艘,大如小山般巨大的船,密密麻麻的連成一片,大明的旌旗迎風飄展。
甲板上人頭攢動。
有文士,有身着鎧甲的將士。
他們身旁堆滿了如山般奇珍異寶,價值無法估量。
數十艘巨船,遮天蔽日,乘風破浪。
所有的皇帝都目瞪口呆。
嬴政震驚莫名。
“甚麼?永樂大帝的時代竟然能夠周遊四海了?朕可是做不到!”
李世民不由得震撼不已。
“這……我大唐的船,也不過有它三分之二大吧?”
房玄齡道:“正是如此。”
“陛下,我大唐去倭國、琉球,仍然冒着極大的生命危險。”
“而這西洋,似乎是西面的大海,更是兇險萬分。”
“這大明的造船技術,簡直登峯造極了!”
李世民無奈的搖搖頭。
“現在我大唐,實在沒有這種技術!”
“我大唐萬萬不及!”
宋太祖趙匡胤雙眼瞪得老大。
“這大明的寶船,也太大了!”
“比我大宋的,大了一倍還不止!”
宋朝海上貿易異常發達。
但是宋朝的船隻也不過三四十米長。
而鄭和等人所乘的船隻竟然達到了七八十米長。
“老四的這個功績,連我這個老子都遠遠不如!”
“寡人要是有這麼大的艦船,早就徹底消滅了那些倭寇!”
朱元璋激動不已。
大明開國之初,實行海禁。
當時的造船、航海技術不發達,對倭寇束手無策,只能被動的封鎖海岸,消極防禦。
朱元璋望着朱棣的身影,心中的怨氣早已一乾二淨了。
五徵蒙古,展現的是武力。
遠洋航行,就是文治爲主,武功爲輔了。
【永樂十九年三月,明成祖朱棣在順天府北邊的懷來調集軍隊十萬人,精心挑選“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等精銳士兵,開始軍事演練,這就是史上盛讚的永樂大閱兵。】
【當時來觀禮的使節達二十七個國家之多。】
天空中的畫面一轉。
只見紫禁城外的一片平地上。
一座高臺上,朱棣正襟危坐。
整個山谷旗幟飄揚。
數十萬大軍,黑壓壓的一眼望不到邊。
每個士兵都身穿鎧甲,手持武器,精神抖擻。
不遠處的觀禮臺上,數千名各種相貌、各種服飾的異族外邦人,饒有興趣的望着下方的士兵。
朱棣大手一揮。
各個軍隊分別表演騎兵包抄、步兵突擊、步騎合擊等項目。
“土狼兵”、白桿兵演練步兵勁弩齊射、長槍步兵刺S等。
而神機營、三千營每人一支火銃,更是推出數百門嶄新的火炮。
一位將軍一聲令下,衆士兵火銃、火炮齊發。
火光耀天。
火炮的威力更是巨大無比。
上千米外的高山被轟塌了半邊。
巨石紛紛滾落。
轟隆隆的巨響聲,從屏幕中傳出來。
現場上塵土瀰漫。
那些外邦使臣不由得都目瞪口呆。
朱棣臉上露出一絲得意的笑容。
嬴政、劉徹、李世民、趙匡胤等人不由得都站起來。
先前無論是朱棣五徵蒙古,還是大明寶船下西洋的壯舉,衆人雖然震撼,但仍然還在他們接受的能力範圍之內。
而此時火銃、火炮巨大的威力,遠遠超出他們的想象。
心靈上的衝擊,無與倫比!
大明軍威之盛,士氣之旺,武器之強,舉世罕見!
“那……那是甚麼武器?”
嬴政聲音都顫抖了。
“朕如果有那種神器,北平匈奴,南推百越,輕而易舉!”
“大秦可以掃平任何國家!”
漢武帝眼中閃着異樣的光芒。
“如果朕能擁有這種武器,我大漢領土至少能夠擴大十倍。”
李世民道。
“秦皇,漢武帝,你們只看到了那武器巨大的威力!”
“卻沒注意到明軍的士氣!”
“這些明軍戰意沖天,戰鬥力極強!即使沒有這些大S器,他們也絲毫不弱於那些韃子!”
“這武器只是錦上添花而已!”
嬴政和漢武帝不由得點頭。
“唐皇所言極是!”
皇太極等所有清朝皇帝都默不作聲。
崇禎如果……不,哪怕有一半武器,他們也絕不能得了天下。
【這次大閱兵,宣揚了大明空前的實力,周邊所有番邦、異族震撼不已,更加對大明心悅誠服,爭先恐後臣服。】
【其後中亞、西亞國家與大明的友好關係一直綿延到明末,單是帖木兒帝國,終明一世向中國派遣使節的次數就有六十多次。】
“好!好!不愧是我的好兒子!”朱元璋不住的伸手擦着眼角。
“朕有生之年,都沒有做到四夷來服!”
現在他早已經忘記了斥責這個謀逆的兒子了。
視頻之中,繼續盤點!
【明成祖朱棣對內改革機構,設置內閣制度,完善了文官制度,緩解帝皇處理政務的疲勞。】
【文教方面,重視科舉,選拔有用之才。】
【命人編撰《永樂大典》!】
視頻剪輯畫面之中,
忽然出現了一部金色的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收錄了明成祖之前歷代所有的圖書,凡是收入其中的書籍,均未刪未改,他是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
【朱棣大力發展經濟,認爲“家給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完善軍事屯田制度和鹽商開中則例,保證軍糧和邊餉的供給。】
【他命人興修水利,疏浚會通河,鑿清江浦,使運河重新暢通。】
【鼓勵墾荒,減輕農民的賦稅,法度輕微,社會穩定,國泰民安,國力比洪武時期更加強盛!!】
【永樂時“賦入盈羨”,達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永樂八年,全國稅糧四千萬石。軍衛屯田的收入也達到高峰兩千萬石。】
【而這時的人口不過五千多萬。】
【百姓家的糧食喫不完,無處堆放,爛在倉庫裏。】
【而國庫及全國各處的糧倉,更是糧食腐爛無數。永樂十六年,朱棣不得不下令,再次減少糧稅,朝廷實在無處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