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第6章
翌日,蒼穹之上的啓明星還散發着點點星光,禮部的官員便早早的叫醒了整個大營。
趙韻被帳外傳來的嘈雜聲吵醒,起身伸個懶腰,忍不住打了個長長的呵欠。
“啊~”
聲音驚動了帳外的侍女,兩位姿色上佳的侍女端着洗漱的用具進入帳中,一言不發的服侍着趙韻穿衣和洗漱。
豬鬃毛做成的牙刷在趙韻的嘴裏進進出出,青鹽的鹹得發苦的味道讓他的眉頭微微皺起。
另一個侍女將昨日出王府時所穿的大紅色喜服摺好收起。
喜服,是穿給甘州城的百姓看的。
現在離開甘州,在到達京城之前,沒有繼續穿的必要。
趙韻換上了一套華貴的秋衫,華美的大氅將他的身材映襯得越發修長健碩。
看着銅鏡之中脣紅齒白的少年郎,若是忽略掉他在大夏狼藉的名聲,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公子世無雙。
對着銅鏡咧嘴一笑,趙韻負手走出大帳。
大帳門口,宋瀾已經在秋風之中跪了一夜。
看着眼前跪了一夜,依舊不顯半點頹勢,反而越加嬌媚可人的女子,趙韻用腳尖輕輕勾起了她的下巴。
當真是一位我見猶憐的驚鴻豔影。
宋瀾的臉色有些委屈,貝齒輕咬紅脣的姿態更是顯得楚楚動人。
趙韻居高臨下望去,入目一抹雪白傲然挺立。
察覺到趙韻的視線,宋瀾略微有些失措的合緊了衣裳。
沒有風景可看了,趙韻聳聳肩放下腳尖,淡然道:“起來吧。”
宋瀾一言不發的起身,姿態可憐至極,似是弱不勝衣。
下一刻,宋瀾忽然驚呼一聲,雙腿一軟,整個人似是柔媚無骨的朝趙韻的懷中撲來。
趙韻神色不變的朝側面平移一步,宋瀾柔軟的身子便被劍一穩穩當當的接住。
劍一將宋瀾扶起,皺眉道:“宋仙子不是習武之人嗎,怎會如此弱不禁風?”
宋瀾臉色微紅,低着頭,有些難爲情的小聲辯解道:“跪了一夜,腿麻,多謝劍一姐姐出手相救,不然妹妹今日恐怕要在殿下面前出個大丑。”
“嘖,好濃的茶味。”
劍二不知何時出現在趙韻身後,眼神不善的打量了宋瀾一眼,旋即不屑道:“就這,也能在江湖上混個仙子之名,大夏現在的江湖,委實有些不堪。”
聽着劍二夾槍帶棒的話,宋瀾微微一怔,而後輕咬下脣,朝趙韻投來一個委屈幽怨的眼神。
趙韻面無表情道:“宋仙子若是腿麻,不妨先上馬車歇息,本世子還要去處理一些雜事。”
宋瀾略微頷首,對着趙韻盈盈一禮,低着頭跟在劍一身後離開。
趙韻則是隨便尋個方向,走到一處沒人的地方停下。
回過頭,見劍二還寸步不離的跟着他,不由得黑着臉道:“二啊,麻煩你轉過身去!”
劍二撇了撇嘴,熟練的背過身。
片刻後,身後便傳來一陣口哨聲和嘩啦啦的水流聲。
聽着那嘩啦啦的聲音,劍二不知想到了甚麼,臉頰忽然浮現起一抹酡紅。
趙韻痛痛快快的放完水,繫好宮絛。
回頭就發現劍二的臉色不對,不由得驚疑道:“二啊,你喝酒了?”
劍二回神,迎上趙韻臉上的疑惑,快速別過頭否認道:“沒有!”
“那你臉咋這麼紅咧?”
“熱的!”
劍二冷冰冰的吐出兩個字,急忙抱着短劍快步朝人多的地方走去。
“哦。”
趙韻哦一聲,更疑惑了。
現在是秋天,秋風蕭瑟啊,劍二就穿那麼點,還熱?
趙韻大步追了過去,回到營中,隊伍已經開始拔營。
李侍郎朝趙韻迎過來,拱手道:“殿下,該趕路了!”
趙韻恢復高冷,漠然的點頭道:“那就走吧!”
趙韻上了馬車,隊伍繼續啓程,在李侍郎的有意控制下,逐漸加快了速度。
半月時間一晃而過,時間來到九月。
天氣變得越來越冷的同時,迎親的隊伍也走出甘州境內,進入了隴中腹地河州。
趕路的日子,大多數時候都是無聊的。
迎親隊伍有三千鐵騎隨侍,還有朝廷天使的旌節打頭,也沒有甚麼不長眼的人敢跳出來攔路。
一路上的地方官府,更是畢恭畢敬,唯恐怠慢了朝廷的天使和趙韻這位即將成爲駙馬爺的大夏唯一一位異姓王世子。
無聊的日子裏,趙韻唯一的樂趣就是調教宋瀾。
而宋瀾似乎也是真的打定主意要跟着趙韻混。
不僅對於趙韻的話言聽計從,更是連趙韻身邊的兩個親衛少女都極盡討好,一口一個姐姐的叫得親熱。
以仙子之尊,行侍女之事,說的便是宋瀾。
當然,效果也是非常可觀的。
一開始,劍一和劍二對宋瀾可謂是半點不待見。
但在宋瀾鍥而不捨的熱情攻勢下,兩人也逐漸會對她露出一個笑臉。
再有就是趙韻這邊,宋瀾一開始只能在帳外伺候,但進入河州之後,趙韻已經允許宋瀾和他同乘一輛馬車了。
沒錯,就是用來進京接親這一輛,由四匹白馬所拉,宛如一座移動宮殿一般的馬車。
這輛馬車,實際上是鎮北王的座駕。
四匹白馬拉車本就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在大夏,甚麼樣的人坐甚麼馬車,都有着嚴格的制度。
《禮》載:“天子駕六,諸侯駕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趙韻能駕四馬,乃因他是王世子,亦屬諸侯之列,宋瀾一介白身,又是女子,上馬車陪坐,嚴格意義上來說屬於違制。
不過,以李侍郎爲首的最是注重禮儀的禮部諸位大人對此都只是當沒有看見,其他人也不會有甚麼話說。
又是一月時間過去,十月,北方一些邊州已經開始落雪。
以趙韻爲主的迎親隊伍也穿過隴中道所屬的河州,封州,渭州三州之地,進入關內道所屬的寧州之內。
寧州,屬關內大州,與京畿太安城所在的雍州爲鄰。
大夏一統天下之後,並省天下州縣,改天下傳統意義上的九州爲十道,每道下轄州境數十,每州之下又轄數縣。
自此,形成了道—州—縣—鎮(鄉)—村的行政區劃,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