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軍事 > 雪原!血原! > 第2章 “抗聯”發展始末梗概

第2章 “抗聯”發展始末梗概

目錄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軍隊很快侵佔了全東北,不甘心做亡國奴的東北軍民,曾先後組織了三十萬義勇軍,奮起抗日,打擊日本侵略軍,其間,有過十一次襲擊沈陽、六次攻打長春、一度控制過北滿16個縣等戰績,給了日本人以重創。但,抗日義勇軍雖人數不少,由於各部並無統一的核心領導指揮,而是各自爲戰,各部單獨力量卻又都較小。結果,經過一年多的抗戰,在日軍四個師團一個混成旅團14萬兵力及8 萬僞軍的“討伐”下,1932年秋,各路抗日義勇軍相繼失敗潰散,或退關內或退入蘇聯境內,有些則進入山林,做了既抗日又做“鬍子”的小股武裝勢力。  著名的東北抗日聯軍的歷史,就是在轟轟烈烈的抗日義勇軍失敗後,開始寫就了自已光輝的篇章。處於地下狀態的**滿州**,在年僅26歲、時任******侯補委員、**滿州**的羅登賢的領導下,決定了**在東北以抗日軍事鬥爭爲主的新路線,派遣包括楊靖宇、趙尚志、周保中在內的大批軍事幹部,深入到東北各地,組織抗日軍事力量。  羅登賢(1905-1933 年)原名羅光,廣東順德縣人。1925年參加領導省港大罷工,同年加入中國**。1928年6月,在**六大上被選爲**委員和**侯補委員。會後回到上海,兼任江蘇**。“九。一八”事變後,任**滿洲**兼組織部部長,直接領導了東北羣衆的抗日運動,創建了東北人民抗日武裝,開展游擊戰爭。1932年12月調回上海,任中華全國總工會上海執行局**。1933年3月在上海被捕,8月29日,被國民黨殺害於南京。

以**爲核心的抗日武裝,由於有政黨的組織作用,因而使那些處於分散羣龍無首而又願意抗日的各小股山林武裝、“鬍子”,都逐步歸順過來,參加了**領導的抗日部隊,最終,在1936年前後,東北最大的也是最主要的抗日軍事力量“東北抗日聯軍”成立,有建制十一個軍,先後共三萬多人。之中,產生了如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那樣的民族英雄,也培育了金日成、金策、崔庸鍵等後來的****主義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開國元勳。

東北抗日聯軍經過幾年浴血奮戰,不斷地給了日本侵略軍以打擊,使日本人認識到他們將會永遠面對大批堅強反抗不甘被奴役的中國人。但由於敵我雙方兵力相差懸殊(日本關東軍最多時達40萬人之衆),至1942年前後,東北抗日聯軍各部也相繼失敗,共約1600多人的餘部,陸續也退入蘇聯境內,在海參威以北二十六公里處與伯力東北方向七十公里處,分別建立了東北抗聯的南、北野營兩個訓練基地。後,抗聯部隊餘部又編爲蘇聯紅軍遠東軍區第 88 旅、對外編號爲8461步兵特種旅的“國際旅”(教導旅)。由抗聯第五軍軍長周保中任旅長(授予蘇軍中校軍銜),張壽籛(李兆麟)任政治副旅長,崔石泉(即崔庸鍵)任參謀長。  時爲東北抗聯二軍之師長的金日成,也率抗聯一路軍二方面軍餘部百多人,退入蘇境後,併入了“國際旅”組成了**支隊。  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歷史,在1942年前,基本結束。但,仍有少量抗聯部隊卻還在堅持戰鬥,抗聯第三路軍六支隊政委於天放率領的小分隊,則一直堅持到1944年12月,才被日軍抓捕入獄。以此爲標誌,才正式宣告了東北抗日聯軍歷史的全部終結。  1945年8 月,日本人投降後,原東北抗聯改編的“國際旅”隨蘇軍一道,分赴中國的東北與**的平壤,參加了對日最後一戰。

目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