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軍事 > 代號:截和 > 第3章 3、中部之“五一口號”與香港北上

第3章 3、中部之“五一口號”與香港北上

目錄 下一章

政協會議源自於此。

1948年4月30日,新華社、新華廣播電臺發佈《****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隨後,《晉察冀日報》於5月1日、《人民日報》於5月2日全文刊發。

雖被稱爲口號,其實是通電文告,共計23條:

第一條言明“今年的五一勞動節,是中國人民走向全國勝利的日子”;

第二條言明“是中國人民死敵蔣介石走向滅亡的日子”;

第五條號召“各**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並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聯合政府”。

第二十三條是真正的口號,即“中華民族解放萬歲”。

由此,相對於被國民黨單方面撕毀的1946年“舊政協”,“新政協”——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進入籌備階段。

在“五一口號”發佈前,解放軍已全面轉入戰略進攻:西北野戰軍收復延安,解放大西北指日可待;華東野戰軍一部解放除濟南、青島、臨沂等外的山東全境,另一部進軍豫東窺視中原;晉察冀和晉冀魯豫野戰軍分別出擊察綏、保北及晉中,在解放石家莊後,包圍太原,孤立北平、天津、保定之敵;東北**聯軍殲滅敵新五軍等部,解放四平;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將戰線從黃河流域推進至長江北岸……

**機關及解放軍總部隨之東渡黃河,進駐河北阜平縣的城南莊(後轉至平山縣西柏坡),於此擬定併發布“五一口號”。

5月5日,李濟深、何香凝、沈鈞儒、章伯鈞、馬敘倫、王紹鏊、陳其尤、彭澤民、李章達、蔡廷鍇、譚平山、郭沫若12位**人士,在香港率先聯名致電響應。

【注:本書之上部的歷史背景是1941年香港淪陷,在當時被營救出香港的人員中,便有上述何香凝、章伯鈞、彭澤民等。】

隨之,臺盟、民建、民進、致公、民盟、農工、民革、九三學社,以及民聯、民促、救國會等**黨派和海內外各界人士,以會議、聲明、通電、宣言等形式予以響應。

於此,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海內外”,含國民黨佔據的北平、天津、西安、上海及江南等地區,並需要提及與政協會議有關的3起不幸事件:

1948年7月31日,旅居美國的馮玉祥將軍應****邀請起程回國;9月1日,在航徑黑海時,因客輪發生火災罹難。

1949年8月22日,“**保衛和平**同盟”的5名代表應邀從伊寧出發赴北平;8月27日,在飛經蘇聯外貝加爾湖地區上空時,遭遇惡劣氣候撞山,機上人員全部罹難。

1949年7月,楊傑將軍在西南地區策動起義被國民黨發現,從昆明飛赴香港;9月19日,遭保密局特務暗殺,成爲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表名單中唯一加黑框的代表。

在“海內外”中的香港,無疑是“各界人士”的聚集地,只因在國民黨的打壓下,除民建、九三學社總部仍留在內地,其他**黨派總部及其主要領導人先後轉移於此。

如此一來,在香港的相關人士就需北上解放區,最初的目的地是哈爾濱,本書之中部便是以此爲背景。

“香港北上”分爲多批次,並隨着戰局的變化及目的地的調整,而在不同地點登陸——

第一批:1948年9月13日,即遼瀋戰役開打的第二天,沈鈞儒、譚平山、蔡廷鍇、章伯鈞等,乘蘇聯貨輪“波爾塔瓦號”起程,27日抵達**羅津港,29日乘火車抵達哈爾濱。

第二批:11月23日,馬敘倫、郭沫若、沈志遠、翦伯贊、許廣平等(含**祕密黨員,以下同),乘挪威貨輪“華中號”起程。此前,即11月2日遼瀋戰役結束,上述人士在大連與丹東之間的大東溝登陸,後赴瀋陽。

第三批:12月26日,李濟深、朱蘊山、茅盾、彭澤民等,乘蘇聯貨輪“阿爾丹號”起程,1月7日在大連登陸,後赴瀋陽。

第四批:1949年2月28日,柳亞子、馬寅初、鄭振鐸、葉聖陶、曹禺等,乘挪威貨輪“華中號”起程。此前,即1月31日平津戰役結束,上述人士在山東萊陽登陸,後赴北平。

此後批次愈加密集,單批次的人數也愈加衆多。

其中,黃炎培一行的經歷頗爲傳奇,在**地下組織的安排下,於2月從上海赴香港,又於3月14日從香港起程,在登陸天津後赴北平。

人數最多的單批次,是於3月21日起程的“寶通號”貨輪,載有曾昭掄、陽翰笙、嚴濟慈、丁玲等250餘人,在登陸天津後赴北平。

1948年9月~1949年9月,**香港分局先後分20餘批次祕密運送1000餘人北上。

與此同時,在內地的部分**人士,如費孝通、雷潔瓊、田漢、吳晗、周建人等,先後經石家莊赴平山縣西柏坡、李家莊(**部所在地)。

另從海外歸國的**人士,有陳嘉庚、司徒美堂等。

1949年6月15日~19日,政協籌備會第一次會議在北平**勤政殿召開;9月21日~30日,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懷仁堂召開。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在北京***廣場舉行。

目錄 下一章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