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軍事 > 代號:截和 > 第1章 1、上部之香港大營救與諜報工作

第1章 1、上部之香港大營救與諜報工作

目錄

1941年12月8日,日寇進攻香港;25日,英軍投降,香港淪陷。

【1】

日寇進攻當日,延安發出搶救滯港人士的最高指示,直接領命的是:時任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主任廖承志、中社部華南情報局局長潘漢年、**交通局駐港澳辦事處處長劉少文。

其中,廖承志系辛亥革命元勳廖仲愷、何香凝之子,1928年加入中國**;1949年前長期在國統區工作,曾七次被逮捕;1949年後長期擔任海外**工作的負責人。

至於潘漢年,其經歷頗爲傳奇乃至詭譎——由此,也能反射出同爲諜報工作的大不同,乃至有“失之毫厘,謬以千里”之別,有些諜報人員甚至會“公開”在刀尖上漫舞。

爲了更容易理解本書主角的工作性質與分工,以下對諜報工作做簡單的分類與歸納:

“隱蔽戰線”是形象化的概稱,其機構名稱隨着時期、任務等的變化而改稱,甚至有對內、對外之別。

只說最具代表性的幾個:最早期,機構名稱爲**特別行動科(**特科);紅軍時期爲國家政治保衛局,以及針對國軍的破壞工作部或敵軍工作部(敵工部);在長征勝利後,改稱抗日統一戰線部;在抗戰及解放戰爭期間,設立了統管情報、保衛工作的**社會部(中社部),以及先針對日僞軍、後針對國軍的敵工部;新中國成立前夕,中社部分解爲軍委情報部、**;上世紀90年代初,在合併了公安的部分職能部門後,設立**部。

在隱蔽戰線上,素有“龍潭三傑”之稱,即錢壯飛、李克農、胡底;另有“後三傑”之說,即熊向暉、陳忠經和申健。其中,未見潘漢年。

先說“龍潭三傑”,系最早期的情報人員,當時隸屬負責政治保衛工作的**特科情報科,三人均打入國民**黨部黨務調查科(中統)。其主要功績之一是在顧順章叛變的危難之際,有效且成功地保衛了**。

再說“後三傑”,奉命打入胡宗南部,應屬於敵工部的範疇,前期主要蒐集軍事情報,後期側重瓦解策反。其主要功績之一是在保衛延安的行動中,提供有價值的軍事情報而立下汗馬功勞。

可見,不論基於政治保衛工作的“龍潭三傑”,還是基於軍事情報工作的“後三傑”,他們的“危難之處顯身手”堪稱體現於諜報工作的最核心及高端,且是立竿見影,或有據可循。

相比而言,潘漢年並非諜報出身,早期做的是“文化統一戰線工作”,直接推動了左翼文化的發展,包括左聯等團體的建立;1926年,任北伐軍政治部宣傳科長;1931年,在顧順章叛變後,接任**特科負責人之職,此時他已轉移到蘇區,公開身份是**教育人民委員**員會委員,此後負責與十九路軍洽談合作反蔣,當時的公開身份是蘇區中宣部副部長,以及與粵軍洽談爲紅軍長征讓路,當時的公開身份是贛南**宣傳部長。

值得一提的是,潘漢年與“龍潭三傑”一同踏上長征路——錢壯飛在途中犧牲(有說失蹤);胡底在途中遭**殺害;李克農在長征後,則長期在後方的最高情報機關工作;

潘漢年長征至遵義,奉命孤身趕赴上海,以期與共產國際取得聯繫,並重建遭受破壞的白區地下工作。作者在鐵血網連載的另一部反映紅軍長征全貌的《血路收容隊》中,曾提及此事。

在西安事變之前,潘漢年奉命與國民政府高層洽談合作抗日事宜;在抗戰爆發後,任八路軍駐滬辦事處主任;上海淪陷後,回到延安任中社部副部長;1939年,奉命重返地下工作,並周旋於重慶蔣政權與南京日僞之間,甚至面見汪精衛。

顯而易見,潘漢年至少無法隱瞞其經歷中的上述公開身份,卻能在刀尖上長袖善舞,其中必有在歷史大背景下的個人獨到之處。

新中國成立後,潘漢年因曾面見汪精衛等事被指**,後查明當時經過請示,並有廖承志的提議、李克農的力證而得以**。

總之,諜報工作並非僅是臥底那樣簡單,也並非要隱忍長期隱姓埋名那樣單純,而是往往會直接面對誤解乃至誤殺,即無怨無悔的精髓所在。

【2】

回到香港大營救。

除了隱祕戰線,當時執行武裝護送任務的是東江縱隊。

至於被後世重點提及的港九大隊,成立於大營救期間的1942年2月,並隸屬於東江縱隊。

撤離路線主要有兩條:

其一爲水路,從香港經長洲島偷渡到澳門或廣州灣,再分別從廣東境內到達桂林;

其二爲陸路,從香港偷渡到九龍,再分別經荃灣、青山、元朗或經沙田、大埔、粉嶺進入寶安,後經惠州、老隆到韶關,最後到達桂林或上海、蘇北。

【3】

在百餘天裏,隱蔽戰線及游擊隊營救出800餘名各界人士。

其中有**人士、文化學者及地下黨員等,如:宋慶齡、何香凝、柳亞子、鄒韜奮、茅盾、夏衍、沈志遠、章伯鈞、彭澤民、張友漁、胡繩、範長江、劉清揚、梁漱溟、千家駒、胡風、金山、蔡楚生、王瑩、司徒慧敏、端木蕻良、沙千里、金仲華、廖沫沙、黎澍、黃藥眠、高士其、袁水拍、宋之的、於伶、葉淺予、丁聰、羊棗、戈寶權、薩空了、胡蝶、張唯一、惲逸羣、陳曼雲等。

另有國民黨軍政官員及家屬,如國民黨駐香港代表陳策少將、第七戰區司令長官餘漢謀夫人上官賢德等。

還有近百名國際友人和英軍官兵,如英軍賴特上校、京中校等,並促成抗戰後期與美英盟軍的情報合作。

總之,在大營救的過程中,無一身亡,無一被捕。

目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