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軍事 > 星火大燎原 > 第3章 第三章 下決心

第3章 第三章 下決心

目錄 下一章

平行宇宙的歷史信息快速在張佑斌腦海閃現出來。

1934年4月,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中規模最大、影響最大的廣昌戰役失敗,**蘇區北大門廣昌失守,根據地腹心洞開,宣告了博古、李德等施行的“堡壘對堡壘”、“短促突擊”軍事左傾冒險主義路線的徹底破產。

1934年9月,**蘇區僅存在於瑞金、會昌、于都、興國、寧都、石城、寧化、長汀等狹小的區域之內,**紅軍實施戰略轉移已成定局。爲籌劃戰略轉移事宜,成立了由博古、李德、周副**組成的“三人團”,政治上由博古做主,軍事上由李德做主,周副**負責督促軍事準備計劃的實施。

1934年10月,中革軍委發佈命令:由**紅軍總司令部及其直屬隊組成“軍委第一縱隊”,**任司令員兼政委;由**黨政軍機關、衛生部、後勤部、總工會、青年團、擔架隊等組成“軍委第二縱隊”,李維漢任司令員兼政委。

留下來堅持鬥爭的成立“**分局”,其中主要領導和高級幹部包括:**、賀昌、瞿秋白、陳潭秋、何叔衡、劉伯堅、毛澤覃、古柏等。

**紅軍參加戰略轉移的主力部隊總人數8。6萬餘人,根據地民衆參與運輸等人員1。5萬餘人,總共10萬餘人的**蘇區紅色力量踏上了驚心動魄的軍事遠征。

1934年10月25日前後,由於戰前周副**派潘漢年、何長工作爲先遣代表,與廣東的粵軍代表談判,達成五項停戰協議,最重要的就是粵軍與紅軍互不侵犯。所以**紅軍順利突破了國民黨軍隊在贛南安遠、信豐間的第一道封鎖線。

1934年11月8日,**紅軍攻破城口鎮後快速通過汝城,在粵軍和湘軍混亂而單薄的防守中,**紅軍通過了國民黨軍隊設置在湘南汝城、粵北仁化之間的第二道封鎖線。

1934年11月15日前後,**紅軍趁湖南軍閥何健統帥的湘軍分散於衡陽以南的粵漢鐵路、湘桂公路線上各要點,來不及向湘粵邊境靠攏時,全部通過國民黨設置在良田至宜章間的第三道封鎖線。

1934年11月下旬,遠在南京國民政府的蔣蓋思終於反應過來。他十萬火急命令以何鍵爲“追剿軍”總司令,薛嶽爲前敵總指揮,瘋狂調集了26個師近30萬部隊,緊急組成第四道封鎖線。他企圖依託廣西全州、興安、灌陽一線六十多公里的湘江天險,通過前堵後追、左右側擊、四面合圍的方法,將已經突破三道封鎖線的**紅軍全部聚殲於湘江東岸。與此同時廣西軍閥的李宗仁和白崇禧指揮部隊在湘桂邊境集結重兵嚴防死守,這使得**紅軍未能按原計劃撕破向南突破口進入廣西腹地恭城、富川、賀縣一帶休整。

危機情況下的**紅軍只好選擇從湘桂交界的永安關、雷口關進入到廣西灌陽。其中**紅軍的紅一、五軍團和軍委第一縱隊從永安關進入到灌陽縣文市鎮。紅三、八、九軍團和軍委第二縱隊從雷口關進入到灌陽縣水車鎮。準備在全州、興安的湘江渡口過江,打破蔣蓋思的第四道封鎖線。

1934年11月27日,軍委縱隊距離湘江渡口界首還有80公里。因沒有輕車簡從放下完全不必要的沉重輜重,軍委縱隊保持着宛如蝸牛般的緩慢搬家式行軍。這讓紅軍前鋒在湘江上構成的走廊式生命通道等待了整整4天。

藍星時空紅色長征史上異常慘烈的血戰湘江就在這4天裏發生了。

張佑斌此時此刻所在的地方,就爆發了無比慘烈的新圩阻擊戰。

新圩鎮地處廣西省灌陽縣西北部,軍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它東與水車鎮交界,南與灌陽鎮相鄰,西北緊靠安和鎮,東北與文市鎮接壤。

從灌陽縣通往全州縣的唯一公路恰好從新圩鎮經過。

這裏南距灌陽縣城15公里,北距紅軍西進路線最近點大橋村古嶺頭只有5公里,西距湘江界首渡口不到40公里。

從新圩鎮往南兩側多山,高峰林立,森林茂密,草木叢生,適合建立陣地阻擊敵人。

而新圩鎮往北一直到湘江岸邊,一馬平川,沒有天險,沒有足夠兵力,無法遲滯敵人。

新圩鎮阻擊陣地決不能被敵人正面突破。

不然桂軍、**軍、湘軍就會形成對**紅軍的全面包夾。

到那時,**紅軍的覆滅只在旦夕之間。

參照藍星時空的史料,此時在新圩鎮負責斷後阻擊的應該是紅6師。

想想那近乎全部壯烈犧牲的紅軍後衛戰士們。

再想想敵人毫無人性地在紅軍傷員腦袋上補槍的無比慘狀。

張佑斌心潮澎湃,渾身熱血完全壓抑不住地不斷上湧。

他,絕不允許藍星時空的歷史悲劇在這個時空重演。

張佑斌下定決心鄭重地答應道:“好,我參加紅軍。”

紅軍戰士上前一把拉起張佑斌的手緊緊地握住。

他激動地說道:“太好了,張佑斌兄弟,歡迎你加入紅軍隊伍。”

目錄 下一章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