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軍事 > 大明徵龍吟八道 > 第1章 序言

第1章 序言

目錄

無論是漁夫的新粉絲還是老鐵粉,漁夫都非常歡迎大家能來看漁夫的這本新書。作爲《逆天明末三十年》之後的大明三部曲的第二部,漁夫將繼續用嚴謹的風格寫這本書,跟《逆天明末三十年》一樣,本書也將充滿厚重感。但同樣很多地方會有演義改編。

《龍吟八道》說的是逆天明末開篇三十年前的故事,算是逆天明末的前傳吧。因爲漁夫曾經常年學習和工作在東亞某國,且所學的專業恰好能接觸到不同於中國的別國的史料,所以對這場發生在萬曆末期的舉世矚目的大戰有着比較深刻的認識,漁夫回國多年後發現國內這方面的著作和影視方面的作品少之又少,很多人不瞭解甚至是不知道這場蕩氣迴腸的戰役。這是明軍出國作戰並且取得大勝的一場戰役,其戰略意義比起上世紀共和國的抗美援朝也不逞多讓。打完了**戰役之後,日本三百年不敢侵略半島和大陸,給東亞贏得了三百年的和平。漁夫深感有責任讓大家瞭解大明軍人的雄風。

前些年倒是中韓合拍了一個壬辰倭亂,但是因爲經費等各方面的原因,該紀錄片拍的並不是特別好,很多精彩的戰役和細節並沒有展現出來,既然漁夫碰到了,那就憑藉自己的力量將這場宏大的戰役展現給各位看官,從中日朝三國的角度全方位的敘述這場戰爭。

萬曆三大徵分別是寧夏之役,播州之役,**之役。而本文並未對前兩場戰役進行描述,所謂三大徵在當時的大明看來不過是三次互不關聯的戰役罷了,並且因爲三場戰役的出兵規模對於明朝來說不算大,所以在大明內部並不是甚麼大事情。而**之役對於大明來說可能就是平定了大股倭寇,拯救了番邦黎民的意思。可是對於朝日兩國來說都是國戰。

從**方面來說**自大明建立之後便一直處於宗主國的庇護之下,其國民不知兵二百餘年,表面上看,整個國家有二十萬常備軍,可是跟大明末期喫空餉一樣。按照柳成龍領議政的懲毖錄記載,到壬辰倭亂爆發的時候**全國可用之兵只有八萬四千人,算上各地的衙役獄卒甚至將宣祖的衛隊全部算上也不到十萬人,等於說有一半的人被吃了空額,這樣的軍隊怎麼可能抵擋的住如狼似虎的日軍,所以從日軍釜山登陸算起,一個月之內打下王京,攻佔平壤,逼得國王李昖帶着世子和文武大臣狼狽的逃過鴨綠江,躲在大明境內的事情也就不足爲奇了。整個壬辰倭亂之中**也不完全是敗績,雖然官軍的表現並不太好,但是各地風起雲湧的義軍倒是打的有聲有色。比如**義軍將領郭再祐,多次擊敗日軍,並且他所在的地區慶尚道正是日軍兵力極爲強勁的區域,他能帶領義軍和日軍血戰並且連戰連捷被日軍稱爲天降紅衣將軍,不能不說是**義軍戰力不錯的一個縮影。

除了義軍之外就是被**稱爲戰神的忠武公李舜臣將軍。如果各位書友有機會去首爾的話就能看見市中心豎立的巨大的李舜臣銅像。和創立**文字的世宗大王一起被**民族所永遠紀念。他帶領的水軍在壬辰倭亂中屢屢重創倭寇,特別是鳴梁一戰,以剩餘的十二艘戰船對陣日軍三百三十三艘戰船,巧妙的利用退潮和旋渦擊潰日軍,可以說是一個海戰以少打多的經典戰例。以至於多年後的日俄戰爭,日本海軍司令東鄉平八郎謙虛的說道:“吾不如李舜臣。”可見他在半島和日本的評價之高。

而從日本方面來說,更是不得了。日本戰國持續數十年時間,期間各個軍閥,也就是大名,他們之間攻伐不斷,幾乎是每天都在打仗。現在從中華的角度去看,好像日本的戰國就是笑話,幾千人萬把人的作戰就能稱得上是大戰役了,動不動還冠以合戰的稱謂。但是反過來看,正是這些看起來規模並不大的戰役,幫助日本鍛煉出了一支百戰強軍,在十六世紀的末期,雖然火器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近戰當然還是不可避免的,日本的火炮技術雖然很落後,但是日本的火銃技術突飛猛進,在戰國時代,織田信長便是以鐵炮隊而聞名日本,這種由日本火繩槍鑄造大師八板金兵衛製造的種子島火銃在整個日本戰國時代發揮了巨大作用。而放到壬辰戰役中來,日本的鐵炮隊也對明軍和朝軍造成了重大殺傷,如果不是明軍的火炮有壓倒性的優勢,這壬辰戰役誰勝誰負還真說不好。而日軍的兵力可謂非常強大,足足三十萬大軍,比明軍多出整整六倍,就算是在半島參戰的士兵也超過明軍三到四倍。豐臣秀吉爲了保證勝利更是派出戰將數百員,這些大名和戰將隨便一個人的名字提起來都是在日本響噹噹的人物。但即便是這麼強大的從士兵到將軍都是精銳的情況下竟然被人數處於絕對劣勢的明軍打敗,可見明軍當時的戰力多麼強悍。

最後,從明朝來說,明軍調集邊軍精銳援朝,雖然人數不多,但是他們都是在邊境和草原諸部常年作戰的部隊,並且騎兵佔了相當的數量,還有重炮掩護,在張居正死後沒多少年的情況下,依然可以分享到張居正改革的紅利,並且在初次援朝時隊伍中甚至還有戚家軍一部,戰鬥力出衆。明軍的技術兵器超過日軍,以騎兵爲突擊力量的打法讓日軍很難適應。畢竟日本沒有甚麼高頭大馬,日本的騎兵和中原的騎兵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所以碧蹄館纔會慘敗。當然清朝修的明史這一段是抹黑了。並且整個抗倭援朝明軍打的可圈可點,最後有的史書竟然給了一個損兵折將十數萬的說法,漁夫都覺得好笑,總共五萬兵馬哪來的損失十幾萬。但是這場戰役帶來的影響是遼東軍損失不少,並且國庫虧損嚴重,導致遼東防務毀於一旦,間接的促進了後金的崛起。三十年後纔有了薩爾滸之敗,可以說明亡於萬曆也不爲過。

總之,就事論事,本書不做其他的探討,只專注於萬曆援朝這一前後七年的大戰。讓更多的國人知道,早在四百多年前,大明的軍人就在國外打出了華夏的赫赫軍威!

目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