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軍事 > 香坊紀事 > 第3章 第二章 香坊舊事1

第3章 第二章 香坊舊事1

目錄 下一章

一頓本應該是愉快的晚飯,因爲董蘭堅持要退伍回鄉而變了味。五嬸更是連飯都不吃了,自個兒拿了飯匣子,裝一碗雞湯給董蘭父親送過去,理由是天下着雨,路上盡是泥巴,他老人家腿腳不便就不用出門了。董蘭父親是董家老大,七十有五了,兩年前得過了中風,現在走路確實有些困難。

五嬸一出門,五叔把大門一關,心事重重的在董蘭面前坐了下來。

“蘭蘭,其實吧,我算是知道一點你的心思的。”五叔開門見山,“你這孩子重感情,打小沒了娘,鄉里鄉親的沒少照顧你和你姐,所以,你雖然當兵走了十多年,可心裏一刻也沒放下過咱香坊。”

董蘭知道,五叔這是想勸她不要放棄組織上的安置,於是,她直接攤牌了:“五叔,和您說句實話吧,我退伍回鄉的報告都打上去了,所以,今天回來,我不是和您商量這事的,而是想請教一下您,我回來後,應該怎麼樣在村裏開展工作。”

“回村裏工作?”五叔正喝着茶,差一點沒讓茶水給噎着。

“是的,我想向區裏、鎮裏請個軍令狀,回村裏進村支委或者村委,當個村官,帶領香坊村的羣衆闖一條致富路。這不,正在寫香坊村未來十年發展規劃,有一些事情,想請教請教您。”

董蘭一甩她那齊耳短髮,回答得十分乾脆。

“噗!”五叔這回真沒忍住,一口茶水噴了出來,差點沒濺到董蘭臉上 ,“糊塗!蘭蘭,你這是瘋了,還是被鬼迷了?到香坊來當村官,還要進村支委村委?你瞭解香坊多少情況,知道多少村裏的事,就敢武斷的做出這樣的決定?實在是太草率了,哦,不,簡直是笑話!”

面對五叔的一連串問題,董蘭早有心理準備,當即反回道:“五叔,我真的是非常認真的,在這個村長大,這片土地養育了我,這裏的一草一木我不僅僅是懷有深厚的感情,而且十分熟悉。”

“幼稚,幼稚吶!好吧,既然你這麼執拗,我就給你說說村裏的事吧。”五叔嘆了口氣,這侄女打小脾氣執拗,他必須得拿出點正理來,才能讓她服,“拿句俗話講,香坊這個村子,可謂是水淺淤泥深吶,哪有你說的那麼簡單。老北京有句話,說北京城,那是西貴東富北尊南賤,意思是權貴之人都住在西山西廂享福,大富之家都在東城的四合院裏安身,北邊是朝官武將扎堆結盟,南邊則是匠人奴卑偷生之地,一頂窮帽子,幾代王朝下來都沒有改變過。可咱香坊連北京城的南邊都靠不上,往東看,隔着運河是香河,南邊呢,地壟接頭的是廊坊地界,除了點薄地,啥經濟產業都沒有,要說一窮二白,那是一點都不假。但是,你以爲窮地方事情就簡單,別忘了窮地方也有窮的理,你懂其中暗藏着的理是甚麼嗎?”

“咱村窮,這裏面還有甚麼理嗎?”

讓五叔這麼一問,董蘭還真給問倒了。

“我告訴你吧,這世上當難判的案,叫家案,所以纔有‘清官難斷家務事’的說法。稍往大了一點的地方放,這世上最難當的官,就是村官。而要說甚麼樣的村村官最難當,就是在香坊這樣的村。別看人家楊老大、孟老四把持着幹了這麼多年,村子一點都沒起色,但要真換個人上,香坊早亂上天了。我告訴你,蘭蘭,要說起來,我在政府裏,也算是副處級的幹部了吧,可是,在這村子裏,我說的話,還沒有你嬸的話管用。你知道爲甚麼嗎?”

“不知道?”

“因爲我在外工作四十年,村裏的事多半是一知半解,但你嬸沒離開過這村子,大大小小的事她全知道,她的話總比我在理,所以她的話比我管用啊。”

“您的意思是,我離開村子已經十幾個年頭了,根本不瞭解村裏的情況,所以,我不合適回到村裏來工作,是這意思吧。”董蘭很快明白了五叔的意思,但她隨口就反駁道,“可是,我卻認爲,正因爲我離開村子十幾年了,在外面見了不少事,更學了不少東西,才能回來爲鄉親們服務啊。全中國都在**,北京更是日新月異,可是,看看咱們香坊,連村裏的路,都還是幾十年前的煤渣泥巴路。主幹道雖是鋪了水泥路面,彎彎曲曲的不說,一段寬一段窄的,連輛小汽車都開不進來。自從買了車之後,每次回家我心裏都窩着火,這哪像是北京市的新農村啊!”

“好啊,你這是跟你五叔我犟上啊,大道理還一套套的。看來,今天要我要是不給你說出個一二三來,你是不知道其中的厲害了。”五叔把茶杯重重的往桌子上一擱,倒不着急了,問董蘭,“首先,你知道咱香坊的名稱是怎麼來的嗎?”

“總不會是真的因爲挨着香河和廊坊的緣故吧。”說到這個問題,董蘭倒也有些興趣,歪頭問道。打從她小時起,村裏人就自嘲香坊是挨着香河廊坊,她還信以爲真呢。不過,既然現在五叔問這個問題,顯然事情不是那麼簡單。而且,她也看出五叔是動氣了,這樣一來,她反倒不能硬碰硬,而是拿出自己的“殺手鐧”,拉着五叔的胳膊撒起嬌來,“五叔,你就別賣關子了,趕緊給我說說唄。”

整個香坊村,最痛董蘭的就是五嬸,比親孃還痛的那種。但要論到幫助最多的,還是五叔,從上學開始到當兵以及後來結婚,幫她拿大主意的人,不是自己的父親,而是眼前這正苦口婆心勸她的五叔。不管甚麼事,只要董蘭一撒嬌,五叔根本拿她沒辦法,只有乖乖應承的份兒。

“香坊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百年前。那時候,明成祖遷都北京,地是挪了,可皇宮裏的妃**女以及滿朝文武百官,卻還是那些人。這些人在南京那麼些年,一時對北方的氣候環境極爲不適應,尤其是他們從錦繡滿園的江南水鄉,猛地到了一年有半年時光滿眼禿枝丫的北國,心理落差非常大。那句老話說的好,安居才能樂業,爲了安撫這些南方人,明成祖特別下令,從杭州、南京、洛陽以及濟南征召了一批精通花木之藝的工匠,照着南方園林的模樣,建造了諸多皇室園林。照着常理說,伺候花草樹木的工匠理應都住在南城纔對,但是,因爲種花植草對土壤要求非常高,南城那邊的土鹼度太高根本不適合,左挑右選,最後看中了疏通運河時挖出來的河泥,所以,最終把皇家苗木基地建在了這裏。”

“您是說,我們香坊原是皇家苗木基地?難道,香坊,就是意指香氣芬芳?”

“要不怎麼說我閨女聰明呢。”五叔高興的朗聲笑起來,“要說香坊這個村名,其實史書上有記載的。據說,明太子朱高熾代父監國的時候,其子朱瞻基被冊封爲太孫,太子妃張氏,就是後來因北京保衛戰出名的皇太后張氏,她到皇家苗木基地來視察,要挑一部分花木進宮裝飾太孫府,人還沒進村,老遠坐在轎子裏就聞到了濃郁的花香,拉開轎門上的簾布,第一眼正好看到了村口的牌坊,她老人家還以爲香氣是牌坊散發出來的,於是,她就賜了個村名,叫香坊。”

“村口那牌坊的事,我倒聽老人說過幾嘴,說是破四舊的時候,給城裏來的學生給砸了。現在回頭看,那可是有五百多年曆史的文物了,真是可惜了。”

想起村裏早些年的舊事,董蘭感慨良多。

目錄 下一章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