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圓滿做人的品德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做人,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本活動;做人,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做人,是人們對待生活和事業等一切外在表現的來源。做人的關鍵就在於品德上的高貴,品德的高貴纔會造就事業的高貴。因爲,一個人播種甚麼,他就會收穫甚麼。教孩子學會做人,是父母給孩子上的第一課,對孩子來說也是最重要的一課,孩子未來人生的成功源自做人的成功。
孝敬父母:孩子高尚品德的根本所在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中國)《孝經》
一個人如果使自己的母親傷心,無論他的地位多麼顯赫,無論他多麼有名,他都是一個卑劣的人。
——(意大利)亞米契斯
佑嘉上小學5年級,這天下午她放學回到家,發現家裏空無一人,爸爸在出差,而媽媽也沒有像往常那樣在廚房裏忙碌。忽然,她在茶几上發現了一張紙條,上面寫着:“佑嘉,媽媽在社區醫院輸液,今天你自己出去買點喫的,錢就在茶几上。”
佑嘉看見媽媽生病了有些緊張,但她很快平靜下來,看看錢,又看看時間,接着挽起了袖子,決定給媽媽做一頓飯……
晚上6點,佑嘉推開了病房的門,媽媽驚訝地看着她,問道:“你怎麼來了?吃了嗎?”
佑嘉笑笑沒說話,只是把手裏的保溫桶打開,拿出一樣又一樣的菜來,媽媽更驚訝了,眼睛瞪得大大的。這時,佑嘉說:“媽媽,我要和你一起喫。”
媽媽不敢相信地問:“這些……都是你做的?”
佑嘉點點頭:“是。我是看以前媽媽在姥姥和奶奶生病的時候都這麼做,所以我也一定要學會做飯,學會照顧您!”
媽媽感動得眼睛都有些溼潤了,連連誇讚女兒長大懂事了。那頓飯,母女倆喫得特別香甜……
佑嘉是個孝順的好孩子,而從她的話裏我們又能看出母親對她的影響。孝敬是我國的傳統美德,需要每一個人像佑嘉母女這樣來代代相傳。
尊敬長輩,孝敬父母,這是做人的本分,是各種道德品質形成的前提。正如儒家經典《孝經》所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也就是說,孝敬父母是一切品德的根本,教育也應該從“教孝”開始。試想,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關心,連孝敬父母都無法做到,那他又怎麼能爲他人獻愛心,又如何愛國,爲祖國做貢獻呢?
儒家經典《論語·學而篇》說:“事父母,能竭其力。”意思是說侍奉父母要盡心竭力。孝敬不是口上隨便說說就完了,而是要用心去做,切實地反映在行動之中。父母要通過指導與培養,讓孩子懂得孝敬,學會孝敬。這樣,孩子纔會爲自己的未來建立一個良好的做人的根基。那麼,父母又該如何讓孩子學會孝敬呢?
培養建議
建議一:建立“長幼有序”的家庭關係
如今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倍受寵愛,但這很有可能會讓孩子逐漸養成以自我爲中心的壞毛病,那樣根本就談不上孝敬父母了。因此,父母需要在家中建立合理的長幼有序的家庭關係。
長幼有序,則要求父母要讓孩子明白在家中的長幼次序,明白長輩與小輩間的關係,不能任由孩子隨便顛倒主次,沒大沒小。父母只有在家中建立合理的長幼有別的家庭關係,才能讓孩子明白孝敬長輩的意義。
父母在家中起到管理和指導的作用,孩子要在父母的幫助、指導和教育下進步與成長。這種幫助、指導和教育,首先就是讓孩子明白“長幼有序”。當然,這並不是說,孩子要無條件地服從父母的一切。其實,父母也應該尊重孩子,遇到問題共同商量解決。
建議二:要讓孩子瞭解父母持家的辛苦
今天的孩子大都生長在溫室中,父母爲他準備好了一切,他從小就衣食無憂,只知道需要甚麼東西時跟父母說,父母一定會給買來,但他卻對父母持家的辛苦完全不瞭解,不知道父母的錢是怎麼來的,不知道父母爲了他和家庭的生活付出了多少辛勞。
而大部分父母也有這樣的想法,認爲養家餬口是父母該考慮的事情,與孩子完全沒有關係,這樣的父母自然也不會讓孩子知道家裏的基本情況。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理解爲,持家是父母理所當然要做的事情,他依賴是應該的。
孩子不瞭解父母的辛苦,自然也想不到要體諒父母。因此,父母要適當地讓孩子簡單瞭解家裏的基本情況,讓他明白父母持家的不易。同時還可以讓孩子參加一些勞動,讓他親身體驗辛苦,以此讓孩子學會珍惜生活,學會理解父母心疼父母,讓孩子從心底感激和敬重父母。
建議三: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不少孩子在家裏只動口而不動手,比如讓父母給倒水,讓父母幫忙做作業,早上讓父母給穿衣服、疊被子,書包也要父母給整理。當一個孩子本已具備自主完成一些事情的能力的時候,父母卻還要替他完成,這就是“寵愛”,那麼孩子不珍惜父母對他的愛便也是理所當然的了。他只是會認爲,這是父母自願做的,他又可以省事,那就無所謂。這樣的孩子,在父母的寵愛下錯過行孝的機會,孝心又從何而來?
張元上小學6年級了,但在爸爸媽媽眼裏,他依然沒有長大。早起起牀穿衣是媽媽幫忙,書包的整理是爸爸代勞。至於疊被子、洗襪子,他更是從來沒沾過手。
這一天,爸爸還沒下班,媽媽生病請假在家。張元放學回家,一看媽媽沒給他沏好果珍,於是埋怨起來:“媽媽,你怎麼不給我沏果珍?”
媽媽病在牀上說:“今天媽媽不舒服,你自己倒點水喝吧。”
張元賭氣,沒理媽媽。過了一會兒,媽媽說:“你幫我倒杯水吧,我口乾。”
哪知道張元竟然說:“你連果珍都不給我沏,我爲甚麼要給你倒水?再說我又沒倒過水。”
媽媽聽了,愣了好久,心想:這孩子怎麼能這樣對父母說話呢?
是啊,爲甚麼呢?這不正是張元的父母對孩子的寵愛導致的嗎?孩子在父母過度的寵愛下養成自私自利的性格,不但對父母不聞不問,反而會因爲一件小事沒幫他做好就埋怨父母。所以,父母要讓孩子儘快獨立,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幹,能自己做的事情絕對不去麻煩別人。同時,父母還要儘量讓孩子參與到家務勞動中來,能幫助父母做的事情儘量幹。讓孩子學會獨立,體味生活的不易,讓他對自己的行爲負責,這樣,孩子纔會尊重他人,孝敬父母。
建議四:從小事入手培養孩子的孝敬品德
孩子對父母的孝敬不一定表現在很大的方面,比如,孩子答應將來給父母買好房,讓父母開好車,喫山珍海味,等等。其實,現在聽從父母的教導,參與家務勞動,等等,這些都是孝敬父母的具體體現。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從小事入手,逐漸培養孩子孝敬的習慣:父母下班回家,可以要求孩子給予問候;喫飯的時候,要孩子幫父母盛飯;父母感覺勞累的時候,讓孩子表現出關心;父母生病的時候,孩子應主動看護照顧,等等。
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年齡、能力、學習情況合理分配,讓孩子不斷增強孝敬的觀念,指導和鼓勵孩子逐漸養成孝敬的習慣。
建議五:讓孩子體味孝敬父母時的幸福感
孩子對父母的孝敬應是發自內心的,而不是被當成一種強迫性的任務去完成。父母要明白,只有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圍才能培養出孝敬的孩子,威逼利誘或者乾脆棍棒拳腳是出不來有孝敬之心的孩子的。
因此,在孩子表現出孝順的時候,父母要適時地給予鼓勵或表揚,要表現出欣慰和滿足,讓孩子知道,孝敬這一舉動是讓人感到快樂與幸福的行爲,是值得去做的正確行爲,讓孩子愉悅自覺地將孝敬逐漸當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建議六: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出好榜樣
俗話說:“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所以,父母要給孩子做出孝敬父母的好榜樣,父母的這種態度也將潛移默化地影響到自己的孩子。
曉墨的奶奶被爸爸接到了家裏來住,爸爸說要讓老人家頤養天年。
週末的時候,家裏做了一鍋紅燒肉,7歲的曉墨饞得流口水。可到了開飯的時候,他卻看見媽媽先盛出一大碗來,端進了裏屋,他很好奇,問爸爸:“媽媽把碗端進去幹甚麼?”
爸爸笑笑:“因爲奶奶在裏面啊,奶奶行動不是不方便嗎?而且,喫飯也要先讓奶奶先喫的,因爲她是長輩。”
曉墨沒說話,歪了腦袋看着竈上還冒着熱氣的鍋。
媽媽出來後,剛給曉墨盛上飯,卻看孩子把碗又推了過來,她有些奇怪,曉墨卻說:“爸爸說要長輩先喫,所以爸爸和媽媽應該先喫,我後喫。”
媽媽眨了眨眼睛,欣慰地笑了:“曉墨懂事了啊!”
曉墨父母的行爲無形中影響到了孩子,讓孩子很快增長了自己的孝心。因此,父母要首先從自身做起,讓孩子有學習的榜樣。父母要儘量幫着老人做家務,陪老人聊天,給老人奉茶端水,這些行爲舉動都會被孩子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久而久之,孩子耳濡目染,勢必也會養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品德。
金玉良言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一個人只有講究德行才能受人尊敬,而要修身立德,首先就要行孝。父母要教會孩子感知父母的恩德,學會孝敬,他纔會時刻以一顆感恩的心去學習與做事。因此,孝敬心又是打開孩子心靈智慧的金鑰匙。
尊敬老師:孩子尊師重教纔會受益良多
疾學在於尊師。
——(中國)《呂氏春秋·勸學》
明師之恩,誠爲過於天地,重於父母多矣。
——(中國)葛洪
上小學4年級的高雲是班長。有一天,老師召集了各班的班幹部,坐車到另一所學校去做小幹部的交流活動。小學全校的學生幹部有近200名,但是車卻只有3輛,於是學生們都爭先恐後地搶着上車爭坐。幾名帶隊老師最後上車後,發現車上早已坐滿了。高雲所坐的車上,跟車的是一位身體狀況不太好的老教師,但車上所有的學生幹部卻沒有一個人站起來給老師讓座,當然也包括高雲。
後來,高雲回家後跟媽媽說:“今天坐車擠死了,我暈車還得坐後面。”媽媽說:“你可以跟老師說幫你調座位啊?”高雲擺擺手:“她自己都沒座。”媽媽聽後沉默了一陣,接着問高雲:“那你們有人給老師讓座嗎?”
高雲一聽愣住了,她小聲地說:“沒有。”媽媽搖了搖頭:“你有座還嫌座位在後面不好,老師站着居然沒人給她讓座!高雲,你是班幹部,在老師心目中應該是好孩子。但你今天對老師的表現,可不是很好啊!”
高雲聽後很是後悔,覺得媽媽教訓得對,並決定以後要以實際行動來尊敬老師。
“尊敬老師”是許多孩子都會喊的口號,但在實際生活中,卻也有許多類似高雲這樣的孩子並沒有真正做到這一點。所以,這就需要父母及時提醒孩子,讓他勿忘尊師。
2000多年前,我國的教育經典《禮記·學記》中就指出:“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之敬學。”意思是說,教師受到社會的普遍尊敬之後,教育才能得到重視,教育得到重視之後人們才懂得努力學習。在古人看來,這就是一個良性循環,因爲教師受到尊敬,意味着教育受到重視,教育受到重視則意味着人們認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性。
而在今天,尊師重教更應該引起所有人的重視。“爲學莫重於尊師”,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老師的工作繁重而複雜,幾十年如一日地在教育的工作崗位上辛勤耕耘,傳授學生知識和做人的道理。人們對老師這個職業有一個極爲形象的比喻“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可見這個職業是崇高而艱辛的。所以,父母要提醒孩子應該時刻牢記:尊敬老師、尊重老師的辛勤勞動,這是一個人必須具備的品德。
培養建議
建議一:告訴孩子,尊師不只表現在口頭上
“尊敬師長”是寫進“學生守則”中的要求,所以孩子都會很熟悉這一禮節。但也有許多孩子只是將這種“尊敬”掛在了嘴上。“守則”人人會背,但並不一定真正落實到行動上。因此,父母要提醒孩子,尊師不能只表現在口頭上,應該做到言行一致。
蔣彥上小學1年級了,在他入學前,爸爸媽媽一直都提醒他:一定要尊敬老師。一天放學,爸爸在校門口等蔣彥,卻看見蔣彥不但搶了老師的路,而且還一邊跑一邊和老師說話。
回家路上,爸爸對蔣彥說:“尊敬老師不能只掛在口頭上啊!而且也不只是你見面就說‘老師好’、道別就說‘老師再見’這麼簡單。上課時認真聽講,下課後等老師先走出教室,與老師說話要恭敬,懂得爲老師讓路,作業認真、按時、獨立地完成等等行爲,也都是尊敬老師的表現。你看,你剛纔和老師搶路,還邊跑邊跟老師再見,這不就是不尊敬老師的表現嗎?”
蔣彥一聽,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爸爸接着說道:“尊敬老師,不止口頭上說,也要落實到行動上啊!這是一個人最起碼的品德,你可要牢記!”蔣彥認真地點了點頭。
其實,孩子大多會像蔣彥這樣,嘴上說着尊敬,很簡單地認爲向老師問個好,見面打個招呼就算是尊敬老師了。但也正如蔣彥的爸爸所說,尊敬老師,應該言談與舉止都要做到纔行。所以,父母要多多提醒孩子,讓他不僅口頭上要尊敬老師,更要將這種尊敬落到實處。
建議二:告誡孩子,尊敬老師要發自內心
有的人表面上看是尊敬老師的,他也會將“老師好”掛在嘴邊。但那隻限於老師在他面前的情況,一旦老師沒在眼前,他就不再尊敬老師,甚至詆譭、辱罵老師。父母要告誡孩子,這樣的行爲是錯誤的!如果孩子有了這樣的行爲,父母一定要堅決制止。
無論在甚麼時候,無論到了哪裏,只要談論起老師來,就要有畢恭畢敬的態度,就要想到老師應該是一個人心目中值得敬重尊崇的人之一。父母要提醒孩子注意,不能對老師心存不敬,更不能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父母要用自身的行爲來影響孩子,讓他學會發自內心地去尊敬老師。而且,只有尊師才能更好地學習,不尊師就意味着對知識的不重視,這種做法其實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對自己未來的不負責任。
建議三:教育孩子“尊師也要持之以恆”
尊敬老師應當是一件要持續一生的事情。古人說:“人之常尊,曰君,曰父,曰師,三者而已……君之於臣,父之於子,力有所不及處,敕師之教爾,故師之德配君父。”古人這句話就是講老師的恩德比之於父親,值得尊敬一生。而且,更有這樣的一句話:“一日爲師,終生爲父。”由此可見,尊敬老師,是要持之以恆的。
《禮記·學記》中也曾說:“凡學之道,嚴師爲難。”意思是說,在所有做學問的道理中,尊敬老師可謂難事。所以,父母要教育孩子,讓他不論甚麼時候,尊敬所有教育過他的老師。
建議四:讓孩子對老師不能“憑‘貌’而尊”
《呂氏春秋·勸學》中有這樣的一句話:“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這是在告誡人們,尊敬老師不要在意老師的身份財富,不能因爲老師出身貧賤就不去尊敬他。這一點,父母也要及時提醒孩子,讓他引起注意。
上小學3年級的柳彤一天喫晚飯的時候嘆氣道:“唉,明天又有音樂課,我不想上。新來的音樂老師長得不好看,而且穿得土裏土氣的。”爸爸聽到這裏,放下碗筷嚴肅地說:“你就因爲這個而不想上課嗎?也因爲這個而不尊敬你的老師嗎?對老師怎麼能以貌取人呢?”
柳彤聽後噘了噘嘴,媽媽問她:“老師教得好嗎?”她想了想,不情願地點了點頭,媽媽笑笑說:“老師既然教得好,那就是個好老師啊!好老師不是應該值得我們去尊敬嗎?而且只有抱着尊敬的態度去聽老師講課,你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啊!”
孩子總是免不了有一些小小的偏見,就如柳彤這樣,要麼是老師長得不好看,要麼是其他甚麼無關緊要的原因。孩子從老師的外在表現,來判斷自己是否應該去尊敬老師,對此,父母也要注意進行教育勸阻。因爲孩子若是養成“以貌取人”的壞習慣,那麼將來他就不只是不尊敬老師,他還有可能會不尊敬父母,不尊敬同事、領導,從而很難在社會上立足。
金玉良言
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於孩子來說,這種美德應該從小就開始培養。畢竟,“親其師,信其道”,只有和老師親近了,纔會信任老師並接受他的教育。所以,只有具有尊師美德的孩子,才能以正確的態度去面對老師,才能專心於學習,才能更多地汲取知識,這將會使他在成長道路上獲益良多。所以,父母要讓孩子將尊師美德一直保持下去。
友愛同學:孩子行好悌道纔會走得更順利
實際上,人們的聯合是不可思議的,是一條神奇的“友愛”紐帶把所有的人聯繫在一起。
——(英國)卡萊爾
智慧、友愛,這是照明我們的黑夜的光亮。
——(法國)羅曼·羅蘭
學校組織同學們週末到遊樂園秋遊,上小學3年級的郭洋十分開心。
到了遊樂園,大家又是坐船,又是坐過山車,還一起野餐,所有同學都玩得不亦樂乎。而在這個過程中,郭洋的表現非常讓人稱讚:大家坐船的時候,高個子的他會站在船邊上,先扶着矮個的同學上去,並提醒大家注意腳下,然後他自己纔上去;坐過山車的時候,他也表現得非常謙讓,讓大家先去,自己則往後排隊;玩耍的時候,有一位同學不小心劃破了手,他又從自己的書包裏拿出創可貼……
其實,郭洋這樣對同學友愛的事情並不只表現在這一天,在平常上學的日子裏,他也是如此,老師和同學都誇郭洋是位好同學。
而郭洋之所以有這樣爲大家所稱讚的好品德,與父母對他的教育是分不開的。父母從郭洋小時候起,就教他要友愛朋友、同學,友愛周圍的人。在父母這樣的教育下,郭洋形成了友愛他人的習慣,這使得他無論走到哪裏,都能有一大堆的朋友。
可見,從孩子小的時候起就對他加強“友愛”品德的培養,對於孩子的未來發展將會大有好處。所以,父母也要重視起這一品德,讓孩子在友愛中走得更遠。
友愛,就是人與人之間非常友善,可以親切互助。友愛是人們在相互交往中自然流露出來的一種親切情感。在孩子上學的階段,他的同學就是需要他表現友愛的對象。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有這樣一類孩子:他總是愛與同學發生摩擦,不是與同學鬧意見,就是對同學不友好。有時候,他還習慣於讓一切事情都順從他的意思,由此而與同學產生矛盾。仔細觀察一下,這樣的孩子大多沒有甚麼朋友。他對同學不友愛,自然也換不來同學與他的友情。
所以,父母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多提醒孩子,讓他善待周圍的同學、朋友。要讓他明白,只有多與人爲善,纔能有更多的朋友,在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才能得到更多的幫助,自己未來的路才能走得更順利。
培養建議
建議一:讓孩子首先要尊重同學
友愛的表達也是需要條件的,友愛的前提必須是對同學的尊重。父母要提醒孩子,表達友愛不能有如施捨,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對待同學,是不可能讓人感覺得到友愛的;表達友愛也不能像命令,畢竟誰也不想被強迫,那樣的態度也會使人感覺不舒服。
只有用尊重的眼光去看待同學,不輕看任何人,這樣的友愛表達才能爲人所接受。所以,父母要讓孩子擺正態度,只有先尊重同學,他才能表達出最爲真誠的友愛。
建議二:多向同學伸出援手
友愛還表現在幫助同學上。父母應該讓孩子多向同學伸出援助之手,這不僅是在幫助同學解決難題,同時也是在幫助自己。畢竟誰都有遇到難處的時候,互相幫助就是友愛的一種最好的表現。
小學5年級上學期的期中考試馬上就要開始了,於瑞發現坐在他前面的同學有些不安,看上去很着急的樣子。由於這次考試座位順序被打亂,所以於瑞並不認識他,但於瑞還是關切地問:“你怎麼了?”那同學皺着眉頭回答:“我忘記帶橡皮了,一會兒考試可怎麼辦啊!”
於瑞想了想,從鉛筆盒中拿出了自己的橡皮和一把小刀,並迅速地用小刀將橡皮切成兩半,把其中一半遞了過去,說:“這半給你用。”那位同學驚訝地看了看了於瑞,接過橡皮後連聲道謝。考試完了,那位同學又一次對於瑞千恩萬謝。
回家後,於瑞把這件事告訴了媽媽,媽媽連連誇他做得好。而經過這件事情,原來不相識的兩個人也成爲了好朋友。
幫助同學可以算是表達友愛最直接的一種方式。在他人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手,就會如於瑞這樣,既培養了好品德,同時還多了一位好朋友。所以,父母要讓孩子擁有一顆愛心,通過多幫助同學來讓自己擁有更多的朋友,培養自己的優良品德。
另外,父母也要提醒孩子注意一點,幫助同學也要分清情況,不能盲目地去幫助。要確定同學是否確實遇到了困難,否則就有可能會弄巧成拙。
建議三:告誡孩子不能“傷害”同學
有的孩子總是喜歡對同學的穿着、體態等“評頭論足”,有時候還說一些譏諷的話;而有的孩子在看到別的同學遭遇不幸、學習成績下滑或者偶爾的失利的時候,不但沒有鼓勵,反而講一些很傷人的話;更有的孩子,看見同學的生理缺陷,甚至還會嘲笑不已……孩子的這種種表現,都有可能會傷害到其他同學,當然就談不上友愛同學了。
上小學3年級的賈霖一天放學回家對媽媽說:“今天我們班上轉來一個殘疾人,他走路的樣子可逗了。”他邊說邊一拐一拐地學人走路。
媽媽卻並沒有笑,只是很嚴肅地看着他說:“你怎麼可以嘲笑同學呢?他的身體已經因爲殘疾而經受了痛苦,你還要給他的心靈也造成傷害嗎?記得你剛入學我就和你說過,要友愛同學。你看你現在,不但不愛護同學,反而嘲笑起別人來,你覺得你這樣做對嗎?”
媽媽的話一下子點醒了賈霖,他頓時感覺慚愧不已,連忙說:“媽媽,我錯了。我以後再也不嘲笑同學了。嗯……我以後還會在他需要的時候好好幫助他。”
孩子有時候會對殘疾人或者某些人的口音產生好奇,他甚至還會像賈霖這樣,覺得十分可笑。但父母要及時制止他的這種行爲,因爲這會傷害到同學的心靈。所以,要讓孩子做到友愛同學,父母應該讓他愛護同學。
建議四:提醒孩子,友愛不是講“哥們兒義氣”
表達友愛、幫助別人也需要根據具體情況,盡力而爲、量力而行。最重要的一點,這種友愛不能違反紀律和規則,這不僅是對自己負責,更是對朋友負責。
一天,爸爸接到學校老師打來的電話,老師反映說,他9歲的兒子考試的時候幫人作弊。等到兒子放學回到家,爸爸問他:“爲甚麼要幫助別人作弊?”兒子卻說:“我是在幫助同學呀!他跟我關係可好了,你不是讓我一定要友愛同學嗎?”
爸爸搖了搖頭:“幫忙也要看是幫甚麼,即便是友愛也應該有一個原則啊!你幫他作弊,他能學到知識嗎?你自己不也一樣被老師批評?作弊就是錯誤的行爲,你要真是他的好朋友就應該勸阻他,並幫助他好好學習纔對啊!你現在的行爲就只是講哥們兒義氣,並不是友愛。”
兒子聽後若有所思,過了一會兒他才說:“爸爸,我知道錯了!我以後一定要努力做到真正友愛同學。”
友誼本應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真摯的情感,是一種高尚的情操。而孩子與同學的友愛,應該是學習上、生活中的互相幫助,絕不是像故事中的孩子那樣幫同學作弊。
友愛需要的是講原則的“義氣”,這個義氣是要建立在維護集體利益基礎上的。而所謂的“哥們兒義氣”,卻多是以不分是非的私利爲目的,更有甚者連社會的準則、國家的法律都敢去觸犯。這樣的朋友並不是真正的朋友,這樣的義氣也不是真正的友愛,到頭來只能是害人害己。
金玉良言
瑞士教育家皮亞傑認爲:“正是產生於同伴關係中的合作與感情共鳴,使得兒童獲得了關於社會的更廣闊的認知視野。”他的意思是說,孩子與同伴間的友愛關係,將會促進他發展諸如合作、協商等各種社會能力。由此可見,培養孩子友愛同學的良好品德,對於他在未來社會中能否立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誠實有加:奠定孩子一生髮展的根基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中國)孟子
人類最不道德處,是不誠實與怯懦。
——(蘇聯)高爾基
列寧是俄國十月革命的領導人,是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創始人。他從小性格開朗,活潑好動。
8歲那年,列寧隨小朋友們到姑媽家去玩兒,在玩鬧過程中,列寧不小心把一個花瓶打碎了。姑媽發現後,問孩子們:“是誰把花瓶打碎了?”小朋友們都說:“不是我。”但當問到列寧的時候,他也小聲回答:“不是我。”
這時,在一旁的媽媽猜出花瓶極有可能是列寧打碎的,但是,她並沒有當場揭穿兒子,而是希望通過其他方法讓列寧認識到錯誤。
回到家的幾天裏,列寧明顯不如以前快樂了。爲了幫兒子樹立誠實意識,媽媽堅持每天晚上給列寧講一些關於誠實的小故事。突然有一天晚上,正當媽媽給列寧講故事時,列寧“哇”地一聲哭了出來:“媽媽,姑媽家的花瓶是我打碎的,而我害怕姑媽的責備,所以當時沒有承認。”媽媽微笑着說:“承認錯誤就是好孩子,你給姑媽寫封信,向她承認錯誤並道歉,她一定會原諒你的。”
列寧照媽媽的建議做了,不久就收到了姑媽的信,姑媽不僅原諒了他,並且表揚他是個誠實的孩子。從此,列寧又找回了往常的快樂,他悄悄地對媽媽說:“做一個誠實的人真輕鬆,不用每天受到良心的譴責。”媽媽會心地笑了,並鼓勵他以後也要做一個誠實的人。
當發現列寧對姑媽撒謊,不願承認打碎花瓶的事實時,媽媽沒有當衆拆穿他的撒謊行爲,而是通過講誠實故事的方式,讓兒子認識到誠實是一種寶貴的品質,並承認了自己的錯誤。最終,她鼓勵兒子勇敢地向姑媽道歉,求得姑媽的原諒。
孩子犯錯誤、撒謊是難免的,關鍵在於父母採取甚麼樣的方式去教育、去引導,避免孩子再次發生同樣的錯誤。要培養孩子的誠實品德,父母要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誠實環境,並對孩子進行正確的行爲指導和責任意識教育,讓孩子具備辨別是非的能力。
翻開那些淪爲罪犯的孩子的檔案,不難發現假、惡、醜的家庭教育對他們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了極大的消極影響,而正是這種背離誠實的教育泯滅了他們對人世間真善美的最後一點希望。所以,父母要注重培養孩子的誠實品德,讓誠實奠定孩子一生髮展的根基。
培養建議
建議一:爲孩子樹立誠實的榜樣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學習榜樣,甚至可以說父母言行的點點滴滴都將在孩子的精神世界和品格中得以延續。所以,父母一樣要謹慎言行,爲孩子做誠實的好榜樣。
現實生活中,有的父母爲了應付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會編造謊言哄騙孩子;孩子因爲誠實吃了一點虧,父母甚至會埋怨。其實,父母爲了種種理由選擇謊言和欺騙的時候,就已經將一枚惡果種在了孩子的心田。久而久之,這些行爲會讓孩子逐漸偏離正確的人生之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第一污染源,要教育孩子誠實,父母要做出誠實的表率,每一件小事情,每一個行爲舉止,都要特別注意。
建議二:用講故事的方法樹立孩子的誠實意識
父母要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撒謊騙人是可恥的行爲,而誠實的人才是值得大家信賴的。父母可以採用講關於誠實的故事的方式,讓孩子明白誠實對一個人的重要,撒謊騙人的惡果。
5歲的女兒曾經聽媽媽講過一個小孩因爲撒謊長出了長鼻子的故事。一天,女兒在幼兒園裏又聽到了這個故事,回家對媽媽說:“媽媽,我以後不會撒謊的,撒謊會長出長長的鼻子,你也不要撒謊啊!”
媽媽聽了,對女兒說:“孩子,在童話故事裏,撒謊的人會長出長鼻子,而現實生活中,人說謊是不會長出長鼻子的,但卻會受到良心的譴責。”
女兒問:“媽媽,那我是不是就可以說謊了?”媽媽回答:“當然不是,一個人應該要誠實,說實話,而說謊的孩子,小夥伴們兒會都遠離他。”
女兒若有所思,說:“哦,那比長出長鼻子還可怕,我要做一個誠實的人。”
媽媽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女兒明白:撒謊的孩子會失去朋友,從而鼓勵她做一個誠實的孩子。但父母要注意故事的內容,6歲以下的孩子沒有明確的真實和想象的概念,爲了讓孩子明白誠實,父母可以編一些童話故事;但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對誠實有了自己的理解後,父母最好講一些名人小故事、真實案例給孩子聽。
建議三:對孩子的誠實行爲要及時鼓勵
父母要尊重孩子,及時肯定孩子的誠實言行。當孩子做錯事情敢於承認時,父母不應再責備孩子,應該給孩子勇於承認錯誤的誠實行爲作出肯定。
兒子今年上小學2年級,一天,他做完作業後,媽媽問她:“作業做完後檢查了嗎?”江寧回答:“沒有。”說完,他把作業本遞到媽媽手裏:“媽媽幫我檢查。”媽媽一臉無奈的表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嘛!”兒子撒嬌道:“不嘛!我就要媽媽幫我檢查。”
無奈之下,媽媽把作業本拿過來,檢查後,告訴兒子:“裏面有3處錯誤,你好好檢查,媽媽現在要出去一下,希望回來後你能自己找出錯誤,找到後有獎勵哦!”說完,就出了門。
半小時候後,媽媽回來了,兒子興奮地跑到門口:“媽媽,我找到了,3處我都找出來了。”媽媽一臉欣慰:“這麼乖,來,讓媽媽看看。”兒子接着說:“姥姥幫我檢查出來的。”
欣慰的表情頓時從媽媽臉上消失了,媽媽剛要批評他,但沉默了一下,仍然微笑着說:“哦,原來不是你自己找出來的,那麼成功檢查作業的獎勵就沒有了。”兒子聽了很沮喪。媽媽接着說:“媽媽覺得你的誠實行爲還是值得肯定的,來,因爲你的誠實,媽媽獎勵你一個吻。如果下次能自己獨立檢查作業我就更高興了。”說完,在兒子的臉上輕輕地吻了一下。
當媽媽發現兒子不是獨立檢查作業時,起初很失望,但是她壓住自己的情緒,冷靜下來,發現了兒子誠實的一面,及時對他誠實的行爲作出肯定和表揚。
其實,有時孩子欺騙父母是因爲他希望引起父母的注意或者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所以他會編造一些謊言來贏得父母的賞識。但當忍受過內心的折磨,孩子主動向父母承認錯誤時,父母要及時肯定孩子的誠實行爲,讓他感到父母因爲他的誠實而欣慰。
建議四:正確對待孩子的撒謊行爲
父母不要覺得孩子還小,對於無關緊要的撒謊行爲就放任他,因爲這樣有可能強化他不誠實的行爲,從而形成不良的品格伴隨孩子一生。如果父母對孩子偶爾的撒謊言行不夠重視,甚至還認爲自己的孩子聰明,應變能力強,那麼,這一個小小撒謊行爲,卻恰恰有可能成爲孩子的品德向不良方向發展的一個信號。
有位母親經常警告孩子:“如果再撒謊,我就用針把你的嘴給縫上。”試問,當孩子再次撒謊,這位母親真的會把孩子的嘴給縫上嗎?顯然,她對孩子說的話本身就是不切實際的,同時也沒有甚麼教育意義可言。而父母一味的體罰和責罵可能會使孩子本能地再次撒謊進行自我保護,藉以逃避懲罰。久而久之,孩子會形成撒謊的習慣,不能自已。
針對孩子言行不一致的行爲,父母一定要嚴肅對待,找一個合適的時機向孩子講明道理,多一些信任與溝通,讓孩子有個承認錯誤的機會,使他逐漸養成誠實的美德。
金玉良言
誠實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做人最根本的品德之一,更是影響人生髮展的根基。一個人一旦擁有了誠實的品德,就會贏得他人的信賴和尊重,相當於得到一張“行走江湖”的通行證。所以,父母應該引導孩子少計較一些個人眼前利益的得失,讓孩子學會誠實。
信守諾言:教孩子“凡出言,信爲先”
言必信,行必果。
——(中國)孔子
守信是誠實的人的王冠,在守信者的王國裏,人人都願意爲這頂王冠效力。
——(德國)海涅
1998年11月9日,美國猶他州士爾市的一位小學校長——42歲的路克,在雪地裏爬行1.6公里,歷時3小時去上班,受到過路人和全校師生的熱烈歡迎。
原來,這學期初,爲激勵全校師生的讀書熱情,路克公開說:如果你們在11月9日前讀書15萬頁,我在9日那天爬行上班。
全校師生使勁地讀書,連校辦幼兒園大一點的孩子也參加了這次活動。終於在11月9日前讀完了15萬頁書。有的學生打電話給校長:“您爬不爬?說話算不算數?”也有人勸他:“你已達到激勵學生讀書的目的,不要爬了。”但是,路克堅定的說:“一諾千金,我一定爬着上班。”
與往常一樣,路克早晨7點離開家門,但是他沒有駕車,而是四肢着地爬行上班。爲了安全和不影響交通,他不在公路上爬行,而在路邊的草地上爬。過往汽車向他鳴笛致敬,有的學生索性和校長一起爬,新聞記者也前來採訪。
經過3小時的爬行,路克磨破了5副手套,護膝也磨破了,但他終於到了學校,全校師生夾道歡迎自己心愛的校長。當路克從地上站起來時,孩子們蜂擁而上,擁抱他,親吻他……
一位校長的一句諾言,因爲認真的履行,而得到了學生的愛戴和尊敬。在教育孩子的歷程中,要想讓孩子學會守信,父母就要教給孩子如何守信。就像是那位校長,他的行動,一定比他對着全校喇叭說一萬句:“大家要守信”起作用的多,行動永遠比語言有說服力。
“信”字本身就是一個智慧的符號,左邊是一個“人”部,右邊是“言”部,意思是“人言爲信”,就是說,一個人說出的話,就一定要兌現。中國俗語道:“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中國人自古就很重視“信義”,而且把是否守信當成衡量一個人人品的重要標誌。如果一個人說話不算數、出爾反爾的話,將會被人看不起,在社會也很難立足。
古時候,因爲科技不發達,兩朋友之間相約,都是說好下次見面的時間和地點,時間短則一年,長則十幾、二十年,無論時間多麼長,他們都會如期而至,除非這個人已不再人世。不過,即使是這樣,這個人也要在臨終前與親人交代此事,囑咐親人代自己赴約。
今天,雖然通信技術日益發達,人與人之間一通電話就能建立一個約會,也能取消一個約會。但是,守信依然是每一個都非常重視的道德規範。從古至今,常常越是守信的人威信越高,也越容易取得成功。
作爲父母,當然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孩子的信義,教他“凡出言,信爲先”,爲他一生的幸福打下堅實的基礎。
培養建議
建議一:認真履行對孩子的許諾
父母如果在與孩子的交往中,時時都能信守自己的承諾,不但會建立教育孩子的威信,更是把“守信”這個良好的品質表演給孩子。
首先,父母要謹慎對孩子許諾,不打算去做的事情,就不要答應;自己不確定是否能夠履行的事情,也不要滿口答應;一些爲期尚遠的計劃,更不要說的振振有詞,誰也不能保證中間會有甚麼變化。古語講:“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
只要父母答應孩子的事情,就要如約完成,纔會獲得孩子最大程度的信任和敬佩。如果常常教育孩子應該怎麼樣做,可是偏偏自己卻沒有做到,或者答應了孩子的事情忘記了,其結果只能給孩子留下一個言而無信的形象。
建議二:注重從細微處教育孩子
父母要從細微處教育孩子,比如,教育孩子不闖紅綠燈,不亂丟果皮紙屑,自己要先做到;對孩子做到言而有信,不給孩子開“空頭支票”。父母時時處處,不論大事小事,一律作到“言必信,行必果”,才能讓孩子具備信守承諾的良好品德。
建議三:生活中不要“哄騙”孩子
有時,父母爲了讓孩子聽話,或爲了讓孩子達到某種要求,就哄騙孩子,比如:“如果你要是聽媽媽話,媽媽週末帶你去公園。”孩子確實一時安靜下來,可是,如果到了週末母親並沒有兌現諾言,孩子一定會大鬧不止。
其實,這種交換條件式的教育,原本就存在這一定的隱患,這本身會使孩子形成“沒有條件,我就不聽話”的錯誤思想模式。但是,與其父母給孩子開空頭支票,不如把自己原本的“哄騙”去落實。
所以,在生活中,父母一定不要用哄騙的方式使孩子聽話。雖然這能換來孩子暫時的平靜,但是孩子卻開始明白:隨便承諾沒甚麼大不了的,說到做不到是很正常的。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學會用哄騙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如果是這樣,父母就得不償失了。
建議四:培養孩子說話算話的習慣
孩子在成長的路上,很有可能因爲年齡小,對守信沒有真正的概念,所以很容易答應別人要做一件事之後,又找各種原因推脫。父母要做的,就是提醒孩子:說話一定要算數。
一個女生和同學們約定了星期天去拜訪老師。可當天早上,表姐卻打電話來約她出去玩,那個地方她已經心儀很久了。她沒有立即答應,說再考慮一下。
掛斷電話之後,女孩很矛盾,到底是去拜訪老師?還是和表姐他們去玩?她很猶豫,就把這件事告訴了父親。
父親說:“別想了,當然去拜訪老師是對的,你答應同學去看老師在先,表姐約你在後。不能以你想去郊遊還是想去拜訪老師爲標準,而是以事情的緊急程度和答應別人的先後爲標準。所以,信守你之前的承諾就對了,至於郊遊,有機會再去嘛!”
聽完父親的話,女孩安心地給表姐回了電話,高高興興地去拜訪老師了。
父母的支持對孩子很重要,如果那位父親支持孩子去和表姐郊遊,孩子雖然獲得了遊玩的機會,可是,就無法感受因履行承諾而心安。而且,同學也會覺得,她說話不算話,可能以後有甚麼活動就不再約她了。無疑,這會給她的人際交往增添障礙。
父母要教育孩子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兌現,如果經過再三努力沒能實現諾言就要誠懇地向對方道歉。同時,教孩子不輕易對別人許下承諾,一定在考慮自己能力之後再答應別人,比如,沒有能力做到的事情,就不要答應別人的要求;對別人不合理的要求要拒絕。父母要讓孩子答應別人要求時有章可循,做到信守諾言。
建議五:要孩子信守無聲的承諾
有一種承諾並不需要對誰答應,但是必須信守,這就是無聲的承諾。這種承諾就是遵守公共團體的規則。最小的團體單位是家庭,最大的團體單位是國家。一個人,作爲家庭的成員、集體的成員、國家的成員,只要成爲成員之一,就表明自己願意履行這個團體的公約。
父母在教育孩子信守承諾時,也應該教孩子信守這種無聲的承諾,如果無緣無故地違背,也是失信行爲。
當我們亂扔垃圾,亂闖紅燈的時候,就是違背了作爲公民的信義。而孩子在學校無故遲到、不遵守規則、不完成作業,也是失信的表現。所以,父母要讓孩子知道,守信不僅僅是守住自己說出的話,有些雖然沒有用語言表達出來,但是,依然要用行動去履行。
培養建議
作爲父母,首先要在生活、工作、教育孩子中,做到信守諾言,不輕易許諾,但許諾了,就要“一言九鼎”。其實,無論是一國之君,還是平民百姓,無論是父母長輩,還是孩童晚輩,守信始終是人際交往的基礎,每一個人都要用自己信守承諾的好品德來換取他人的信任。
心懷感恩:讓孩子的生命開出絢爛的花朵
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種寶藏。
——(英國)洛克
沒有感恩就沒有真正的美德。
——(法國)盧梭
一個生活貧困的男孩爲了籌措學費,找了份推銷的工作。但這工作也不是那麼容易乾的,男孩跑了幾天,也沒有推銷出去幾件商品。
這一天,他依然又餓又累沒有收穫,已經開始有些絕望。他隨手敲開了一戶人家的門,只是想討杯水喝。開門的年輕女士聽完他的話後轉身進了屋子,再出來的時候手裏多了個托盤,上面有一杯熱氣騰騰的牛奶,男孩喝完後感激萬分。
多年以後,男孩經過一番努力成爲了著名的心腦血管病專家,他高明的醫術讓不少病人得到了重生。一天,他收治了一位60多歲的老婦人,在檢查的過程中,他發現這位老婦人竟是當年送他熱牛奶的人。醫生激動萬分,帶着感恩的心情精心爲老老婦人治療。
一段時間後,老婦人終於病情好轉,但她開始爲高額的醫療費用發愁。然而,當她打開醫藥費單據時,卻發現了這樣一行字:“醫藥費=一杯熱牛奶。”
有時候,一個很小的善舉卻能造就一個人的一生,而這個善舉也會讓受益的人銘記一生。故事中的男孩牢記陌生人的恩惠,最終給予報答,這正是他心懷感恩的表現。
人的一生中一直都在受人恩惠,小的時候有父母的養育之恩,上學後有老師的傳道授業解惑之恩,投身工作後又有領導、同事的指導幫助之恩,待到年老,又有晚輩和他人的孝敬、贍養、照顧之恩。陌生人的援手,朋友的相助,更是貫穿於一個人的整個生活。
試想,如果一個孩子從小隻知道接受別人的恩惠,只知道索取而完全不懂得給予,從來不用感恩心去對待別人,那麼他長大以後勢必會變成一個冷酷無情的人。這樣的人甚至有可能會對別人的愛毫不珍惜,會去摧殘與踐踏,進而傷害家庭危害社會。
因此父母需要教導孩子,讓他從小學會感恩,學會關心別人、感謝別人的幫助。要讓孩子懂得:一個人既然受恩於社會,同樣也應該學會報恩於社會。光知道索取而不懂得給予的人,對社會的恩惠也只會麻木不仁。而相反,若是孩子有了感恩之心,他就會尊重別人,言行中自然會多一份謙虛少一份驕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埋怨,多一份關心少一份冷漠,多一份貢獻少一份索取……
那麼,父母該怎樣教育孩子讓他學會感恩呢?
培養建議
建議一: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
有位哲學家曾經說過,世界上最大的悲劇或不幸,就是一個人大言不慚地說沒有人給過他任何東西。現代的家庭大多爲獨生子女,孩子幾乎成爲了家庭的中心,家中其他成員都圍着他轉,所有人都服務於他。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以自我爲中心,心中只有自己沒有他人,至於感恩,更是無從談起。
因此,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通過點滴小事,來逐漸培養孩子感恩的意識,讓他自覺養成感恩的品德。有時候,父母給孩子講大道理,孩子不一定能聽得懂聽得進去,父母可以利用講故事,或者從電視書報上看到的生活中的小事例來讓孩子逐漸瞭解感恩的意義,也可以在生活中有意識地提他及時表達感謝之心,比如在家要對父母幫忙做的事情說聲“辛苦了”;在學校要對老師和幫助過他的同學說“謝謝”。同時,父母還可以言傳身教,利用自身的榜樣力量,來讓孩子學會感恩。總之,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逐漸建立起感恩之心。
有這樣一位媽媽,她在孩子生日的時候,從來不給孩子買生日蛋糕,也不買生日禮物。但每到孩子生日這一天,她都要帶着孩子去婦產科醫院,去看望那位爲孩子接生的醫生,並告訴孩子,是那位阿姨把你帶到了這個世界。每次,她都讓孩子親手給醫生獻上鮮花,並要對醫生說聲“謝謝”,以此來送上他們全家的感恩之心。
孩子的生日,雖然沒有蛋糕沒有禮物,但他卻得到了母親送給他的最好的禮物——一顆感恩的心。這位母親通過自身的行動,在不知不覺中就培養了孩子內心的感恩意識,相信孩子耳濡目染,也會將感恩深深印進自己的心中。
建議二:要讓孩子首先感恩父母
要教會孩子感恩,最重要的是,首先讓孩子感恩他的生身父母。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感激,他又怎麼能對他人對社會抱有感恩之心呢?
小陽是父母人到中年才得的孩子,自然,父母對他是寵愛有加,甚麼事都不讓他做。小陽已經是初中2年級的學生了,但洗襪子等小事還一直是媽媽給代勞。
這天,媽媽切菜的時候傷到了手,傷口很深。小陽放學回家後,媽媽對他說:“今天你自己洗襪子吧,媽媽手傷了。”哪知道小陽竟然連看都不看就說:“戴上膠皮手套不就能洗了?”說完,他頭也不回地回自己的房間去了。
這樣的孩子,對父母如此的漠不關心,他的感恩之心從何而來?可想而知,他更談不上對他人的感恩了。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要感恩的時候,首先要讓他知道孝敬父母、感激父母,讓他知道父母爲家操持的辛勞,讓他知道父母爲事業打拼的辛苦。
父母要讓孩子瞭解,把他帶到人世來的父母對他的養育與教導是他成長的基礎與動力。只有能夠感激父母的恩情,他纔會有感激他人的可能。
建議三:教孩子學會爲他人付出
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能力、性格等特點,讓孩子完成一些家務勞動,比如幫助父母打掃家裏衛生,幫助父母照顧家裏的老人,等等,通過這些行爲來培養孩子關心家人、體貼家人的好品格。
另外,父母也可以帶孩子參加一些義務勞動,比如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到福利院獻愛心,還可以參加社區的義務勞動,或者參與社區服務。通過這些活動,讓孩子親身體會到生活的不易,體會到勞動的艱辛,體會到付出的勞苦,以此來培養孩子對家庭、社會的責任感,進而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
建議四:讓孩子體會被人感謝的快樂
教孩子學會感恩,除了讓孩子知道對他人感恩以外,父母也可以讓他體會被感謝的快樂。通過切身體會,他就會自覺主動地去感激別人,就能發自內心地表達他的感恩之情。
7歲的聰聰放學後和爸爸一起回家,路上遇見一個外地人問路,爸爸一聽,那人要去的地方剛好在他們回家的方向上,那個地方聰聰也知道,於是爸爸對那個外地人說:“這個地方我兒子知道。”說着還往前推了推孩子。
聰聰心領神會,於是他大聲地給外地人說着路線。也許是孩子的語言邏輯不夠清晰,外地人笑着皺眉,顯然還是不知道路怎麼走。聰聰眨眨眼睛,說道:“叔叔,我帶你去好了。”
等那人到了目的地,連聲說“謝謝“,並豎了大拇指對聰聰說:“小朋友,謝謝你啊!你真是個好孩子!”聰聰不好意思地笑了。
回到家,爸爸問:“聰聰,被人感謝的感覺怎麼樣?”
聰聰說:“好極了!”
爸爸笑笑:“你看,幫助別人被人感謝你就會快樂,所以,以後當別人也幫助了你,你也一定要記得把這快樂帶給別人,千萬不要忘了感恩呀!”
生活中向別人伸出援助之手的事情有很多,父母可以像故事裏聰聰的爸爸那樣,給孩子創造機會,或者讓他幫助父母、或者讓他幫助他人,讓他體會到幫助別人被人感謝的快樂,從而讓他學會感恩。
另外,若是被孩子幫助的人並沒有及時地對孩子報以感謝,孩子有可能會有失望的感覺,父母在這個時候則可以用這種失望的經歷來提醒孩子,沒有感恩之心的人會傷害到他人的愛心,用反面的例子來讓孩子記住,一定要對他人的援手記得感恩。
建議五:讓孩子不要爲了表揚而感恩
孩子在家中或者學校裏,若是有了感恩的舉動,父母或者老師爲了鼓勵他的行爲經常會給予表揚。而有時候,孩子就會形成誤解,認爲,只要有這樣的行爲就能得到表揚,他會將感恩的行動當成換取表揚的籌碼,而不是發自內心的情感。
在這個時候,父母就要及時引導孩子,讓他知道不能爲了有人稱讚而去做感恩的事情,更不能因爲沒人表揚就放棄這一善舉。感恩之情是要從心往外來表達的,是要落實在有意義的言行上來表達的。
金玉良言
古語云:“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意思是說施恩於人不要總惦記着,接受別人的恩惠千萬不要忘記。感恩的心態是一種健康的心態,它可以使人的身心更好地適應社會,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因此,父母要教導孩子,讓他學會感恩,善於感恩,培養他良好的道德情感,使其成爲對社會、國家有用的人。
謙虛不驕:讓孩子受益一生的優秀品質
鑽研然而知不足,虛心是從知不足而來的。虛僞的謙虛,僅能博得庸俗的掌聲,而不能求得真正的進步。
—— (中國)華羅庚
當我們是大爲謙卑的時候,便是我們最近於偉大的時候。
—— (印度)泰戈爾
有一個男孩很喜歡寫作,他的鄰居芬凱洛太太經常借書給他看,並很賞識他的文章,使得男孩不知不覺自滿起來。
一次,男孩徹夜完成一篇文章,對文章越看越滿意。第二天,天剛亮,他就迫不及待地要把文章拿給芬凱洛太太看,希望再次得到她的誇獎。他興奮地跑到芬凱洛太太家門口,敲起了門。因爲時間太早,她還沒有起牀,所以,僕人拒絕他進入。被拒絕後,男孩心裏很氣憤,和僕人大聲爭吵起來。芬凱洛太太聽到爭吵聲後,趕忙走了出來。
看了男孩的文章後,芬凱洛太太心裏覺得很不錯,但嘴上卻說:“這樣的作品,你就覺得滿意了嗎?我覺得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吧!”男孩本來以爲會得到讚賞,沒想到卻得到一番數落,頓時愣在那裏不知所措。芬凱洛太太繼續說道:“一個人要取得成功,必須具備謙虛的品質,要不滿足於現在所取得的成績才能進步。”
聽完這番話,男孩終於明白了芬凱洛太太的良苦用心。從此以後,他懷着謙虛的心努力學習,廣泛閱讀書籍充實自己。最終他成功地寫出了《拇指姑娘》、《醜小鴨》、《海的女兒》、《白雪公主》等著名童話故事。現在,相信大家已經猜出來了,這個男孩就是家喻戶曉的童話大師——安徒生。
芬凱洛太太在安徒生驕傲得忘乎所以的時候,點醒了他,提醒他謙虛的重要性,讓他不滿足於目前所取得的成績,而是要積極進取,最終使他走向成功。可見,謙虛教育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
謙虛是一種珍貴的品質,只有一個謙虛的人才會忠實地表現自己,不低估也不誇張地炫耀自己,適時地通過突出自己的才能來贏得威信和地位,卻不刻意抹S或貶低別人。
孩子只有具備了謙虛的品質,他才能虛心接受別人的建議,只有時常懷着一顆謙虛的心,他才能發現自身的不足,從而改變身上的缺點,不斷完善自己。
謙虛是一種美德,是進取和成功的必要前提。孩子若能常以虛懷若谷的態度與他人交往,必將得到更多對自己有益的建議。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在日常生活、立身處世中學會謙虛呢?
培養建議
建議一:讓孩子正確對待別人的批評建議
批評建議往往是在一個人有了錯誤或缺點時,或是在做某件事情不完美或不完善時,別人的好心提醒。對於孩子來說,若能虛心接受別人批評建議,他就能夠比較清楚、客觀地認識到自己的缺點,也就能不斷地充實和完善自己。
忠濤今年上小學5年級,是個愛學習的孩子,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因此也非常自負。在學校裏,忠濤不願意與學習不好的同學一起玩兒,對於他們的請教也都是冷嘲熱諷;甚至對於任課教師,忠濤也並沒有放在眼裏,認爲老師們的水平也不過如此,自學一樣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
一次,忠濤與數學老師發生了爭執,因爲數學老師批評忠濤作業字跡不工整,做題不細心。
回家後忠濤就怒氣衝衝地對媽媽說:“我就錯了那麼一點,老師故意挑我的毛病。”
媽媽對忠濤說:“老師爲甚麼要給你提建議?因爲他知道你能做的更好。”
忠濤聽了繼續反駁:“那他也不應該指指點點,說得我像一個壞孩子似的!”
媽媽說:“老師可能言語有些不恰當,但是我們可以寬容、謙虛些,接受老師合理的建議,忽略掉其他不恰當的地方呀!”
媽媽說了很多,可忠濤就是覺得老師是故意挑他毛病,而且根本看不起自己,而媽媽又不理解自己,和媽媽的談話也就不歡而散。
第二天起牀後,忠濤發現門上貼着一張字條:“老師知道批評會使你進步,即使引來你的怨恨,他還是選擇批評你。而一個人只有能虛心接受別人的建議,才能說明他有勇氣正視錯誤;相反,一個人死要面子,自以爲是,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時,只會讓那些關心自己的人遠離自己,朋友也越來越少。”
忠濤被媽媽的話感動了,後來,他在日記中寫道:“雖然老師的話讓我很難接受,但是我知道老師是爲了我好,我還是要虛心接受老師的批評,爭取改掉馬虎的毛病,並認真對待數學作業。更重要的是,我終於明白爲甚麼我周圍的朋友這麼少了,原來是我驕傲的姿態都把大家給嚇跑了。從今以後,我要把身上的這些壞毛病統統改掉,爭取做一個受歡迎的人。”
對於別人的批評,不要說孩子,就是大人往往也很難接受,尤其是當別人言詞激烈些,更是難以接受。這時,父母應該先理解孩子,認同他的感受,然後讓孩子拋開個人情緒,幫助他分析這個建議的可行性。對於合理的建議,父母要鼓勵孩子虛心接受,而不合理或不可行的建議,父母也要讓孩子懷有感恩的心,感謝那個爲自己提供建議的人。
當孩子聽不進去父母的勸導和建議時,父母可以待孩子冷靜下來後,像忠濤的媽媽那樣,用留字條或寫信的方式表達看法,讓孩子明白他人的良苦用心,話不在多,言簡意明最好。
建議二:不鼓勵孩子炫耀才能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並不是父母炫耀的工具。而有些父母爲了給自己掙足面子,在孩子取得一點成績的時候,就喜歡拿孩子來炫耀,卻殊不知這樣會助長孩子的傲慢心理。
靈兒今年6歲,媽媽是高中英語老師,所以對孩子的英語學習非常重視,但是因爲父母都很忙,所以把學英語的工作交給了只懂一點點兒英語的奶奶。每次奶奶學會了,再去教孫女,並喜歡當着外人的面誇她。
一天,奶奶帶靈兒出去散步,恰巧看到李爺爺了。奶奶對靈兒說:“快,快告訴李爺爺最近學了甚麼!”說着指着身體器官,讓靈兒說英文,最後靈兒的出色表現贏得了李爺爺誇獎。這時,靈兒問奶奶:“奶奶,腦門怎麼說啊?”奶奶皺了皺眉,說:“不知道。”小靈兒繼續問道:“那下巴呢?”奶奶不好意思地回答:“這個得等奶奶回去查查才知道。”
這時,靈兒急了,說:“奶奶,你真笨,怎麼甚麼都不會啊?”奶奶聽了,傷心至極。
現在,有些孩子長了本領,就拿出來在人前炫耀,而父母不僅不制止孩子,還鼓勵孩子這樣的行爲。像靈兒奶奶那樣炫耀孩子,彷彿讓全天下的人都知道自己的孩子有多聰明。而孩子認爲學到了本領就是爲了贏得別人的誇耀,久而久之,就助長了孩子的傲慢心理,對長輩自然也不會恭敬。
爲甚麼有些孩子,在小時候被稱爲神童,長大了卻一無所成?這與父母小時候的炫耀是有一定關係的,炫耀使得孩子滿足於人們的讚揚,變得驕傲自滿起來;但是,當他停滯不前,沒有了別人的賞識時,就會變得失落,進而自暴自棄。所以,父母不要鼓勵孩子賣弄自己的特長,而是要讓孩子踏踏實實地長本領。
建議三:找準時機,及時教育
當孩子產生驕傲自滿的情緒時,往往會因爲滿足於現在所取得的成績而不努力;而當別人超過自己時,又由於懶惰放任,讓自己逐漸墮落。所以,當孩子產生驕傲情緒之初,父母就應該採用正確的方式降服住孩子的傲慢心理。
宋薔今年10歲,鋼琴已經過了專業八級,在班級裏和李松並稱爲小“鋼琴家”。
一天,宋薔帶同學莉莉來家裏做客。莉莉看到宋薔牆上貼着好多鋼琴證書,感到很羨慕。宋薔臉上也露出驕傲的神情,並走到鋼琴前彈了一曲。莉莉興奮地說:“宋薔你太厲害了,鋼琴彈得真熟練,咱班李松鋼琴雖然過了十級,但是我覺得他彈得還不如你好呢!”宋薔一副驕傲的神態,說:“那是,他不行,你看他那手指,又短又粗,根本就一副沒張開的樣子嘛!哪能和我比啊!”說完,兩個人“哈哈”大笑起來。
這時,媽媽聽見女兒的一番話,說:“姑娘們,手指長對於彈鋼琴的人來說是有優勢的,可不是手指短就彈不出好的旋律哦。”宋薔聽了媽媽一番話,問道:“那媽媽你舉一個手指短而彈鋼琴又好的例子。”媽媽說:“我們可以上網查一查,好吧?”果然,她們從網上查到一些大鋼琴家,手指雖不長但一樣彈出好旋律來。這下,宋薔心服口服。
事後,宋薔問媽媽:“你怎麼知道有手指短的優秀鋼琴家?”媽媽笑着對宋薔說:“甚麼事情都沒有絕對的,而且做人最重要的是要謙虛。當別人表揚時,自己要反省是不是已經達到那麼高的水平了。如果沒達到,不氣餒,繼續努力,而達到了呢?要更上一層樓。”從此,宋薔把媽媽的話記在心裏,更加努力地練習鋼琴了。
有些孩子往往在取得一點成績時,就變得驕傲自滿起來,看不起別人。還有的像宋薔那樣,喜歡挖苦別人。而宋薔的母親很有智慧,當她察覺女兒的問題時,並沒有採取嚴厲的批評方式來打擊她,而是用事實說理,當孩子知道自己錯了之後,再和孩子講明道理,這樣孩子就會心服口服。
面對別人的誇讚,多數孩子會沾沾自喜,引以爲傲。這時,父母一定要抓住時機,對孩子進行謙虛教育,如可以找一些成功人士的謙虛事例講給孩子聽,還可以讓孩子找一個成功人士做榜樣,防止出現因驕傲自滿情緒而停滯不前的狀況。
建議四:幫助孩子全面認識自己
一個人能很容易看清楚別人,但是很難正確地認識自己,往往對自己的評價要麼過高,要麼過低。所以,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全面認識自己,這樣做既防止孩子因爲產生驕傲的心理而停止進步,也防止孩子因爲過分謙虛而產生自卑心理。要讓孩子認識到每個人都有優勢和不足之處,在鼓勵孩子揚長避短,發揮優勢的同時,還要學會彌補自身的不足,這樣才能擁有健康的心理。
當孩子驕傲時,往往是由於某方面的特長或優勢。父母應該先了解孩子,分析出孩子驕傲的原因,如,學習成績比較好,某方面的藝術潛質等,在賞識孩子的同時,讓孩子認識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正確地認識自己才能積極進取,而不是驕傲懈怠。父母要鼓勵孩子發揮出優勢,並讓孩子認識到不足。
有些孩子過分謙虛,認爲別人甚麼都是好的,自己甚麼都不行,其實這是孩子自卑、缺乏自信的一種表現。父母可不要把他當做一種謙虛的美德,要有意識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比如鼓勵孩子多參加一些集體活動,讓孩子參加一些比賽,給孩子表現自己的機會,逐漸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金玉良言
謙虛是一種美德,是進取和成功的前提。父母要讓孩子具備謙虛的品德,但是謙虛也要講求分寸,如果過分謙虛就會變成了虛僞。而謙虛的目的不是讓孩子過低地評價自己,而是讓他認識到自己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讓他在認識到不足的情況下繼續努力,取得成功。
寬容大度:給孩子一個寬廣的心胸
寬容中包含着人生的大道至理,沒有寬容的生活,如在刀鋒上行走。孩子,如果美德可以選擇,請先把寬容挑選出來吧!
——(美國)富蘭克林
寬容不僅是一種雅量、文明、胸懷,更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寬容了別人就等於寬容了自己,寬容的同時,也創造生命的美麗。
——(美國)愛默生
由於家境困難,林肯在12歲的時候不得不終止學業成爲一名伐木工人。每次幹活,他都在自己伐倒的木頭上寫上自己名字的開頭字母“A”,代表那是自己伐的樹。但是,有一天,他發現“A”都被改成了“H”,這顯然是有人不勞而獲,偷走了他的勞動果實。
林肯生氣地回到家,他對繼母說:“這一定是那個叫亨利的人乾的!我要去找他論理!”
繼母連忙叫住了他,笑笑說:“孩子,你先彆着急。先聽我給你講個故事。”
林肯沒辦法,只得坐下,繼母慢慢地開了口:“在一片森林裏住着一個獵人,他的打獵技術非常好,只要是他下的野獸套子,總是會有收穫。但有一天,他卻發現他的套子上只有獵物的毛而獵物卻沒有了,於是他很生氣。幾天觀察後他發現,原來是當地的印地安人拿走了他的獵物,印地安人說這裏是他們的地盤,別人不能在這裏打獵。而獵人說那是他的獵物,別人不能動。幾番交涉不成後,獵人想,與其多個敵人還不如多個朋友,於是他把捕獸套送給了那個印地安人。後來有一天,獵人不幸墜落山崖,待他醒來,卻發現是那個印地安人救了他,於是他們成了好朋友。”
繼母講完故事,微笑着看着林肯:“你說,獵人做得對嗎?”
林肯想了想說:“他做得對,這樣就少了一個敵人,多了一個朋友。”
“是呀!所以,孩子,你要學會寬容對待別人,這樣才能使自己的路越走越寬廣。要不然,你在這世界上會到處樹敵,做事也很難成功的。”
“我知道了,母親。”林肯鄭重地點了點頭。
從此以後,林肯牢記繼母的教誨,寬容的美德爲他今後的人生鋪平了道路,他最終成爲美國第16任總統。
寬容待人,才能讓自己的路越走越寬。林肯的繼母用一個小故事將寬容這個美德教給了林肯,爲他未來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可見,寬容對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寬容是一種思想境界,也是一種智慧,寬容別人就是在善待自己。另外,寬容不僅是對自身修養道德的提高,同時也是一面向他人展示自身修養的鏡子。美國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認爲,一個能夠開創事業的人,一定是一個心胸開闊的人。可見,要想成就事業,必須要有開闊的胸懷,能夠坦然面對所有人和事。
因此,父母要教導孩子,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要權衡利弊,多爲他人考慮,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不要過於計較個人的得失,切忌心胸狹隘,目光短淺。父母要讓孩子知道,無論順境逆境,只要有寬廣的心胸,人生都會更加精彩更加有意義。
培養建議
建議一:教導孩子不要以自我爲中心
寬容的人能夠對別人不同的看法、想法、言論、行爲都加以理解和尊重。寬容的人不會以自我爲中心,用自我的判斷對別人的言行思想加以評論,也不會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
父母要教導孩子,在日常的生活與學習中,學會理解他人,告訴他每個人都是獨立自主的,不能以自我爲中心,更不能以自己的標準和條件,來苛刻地要求和對待自己的朋友或者夥伴。要給孩子創造條件,讓他多接觸與自己年齡相仿的夥伴,讓他在與同伴的相處中取長補短,體會寬容的作用與意義,以此來提高他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社會適應能力。
父母也可以適當地製造條件,讓孩子親身體會到不寬容別人的後果。也可以借反面的例子來教育孩子,讓他懂得包容,避免他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因爲心胸狹隘而被社會孤立。
建議二:讓孩子理性對待別人的錯誤
孩子對於別人的錯誤都會有個自我的判斷,父母需要教會孩子理性看待別人的錯誤,讓孩子學會大度容人,不要斤斤計較。
在澳大利亞一個度假村,一名滿臉歉意的工作人員正焦急地安慰着一名6歲左右的孩子,孩子哭得淚流滿面,一副很是委屈的樣子。
原來,當天有一場兒童網球課,由於來參加的孩子太多,工作人員一時疏忽,在大家退場的時候漏掉了這個孩子,將他一個人留在了空蕩蕩的網球場上。等工作人員發現後再跑回去時,孩子已經飽受驚嚇,哭成了淚人。
這時候,孩子的媽媽出現了,她走過去蹲下來安慰孩子,很是平靜地告訴他:“好了,已經沒事了。那位姐姐因爲找不到你而緊張難過,她不是故意的。現在你必須親親那位姐姐安慰她一下,並告訴她沒事了。”
6歲的小男孩聽話地踮起腳,親了親蹲在他身邊的工作人員的臉頰,小聲地說:“不要害怕,已經沒事了。”
一件看似很難解決的事情,就這樣解決了。這位媽媽是智慧而理智,她這樣做不但化解了尷尬與矛盾,同時也讓孩子學會了寬容和體貼。其實,一個不肯原諒別人的人,就是不給自己留餘地,因爲每一個人都有犯過錯而需要別人原諒的時候。因此,父母要教導孩子學會理智地對待他人的錯誤,切勿耿耿於懷。
建議三:教孩子不要只看別人的缺點
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父母讓孩子不要只看見別人的缺點,要學會包容與理解。
陳躍上4年級了,很喜歡小製作。這天他邀請同學們來自己家裏做手工,幾個孩子乾得很是熱鬧。待同學們走了以後,陳躍對媽媽說:“趙凡做東西真慢,做得還那麼差。”
媽媽搖着頭笑笑:“兒子,你怎麼能這麼說同學呢?趙凡雖然做得慢,但我看他花邊畫得很好啊。”
“哼,他也就會畫那個了。”
媽媽拍拍陳躍的頭,繼續說道:“這就是你的不對了。若你是趙凡,當你知道同學們這樣說你,你會有甚麼想法呢?”
“我……”陳躍撓撓頭,“我當然會不開心。”
“對呀,趙凡也一樣啊!所以,你不能只看見他的缺點,也要多看看他的優點。”
陳躍不好意思地點點頭,說:“媽媽,我記住了。”
幾天後,陳躍又把同學們叫到自己家裏來,這次他們合理分配,通力合作,終於做出了所有人都滿意的作品。
父母要教導孩子多看見別人的優點,多容忍他人的不足,遇到事情換個角度去看待,這樣也會贏得他人的尊重、信任和支持,才能贏得更多的朋友,體會到生活的快樂。
建議四:父母要在家中製造寬容的氣氛
要想培養孩子的寬容心,父母也應該家中製造寬容的氣氛,要對家庭成員尤其是孩子努力採取寬容的態度,用言行來影響孩子,讓他學會寬容。
最近一段時間,小翔上學總是遲到,老師將這件事情反映給了小翔的媽媽。這天臨睡前,媽媽問小翔:“告訴媽媽,爲甚麼你早上走那麼早還會遲到呢?”
小翔說:“上學路上有條小河,我喜歡看早起升起來的太陽映在河裏的樣子。我天天等着看太陽,所以纔會遲到。”
第二天,媽媽和小翔一起去看日出,母子二人一起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麗,而這一天,小翔沒有遲到。待到他放學回家,發現書桌上多了一塊漂亮的小手錶,手錶下面壓着一張字條,是媽媽寫的:“孩子,你能看到日出的美麗,是因爲你在等時間。但你能等它,可它不等你,你要更加珍惜時間,努力學習,我相信你能做到!”
從那以後,小翔再也沒有遲到過。
正是媽媽的寬容,讓小翔有了改正的機會。因此,父母要想教育孩子寬容,首先自己先要學會寬容孩子。對於孩子的某些行爲,某些言語思想,父母可以不同意、不給予讚賞,但是首先要接納孩子的想法,然後再通過引導,讓孩子學會明辨是非。
當然,父母要讓孩子生活在一個和諧友愛、寬容溫馨的家庭環境中,不是隻寬容孩子就可以了,而是要用寬廣的心胸包容所有的家庭成員,真正做到用自己的言行做榜樣,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逐步形成寬容忍讓的良好品德。
建議五:讓孩子明白,寬容不是縱容
父母應當讓孩子知道,寬容也不能喪失原則。對於並不會造成嚴重後果的小衝突,他人無意的損傷等要儘可能地不去計較,要能夠忍讓,能夠包容諒解。但是,對於那些會造成嚴重損害或者影響的言語行爲,或者是故意做出的破壞舉動等,就要採取適當靈活的方式去規勸或阻止,決不能寬容。
因此,父母要教育孩子,寬容不是姑息縱容,不是委屈依附,而應該是在合適前提下的諒解和謙讓。同時,還要教育孩子,平時要多和自己的朋友夥伴聊天交流,儘量避免矛盾的激化,就算是要指出對方的錯誤,也要態度誠懇,語氣和藹,不能不計後果只圖一時口快。
金玉良言
所謂寬以待人,就是指不強求於人,以寬容爲懷,而寬容,就是一種理解與體諒別人的做法。這體現了一個人處世爲人的修養,也是高尚品德的一種表現。因此,父母要教會孩子寬容對待他人,給孩子一個寬廣的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