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其它小說 > 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識(世界篇) > 第4章 影視傳媒

第4章 影視傳媒

目錄

最早的唱片

  1888年,美國工程師埃米爾·別爾利赫爾錄製了世界上的第一張唱片。這張最早的唱片,現存於美國華盛頓國家博物館。早期的唱片中間有兩個孔,唱針是由裏向外轉動的。而且唱片只錄一面,另一面則貼有文字說明卡。

最早的磁帶錄音機

  “布拉特納馮”型錄音機,是世界上最早的磁帶錄音機。1929年,爲了使音響和攝影能夠同步進行,在英國埃爾茲利的布拉特納色彩和音響攝影棚,第一次使用了這種磁帶錄音機。它是在德國音響技師克爾特·休蒂雷的專利基礎上,由製作人路易斯·布拉特納設計而成的,也是最早採用電子放大器的錄音機。1931年,英國廣播公司購買了布拉特納的第一臺磁帶錄音機。

最早的揚聲器

  世界上最早的揚聲器是1898年英國倫敦的霍雷斯·肖特發明的,名叫“奧格澤特弗恩”揚聲器。這個揚聲器利用了壓縮空氣的裝置。

最早的電動留聲機

  1925年,美國俄亥俄州達比由克的布朗茲維克公司製造的布朗茲維克·帕納特羅普的留聲機是世界上最早用揚聲器放大裝置來代替耳機的電動留聲機。

最早的歌劇唱片

  1896年,法國帕臺·弗雷貝公司開始銷售世界上最早的歌劇唱片,這是一種圓筒形唱片,灌製錄音的均是當時著名的歌劇演員。1903年,格拉莫馮公司的弗雷德·蓋斯巴格在意大利米蘭錄製的《丑角》,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歌劇全曲唱片,由歌劇作者列昂卡瓦洛親自擔任指揮。

最小的唱片

  1924年,英國的一家唱片公司出品了世界上最小的唱片,直徑只有35毫米。該唱片錄製的是英國國歌。這種唱片前後一共只製作了250張。今天,這種微型唱片已成爲收藏家的寵物和博物館的珍品。

電視的發明

  1906年,18歲的英國青年約翰·貝爾德開始研究電視機。1924年,他把一朵“十字花”發射到3米遠的屏幕上,雖然圖像非常不穩定,但卻是世界上第一套電視發射機和接收器。

  1925年10月2日,貝爾德的實驗有了新的突破,他將一個人的圖像發射到了屏幕上,而且非常逼真,眼睛、嘴巴甚至眉毛和頭髮都一清二楚。就這樣,一臺有實用意義的電視機宣告誕生了。1941年,貝爾德又成功發明了彩色電視機。而他發明的第一臺電視機,現陳列在英國南肯辛頓科學博物館中。

DVD的由來

  DVD的全稱,在誕生之初稱爲Digital Video Disc,即數字視頻光盤,目前則稱爲Digital Versatile Disc,即數字多用途光盤,是CD/LD/VCD/EVD的後繼產品。

  1994年,美國好萊塢的七大電影公司組成的一個組織——“HDVA Group”,考慮到數字化的高畫質電視將在家庭中逐漸普及,家庭化的數字高品質影片將有很大的市場潛力,於是便聯合倡議,這就是研製DVD的動因。1994年下半年,提出了DVD的初步規格。1996年初,發明出了DVD的樣機。由此可見,DVD發展非常迅速,是娛樂業公認的新一代標準的存儲技術。

MTV的由來

  MTV的M是英文“音樂”(music)的第一個字母,而TV是英文“電視”(television)的縮寫,MTV可直接翻譯爲音樂電視。

  上個世紀80年代初,美國有線電視網開辦了一檔新欄目MTV,內容都是經過精選的優秀歌曲,而且節目製作精巧,因此觀衆人數直線上升,很快就達到了數千萬。之後,英、法、日、澳大利亞等國家的電視臺也相繼開始製作並播放類似節目,爲MTV的製作定型,即用最好的歌曲配以最精美的畫面,使原本只是聽覺藝術的歌曲,變爲一種聽覺和視覺相結合的嶄新的藝術樣式。

脫口秀

  脫口秀是英文“Talk Show”(口才展示)的音譯,是一種觀衆聚集在一起討論主持人提出的話題的廣播或電視節目。脫口秀,起源於18世紀英格蘭地區的咖啡吧集會。在當時的集會上,人們討論各種社會問題。20世紀,隨着廣播的產生和人們對公共集會的熱衷,越來越多的人將興趣轉移到通過廣播這一新媒介進行討論,這也使得脫口秀在美國得到了真正的發展。但是,那時的脫口秀沒有觀衆的參與。直到1933年,很多新的脫口秀形式出現,觀衆纔有機會主動參與到討論中。

肥皂劇

  肥皂劇,是指一部連續很長時間的、虛構的電視劇節目,每週安排爲多集連續播放,故又稱系列電視連續劇。其源於西方,現在一般指的是家庭主婦一邊做家務,一邊心不在焉地收看講述家長裏短的長篇連續劇。因爲最初經常在播放過程中插播肥皂等生活用品廣告,故稱“肥皂劇”。

  在英美等西方發達國家,每週都會有固定的播放時間給幾部持續幾年甚至數十年的肥皂劇,欣賞的觀衆也由最初的家庭主婦慢慢擴充。在西方社會的學術界和輿論界,肥皂劇曾一度被認爲是低級的電視節目,是社會層次和文化層次不高的觀衆羣體的一種簡易消遣形式。

有線電視

  有線電視,是使用同軸電纜作爲介質直接傳送電視、調頻廣播節目到用戶電視的一種系統。在加拿大、美國、歐洲、大部分亞太地區和許多亞洲國家十分普遍。跟無線廣播一樣,許多的頻道可以使用不同的頻率互不干擾的在一根電纜中傳送。電視的調諧器、錄像機或收音機能夠從混合信號裏把一個頻道選出來。

  20世紀40年代,電視系統首先出現在美國,最初的系統是用在公寓大廈的共享天線電視。由於共享天線電視系統有寬頻放大器和傳輸信號的電纜、信號分配器,可以看成是有線電視的前身。1964年,原中央廣播事業局立項對共享天線系統進行研究,拉開了中國發展有線電視的序幕。1974年,原中央廣播事業局設計院等單位在北京飯店安裝了中國第一個共享天線電視系統,標誌着中國有線電視的誕生。

電影的由來

  根據文字記載,公元前5世紀,墨子關於“光至景(影)亡”的學說,是人類對“光學理論”的最早、最科學的貢獻。然而產生於漢武帝時期,並在唐宋以後廣爲流傳的“燈影戲”,是人類對“光學理論”的最初、最樸素的實踐和應用。

  13世紀,“燈影戲”傳入歐洲、中東、東南亞等地,產生了“幻燈”、“走馬燈”等視學娛樂遊戲,而電影正是起源於這些視學娛樂遊戲。1895年12月28日,法國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咖啡館放映成功之後,正式標誌着“電影時代”的來臨。

立體電影

  立體電影出現於1922年,放映時略有差別的兩幅圖像重疊在銀幕上,觀衆需要戴上特製眼鏡,左眼就可以看到從左視角拍攝的畫面,右眼就可以看到從右視角拍攝的畫面,通過雙眼的會聚功能,合成爲立體視覺影像。

  拍攝立體電影時,通常用兩架攝影機從兩個不同方向同時拍攝景物的像,然後製成電影膠片。在放映時,兩組膠片通過兩架放映機同步放映,使略有差別的兩幅圖像重疊在銀幕上。如果用眼睛直接觀看,看到的畫面就是模糊不清的。如果想要看到清晰的立體電影,就要戴上一副特製眼鏡,這樣兩眼就可以分別看到略有差別的一副圖像,便產生了立體感。

蒙太奇的由來

  蒙太奇,原意是“構成”和“裝配”。在電影或電視劇中,蒙太奇是反映現實傳遞信息的一種以形象思維爲主要特徵的藝術方法。在早期電影的製作中,美國導演格里菲斯發現,可以把一個動作的若干環節的視覺形象加以安排,來表現一個完整的故事。格里菲斯發現的“不是實在的描繪整個動作,卻又使觀衆產生看到了全部動作的感覺”的這種剪接技巧,到了20世紀20年代末,經過電影創作者的不斷實踐,逐漸走向成熟,從而創造出了一種真正的電影表現方式——蒙太奇。

電影畫外音

  電影畫外音指影片中聲音的畫外運用,即不是由畫面中的人或物體直接發出的聲音,而是來自畫面外的聲音。旁白、獨白、解說是畫外音的主要形式。畫外音擺脫了聲音依附於畫面視像的從屬地位,充分發揮聲音的創造作用,打破了鏡頭和畫面景框的界限,把電影的表現力拓展到鏡頭和畫面之外,不僅使觀衆能深入感受和理解畫面形象的內在涵義,而且能通過具體生動的聲音形象獲得間接的視覺效果,強化了影片的視聽結合功能。畫外音和畫面內的聲音及視像互相補充,互相襯托,可產生各種蒙太奇效果。

喜劇大師卓別林

  卓別林(1889—1977),英國電影演員、導演、製片人、喜劇大師。1913年,卓別林開始了自己的電影生涯,他奠定了現代喜劇電影的基礎。頭戴圓頂禮帽、手持竹手杖、足登大皮靴、走路像鴨子的流浪漢形象,成爲卓別林喜劇片的標誌。從1919年開始,卓別林獨立製片,此後共拍攝了80多部喜劇片,其中在電影史上著名的影片有《淘金記》《城市之光》《舞臺生涯》等。這些影片反映了卓別林從一個普通的人道主義者到一位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藝術大師的過程。1972年,卓別林被授予“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稱他“在本世紀爲電影藝術作出不可估量的貢獻”。

好萊塢

  好萊塢是美國著名的電影生產基地,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市市區西北郊。1886年,房地產商哈維·威爾考克斯在洛杉磯郊區買下了一塊地,他的夫人將大批冬青樹(Hollywood)栽在這裏,於是就有了好萊塢(Hollywood)這個名字。1910年初,導演大衛·格里菲斯和劇組來到好萊塢,以天然背景拍攝了好幾部電影。很多業內人士逐漸都知道了好萊塢,越來越多的電影公司來到這裏拍片,好萊塢向電影之都邁進。如今的電影製片廠的分佈範圍早已不侷限在好萊塢,好萊塢與其周邊的伯班克等市共同構成了美國影視工業的中心地區。

奧斯卡的由來

  奧斯卡獎是世界上最享盛名的電影獎,在世界電影史上佔有最爲重要的一席。它不僅反映了美國電影藝術的發展進程和成就,而且對世界上很多國家的電影藝術有着不可忽視的影響。

  1927年5月,美國電影界知名人士在好萊塢發起併成立了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爲了促進電影藝術和技術的進步,學院決定對優秀電影工作者的顯著成就給予表彰,創立了“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簡稱“學院獎”。

  1931年,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圖書館的一位管理員瑪格麗特·赫麗克在休息的時候,路過學校裏的一座鍍金雕像,看了一眼雕像,覺得好像在哪裏見過。於是,她就認真端詳起來,不一會兒,她便大聲驚叫起來:“啊!這雕像看上去多麼像我的舅舅奧斯卡呀!”

  這時,一位新聞記者正在學院裏採訪,他恰巧聽到了瑪格麗特·赫麗克的驚呼聲,便在隔天的報道里介紹了鍍金塑像,並寫上了一句:“藝術與科學學院的工作人員深情地稱呼塑像爲‘奧斯卡’。”當鍍金塑像成爲電影獎的標誌時,“奧斯卡”的名字在世界各地傳開,學院也正式命名它爲“奧斯卡獎”。

記者的由來

  記者是指新聞機構中從事信息採集和新聞報道的專業人員,有時也包括新聞單位的編輯、評論、攝影等專業人員。記者一詞,最初產生於歐洲的威尼斯。16世紀,意大利港口城市——威尼斯,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那裏的商人和手工業者急需瞭解商品的原料產地、銷售市場,以及有關政治、交通、軍事等情況。於是,有些人就以採集和出售商業行情、航船行期、政治等新聞爲專門職業,有的還手書成單篇新聞,或刊刻成報紙,然後公開出售。當時,人們根據他們的工作特點,分貝稱呼他們爲報告記者、新聞記者、報紙記者。這些專門以採集和出賣新聞爲生的人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職業記者。“記者”這一稱呼也由此而來。中國早期的新聞機構中,編輯和記者沒有嚴格分工。1872年,《申報》創刊後開始設立訪員,專門採訪本地新聞。1899年,在《清議報》第7期上,第一次出現“記者”一詞。

新聞的由來

  據記載,西方最早使用“新聞”一詞的是蘇格蘭國王詹姆士一世。他於1423年旅行回來後對友人說:“我把可喜的新聞帶給你。”他首次使用了“News”一詞。1622年創刊的英國《每週新聞》則以北(North)、東(east)、西(West)、南(South)四字的第一個字母拼成News來解釋“新聞”一詞,指四面八方的消息。

世界四大通訊社

  美聯社、合衆國際社、法新社和路透社並稱世界四大通訊社。

  美聯社。1892年,美聯社正式成立於伊利諾州,目前總社設在紐約。美聯社是一個合作性的非營利組織,在美國本土採用會員制,會員繳交會費並把新聞稿發送到總社,總社就會給會員免費提供各地新聞資訊。

  合衆國際社,是目前世界上獨立經營的最大通訊社,總社設在紐約。合衆國際社是一個營利機構,可以算得上真正“賣新聞”的通訊社。其除了發出新聞電訊稿外,還有幾家附屬機構,如聯合特稿通訊,專門提供各報社專欄文章、漫畫等特稿。

  法新社。哈瓦斯社是法新社的前身,於1835年創立於法國巴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法國政府將所有的電訊社(包括哈瓦斯社)合併爲法新社,並且給予官方補助。法新社除了發送一般新聞稿外,還提供時尚流行、工商行情和其他特稿。

  路透社,是英國創立最早的一家通訊社,主要是採訪國外新聞,然後提供給英國國內的報紙、廣播和電視,同時也將這些新聞提供給國外的訂戶。

路透社的由來

  1851年,在倫敦金融街的皇帝交易所大樓,保羅·朱利葉斯·路透租了兩間房子,成立了自己的通訊辦事處,並擔任辦事處的社長,除此之外還僱傭了一個12歲的小男孩做職員。每天,路透都到金融大街挨家挨戶地推銷自己辦事處的新聞快訊,幾個月後,他們收到了很多訂單。甚至還有和倫敦隔海相望的巴黎,也有很多人訂閱路透社的新聞。不久之後,歐洲東部國家的一些商人也紛紛希望能和路透合作,作爲路透社在東歐的代理人。路透社很快發展並強大起來,成爲現今世界上極有影響的新聞發佈機構之一。

導演

  導演是電影藝術創作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整合全部藝術元素的藝術生產負責人。一部影片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導演的素質和修養;一部影片的風格,也往往體現了導演的藝術風格。

  導演以電影文學劇本爲基礎,運用蒙太奇思維進行藝術構思,編寫分鏡頭劇本和“導演闡述”,包括對未來影片主題意念的把握,人物的描寫,場面的調度等。然後選擇演員,並根據總體構思,對各個創作部門提出要求,組織主要創作人員確定影片總的創作計劃。按照製片部門安排的攝製計劃,導演領導現場拍攝和各項後期工作,直到影片攝製完成。

主角

  主角,即主要角色,指影片中的主人公。主角是影片主題思想的重要體現者,始終處於矛盾衝突的主體地位,在整部影片中,主角的戲往往是最爲重要的。

  一部影片中一般只有一個主角,如有男女兩個主角,習慣上稱男主角、女主角;有時也可能同時出現多個主角的情況,這樣情況下通常按照出場順序或以戲份的微弱差距爲依次,依次稱爲第一主角、第二主角等;而有的影片沒有主角。

節目主持人

  節目主持人,是指在廣播或電視中,出場爲聽衆或觀衆主持各種節目的人。主持人不是表演者,也區別於新聞通訊和文章的播報者。

  在節目中,主持人處於主導地位,其主要職責是組織串聯節目的各個部分,但也直接向聽衆或觀衆傳播信息、解答問題、提供娛樂、介紹知識等。主持人是以自己的身份,總是以第一人稱“我”的口氣,個性直接面對聽衆或觀衆。

廣播

  廣播,是一種通過無線電波或導線傳送聲音、圖像的新聞傳播工具,其內容包括教育、新聞、信息、娛樂等。廣播的長處是傳播迅速,對象廣泛,感染力強;短處是順序收聽,一瞬即逝,語言不通則收聽困難。

  1906年的聖誕節前夜,美國的費森登和亞歷山德遜在紐約附近設立了一座廣播站,並進行了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廣播,內容是兩段笑話、一首歌曲和一首小提琴獨奏曲。中國人民廣播事業創建於1940年12月,即延安新華廣播電臺,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前身。

美國之音

  美國之音,是當今世界上實力最強的國際廣播電臺,是美國官方的對外廣播機構,目前歸國際廣播局領導。其使用53種語言向世界各地廣播,每週播音總時數達1300多個小時,聽衆將近一億人。它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上網的國際電臺,1994年1月就在因特網上設立了網站,並於1995年開辦了中文網。

  美國之音的業務部門有英語新聞及節目部、外國語言播音部、行政部、總務部等。其中外國語言播音部下設52個部,中文部是其中最大的一個,每天用普通話播音12個小時、廣東話2個小時、藏語4個小時。

報紙

  報紙,是定期向公衆發行的以刊載新聞和時事評論爲主的印刷出版物,是大衆傳播的重要載體,是把個人同國家、世界聯繫起來的紐帶,具有反映和引導社會輿論的功能。報紙有固定名稱,面向公衆,定期、連續發行,通常是散頁印刷,不裝訂。

  報紙具有悠久的歷史,公元前60年,古羅馬政治家愷撒把羅馬市以及國家發生的時間寫在白色的木板上,以告示市民,這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報紙。7世紀,中國唐朝宮廷內發行過手寫的傳閱版,這應該算是中國最早的報紙。

《華盛頓郵報》

  《華盛頓郵報》是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最大、最古老的報紙,也是美國最具影響力的主流報紙之一,對美國乃至整個世界輿論具有重大影響力。1970年,通過揭露水門事件和迫使理查德尼·克松使總統退職,《華盛頓郵報》獲得了國際威望,很多人認爲它是繼《紐約時報》後美國最有聲望的報紙。它最善於報道美國國內政治動態,而《紐約時報》則善於報道國際事物。《華盛頓郵報》屬華盛頓郵報公司,該公司還擁有其他媒介或非媒介的企業。

《華爾街日報》

  《華爾街日報》是美國乃至全世界影響力最大,並着重於金融、商業領域報道的日報。《華爾街日報》對題材的選擇非常謹慎,其新聞輿論通過尖利的筆鋒淨化着商業市場,正是它的輿論監督讓商業公司不能爲所欲爲。

  1882年,查爾斯·道和愛德華·瓊斯成立了“道·瓊斯”公司,在紐約金融區活動,爲商業客戶收集、摘抄商業信息。19世紀末,美國經濟飛速發展,“道·瓊斯”公司的客戶量不斷擴大。爲了適應蓬勃發展的商業界對信息日益增大的需求,他們於1889年正式創辦了《華爾街日報》。

《泰晤士報》

  《泰晤士報》是英國的綜合性日報,對全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發揮着重大的影響,而且贏得了良好的口碑。《泰晤士報》被譽爲“英國社會的忠實記錄者”,在英國國內政治和國際關係問題上扮演了重要角色。1785年,約翰·沃爾特創辦了《每日環球紀錄報》。1788年1月1日,將《每日環球紀錄報》正式改名爲《泰晤士報》。約翰·沃爾特是《泰晤士報》的第一位總編,並且最先將新聞視角延伸到英國之外的其他歐洲國家,這爲《泰晤士報》在政界和金融界內贏得了很高的聲譽。

號外

  定期出版的報刊在前一期已出版下一期尚未出版的一段時間內,對發生的重大新聞和特殊事件迅速及時地向讀者的報道而臨時編印的報刊,因不列入原有的編號,故名號外。

  號外承擔着最快速度報道新聞的作用,其版面一般和原有報紙的版面大小相同,有時只是原有報紙版面的一半。號外原先都是套紅印刷,現在一般都是彩色印刷,爲了引人注目,“號外”二字要比原報頭的字體大。文字的使用不僅簡潔明快,而且還要有很強的震撼力和鼓舞性,標題和圖片也要具有視覺衝擊力。

因特網

  因特網即國際互聯網,以相互交流信息資源爲目的,並通過很多路由器和公共互聯網而成,是一個信息資源和資源共享的集合。因特網的發展非常迅速,覆蓋了全球大部分國家。因特網的前身是阿帕網。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正處於冷戰時期,美國軍方爲了自己的計算機網絡在受到襲擊時,即使部分網絡被摧毀,其他部分仍能保持通信聯繫,便由美國國防部的高級研究計劃局構建了一個軍用網,叫做“阿帕網”。1969年,阿帕網正式啓用,當時只連接了4臺計算機,供科學家進行計算機聯網實驗。

寬帶

  寬帶的英文名稱爲Board band。通常人們把骨幹網傳輸速率在2.5G以上,接入網能達到1M的網絡定義爲寬帶網。傳統使用的模擬Modem接入網絡時,速率最高不超過56Kbps(將 56Kbps及其以下的接入方式歸類於“窄帶”,56Kbps以上的接入方式歸類於“寬帶”),而使用寬帶接入設備時傳輸速率可達10Mbps,是模擬Modem的180倍。目前的寬帶接入有多種技術,主要有ADSL、HFC(光纖同軸電纜混合網)、以太網、光纖、無線接入等。

瀏覽器

  瀏覽器是指可以顯示網頁服務器或檔案系統內的文件,並讓用戶和這些文件互動的一種軟件。其用來顯示在萬維網或局部局域網絡等內的文字、影像和其他資訊,而這些可以是連接其他網址的超鏈接,用戶可輕易並迅速地瀏覽各種資訊。網頁一般是HTML的格式。有些網頁是需使用特定的瀏覽器才能正確顯示。

  網頁瀏覽器主要通過HTML協議和網頁服務器交互並獲取網頁,網頁由URL指定。一個網頁可以包括多個文檔,每個文檔都是分別從服務器獲取的。大部分的瀏覽器支持除了HTML之外的廣泛的格式,還支持其他的URL類型及其相應的協議。

  個人電腦上常見的網頁瀏覽器包括微軟的Internet Explorer、Mozilla的Firefox、Apple的Safari、Opera、Hot Browser、Google的Chrome。瀏覽器是最經常使用到的客戶端程序。萬維網(亦作“網絡”、“WWW”、“W3”,英文“Web”或“World Wide Web”,是一個資料空間),是全球最大的連結文件網絡文庫。

搜索引擎

  1990年,加拿大麥吉爾大學計算機學院的師生開發出Archie。用戶輸入精確的文件名進行搜索,Archie就會告訴用戶哪個FTP服務器能下載該文件。雖然Archie蒐集的信息資源不是網頁,但和搜索引擎的基本工作方式是一樣的:自動蒐集信息資源、建立索引、提供檢索服務。因此,Archie被公認爲是現代搜索引擎的始祖。

  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是指根據一定的策略、運用特定的計算機程序蒐集互聯網上的信息,在對信息進行組織和處理後,並將處理後的信息顯示給用戶,是爲用戶提供檢索服務的系統。從使用者角度看,搜索引擎是提供一個包含搜索框的頁面,在搜索框輸入詞語,通過瀏覽器提交給搜索引擎後,就會返回與用戶輸入的內容相關的信息列表。

國際標準書號

  ISBN是國際標準書號(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簡稱ISBN)的縮寫,是目前國際通用的圖書編碼系統。1972年,ISBN被國際標準化組織定爲國際標準。

  國際標準書號以“ISBN”作其標誌,後面帶有10位數字,分成幾組。組號代表出版者所隸屬的國家、地區或語種等,由國際ISBN中心根據各國圖書出版量等因素頒給。中國爲“7”。出版者號由各出版者所隸屬的國家或地區的ISBN中心頒給。組號和出版者號共同組成了出版者前綴,它是每個出版者在國際上的唯一識別標記。如人民出版社的標誌爲“7-01”,書名號由各出版者給定。每種不同的出版物,包括不同版本、不同裝幀等,都有不同的書名號。

  2004年,位於柏林的國際ISBN機構出版了《13位國際標準書號指導方針》,描述了將於2007年啓用的13位的ISBN的概況。新的ISBN實際上就是現在的EAN號(European Article Number, 即歐洲商品號)。圖書封四的ISBN上有一個13位的號碼,其實就是EAN號,即在ISBN前加978(代表圖書)。正式啓用13位ISBN後,除了會增加前三位號碼(如978、979、980)外,後面的號碼用法與過去一樣。

暢銷書的起源

  暢銷書,是指在一個時代,或者一個時間段,非常受歡迎、非常暢銷的書。而“暢銷書”一詞(Bestseller)最初起源於美國。

  1895年,美國《讀書人》雜誌,登載了19個城市書店中最暢銷的6本書的書名,被認爲是歷史上第一張暢銷書單。1897年,該雜誌又發表了全美“最好銷的書”的書單。自1903年開始,該雜誌月刊每期公佈本月內最好銷的6本書,稱爲“暢銷書六冊”,“暢銷書”一詞在這時才第一次正式出現。之後,在全美各家書店,“暢銷書六冊”出現在最顯眼的櫃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暢銷書”一詞才逐漸普及到美國以外的各國出版界。

文摘的起源

  文摘,起源於公元前3600年的蘇美爾文化時期,當時是用楔形文字記載在溼黏土表面上,經燒結後保存下來的黏土板。20世紀初,世界刊行的文摘雜誌已超過60種。1939年,法國創刊了全學科綜合文摘刊物。1953年,蘇聯創刊了包括自然科學全領域的文摘雜誌。據統計,目前世界文摘刊物超過3500種。19世紀80年代,中國所編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是中國文摘的典範。

雜誌的起源

  雜誌,是一種定期出版物,有固定名稱,並用期號連續不斷的形式,間隔地、不斷的出版。1665年,出版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本雜誌——《學者雜誌》。

  最初,雜誌和報紙的形式差不多,非常容易混淆。1704年,倫敦出版了第一種介於報紙和雜誌之間的定期刊物——《評論》,發行者是英國小說家丹尼·笛福。1833年7月,德國漢學家郭實臘創辦了中國最早的雜誌——《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發行時間延續5年多,版式採用中國傳統書本樣式,刊期採用清代皇帝年號紀年。

回憶錄的由來

  回憶錄就是回憶過去的事情,並用文字記錄下來。準確地說,回憶錄是追記本人或他人過去生活經歷和社會活動的一種文體,具有文獻的價值。

  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學生克塞諾封寫了一本書,比較完整地記載了蘇格拉底的言論和經歷,書名就叫《回憶錄》。也許,這是歷史上最早以回憶錄題名的一本書。在中國,撰寫回憶錄的歷史也非常悠久。如儒家經典《論語》,就是一部帶有回憶錄性質的著作。到了近代和現代,回憶錄這種文體有了很大的發展。

新聞照片的由來

  1835年,美國人卡拉特在報紙上刊登了第一張新聞照片,是關於美國紐約商業交易所失火的情景。由於當時報紙印刷設備非常落後,登出的圖片很模糊,很難辨出圖片上是甚麼內容。1844年,美國人古里爾採用石印法印製圖片。不過報紙和圖片分開出售,當時就有很多人購買。從此,報紙採用銀板法將照片刊印出來,效果比以前清楚很多。

  1855年和1857年分別創刊的里斯利畫報和哈甫斯週刊,都是刊登線條畫狀的新聞圖片。直到1880年3月14日,報紙纔出現第一幅銅板照片。19世紀80年代,新聞圖片成爲報紙本身的一部分。

目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