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其它小說 > 孩子一定要去的50個地方(外國篇) > 第1章 世界奇觀

第1章 世界奇觀

目錄

世界七大奇蹟之冠——埃及金字塔

美麗的童話愛情故事——泰姬陵

地球的傷疤——東非大裂谷

石像的故鄉——復活節島

人間的奇蹟之城——吳哥古城

世界建築史上的奇峯——比薩斜塔

1.世界七大奇蹟之冠——埃及金字塔

【必去理由】

  根據航天員的說法,大氣層外肉眼能看到的人工傑作,除了中國的萬里長城,就屬非洲大陸的金字塔了。

  而歷史遠較長城悠久的金字塔,以今人匪夷所思的精準與龐大,將歷史上一個古老帝國的興衰成敗,刻畫在每座金字塔、神殿、方尖碑上。優美的楔形文字紀錄每位法老的名諱,它的神祕與滄桑,深深地打動了參觀者的心……

先睹爲快

  埃及金字塔是古埃及的國王——法老的陵墓。大約建於公元前2700~2500年,位於埃及開羅附近的吉薩高原,是現存七大奇蹟之一。

  相傳,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無論王公大臣還是老百姓死後,都被葬入一種用泥磚建成的長方形的墳墓中,古代埃及人叫它“馬斯塔巴”。

  後來,有個年輕人叫伊姆荷太普,他非常聰明,在給埃及法老左塞王設計墳墓時,發明了一種新的建築方法。他用山上採下的呈方形的石塊來代替泥磚,並不斷修改修建陵墓的設計方案,最終建成一個六級的梯形金字塔——這就是金字塔的雛形。

  伊姆荷太普設計的塔式陵墓是埃及歷史上的第一座石質陵墓。左塞王之後的埃及法老紛紛效仿他,在生前就大肆爲自己修建墳墓,從此在古埃及掀起一股營造金字塔之風。由於金字塔起源於古王國時期,而且最大的金字塔也建在此時期內,因此,埃及的古王國時期又被稱爲金字塔時代。

  金字塔是一種高大的角錐體建築物,底座四方形,每個側面都呈三角形,樣子就像漢字中的“金”字。金字塔,這個充滿中國韻味的名字,是康有爲的發明,泛指古埃及人用大石頭建造的衆多錐形建築物。

  因爲年代久遠,很多金字塔都破敗了,有的只剩下一些廢石堆樣的遺址,只有部分金字塔還可見其原有輪廓。埃及古文物委員會統計,到20世紀末,埃及金字塔的總數爲97座。其中最著名的一座是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金字塔,古希臘人稱這座金字塔爲“齊奧普斯”,一般稱爲大金字塔。大金字塔原高146.59米,因頂端剝落,現高136.5米,相當於一座40層的摩天大樓。

  它的四邊正對着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整個金字塔建築在一塊巨大的凸形岩石上。經過幾千年來的風吹雨打,頂端已經剝蝕了將近10米。但在1888年巴黎建起埃菲爾鐵塔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

  法老們的初衷是爲自己建造豪華的陵墓,而最終他們創建的這個建築物,卻成了昭示人類潛能的紀念碑。人們已經把它當做展示人類偉大文明的早期紀念物。1980年,金字塔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它蘊含着一種共同的信息,金字塔屬於埃及,也屬於世界。

景點導覽

●胡夫金字塔

  在古埃及,每位法老從登基之日起,即着手爲自己修築陵墓,以求死後超度爲神。胡夫金字塔建於約公元前2670年,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位法老胡夫統治時期。它是埃及現存規模最大的金字塔,被喻爲“世界古代七大奇蹟”之一。

  它大約由230萬塊石塊砌成,外層石塊約115000塊,平均每塊重2.5噸,像一輛小汽車那樣大,而大的甚至超過15噸。假如把這些石塊鑿成平均一立方英尺的小塊,把它們沿赤道排成一行,其長度相當於赤道周長的三分之二。

  據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的估算,修建胡夫金字塔一共用了30年,每年用工10萬人。金字塔一方面體現了古埃及人民的智慧與創造力,另一方面也成爲法老專制統治的見證。

  曾有人根據文獻資料的數據對胡夫金字塔進行了研究。經過計算,他驚訝地發現該金字塔每壁三角形的面積等於其高度的平方。另外,塔高與塔基周長的比就是地球半徑與周長之比,因而,用塔高來除底邊的2倍,就可以求得圓周率。他認爲,這個比例絕不是偶然的,它證明了古埃及人已經知道地球是圓形的,還知道地球半徑與周長之比。

  大金字塔到底凝結着古埃及人多少知識和智慧,至今仍然是遠沒有完全解開的謎。大金字塔之謎不斷吸引着成千上萬的熱心人在探索。

●卡夫拉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

  大金字塔不遠的地方有一座金字塔,名叫卡夫拉金字塔,這是胡夫的兒子哈夫拉的金字塔。它比胡夫的金字塔低3米,但由於它的地勢稍高,因此看起來似乎比胡夫的金字塔還要高一些。

  如此巨大的金字塔是成千上萬塊重達2000噸的巨石構成。著名的獅身人面像“斯芬克斯”就守護在卡夫拉金字塔前。這是一尊具有獅身和卡夫拉王頭像的巨型石像。除了獅身是用石塊砌成之外,整個獅身人面像是在一塊巨大的天然岩石上鑿成的,它至今已有4500多年的歷史。

  古埃及人崇拜獅子,他們認爲獅子是力量的化身。這一設計既體現了法老的威嚴,又顯示了獅子的勇猛。它的奇特之處在於它的臉龐與幾何身體完全異化,卻又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連法老哈夫拉也讚不絕口。

延伸閱讀

●?神祕的墓誌銘

   “誰要是干擾了法老的安寧,死亡就會降臨到他的頭上。”這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圖坦卡蒙國王的陵墓上鐫刻的墓誌銘。這個神祕而恐怖的“法老咒語”既讓人恐慌,又令人着迷。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科學應該怎樣來解釋那些看似神祕的現象呢?

  在20世紀20年代,古埃及法老的神祕咒語非常盛行。1922年,英國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及其同伴進入圖坦國王的墓穴,不久以後,卡特就由於被蚊子叮咬感染而神祕死亡。此後一直到1935年,與圖坦卡蒙陵墓發掘工作直接或者間接相關的21名人員先後死於非命,這些人中包括主要發掘人卡特的助手、祕書及其家屬等,這個咒語的傳說就不脛而走了。

  但是,科學家們一直認爲是墳墓中隱藏的病菌導致了卡特的死亡。1999年,德國微生物學家哥特哈德·克拉默果真在木乃伊身上發現了足以致命的細菌孢子(有的生物身體長成以後能產生一種細胞,這種細胞不經過兩兩結合,就可以直接形成新個體,這種細胞叫孢子),它在木乃伊身上可以寄居繁殖長達數個世紀之久。

  得知這一重大醫學發現之後,埃及科學家哈瓦斯每次發掘陵墓時都要在墓室牆壁上鑽一個通氣孔,等陵墓內的腐敗空氣向外排放數小時之後再進入。由於經驗豐富,在過去30年職業生涯裏,哈瓦斯雖然屢屢“驚動法老神靈”,可時至今日他依然“健在”。

  哈瓦斯經過檢測發現,尼羅河谷諸法老陵墓的石灰牆內普遍充滿了一種叫做“氡”的有害氣體,而醫學專家早有定論,氡氣可以致癌,這也許正是導致部分考古人員患病甚至死亡的誘因。

小貼士:

●交通:

  由市區乘坐出租車到吉薩景區即可,另外埃及博物館後的355路和一些中巴也可到達。

●注意事項:

  1、埃及日夜溫差大,冬季時期可攜帶一件薄外套。防曬要仔細,長袖、長褲、寬邊帽、防曬油得樣樣具備,飲用水要隨身攜帶,時常補充水分,避免過度曝曬在太陽底下,以防中暑。

  2、埃及大部分信奉伊斯蘭教,工作形態也以此爲主。一般商店夏季原則上每週只休週五一天,其他日子不休息,工作時間爲週日至週四9:30~14:00、16:30~20:00,冬季爲9:00~19:00。銀行工作時間爲週日至週四8:30~13:00,週五至週六休息。政府辦公時間爲週日至週四9:00~14:00,週五至週六休息。

  3、上午9時是遊覽此地的最佳時間,此時不但遊人人數較少,而且拍照光線極好。觀景臺可拍攝金字塔全景,可以騎着駱駝前往。

●最佳旅遊時間:

  埃及爲沙漠型氣候,終年少雨酷熱,夏季氣溫尤高,最高溫可達50℃。所以其較佳的旅遊時期爲冬季,此時也是當地的旺季。

2.美麗的童話愛情故事——泰姬陵

【必去理由】

  有人曾說,無論是甚麼人到了印度,一定會去參觀著名的泰姬陵。的確,這座被譽爲世界新七大奇蹟的陵墓,正如中國的萬里長城一樣,濃縮了一個偉大民族數千年的燦爛文化。

  世界上的文人墨客,曾用了諸多華麗詞藻來描繪這凝聚這驚世之愛的泰姬陵。其中,大文豪泰戈爾曾把泰姬陵比喻爲“永恆之面上的一滴淚珠”。作爲一個愛情豐碑,泰姬陵理所當然成爲世界上最優雅、最富浪漫風格的建築之一。

先睹爲快

? 泰姬陵始建於公元1632年,歷時22年,於1654年建成。它坐落在印度北方邦的阿格拉,是印度莫臥兒王朝第五代國王沙賈汗爲他死去的愛妃泰姬·瑪哈爾修建的陵墓。泰姬陵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蹟之一,被譽爲“完美建築”。

  泰姬陵佔地廣闊,由前庭、正門、莫臥兒花園、陵墓主體以及兩座清真寺所組成。陵墓主殿四角都有圓柱形高塔一座,每座塔均向外傾斜12度,建造者的用意是一旦遇上地震高塔只會向外側倒下,而不會傷及主殿。

  無論在任何角度望去,絢麗奪目的泰姬陵都顯得壯麗無比,造型完美,加上陵前水池中的倒影,就像有兩座泰姬陵交相輝映。泰姬陵由殿堂、鐘樓、尖塔、水池等構成,全部用純白色大理石建築,用玻璃、瑪瑙鑲嵌,絢麗奪目,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是伊斯蘭教建築中的代表作。2007年7月7日,泰姬陵當選爲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

  相傳,泰姬陵於修建時,每天動用2萬役工。除了彙集全印度最好的建築師和工匠,還聘請了中東、伊期蘭地區的建築師和工匠,更是耗竭了國庫,這導致莫臥爾王朝的衰落。

  泰姬陵是用從322千米外的採石場運來的大理石造的,成千上萬的寶石和半寶石鑲嵌在大理石在表面。陵墓上的文字是用黑色大理石做的,從一道雕花的大理石圍欄上可以看到出色的手藝。陽光照射在圍欄上時,它投下變化紛呈的影子。

  泰姬陵莊嚴雄偉的門道象徵着天堂的入口,上方有拱形圓頂的亭閣。原先這兒曾有一扇純銀的門,上面鑲嵌着幾百個銀釘。可惜的是,這些東西都已被劫走,現在的門是銅製的。竊賊們偷去了這些珍貴的東西,但泰姬陵的雄偉壯麗仍使人爲之傾倒。

  泰姬陵代表了莫臥兒建築成就的高峰,人們對它懷有和對清真寺崇敬的心情。這種風格的紀念陵墓在印度北部發展並隨之消失。

  毫無疑問,泰姬陵是世界上完美藝術的典範之一。月光之下的泰姬陵,更給人一種恍若仙境的感覺。她不僅僅表達了沙賈汗對愛妻的深切紀念,也是獻給人類的一份厚禮。泰姬陵是印度穆斯林藝術最完美的瑰寶,1983年被列爲世界遺產名錄,是世界遺產中令世人讚歎的經典傑作。

景點導覽

●泰姬陵的主體?

  泰姬陵最引人矚目的是用純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體建築,皇陵上下左右工整對稱,中央圓頂高62米,令人歎爲觀止。四周有四座高約41米的尖塔,塔與塔之間聳立了鑲滿35種不同類型的半寶石的墓碑。

  陵墓的基座爲一座高7米、長寬各95米的正方形大理石。陵內有50層階梯,是專供穆斯林阿訇拾級登高而上的。大門與陵墓由一條寬闊筆直的用紅石鋪成的甬道相連接,左右兩邊對稱,佈局工整。在甬道兩邊是人行道,人行道中間修建了一個“十”字形噴泉水池。

  陵墓邊長近60米。寢宮居於陵墓正中,寢宮的上部爲一高聳飽滿的穹頂,寢宮內有一扇由中國巧匠雕刻得極爲精美的門扉窗欞。

  寢宮共分宮室5間,宮牆上有構思奇巧的用珠寶鑲成的花卉,使得宮室更加光彩照人。中央八角形大廳是陵墓的中心,牆上鑲嵌着淺浮雕和精美的寶石。中心線上安放着泰姬的墓碑,國王沙賈汗的墓碑則位於其旁邊。

  建築時,在主體下方挖了18口井,每口井都以一層石頭、一層柚木的方式,把地基層層疊起,以減低地震對主體的傷害,可見沙賈汗對皇后的愛護。陵墓內部只靠室外透入的陽光照明,在大理石屏風內有兩副空石棺,而沙賈汗與皇后的真正長眠地點是在地下另一土窖中。

●早中晚的泰姬陵各不同

  泰姬陵是一件稀世傑作,需要仔細來欣賞,走馬觀花相當於白來一趟。由於泰姬陵通體用雪白的大理石砌成,牆壁、門扉、窗欞雕滿了精美的花紋,因此,早中晚不同時間去看泰姬陵,總能有一番別樣的感受。

  早晨,初升的紅日伴着河水嫋嫋的晨霧,彷彿要將泰姬陵從睡夢中喚醒,此時的它顯得靜悄悄的。歷經了幾百年風雨滄桑,它彷彿也變得處變不驚。它泰然自若地梳洗打扮,準備笑迎八方來賓。中午,泰姬陵在藍天白雲下,腳踏碧水綠樹,在耀眼的陽光映襯下,更出落得玲瓏剔透,光彩奪目。

  不過,泰姬陵最美麗的時候,是朗月當空的夜晚。白色的大理石陵寢,在月光映照下有時會發出淡淡的紫色,清雅出塵,美得就像下凡的仙女。然而,一年之中這種日子並不多見,所以能否欣賞得到,就要看運氣了!

  由於泰姬陵在早中晚所呈現出的景色各不同,因此,它成了世界上唯一一個早中晚遊覽票價不一樣的景點。另外,千萬要記住,不要在星期五前往,因爲那天只爲當地穆斯林開放。

延伸閱讀

●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

  早在公元1022年,莫臥兒王朝就是當時世界上要強大的國家之一。沙賈汗是莫臥兒王朝第五代國王,他嬪妃滿宮,可是,卻獨寵波斯女子阿姬曼·芭奴。

  芭奴聰明賢惠,多才多藝,貌若天仙,沙賈汗封她爲“泰姬·瑪哈爾”,意思是“宮廷的王冠”。沙賈汗與愛妃形影不離、情深意篤,無論是出征還是被放逐都伴隨同行。

  泰姬17歲入宮。1631年,泰姬在生下第14個孩子後,因爲難產,死在南征的軍帳中,時年她36歲,結婚18年。

  傳說,沙賈汗爲此悲傷得頭髮一夜全白。爲了愛妃,他穿了兩年的喪服,沙賈汗發誓要建一個配得上妻子的陵墓,他徵召了世界各地著名的設計師和工匠,用印度西北的純白大理石、斯里蘭卡的藍寶石、伊拉克的月長石、阿拉伯的珊瑚、波斯的紫水晶、俄國的孔雀石、中國西藏的翡翠……花了整整22年的時間,修建了這座爲世人仰慕的曠世建築。

  癡情的沙賈汗本想在朱木拿河的另一端,爲自己建一座一模一樣的黑色大理石的陵墓,以便死後能與泰姬陵裏的愛妃相對而眠。他設想着,河面上還要用黑白兩色的大理石建一座橋,連接兩座黑白陵墓。

  但泰姬陵剛剛完工不久,他的兒子奧朗則布就弒兄S弟篡奪了王位,於1658年宣佈爲帝,並把他的父親沙賈汗軟禁在阿格拉堡內整整8年,並且不讓他看到泰姬陵。

  在這漫長的8年裏,沙賈汗每天在古堡的八角樓裏通過一塊大水晶石的折射,癡癡地凝視着遠處朱木拿河裏浮動的泰姬陵倒影,最終,沙賈汗在城堡內憂鬱而死。但可以得到一絲安慰的是,他死後被合葬於泰姬陵內他的愛妃泰姬的身旁。

  現在,陵內存放着兩具嵌滿寶石花卉的白色大理石石棺,小的那具就是國王沙賈汗的棺槨。

小貼士:

●開放時間:

  6:00~20:00

●最佳旅遊時間:

  每年的11月至翌年的3月初天氣清涼,是印度全年最佳旅遊季節,到處萬紫千紅,春意盎然,品種繁多的亞熱帶花卉競相開放。

3.地球的傷疤——東非大裂谷

【必去理由】

  昔日,被西方殖民主義者說成“野蠻、貧窮、落後的非洲”,實際上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之一,是一塊擁有光輝燦爛古代文明的土地,人類起源地——東非大裂谷是人類文明最早的發祥地之一。

  這條長度相當於地球周長1/6的大裂谷,氣勢宏偉,景色壯觀,是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帶,有人形象地將其稱爲“地球表皮上的一條大傷痕”。只有親臨大峽谷,才能體會得到它那奇秀絕美的自然景色,感受天地之廣闊,氣象之萬千……

先睹爲快

  東非大裂谷亦稱“東非大峽谷”或“東非大地溝”。裂谷寬約幾十至200千米,深達1000~2000米,谷壁如刀削斧劈一般。

  從整個非洲大陸來看,東非大裂谷是全非洲最高的地帶,屬東非裂谷高原區,總面積500多萬平方千米,佔非洲面積的1/6多。非洲的幾座海拔在4500米以上的高峰,全部分佈在這個自然區內,其中有著名的乞力馬扎羅山、肯尼亞山、埃爾貢山等。

  說到這兒,憑大家的想象,一定認爲東非大峽谷是一條狹長黑暗、陰森恐怖的地方,其間荒草漫漫,怪石嶙峋,渺無人煙。可是,當你真正來到大裂谷,則會看到另外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從遠處看,茂密的原始森林覆蓋着連綿的羣峯,山坡上長滿了仙人球。走近一看,峽谷內草原廣袤,翠綠的灌木叢散落其間,芳草萋萋,花香陣陣,草原深處的幾處湖水波光粼粼,山水之間,白雲飄蕩。裂谷底部都是平平整整,坦坦蕩蕩的,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

  所以說,所謂“大傷疤”是從整個地球的角度來說的。真要走近了,東非大裂谷其實更像美麗的野生動物園和一座巨型天然蓄水池。這裏不僅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而且,非洲大部分湖泊都集中在這裏。大大小小有30多個,呈長條狀,像一串晶瑩的珍珠,沿大裂谷一字排開,成爲東非高原上的一大美景。

  這些湖泊多狹長水深,其中坦噶尼喀湖南北長670千米,東西寬40~80千米,是世界上最狹長的湖泊。它的平均水深達1130米,僅次於北亞的貝加爾湖,爲世界第二深湖。成羣的非洲禿鸛、鵜鶘、河馬等聚居在湖區生活。

  自然恬靜的查莫湖是大裂谷南部著名的鱷魚湖,這裏生活着上千條野生鱷魚。大裂谷兩邊的山地野生動物保護區內,有大量的非洲斑馬。附近山地、草原上則生活着很多狒狒、羚羊等野生動物。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親臨裂谷之巔,才能真正感到天地之廣闊,氣象之萬千。只有親自來到東非大裂谷,才能切身體驗到自然界這種舉世無雙的奇秀景色。

景點導覽

●圖爾卡爾湖

  圖爾卡納湖是東非裂谷帶上衆多湖泊中的一個。湖區呈條帶狀,南北伸延256千米,向北一直抵達到埃塞俄比亞邊界,東西寬50~60千米,面積6400多平方千米,湖南海拔375米,它不僅是肯尼亞境內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鹹水湖之一。

  其實,在久遠的年代裏,圖爾卡納湖曾經同尼羅河是相通的,後來的地殼運動,相互之間才漸漸失去聯繫。現在的圖爾卡納湖是孤立隔絕的,由於湖水不能外流,形成了一個面積巨大的鹼水湖泊,湖水具有明顯的滑膩感,有較強的去污能力。其南部是一片深水區,最深處可達120米左右。

  湖心有南、北、中並列的3個小島,島上長滿了茂密的草叢。圖爾卡納湖水碧綠,水性清涼,除南部湖水中含鹽度高可以提取各種鹽類外,其他淺水區的湖水只是略帶鹹味,仍然可以入口飲用。

  湖區內的水產異常豐富,魚的種類衆多,魚兒的個頭也比較大,有的魚長約數米,重達百十來斤。湖中盛產鯉魚,鯉魚的數量衆多,個頭也比較大,有的長達10多米,據說,它們發怒時能夠頂翻湖中的木船。

●納庫魯湖

  肯尼亞第四大城市納庫魯位於東非大裂谷的中心地帶,距離首都內羅畢西北160千米。這裏彙集了高原、盆地、湖泊和山脈多種地貌。世界著名的納庫湖就坐落在這裏,納庫湖是爲保護禽類鳥建立的公園,被譽爲“觀鳥天堂”。

  因爲納庫魯湖地處火山地帶,這裏有豐富的藍綠色螺旋藻和硅藻,是火烈鳥最喜歡的食物,因此這裏變成了火烈鳥的天然集聚地。這裏的火烈鳥約有200多萬隻,爲世界上最大火烈鳥棲息地,佔世界火烈鳥總數的三分之一,同時可看到多種珍禽奇鳥。

  公園內除鳥類外,還有許多野生動物,包括非常稀有的白犀牛,此外還有長頸鹿、獅子、野牛、羚羊、斑馬、鬣狗、疣猴、狒狒、狐狸等。

延伸閱讀

●東非大裂谷的形成

  東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陸上最大的斷裂帶,從衛星照片上看去猶如一道巨大的傷疤。那麼,東非大裂谷是怎樣形成的呢?

  根據地質學家們考察研究認爲,大約3000萬年以前,由於強烈的地殼斷裂運動,使得同阿拉伯古陸塊相分離的大陸漂移運動而形成這個裂谷。

  在那時候,這一地區的地殼處在大運動時期,整個區域出現抬升現象,地殼下面的地幔物質上升分流,產生巨大的張力,正是在這種張力的作用之下,地殼發生大斷裂,從而形成裂谷。由於抬升運動不斷的進行,地殼的斷裂不斷產生,地下熔岩不斷的湧出,漸漸形成了高大的熔岩高原。高原上的火山則變成衆多的山峯,而斷裂的下陷地帶則成爲大裂谷的谷底。

  地質學家們根據地球物理勘探資料分析,得出結論認爲,東非裂谷帶存在着許多活火山,抬升現象迄今仍然在不停地向兩翼擴張。雖然這個現象進行的速度非常緩慢,近200萬年來,平均每年的擴張速度僅僅爲2~4厘米,但如果依此不停地發展下去,未來的某一天,東非大裂谷終會將它東面的陸地從非洲大陸分離出去,從而產生一片新的海洋以及衆多的島嶼。

小貼士:

●肯尼亞旅行注意事項:

  1、肯尼亞是瘧疾、傷寒、霍亂和艾滋病疫區之一,上述疾病發病率較高。應隨身帶一些防治藥物。外出活動應注意防蚊防曬。如生病或出現意外,儘可能到當地較大醫院就診。

  2、晚上不要出門,白天出門應結伴而行。如迷了路,不要在馬路上來回行走,應走進商店等相對比較安全的地方,尋求幫助。

  3、出行儘量不坐小中巴,開車應選擇主幹道。與前面車輛保持一定車距,注意看車後視鏡,如發現有車尾隨,不能加速,而應改變方向,開往警察局。途中注意關緊車窗,不要輕易停車,即使有人敲窗也不予理睬;如遇上交通事故,應立即報警。

  4、選擇有信譽的知名旅館入住,最好不選底層的房間,隨時關好門窗。如有人敲門,確認後再開門。出門時要隨身帶上現金、護照和其他證件。返回時如發現門開着或沒上鎖,不要進門,應立即報告飯店經理。

  5、不要隨身攜帶大量現金,更不能將大量現金暴露在公共場合,但錢包裏要放一定數量的零錢,除了方便隨時使用外,如遇搶劫,可適時交出,以免生命受到威脅。

  6、穿着要得體,不穿怪異和緊身服裝。儘量穿便於室外活動的休閒服,鞋子要耐穿,襪子要略厚,並戴上遮陽帽。

4.石像的故鄉——復活節島

【必去理由】

  在煙波浩淼的南太平洋上,有一個面積僅117平方千米的小島——智利的復活節島。它以神祕的巨石人像、“會說話的木板”和奇異的風情吸引着無數遊人。每年的復活節都會使這個面積不大的小島活躍起來。

  復活節島人能歌善舞,熱情好客,每迎來賓都獻上串串花環。他們的民間舞蹈同夏威夷的草裙舞相似,是智利旅遊活動的“保留節目”。人們可以在島上一邊過節一邊感受小島的美麗和神奇。

先睹爲快

  復活節島位於東太平洋,距智利3600多千米,西距最近的皮特克恩島1900千米。復活節是一個三角形的小島,屬亞熱帶氣候。它是地球上最孤獨的一個島嶼,就像一葉孤舟漂泊在萬頃碧波上。它長24千米,最寬處爲17.7千米,面積117平方千米,首府是安加羅西亞。

  1722年4月5日,荷蘭航海家雅可布·羅格文在南太平洋上航行探險,突然發現一片陸地。他以爲自己發現了新大陸,上岸後才知道是個海島。正巧這天是復活節,他在航海圖上記下了一個點,旁邊註上“復活節島”。從此,這個無名小島以“復活節島”爲人所知。1888年,智利政府派人接管該島。

  在人類學界,復活節島一般被稱爲“拉帕努伊島”,是島上原居民對它的稱呼,意爲“石像的故鄉”,與他們的方言同名。島上的居民也稱它爲“世界的肚臍”。這種叫法,一開始人們並不理解,直到後來航天飛機上的宇航員從高空鳥瞰地球時,才發現復活節島孤懸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確實跟一個小小的“肚臍”。

  復活節島呈三角形,島上有許多小火山。火山口周圍長滿了苔蘚和野草,較大的火山口裏已經形成了湖泊,湖邊長着蘆葦。這一切構成了復活節島獨特的自然景色。

  復活節島上最著名的是巨大的石雕像,已發現的約有1000尊。這些巨大的石雕像大多在海邊,有的豎立在草叢中,有的倒在地面上,有的豎在祭壇上。它們一般高5~10米,重達30~90噸,最高的一尊有22米,重300多噸。它們的頭較長,眼窩深,鼻子高,下巴突出,耳朵較長。它們沒有腳,雙臂垂在身軀兩旁,雙手放在肚皮上。

  這些石雕像是用淡黃色火山石雕刻成的。有的還戴着帽子,帽子是用紅色岩石雕成的,高几米,形狀像個圓柱。有的石雕像身上還刻着符號,有點像紋身圖案。此外,人們還發現了比這些巨大的石雕像還要大一倍的石雕像,但它們多是半成品。

? 專家們推測,這些巨大石雕像在遠古時代就存在了。可那時島上還沒有近代居民,那麼,是甚麼人居住在這太平洋小島上呢?他們爲甚麼要雕刻這些巨大的石像呢?他們又是如何搬動這巨大無比的石像的呢?兩個多世紀以來,一直沒人能解答這些問題。

  獨特的自然景觀和神祕的巨大石像,給復活節島增添了無限的魅力,這裏每年吸引着大量遊人前來觀光。

景點導覽

●鳥人節

  島上最大的傳統節日莫過於一年一度的“鳥人節”。每年春天,全體島民齊聚奧龍戈火山頂,選舉自己的首領“鳥人”,祭拜自己的神明。

  “鳥人”這個說法,出自島上流傳的一個神話:古時候,造物主瑪科·瑪科向島上的祭司傳授宗教儀式和祭神物品——海鳥蛋,並指定海上兩個礁嶼爲取鳥蛋的地方。就這樣,每年八九月海鷗飛來之時,島民們就會集中在奧龍戈海邊。由每個部落推選一名選手順崖下海,游到2千米外的大礁石上尋找鳥蛋。

  第一個得到鳥蛋的選手立即游回島上,將蛋交給自己的酋長,這個酋長便成爲當年的“鳥人”。整個一年裏,他都被島民供奉爲神明。由於游泳取蛋時常遭鯊魚襲擊,有很大的危險性,所以,這一活動已停止100多年了。

  但是,神聖的祭典儀式、多彩的化妝表演仍然保留至今,“鳥人”仍是島民的崇拜神。爲適應旅遊需要,活動時間改在每年2月,爲的是讓更多的遊人目睹這奇異的風俗。

●阿納凱

  復活節島北部的阿納凱是全島最富魅力的景點,這裏有被當地人稱作“莫埃”的威武石像,還有一片金黃色的,又長又寬的沙灘。岸上的棕櫚樹林青翠茂密,攀上全島最高點,海拔507米的特雷瓦卡山頂,極目遠眺,島上的大小火山和四周的石像盡收眼底,浩瀚的太平洋與藍天渾然一體,令人心曠神怡。

  從山上下來不遠便是著名的“七尊莫埃”景點。據傳,它是一個毛利巫師的七個兒子等待歐圖·瑪圖阿王到來的地方。“達海”是全島保存最完好的“莫埃”石像羣。每當傍晚,人們步行到這裏觀看日落,霞光映紅半邊天,巨大的石像被襯托出永恆的剪影。

  復活節島人熱情好客,友善禮貌,每迎來賓都獻上串串花環。男女青年能歌善舞,每逢節假日,男人頸套花環、裸露上身,女人頭戴花飾、下穿羽裙,跳起優美的羽裙舞。這種舞蹈同夏威夷的草裙舞相似,是智利旅遊活動的“保留節目”。

延伸閱讀

●石刻之謎

  關於島上的神奇雕像,歷來流傳着很多種說法。一種說法是這些石像是島上人雕刻的,他們是島上土著人崇拜的神或是已死去的各個酋長、被島民神化了的祖先。

  但有一部分專家認爲,石像的高鼻、薄嘴脣,都是白種人的長相,而島上的居民是波利尼西亞人,他們的長相沒有這個特徵。雕塑是一種藝術,總會蘊含着那個民族的特徵,而這些石像的造型,並無波利尼西亞人的特徵。那麼,它們就不是現在島上居民的祖先製作的。

  此外,人們在從另一個角度分析,要完成這麼大的雕刻工程,僅憑一些原始的工具是不可能完成的。有人測算過,2000年前這個島上可提供的食物,最多隻能養活2000人。在生產力非常低的石器時代,他們必須每天勤奮地去尋覓食物,才能勉強養活自己,他們哪裏有時間去做這些雕刻呢?

  不僅如此,這種石雕像藝術性很高,專家們稱它們爲“巧奪天工的技藝”。即使是現代人,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幹得了的,誰又能相信,石器時代的波利尼西亞人,個個都是善於雕刻的藝術家呢?

  所以,就衍生出來另一種說法:石像不是島上人雕刻的,而是比地球上更文明的外星人來製作的。他們爲了某種目的和要求,選擇這個太平洋上的孤島,建了這些石像。這種說法顯得很離奇。爲雕刻這些石像,島上丟棄了許多用鈍了的石器工具,誰會相信,比地球人更文明的外星人,會用這些原始的石器工具來完成這批雕像作品呢!

  總之,有關復活節島的石人像,種種說法很多。直到今天,還沒有得出一個使大家信服的、科學而又圓滿的解釋。

小貼士:

●注意事項:

  1、智利人習慣在下午5:00喝茶,這樣晚餐時間就較晚;婦女不穿短褲上街,除非在海灘;週一至週五凌晨2:00~5:30爲熄燈睡覺時間,週六、週日沒有此規定。

  2、境內多火山,地震頻繁,注意安全。

  3、智利治安比較好,是南美比較富裕的國家。早晚溫差大,冬季白天爲10~15℃,晚間在0℃左右,注意多帶衣服。

  4、時差:夏季(11月~次年2月),比中國晚11個小時;冬季(5月~9月),比中國晚12個小時。

●特產及紀念品:

  紅提、三文魚、葡萄酒、銅器、木雕和有名的黑陶器以及印第安人手工地毯等。

●最佳旅遊時間:?

  智利最佳旅遊季節在11月至次年3月,正值當地夏天,但氣溫不會太高,不過紫外線強烈,尤其是去復活節島,更應注意防曬。

  

5.人間的奇蹟之城——吳哥古城

【必去理由】

  在柬埔寨暹粒市往北不遠的莽莽林海中,隱藏着一座古建築羣,它是柬埔寨的象徵,是它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明珠。它與埃及金字塔、中國的長城、印度尼西亞的波羅浮屠並稱爲“東方四大奇觀”。它就是柬埔寨人的驕傲——吳哥古蹟。

  走在吳哥,你一定會被它多姿多彩的藝術所感動。而這些人類藝術的瑰寶,曾經消失在從林中幾百年。如今,它得以重見天日,那精雕細琢的完美細節,和粗獷豪放的氣魄,深深地打動了今天的人們……

先睹爲快

  吳哥古蹟羣位於柬埔寨首都金邊西北300多千米處,是柬埔寨吳哥王朝的都城遺址。吳哥古城始建於公元802年,完成於1201年,歷時近400年。吳哥王朝輝煌鼎盛於11世紀,是當時稱雄中南半島的大帝國,也是柬埔寨文化發展史上的高峰。

  1431年,泰人軍隊攻佔並洗劫了吳哥,驕傲的高棉(柬埔寨古稱)帝王棄城而逃,被迫遷都金邊。在幾百年的建造過程中,吳哥曾先後兩次遭洗劫和破壞。此後,吳哥被遺棄,盛極一時的吳哥王城便淹沒在洞裏薩湖畔的森林裏,成爲被世人遺忘的空城廢都。直到19世紀60年代才被發現,一個名叫亨利·穆奧的法國博物學家發現了它。

  其實,在亨利發現這一古蹟之前,中國元朝人周達觀就已經發現這個地方了。歷史記載,周達觀曾在1296年到達吳哥,第二年回國,著有《真臘風土記》,對吳哥的繁華富麗進行了如實的描繪。據說亨利就是看了這篇文章纔去探險。他找了嚮導,帶了武器和食品,僱了民工砍伐森林,最後終於找到了曾經富麗堂皇的吳哥王朝。

  現存的吳哥古蹟主要包括吳哥王城(大吳哥)和吳哥窟(小吳哥),吳哥古蹟總共有大小建築600餘座,組成了氣勢恢宏的古蹟羣,分佈在40多平方千米的叢林中。

  今天,“空城”不再空,“廢都”不再廢。自1998年來,吳哥古蹟旅遊業迅速興起。如今吳哥已成爲世界著名的旅遊考古勝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大批遊人。

景點導覽

●吳哥王城(大吳哥)

  吳哥王城是真臘王國吳哥王朝的國都,於12世紀後期由高棉王國國王擴建而成。因他信奉佛教,所以都城緊挨吳哥窟。與吳哥窟不同的是,城內的生活氣息更爲濃厚。巴戎廟、寬闊的中央大道和宏偉的鬥象場,無不使人聯想起人頭攢動的盛世景象。

  吳哥王城呈正方形,全是用赤色石塊砌成,整座城池佈局合理,建築設計別具匠心,城內有各式精美的寶塔寺院和廟宇。該王城由城牆和護城河保護,城牆高8米,整個城市有5道城門,除了東西南北4個正方向處各開有城門外,在東門的北面還開了一座勝利之門。城門都是塔形結構,高20米。每個塔身上都有面向四方的四面佛像,以慈悲的眼神俯視着進入城內的每一個人。這是吳哥王朝全盛時期的國王加亞拔羅曼七世的面容,象徵眼觀八方耳聽四面的佛菩薩。世人將其稱之爲——高棉的微笑。

  吳哥王城的中心是巴揚廟,它是王城的主體建築,高達45米,它和周圍的16座中塔和幾十座小塔,構成一組完美整齊的階梯式塔型建築羣。據史書記載,這16座寶塔象徵當時高棉的16個省。

  這些雕像刻工精細,線條流暢,立體感強,堪稱石雕藝術的奇瑰。最低一層迴廊上的浮雕長約800米,大多題材取自印度史詩中的神話故事,技巧高超,刻畫生動,想象力豐富,是高棉浮雕中最精妙的代表。

●吳哥窟(小吳哥)

  吳哥窟是吳哥地區最主要的古蹟,也是舉世聞名的建築奇觀,位於吳哥城南4千米處。12世紀前半葉吳哥王朝全盛時期,信奉婆羅門教的高棉國王蘇利耶跋摩二世,爲了祭祀“保護之神”毗溼奴,炫耀自己的功績,而建造了著名的吳哥窟。後來,又把它當成他自己的陵墓。

  吳哥窟包括十多座古建築物及幾十組次要遺蹟,總面積4萬平方米以上。它的主體建在一座石砌的3層臺基上,各層四邊都有石雕門樓和石砌迴廊,最上層有形似5座蓮花蓓蕾的尖塔,中央最高的離地65米。寶塔象徵着印度教和佛教神話中的宇宙中心和諸神之家,稱爲“山廟”。柬埔寨將它視爲國家的象徵,繪在國旗上。

  其主殿呈塔式三層,塔羣錯落、迴廊環繞。多彩多姿的浮雕,遍佈於迴廊的四壁、廊柱、欄杆、內頂之上,工藝精湛,美輪美奐。數千尊舞蹈仙女阿卜薩拉的浮雕像,面帶美麗的高棉微笑,舞姿柔美、栩栩如生。

延伸閱讀

●吳哥王城之謎

  吳哥王城位於吳哥窟的北部,是耶跋摩七世統治時期建造的新都。吳哥王城規模非常宏偉壯觀,護城河環繞在周圍。城內有各式各樣非常精美的寶塔寺院和廟宇。

  重現於世的吳哥古蹟,具有獨特和永久的魅力,這使世人爲之傾倒、贊服,同時又使人們產生了無窮的遐想和許多疑點。

  疑點一:到底是甚麼人建造了美妙絕倫的古城?人們看到,吳哥古城的每一塊石頭都是精雕細琢,遍佈浮雕壁畫。雕刻技巧嫺熟、精湛,想象力豐富、驚人,使人難以置信,以至於長時間內流傳,吳哥古蹟是天神的創造,不可能出自凡人之手。最令人感到驚奇的是,在壘砌這些建築時,沒有使用粘合劑之類的材料,完全靠石塊本身的重量和形狀緊密相連,絲絲入扣。直到今天,吳哥古蹟的大部分建築雖歷經滄桑,仍舊巋然不動。吳哥古蹟充分向人們展示了柬埔寨人民高度的藝術才能和充分的智慧。

  疑點二:通過對吳哥城的規模進行估計,在這座古城最繁榮的時候,至少近百萬居民生活在這兒。可是,爲甚麼這樣一座繁榮昌盛的都城竟會淹沒在茫茫叢林裏呢?它的居民爲甚麼都不見了呢?有人猜測,此地曾經流行過瘟疫或霍亂之類的疾病,使他們迅速地在極短時間內全部死去。還有人猜測,可能是外來的敵人攻佔這座城市後,將城裏的所有居民趕到某一地方做奴隸去了。

  疑點三:在柬埔寨歷史上放棄吳哥是一個具有重要轉折意義的事件,它標誌着一度強大的吳哥王朝的瓦解。那麼,是不是有別的因素呢?

  由於有關柬埔寨中古時代的史料極其缺乏,重現於世的吳哥古城只能有待後人去探索研究。

小貼士:

●門票:

  參觀吳哥窟的票分一天、三天、七天三種。票價分別爲20、40和60美元。建議買3天的,時間、精力都比較合適。

●注意事項:

   1、到吳哥古城旅遊,帶美元最好,不必換成當地幣瑞爾,當地人發工資就用美元。1美元約摺合4000瑞爾,1美元以上均找付美元,1美元以下找付瑞爾,爲方便起見,最好多帶些1美元的貨幣;

   2、無論哪個季節前往,最好帶上防曬霜和太陽眼鏡。

●最佳旅遊時間:

   遊吳哥古蹟的最佳月份是氣候乾燥涼爽的旱季,12月到次2月是吳哥旅遊的黃金季節。6月到10月是雨季,湖泊盛滿雨水,古蹟林展現另一番景象,此時,攀爬陡峭的神殿石階是非常危險的。3月到5月異常炎熱,如果怕熱,還是避開爲好。

6.世界建築史上的奇峯——比薩斜塔

【必去理由】

  意大利中部的比薩城內,有一座造型古拙而又秀巧的鐘塔。它是羅馬式建築的範本,但是它的名氣不止這些。每年有80萬遊人來到塔下,無不對它那“斜而不傾”的塔身表示憂慮和焦急,同時,也爲自己能親眼目睹這一由缺陷造成的奇蹟而慶幸萬分。這座令人心潮澎湃的塔,就是著名的比薩斜塔。

  而比薩斜塔是否真如比薩人所說的:“比薩斜塔像比薩人一樣結實健壯,永遠不會倒下。”這個答案不在今天,而在未來,也許你親自去看一下,也能得出自己的結論。

先睹爲快

  比薩斜塔位於意大利托斯卡納省比薩城北面的奇蹟廣場上。廣場的大片草坪上散佈着一組宗教建築,它們是大教堂、洗禮堂、鐘樓和墓園。這組建築都是統一的羅馬式建築風格,外牆面均爲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個建築相對獨立,又相互呼應,十分的美觀協調。比薩斜塔位於比薩大教堂的後面。

  比薩斜塔其實是一座鐘樓,工程曾間斷了兩次很長的時間,歷經約200年才完工。在鐘樓入口右側牆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塊碑銘,上面記錄了鐘樓開始建造的年代:“鐘樓奠基於公元1174年8月”。由於當時比薩使用的紀年同現在通用的公元紀年相差一年,所以它確切的奠基時間應是1173年8月,這個年份也多次出現在歷史檔案和同時代的編年史中。

? ??比薩斜塔毫無疑問是建築史上的一座重要建築。即使它沒有發生嚴重的傾斜,它大膽的圓形建築設計已經向世人展現了它的獨創性。在更早年代的意大利鐘樓中,雖然採用圓形地基的設計並不少見,但是,比薩鐘樓仍被認爲是獨立於這些原型的。因爲,它雖借鑑前人建築經驗的基礎,但是對獨立設計和圓形建築加以了發展,形成了獨特的比薩風格。

  鐘樓的圓形設計迎合了同一旁的大教堂,教堂半圓形後殿和鐘樓的圓形設計相得益彰。尤其是在宏偉的、同樣是圓形的洗禮堂奠基以後,整個廣場顯得更爲和諧。

  鐘樓的裝飾格調繼承了大教堂和洗禮堂的經典之作,牆面用大理石或石灰石砌成深淺兩種白色帶,半露方柱的拱門、拱廊中的雕刻大門、長菱形的花格平頂、拱廊上方的牆面對陽光的照射形成光亮面和遮蔭面的強烈反差,給人以鐘樓內的圓柱相當沉重的假象。大教堂、洗禮堂和鐘樓之間形成了視覺上的連續性。

  有人說,比薩斜塔是一件“歪打正着”的藝術珍品,如果它不再傾斜,也就不會這麼出名了。不管怎樣,這一建築奇葩使得人們從世界各地紛至沓來,爭相觀看,比薩斜塔的魅力可見一斑。

景點導覽

●比薩大教堂

  比薩大教堂是一座典型的羅馬式建築,是爲紀念1062年打敗阿拉伯人,攻佔巴勒摩而建造的。其建於1063~1092年間,教堂平面呈長方的拉丁十字形,長95米,縱向四排68根科林斯式圓柱。

  大教堂正立面高約32米,底層入口處有三扇大銅門,上有描寫聖母和耶穌生平事蹟的各種雕像。大門上方是幾層連列券柱廊,以帶細長圓柱的精美拱圈爲標準,逐層堆疊爲長方形、梯形和三角形,佈滿整個大門正面。教堂外牆是用紅白相間的大理石砌成,色彩鮮明,具有獨特的視覺效果。

  教堂的正面有4層圓柱裝飾,正面和入口處大門上的羅馬風格的雕像非常精美。縱深100米的內部用白、黑的條文圖案裝飾,壯觀而明朗,顯出東方文化的痕跡,不禁讓人想起比薩作爲海港的歷史。

  講教壇由6根柱子和5根有雕刻裝飾的支柱支撐,中央是表現信仰、希望、慈愛的雕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講教壇旁邊天花板吊下的一盞青銅燈,就是伽利略發現“鐘擺等時性”原理的那盞吊燈。比薩大教堂建築精美,非常值得一看!

●比薩斜塔

  比薩斜塔高54.5米,直徑16米,重約1.4萬噸。斜塔共有8層,除底層和頂層有所不同外,其餘6層結構完全一樣。

  斜塔底層有15根圓柱,中間6層各有31根圓柱,頂層12根。沿石柱有寬4米的環行走道。斜塔每層都有拱門,總共有213個,斜塔底層牆壁上刻有浮雕,頂層有鍾亭。塔內有螺旋臺階294級,供遊人登塔,遠眺全城風光。

  比薩斜塔是世界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蹟。由於塔身壓力過重和地質鬆軟,南面的地基比北面約低2米。在施工期間塔身既出現輕微傾斜,隨着工程的進度,傾斜度不斷增加。到塔身建到第3層時,可明顯看出傾斜,曾一度停工。

  100多年以後,經工程師托馬索·皮薩諾精心測量和計算,證明比薩斜塔雖然傾斜,但不會倒塌,使工程繼續按原設計繼續施工,直到竣工。由於斜塔傾斜得愈來愈嚴重(每年0.2毫米),預計它最終都會抵抗不了地心吸力而倒下。全世界關注比薩斜塔的人們終於放心了,可見,比薩斜塔已經只是意大利人的驕傲了,它是全世界人共同的財富。

延伸閱讀

●伽利略的自由落體實驗?

  斜塔建成300多年後的一天,也就是公元1590年的一天,比薩斜塔下聚集了一大羣青年人。其中有一個年輕學者,手中拿着一大一小兩個鐵球交給一位青年學生,正在交代甚麼。

  過了一會兒之後,幾個青年學生拿着鐵球、計時沙漏和其他實驗用品登上了塔頂。那位學者向塔頂上的學生髮出信號後,青年學生立刻計時,並將握住鐵球的手撒開。不一會兒,“嘭”的一聲,兩顆鐵球同時落地。

  這個看似普通的動作,確實物理界的大事。就是這“嘭”的一聲,敲開了物理學一扇被人誤解的大門,擊破了一個曾經被視爲萬古不變的“真理”:物體從空中落下時,一定是重物比輕物快。從此誕生了“自由落體定律”。?

  這位學者就是比薩大學的年輕教授伽利略。塔頂上的學生興奮地走下來,擁抱着伽利略,他們盡情地跳躍着、歡呼着。

  在這歡呼聲中,禁錮人們思想近2000年的亞里士多德學說(重的物體會先到達地面,落體的速度同它的質量成正比)徹底被否定了。之後,人們運用“加速度”新概念開始了對運動的研究,於是纔有了以後的火車、汽車、登月飛船等等。

  伽利略在比薩斜塔做自由落體實驗的故事,記載在他的學生維維安尼1654年寫的《伽利略生平的歷史故事》一書中,但伽利略、比薩大學和同時代的其他人都沒有關於這次實驗的記載。對於伽利略是否在比薩斜塔做過自由落體實驗,歷史上一直存在着支持和反對兩種不同的看法。?

小貼士:

●交通:

  從佛羅倫薩坐火車或汽車大約1個小時就可抵達比薩。

  

●開放時間:

  比薩斜塔內每天限人限時開放,通常是每次限定20人,遊覽時間爲30分鐘。如果你想登塔,最好一到奇蹟廣場就先去買票。

  

目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