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其它小說 > 孩子拖拖拉拉,媽媽怎麼辦? > 第5章 誰偷走了你的時間?——教孩子認識合理利用時間的重要

第5章 誰偷走了你的時間?——教孩子認識合理利用時間的重要

目錄 下一章

   

   很多媽媽都抱怨自己的孩子浪費了太多時間,很多孩子也抱怨自己的時間總是不夠用,那麼,到底是誰偷走了孩子的時間呢?究其根源,還是因爲孩子沒有時間觀念,時間利用的效率太差。因此,我們首先要教孩子認識合理利用時間的重要。

   

32. 你的時間,浪費太多了!——孩子時間利用效率太差

   

   在家庭教育中,我們很多媽媽都有這樣的困惑:孩子每天忙忙碌碌,除了學習還是學習,表面上看非常用功,但是成績卻總也上不去。爲甚麼?這個問題一直困擾着我們,百思不得其解,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裏呢?

   其實,導致孩子成績不理想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效率太低。而導致孩子學習效率低下的原因也有很多,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孩子時間利用的效率太差,也就是不會利用時間。

  李洋13歲了,還有幾個月時間就要參加小學升初中的考試,他的學習在班級位於中上游水平,正好處於重點初中錄取線的邊緣地帶。所以,李洋每天刻苦學習,他早晨起得很早,然後開始晨讀,晚上喫過飯後就把自己關在書房裏,一學就學到11:00。

  但是,學校組織的第二次摸底考試,李洋的成績不但沒有上升,反而下降了。媽媽非常着急,不明白這是爲甚麼。於是,媽媽決定利用幾個晚上的時間,親自觀察一下李洋學習的情況。

  很快,媽媽找到了問題所在。原來,李洋每天晚上都要學習語文、數學、英語三門課程,但是,他隨意性太強,想看哪本書就看哪本書。有時候,李洋拿起數學書做幾道練習題,如果遇到難題,不知道怎麼解答了,他就會放下數學書,拿起語文書,如果覺得語文書太枯燥了,他就又換成了英語書……好像每一科都看了一些,其實都只是略知一二,實際的收穫卻非常少。

  針對李洋的情況,媽媽神祕地說:“兒子,媽媽想到了提高你學習成績的好辦法。”

  李洋高興而又驚訝地問:“甚麼好辦法啊?”

  媽媽耐心地說:“就是每天晚上安排一下自己學習的功課,比如,今天要看哪門功課,看哪些內容,大約看多長時間,等等。有這樣一個大概的時間安排,你就會有進步。”

  李洋疑惑地說:“真的嗎?那我試一試吧!”

  於是,李洋按照媽媽說的去做了。幾個星期後,在學校組織的第三次摸底考試中,李洋的成績果然上升了,學習也不像以前那麼累了,學習效率也有了明顯的提高。

   李洋雖然每天刻苦學習,但是卻沒有收到好的學習效果,有教育敏感度的媽媽通過細心觀察,找到了原因,並針對這個原因,幫助李洋提高了學習成績。

   可見,學習的效果與學習的時間長短並沒有必然的聯繫,並不是說學習時間長,學習的效果就一定好,學習的成績就一定會提高,關鍵還在於孩子是否懂得合理利用時間。

   對於孩子而言,時間是非常寶貴的,但是他還不具備合理利用時間的能力。因此,我們必須幫助他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指導他學會管理時間,這樣才能提高他的學習效率。

▲ 教孩子提前安排每天的學習

   有的孩子在學習中會出現和李洋同樣的問題,學習隨意性太強,缺乏計劃性,做事拖拖拉拉。這時,我們可以像李洋的媽媽學習,教孩子提前安排每天的學習,也就是合理安排每天學習的時間;學習一定要有目的性,不要東一榔頭西一棒子。

   孩子每天晚上學習之前,我們就可以引導他想一想,今天晚上要學習哪幾門功課?先學甚麼,後學甚麼?學習這幾門功課的哪些具體內容?每門功課的學習大約需要多少時間?這樣有了一個大致的時間安排,就可以鞭策孩子儘量按照進度學習。

   另外,孩子每天學習結束之後,我們也要引導他想一下,今天的完成情況怎麼樣?有沒有完成預計的學習任務?如果沒有,是甚麼原因,又該如何去改進?這樣一來,孩子就懂得每天檢查自己的學習情況,找到不足,及時改正,收到好的學習效果。

▲ 讓孩子有針對性地學習

   一個真正懂得利用時間的人,是不會把所有東西都往腦子裏硬塞的。孩子每天學習的時間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然而,面對着無限的學習內容,我們就需要讓他有針對性地學習。也就是說,不要不分輕重地給所有科目分配同樣的時間。

   在學習上,孩子必須分清主次,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時間,用有限的精力幫助自己取得儘可能高的學習效率。對於自己掌握得好的科目,可以少安排一些時間,把更多的時間放在自己比較弱的科目上。這樣的學習會更有針對性,時間利用的效率就會提高。

▲ 爲孩子排除外界的干擾

   有的孩子學習時不夠專注,房間外面有甚麼動靜,他都會豎起耳朵聽半天,看看有甚麼事情發生。等到他回過神來學習,他還需要尋找剛纔學到哪兒了,剛纔的思路到哪裏了,這樣不僅浪費了很多時間,而且還降低了學習效果。

   因此,在孩子學習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擾。我們需要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儘量不看電視,不閒聊,而是能夠安靜陪他一起看看書,或是安靜做自己的事情。這樣一來,孩子就能夠專心學習了。

   而且,孩子長時間在學習氛圍濃厚的家庭環境中,他的學習興趣就會被激發出來,時間利用的效率就會提高,學習的效果會更好,成績也會得到逐步提升。比如,原來1個小時才能做完的事情,現在30分鐘甚至20分鐘就能完成。

   

33. 學習,玩耍兩不耽誤!——勞逸結合,學習效果才最佳

   

   我們看到“學習,玩耍兩不耽誤”這個標題的時候,是否會有疑惑,難道真的能做到嗎?在生活中,我們很多媽媽經常是看到孩子在玩,就很不高興,覺得他是在浪費學習的時間,於是趕緊叫他回去學習,並希望他學習的時間越長越好。我們不僅要求孩子完成老師佈置的學習任務,而且還要讓他上一些培訓班、特長班。

   結果又是怎樣呢?我們整天把孩子關在書房,他看似坐在書桌前“認真”學習,其實頭腦昏昏沉沉,學習拖拖拉拉,學習的效果很差。因爲,從生物學角度講,如果孩子長時間讀書、寫字、思考問題,就會感到頭昏、頭腦不靈活,這是由於腦神經過度緊張而引發的症狀。

   而且,當孩子感到非常疲勞的時候,他會表現出情緒急躁、厭煩、憂慮等心理問題,甚至還會引起厭學情緒。毫無疑問,這不僅降低了孩子的學習效果,而且還有害於他的身心健康。

   可見,我們要求孩子整天學習,並未收到好的效果,反而影響了他的成長和發展。因此,當孩子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後,我們應該引導他進行一些有益的活動,讓他緊張的情緒放鬆下來,恢復到輕鬆、愉悅的狀態,然後再回到學習中,這樣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薇薇今年上6年級,是個聽話乖巧、學習用功的女孩,爸爸媽媽對她都寄予了厚望。薇薇爲了能順利考入理想的重點初中,自覺延長了學習的時間,把一切能利用的時間都用在了複習功課上。

  但是,在一次班級組織的考試中,薇薇卻出現了狀況,答題的時候,她突然感到頭昏腦脹,腦子裏一片空白,平時會的題目也做不出來了……最後的考試結果自然也慘不忍睹。

  這一次,薇薇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媽媽經過仔細思考和分析,找到了薇薇的癥結所在。於是,媽媽開始改變薇薇學習時間的安排,讓她留出足夠的休息時間。比如,薇薇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後,媽媽就會讓她休息一下,有時讓她在屋裏做一些簡單的運動,有時帶她出去呼吸一下新鮮空氣,等等。就這樣,在媽媽的幫助下,薇薇不再像以前那樣感到學習疲勞了,而是能夠在輕鬆的狀態下學習。

  幾個星期後的一次考試,薇薇的成績有了明顯提高。最終,她順利考入了理想的重點初中。

   從薇薇的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習和玩耍並不矛盾,如果懂得勞逸結合,反而可以提高學習效果。由此可見,一個不懂得勞逸結合的孩子,則不能合理安排學習的時間,努力了半天,到頭來雖然疲憊不堪,但學習上卻很可能沒有甚麼收穫;而一個懂得勞逸結合的孩子,才能讓自己的身體保持在最佳狀態,纔能有足夠的精力去學習。

   孩子理應以學習爲主,但我們也不應該忽視他愛玩的天性,因此,我們要改變觀念,要認識到勞逸結合對學習的重要性,幫助孩子學會正確地學習和合理地休息,真正做到勞逸結合。

▲ 引導孩子把“黃金時間”用在學習上

   最好的時間應該用來學習,休息的時間不能算是浪費時間,但是,如果孩子在最佳學習時間段裏休息,這就不能不說是一種浪費了。我們想讓孩子高效學習,就要讓他充分利用好每天的最佳學習時間段——黃金時間。

   據生理學家研究表明,一天之內有4個學習的黃金時間,第一個黃金時間是清晨起牀後,第二個黃金時間是上午8:00至10:00,第三個黃金時間是下午6:00至8:00,第四個黃金時間是入睡前1小時。如果孩子懂得把“黃金時間”用在學習上,就可以輕鬆自如地掌握、消化和鞏固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當然,對於不同的孩子來說,還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時間規律和習慣。因此,我們要引導孩子充分利用好自己獨特的“黃金時間”,養成在固定時間學習的好習慣。

▲ 幫助孩子學會有規律的休息

   一般認爲,孩子每次看書學習的時間應該在40分鐘左右。當孩子學習了一定的時間之後,我們就要提醒他休息一下。當孩子學會了有規律的休息,就可以消除他大腦和身體的疲勞,恢復良好的記憶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休息的方式有很多,可以站起來活動一下身體,做一會兒眼保健操,向遠處眺望一會兒,閉上眼睛休息一下,也可以出去走走,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和他人聊聊天,做一些簡單的體育活動,等等。

▲ 指導孩子真正做到勞逸結合

   當孩子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後,我們需要提醒他適度休息,當他的身心得到了徹底放鬆之後,就要繼續投入到學習中去。如果休息起來沒完沒了,勞逸結合的“勞”就被“逸”掩蓋了,這樣便失去了其中的意義。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雖然有的孩子注意了勞逸結合,但是休息的方式卻是不健康的。比如,有的孩子會一直看電視,有的孩子會上網玩遊戲,等等。這些所謂的“休息方式”,並不能使孩子得到真正的休息。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幫助孩子找到正確的休息方式,讓他學會有規律的休息,真正做到勞逸結合。

   

34. 他老是自由散漫,管不住自己!——提升孩子的自律性

   

   自律,是指在沒有人現場監督的情況下,通過自己要求自己,變被動爲主動,自覺地遵循法度,拿它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英國著名作家塞繆爾·斯邁爾斯曾經說:“自律自制是品格的精髓,美德的基礎。”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說過:“哪怕對自己一點小的剋制,都會使人變得強而有力。”可見,自律對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對於孩子來說,自律能力的發展,直接影響他的學習、生活、人際交往,以及良好人格品質的形成。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會遇到來自各方面的誘惑,如果沒有良好的自律心態,便會被誘惑牽着鼻子走,從而會讓自己離成功的目標越來越遠。

   如果孩子總是在一種被要求的環境下學習和生活,他就很難取得進步、得到真正的成長。因此,我們應該引導孩子變被動爲主動,學會自己約束自己,自己要求自己,自覺地遵守規矩。

  曉波今年10歲了,由於媽媽上班很忙,對他的教育有些疏忽,不管他做甚麼,媽媽基本不管不問。漸漸地,曉波開始變得我行我素,不管是誰說的話,他都不放在心上。

  曉波在學校也是如此,上課不認真聽講,小動作特別多,不是亂動書本就是用筆在紙上亂畫,有時還和同桌說幾句話,老師嚴厲地批評他,他也只能老實幾分鐘,一會兒就又管不住自己了。

  於是,媽媽開始加強對曉波的管教,並一起制訂了一份“自律計劃”,把他平時的散漫行爲,都以明確的方式寫在紙上,比如,在家寫作業拖拖拉拉,上課亂動書本,上課隨便說話,等等,以此來告訴他,這些行爲都是媽媽不喜歡的,也是不對的,並讓他嚴格要求自己在一定時間段內改掉這些不好的行爲。

  而且,媽媽每天晚上都要檢查曉波當天執行“自律計劃”的情況,如果他做得好,媽媽就給予肯定和表揚;如果他做得不好,媽媽就給予鼓勵。

  就這樣,在媽媽的幫助和引導下,曉波有了明顯的變化,雖然有時還會出現自由散漫、管不住自己的情況,但是他已經能認識到自己的行爲是不對的,並開始有意識地控制自己不好的行爲了。

   可見,曉波之所以會“管不住自己”,源於媽媽平日缺乏對他嚴格管教,缺乏對他進行有效的訓練。當媽媽認識到這一點後,採用了制訂“自律計劃”的方法,讓曉波知道了哪些行爲是不對的,並下決心改正,媽媽也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才使得曉波有了明顯的變化。

   其實,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做媽媽的就應該培養他的自我控制能力,提升他的自律性。

▲ 與孩子一起制訂約束的規則

   古人常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們要想提升孩子的自律性,就要讓他了解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一個具有較強規則意識的孩子,也一定會有較好的行爲習慣,這樣他才能得到他人的認可和尊重,才能保證將來在社會中有立足之地。

   因此,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訂約束的規則,讓他學有所循,行有所依,這樣他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爲,才能在生活中以規則爲行爲準繩。對於孩子的學習,我們可以制訂約束的規則,比如,孩子回家要先寫作業,寫作業的時候不可以做其他事情,書桌上不準放與學習無關的東西,寫完作業要認真檢查,自己收拾書包,等等。

   無論孩子是遵守了制訂的規則,還是違反了制訂的規則,我們都要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在我們的表情、語言、動作中,孩子就會明白怎樣做纔是正確的,他慢慢就會堅持遵守規則,自控能力也會逐漸提高。

▲ 通過遊戲訓練孩子做到自律

   孩子天性愛玩,遊戲是他最喜歡的活動,而且遊戲本身都具有一定的規則性,遵守遊戲規則是參與者的基本條件。如果我們經常和孩子玩遊戲,就可以讓他懂得遊戲的規則,訓練他遵守規則,讓他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爲,進而提升他的自律性。

▲ 教給孩子自我控制的方法

   一般情況下,孩子在行動前,很少考慮行爲的後果。孩子經常以自我爲中心,只根據自己的意願而行動,也很少考慮他人的感受。因此,爲了提升孩子的自律性,我們應該教給他自我控制的方法,讓他學會“三思而後行”,先想一想這樣做會有甚麼樣的後果,會不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不好的影響。

   比如,有的孩子上課管不住自己,經常做小動作,時不時說幾句話,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就可以引導孩子,讓他想一想這樣做會有甚麼樣的後果?會不會帶給自己和他人不好的影響?當孩子認識到這樣做是不對的,會打擾老師的上課,會影響自己的學習,還會影響周圍同學的學習,他自然就會有意識地控制自己。漸漸地,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就會越來越強,就能管住自己認真上課了。

   

35. 沒意思,我不玩了!——教孩子學會分解複雜的任務

   

   在生活中,孩子玩遊戲的時候,經常是玩着玩着覺得沒意思,就不玩了;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經常是寫着寫着覺得題太難了,就不想做了。當孩子面對複雜的任務時,他就認定那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當然也就不會付出努力去完成。

   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做媽媽的應該怎麼辦呢?我們有的媽媽覺得,這是源於孩子缺乏耐心和毅力,於是就專門培養他的耐心和毅力。當然,這是一種正確的教育方法。其實,還有一種更實用、更有效的方法——讓孩子學會分解複雜的任務。也就是說,將一件複雜的任務分解成若干個小的任務,然後分別完成,直至全部完成爲止。

  7歲的鑫鑫是個缺乏耐心的孩子,媽媽爲了培養他的耐心,可是費了不少勁。一天,媽媽給鑫鑫買了一堆積木,對他說:“這些積木可以搭很多漂亮的東西,比如房子、動物、汽車,等等。現在你就用這些積木搭一座房子吧!”

  鑫鑫很喜歡玩遊戲,於是就高興地動手去做了。但是,用一大堆積木搭一座房子,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鑫鑫玩了30分鐘左右,也沒搭出房子的樣子,於是就失去了興趣,對媽媽說:“沒意思,我不玩了。”

  媽媽說:“這樣吧,媽媽和你一起來,我們一塊搭一座屬於自己的房子。但是,在搭房子之前,我們需要想一下,搭房子先需要做甚麼,然後需要做甚麼。”

  “當然是先要搭地基了。”鑫鑫回答道。

  媽媽高興地說:“沒錯,兒子。那我們就一起搭地基吧!”

  幾分鐘後,房子的地基搭好了,媽媽繼續問道:“兒子,那下面我們需要做甚麼?”

  鑫鑫有點遲疑地說:“我覺得應該是搭牆壁吧?”

  “對極了!”

  幾分鐘後,房子的牆壁也搭好了,媽媽又問鑫鑫:“最後需要做甚麼呢?”

  鑫鑫笑着說:“當然是房頂了,不搭房頂,如果下雨就會漏雨了,那我們可就慘了。”

  媽媽接着鑫鑫的話,繼續說:“那我們就趕在下雨之前把房頂搭好吧!”

  於是,母子倆又開始搭起房頂。很快,一座漂亮的房子搭好了。媽媽興奮地說:“兒子,怎麼樣?多漂亮的房子啊,這可是你認真搭好的,媽媽真替你高興。”

  鑫鑫都不敢相信這是自己動手搭好的,有些疑惑地問:“媽媽,我覺得這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我們是怎麼做成的呢?”

  媽媽耐心地說:“兒子,把一件複雜的事情分解成幾個簡單的部分,然後再一步一步去做,就不會覺得它有多麼難了!”

  鑫鑫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當把複雜的任務分解成幾個簡單的部分,然後再按步驟去做,可以緩解孩子的焦躁情緒,使他更有耐心、更有信心,並一步一個腳印地完成任務。可見,這是孩子需要培養的一項重要能力。所以,我們應該教孩子學會分解任務,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

▲ 幫助孩子將複雜的事情分解一下

   在生活中,很多孩子喜歡依賴他人,甚麼事情都要靠他人的幫助,一旦讓他自己去做,他就會畏手畏腳,覺得事情太難了,根本不能把事情做好。這時候,我們做媽媽的不能只是幫助孩子去做事情,而是要幫助他將複雜的事情分解成若干個小的、容易完成的事情,並逐一引導他去完成。

   比如,孩子要學習騎自行車,我們就可以幫助他把學習騎自行車分解成3個步驟,第一步:讓孩子學習推自行車,第二步:讓孩子學習單腳滑行,第三步:讓孩子學習上車練習。這樣一步一步地學習,加上反覆練習,最後就能很快地學會騎自行車。

▲ 孩子的學習同樣需要“分解”

  笑笑今年上4年級,數學一直是她的弱項,只要遇到綜合應用題,她就會請求媽媽示範性地演示,但是一到自己就又不會了。於是,媽媽想了一個辦法,對笑笑說:“我們一起來做一道題,我先做一步,然後你再做一步,怎麼樣?”笑笑想了想,點頭答應了。

  就這樣,母女倆一人一步,一會兒就把一道應用題解答完了。笑笑覺得,把整個應用題分解成按步驟運算以後,看起來容易多了。於是,笑笑開始自己嘗試這樣的方法做題。

   面對孩子學習的問題,我們同樣可以教給他學會分解。我們幫助孩子把某些複雜的學習任務分解成若干個小任務,讓他從難度較低的小任務開始入手,一步一步認真去做,最終一定可以完成複雜的學習任務。

▲ 樹立孩子解決複雜任務的自信心

   當孩子面對一件很複雜的任務時,他就容易產生一種畏懼心理,覺得自己沒辦法完成。這時候,我們要對孩子說:“孩子,媽媽相信你!”然後,我們再幫助他分解複雜的任務,使他對每一個小步驟感覺不到喫力。在孩子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我們要及時給予鼓勵,讓他有動力,並相信自己能夠獨立完成。

   一步一個小成功,一個個小成功又會堆積成大成功,孩子不僅把事情做好了,而且還增強了自信心。對孩子來說,以前那些看起來無法解決的事情,現在只是一個個小小的挑戰而已。當孩子再次面對複雜的任務時,他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感到畏懼,而是開始嘗試自己一步一步去完成。

36. 每天我有25個小時啊!——建立起孩子的“時間觀念”

   

   對孩子而言,時間就是生命,誰能擁有更多的時間,誰就能獲得更多的知識。良好的時間觀念,有助於孩子建立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有助於他提高學習的效率。因此,我們做媽媽的要建立起孩子的時間觀念,指導他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時間去做有意義的事情。

   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1957年,他獲得世界最高物理學獎——諾貝爾獎。之後,人們紛紛請教他的成功之道。李政道思考了很久後,說了這樣一句話:“普通人每天有24個小時,而我每天有25個小時。”難道李政道真的比其他人“多”出1個小時嗎?其實是因爲李政道是一個非常擅長利用時間的人。

   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沒有時間觀念,做事情拖拖拉拉,寫作業磨磨蹭蹭,這些問題一直都困擾着我們很多媽媽。其實,只要我們根據孩子的情況,幫助他建立時間觀念,教給他合理利用時間,他也可以每天有25個小時。

  佳音上3年級了,不管是做作業,還是做其他事情,她總能認真完成,但是,美中不足的就是做事太慢了,每天晚上的作業要寫到9:30左右。

  這樣的情況還出現在了考試中,她由於做題很慢,經常答不完卷,但凡是她做完的題目,基本都是正確的。雖然佳音答題的準確率很高,但是總得不到好成績。因爲時間不夠用,最後的幾道大題總是空着,而佳音卻說:“媽媽,其實這些題我都會做。”

  爲此,媽媽經常對佳音講時間觀念的重要性,做事磨蹭會帶來甚麼不好的後果。而且,媽媽還開始訓練佳音,讓她有時間緊迫感,比如,佳音做事情的時候,媽媽會要求她一定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久而久之,佳音逐漸有了時間觀念,做事的速度也逐漸提高了。

   其實,佳音的問題就出在沒有時間觀念上,她總覺得:“不急,慢慢來,只要做好就行了。”結果,雖然做題很認真,也能做對,但是時間卻花費了很多。慢慢地,通過媽媽的訓練,佳音有了時間緊迫感,建立了時間觀念,提高了做事的效率。因此,我們要注意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 培養孩子的時間意識

   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來說,“時間”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我們需要巧妙地培養他的時間意識。在平日裏,我們要多把“時間”掛在嘴邊,比如,早晨叫孩子起牀,我們可以說:“孩子,現在已經6:30了,快點起牀吧!”送孩子到學校,我們可以說:“現在已經7:30了,你們還有30分鐘就要上課了,媽媽下午4:50來接你放學。”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開始問:“媽媽,現在幾點了?”這就是潛移默化的作用,在我們的影響下,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建立良好的時間意識。這種時間意識的建立,不是基於強調和壓迫,也不是基於嚴厲地管制,而是在生活中自然進行的,這種方式更易於讓年齡小的孩子接受。

▲ 讓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

   無論孩子在做甚麼事情,我們千萬不要說“時間不多了,快一點”、“到時間的時候,我就去叫你”等諸如此類的話,否則孩子始終不能有良好的時間觀念,而且還會讓他產生依賴心理,更不能讓他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時間。

   因此,孩子在做事情之前,我們首先要估計出他盡最大能力可以完成某件事情的時間,然後規定他在這個時間內完成。比如,我們規定孩子15分鐘內要穿好衣服、整理好牀鋪,10分鐘內要洗漱完畢,30分鐘內要喫完早飯,等等。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我們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

   如果孩子在規定時間內沒有完成任務,我們要相應地給予“處罰”。比如,我們規定孩子喫晚飯的時間是5:30至6:30,看動畫片的時間是6:30至7:00,如果他因爲磨蹭而沒有在規定時間內喫完飯,那麼他喫飯拖延了多長時間,看動畫片相應要減少多長時間。我們要讓孩子有時間緊迫感,讓他明白時間的不可逆性。

▲ 教孩子善於利用零碎時間

   東漢學者董遇好學不倦,他經常利用“三餘”時間來學習。所謂三餘,就是三種空閒時間,冬天沒有多少農活,是一年中的空閒時間;夜間不便下地勞動,是一天中的空閒時間;雨天不便出門,也是一種空閒時間。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可以利用很多零碎時間,比如,上學或放學路上的時間、等車的時間、睡覺前的時間,等等。如果孩子懂得善於利用這些零碎的時間,並把它們合理地安排到自己的學習中,一分鐘一分鐘的時間積少成多,就會變成一個驚人的數字,孩子可以從中得到更多的收穫。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時間是由分秒積成的,善於利用零星時間的人,纔會做出更大的成績來。”因此,我們要教給孩子利用零碎時間,比如,孩子等車的時候,可以用來背誦課文、公式、單詞;孩子放學回家的時候,可以用來觀察事物,思考問題;孩子晚上睡覺前,可以回憶當天學習的內容和知識,等等。

   

37. 我只要坐在書桌前就好了!——避免孩子“磨洋工”

   

   我們做媽媽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獲得比其他孩子更多的知識,希望他比其他孩子學得更優秀,於是就減少他休息或玩耍的時間,巴不得他每天坐在書桌前學習。只要看到孩子在玩,我們就覺得他是在浪費學習時間,就趕緊讓他回來學習。更有甚者,即使是孩子在休息或玩耍的時候,還會不停地向他灌輸有關學習的知識。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覺得:“我只要坐在書桌前就好了,不管我是不是在認真學習,媽媽就不會叨嘮我了。”孩子每天都坐在書桌前,一學就是好幾個小時,裝出一副努力學習的樣子,其實大部分時間都在“磨洋工”,只是出工不出力,學習拖拖拉拉,時間全被浪費掉了,更不懂得合理利用時間。

  博超今年上4年級,在小學階段,4年級是個分水嶺,是很關鍵的一個時期。媽媽爲了讓博超把握好這一關鍵時期,提高他的學習成績,爲他制訂了學習時間表:早晨6:00起牀,複習40分鐘的英語;晚上喫過晚飯寫作業,寫完作業再複習1個小時的功課,然後預習30分鐘的功課,晚上10:00睡覺。

  媽媽原本以爲,博超只要照着做,對他的學習就會有很大的幫助,成績就可以得到提高。但是,1個月之後,媽媽發現了另一個問題,博超在她面前就很認真學習,學習任務也能完成得很好,但是博超不在她面前,經常是晚上10:00也完不成作業,只好早晨起來補,這樣一來,早晨複習英語的計劃也就被打亂了。

  經過幾天的細心觀察,媽媽發現了問題,博超雖然坐在書桌前,但是卻一直“閒不住”,一會兒撓撓頭,一會兒動動椅子,一會兒站起來玩一下,寫作業拖拖拉拉,根本沒有合理利用自己的學習時間。

  於是,媽媽調整了博超的學習時間表,讓他有休息和玩耍的時間。因爲博超很喜歡玩象棋,媽媽還專門在完成規定學習任務後,安排了一段“玩象棋”的時間。這樣一來,博超的學習精力集中了,學習興趣更大了,學習效率也提高了。

   可見,媽媽單方面要求博超學習,並給他安排密集的學習任務,並沒有帶給他良好的學習效果,反而讓他出現了“磨洋工”的現象。相反,媽媽調整了博超的學習時間表,並給他安排了喜歡的活動,最終讓他的學習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們需要針對孩子的情況,及時找出他“磨洋工”的原因,尋找調整、改進的方法,讓他輕鬆而愉悅地學習。

   孩子“磨洋工”的現象,不僅會在學習中表現出來,還會反映在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穿衣、洗漱、喫飯、收拾書包,等等。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避免孩子“磨洋工”,他不僅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也將沒有良好的生活習慣。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避免孩子出現“磨洋工”的現象呢?

▲ 教給孩子良好的寫作業習慣

   作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它能從側面及時、準確地反映孩子的學習情況。孩子在寫作業時是否認真,是否會出現“磨洋工”的現象,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他學習效率的高低。因此,我們需要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寫作業習慣。

   首先,我們要給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學習氛圍,能讓他靜下心來寫作業。然後,我們要教給孩子寫作業時需要注意的細節,避免產生拖拉的現象。比如,孩子在寫作業之前要做好準備,喝水、上衛生間,把作業記錄本、寫作業用的書本和文具放在書桌上;寫作業的時候,沒有特殊情況不許離開座位,不許做與學習無關的事情;每做完一門功課,就要自己檢查,然後在作業記錄本上勾掉相應的一項……

▲ 要求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

   有時候,孩子做事拖拖拉拉,我們經常不厭其煩地提醒他,卻沒有收到好的效果。其實,我們可以採取另一種方法,就是要求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我們先要估計出孩子完成某項任務的時間,然後要求他在這個時間內完成,時間一到就要立刻停止,不能再繼續下去。這樣一來,孩子就有緊迫感,就不會磨磨蹭蹭了。

▲ 不要讓“包辦”成爲孩子“磨洋工”的藉口

   有的媽媽覺得孩子太小,看到孩子做事太慢,就動手幫助他,結果,他反倒因爲有了依靠而不會主動提高做事的速度。孩子明白,不管遇到甚麼事情,媽媽都會過來幫助,自己慢點也沒有關係。所以,我們對孩子的“包辦”往往變成了他“磨洋工”的藉口。

   因此,我們要正視孩子的能力,鼓勵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哪怕他一開始做得不好,我們也要肯定他的行爲,進而指導他怎樣把事情做好。當我們不再替孩子包辦並肯定他的行爲時,他的動手能力就會得到提升。

   

目錄 下一章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