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其它小說 > 名家教子書:榜樣母親(中國篇) > 第5章 茅盾之母陳愛珠:循循善誘育巨匠

第5章 茅盾之母陳愛珠:循循善誘育巨匠

目錄 下一章

  茅盾的母親陳愛珠在家鄉有“女丈夫”之稱,她是一個非常通達事理的母親,一個偉大而堅毅的女性。茅盾能在青少年時代就走上積極的人生道路,能夠成爲一代文壇巨匠,成就一番事業,與其母親的教育和愛護是分不開的。茅盾曾無比自豪地宣稱:“我的第一個啓蒙老師是我的母親。”她不但是茅盾兄弟的嚴師慈母,也是現代父母學習的榜樣。

  茅盾(1896-1981)),現代作家、社會活動家。原名沈德鴻,字雁冰,筆名茅盾。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從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後,茅盾進入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說月報》,成爲文學研究會的首席評論家。接着,他參與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國共合作破裂之後,自武漢流亡上海、日本,開始寫作《幻滅》、《動搖》、《追求》和《虹》。左聯期間他寫出了《子夜》、《林家鋪子》、《春蠶》。抗戰時期,輾轉於香港、新疆、延安、重慶、桂林等地,發表了《腐蝕》、《霜葉紅似二月花》和《鍛鍊》等。建國之後,他歷任文聯副主席、文化部長、作協主席,並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曾擔任《人民文學》雜誌主編。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病逝。著作編爲《茅盾全集》四十卷。

早期薰陶很重要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學業和事業上有成就。而如何培養下一代的關鍵,則在於準確地發現下一代的天賦和對孩子進行早期的薰陶。嬰兒呱呱墜地,先天的優勢和缺陷都已註定,無法更改,但那只是很小程度上起作用。隨着環境的影響,後天的栽培則使得孩子產生了越來越明顯的個體差異。

  揚·阿姆斯·誇美紐斯是17世紀捷克傑出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傳播到很多國家,影響深遠。他是世界上較早提出早期教育觀點的人。他在1632年曾專門爲父母們寫下一本關於早期教育的書《母育學校》,充分表述了他在這方面的主張和做法。

  誇美紐斯在書中提到:“如果要使一個嫩芽變成一棵樹就需要培植,澆水,籬圍保護並且以支柱把它撐起……”他還說:“上帝既已將這種責任交拖給父母,他們就應明智地承擔起來並應備加勤勉地把一切屬於知識和敬畏上帝的事灌輸到兒童們柔弱的心靈之中……”

  教育學家通過研究也表明,大腦的發育與年齡的增加呈反比。在人生的頭幾年,是進行快速學習的好時機。因此,在早期大腦發育的最佳時期,要豐富孩子的生活環境,不要等到孩子該上學時才考慮這個問題,那時學習的關鍵期早就過了。

  茅盾幼年時,父母就商量給兒子啓蒙教育。當時,茅盾家裏設有家塾。茅盾的三個叔父及二叔祖家的幾個孩子由茅盾的祖父教授。茅盾祖父教書不認真,有時學生來了,他自己卻去會友或打牌。父母擔心茅盾進家塾,得不到嚴格訓練,會養成不良習慣,便決定自己來教兒子。

  他們挑選了上海澄衷學堂的《字課圖識》、《天文歌略》和《地理歌略》爲教材,還根據《史鑑節要》用文言編成一節一節的歌訣作爲歷史讀本,由茅盾母親施教。每當母親講述歷史故事或中國古典小說時,茅盾都聽得津津有味。

  這些早期的薰陶,對茅盾形象思維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母親開明、通達、關心國家大事的思想也深深浸潤着茅盾幼小的心靈。

  茅盾20歲時初出茅廬,到人才濟濟的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一個清朝末期就在商務編譯所任職的高級編譯孫毓修,看茅盾在讀《困學紀聞》大爲驚異,便問:“你喜歡考據之學?”茅盾答道:“談不上考據之學,我是個‘雜’家而已。”

  孫毓修更加驚異,便問茅盾讀過甚麼書。茅盾說:“我所涉獵所及有十三經注疏,先秦諸子,《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昭明文選》、《資治通鑑》……”

  最後,茅盾補充說:“不過,我這些‘雜’學,不盡來自學校,也來自家庭。”孫毓修恍然大悟道:“尊大人是何出身?”茅盾答:“我10歲喪父。”孫毓修又問:“剛纔你說家庭教育,想必是來自祖父?”茅盾答:“不是,是家慈。”孫毓修聽後瞠目結舌,喟嘆不已。

  由此可見,母親的早期教育讓茅盾一生都受益無窮。早期的薰陶,給幼小的茅盾搭建了一個知識的平臺,爲他以後的學習生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些父母常常會這樣說:“我的孩子現在還小,當我的孩子到了進學校的年齡,他自然就會開始學習……”實際上,父母的這種想法低估了孩子的學習能力,也往往因此耽誤了開發孩子頭腦的最佳時期。

  科學家通過研究表明,每一個人都擁有140億個腦細胞,這是一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巨大財富。而令人遺憾的是,人的一生中有90%以上的腦細胞處於冬眠狀態,未能開發出來。

  這個事實告訴人們,人腦存在着巨大的潛力,它像一個寶藏一樣在等待開發。而孩童時期則是發展這種潛力的關鍵時刻。孩子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就開始感受着周圍的一切事物,他的大腦像一塊海綿不斷地吸取各種信息,不斷地充實着自己,不斷地建立各種條件反射。而孩子的求知慾之大,接受新鮮事物能力之強,學習效果之驚人,也是難以想象的。

  所以說,孩子從小就需要儲存知識信息,構建學習的潛能,而孩子未來的學習也是建立在早期學習基礎之上的。一般來說,一個好奇心強、喜歡探索、有過早期教育的孩子,學習起知識來總會很容易。他與那些無早期學習經歷的孩子相比,在智力發育上有着天壤之別。

  很顯然,人生的頭幾年,是進行快速學習的好時機。而作爲母親,和孩子接觸最爲頻繁,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在早期大腦發育的最佳時期,母親要學着豐富孩子的生活環境,不要等到孩子該上學了才考慮這個問題,把問題都丟給老師。到那時,學習的關鍵期其實早就過了。

  

教子點睛:

  早期教育對孩子未來的發展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一定要重視早期教育,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是,切記早期教育的目的不是枯燥地向孩子傳授知識,而應該是激活孩子的腦神經細胞,拓展他的腦神經網絡,開發他的大腦潛能。這樣一來,就相當於給孩子搭建了一個堅實的平臺,爲孩子成長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地基。

受最好的教育

  茅盾的母親陳愛珠在家鄉有“女丈夫”之稱,茅盾能在青少年時代就走上積極的人生道路,並進而成爲一代文化巨匠,成就一番事業,與其母親的教育和愛護是分不開的。

  茅盾曾無比自豪地宣稱:“我的第一個啓蒙老師是我的母親。”她不但是孩子們的嚴師慈母,也是現代父母學習的榜樣。母親不僅承擔起對年幼的茅盾早期教育的重任,而當家庭出現變故的時候,她依舊將孩子的教育放在了首位。

  茅盾7歲那年,一些受維新運動影響的青年人創辦了一所按新式教學方式教學的“立志小學”。母親便送茅盾進新式學校讀書,但那時父親已經臥牀不起,茅盾經常請假照顧父親。

  母親怕茅盾落下功課,便讓茅盾拿課本來自己教他。在母親的輔導下,茅盾每月的考試都名列前茅,每週一篇的史論文章經常獲獎,讓茅盾在立志小學出了名。

  茅盾10歲那年,父親不幸病逝,那時,弟弟6歲。茅盾的母親便獨自擔負起撫育兩個兒子的重任。

  對茅盾小學畢業後的升學問題,母親陳愛珠頗費思量。因爲,就當時的家境和親友的願望,想讓茅盾上師範。這樣一來,不僅可以不花食宿費,還能發服裝,畢業後立即可以就業。 但是,母親陳愛珠覺得,這樣做錢是節省了,但是有悖於丈夫遺囑。茅盾的父親曾有遺囑,讓茅盾兄弟倆念工科,學實業。

  不僅如此,母親認爲,如果因爲家庭條件的原因,做出讓孩子讀師範的決定,一定會限制茅盾將來的發展。於是,茅盾母親頂着來自家庭的巨大壓力,毅然把茅盾送到湖州去唸中學,中學畢業後,又讓茅盾去了最高學府——北京大學深造,使茅盾受到了最好的教育。

  有理由相信,茅盾的母親做出這樣的決定,一定揹負着很大的壓力。她不僅要面對家族親人不解的眼光,還要爲了以後的生計而喫很多苦頭。但是,母親一定是無怨無悔地去做這些事,因爲在她的心中,如果當時不能爲兒子選擇一條更適合他的路,那將會是母親一輩子的遺憾。

  據茅盾晚年回憶,茅盾剛工作時,每有譯文或文章發表,就像當年讓母親看作文一樣,照例寄給母親過目;茅盾與弟弟的通信都送給母親看。這從另一個側面又反映出,母親在兒子成年後也沒放鬆對他們的關心和教育。

  天底下有太多這樣的父母,爲了成就自己的兒女,甘願放棄自己舒適的生活。爲了兒女操勞,在父母的心中,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在他們的眼裏,兒女的前途是最重要的,而自己爲了兒女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教子點睛: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父母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往往父母一個隨意的決定,就會影響孩子一生的前途。在現代社會,隨着生活條件的改善,孩子受到良好教育的比率總是大於以往。沒有不希望孩子好的父母,儘量爲孩子選擇能發揮自己特長的學校,能更好的啓發孩子的智力發展。

理解子女的思想和行爲

  讀名人回憶幼年經歷的文章,很少有人不提起自己的母親。而伴隨着對母親溫暖的情感回憶的,一定有母親親切的教誨和影響一生的點點滴滴生活片斷。母親是人生最近也最重要的導師,母親在親子間起着重要的作用。

  茅盾的母親陳愛珠女士喜歡讀書看報,善於接受新事物。因此,她對子女的教育也是嚴而有格,嚴而有度,並善於理解子女的思想和行爲。其中,有兩件事很能說明問題。

  第一件事,是母親對茅盾婚姻的態度。茅盾祖父很早就爲茅盾訂了親,但是,待茅盾成年之後,這樁婚事使茅盾母親大傷腦筋。一方面,母親考慮到不識字的媳婦與兒子太不相稱,擔心給兒子帶來苦惱;另一方面,如果退婚,又怕女方不肯。

  1917年春節期間,母親問茅盾:“你有女朋友嗎?”

  “沒有。”茅盾靦腆地回答。

  “真沒有?”母親又追問了一句。

  兒子點點頭。母親原以爲兒子早就有了心上人,如果是這樣,她就出面與女方交涉。得知兒子沒有女朋友,母親便接着說:“我從前料想你出了校門後,不過當個小學教員,至多是中學教員,一個不識字的老婆也還相配;現在你進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不過半年,就受重視,今後大概一帆風順,還要做許多事,這樣,一個不識字的老婆就不相稱了。所以我要問你,你如果一定不要,我只好託媒人去退親,不過對方未必允許,說不定要打官司,那我就爲難了。”

  因爲茅盾全神貫注在事業上,老婆識字不識字覺得無所謂。再說,他也不願讓母親爲難,況且娶過來後,或進學校,或由母親教她識字,都是可以的。爲此,第二年,母親就爲兒子辦了婚事。

  在這件事情上,充分體現了母親時時處處爲兒子考慮的心情,更體現了母親尊重兒子思想的做法。當她在觀察到未過門的兒媳與茅盾之間的差距,她並沒有急於替兒子做決定,而是在問過茅盾後順從了他的決定。這是母親的處事的智慧,和對兒子關愛的體現。

  第二件事,是在對茅盾弟弟澤民人生道路選擇上的理解。1917年,澤民考取了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母親很高興,特地從家鄉趕來上海,並與茅盾一起將澤民送到南京。

  在上海期間,她買了四大編的《西洋通史》和二卷本的《西史紀要》以及《東洋史要》、《清史講義》各兩套,並將這些歷史書籍分給澤民一套,囑咐說:“你將來要做工程師,但也不能不懂世界歷史和中國歷史。”說着,母親的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可是,後來的事情產生了變化。1920年,茅盾參加了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茅盾介紹澤民加入了共產黨。由於革命的需要,澤民想中止學業,專門研究政治,與張聞天等一同去日本。那時離畢業還不到半年,茅盾做了許多說服工作,希望他先完成學業,但無濟於事。

  母親看兒子主意已定,就同意了澤民的選擇,不僅如此,她還反過來做茅盾的工作:“老二認準了這條路,況且我想,他既然對河海工程沒有興趣了,勉強讀下去,也沒有意思,我已經允許他退學,還讓他過幾天便到日本去半工半讀。”

  母親還擔心兒子到日本半工半讀分心,又說道:“你們父親留遺囑要你們學工程。可如今倒好,老二學工程四年,文憑快要到手,又不肯學了。這個世界變化實在是太大,你們父親何曾料到。我如今這樣幹,你們父親若死而有知,大概不會怪我的。”

  聽母親這樣說,兄弟二人都安慰她。母親卻道:“不用你們安慰,我想得開。你們走的路是對的。如果你們父親不死,說不定他也是會同意走這條路的。”母親做出這個決定是偉大的,她用自己的行爲表達了自己對於子女的支持和肯定。

  現代父母和孩子之間存在着很大的代溝,平時和孩子之間不能正確的瞭解造成了溝通的障礙。其實,要想互相瞭解並不難,只是多用心,多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問題就好了。

  很多父母可能覺得要做到這一點比較困難,其實,學着互相理解遠比批評有效果得多。每個人都把自己的事講給大家聽,一家人共同分享快樂與痛苦。這樣做的結果,使孩子學會了傾聽和傾訴,父母也瞭解了兒女的想法,這對於一個孩子的發展特別重要。

教子點睛:

   母親,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師,她給予一個人的,首先是情感的呵護。母親溫暖的話語,理解的態度,是一種充滿溫情的愛意和情感上的支持和引導。現在的孩子,大多數的道理他們都懂,與其給他重複這些道理,不如給他一種情感上的支持和幫助。當孩子做了一件事情的時候,他自己心裏非常明白是對還是錯,心裏也清楚接下來應該怎麼辦,他只不過希望跟父母溝通一下,父母在聽完孩子訴說之後能表示出自己的關心就足夠了。

目錄 下一章
返回頂部